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原理及答案》
一、分章练习
第一章 总论
一、名词解释
1、审计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2、审计假设
一般是指对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产生的一些尚未确知的事物,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者发展趋势所作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和假设说明,它是建立审计制度的前提,也是实施审计推理的依据。
二、选择
1、我国“审计”一词最早见于()宋代
2、我国“审计”一词最早见于()《宋史》
3、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4、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经济监督
5、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独立性表现在()组织上、人员上、工作上、经费上均具有独立性。
6、审计产生的真正基础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7、审计三方关系人是指()审计主体、审计客体、授权或委托人
8、审计三方关系人中起主导作用是()审计主体
9、审计三方关系人中起决定作用是()审计授权或委托人
10、我国国家审计产生于西周时代,其主要标志是()一职的出现。“宰夫”
11、秦汉时期是审计与会计由合一而渐次分离,审计走向独立的阶段,秦代实行()制度。御史制度。
12、()规定了在我国建立审计机构,实行审计监督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近代审计的发源地是()。英国
14、我国国家审计体制属于()。行政型审计体制
15、审计具有()职能。经济监督职能、经济鉴证职能、经济评价职能。
16、审计假设是本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学者()在其成名作《审计哲理》中首次提出的。莫茨和夏拉夫
17、审计假设具有()特点。概括性、系统性、实用性、相对性。
三、判断
1、审计的本质就是审计就是审查会计账目。()审计本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2、审计具有公正性,公正性是审计监督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键所在。()独立性是本质特征。
3、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审计人员执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审计人员。()依法
4、审计关系就是构成审计三要素之间的经济责任关系。其中第一关系人在审计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第三关系人
5、审计惯例是审计假设的来源依据,因此,审计假设就是审计惯例。()不是
四、简答
1、简述审计的基本特征。
审计与经济管理活动、非经济监督活动以及其他专业性经济监督活动相比较,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
(1)独立性特征。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国内外审计实践经验表明,审计在组织上、人员上、工作上、经费上均具有独立性。
审计对象或审计监督的内容,一般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资料。
审计监督是专设的部门所实行的监督,审计部门无任何经济管理职能,不参与被审计人及审计委托人任何管理活动,具有超脱性;
(2)权威性特征。审计的权威性,是保证有效行使审计权的必要条件。
审计的权威性总是与独立性相关,它离不开审计组织的独立地位与审计人员的独立执业。
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审计人员。
(3)公正性特征
审计的公正性,反映了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审计人员理应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进行实事求是的检查,做出不带任何偏见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并做出公正的评价和进行公正的处理,以正确地确定或解除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只有同时保持独立性、公正性,才能取信于审计授权者或委托者以及社会公众,才能真正树立审计权威的形象。
2、简述审计的职能。
审计的职能是审计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功能。
(1)经济监督职能。经济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
(2)经济鉴证职能。审计的经济鉴证职能,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及其他经济资料进行检查和验证,确定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公允、合法、合规,并出具书面证明,以便为审计的授权人或委托人提供确切的信息,并取信于社会公众的一种职能。
(3)经济评价职能。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资料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查明的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总结经验,寻求改善管理、提高效率、效益的途径。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包括评定和建议两个方面。
3、简述审计的作用。
审计监督作用,是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1)审计的制约作用。审计通过揭露和制止、处罚等手段,来制约经济活动中各种消极因素,有助于各种经济责任的正确履行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具体体现在:揭露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经营行为。揭露经济资料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揭露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不正之风。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2)审计的促进作用。审计通过调查、评价、提出建议等手段,来促进、服务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微观经济管理,以助于国民经济管理水平和绩效的提高。
具体体现在:促进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内控制度建设和完善。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
五、论述
1、试述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国家审计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内部审计人员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由其主管部门或单位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经济处罚,或者提请有关部门处理。社会审计人员只要严格遵循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没有欺诈行为,即使审定后的会计报表中具有错报事项,也不会承担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大类。行政责任包括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暂停营业、撤销,对注册会计师给予警告、暂停执业和吊销证书。民事责任是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应予以赔偿。刑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犯有刑律禁止的行为,将会受到刑事追究。
第二章 审计的对象、目标和分类
一、选择题
1、在详细审计阶段,()是其总体目标。查错防弊/提供信用证明/公允
2、我国目前主要的审计种类,按不同的审计主体划分,有()国家审计、部门和单位审计及社会审计
3、我国目前主要的审计种类,按照审计客体划分,有()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
二、判断说明题
1、审计对象就是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以及相关的经济活动。
三、名词解释
1、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界或最终结果。
四、简答
1、简述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界或最终结果。
审计目标的演变:在详细审计阶段,查错防弊是其总体目标;在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审计目标是提供信用证明,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公正性审计;在财务报表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是判定被审计单位被审期内的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合法。
审计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包括一般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
国家审计的总目标是对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独立审计的总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恰当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致性表示意见。内部审计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检查会计账目及其相关资产,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
审计具体目标是审计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根据具体化的不同程度,又分为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两个层次。一般审计目标是实施项目审计时均应达到的目标,是项目审计目标的共性概括;而项目审计目标则是按每个项目具体内容而确定的目标,即表现了项目审计的个性特征,也具有一般审计的共性特征。
在会计报表审计实务中,一般审计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总体的合理性;金额的真实性;金额的完整性; 资产的所有权;计量的正确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恰当地反映与充分揭示。
项目审计目标是具体账户或具体业务的审计目标,其内容视项目大小而定,而且有一定的层次性。
第三章 审计组织与审计人员
一、选择题
1、属于立法型的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的国家有()奥地利、加拿大、美国。
2、属于司法型的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的国家有()意大利、西班牙、法国。
3、我国审计机关具有()权限。要求报送资料权。审核检查权。参加会议权。调查取证权。临时制止权。临时措施权。建议意见权。建议反映权。
4、属于监督检查权的有()要求报送资料权、检查权、调查取证权
5、属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定业务的()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2.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3.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报告;4.办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
二、判断说明题
1、司法型审计机关地位高、独立性强,不受行政当局的控制和干预。()立法型
2、行政型审计机关可以直接行使司法权力,具有司法地位,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司法型
3、我国审计机关具有经济监督权、行政监督权和立法监督权()不包括立法监督权
4、会计师事务所是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机构,注册会计师只有加入会计师事务所才能承接业务。()对
5、会计师事务所是国家批准、依法设立并独立承办注册会计师业务的机构,实行自收自支、独立核算、依法纳税。()对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
1、简述国家审计机关有几种模式?各有何特点。
立法型:立法型的国家最高审计机关隶属立法部门,如奥地利、加拿大、美国。立法型审计机关地位高、独立性强,不受行政当局的控制和干预。
司法型的国家最高审计机关隶属于司法部门。如,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司法型审计机关可以直接行使司法权力,具有司法地位,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行政型的国家最高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行政部门。如,沙特阿拉伯王国;泰国;我国。行政型审计机关依据政府法规,进行审计工作,其独立地位低,基本上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介于立法、司法及行政部门之间,难以确定其从属类型。例如,日本、德国。一般说来,这类审计机关只受法律约束,而不受国家机关的直接干预。
2、简述我国审计机关的职责。
我国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是对国家财政收支和与国有资产有关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具体职责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财政收支审计职责;财务收支审计职责;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审计事项;专项审计调查职责;审计管辖范围确定的职责;管理审计工作的职责;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的职责;指导、监督和管理社会审计的职责
3、简述内部审计机构的类型。
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关于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体制,国内外基本有三种类型:一是受本单位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领导;二是受本单位总经理(厂长)或总裁领导;三是受本单位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事业单位及行政机关的内审机构则由最高管理者领导或其他副职领导。
4、简述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
审计业务: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报告;办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
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 设计财务会计制度;.担任会计顾问,提供会计、财务、税务和其他经济管理咨询;.代理记账;.代理纳税申报;.代办申请注册登记,协助拟定合同、协议、章程及其他经济文件;培训会计人员;审核企业前景财务资料;资产评估;参与进行可行性研究;其他。
5、简述会计师事务所的权限与义务。
权限:
会计师事务所受理业务,不受行政区域、行业的限制。
委托人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办理业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
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可以根据需要查阅委托人的有关会计资料和文件,查看委托人的业务现场和设施,要求委托人提供其他必要的协助。
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拒绝出具有关报告
义务: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业务,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
注册会计师承办业务,由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统一受理并与委托人签订委托合同;
注册会计师与委托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委托人有权要求其回避。
注册会计师对在执行业务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必须按照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
注册会计师不得有任何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会计师事务所应依法纳税。
五、论述
1、试述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1)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为指导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工作中保持独立的地位、公正的态度和约束自己行为而制订的一整套职业道德规范。
(2)国外有审计职业道德方面的规定很多,但其主要内容有: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正确处理与委托人的关系、正确处理同行关系、正确处理与公众的关系等。
(3)我国国家审计人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或者财务负责人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的,或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应当回避。职业道德方面的主要要求是: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自觉回避;保守秘密;廉洁奉公,努力奉献;谦虚谨慎,平等待人。职业道德的具体化内容是:严格遵守党纪国法,清正廉洁,不贪赃枉法;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不以权谋利、徇私舞弊;不准经商办企业,或为他人拉关系做买卖,从中捞好处;不准接受被审计单位的礼品和宴请,不准在被审计单位低价购买物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和规章制度,不准搞铺张浪费;不准以出差或开会为名,搞变相公费旅游,在旅游旺季不准到旅游地区开会,出差人员不准接受地方审计机关的宴请和礼品等。审计人员如违反了职业道德和纪律,应由所在单位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4)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是:依法审计、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不得泄露秘密、玩忽职守。
(5)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在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业务能力、专业技术、职业责任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行为标准。
六、案例
1、下列行为中注册会计师是否违反职业道德并说明理由。
(1)基本要求(职业品德)。
独立、客观、公正、廉洁是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注册会计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独立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当在形式上和实质上均要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形式上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一种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即在他人看来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所谓实质上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注册会计师只有做到完全的独立,才有可能客观、公正。为了保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必须遵循回避原则。如注册会计师曾在委托单位任职,离职后未满两年的应当回避,在委托单位有经济利益,与委托单位前有关人士有近亲属关系,以及担任委托单位常任会计顾问或代为代理会计事项的均要回避。客观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应以客观的态度进行事项调查、判断和意见的表述。以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臆断,并不被委托单位或第三者的意见所左右。要做到客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公正原则。注册会计师应具备正直、诚实的品质,不偏不倚地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廉洁原则。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应当清正廉明,不得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及执业的优势为自己或其所在的事务所谋取利益,不得向委托单位索贿或受贿,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馈赠和得到好处,不得提出非正常工作需要的个人要求。不廉洁,也就不可能保持独立性,更不可能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
(2)职业纪律。
职业纪律是指约束审计人员职业行法和戒律,尤其要求审计人员遵循职业准则及国家其它相关法规。
(3)业务能力。
注册会计师应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不但要具有会计、审计、法律、税务、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高水平的职业判断能力。注册会计师不得从事不能胜任的业务;注册会计师对助理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应负评价、培训、指导、检查监督之责,并对他们的工作结果负责;注册会计师应不断地接受后续教育,更新和提高专业知识,保持和发展专业技能。
(4)技术守则。
技术守则。是指对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方面应当遵守的道德标准所做的基本规定,如规定注册会计师不再对未来事项可实现程度做出保证;不得代行委托单位管理决策的职能;要有职业谨慎态度;应按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处理。(5)对委托单位的责任。
注册会计师在对社会公众负责的同时,也应对委托单位负责。如按约定要求完成委托业务;保守商业秘密;按规定的标准合理收费,不能按服务成果大小决定收费标准的高低等。
(6)对同业的责任。
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在处理与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相互关系中应遵循的道德标准。每个会计师事务所应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公平竞争、共同维护和增进全行业的职业信誉。禁止各会计师事务所搞地区封锁、行业垄断,通过任何方式或以任何理由对到本地区、本行业执业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阻挠和排斥。在委托单位变更委托的情况下,后任注册会计师应与前任注册会计师取得联系,相互了解和介绍变更委托的情况和原因,前任注册会计师对后任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予以支持和合作,包括提供以前年度的工作底稿等资料。不得为自身利益直接或间接损害同行利益;不能靠垄断和地区封锁,不得以降低收费等不正当手段争揽业务;不得以个人名义同时在两家或两家以上会计事务所执业等。
(7)业务承接。
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在业务承接过程中也应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标准。如注册会计师不得以个人名义承接业务;承接业务应遵守双向自愿选择的原则,禁止采用强迫、欺诈、利诱等方式招揽业务;会计师事务所不得通过新闻媒介直接或间接地做诋毁同业或自我夸张、内容虚假、容易引起误解的广告,也不准向委托单位或其他组织散发具有上述倾向的函件,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帮助取得委托业务的其他单位或个人支付介绍费、佣金、手续费或回扣等,也不得向得到本所帮助的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收取介绍费、佣金、手续费或回扣等;对应由注册会计师从事的法定审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与其他机构进行收益分成式的业务合作;注册会计师和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允许其他单位和个人借用本人或本所的名义承接、执行业务,禁止出租注册会计师执照。
第四章 审计依据、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本章是重点)
一、选择题
1、审计依据按来源渠道分类有()外部制定的审计依据 、内部制定的审计依据
2、审计依据按性质内容分类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预算、计划、合同;、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
3、审计依据按衡量对象分类有()财务审计依据;经济效益审计依据
4、将审计依据分为外部制定的审计依据和内部制定的审计依据的标志是()来源/内容/对象
5、审计依据具有()特征。权威性、层次性、地域性、时效性、相关性
6、审计证据具体特征有()(1)客观性(2)可靠性(3)合法性(4)时间性(5)重要性(6)相关性(7)充分性
7、根据审计证据的表现形式将审计证据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言词证据和环境证据。
8、属于环境证据的有()内部控制状况、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条件和管理水平
9、将审计证据分为内部证据、外部证据和亲历证据依据是()。表现形式/来源/取证方式/相关程度/制作依据
10、审计工作底稿有()管理类、业务类;综合类、分项目类、汇总;
二、判断说明题
1、审计依据即为审计准则。()不同
2、从时间上看,各种审计依据都有一定的时效性,在任何时期、任何条件下都适用()。不是
3、一般来说,审计依据制订的单位级别越高,其管辖的范围越广,其权威性越大。如果是涉外审计,还要引用国际及有关国家法规、制度为审计依据,国际上的法规不应高于各国的法律、法规。()应高于
4、审计证据特征主要表现为充分性和适当性。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使得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即审计证据应当与审计目标相关联,并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充分性是质量特征的要求,适当性是数量特征的要求。()数量/质量
5、审计证据越可靠,其所需的证据数量就会减多;反之,其所需的证据数量就会减少()少,增加
6、审计证据的数量越多越好()并非
7、实物证据最可靠,具有很强的证据力。实物证据不仅有效地证实资产、实物的状态、数量、特征、质量等,同时也能证明资产或实物的所有权、计价及分类等。()不能证明所有权
8、言词证据,不足以证明事物的真相,这类言词证据则不具有可靠性。()有可靠性
9、审计工作底稿的所有权属于接受授权或委托进行审计的单位;审计工作底稿必须归类整理纳入项目审计档案进行管理。各审计单位应建立审计工作底稿保密制度,对审计工作底稿中涉及的商业秘密保密,不得对外提供。()未经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
三、名词解释
1、审计依据
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衡量被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决定的依据。
2、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证明应证事实是否客观存在的材料,是证明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真相的凭证。
3、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证明材料。作为支持审计报告的一种专业记录,它全面反映了审计人员所收集的全部证明材料,审计人员所做的工作、所使用的方法程序,以及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所获得的结果等。
四、简答
1、简述审计依据的特征
(1)权威性。 (2)层次性。 (3)地域性。(4)时效性。 (5)相关性。经济效益审计依据除了具有上述五种特征外,还具有相对性、先进性、动态性、可控性、计量性等特点。
2、审计证据在审计工作中的作用。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
其作用:审计证据是制订与修正审计方案的依据之一;审计证据是做出审计决定的基础;审计证据是表示审计意见的根据;审计证据是确定或解除被审计人员应负经济责任的根据;审计证据是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3、简述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审计证据的反映不仅需要和客观事实相符,而且要正确可靠,不同的证据其可靠程度也不一样,如: ①书面证据比口头证据可靠;②外部证据比内部证据可靠;③审计人员自行获得的证据比由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证据可靠;④内部控制较好时的内部证据比内部控制较差时的内部证据可靠;⑤不同来源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能相互印证时,审计证据更为可靠。
审计证据的可靠性程度通常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①提供者的独立程度。一般说来,证据可靠程度同被审计单位对其支配力成反比例,与证据提供者的独立程度成正比。②证据本身的证据力。有的证据起直接证实作用,有的起间接证实作用。直接证实的证据比间接证实的证据有较高的证据力。③证据提供者的有关知识。一般来说,一个人所提供的证据可靠程度,同他所具有的相关方面的知识有密切关系。来自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的人的证据可靠性较高,反之则低。
4、简述审计人员在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时应考虑因素。
(1)审计风险。一般情况,审计风险越高,则需要证实的审计证据需要量就越大;审计风险越低,其需要的证据就越少(2)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越是重要的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就越要收集充分的审计证据(3)审计人员的经验。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即便从较少的审计证据上也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反之,缺少经验的审计人员,就需要收集更多的证据,以便于做出正确的判断。(4)是否发现错误或舞弊。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发现了错误和弊端,就应该扩大取证的范围,收集更多的证据,以便于做出恰当的决定或提出正确的审计意见。
(5)审计证据的类型与取证途径。如果大多数审计证据都是从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第三者那里取得的,而且证据本身不容易伪造,那么取证数量就可以减少;反之,审计证据的数量就应该增加。
5、简述审计风险影响因素。
(1)项目的性质。(2)内部控制的强弱。(3)业务经营性质。 (4)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 (5)财务状况。(6)时常更换社会审计组织。
6、简述审计证据收集方法。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第16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可以采用下列方法获取审计证据:(一)检查;(二)监盘;(三)观察;(四)查询及函证;(五)计算;(六)分析性复核。《审计法》第38条中规定的取证方式和途径有审查、审阅、检查和调查等。
7、简述审计证据整理方法。
(1)分类。分类是指各种审计证据按其证据力的强弱,或按与审计目标的关系是否直接等分门别类排列成序。
(2)计算。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对数据方面的审计证据进行计算,从计算中进一步收集新的证据。
(3)比较。一是将各种审计证据进行比较,借以分析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征及其变动趋势;二是将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比较,判断证据是否符合需要。
(4)小结。在分类、计算、比较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局部审计结论。
(5)综合。审计人员根据各类审计证据及其局部结论,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证据群及整体审计意见。
8、简述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决定,编写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是组织审计工作,控制审计进度,监督审计质量,评价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考核审计人员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是审计行政复议、法律诉讼的证据资料和后续审计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也是以后各期编制审计计划的参考资料。此外,审计工作底稿作为重要的档案资料可以为研究审计理论、方法,建立审计法规、制度,探索审计工作的规律,以及研究经济政策提供资料。可以为改进审计管理,以及培训审计人员提供重要的学习资料。
五、论述
1、如何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明确审计重点。
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都将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1)在计划阶段,审计人员要对审计单位提供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性复核,借以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经营情况,潜在风险存在的领域,规划审计工作所需的时间、人员、测试的范围和重点等。(2)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通过分析性复核,收集一定的审计证据,或借以发现尚需进一步检查的事项。 (3)在审计完成阶段,审计人员对会计或有关方面信息全面地进行分析性复核,借以评价局部的审计结论和准备形成的整体的审计意见。特别要重点分析在计划和实施阶段所确认的异常事项是否已收集到充分而适当的审计证据;报表中是否还存在重要的未确认的异常事项。常用的分析性复核方法主要有以下10种。
六、案例分析
1、指出下列审计工作底稿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工作底稿。
基本结构
(1)稿首部分。审计工作底稿的稿首部分主要包括:①被审计单位全称;②审计项目名称;③审计工作底稿编号。一般是以一个审计组织为主体,统一对所有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编号。(2)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记录。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记录一般包括:①审查的内容范围,即审查的具体的内容,审查的资料范围、时间范围;②审计的程序、方法;③审计的简要经过,包括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以及问题的类别、性质、次数和问题的具体记录等。(3)审计意见。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主要包括:①审计评价或结论,即对发现的问题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做出结论。②审计处理意见和审计标准。根据审计标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③审计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纠正的措施和建议。④审计附件。如审计作业过程中各种记录和查明的证据资料;各种引证资料;各种查询记录和证明函件;各种有关的其他有价值的资料等。主要与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与被审计单位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文件、合同、协议、会议记录、往来函件、公证、鉴定资料等的原件、复制件或摘录件等。(4)稿尾。稿尾部分主要是除了三个基本部分之外,还必须标明审计项目的负责人,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人及编制日期、审计工作底稿的审计人及审核日期等,并由有关人员签章以明确责任。
主要内容
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项目名称;审计项目地点或期间;审计过程记录;审计标识及说明;审计结论;索引号及页次;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其他应说明事项。
第五章 审计方式和基本审计方法
一、选择题
审计按照主体要求的执行地点,可分为()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方式。
按审计主体组织的方式可分为()授权审计、委托审计和联合审计方式。
按照是否根据被审计单位自由意志进行审计,可分为()强制审计和随意审计方式。
按照审计主体在进行审计前是否通知被审计单位,可分为()预告审计和突击审计方式。
按照审计主体要求的行为,可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方式。
按照审计主体所使用的审计手段,可分为()手工操作审计和电脑审计方式。
按照审计范围的大小和内容的多少,可分为()全部审计和局部审计方式。
审计按照主体要求的审计项目范围,还可以分为()综合审计和专题审计。
审计方法体系包括()审计规划方法/审计实施方法/审计管理方法
二、判断说明题
审计的一般方法,也称审计的基本方法,如顺查法、逆查法等()与检查取证的程序和范围有关的方法。
三、名词解释
1、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了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技术的总称。
2、审阅法
审阅法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有关书面资料进行仔细观察和阅读来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
四、简答
1、简述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及注意问题。
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
依据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的具体情况选用审计方法;依据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选用审计方法;依据不同的审计类型选用审计方法;依据审计人员的素质来选用审计方法;依据审计方式选用审计方法;依据审计结论的保证程度和审计成本选用审计方法。审计成本也决定了审计方法的选用。审计人员既要考虑成本的限度,同时又要考虑由于降低成本而对审计结论产生的影响,通过综合比较后,再决定应选用的审计方法。
选用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应相互联系地看问题,有系统观点;要善于抓住本质;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
2、简述顺查法与逆查法区别。
顺查的取证方法,审查仔细而全面,很少有疏忽和遗漏之处,并且容易发现会计记录及财务处理上的弊端,因而能取得较为准确的审计结果。但是顺查法费时、费力,成本高、效率低,同时也很难把握审计的重点。一是适用于规模小、业务量少的被审单位;二是适用于管理混乱、存在严重问题的被审计单位。
逆查法主要采用了审阅和分析的技术方法,并根据重点和疑点,逐个进行追踪检查,直到水落石出。因此逆查法比顺查法不仅取证的范围小,而且有一定的审查重点,能够节约审计的时间和精力,有利于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它是现代审计实务中,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由于逆查法不对被审计的资料进行全面而有系统的检查,仅仅根据审计人员的判断而做重点审查,因而不能进行全面取证,也不能全面地揭露会计上的各种错弊。如果审计人员能力不强、经验不足,很难保证审计的质量,其失误的可能性比使用顺查法时大得多,逆查法本身的优缺点决定了适合对大型企业以及内部控制健全的企业审计,而不适合于对管理混乱的单位以及重要和危险的项目进行审计。
3、简述详查法与抽查法区别。
详查法在具体做法上,通常采取逐笔检查核对的办法。详查法最大的优点是,对会计工作中的错弊行为,均能揭露无遗,因而,也能够做出较精确的审计结论。但应用费时、费力,工作效率很低,审计工作成本昂贵。因此,在业务量多而复杂的单位进行审计时,一般不可能对全部资料和业务应用详查法进行检查。有时,即便是用了详查的方法,也会因涉及的面过大而难以抓住重点,从而疏漏一些错弊行为。事实上,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单位内部控制的加强,再进行全面的详细审计是毫无必要的了。一般说来,除了经济活动简单、业务量极少的小单位,以及对审计目标有重大影响,且认为产生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很大的审计项目进行审计时采用详查法外,其余场合不宜采用。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将详查法同抽查法结合起来应用。
抽查法则指从作为特定审计对象的总体中,按照一定方法,有选择地抽出其中一部分资料进行检查,并根据其检查结果来对其余部分的正确性及恰当性进行推断的一种审计方法。运用抽样法,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假定作为特定审计对象总体的每个项目都能代表总体的特征。这是进行抽查的理论依据。
抽查法根据具体抽样方法的不同而有区别。抽样,就是从审计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项目。被抽取的项目,通常称为样本项目。抽样的方法大致有三种:即任意抽样、判断抽样和随机抽样(又称统计抽样)。与此对应,抽查法也有三种类型,即任意抽查法、判断抽查法和随机抽查法(或称统计抽查法)。抽查法最大的优点是,能使审计人员从简单而繁杂的数字游戏中解脱出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但应用起来不大灵活,尤其是统计抽查法,更是繁琐。而且,运用抽查法做出的审计结论,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往往会发生偏差。一般说来,对于要求审计的时期长、业务内容多、规模大的单位审计时,除个别对审计目标有重大影响的,或是认为存在错误和舞弊行为可能性大的审计项目,应采用详查法外,其余宜采用抽查法。总之,在使用抽查法审计时,并不完全排除进行详细检查,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既可以保证审计质量又可以节约审计资源。
五、论述
1、试述盘存法在审计中应用
盘存法,是指通过对有关财产物资的清点、计量,来证实账面反映的财物是否确实存在的一种审计技术。
(一)盘点准备工作1.确定需要盘点的财物并予以封存。被审计单位的财物种类繁多,全面盘点不大可能,且也无必要,因此,应根据审计目标和应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需要盘点的重点。一般可按如下标准来衡量: ①是否未盘点过? ②账面反映存量是否合理? ③在成本中所占比重是否过大? ④该物品是否属紧俏贵重物品? ⑤该物品是否为日常生活必需? ⑥该物品以往是否发生过舞弊问题? 若上述回答都是肯定的,则应该成为盘点的重点。在应盘点的财物确定好以后,若不能立即同时盘点,且又难保证不让被审计单位知道情况时,则应将需要盘点的物资予以封存,贴上封条后将钥匙交财物经管人保管。2.调查了解有关财物的收发保管制度,并对各项制度控制功能的发挥情况做出评估,找出控制的薄弱环节,明确重点。3.确定参加盘点的人员。在盘点成员中,至少要有两名审计人员,一名财务负责人和一名实物保管人,同时,还应有必要的工作人员。4.结出盘点日的账面应存数,即通过审阅、复核、核对,将账面记录和计算错误予以消除。5.准备记录表格,检查度量器具。对于有关用来盘点的度量器具,一定要经过检查,以防弄虚作假而使盘点结果失真。6.选择恰当的盘点时间。盘点时间的选择,一般以不影响工作正常进行为准,宜选择在每天的业务终了后,或是业务开始前。
(二)进行实地盘点
准备就绪,应立即着手进行盘点,对于一般的财物盘点,审计人员主要在场监督,看看工作人员是否办理了应该办理的手续,同时,注意观察有关物品的质量;对于特别重要的财物盘点,审计人员除了监督、观察外,还应进行复点,如现金的盘点、其他有价证券的盘点、贵重物品的盘点等。盘点完毕,应将其盘点所获的实际情况,如实地填在事先准备好的表格上。
(三)确定盘点结果
通过盘点获得的结果,再与账存进行比较,就能知道账实之间是否相符,以及不符的差异,若不相符,则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还要运用其他方法进一步检查落实。盘点结果确定以后,应由所有在场人员(尤其是实物保管人、财务负责人及审计人员)在盘点表上签名,以明确责任。盘存法主要用于各种实物的检查,如现金、有价证券、材料、产成品、在产品、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固定资产等。在具体运用盘存法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各点:1.实物盘存一般采取预告检查,如有需要也可采取突出检查方式,如果实物存放分散,应同时盘点。若不能同时盘点则未盘实物的保管,应在审计人员的监督下进行。2.不能只清点实物数量,还应注意实物的所有权、质量等。3.任何性质的白条,都不能用来充抵库存实物。4.在确定盘点小组的人选时,不能完全听任被审计单位,以防串通合谋舞弊。5.确定盘点结果,不要轻易作结论,尤其是涉及到个人的问题,更应谨慎从事。6.若遇有检查日与结账日之间不一致时,应进行必要调整。
2、试述函证法在审计中应用。
函证法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的具体需要,设计出一定格式的函件并寄给有关单位和人员,根据对方的回答来获取某些资料,或对某问题予以证实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
函证按要求对方回答方式的不同,又有积极函证和消极函证两种。积极函证,是指对函证的内容,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求对方直接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向审计人员做出答复。消极函证,是指对于函证的内容,只有当对方存有异议时,才要求对方直接以书面文件形式向审计人员做出答复。至于在何种情况下应用积极函证或消极函证,则一般视函证业务事项的具体情况而定。1.函证方式的选择。就函证方式而言,有积极函证和消极函证。积极函证方式适用于以下场合:
(1)函证业务事项较为重要。一方面可以从该业务事项的金额大小来衡量,另一方面,可以从该业务事项涉及的问题性质来衡量。(2)函证业务事项极为有限。(3)函证业务事项延续的时间极长。(4)对函证业务事项还存有较多疑点。其余场合,则可采用消极函证方式。在采用消极函证的方式下,只要在规定的期限内未收到他方的答复函,则函证业务事项的实际情况,与审计人员的认识是一致的。2.函证内容的设计。在进行函证的情况下,他方是按照审计人员在函证中的具体要求来回答问题的。因此,设计出既能满足审计人员要求,又便于他人理解和回答的函件,就显得特别重要。函证应包括以下内容:(1)审计机关名称;(2)他方名称(姓名)、发函目的、函证业务事项及要求;(3)函证业务事项的具体内容;(4)审计机关及他方的签章和发函及回复的日期等。函证法既可用于有关书面资料的证实,也可用于有关财产物资的证实,如应收应付账款余额真实性的核实,财物所有权的核实等。一般而言,当凡需从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获取有关材料才能达到审计的目的时,就可采用函证技术。不过,在其他单位与被审计单位存在极大依赖,或是被审计单位与其他单位有意串通的情况下,采用函证技术将是无效的。应用函证技术时应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函证方式、设计恰当的函证文件以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应避免由被审单位办理与函证有关的一切事项,包括信件的封口、投递、接收等。2.对于重要事项的函证,应注意保密,以防被审计单位临时采取补救措施。3.在采取积极函证的方式下,未能在规定期限内收到答复函时,应采用其他措施,或是再次发函,或是亲临核实。4.为了便于控制,应对函证事项和单位开列清单,并做好相应记录。
六、案例分析
1、基本审计技术的应用
审计技术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基本审计技术和辅助审计技术两大类。
基本审计技术,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必须采用的,能用来直接收集和评价重要审计证据的技术。主要包括审阅法、复核法、核对法、盘存法、函证法、观察法和鉴定法等。
2、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
辅助审计技术,是相对基本审计技术而言的,它是指为搜集重要审计证据提供线索,或是搜集重要证据以外的补充证据而采用的那部分审计技术。这些辅助技术可以让审计人员很快发现问题,为进一步检查提供方向,这样就可少走弯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辅助审计技术的内容很多,但主要包括分析法、推理法、询问法和调节法等。
第六章 审计抽样
一、选择题
统计抽样一般要经过()步骤。即确定抽查总体、确定抽查规模、随机抽取样本、审查样本项目、推断总体。
二、判断说明题
三、名词解释
1判断抽样
判断抽查,指审计人员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结合审计的要求以及进入被审计单位了解到的情况,通过主观判断,从特定审计对象的总体中有选择地、有重点地抽取部分项目进行审核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一种抽查技术。
2、统计抽样
统计抽查,是指审计人员按照随机原则,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从特定审计对象的总体中抽取部分资料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一种抽查技术。
四、简答
1、简述属性抽样的步骤和方法。
属性抽样是利用样本的特征分析来估计总体的特征,也可以利用总体中存在的某种特征通过抽样来发现具有该特征的项目。前者称属性估计抽样,后者称发现抽样。这两种方法经常运用于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工作中。
属性估计抽样的基本工作步骤和方法如下:(一)确定审计测试的目的 (二)确定属性和偏离特征(差错)(三)确定总体 (四)确定样本单位 (五)确定可容忍的差错发生率 (六)确定可接受的风险 (七)估计总体差错发生率 (八)确定样本规模 (九)选取样本项目(十)样本检查与总体推断
2、简述变量抽样的方法步骤
变量抽样有许多种方法,如均值估计、比率估计和差额估计等。以差额估计法为例说明变量抽样的工作原理。
确定测试目的
确定样本规模 (一)确定总体规模 (二)确定可靠性水平(三)确定精确限度 (四)预计总体标准差
选取样本项目
样本的检查分析及对总体的推断(一)样本的检查分析(二)对总体错误额的点估计(三)对总体错误额的区间估计
五、论述
六、案例分析
1、随机抽取样本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
在抽查的数量确定以后,应做的重要工作是,如何将这些需要检查的项目从总体中抽出来接受检查。在统计抽查的情况下,这些样本必须符合随机的原则。为此,可以按以下办法进行:1.随机数表抽样。2.机械随机抽样。3.金额单位抽样。除以上随机抽样方法外,还有整群随机抽样法和分层随机抽样法。整群随机抽样就是把抽查的总体按一定的标志分成若干群,然后运用随机数表抽取所需检查的群。分层抽样,亦称类型抽样,就是将抽查总体中的项目按其属性特征分成若干类型组或层,然后在类型组或层中选取样本的一种随机抽样方法。
2、属性抽样实例分析(一定要看懂这个例题)
如以审计人员对某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进行检查为例,则需要进行以下的工作:
(一)确定测试目的
销售业务控制的符合性测试目的,是通过检查发票及相关记录来确定与销售业务有关的控制是否得到了正确的执行。
(二)确定属性的偏离特征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程序和自身的经验确定出如下几种属性:
1.销售日记账中应标明发票号;
2.应收账款明细账中的记录应与销售日记账记录相符;
3.发票中的记录应与销售日记账记录相符;
4.发票金额和汇总金额应有人复核;
5.发货票中的记录应与发票相符;
6.销售订单中的记录应与发票相符;
7.客户订单中的记录应与发票相符;
8.信用应由财务经理审批;
9.发票、发货单、销售订单和客户订单应归档保管。
确定属性后,偏离特征也就随之确定下来。例如,对于第一个属性而言,若销售日记账中某分录没有标明发票号,那就是偏离特征,亦即构成一种差错。
(三)确定总体
审计人员将总体确定为1994年1月1日至1994年12月31日之间的全部发票,其序号是1888~6720。
(四)确定样本单位
由发票序号所代表的每张发票为样本单位,即基本单位是一张发票。
(五)确定样本规模
为了确定样本规模,审计人员必须首先为每种属性确定出可容忍的差错发生率、可接受的过分依赖内部控制的风险和估计总体差错发生率,然后再确定出各自的样本规模。审计人员将以上各步工作编入一张工作底稿,其格式内容如附表6—11所示。
可容忍的差错发生率的确定依据于审计人员经验和判断。该审计人员认为前5项比后4项更重要,因而将可容忍的差错发生率确定得较低。
审计人员认为该企业内部控制的设置比较合理,因而将风险确定得较高。
估计总体差错发生率的确定依据审计人员以前年度审计经验,并根据变动情况做了修订。
为了方便起见,审计人员决定将属于1的样本规模确定为60,2~5的样本规模为100,6~10的样本规模确定为70。
(六)抽取样本
审计人员决定采用随机数表法选样。为了避免重复选样,审计人员选出60张发票适用于所有属性估计。再选出10张适用于属性6~9,最后再选出30张适用于属性2~5。因而,审计人员实际上只选出100张发票作为样本,而不是为每一属性分别选举。选样过程也要编制工作底稿给予反映,其主要内容如附表6—12所示。附表6—12略去了表头,只反映主要内容。该表仅是对第一次选样(即60张发票)的记录,其它次选样从略。
(七)样本检查
选取样本后,应对样本进行详细检查,检查后,审计人员发现了若干个差错项目,并将其记入工作底稿。样本检查工作底稿记录了各种属性的偏离情况,并将偏离所形成的差错项目按属性盼类别分别予以汇总,以便计算样本差错发生率和总体差错发生率。如附表6—13所列,(只反映样本检查工作底稿的主要内容)。
(八)推断总体
根据样本检查所发现的差错项目数以及样本规模和规定的风险水平,审计人员可通过查阅样本结果评价表来确定总体差错发生率,并看其是否超过了审计人员所确定的容忍水平。进行样本检查和总体推断后,审计人员应完成附表6—11。这里将附表6—11减略为附表6—14。
(九)差错分析
运用样本结果推断总体后,审计人员确定出有三种属性的总体偏离率大于可容忍的偏离率,即属性(4)、(5)和(8)。审计人员对这些情况要具体分析并确定要采取的措施。
在对属性(4)的分析中,审计人员发现6个差错中有4个是缺少复核人签字,1个计价错误和1个加总错误。审计人员决定,要求被审计单位自抽500张发票,并在审计人员监督下进行检查。
审计人员还决定扩大日后的应收账款函证量。属性(5)的差错是,发货单日期与发票日期不相符。审计人员决定扩大销售业务的截止日测试量(核对销售记录与发货单)。属性(8)的情况是,有7张发票没有信用审批签字,原因是财务经理出差期间没有授权他人审批信用。审计人员决定期末增加坏账备抵账户的检查工作量。
第七章 制度基础审计
一、选择题
内部控制结构由()组成。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组成。
影响控制环境的因素有()企业人员的操守、价值观及能力;管理阶层的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管理阶层指派权责、组织及发展员工的方式;董事会所提供的关注及指引。
基本的控制方式有()目标控制、组织控制、人员控制、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业务程序控制、措施控制与检查控制。
二、判断说明题
风险基础审计是大量运用分析方法的一种审计,它贯穿于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风险基础审计广泛应用于审计实践。()不是风险基础审计,而是制度基础审计。
三、名词解释
1、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关的组织在其内部对经济活动和其他的管理活动所实施的控制。具体地说,它是指一个组织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充分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在内部正式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序。
2、内部控制制度
将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方法以文字或流程形式作出具体规定,并付诸实施,使其连续执行,制度化,即是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种类、方式取决于内部控制。
四、简答
1、简述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保证单位的一切业务活动按其计划目标进行,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偏离目标的行为。
保证国家的财经政策、法令制度得到贯彻执行,便于及时发现、查明和处理问题
保证会计资料和其它经济资料的可靠性。
保证财产安全完整,堵塞漏洞、防止或减少损失浪费,防止和查明贪污盗窃的行为。
保证各种核算质量,提供有用的会计与管理的信息。
保证工作效率的提高。因为实行内部控制,使各种工作程序化、规范化、避免混乱现象。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制度的制约可以增强责任心和努力提高办事能力。
2、简述内部控制制度的局限性。
一般来说,内部控制制度旨在预防和查明差错,但它又不是万能的,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内部控制只能为管理人员达到其目的提供合理的确信,预防和查明错误及不正常现象的绝对保证是不可能的,其保证水平必须根据其成本而言。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人员要求每一项控制是有成本效果的,即控制费用不应与因弊端或错误所造成的可能损失不相称。因此,控制受到成本效果的限制。(2)内部控制只适用于对正常反复出现的业务事项进行控制,而不是对例外事项的控制。(3)内部控制对于工作人员因粗心、精力不集中、身体欠佳、判断失误或误解指令而造成的人为错误无能为力。(4)对工作人员合伙舞弊或内外串通共谋无法控制。(5)对管理人员不能正确使用权力或滥用职权无法控制。
(6)因情况变化使原来的控制措施失效,而导致错误和弊端的发生也无法控制。事实上内部控制的实质不在于消除一切风险,而在于限制管理上已经意识到的风险的发生。
3、简述控制程序基本内容。
(1)职责分工。(2)授权与核准。(3)充分的凭证与记录。(4)资产保管与记录。(5)内部业务检查。
根据美国CoS0组织最新研究成果《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一书所载,内部控制包括五个相互有关连的组成要素,它们源自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且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资讯与沟通。监督。
4、简述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内容。
检查和评价会计控制制度、管理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的合理性、适应性与有效性;
确定经营活动及业务处理同方针政策、计划程序、手续规定的相符程度;
确定单位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经济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可靠性;
鉴定对各种资源获取、保护、使用控制的适当性;
检查和评价单位的管理业绩、经营效率和各部门完成本职工作的质量。
上述基本内容1、2、4项属于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内容,其他则属于实质性测试的内容。但是不能把它们绝对分开,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5、简述制度基础审计程序。
制度基础审计包括内部控制审计和真实性审计两个部分,而内部控制审计仅仅是对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与有效性的审计。这种审计到底在真实性审计之前进行,还是在真实性审计中间进行,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制度基础审计的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健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制度总评。实质性测试。
五、论述
1、试述制度基础审计与账目基础审计的区别。
审计人员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与评价,根据内部控制制度实际存在的强点和弱点,来确定进一步实施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方法与数量即为制度基础审计。
制度基础审计是审计风险模式应用于审计过程而形成的一种审计程式,从本世纪80年代以来风行于世界各国。早期的审计,主要目的是审查会计账目有无错误和弊端,因此直接依据会计资料进行检查验证。依据会计资料进行检查验证,最初采用详查法,后来采用判断抽查法,但都是以账目处理情况为基础的审查方法,因此叫做账目基础审计。采用账目基础审计方法,并不完全排斥对会计制度的检查,但不依赖对会计制度的检查。
制度基础审计与账目基础审计相比较,在审计基础、审计程序、抽样技术、审计重点等方面均有不同之处。
制度基础审计以内部控制制度调查、评价为基础;以健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有效性评价和实质性测试为其审计程序;重点采用统计抽样技术,并结合使用判断抽样技术;以内部控制系统各关键控制点和薄弱环节为其审计的重点。
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出现,使审计工作从单个数据的验证发展到对整个内部控制制度的系统评价,促进了系统审计思想的形成。制度基础审计能广泛地采用统计抽样技术,不仅有利于节约审计资源,也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制度基础审计能发现业务处理程序上的错误和控制系统上的不合理现象,不仅有利于避免重复差错的出现,而且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制度基础审计能从薄弱环节入手,科学地掌握审计的重点和方向,既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又能减少审计风险。
制度基础审计能否普遍运用并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要看被审计单位是否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二要看审计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以及是否能运用内部控制的测试技术;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制约着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不是万能的。
六、案例分析
1、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
(一)调查法(二)文字描述法(三)调查表法(四)流程图法(五)强弱点记录法(六)测试与质疑法(七)实质性测试方法
实质性测试可分为分析性测试和详细性测试两种方式。详细测试常用的方法有书面询证、实地观察、凭证核对和复核计算等。其目的是为了直接检查账户余额或报表项目金额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完整性。
第九章 审计程序
一、选择题
1、审计程序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审查具体的对象或项目所需要的步骤,一般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有时还包括行政复议阶段和后续审计阶段。
2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送达后,被审计单位对地方审计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复议。上一级审计机关、本级人民政府
二、判断说明题
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送达后,被审计单位对地方审计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一般先复议。
三、名词解释
1、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监督活动中,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双方必须遵循的顺序、形式和期限等。
2、审计行政复议
审计行政复议就是审计行政复议机关根据审计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依法解决审计行政争议的活动。
四、简答
1、简述审计程序作用。
有利于保证审计质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提高熟练程度。有利于审计工作规范化。
2、简述内部审计程序与国家审计的异同。
(1)准备阶段的特点。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内部审计,在准备阶段的工作内容与国家审计大体相同,但审计项目的确定、审计计划制定的依据,更多的是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经济情况,以及本部门、本单位领导交办的案件。内部审计人员一般熟悉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情况,因此,可以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便能迅速地转入实施阶段。同时,因内部审计人员是本部门、本单位内部的成员,所以,审计工作方案可以比较机动灵活,并且可以随时补充修改.
(2)实施阶段的特点。内部审计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一般应事先通知被审计单位但无须做初步调查,也无须对内控制度进行健全性调查、符合性测试和有效性评价。审计人员依靠自己对本部门、本单位的了解,已经积累了对审计环境的认识,一般足以使他们于实施阶段一开始便径直着手深入地审核检查工作。即便有些一般情况需要了解,亦可与审核检查工作结合进行。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随时向有关单位和人员提出改进的建议。
(3)终结阶段的特点。内部审计的审计报告需由经办内部审计的审计人员提出后,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并报送本部门、本单位领导审批。经批准的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审计决定。对主要项目要进行后续审计,检查采纳审计意见后执行审计决定的情况,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如有异议,可以向内部审计机构所在单位负责人提出,该负责人应当及时处理。国家审计机关派驻部门的审计机构代行所驻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其做出的审计报告还应报送派出的审计机关。
五、论述
1、社会审计的程序与国家审计异同。
社会审计的程序与国家审计的程序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自身的特点。在三个阶段中其主要工作是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编制审计计划;内部控制测评;运用审计方法获取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完成审计外勤工作和出具审计报告等。
六、案例分析
1、指出国家审计的程序中符合规定的和不符合规定的做法。
(1)审计的准备阶段(2)审计的实施阶段(3)审计的报告阶段(4)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阶段(5)审计行政复议
第十章 审计报告
一、选择题
1、按审计报告行文形式的不同来划分为()简式审计报告、详式审计报告
2、简式审计报告根据审计人员所发表审计意见的不同,又可分为()无保留意见报告、保留意见报告、否定意见报告和拒绝表示意见报告。
3、国家审计,审计组应于在实施审计终了后()提出审计报告。15日内
二、判断说明题
1、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所进行的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等,一般都编写详式审计报告。()不包括社会审计
三、名词解释
1、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在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向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提出的,反映审计结果,阐明审计意见和建议的书面文件。
四、简答
1、简述审计报告的作用
第一,审计报告全面地总结了审计过程和结果。
第二,审计报告表明了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第三,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据以出具审计意见书,做出审计决定的主要依据。
第四,审计报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性文件,可以起到公证或鉴证的作用,是被审计单位的利害关系人即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决策的主要依据。
第五,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是一份指导性文件,便于被审计单位纠错防弊,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第六,审计报告是评价审计人员工作业绩、控制审计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重要的审计档案,是今后查考审计工作的依据
2、简述审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审计报告的标题;报告的接受者;审计报告的具体内容;审计附件;审计报告人及报告日期
五、论述
1、试详式审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撰写
详式审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概况;审计结果;审计意见;审计建议;审计附件
六、案例分析
1、简式审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撰写。
简式审计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标题;收件人;范围段;说明段;意见段;签章和会计师事务所地址;报告日期等。
标题。审计报告的标题统一规范为“审计报告”。
收件人。审计报告的收件人是指审计业务的委托人。审计报告应当载明收件人的全称。
范围段。审计报告范围段说明审计的时间范围、业务范围及其他一般性说明
说明段。审计报告说明段应当充分叙述审计人员对会计报表所持意见的理由。
意见段。审计报告意见段是审计人员根据审查情况形成的审计意见。
签章和会计师事务所地址。
报告日期。
第十一章 审计准则
一、选择题
1、审计准则的特性可以概括为权威性、规范性、可接受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稳定性。
2、最高审计机关国际审计组织为协调各国审计准则设置了审计标准委员会,1977年该委员会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的第七届大会上通过了著名的()《利马宣言——审计标准指南》
3、《一般公认审计准则》共分为()。一般准则、现场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三部分。
4、为了促进国际社会会计准则的协调,()授权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公布审计准则。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二、判断说明题
1、美国政府审计准则和社会审计准则结构是相近内容相同()内容有很大差别,把绩效审计内容纳入了审计准则体系,增加管理控制评价的内容,扩大了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差别。
三、名词解释
1、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是执行审计工作时应该遵循的规范。
四、简答
1、简述审计准则的作用。
审计准则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审计工作规范;为评价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有利于维护公众和审计人员的正当权益;为审计教育充实了内容
2、简述我国政府审计准则制定与内容。
我国政府审计规范的制定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规范的对象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审计规范是衡量和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依据,也是判别审计责任的依据,具有权威性的约束力。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具体审计准则和专业审计操作指南三个层次。从规范的内容性质上看,还可以将审计准则分为通用的审计准则和专业审计准则两类。
3、简述我国社会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内容。
注册会计师审计规范体系主要包括独立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准则、质量控制准则和责任教育准则。构建科学的审计规范体系和提高规范的可操作性,不仅是加强审计基础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需要;同时更有利于规范审计行为,提高政府审计的权威性。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