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人物形象是声乐艺术的灵魂,而情感表现则又是人物形象的灵魂,舞台上的演唱者是否深刻表现出了作品情感和自身感受,将对最终演唱效果起到决定性影响。鉴于此,本文以多部作品为例,就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从演唱技术、文化知识、作品分析等方面,就人物形象的情感表现方式进行总结,以期起到相应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声乐演唱;人物形象;情感表达;表达方式
一、声乐演唱中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声乐演唱中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堪称是声乐演唱的灵魂,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作品而言,声乐作品是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情感触动,萌发创作冲动后的产物。而声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则是情感的结晶。其既寄托着创作者的个人情感,也有作品中特定内容和情境下的情感,需要演唱者将其呈现出来并传递给观众,完成创作者——作品——演唱者——观众之间的链接,完成声乐传播的全过程。所以,作品人物形象情感的丰富、真挚、深刻与否,对声乐作品的质量是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其次,对演唱者而言。声乐演唱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面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演唱者需要凭借自身的作品体验、生活阅历、审美思考、声乐技巧等,对其情感进行充分的表现。这无疑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很多经典声乐作品中,不同演唱者会带给观众不同的审美感受,原因便在于此。所以,如果演唱者对作品有着深刻的体验,并有着全面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声乐技巧,就可以塑造出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形成个性化风格,这正是一个演唱者高度成熟的标志。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声乐演唱中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是整个声乐艺术的关键,应该也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声乐演唱中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方法
(一)夯实演唱技术
在中西声乐艺术发展史上,曾形成了科学而丰富的演唱技术体系,只有扎实地掌握多种演唱技术,才能保证熟练的演唱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形象情感。演唱者技术不扎实,唱错音或节奏把握不准确等,都会破坏整体的演唱氛围,用表演学术语来说就是“出戏”。观众将演唱者视为了作品中的人物,正沉浸在作品描绘的氛围中,一个技术失误,瞬间就可以将观众拉回到现实中来。所以,演唱者要从两个方面对演唱技术予以夯实。首先是基本功训练。不论演唱者当下的实际水平如何,都应该对演唱基本功进行回炉,并将基本功作为每天训练的重要内容,这种常态化训练可以让演唱者形成一种对声乐艺术的敬畏意识,保证自己处于良好的状态里,随时随地适应各种演唱需要。其次是作品分析。演唱者要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从技术角度做好相应的准备。比如,长乐句、高音等,并进行专项练习和彩排,确保可以熟练流畅的演唱作品。以陕北民歌为例,黄土高原黄沙漫天,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所以,人们习惯用高亢和嘹亮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多数歌曲都有着较高的音域。表现在歌唱技术方面,就是喉咙用力更加明显,需要提高喉头位置,才能唱出这种荡气回肠之感。如果演唱者的技术不过硬,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连正常的演唱都难以完成,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也就成为空谈。总之,演唱技术应该成为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的加分项,而决不能拖后腿,为整个演唱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最后是加强表演。“演唱”一词,是“表演”与“歌唱”的组合。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演唱者都在表演方面有所欠缺,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极为不利的。需要演唱者多学习舞台表演知识,多观看名家大师的演唱,善于运用多类肢体语言和服饰、道具等,当观众觉得演唱者就是作品的主人公时,整个演唱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二)加强作品体验
声乐作品是人物形象的母体,也决定了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的类型和程度。所以,演唱者必须要通过全面的分析和体验,真正把握作品内涵,然后以个性化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现实中,很多演唱者在面对一首新作品时,总是想在最短时间内熟练演唱,有时连作品的主要内容都不知晓,这种状态下的演唱效果可想而知。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工,先吃透作品,把握人物形象,才能为后续演唱筑牢根基。以著名的《我爱你,中国》为例,如果仅是粗略朗读歌词,是难以了解这部作品内涵的。演唱者应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一开始就直抒胸臆,唱出“我爱你,中国”,然后从春天唱到秋天,从南海唱到北国;从青松唱到红梅,从群山唱到小河。换言之就是,演唱者应该主动思考这是谁,为什么要这样唱。通过了解可以知道,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演唱这首歌曲的思华,是一位华侨的女儿。虽然生长在海外,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祖国。所以,只能在考试的时候,通过歌声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祝愿和赞美。可以想见,她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眼前一定有着一幅隽美的山水画,而她则像是一位导游一样,自豪地用歌声带着自己和观众在画中游览。演唱者有了这种体验后,还应该再去观看《海外赤子》这部影片,演唱时将自己想象为主人公思华,让歌声从内心深处自然流淌出来,效果自然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
(三)植根现实生活
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声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不是凭空而至的,而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所以演唱者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通过模仿、思考和总结等,尽可能获得更多的认识和感悟,为人物形象情感表达打好基础。首先是观察和模仿。声乐演唱过程中,演唱者由内到外,与人物形象更加贴近,情感表达也就越真实,越充分,否则,就会产生一种隔离感。而这种贴近从何而来呢,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生活中的观察和模仿。比如作品中的人物是一位老年人,演唱者就可以通过对周边老人的动作、神情等进行仔细观察,并有意识地进行模仿,首先获得外在的统一,为演唱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是想象和创造。声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时代背景等,很有可能与现实生活相聚甚远,更是演唱者所未曾亲身经历过的,对此就要借助于文学、影视等资料,对人物形象和时代场景进行复现,将自己化身为人物形象,这种状态下的抒情也注定是情真意切的。以艺术歌曲《望乡词》为例,该曲由著名作曲家陆在易,根据近现代政治名人于右任的词作创作而成。于右任有着炽热的爱国情怀,却因为特殊原因终身未能回到故土。所以他在耄耋之年,站在中国台湾的最高峰—玉山之巅,发出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的感叹。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演唱者就要将自己想象为于右任老人,先从动作和神态上进行适当的模仿,然后,再想象自己正在高山上凝神远望,可是却总望不到魂牵梦绕的祖国大陆,面对这样的事实,只有放声恸哭。所以说,声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情感,全部都是有来由的,需要演唱者作一个溯源者,植根现实生活,通过观察和模仿,想象和创造,将人物形象塑造的惟妙惟肖,并表现出真挚而浓郁的情感。
(四)丰富文化知识
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声乐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各类艺术融合发展的。所以,声乐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文化综合体。演唱者的文化知识越丰富,理解和体验作品的视角就越广博,人物形象塑造就会越真实,情感表达也更加真挚。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为例。二十世纪初,西方艺术歌曲传入中国,中国音乐创作者也效仿西方,采用古典诗词作为歌词,创作了大量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因为古诗词都采用第一人称写成,所以作品的情感性是较为鲜明的。对于当代演唱来说,则必须要具有相应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才能彻底明白歌词的含义,解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实感。以《如梦令》为例,该曲根据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创作而成。作品只有寥寥数句,却将自己微醺、惬意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唱者先要把原词逐字逐句的翻译为白话文,了解作者的身份,作者是在什么背景和状态下创作的这首作品,表现出了怎样的情绪等。演唱时,则要将自己化身为李清照,在一个黄昏,女词人微醺后乘船回家,却不想迷了路,当奋力划桨时,则惊动了岸上的水鸟。一时间,陶醉、惊喜和惬意一起涌上心头。可见,文化知识的积累,对于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多数演唱者在技术方面不相上下的时候,文化积累则成为竞争的关键。以著名钢琴演奏家傅聪先生为例,在父亲傅雷先生的引导下,傅聪自幼学习中国古典文化,所以,在面对西方钢琴作品时,便不自觉的将其放置于东方文化语境下考量,所以奏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获得了中西观众的普遍认可。同时,这一点也是针对状况而言的,多数演唱者都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声乐演唱技巧的学习和训练,也从客观上影响了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要意识到这方面的不足,从现在和点滴做起,给演唱带来质的飞跃和提升。综上所述,情感性是各类艺术的基本属性,也是贯穿于声乐创作——演唱——接受全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物形象是情感的结晶,演唱者则是情感的桥梁,两者合二为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并获得与观众的情感共鸣。所以,需要演唱者对此有充分的重视,当演唱者塑造出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人物形象时,也就顺利完成了作品和演唱者,演唱者和观众之间的连接,继而获得了最本质上的成功。
责编:刘团圆
上一篇:民族声乐女生唱法演变探思
下一篇:返回列表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