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
础。
气,是机体内不断运行着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血,是循行于脉内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
体;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以阴阳属性来看,气具有推动、温煦的作用,属于
阳;血和津液,为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属于阴。
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气、血、津液;气血津
液和脏腑之间无论在生理上或是在病理上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还有“精”。精,有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之分。
狭义之精,即通常所说的生殖之精;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和从
饮食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物质。精与肾的关系密切,本章不再论述。
第一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的认识。古代的哲学家认为,气是构成
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气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古代医学家把这种观
点引进医学领域,在中医学中逐渐形成了气的基本概念。《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
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回:“天气合气,命之曰人。”指出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人的形成,实际上是以“气”为其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的。《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
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生。”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从“天
地之气”中摄取营养成分,以养五脏,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所以,概括起来中医学中气的
基本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如
先天之气、天地之气、水谷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是用气的变化来说明人
体的生命活动,如心气、肺气、经络之气等。
二、气的生成
人体的气,其来源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
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先天之精气,依赖于肾藏精
气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水谷之精气,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才能从饮
食物中摄取化生,自然界中的清气,则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才能吸入。因此,气的生成除与
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状况有关外,还与肺、脾胃、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肾、肺和脾胃的功能正常并保证平衡,气的生成才能正常。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脾胃的运化
功能尤为重要,所以《灵枢·五味》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三、气的功能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
(-)推动作用
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和生理活动以及血的
生成、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等,均起着推动作用和激发作用。
如果气虚或气的推动作用减弱,就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就会使血、津液的生成不
足,运行迟缓,就会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弱,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二)温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
官的生理活动,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正常运行等都需要气的温煦作用。当气的温煦作用失常
时,可出现体温降低,四肢不温,脏腑功能衰退,血、津液的运行迟缓等病理变化。
(三)防御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是指气有卫护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
另一方面还可以驱邪外出。所以,气的防御功能正常时,邪气不易侵入,当气的防御作用减弱
时,机体的抵御邪气的能力降低,一方面,机体易患疾病,另一方面患病后难愈。
(四)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体内液态物质和腹腔脏器等固护统摄、控制作用。
具体表现:
1.固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保证血液在脉中的正常循行。
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等,控其分泌量,防止体液的丢失。
3.固摄精液,防止妄泄。
4.固定脏器的位置,使之相对稳定而不下移。
如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就会导致体内液体物质的大量丢失,脏器的位置下移等病理变化。
气的固摄和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气一方面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
排泄;另一方面,气又可固摄体内的液体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这两个方面作用的相互协调,
构成了气对体内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分泌、排泄的调节和控制,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血液循
环和水液代谢。
(五)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
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如气、血、津液的生成都需要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气,然后再化生成
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饮食物经过消化后,其残渣化成糟粕等,
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如果气化功能失常,则影响上述过程的正常运行,从而形成各种代
谢异常的病变。
四、气的分类与分布
根据人体气的主要来源、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可以把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等。
(一)元气
元气,又名“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最重要的气,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1.生成和分布
元气是由肾中精气所化生,肾中精气以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基础,又依赖后天之精气
的培育。元气的盛衰,与先天禀赋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有关。
元气形成以后,通过三焦而运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分布于机体的各个部位
而发挥其功能。
2.功能特点
元气之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
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
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正常,活力旺盛,机体的素质就强健而少病,若元气的生成不
足或耗损太过时,就会使元气虚衰产生种种病变。
(二)宗气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其积聚之处称为“气海”。
1.生成和分布
宗气是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成。因
此,肺呼吸的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旺盛与衰少。
宗气生成以后,积聚于胸中,经肺的宣发作用,出咽喉、贯心脉、经肺的肃降作用蓄于丹
田,并经气冲注入足阳明胃经。
2.功能与特点
宗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出咽喉,促进肺呼吸运动,与语言、声音的强弱
有关;二是贯心脉,协助心气推动心脏搏动,调节心率,心律和血液运行,并影响肢体的活动
和皮肤的寒温等。
“虚里”是古人诊察宗气盛衰的部位。位于左乳下。宗气不足主要责于肺和脾胃等脏腑。
其病理改变多反映于心、肺两脏的功能失调,如出现呼吸微弱,语言低微,心动异常,血行缓
慢等。
(三)营气
营气是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气。由于营气与血同行脉中,关系密切,故常常“营血”
并称。
1.生成及分布
营气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饮食水谷在脾胃的作用下化生为精微,并由脾上输于肺,在肺的
作用下进入血脉而成为营气,营气出于中焦经肺进入经脉后,沿十四经脉依次循行,周流全身。
2.功能特点
营气的主要功能包括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两个方面。营气经肺注入肺中而成为血液的组成
部分。《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营气循脉流注全身,
为脏腑、经络等生理提供营养物质,滋养五脏六腑,灌溉皮毛筋骨。
(四)卫气
卫气是运行脉外,具有保护功能的气。
1.生成及分布
卫气是由水谷精气所化生的,它的特性是“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所以,它不受
脉管的约束,运行于脉外,分布于皮肤,分肉之间。
2.功能与特点
卫气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侵入,并驱邪外出;二是温养脏
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控制肌腠的开闭和汗液的排泄。
卫气和营气,都是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营气行于脉中,具有营养周身,化生血液的作用。卫
气行于脉外,具有温养脏腑、卫护肌表的功能,营主内守而属阴,卫主外卫而属阳,二者之间的
运行必须协调地配合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作用。反之,若营卫不和,即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有
汗以及抵抗能力下降等病变。
在中医学里,气的名称还有很多。如:把机体从饮食物中吸取的营养物质称为“水谷精气”、
“谷气”,把致病因素称为“邪气”。把体内不正常的水液称为“水气”,把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
和抗病能力称为“正气”等。由此可见,“气”在中医学是一字多义,有作为“性质”的,有作为
“功能”的,也有作为“气候”的等等。但这些都和本章所论述的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气”有区
别。
第二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管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体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
物质之一,对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脉是血液循行的管道,血必须循行于脉中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故脉又称为“血府”。在某些
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或“离经之血”。
二、血的生成
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来自脾、胃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
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计,变化而赤是谓血。”即说明了脾胃
(中焦)的运化功能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营气和津液是生成血的主要物质基础,两者
都来源于水谷精气。所以,饮食营养的优劣和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而形
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此外,精和血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精藏于肾,血藏于肝,肾中精气充盈,
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的藏血量充盈,则肾有所滋,故有“肝肾同源”、“精血互化”之说。
三、血的功能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又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营养丰富和滋润作用
血在脉中循行,内有五脏六腑,外面皮肉筋骨,运行不息,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
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难经·二十二难》曰:“血主濡之。”就是对血的营养和滋
润的作用的简要概括。《素问·五脏生成》曰:“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
指受血而能摄。”进一步说明了机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正常进行必须依赖于血的营养和滋润。
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还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映出来。血的营养滋润作用正
常,则表现为面色红润,肌肉丰厚壮实,皮肤和毛发光润有泽等。当血的营养滋润作用减弱时,机
体除脏腑功能低下外,还可见到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体麻木、运动不灵等病理表现。
(二)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是人体精神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故《索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不
可不谨养。”心主神志,就是因为心主全身之血。血气充盈,血脉调和,则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
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等。所以不论何原因所形成的血虚、血热或运行失常,均可出现不同程度
的神志方面的症状,如精神不振、健忘、多梦、失眠、烦躁等。
四、血的运行
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脉管的完整是维持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心、肺、脾、肝四脏对于维持血液的正常循行起着重要作用。
心主血脉,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血液能正常地在脉管中按一定方位循行,主要靠心气的推动作用。
肺主一身之气,气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此外,“肺朝百脉”,循行于周身的血液,都要汇聚于肺脏,
并通过肺气的作用而运行全身,脾统血,在脾气的统摄作用下,血液正常地循行于脉中而不致溢出脉
外。肝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全身各处的血流量,使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
此外,肝主疏泄,调节气机,保持血流通畅,血运正常。
总之,在血液运行过程中,需要两种力量,即推运力和固摄力。推动力是血液循行的动力,具体
体现在心主血脉、肺主宣发和肝生疏泄等方面。固摄力是保障血液不致外溢的因素,具体体现在脾主
统血肝主藏血等方面。这两种力量的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循行,若推动不足,则可出现血流
不畅、瘀血等;若固摄力不足,则可出现血液外溢,甚至可导致出血等。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和
涕、泪等,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与液虽同属水液,但在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所区别,一般地说,性质清稀,流
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小,
主要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滋养作用的为液。
由于津和液本属一体,同源于饮食水谷,均有赖于脾胃的运化而化生,两者在运行代谢过程中可
以相互转化,在病理过程中又可以相互影响,所以常常津液并称,一般不予严格区别。但是在发生
“伤津”和“脱液”的病理变化时,又须加以区分。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是一个由众多脏腑共同参与的复杂的生理过程。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
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这是对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过程的简明概括。
(-)津液的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其生成是通过胃对饮食物的“游溢精气”和小肠的“分清泌浊”、“上输
于脾”而生成。
(二)津液的输布与排泄
津液生成之后,依靠脾的输布,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升清降浊的作用,借三焦为通道而分布全
身。经人体利用后,化为汗液从皮毛排泄,或化为尿液经膀胱而排出体外。
综上所述,津液的生成,依赖于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功能;津液的输布,依靠脾的“散精”和肺的
“通调水道”的功能;津液的排泄,主要是依靠汗液、尿液和随着呼吸排出的水气。津液在体内的升
降出入,是在肾的蒸腾气化作用下以三焦为通道,随着气的升降出入而分散于全身。总之,津液的生
成、输布、排泄及维持津液的代谢平衡,是依赖于气和许多脏腑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相互协
调完成的,其中以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最为重要,起着主要调节作用。所以,不论是气的病变,
或是脏腑的病变均可影响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影响津液的代谢的平衡,从而形成伤津、脱液
等津液不足的病理变化,或形成内生水、湿、痰、饮等津液输布障碍,水液停滞积聚的病理变化。
三、津液的功能
(-)滋润和濡养作用
一般来说,津主要发挥滋润作用。液主要发挥濡养作用。被输于肌表、孔窍等处的津,能滋润皮
毛、肌肤、眼鼻、口腔等;被灌注于内脏、骨髓、脑等处的液,能濡养内脏、充养骨髓、脊髓、脑髓
等。
(二)参与血液的生成
津液注入血脉之中,具有滋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同时又是组成血液的基本物质。
(三)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人体各部分津液的生成和代谢,对调节机体阴阳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灵枢·五逆津液
别》曰:“水谷入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为气,天热衣厚则为汗。”说明津液
的代谢常随着体内生理情况和外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并通过这种变化来调节阴液与阳气之间的运动
平衡。
(四)排泄废物
津液在其自身代谢过程中,能把机体各处的代谢产物收集起来,不断地排出体外,从而保证各脏
腑的代谢活动正常进行。
第四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血、津液的性状及其生理功能,虽各有其特点,但三者均是构成人体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基本物质。在生成上,均来源于水谷精微;在生理上常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在病理上,又是相互影
响的。
一、气和血的关系
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于阴,主静,主濡之。这是气、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
气、血都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在生成、输布等方面有密切关系。气和血的关系可
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两个方面。
(一)气和血的关系
1.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指血的主要组成及其产生过程,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
要组成部分。它们来自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从饮食转化成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为营气和津液,
再从营气和津液转化为血,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所以说气能生血,气旺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强,气
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至导致血虚。
2.气能行血
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须依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液的运行,有赖
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所以气的病变,如气虚、气滞、气逆等,都可导致
血液运行的异常。
3.气能摄血
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而不逸于脉外,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如果气虚而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
可导致各种出血病变。
以上三方面气对血的作用,可概括为“气为血帅”。
(二)血对气的作用
血对气的作用可概括为“血为气母”,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血为气的载体,气若不附于血中,
则漂浮不定而无所归,二是血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当血大量丢失时就会引起气脱、气
虚。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两者都来源于水谷精微,并且在生成、输布过程中有着密切关系。
(一)气能生津
津液的生成来源于饮食物。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以,脾胃之气健旺,则津液的化源旺盛;
脾胃之气虚衰,则影响津液的化生,而导致津液不足。
(二)气能行津
指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排泄的动力。脏腑的升降出入运动,特别是脾、肺、肾等脏腑之气的运
动,维持着津液在体内的输布、排泄。所以,如果气机运行不利,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就随之受阻;反之,
如果因某种原因使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受阻而发生停聚,气的升降出入运行亦随之利。
(三)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津液代谢、输布的正常,有赖气的固摄作用。因此,在气虚或气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则会导致体内
津液的无故流失而发生多汗、漏汗、多尿、遗尿等病理现象。同时。津能载气,气,气必须依附于津液
而存在,当津液大量流失时,气也将失去依附而外脱,称“气随液脱”。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血和津液都属于液体物质,都具有滋润和濡养作用,与气相对而言,二都为阴。因此,血和津液之
间亦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一)生理关系
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均由水谷之精微所化生,故有“津血同源”之说,津液渗入脉
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血液中的成份渗出血脉,也成为津液之组成部分。
(二)病理影响
在病理情况下,血和津液之间也是互相影响的。如在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渗注于脉中,以补偿
脉内血液容量的不足,而引起津液不足。又如津液大量耗伤时,也可以引起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等病变。
因此,对于失血患者,临床不宜用汗法,而对津亏的患者,亦不可轻用破血、逐血之峻剂,即所谓“夺
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综上所述,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脏腑活动提供动力,血为脏腑功能活动
提供营养,津液则能濡养脏腑。所以,气血津液的任何一方面异常,均可导致脏腑的功能活动失常而引
起病变。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