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大音乐厅人声鼎沸,座无虚席。虽然一票难求,但是仍有很多热情的粉丝早早来到音乐厅门口,只为求得一张珍贵的入场券。
今天是四川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瑜乐京剧课”开课的日子,今天的讲述者,正是上海京剧院著名京剧艺术家、京剧新生代代表人物、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白玉兰戏剧主角奖等重大奖项获得者,余(叔岩)派坤生的代表人物:王珮瑜。 “我为那些不了解京剧的人而来”说出这句话的人,正是新时代传统京剧的传承者,普及京剧的领军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珮瑜。她以一位传承者的身份,用这句话向在场的所有不了解京剧的人发出了诚挚的邀请:邀请大家一起去认识京剧、接触京剧,从而爱上京剧。她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另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她应四川音乐学院在职研究生音乐学系邀请来到四川音乐学院,以“瑜乐京剧课”为载体,用内容详实、生动有趣又不失学术性的课程内容让川音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领略到京剧这门传统艺术的魅力与价值。 近些年来,王珮瑜老师受邀在各大节目综艺出场,以一位传承者的身份在各大节目中为大家普及京剧艺术。她才华横溢,无论是综艺节目中的妙语连珠,还是音乐节目中的“跨界流行”,她用个人的才华与魅力,把京剧通过综艺节目向更年轻的观众群体普及。她在《朗读者》中一阙《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集朗诵与传统艺术的大成。她身体力行,在全国各地举办“瑜乐京剧课”数百场。她把自己所有的精力用在为大家传承国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 讲座伊始,王珮瑜老师就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让全场观众进入了轻松的状态。她从京剧的源流讲起,讲述了京剧的基本知识、老生流派,并讲述了余三胜、谭鑫培、余叔岩、孟小冬等京剧前辈奋斗的故事。她用京剧的三级韵,将当今的网络用语诸如“买买买”等新兴词汇进行现场示范,博得现场阵阵喝彩。 她的讲座不但语言风趣幽默,还非常生动的将老生的定场诗、念白等进行演绎。她当场演唱了《四郎探母》、《珠帘寨》等京剧经典片段,并现场给自己进行伴奏,在没有气口的情况下完整的表演完唱段;这种功力深厚的表现让现场观众无一不拍手叫好,掌声连连。 王珮瑜老师不仅教大家如何做一名演唱者,也教大家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听众。她详细的告诉大家如何及时、正确的为演唱者叫好并亲自示范,台下师生连连叫好。随后台上台下频频互动,王珮瑜老师邀请师生上台,亲自将京剧中的“手眼身法步”做现场教学。面对这场来之不易的“大师课”,台下观众积极踊跃参与,使现场气氛达到了一个高潮,台上的川音学子三招两式下来,倒也有模有样。王珮瑜老师也对川音学子的艺术素养做出了高度的赞扬,她表示这些学子是她走访的所有学校中最棒的。对于学生的疑问,她也一一做出了解答;可谓是全方位诠释了什么叫“有声必歌、无舞不动”的讲座主题。 王珮瑜老师说:“我讲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知道生活中还有京剧这样美好的存在”,而在场观众纷纷用喝彩和掌声回应了王珮瑜老师的期望。在讲座结束后,王珮瑜老师与全体观众合影留念。音乐学系系主任、传媒学院院长包德述教授与音乐学系党总支书记何凌老师为王珮瑜颁发纪念证书来感谢她为传统音乐的普及做出的巨大贡献。随后包德述教授表示,欢迎她再次前来为川音的师生们传授更多关于京剧的知识。 讲座结束后,王珮瑜到了川音梧桐楼三楼学术报告厅进行她川音之行的第二站——与音乐学系的师生们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座谈。本次座谈会由音乐学系系主任、传媒学院院长包德述教授主持,音乐学系党总支书记何凌老师、音乐学系甘绍成教授、朱江书教授、杨晓教授、杨晓琴教授、朱婷副教授等教师出席了座谈。另有音乐学系研究生、本科生七十余名同学参与了本次座谈并与王珮瑜老师进行了深刻的交流。 讲座初始,王珮瑜老师就京剧唱腔中的“西皮腔”和“二簧腔”与西方音乐的“大调”、“小调”之间关系的异同向师生展开询问。音乐学系杨晓琴教授与王珮瑜老师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杨晓琴教授认为这两种唱腔应该与西方歌剧中的“宣叙调”和“咏叹调”类似,王珮瑜老师表示赞同,此时浓厚的学术气息充满了整个会场,随后,王珮瑜老师开始接受音乐学系师生的提问,以下为王珮瑜老师的观点及座谈会的问答纪录。 (1)“新戏需要沉淀,观众需要成长” 四川音乐学院在职研究生问:在传统剧目与新编或改编剧目的对弈中,您是更倾向于新戏还是老戏? 答:我觉得这是一个个体行为。当我们指导“小白”看戏的时候,会先指导他们看剧情、看故事,然后会指导他们看艺术、看流派,最终让他们闭上眼睛听戏,这是三个不同的层级。一来就强调不要讲剧情、情感、人物而先闭上眼睛听,那是不太可能的。在传统戏中,比如说《王宝钏》《四郎探母》等,有生、旦之间的对戏,故事情节比较完整,这种类似于电视电影中出现的“感情戏”比较容易抓人眼球,所以今天的观众喜欢看情节,可以理解。但是我相信传统戏一旦引导观众进入了如老生戏的最高阶段《失空斩》《洪洋洞》这些看古代文人的审美时,观众一定会对自己的观念发生变化,这些“骨子老戏”经过了几代人的淬炼,已经成为了经典,新编戏仍需要时间去沉淀,要给观众更多时间,同时也要理解这一批人,因为每个人都会成长 。 (2)“对于传统艺术,尊重要先于了解” 四川音乐学院在职研究生问:京剧在如今传承和传播都不乐观的情况下,是否有必要围绕中青年群体进行变革? 答:确实,京剧的受众群体已经和一百年以前发生了很大的不同。在当年那个“一统天下”的时代,除了听戏以外几乎没有别的娱乐活动,是那个年代人们的必要消遣。但是当今艺术已呈现出了更多的形态,人们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选择;我传播的是故人留下来的最“本体”的京剧的状态,希望让大家了解京剧的本质。有些观众一旦听进去了,就会一辈子喜欢戏,形成一种以戏会友的状态。所以我在“清音会”中,更加努力向年轻人普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老生唱段;聊京剧老生的历史;用年轻人喜爱的传播方式直播老生们后台扮相、化妆等,甚至是进行弹幕直播互动。将紧跟新时代的传播方式和传统剧目相结合,这就是一种创新。在观念上,尊重要先于了解,京剧并不代表着落后,它亦可以很时尚。 (3)我唱好的初衷,就是为了服务那些少数的“余派知己” 四川音乐学院在职研究生问:是哪一刻让您愿意冒着被守旧派就只的风险去扛起普及京剧这面大旗?这背后又有怎么样的艰辛呢? 答:我在上海市戏曲学校毕业时,老校长告诉我,如果我进了专业乐团当不了领衔主演,就意味着我在京剧行业很难继续从事下去。在京剧行业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如果我不是唱的最好的那一个,就可能被迫转行。要想站在舞台上当第一主演,就必须比其他的老生,甚至是男老生更优秀。我的先天条件并不是最好的,所以有些戏是无法参演的。余派坤生的戏路十分固定,我只有把这些戏演到中国第一才有更好的发展,因为总有人要听老戏,而我的初衷,就服务于那少数的“余派知己”。后来我不断去挖掘别人找不到的“经书”,想尽一切办法找当时别人请不到的“老名角”拜师学艺,这种坎坷的经历三言两语没有办法说清。比如我下个月就要排一台三十余年没有登台的余派老戏,当我把这个消息放出去的时候,如果有人想来“偷师学艺”,这就是我的价值。我敢扛“大旗”是因为我有非常多的储备,虽然我并不完美,但是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基础是比较足的,所以才能以此为基础进行传播。我不怕别人质疑,我认为能够上综艺、跨界唱流行、还能演好余派京剧的我还是有底气的,当然艺无止境,我时刻怀有敬畏之心。 (4)“专业的京剧艺术就是个性” 问:目前在戏剧学校的师徒之间,是否有一些传承体系在里面呢?比如西方的传承体系是否已经介入到目前的传统音乐传承体系中呢? 答:京剧是完全依赖人、个性、口传心授的。虽然传得“深”,但因为没有理论体系,所以传不“远”也传不“广”。太依赖人是京剧传承中的一大问题,所以传承之路变得非常狭窄;并且京剧里行当众多,每个流派还有不同版本,不同时期甚至不同唱法,所以很难唱到统一。对于戏曲的传授,是无法用标准化的课件去规范教学的,当今大多数戏曲院校都是“老师治学”,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戏曲的标准化操作,只有在业余低龄学生中才可以,但这些教材里面不会出现一些太个性化的东西。这也是我和我的团队目前正在努力的事情,我们会开发一到五年级的京剧标准化教材投放到上海的各大小学中;但是这个教材是培养观赏者的,而不是培养演唱者,因为专业就是个性。 (5)“我的流行歌曲会更倾向中国风” 问:当前许多流行音乐与传统戏曲,京剧音乐相结合,您是如何看待这样的融合? 答:今天我们讲究艺术的多元化,只要在音乐理论上是准确的,怎么去“玩”都可以。如果是我的原创歌曲要不要加进一些京剧的元素,我觉得还是不要了;如果要我去唱歌,会更倾向去唱一些中国风的歌曲,所以我所有的原创歌曲会使用民乐伴奏。 (6)“传统音乐和乐器并不土,我们有自己的优势” 问:从一个表演者的视角,您是如何将其他的技能和京剧一步一步的结合的?传统音乐在您心目中的地位又是怎样的? 答:这是一个不断训练不断总结的过程,没有什么诀窍,也并不代表我现在做的有多么好,只能说我很幸运有机会让大家认识我,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慢慢来。中国人自己的音乐是具有多重程式化的东西,不太容易被其他的东西同化,这是我们强大的地方;当我们传统的器乐乐班的音乐响起的时候,其他的音乐就会黯然失色,我们很强势。传统乐器并不“土”,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很强。责编:蔡爱秀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