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 传统货币数量论
传统货币数量论最早产生于17 世纪,当时并不是完整系统的论述,而是散见在许多学者的论述中。其主要意思是货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对经济并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动因此由货币数量的多少决定的。传统货币数量论在20 世纪30 年代发展到了顶峰,并采取了数学的表达方式。其中影响最广的是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和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1. 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1911 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对传统货币数量论作了系统清晰的阐述。费雪十分注重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认为货币是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货币最终都将用于购买。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据此,费雪提出了著名的数量方程式:MV = PT,式中,M 代表货币数量;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P 代表物价水平; T 代表交易总量。费雪分析,V 是由制度因素决定,而制度因素变化缓慢,因而它可视为常数。T 与产出水平保持一定的比例,大体上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费雪认为货币与价格在短期内存在如下所示的函数关系:M/ P = a 其中a = T/ V。交易方程式虽然主要说明M 决定P ,但当把P 视为给定的价格水平时,交易方程式也就成为货币需求的函数:M = 1/ V •PT。这一公式表明,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下,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就是1/ V。
2. 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从微观经济学中关于需求的一般理论出发,对货币需求问题进行了研究。庇古认为,行为人持有货币可以随时满足行为人对于交易的需求(也就是交易动机) ,因此,货币需求可以根据行为人的效用最大化原则推导出来。由于交易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具有稳定的比例关系,货币需求应当与收入水平正相关。此外,剑桥学派认为,由于货币还具有价值储藏功能,因此,持有货币会有一定的机会成本,这样,货币需求就应与利率水平负相关。剑桥学派认为,在短期内,如果其他情况不发生变化(特别是利率保持稳定) ,有如下的货币需求方程式 :Md = k •PY,式中,Md 代表货币需求量;k 是个常数;P 代表物价水平; Y代表总收入; PY代表名义总收入。剑桥方程式表明,实际货币需求由实际收入水平决定,并且与实际水平同比例变化。
3. 费雪与剑桥学派的比较
费雪和剑桥的古典经济学家都发展了货币需求的古典理论,而且他们的货币需求公式的数学意义基本相同,但他们在很多地方还是有很大差别: ①费雪重视货币作为媒介的功能,认为货币是为了便利于交换: 而剑桥学派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手段的功能,认为不仅交换需要货币,而且持有货币也是持有资产的一种形态。②与费雪不同,剑桥学派以收入Y代替了交易量T ,以个人持有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比K代替了货币流通速度。因为剑桥学派是以个人货币需求作为考虑的出发点,其自变量当然是收入,而不是社会的交易量,相应地也就必然有一个新的系数K来代替V。②费雪重视影响交易的金融及经济制度等因素;而剑桥学派则重视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持有货币的满足程度的比较,重视预期和收益等不确定性因素。④费雪没有明确地区分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所以,交易次数、交易量以及价格水平都影响到货币的需求;而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是实际货币需求,它不受物价水平的影响,物价变动只能影响名义货币需求。显然,费雪和剑桥学派的着眼点是不同的,费雪主要是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考察货币数量与整个经济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支出总量之间的关系,而剑桥学派着眼点是个人对货币持有的需求,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
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比较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大进步。尽管两者理论方程式中K与V 在数学上是倒数关系,但是,在经济意义上却有着因果关系,是货币的停留时间决定货币的流通速度。在这个意义上,货币流通速度只是描述了货币流通中的现象,而K的研究才进入到决定这种现象的原因探讨,后来的凯恩斯、弗里德曼的研究正是沿着这个方向作进一步的展开。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因此比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具有更新的承前启后的意义。
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1.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经济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大萧条的背景下产生的。他强调经济的长期性和非充分就业。凯恩斯在其1936 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对货币需求提出著名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把行为人对于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性偏好,他认为形成流动性偏好是出于以下三个动机: (1) 交易动机。指人们为日常交易而持有货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对剑桥传统的继承,因为费雪和剑桥学派的理论都假设个人持有货币的动机是因为货币具有交易媒介的功能,可用来完成每日的交易。凯恩斯进一步指出货币的交易需求主要由人们的交易水平决定,而交易水平与收入成正比(2) 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是指为了预防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产生的持币愿望。它的产生主要因为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为了防止未来收入减少或支出增加这种意外变化而保留一部分货币以备不测。凯恩斯认为,人们愿意持有的预防性货币余额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交易水平的预期,从而使得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成正比。(3) 投机动机。是指愿意持有货币以供投机之用。其原因是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看法,较市场上一般人高明,想由此从中取利,所以愿意持有货币以供投机之用。这是凯恩斯作出同古典学派不同并运用规范化的分析
建立起的函数方程式,这也是他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之所在。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当前市场利率、投机者正常利率水平的目标值以及投机者对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期。其中第三个因素依赖于前两个因素,所以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实际上取决于当前市场利率水平与投机者对正常利率目标的取值之差。从总体分析,如果当前市场利率水平较低,那么预期利率上升的投机者就会越多,从而以货币形式持有其财富的投机者也就越多,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就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综上,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
M = M1 十M2 = L1 ( Y) 十L2 (r)
式中,M1 代表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它是Y的函数;M2 代表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r 的函数;L 是作为“流动性偏好”函数的代号,货币最具有流动性,所以流动性偏好函数也就相当于货币需求函数。
值得注意的是,凯恩斯提出,当利率降低到某一低点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这时,没有人会愿意持有债券或其他资产,每个人只愿意持有货币。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如图,当利率降至ro 时,货币需求曲线变成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在该直线部分,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变得无限大。
2. 后凯恩斯派的鲍漠和托宾的现金管理模型
后凯恩斯派的鲍谟和托宾首先正式将货币交易需求的利率弹性和规模经济特点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这一理论被称为“鲍谟一托宾模型”。它分析了持有现金的好处和坏处,持有现金的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往返银行所需的时间及各种麻烦,而坏处在于损失了银行利息。他们发现人们持有现金的平均数量与去银行提取现金的频率有关。假如一个人一年需要花费Y元,如果他只去一次银行,则他在年初持有从银行一次性提出的Y元,然后随着他不断地开销,所持有的现金数量逐渐下降,到年末为零,这样他一年之中的平均持有现金量为Y/ 2 ,如果这个人一年之中去银行N 次,则每次只需提出Y/ N 元,这样他持有现金的平均数量就是Y/ 2N 元。鲍谟和托宾注意到,人们在进行现金管理的时候,将承担两种成本:一种是所放弃的银行利息,等于iY/ (2N) ;另一种是往返银行所花费的时间及麻烦,我们将其称为交易成本。假设每次往返银行的各种麻烦及所花费时间相当于F 元的损失,且这一损失是常数,则交易成本等于FN。总成本相当于利息损失和交易成本之和:C = iY/ (2N) + FN ,这两种成本是此消彼长的,如果货币持有人去银行提钱的次数较多,他承担的交易成本较高而利息损失较低,如果货币持有人去银行提钱的次数较少,则损失了较多的利息,但节省了较多的交易成本。货币持有人通过选择合适的次数N ,使总成本达到最小,则最优的去银行次数:因此,最优的持有现金的平均量则为:
N 3 = (iY/ 2F) 1/ 2
因此,最优的持有现金的平均值则为:
Y/ (2N 3 ) = ( YF/ 2i) 1/ 2
这就是著名的“平方根公式”。它表明现金交易需求与收入的平方根成正Lh ,而与利率的平方根成反比。
3. 后凯恩斯派的惠伦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惠伦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产生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因此,人们实际保持的货币往往比预期所需要的多一些,其中超额部分就属于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他认为,影响最适度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非流动性的成本,二是持有该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三是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值和变化的状况。非流动性成本是指因低估在某一支付期间内的现金需要而付出的代价,即少持有或不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而可能造成的损失,该成本之高甚至是很难估量的。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则是指为持有这些现金而需放弃的一定利息收益。以上非流动性成本和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构成了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总成本:C = r •M 十N •b,式中,r 代表利率,M 代表预防性现金的平均持有额,b 代表每次将非现金资产转换成现金的手续费,N代表一定期间内这种转换的可能次数。慧伦假设,企业和家庭都是风险规避者,所以,在估计净支出可能超过预防性现金余额时,即作最保守的估计,取N = S2 / M2 ,其中S 为净支出的标准差,则有:C = r •M 十(S2 / M2 ) •b。因此,货币持有者选择最适度的预防性现金余额为:M3 = (2S2 b/ r) 1/ 3。上式表明,最适度的预防性现金余额同净支出分布的方差S2 、非流动性的成本b 成正相关,与持有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率r 成负相关。
三、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其1956 年出版的《货币数量论:一种新的解释》一文中,给传统货币数量论以新的解释。他认为货币数量论并非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是明确货币需求有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他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他用一个多元函数来表示货币需求,其公式为:
Md = f (p ,rb ,re ,1/ P •dp/ dt ,Y,w ,U)
式中,Md 代表名义货币需求量, f 代表函数关系,p 代表物价水平,rb 代表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 代表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1/ p •dp/ dt 代表物价变动率, Y代表恒久性收入,W 代表非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比率,U 代表反映主观偏好和风尚及客观技术与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数。这个货币需求函数被称为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新解释。在影响货币需求的多种因素当中,弗里德曼认为各种形式资产总和的财富总额是最重要的变量,但由于财富总额的直接计算比较困难,故以收入来代替。又由于年度收入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故弗里德曼提出了恒久性收入的概念,就是所有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值,也可以称为长期收入的平均预期值。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是对单个财富持有者提出的,但是,只须排除w 即成为企业的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还认为,如果略去Y、w 在分配上的影响则上面的货币需求函数就能应用于全社会,即M 代表社会货币需求总量,Y代表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W则为以财产形式所表示的总财富的那一部分。
四. 凯恩斯学派与弗里德曼的比较
尽管凯恩斯和弗里德曼都追随他们剑桥学派的传统,但是它们的货币需求和货币政策理论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构成两大学派长期争论的主要内容。
(1) 关于货币需求量的决定
在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持有货币的三大动机中决定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的是货币收入水平,而决定投机动机的是利率的高低。在短期内,货币收入是相当稳定的,因此决定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是利率的变化。利率的变化是经常的,所以对货币的需求量不稳定。弗里德曼则认为,决定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是恒久性收入,因此利率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很小,而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因为恒久性收入是指人们在长期中的正常收入,这种收入的稳定,决定了货币需求的稳定。
(2) 关于货币政策的选择
凯恩斯学派比较重视财政政策,而相对轻视货币政策。弗里德曼从货币的至关重要中,引出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凯恩斯学派主张“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而弗里德曼则强调规则的货币政策。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是不稳定的,所以主张实行国家干预,即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在这两种政策中,凯恩斯更加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这不仅因为财政政策是政府当局的主动性行为,而货币政策则要通过影响人们的投资消费欲望再影响它们的支出,其方式迂回,效果较差,更因为在危机时期,人们的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货币供给的增加很可能进入到流动性陷阱,从而无法对国民收入产生积极影响。
弗里德曼则坚持剑桥的经济学传统,他主张依靠自由市场的调节作用,取消国家对经济活动的人为干预,这就实际上淡化了财政政策的作用,而突出货币政策的效果。他反对凯恩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因为他认为这种政策充其量只能在短期中增加产出,而在长期中只会造成物价水平的上涨,不仅于此,因为经济运行有其固有的周期性倾向,而管理层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判断和决策,以及政策生效都有一段时差。从而不是“熨平”,而是扩大经济波动的幅度。所以弗里德曼则主张采取“规则”的货币政策,即不管经济运行处于什么状态,货币供给都按预期的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之和增长。这就能给经济提供一
个稳定的金融背景,避免凯恩斯学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扰乱,从而抵消经济体制中由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动荡。
五、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比较
(1).关于考察对象
费雪的数量方程式已将古典理论中货币代表物金币排除在外,同时开始注意存款通货。凯恩斯较为明确指出,他说的货币就是现钞和支票存款。而弗里德曼所说的货币已是较大口径的M2 。显然,随着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考察对象已从金到纸币再到一切可称为货币的金融资产,这本身说明货币需求理论正逐步走向成熟。
(2).关于考察范围
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从宏观总量上考察货币需求,而从剑桥学派开始,货币需求理论的思路就转向微观主体行为的持币动机,从而扩大了对货币需求考察的范围。
(3).关于对影响货币需求变量分析
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阐明总支出仅仅决定于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对利率波动不具有敏感性。剑桥学派认为对实际余额的需求是与实际收入成比例的,且不排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凯恩斯提出了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他将其归结成流动性偏好理论,并认为货币需求的交易成分和预防成分同收入成比例,而货币需求的投机成分对利率及关于利率未来动向的预期极为敏感。费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视作任何一种资产,运用资产需求理论得出了货币的需求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恒久性收入的函数。上述看出,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实际上是伴随着对影响货币需求变量分析的深化而发展的。
责编:蔡爱秀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