-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52h
- 价格 480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名词简介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简称“雪龙”号(英文名:Xue Long),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在1993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中国于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后按照中国需求进行改造而成。
“雪龙”号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雪龙船耐寒,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
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雪龙”号已先后31次赴南极,至2014年7月已6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足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名字来源
“雪龙”号这个名字是中国国家科学技术部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的奠基者和组织者武衡起的名字,‘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
科考历程
南极科考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起航,同年12月26日抵达南极。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
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
1986年3月30日至1987年1月2日,由12名队员组成的越冬队在长城站越冬,并进行科学考察和观测。
1989年1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奠基。2月26日,中山站落成。同年,一支20人的越冬队首次在中山站越冬并进行科考。
2002年,中国第19次南极考察历时121天,是中国历次南极考察时间最短的一次,首次在南极埃默里冰架钻探成功,并收集了大量陨石,在南极冰盖研究、地质研究、陨石研究和南大洋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5年3月24日,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胜利归来,150天中,南极考察队完成了27项科考工作,包括开展中山站至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内陆冰盖考察;在中山站和长城站开展南大洋生态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开展首次普里兹湾-威德尔海4000海里断面综合调查以及达尔克冰川动力学监测研究、臭氧观测、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研究等。
2007年11月12日上午10时,“雪龙”号首次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出发,开赴南极执行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为魏文良,雪龙”号政委汪海浪。此前,“雪龙”号已从上海港张华浜码头完成了包括首台南极天文望远镜阵CSTAR,南极长城站改造工程所需的二千一百余吨钢筋构件、多辆雪地车和工程车等各种科考必需物资的装载任务。这次南极科考在南极冰穹A地区进行冰盖典型断面综合考察、冰穹A冰芯钻探、地球物理探测和天文学观测等,冰穹A是南极冰盖的最高区域,气候环境极其严酷,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在冰穹A大本营及周围六千平方公里范围内考察,测定南极内陆考察站址及环境参数,为建设中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奠定基础。除这些科研任务外,随队的建筑人员将负责对长城站、中山站的大修工作,对原有站点进行拆除、改造、新建等工作。
2009年3月9日15时30分,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撤离中山站,踏上归程,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并对中山站的科考能力进行了扩建,完成各项度夏任务,第25次南极科考期间,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队第三次成功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顺利实施了昆仑站建设,返程中内陆队完成了“熊猫计划”冰穹A到中山站断面的科学考察。同时南极考察队完成了包括南极埃默里冰架考察、普里兹湾大洋调查和中山站常规科学观测等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内容。第25次南极考察度夏任务顺利实施后,我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增加到3个,并第一次在南极大陆核心区域拥有了科考站。
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间,中国成功开展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考察队经历182天考验,由249名队员组成,共执行科学考察任务59项、后勤保障工程21项。本次考察安全航行32000余海里,又一次刷新了“雪龙”号的航行纪录。途中,考察船先后6次穿越西风带,是“雪龙”号历年来穿越西风带最多的一次。在“雪龙”号带回的珍贵样本中,冰芯和陨石最为抢眼。在南极“冰盖之巅”―――海拔4093米的冰穹A地区,内陆考察队员钻取了一支超过130米长的冰芯,创造了冰穹A地区浅冰芯钻探的新纪录。
2012年3月20日凌晨3时53分左右,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乘“雪龙”号科考船由印度尼西亚西部的望加锡海峡越过赤道,返回北半球。“雪龙”号科考船本次航行的总航程已超过2.6万海里。“雪龙”号科考船航迹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4次成功驶过以狂风巨浪著称的西风带。
2012年10月30日,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正式成立,于11月5日正式从广州启程奔赴南极。“雪龙”号31日抵达了位于东经78度、南纬65.5度的普里兹湾海域,这标志着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开始展开大洋考察。本次大洋考察共涉及海水水文与气象、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和磷虾资源等6个专业种类。考察共设断面10条,合计定点站位107个,其中水深大于1000米的深水站位67个。考察结果将为进行该海区环境气候综合评价及油气、天然气水化合物、生物等资源潜力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2013年11月7日,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中国极地科考码头启航,此次南极科考是“雪龙”号首次环南极航行任务,将执行30项科学考察任务,15项后勤保障及工程建设项目,其重中之重便是在伊利莎白公主地新建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中国南极泰山站。
2014年12月30日5时55分,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到达东经165° 34′、南纬77°35′,创造了我国船舶向南航行纬度最高纪录,“雪龙”船成为我国航海史上到达地球最南纬度的船只。在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中,由固定翼飞行机器人、旋翼飞行机器人和冰盖漫游机器人3员“大将”组成的机器人兵团承担着中山站附近两处内陆冰盖的探测任务,这也意味着中国极地科考机器人首次从实验阶段转入应用阶段。
两架飞行机器人主要承担冰面观测任务,其搭载的航空相机、红外辐射计、激光测距仪等设备,能对冰盖地形地貌、冰面温度、冰面粗糙度等进行观测;而冰盖漫游机器人则主要负责冰面下状况探测,里面装有我国自主研发的探冰雷达,探测深度达4000米,可获得冰盖底部地形、内部结构等数据。目前,低空固定翼飞行机器人航拍图片近4000张,超低空飞行旋翼机器人获得10公里精度达厘米的冰面粗糙度测量数据,冰盖漫游机器人已完成自主驾驶试航。据项目现场执行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梁建宏介绍,南极内陆常年刮着6至7级大风,伴着细沙状的小雪,形成频繁的大风白化天气。在这种天气下,人眼无法分辨地面与天空,容易失去方向;而大风夹带的雪粒容易进入设备内部造成破坏;被扬起的积雪在大风过后迅速沉积形成雪丘,不断变化的地貌更增加了机器人在户外作业的难度。为此,研发人员特地为机器人设计了高科技“秘密武器”。飞行机器人采用双点火系统设计,能有效降低空中熄火的风险,且能经受9级大风的考验;冰盖漫游机器人“身上”则佩戴了激光雷达,能够自动探测前方的障碍物和冰裂隙,独创的三角履带比一般雪地车的一体化履带转向更加灵活。与一般机器人相比,极地机器人能耐受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
2015年1月,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派遣专业测绘人员奔赴南极,利用中国首艘无人智能测量艇-“海巡166-01”艇以及多波束声呐、卫星实时动态差分定位系统、磁力仪器等扫测设备,在罗斯海首次发现新锚地。
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乘坐的“雪龙”号极地破冰船已于3月8日离开南极返回。2015年4月8日,雪龙号已经抵达长江口1号锚地,并将于10日返回其母港——位于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此次随“雪龙”号归来的科考人员共有113人。
北极科考
1999年7月至9月,中国政府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搭载着124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历时71天,航行14180海里,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雪龙”号最北航行到北纬75度02分。
2003年7月,中国政府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搭载109名考察队员远征北极,破冰挺进北纬80度,全程历时74天,航行12600海里,开展了海洋、大气、海冰和生化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并运用了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深化了对北极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雪龙”号在中国航海史上首次跨越北纬80度。
2008年,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继续向北挺进到北纬85度25分。随着“雪龙”号航行的纬度越来越高,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范围越来越广,但同时也充分表明北极海冰正在快速融化。了解北极冰情对于认识北极至关重要。一旦北极冰川融化,将在地球上出现一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西北航道",这将成为连接亚洲和欧洲之间最短的海上通道,大大降低航运成本。"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海冰加速消融,加上中国科考能力的提升,预计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将有望突破第二次科考到达的最北纬度(北纬80度),前进到北纬82度至85度之间。"这将为人类探寻"西北航道"作出重要贡献。
2010年06月25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驶离上海,北京时间2010年8月6日凌晨4时29分,雪龙号“轻松”打破了中国航海史最高纬度纪录——北纬85度25分。“雪龙”号在一路北上过程中,遇到许多大块浮冰中裂开的开阔水道,“雪龙”号几乎可以全速前进。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和“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是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两大科学目标。
2012年7月2日上午,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极地科学考察船青岛出发,前往北极进行科考任务。在为期80多天的考察过程中,18500海里,其中在北极冰区航行5370海里,并首次穿越北极航道往返大西洋和太平洋,开创了我国船舶从高纬度穿越北冰洋航行的先河,最北到达北纬87度40分。2012年9月27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科学考察任务。
2014年7月11日,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起程,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考察区域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和海台、加拿大海盆等,计划考察时间为76天,总航程约11057海里。本次科考的重点是执行“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专项中的北冰洋区域现场考察任务,考察内容涉及北极海洋水文与气象、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等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此次考察将通过重点海域断面调查、锚碇长期观测、走航观测、抛弃式设备观测、冰站观测等手段开展,计划在北冰洋海冰上设置8个短期冰上观测站和1个长期冰上观测站。考察队配备了船载直升机用于海冰航路勘测和科研保障。
考察的重点项目为海洋环境变化和海-冰-气系统变化过程的关键要素,了解北冰洋重点海域以及北太平洋边缘海重点海域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冰等基本环境信息,获取调查海域海洋环境变化的关键要素信息,建立重点海区的环境基线,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北极航道利用、极地海洋数据库的完善等提供基础资料和保障。
本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由科研人员、组织协调与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媒体记者和“雪龙”号船员组成,共计128人,包括6名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的科学家和1名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科学家。
科考收获完成了90个海洋定点站位的综合考察、7个短期冰站和1个长期冰站的现场考察作业任务,获得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和样品。考察队首次在楚科奇海台和加拿大海盆区域进行综合地球物理考察作业,获得重力、磁力、地震和热流等多项数据资料;首次在直升机支持下,由中美双方合作布放3套冰基拖曳式浮标,并首次在北极地区成功布放3组由多个冰浮标组成的浮标观测阵列;继第三次北极考察成功布放沉积物捕获器后,再次在加拿大海盆区域成功布放一套沉积物捕获器。
值得一提的是,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北极ARV”水下机器人在此次科考中一试身手。其先后三次自主完成长期冰站指定海冰区的冰下光透射辐照度、海冰厚度、冰底形态、海洋环境等参数测量工作,并执行了“雪龙”号船底海冰分布、尾部甲板重力柱下放、布放冰浮标在水下形态等勘察任务。
“雪龙”号将按计划于2014年9月24日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科考纪实
女驾驶员
2009年,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队员共计250多人,是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其中,年龄最大的59岁,年龄最小的仅20岁。科考队整体趋向年轻化,队员平均年龄仅为35.8岁。本次考察队中共有12名女队员,包括1名女性驾驶员、2名女性气象保障人员和2名女内陆队员等。其中,“雪龙”号极地科考船迎来了其历史上首位女性驾驶员谢洁瑛。27岁的谢洁瑛是上海海事大学的教师。作为此次“雪龙”号4名驾驶员之一的她,曾专门到上海海事大学的校船育锋轮上实习了一个月,并驾驶“雪龙”号进行了试航。
防范海盗
为了防海盗,雪龙船携带了冲锋枪、机枪、手枪和近万发子弹。船上成立20多人的武装小组,每个人都有持枪证。
根据应急计划,一旦“雪龙”号遭遇海盗劫船,值班驾驶员将鸣放长达30秒的报警信号,全船广播;船长任总指挥,掌握敌情,负责对外联系;政委担任现场指挥,组织动员人员,根据敌情随机应变;值班水手打开甲板上所有照明灯、操纵探照灯;水手长和机匠长负责准备自卫武器,分别控制生活区和机舱通道;木匠和三管轮分别负责接水龙头和启动消防泵;轮机长负责指挥机舱人员,应急操纵机器,组织关闭机舱;船上其他人员在餐厅集合,根据需要组成自卫队。
被困事件
2013年12月25日5时50分,正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的中国破冰船“雪龙”号收到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电话:一艘载有74人的俄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附近海域被浮冰困住,两座冰山正向其漂移,情况危急,希望“雪龙”号前往遇险地点施救。
“雪龙”号船长王建忠严格履行《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第一时间改变计划航线,以15节最大航速直奔遇险地点。对这场南极国际救援行动,中国国家海洋局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应急小组初步制定“雪龙”号协助破冰,“雪鹰12”直升机救援,“黄河艇”、“中山艇”救援等多套方案,尽一切可能救援俄遇险船只。船只上也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各种物料储备也做好了供给准备。
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2014年1月2日完成对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52名乘客救援工作后,“雪龙”船准备回撤时受阻。船只受困于南纬66度39分、东经144度25分的密集浮冰区,部分浮冰厚达3米至4米,距离最近的清水区约21公里。
2014年1月7号下午18时,“雪龙”号驶出乱冰区,进入清水区航行。
2014年12月17日,中国“雪龙”号科考船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中遇险脱困的影像资料存入国家海洋博物馆。
主席参观
当地时间2014年11月18号上午11点左右,正在澳大利亚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主席,转抵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继续访问行程。主席和夫人彭丽媛步出专机后,向在场接机的当地官员和学生挥手示好。当地副州督布洛和州长霍奇曼到场迎接。主席其后会出席由当地州政府所设的午宴。澳大利亚媒体报道,主席下午将沿霍巴特的海滨游览,并会登上目前停靠在当地港口的中国雪龙号破冰船参观。
责编:李思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