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B B D B C A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A A B A D B B A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B B C D C D B D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D D C D B A C B B
41 42 43 44 45
D B D B C
二、 辨析题
46、答: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1)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众、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2)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前者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为民主的教育。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引申。因此,教育民主化使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成为民主化教育的主体。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平等的基础。教育机会平等的主要要求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享有最基本的教育,每个人都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
(3)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要做到教育的普及化,另一方面要达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教育普及化可以说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教育民主化必然要求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教育体制由筛选型、集权型转向综合型、分权型,教育结构由刚性、封闭型转向弹性、开放式,师生关系有型转向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特征的民主型,教育方式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教育评价由注重选择转向注重培养,教育管理由集中、封闭式转向参与式、自主式。
47、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但这不表示杜威就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冲动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
因而,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只是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这是片面的。事实上,杜威又认为要完成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使命,就必须培养青少年能够维持民主主义社会,能够管理国家,具有制造、生产的真实本领,这就反映了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理论相矛盾的一面。
所以,对于教育无目的,杜威自身存在矛盾,他不否认教育的具体目的,但反对人们给教育加上社会的功利性的目的,我们不能说它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只能说他界定教育目的的角度与众不同。
48、答:错误。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所谓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法纪要求来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品德包含的范围很广,道德品质只是其中一部分。德育是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的总称,不能以偏概全。
三、 简答题
49、答:现代教育的社会文化发展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保存、传递功能。人类文化是后天习得的,因此不能通过遗传的方式延续,只能通过传递方式发展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教育是传递和保存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教育传递着文化,使得新生一代能够较经济高效地占有社会文化。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保存、传递的作用,是通过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整理过程实现的。
(2)现代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播、交流功能。社会文化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化相互传输的过程,具有双向性或多向性。社会文化的传播、交流有多种途径和手段,如教育、贸易、战争、移民、旅游等。其中,教育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3)现代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更新功能。要使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必须对社会文化进行创作和更新。首先,现代教育通过创作人们的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这些新的思想和观念通过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就可以形成社会成果,充实、更新、发展社会文化;再次,现代教育可以为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提供具有创新精神的各方面人才,通过这些人才,再去创造新的社会文化。因为没有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社会文化就无法更新发展。
50、答:(1)在德育认识上存在以下偏差:一是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德育蜕化为政治,窄化了德育的功能;二是把德育等同于理想教育,排斥德育的现实取向,导致了德育脱离现实的倾向;三是把德育等同于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把德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德育成了应付考试的一门课程。
(2)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功利主义倾向,过于重视思想、政治和道德知识,注重书本教育、口头说教,忽视实践锻炼、启发自觉,不注重道德主体的养成等问题。
(3)在德育管理中存在主观主义倾向,习惯于自上而下地发号施令,忽视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结果是德育低效、道德冷漠等问题日益严重。
(4)在德育评价上存在形式主义倾向,表现在以认识代替行动,以书本知识的考试代替对学生的全面系统品德评价。
(5)在德育研究中存在经验主义倾向,常常就是讲过去、讲传统,唯独不关注现在和将来。
51、答: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在整个复杂的教育中,乃是主要的一面。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的特点是:(1)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接受的是前人已经获得的真理(知识);(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有经验的教师领导下获得对现实事物的认识的;(3)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巩固知识的工作;(4)在教学过程中还包括有计划地实现发展儿童智力、道德和体力的工作。
52、答:从“致良知”的观点出发,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他批评和揭露了传统儿
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弊端,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在教育方法上,应该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即以诱导、启发、讽劝的方法,来取代“督”、“责”、“罚”的传统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发挥各门课程多方面的教育作用,认为“歌诗”、“读书”、“习礼”皆有其独特的作用,应该综合加以运用;在教学程序上,应该动静搭配、体脑交叉,将每天的功课进行精心的安排,使儿童既能学到知识、得到道德熏陶,又能锻炼身体、动荡血脉、舒展筋骨。此外,他还提出“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他认为,儿童是人一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儿童的精力、身体、智力都处于形成过程之中,有其独特的年龄特征。对儿童的教学必须依照这一状况,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来进行。
总之,尽管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他提出的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接受能力进行教育,以及反动传统儿童教育观念和斥责、体罚等粗暴教育方法的观念,具有积极意义。
53、答:教学中发现法的步骤是:(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使学生对
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4)帮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下断语的资料;(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结论;(6)引导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知事物的联系。
54、答: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消除法、恒定法、平衡法。
(1)消除法是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它是控制无关变量的理想方法和基本方法。消除无关变量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无关变量产生的原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恒定法是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它也是一种基本方法。
(3)平衡法就是对某些不能被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措施或方式,使其影响通过平衡而抵消,达到控制它们的方法。平衡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四、分析论述题
55、答:(1)终身教育思想是指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终身教育对国际教育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创立者是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他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他认为:将人的一生分为教育和工作两部分是毫无根据的,学校教育只是人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不能将学校教育等同于教育。教育应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是人一生中教育机会的统一。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系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终身教育的概念,重要一点是教育要贯穿于人生的始终,所以要使教育和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他对制度化的教育提出挑战,注重人们个性发展的全面性、连续性,比传统教育更加能够显现每个人的个性。
(2)终身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教育目标的价值预设的个性化;教育过程的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人、教育、生活的整合,即个性化与多样化的统一。
(3)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代世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全民终身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新型的和完善的人。从终身教育的观念来看,教育绝不仅仅包括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不是教育的全部,每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既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迭加、重复、也不排斥学校的存在与矛盾,而必须内在地包含并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学校教育为基础。
其次,终身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学习型社会即形成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单位与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社会,在此社会中每一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手段。学习不仅包括人的整个一生,而且也是包括整个社会,教育将是普遍的和积极的,是完整的和富有创造性的。
再次,终身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为人们指出了一条发展完善自身的崭新思路。终身教育强调教育是一个过程,着眼于它的全过程的多个方面的表现,对于整个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结果应有不同评判标准,也即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性,使人们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最后,终身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使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更切近。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回归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闲暇教育等教育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为教育发展开辟了空前广阔的前景。
联系个人和社会实际(略)
56、答: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手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上述材料中班主任的德育观和采用的德育方法都违背了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不合适的德育方法。
(1) 德育原则
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概括了德育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
过程的规律性。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①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德育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相结合,使他们言行一致。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注意实践,培养道德行为。
②疏导原则。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知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③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行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分为二”看待学生;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责编:蔡爱秀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