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湖南专升本网:语文复习时需要避免哪些误区?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20-08-10 22:42:50
专升本语文复习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提高语文应试能力,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误区一:弃芝麻,得西瓜
有的学生认为,语文能力是长期积累感悟所形成的,非一朝一夕所能提高。在他们的眼里,语文简直就是芝麻,其他容易抓分的科目就是西瓜。与其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提升幅度不大的语文,不如把时间与精力分配给容易得高分的其他学科。因而很多学生要么只是跟随老师安排复习,以保证不至于淡忘就行:要么就干脆放弃语文复习,连语文课上也在做其他练习,遑论课外花时间学习语文。这既是对语文课程特点和语文考试命题特点不了解的片面观点,也是不明白学习心理特点和课程平衡造成的结果。语文能力固然是经过长期积累、感悟形成的,但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训练,语文成绩在短时间内还是可以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的。再者。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分工合作,在较长时期内如果其中一边大脑半球处于休息抑制状态,就不利于全面激发智力发挥,即使全身心投入到能够抓分的科目学习之中,这些科目所得到的分数,也未必能够弥补因放弃语文复习而丢失的分数。
专升本考试的各个科目的复习,应根据本人的学科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做合理的安排,做到突出优势科目,提升弱势科目。使各科均衡发展。无论以往功底如何,绝不能放弃语文复习。
误区二:不知己,无计划
学生一定要花时间充分了解自身语文学习和语文功底的现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才不至于盲目跟随老师的复习计划转。不至于盲目悲观或乐观。准确了解自己是制定科学复习语文计划的前提。了解自己语文学习状况和语文功底现状,就是了解自己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等状况。了解自己的途径,一是通过向了解自己的语文老师咨询,二是分析以往自己语文考试试卷的答题状况,三是分析自身记忆力的强弱、思维能力的强弱。从语文试卷答题情况,基本可以判断出自己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缺陷。因为一般来说,某个知识点错误率越高,越说明该知识点没有掌握好。自己的语文复习计划,就是针对自己个人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学习和训练。对于要考语文科目的考生来讲,语文复习的使命并非是要推倒重来、重新建构,而是要在原有语文知识基础上的系统化、条理化,达到熟练牢固掌握知识,准确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目的。因此,个人复习计划非常重要。只有针对自身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薄弱环节重点训练,才能避免因全面出击而分散精力。
语文复习计划要与老师的复习计划基本保持一致。须知,老师的复习计划是针对全班同学的,全班同学语文功底各有差异,老师安排复习内容时只能照顾大多数同学。与老师的复习计划保持基本一致,可以同步灵活安排,而且可以实现同步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当然。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自己的复习效果灵活调整,加强复习的计划性,也是基于把握复习的主动权而考虑的。从学习心理的角度考虑,主动出击的复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而盲目跟从的学习,往往使自身的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使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
误区三:宁信书,不信师
一方面,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语文知识茫然无措,希望有人给予他们点石成金的指头;而另一方面,学生面对老师课堂上枯燥乏味的讲解又萎靡不振,希望赶快逃离这寡味的课堂。好像老师的讲解、安排的训练似曾相识、于己无益,而实际答起试卷来,却又是处处似是而非,无从下手。与其听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不如自己翻看复习资料来得实惠,于是大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你讲你的课,我看我的书”,出现了“宁信书,不信师”的现象。这固然与老师课堂教学能力有关,但作为专升本的备考学生,仍然仅凭个人兴趣喜好听课,不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面临的专升本严峻形势调整自己的听课习惯,这将会制约语文应试能力的提升,与自己希望考上理想大学的初衷是相矛盾的。一般来说,老师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有着比较扎实的专业功底,有充足的时间钻研教材和教法,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专升本命题的趋势和答题的一般技巧,听老师的课、按照老师的安排进行训练,效果总比自己单干要强得多。从信息输入的角度而言,多器官参与比单一器官活动效率要高许多倍。如果在语文课堂上,考生在听的同时,积极记录,积极思考、整理、练习,效果肯定要比单独看复习资料强。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语文课堂上不可能像理科课堂一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各种语文考试试卷命题看似与课本、课堂没有多少联系,但试卷中所包含的知识、能力要求都来自课本,来自课堂,来自平常的训练。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预期,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相信老师能够帮助自己提高语文复习效率,才会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要求,完成训练任务。
相信老师而不盲从,主攻复习资料而不唯书本,听课的同时基本按老师的复习计划同步完成训练任务,听课与针对本人知识薄弱点进行强化练习相结合,语文成绩必定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
误区四:重积累,轻思维
考前语文复习的主要任务,一是再现、巩固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知识体系,达到熟练程度,在考试中能够迅速、准确地按要求答题;二是通过阅读、分析、综合、概括、表达训练,培养和提高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迁移,提高语文考试中阅读文章必须具备的感悟力、理解力、表达能力:三是通过平常的各类文体的写作训练,提高审题、组材、谋篇立意、表情达意的能力,写出较高水准的考场作文。很多学生明白语文复习的重要性,但是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忽略了思维能力的训练,把大量时间精力投放到机械记忆一般知识上面,导致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还是未能形成语文知识体系,语文能力也未能有明显的提高。
究其原因,一是以往形成的机械记忆习惯使然,二是不理解思维在语文复习中的优势地位。思维是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桥梁。如果说语文知识是一粒粒的珍珠,那么思维就是贯穿语文知识的丝线。人的思维活动具有目的性、概括性、间接性、能动性的特点。把握这些思维的特点,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复习的过程中,对包罗万象的语文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概括,综合抽象,从中寻找出规律;或者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去解析复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思维是借助语言作为物质外壳进行的复杂心理活动,在复习的过程中,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不仅从记忆库中调出了相关的知识,而且调出了适合表达的词汇和句式,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了锻炼。
为提高语文复习的效率,应该补充学习一些有关的思维知识,并主动运用思维知识去分析问题。思维成果体现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复习中应该注重表达能力的训练。表达的结果很可能与老师或书本上的答案不一致,甚至漏洞百出,有的学生由此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语文学习的能力差,更加羞于表达。须知。只有千百次训练过程中的失败,才有可能带来最后一战的胜利,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实现成功的跨越。语文成绩的高低,应试能力的强弱是关键。而考试,实质上就是信息输出,而且是以书面语言,按照试题的要求完整、准确、快速地从大脑中输出对应的信息。因而,考前考生必须加强书面语言的训练,切不可满足于已经记住,已经理解,或者能够在大脑里得出答案。一切未经外化的语言,都是模糊的。停留于满足“意会”,而不愿意动手动口“言传”,其答案的误差率大为增加,这是语文复习中极为忌讳的。
误区五:重分数,轻分析
有些学生很重视考试的分数,分数高就情绪激动甚至忘乎所以,以为下个阶段可以放松复习了:分数低就情绪低落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难以学好语文。考前固然要重视分数,因为分数毕竟是一把标尺。标志着阶段复习中知识点掌握的牢固程度,以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但我们应该明白,一般考试,除知识点单元测验外,基本上都是综合试卷,而且由于每次的命题人不同、要求不一、试卷难易度各异,考试的分数并不完全等同于自己的语文能力。每次考试,既是对前阶段复习的检验,又是对下阶段复习的指导。如果冷静、客观、科学地分析语文答卷,就能够从中了解语文复习中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的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训练程度以及答卷时的心理状态、答题技巧,并据此制订针对性的弥补措施,及时有效地进行复习。每次考完之后。不仅要认真听取老师对全班同学答卷情况的分析,从中学习分析答卷的方法,还要借鉴高分同学的答卷,分析与高分同学答卷中存在的差异,向他们学习答题的技巧。
以上专升本学生语文复习中存在的误区,实质上是不重视“思”造成的。“学而不思则罔”,紧张繁忙的专升本语文复习。始终贯穿一个“思”字,用智慧统帅语文复习,用智慧追求高效,那么,语文复习存在的误区就可以成为亮点,语文能力就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语文应试能力也必将相应得到提升。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