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哲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什么是哲学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03 22:06:17
 西方哲学史
第一讲   什么是哲学
学哲学重要的两点:深入而广泛的阅读;思考
一、哲学
古希腊文:
英文:philosophy
拉丁文:philosophia
爱神:富有之神——热情、持久性
      贫穷少女——wisdom
Wisdom: Thales 泰勒斯——Hegel
Pythagoras 毕达哥拉斯
哲学家——仰望星空者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居我心中。
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  
1、其他人的哲学观 
罗素:哲学是介于科学和宗教之间
马克思:哲学是无用之学
Hegel:哲学——反思,即对思想的思考
冯友兰、胡适:哲学是对人生的反思
《说文解字》:哲者,智也;智者,明也
2、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  《形而上学》
哲学的产生:求知的本性,好奇的冲动,闲暇
西方文明——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
3、哲学研究对象
不以实用为目的,而以其本身为目的
4、哲学精神
(1)求真理:去蔽,记忆
             遮蔽,遗忘
勒塞河,遗忘,灵魂喝勒塞河的水会遗忘
柏拉图——灵魂回忆说
          哲学是自杀,让灵魂脱离身体的干扰
(2)重批判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陈宣恪称王国维“独立之思考,自由之批判”
(3)重思辨
是思想回到它自身,并以自身为思想的对象
自由思想即幸福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是思辨的幸福
外在的幸福——有所依赖,有待
内在的幸福——自由无所依赖,无待
第二讲  为什么说泰勒斯是西方哲学之父
一、古希腊哲学史
国家:国土
      政权
     民族
1、希腊与东方
希腊:雅典,斯巴达
东方:波斯,埃及
大陆国家——土——固定——耕农——天——自然,保守,稳
海洋国家——水——流动——商业——变——数字——抽象思维,计算推理
希腊精神:政治制度;商业——抽象思维;小孩
埃及的目光投向死后世界——金字塔    老人:以不变应万变,回忆
希腊:孩子,好奇、追问、展望
战争(希腊与东方):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历史》中记载,希腊波斯之战,雅典斯巴达“兄弟御辱于外,而隙于墙”
伯里克利——希腊统帅——战前演说
2、希腊自身的资源
奥德修斯——木马计谋
柏拉图 四主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阿基流斯的故事
(1)《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2)赫里俄德《神谱,工作与时日》
整理、系统表述、追根思源的思想
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
(3)希腊悲剧
主题:命运,冲突,生命短暂的悲伤
《安提戈涅》,家庭伦理与国家伦理的冲突
命运——中国古代,“天”、“天命”
希腊悲剧的必然性——彰显人类的崇高性
(4)希腊宗教——奥菲斯宗教
重生不重死——《荷马史诗》
埃及:重死后
孔子:重死   未知生,焉知死
奥菲斯宗教——重生不重死  阴暗、歌颂死亡、非理性
希腊——靠海——经商——文化交流、游历——奥菲斯宗教传入
《荷马史诗》——宙斯太阳神——光明、理性
尼采《悲剧的诞生》:日神——理性
                   酒神(狄奥尼左斯)——非理性
柏拉图——逆狂说——酒神精神
李小龙“武术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二、泰勒斯
1、其人
出生:于米利都大商人之家,自己也精通于经商
经历:研究政治学、天文学(日蚀)
日蚀的解释从神话、迷信转化为独立科学的思考,推测日蚀日期,消除人们的恐惧
泰勒斯:哲学家不是书呆子的哲学家,精通政治、天文、经商。在橄榄欠收时,低价收购榨油机,因其预测明年会丰收
2、其学说
(1)水本原说
理由:种子的例子(种子生长必须靠水),水于万物生长的重要性
水是万物本原,万物皆由水而生。
中国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
水是物质,所以这一学说为唯物主义——强词夺理
泰勒斯这一学说中的水指希腊神话中的神河之水,是精神性的东西,富含文化意义
(2)万物有灵论 
万物皆有生命
呼吸——生命
人的一生的进化过程=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
万物有灵论是对磁石吸引铁块的猜想
提出燃素论概念——研究——发现氧气
水本原说和万物有灵论中,水和灵都具有弥漫性、渗透性
泰勒斯在解释某个现象物质时,没有使用宗教或神话等,没有把原因归结为某种超越的东西,摆脱了神学。
第三讲  苏格拉底(469-399B.C.)
一、其人 
1、父——雕刻家,母——接生婆
2、苏格拉底与其妻桑西彼  
桑西彼:泼,泼洗脚水;柔,苏格拉底临死前去探望他
尼采“苏格拉底起码找到了一个他需要的人,是桑西彼让他在哲学研究上越走越远”。
苏格拉底常去菜市场上与人攀谈,回家后被妻子倒洗脚水,苏:“我老婆是这样的人,要风就是风,要雨就是雨,现在就下雨了”。
3、苏格拉底的勇敢
热爱体育、健身、参战
4、苏格拉底的发呆
去菜市场找人攀谈
5、和平时期的苏格拉底
(1)目的:督促人们去反思人生,认识自己,砥砺德性,关心灵魂
德尔菲神庙上: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苏格拉底说自己是一只牛虻,把希腊比做老黄牛,他要做牛虻,搔一下这只牛,让他苏醒。
(2)过程和方法——反诘
先夸人——不断提问——使人哑口无言——从而打消人们的骄傲,让人们知道我自知我无知。
攀谈对象:诗人、将军、政治家、哲学家、科学家
6、苏格拉底得罪人
7、伟大的乖僻之人(尼采)
为求真理不怕得罪人,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8、苏格拉底所关心的问题——人生问题
色诺芬(将军、历史学家)  《回忆苏格拉底》
德性  人的德性——知识——回到“认识你自己”
万物皆有德性,而万物的德性与其本性匹配。
人的本性是理性,理性在于求知、认知,因此,德性即知识。
9、苏格拉底的风格魅力及其内容
柏拉图《会饮》——歌颂爱神
人的定义:人是两脚,无毛的动物,人是理性的动物
10、苏格拉底何以赢得弟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苏格拉底弟子——年轻子弟,贵族少年
(1)洞察到当时的时代危机——民主制的没落
没有回避问题,勇敢面对,用担忧和真诚打动学生
王朝在其最强盛时往往隐含着衰落
(2)公开承认自己的无知,“我自知我无知”
当时,智者不承认自己的无知
智者:求胜不求真——是非不分,善恶颠倒
      致用不致知
      自称为……
11、苏格拉底式的无知,与人交流的心理
德尔菲神庙——太阳神阿波罗
              神谕,“苏格拉底式全雅典、全希腊最有智慧的人”
在菜市场与人交流,以证明此神谕
12、为何要处死苏格拉底
当时,人们愤恨智者,苏格拉底被认为是智者
(1)苏格拉底的说话方式,让大众误认为其是智者
(2)苏格拉底所说的话是真,而非假
(3)诗人们对大众误导,让大众误认为苏格拉底是智者
(4)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抗辩
申辩中,苏格拉底说话方式和所说的话,激怒法官
(5)苏格拉底的罪名:腐蚀青年,亵渎神灵,引进新神
13、苏格拉底何以不逃跑
逃跑是不正义的,违反法律——破坏法律的权威性——维护国家基础,无条件的选择正义
尼采“苏格拉底成就了世界历史的旋风”
14、苏格拉底心目中的神
神明、精灵、机灵、良心
每个人内心的精灵是属于个人的,苏格拉底常说“我内在的神明告诉我应该……”
二、苏格拉底的哲学方法
助产术
问答法:反讥法——揭露对方的无知
        归纳法——否定对方具体而片面的例子,归纳出普遍的定义
        诱导法——通过启发,比喻帮助对方说出他早已知道的东西,实现助产
助产法与智者的方法完全不同
第四讲   柏拉图
1、柏拉图式的爱:精神上相恋,人格上相互倾慕
2、柏拉图的婚姻、爱情、女人(公有,优生式),对女人的贬低,《理想国》“共产共妻”
背景:公民的民主(公民不包括小孩、奴隶、女人)
      另一种爱情,老男人与小男孩的爱情
3、希腊社会的另一种爱情——老男人与小男孩
4、从苏格拉底的弟子看哲学之爱
热情、超越性爱
哲学之爱——理性、精神、人格、持久、稳固不变
性爱——局限于肉身、短暂、感观、多变
5、《会饮篇》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表达了对爱神的看法
(1)借欧蒂提玛之口
追求生理、精神——两种结合,柏拉图式的爱
儒家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圣人——标准人——模范人
(2)爱的过程
先钟爱一个漂亮之躯——钟爱多个漂亮之躯的美——寻找多个美丽之躯共有美的东西——热爱灵魂之美——道德法律之美——美的海洋(美的语言、美的思想)——众美之美(所有事物共同的美本身)
柏拉图灵魂二元论——基督教宗教
哲学是自杀之学,是训练死亡的。
灵魂高于身体
(3)柏拉图的分有学说
不因被分而分
美本身就是美的事物的定义
美本身——美的理念和相
身——现象,灵魂——本质——理念
6、总结柏拉图式的爱——追求事物的理念
7、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切入点——正义论
苏格拉底之死——研究正义
柏拉图放弃政治目标,投身哲学研究
8、柏拉图论正义
(1)人生来就知何为正义
每个人的灵魂中皆有正义之理念,上帝分配正义给人
(3)作为理想与绝对标准正义
正义理念度量现实政治的尺度
桌子存在——时空中的存在
理念存在——永恒存在,超越时空
哲学从反思常识开始
9、柏拉图对理念论的扩充
(1)灵魂中原本就有一切理论
主张人=灵魂+身体
灵魂的两个生命:在某个身体中的生命,来到肉身之前的永恒的生命
(2)万物皆追求理念,以获得其存在
(3)区别:理念——永恒、不变、不灭
           万物——暂时、变化、有死
联系:万物追求分有、摹仿理念
两个世界的划分:可知世界、可感世界
10、柏拉图对如何认识理念的论述
知识(理念的东西)不可通过感官认识
肉体的双眼与灵魂之眼
灵魂回忆说:前提——灵魂不灭;灵魂的两个生命,肉身中,来到肉身前;灵魂在肉身的生命中将导致遗忘,灵魂来肉身之前生命有一切理念。
11、人对灵魂的先在的生命的回忆及其渴望
飞鸟之欲——忽略大地(日常生活)
灵魂的回归之旅
12、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真正回忆起理念
这种极少数的天才回忆起理念时将处于非常状态(激情、发疯、如痴如醉)
哲学思辨的激情
上帝赋予人最好的礼物
13、激情,哲学之爱的最高境界
哲学之为激情——癫狂
理性属于人,激情癫狂属于神
14、总结柏拉图式的爱
对事物的本质(理念)的爱与追求:事物本质,理念,永恒的东西
怀特海——柏拉图之后2000多年的哲学都不过是对柏拉图哲学的注释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
一、其人
1、(1)相对于雅典的异乡人
(2)家资殷实,其父为马其顿王国皇家御医
(3)柏拉图——数学、文学——抽象论色彩
亚里士多德——医学、生物学——浓厚的经验论色彩
罗素——数学家——数如何得出——经验论的解释,数是数出来的
2、其志向——学哲学——到雅典
神谕——这孩子天生就该到雅典去学哲学
3、生活——舒适安逸
4、哲学:亚里士多德时代——广泛——崇高
         现时代——专门
5、亚里士多德追随柏拉图
17岁开始,追随了20年。刻苦,被柏拉图戏称为“学园里的书虫”,亚里士多德称柏拉图为“神”(师生之情)——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柏拉图答“母马——小马驹出生时踢母马”
斯彪西波——成为学园掌门人
亚里士多德缺乏数学、身份
柏拉图的学校:学园
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学校:吕克昂,漫步学派
6、两亚:亚里士多德——哲学——为亚历山大之师——受雅典马其顿攻击
         亚历山大——政治、军事
7、亚里士多德所创办的学派——漫步学派
原意:来来回回,走来走去的一群人
成为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有组织体系的科研小组
8、再次受到控告
亚历山大32岁时,逝世——雅典摆脱马其顿王朝的控制
亚里士多德被指控买敌通国,亵渎神灵——逃跑,“我不能够让雅典对哲学犯下第二次不可饶恕的错误”
《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1、亚里士多德思想及其生活
一生颠沛流离,备受迫害和歧视,仍坚持研究哲学,勤奋、全身心投入研究,很少关注自己,领域广泛
亚里士多德——动物、天体、国家、法律、诗学、修辞学、伦理学、逻辑学、灵魂学(心理学)、家政学(经济学)、形而上学、物理学
研究的重点——人,人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应该如何思考、应该如何行动
热衷于研究万物之本质——万物从何而来,往何处去,归于何处
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命运——伟大而多舛——其著作400多卷,是西方科学的奠基人
2、亚里士多德对自然哲学的研究
(1)过时,充满许多错误——并不可因此否定
科学精神——精确,细致入微的经验性的观察
纯粹的经验性观察是不存在的
(2)自然观
有机体:有生命,有内在关联(整体性,内部有序性),整体先于局部
3、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不仅局限于生命物,而且扩展到整个宇宙
试图把握万物的内在本质——决定了整个科学日后研究的方向
科学研究精神——《中庸》“尊德性,以导问学”
科学研究的对象——有机体,每个有机体都是一个特别的整体,有其内在目的,追求自我实现
4、自然——内部具有使其成为自身的内在力量的东西
一切存在者皆追求自我实现——赋予整个宇宙生命力——目的论
一切东西都在追求本身之
实现
完全实现、现实
实现——潜能
形式——质料
砖(形式)——房(砖的实现)
5、人之自我实现
人应该如何生活——自我实现——追求善和幸福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人之本能在于追求善和幸福,求知是最大的幸福
6、人道主义的开创者
人道主义的根本原则:成为你自己,人本为善,人的使命在于心里的本原之善实现出来
西方“人本为善”,中国“性善论”
7、何为人的本质
人有精神、有理性
8、亚里士多德何以被称为西方逻辑学之父
逻辑学、分析哲学的意义——澄清语言——思想
包含规则性
逻辑——人的本质:言语——道理、理论、原理
逻辑不再是工具,而是关乎人的本质
9、什么是逻辑
希腊人对世界及其人生的看法来看逻辑
逻辑是认识,表达,解释世界的能力
人的本质在于求知,认得本性在于逻辑
求知——为知识之本身而求知,若为其它目的,好处而求知,知识不可成体系
人的首要任务是认识世界
10、人类最高级的生活方式:认识、行为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此的执著追求——科学精神
11、在实践行为领域,认识是先行的
希腊民族——彪悍、豪情、尚武精神,产生民族之子亚里士多德——崇尚静思、静观
强调反思的能力——出发点对雅典人自身历史的反思
12、现象世界的根源
现象世界——普遍性特征:运动(运动者、推动者)
寻找致动的原因——推动者
13、第一推动者——第一动者
“推”物理意义上的接触
第一动者——非时空性、永恒性的东西,完全实现、现实——不是质料
            不带质料,不带肉体
总结第一推动者:现实——不带任何潜能
                纯形式——不带任何质料
14、神——归结为纯思想
神若有活动,其唯一活动为思想
思想对象:异于思想外在的东西——受对象束缚,受缚思想
          思想之自身——自由思想
结论:神的活动——思想思想思想
      人的幸福——思想
15、亚里士多德最后的话
第六讲  奥古斯丁(354—430)
一、其人
1、生平:父异教徒,母基督徒
2、年少放荡
(1)偷桃子——为偷而偷——为罪恶本身而犯下罪
忏悔:反悔、反省、反思
      错误
      向神忏悔
      目的:复活
(2)狐朋狗友、打家劫舍
(3)寻花问柳
3、花园奇迹——从此新生
《保罗书信》“勿淫荡”
4、非洲进修
5、西波的大主教
著书立书、传教、关心人的灵魂、管理财富
6、总结奥古斯丁生平及其思想的关系
哲学史上:老实、生活平静的人
          浪荡子、浪子回头
人性的复杂性、人性的变化可塑性
早年放荡经历及对此的回忆和反思——哲学经历+反省——人性
奥古斯丁经历了几乎所有人的人生的可能性,不断超越自我
二、奥古斯丁神哲学的几个大前提
1、存在大链条的思想(生物链)
越是原初的东西越高级
2、痕迹说(与理念的分有和摹仿相似)
(1)较低级的东西里有最原初的东西的痕迹,越低级的东西其所含痕迹越少
(2)较低级的东西里都有最原初的东西的痕迹,可以通过其来研究最原初的东西
3、根本出发点——论证上帝的绝对性和至上性
4、其思想的进路:对自我、对于自己灵魂以及对于自我和灵魂中的真理的研究以达到上帝;通过一种不安的情结,追求最大的安宁
5、其哲学的主题  god and man
讨论:(1)真理问题
          真理从何处来:大于真理的东西
(2)恶的问题
恶:物理意义上的恶;身体意义上的恶;心灵意义上的恶
不再破坏神的绝对完满性的基础上如何解释恶
(3)时间问题:物理时间和心灵时间
(4)自由意志和原罪
(5)历史哲学问题
历史的进程是否是人们向往美好目的前进的进程?
(6)上帝的创造
三、奥古斯丁的神哲学思想
1、奥古斯丁是第一个深入的将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的人
(1)《忏悔录》“对我来说,我自己成了一个谜”
(2)奥古斯丁所说的我,古希腊哲学中所说的“我”:小宇宙,“我”之外大宇宙
奥古斯丁的自我学说:
着重探讨人在自我经历中所体现的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人总是生活在错误中
荒谬+迷茫+渴求超越=不安
2、奥古斯丁对于人性的看法
(1)接受保罗的原罪学说
亚当、夏娃——人类的原罪,基督教中的原罪多指骄傲、好奇、试探
《圣经》“骄傲是一切罪恶之源”
(2)意识到原罪和自由的矛盾
出生不可选择,人生可以创造
(3)对于矛盾的解决
方案:早期,突出人的自由;后来,为确立上帝的绝对权威,反对赋予人自由
上帝预先安排好一切,随心所欲——人被安排者(服从)
孔子“三畏”: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
3、(1)上帝是人无法理解的、不可见的
人的灵魂无法认知上帝,人只能说上帝不是什么,不能说上帝是什么
(2)如何认识上帝:
理性思考(不认同)
信仰中得到的天启(较认同)
到底该如何认识:以痕迹说和自我理论间接认识
4、证明上帝:证明上帝是不可能的,证明是以理性的方式
真理来源大于真理的东西——god,真理是存在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反思研究求得真理
5、追究上帝
(1)上帝把我带入存在,并赋予我们追求上帝的能力
(2)因上帝的绝对性和至上性,上帝是做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所以上帝是值得追求的
(3)如何追求上帝——在一种不安的情结中追求上帝
6、认识god——类比法——同类相知
(1)三位一体:圣父——耶和华
                 圣子——耶稣
                 圣灵——logos
(2)人的本质结构:记忆力——过去(回忆)——爱
                     意志力——未来(希望)——望
                     观察力——现在(相信)——信
时间学说:《忏悔录》第十一卷
问:上帝在创世之前做什么?
答:我们要为问这个问题的人准备火坑和地狱
异教徒的问题——上帝是时间的存在——亵渎神灵的问题
物理时间——公共认可计时
心理时间——在心灵中度量时间(在心灵的知觉中度量时间),惟一能度量的只能是现在
过去——是关于过去事情的现在——回忆
现在——关于现在事情的存在——当下的注意、观察、直观
未来——关于未来事物的现在——展望、期望、期待、希望
把时间归结为心灵的自身的延伸,时间是我的思想的延伸,度量时间即度量心中的印象
7、上帝与人、上帝与世界、上帝的创造
希腊哲学——关于创造性问题——不能无中生有(质料)
奥古斯丁:上帝,无中生有的创造,上帝的创造不是在时间中完成的。
8、上帝与历史   《city of god》表达其历史哲学思想
奥古斯丁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历史神哲学家
《city of god》的写作背景:人们把罗马看做是上帝之城在人间的显现,罗马被攻破,人们信仰动摇。
奥古斯丁的历史哲学:
历史阶段:丑恶天使降临(人类犯下原罪)
          基督的到来(为人类洗清罪恶)
          末日审判(前提:灵魂不朽)
决定这三个阶段来自于上帝的意志:
city of god 上帝之城——基督教徒组成
city of human 人类之城——非基督教徒组成
9、总结
思想围绕city of god和city of human展开
从人出发解释理解关于god神圣的问题
窥探上帝的秘密——深入研究,认识人的秘密——他本身人性的饱满丰富
第七讲  托马斯·阿奎那
一、其人
1、体型:可怕(身材伟岸、大腹便便)
2、外表笨拙、为人木讷、谦虚,被称为“沉默的公牛、哑牛”
3、托马斯之发呆:与法国皇帝进餐时发呆
4、对事业的忘我及其献身精神(神学事业)
其为皇亲贵族出生,父母望其做修道院院长
信仰的时代
托马斯加入丐僧行列,苦行、苦修
5、哥哥反对,半路拦截,以美女诱惑,未成功
6、坚贞不渝的献身于神学,不求闻达,不求富贵——内心自由
重新奠定了基督教的神哲学基础
7、时势与英雄
(1)之前,柏拉图、奥古斯丁占神学主导地位
公元12世纪,大学教育兴起
要求融合亚里士多德与基督教——理性,经过宗教洗礼的理性
(2)英雄造时势   奠定神哲学发展方向
(3)双重真理说
关于神圣的事情找god
关于人间的事情找Aristotle
对god独一无二的神圣性的动摇
(中世纪辩论之风盛行)
二、其思想
1、理性和信仰
(1)二者各有其独立领域,必须分开
Reason——哲学    belief ——神学
(2)理性也能有限的认识上帝
(3)二者皆来自上帝,二者不是也不能相互矛盾
(4)信仰的真理高于理性的真理
信仰必须服从信仰
哲学是神学的奴婢
总结:通过分开理性和信仰,突出理性的独立地位——为理性与希腊哲学的研究留出了底盘;不志强调信仰的更高地位
2、“世俗性”(思想的世俗性)
    物:质料—材料
        形式—本质
3. 托马斯  质行说( 形式—质料学说) 超越Aristotle 质形说
(1)形式作为理念B是存在在上帝的精神中
     物的形式—God’s  mind
                      Spirit
      哲学形式研究:追寻上帝之旅
(2)人何以呢别该认识God
     人与上帝存在某些相似之处
          奥古斯丁—同类相知
          为什么与上帝有相似之处?《圣经》照自己创造了人
4. 存在等级说
  无生命物(无灵魂)—植物(营养灵魂)—动物(感觉灵魂)—人(推理)—天使—上帝
   理由:以灵魂的饱满程度来排列
         无生命物——无灵魂
         植物——营养能力
         动物——+感觉能力—能力随身体死亡而死亡,但必须依赖身体
         人——+推理能力——认得灵魂不朽
         天使——灵魂不朽,不依赖肉体
          上帝——无肉身
 (2)逆升运动,活动
 (3)通过借用,Aristotle 质料和形式学说实现
                           相对性  不断升性
整个世界不断由潜能转化为实现,不断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5. 托马斯与泛神论
          泛神论——神即万物,万物即神
(1)其思想中有滑向泛神论的倾向
认为万物皆朝向上帝——接近——变成
  与基督教信仰相对立
当时教皇认为托马斯为神学权威
     ( 2 ) 其避免泛神论危险倾向
         区分  creation –上帝       神人
Be created –万物     两者存在鸿沟
                   西方哲学关键词
 6. 其证明上帝存在
上帝不可证明——用人类语言、思维(不适用于上帝)
只能“上帝不是....”不能说“上帝是…..”
            寻找第一原因的证明法
证明方式    假设因果性
            无限倒退不可能原则
           C—B—A.....上帝
7. 认识上帝
  ( 1 ) 人何以能认识上帝---相似
(2)界限——人不能完全认识上帝
(3)认识上帝的清晰程度
Natural  reason 天性、天赋/自然的理性
不如信仰 Belief 认识上帝清晰
只有在彼岸 才能更清晰(最完美、最清晰)
                 早期现代(近代)哲学
            第八讲 笛卡尔 Discartes  (1596-1650)
                         ------近代哲学开创者、带面具的思想家
一、其人
1. 17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近代哲学的奠基人——告别神
2. 不可琢磨的人
  抗议别人不解其思想
3.生平
 (1)1596年、差点夭折(保姆救活)
        一生孱弱  习惯—睡懒觉 meditation   烤火炉  上学:教会学校
(2)第一面具 对新兴的哲学的喜爱,对教育的厌恶
(3) 放弃哲学,投身于对自己 、世界的观察
      阅读世界——广泛社交
4. 第二块面具从社交舞台上消失,隐遁,潜心研究数学和哲学
5. 服兵役——观察世界,战地旅行
   不关心战争的正义,而关心战争时的人们、风俗
6. 冬营大发现
  战地休息时,做了一场梦,发现了一个道理——找到了研究哲学的真谛
观察到世界已一定程度 由世界——自己
 到一个安静的环境 荷兰。 在斯宾若莎时代,刚刚兴起,思想上的控制相对宽松,战乱频繁,政治混乱——思想文化发展
7. 开始写作
受到攻击(来自宗教、大学的教授)  指责其发表无神论
      中世纪神哲学家  证明上帝   是为宗教信仰
      近代哲学家    证明上帝   为寻找知识的确定性的根基
     笛卡尔    小心 谨慎——懦弱
8. 离开荷兰去瑞典
  瑞典女王邀请笛卡尔去讲哲学,每天很早就请笛卡尔讲学
  笛卡尔 54岁 逝世
9. 总结
  其一生都是为隐避自己而做斗争(因其思想激进)
  其很多书都是死后出版
其著作具有多义性,勇敢与神学决裂,开创哲学新开端
  又止于深渊,延续了旧
  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开辟了新道路,又为旧所束缚
 其为哲学史上密一样的哲学家
二、 其思想
1. 科学(人类知识)的分类
( 1 ) 形而上学—哲学的首要部分      
                          上帝的属性(首要)
最重要的是探讨知识原:      灵魂的非物质性
                           人类的概念(清楚明白)
哲学最重要特征——清楚明白
( 2 )物理学(自然学)physics
   研究万物之原理 上升为—— 研究世界整体之构造 上升为——地球本质和地球上最普遍东西(水、气及其矿物)——植物、动物、人——对人有用的其他科学—— 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
科学的训练  science
西方大学      哲学   
                      人文科学的训练   humanity
              
               A根——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 3) 哲学之树      B干——物理学 physics
    1,形而上学——研究物理学研究对象之外、之后的东西。即:使得物成其五的东西
2.形而上学——“行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气”《周易.系辞》
   C 枝 对人类有用的其它科学  ethics ( 医药学,力学,伦理学)
2、关于知识的方法和标准
( 1 ) 笛卡尔哲学的目的——为了发现一些确定而自明的真理
     只要是有一些常识的,有一定推理能力的人需要——阐释
“百姓日用而不觉”
在经院哲学,其它科学中找不到
错误 荒谬 怀疑——扫除  意见、经验——奠定新基础
(2)如何达到清晰明确的知识
   通过数学方法
       哲学对其它科学的膜拜。崇拜
      “ 必然得出” “必然退出” 数学的坚定
(4)哲学为何要效仿数学
数学方法—— 1从公理或自明原理推导出其它命题
2 抽象性——抽象的推导、计算
 
 
 
 
(4)怀疑方法
真理——经院
        权威
        未经清晰明确认识到的东西
        偏见
        感觉
        身体及其行动
        恶魔
        数学
不惜怀疑一切
(5)根基不牢,一切皆摇
一种东西是确实无可疑的——我在怀疑,即怀疑之本身
我思(包括感觉、怀疑、相信、思考、意欲、意愿)
(6)我思,故我在     I think, I am
这不是一个推论,原因:
根基性的东西不可能是推论出来的
I am 里包括I think
直觉的东西——推论的东西
   笛卡尔由此确立近代哲学开端
I“我” I think 扭转哲学关键词
 I think,     I am
思维之我    思想者之我
思维之我——突出思维的重要性
改变哲学研究方向    物——思维
                    形而上学——认识论
“我思”成为后来哲学根本思考方向,由外部回到自我
(7)论证上帝存在
论证的必要性:如果上帝是个骗子,那么一切都是虚幻
证明的前提:观念及其来源的问题,一切外部观念皆是幻觉,人心中关于上帝的观念
前提:无中不能生有,凡存在者皆有其原因
      原因必须至少与结果等大小(实在性饱满程度上因大于等于果)
      我自己不可能是我心中上帝的观念的原因
结论:这一观念必定是高于我的存在者放在我心中的,而这个存在者是无限的、是上帝。
第九讲    卢梭
一、其人
1、把自己的思考与人生相连的人
卢梭《忏悔录》
对上帝和世界的思考和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
哲学史上最爱研究自己的哲学家
建立关于人关于人性的学说——通过研究自己而达到
2、《忏悔录》其死后才发表,因为思想尖锐,对自己的剖析太深
坦坦荡荡,细致入微地解剖自己
对自己人生中的重大事件,细枝末节也不放过
(1)《忏悔录》开端的话   坦诚
(2)其中所糅合的复杂的东西,可以说是天才式的狂妄、自负
3、卢梭生平
(1)1712年生于日内瓦,1788年逝于巴黎
一生都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
对朋友,猜疑、猜忌
对敌人,唇枪舌战、毫不示弱
生活非常无规律
(2)一生中所从事过的事业
抄写员、手译家、教父仆从、音乐教员、老师、流浪的音乐家、地籍局管理员、誉抄乐谱、法国外交使团秘书、乐团指挥、作曲家、戏剧作家
(3)动荡不安、居无定所   游荡于日内瓦、意大利、瑞士、法国乡间及巴黎,每隔一段时间就搬家
(4)性生活
家庭女教师经常打板子惩罚他,造成他对其的复杂感情
终生手淫,露阴癖——遭毒打
威尼斯妓女,好朋友,保持紧密联系,感情游荡不定。结识旅馆招待员,耐心教导她识字,同居13年后结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孤儿院
德瓦伦斯——美丽、贵妇人、放荡(大卢梭12岁),扮演母亲和情人双重角色
背景:巴黎——多情,多贵妇
      贵妇人举办沙龙(讨论会)——讨论文学、诗歌、科学、哲学
4、跳跃式的生活  吻合跳跃式的思想   典型的听从灵感的人   《一个孤独者的漫步者的遐想》
5、关于科学与艺术的思考
法国里昂科学院   出题,悬赏求解
题目:“科学和艺术的进步是否也为道德的进步做出贡献”
卢梭的论证此题目
启蒙精神角度(启蒙主义坚持进化论的历史观),希望获得肯定答案
卡希尔  《启蒙哲学》  《人性》
卢梭彻底否定这一进化论思想
卢梭的论证:科学艺术的进步=人性的没落
            揭示了启蒙运动时代的空虚
            对远古无知、无欲、无求、无忧生活的自然主义向往
            自然——人工(文化文明)
人性本善:《社会契约论》  《爱弥儿》
6、上述思想代表卢梭思想的核心,来自于灵感
7、卢梭思想的升华
(1)《论科学与艺术》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根源》
试图从人的起源这一入手根本点来解释人的本性,并以此反过来批评人类历史,特别是人类文明史
“某甲相信P”  P为命题有真假,可该句非命题无真假
Logic 起点:God 上帝造人
Time:money 时间进化,物种进化
(2)《爱弥儿》教育   《社会契约论》
(3)上述著作共同主旨
人的天性问题
人在国家和社会中的角色及其作用问题
教育问题(自然主义教育,回归人性)
8、卢梭著作得到当时社会的普遍赞扬
带来荣誉、物质,但其生活依旧动荡
9、其身上的矛盾性格
不懈追求真理——勇气、真诚
恐惧不安——来自于其想象
二、其哲学思想
1、在哲学史上的意义——动摇启蒙运动的基础
卢梭认为启蒙运动(强调社会习惯、礼仪、尊严、群体,这都是对个性的束缚)毁了人自由而独立的东西
2、社会与自然
卢梭认为社会是人与人之间虚假关系的组合,泯灭人性中自然地原始的东西
3、卢梭对人的天性发掘和展示
卢梭将真正成其为人的东西发掘展示出来
“人都不敢真正地表达自己,而是将自己隐藏于文明外衣之下”
让人受压制的思想火花展示出来
《忏悔录》政治哲学
4、卢梭哲学之核心——最高原则:把人的天性还给人
(1)思想最高原则:启蒙运动——理性
                         卢梭——情感、感觉(人的原始的东西)
      理性——推敲、逻辑、计算、推理
(2)真理之源:思想、理性——启蒙运动
                 卢梭感觉、直接感知、心灵对人的内在真实情感直接把握
卢梭所说的感觉——直接性、真实性(原始、本初)
日常生活——凡事寻找平衡
(3)卢梭强调感觉先于理性
卢梭《新爱洛伊斯》
5、人性本善的假定
孟子——人性本善   荀子——人性本恶
人性应该回到原始状态——人在何时才是善良的
单纯听从心灵的呼唤之时,即单纯依赖直觉时——自然
人受到坏的影响:人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6、卢梭的伦理学
行动的准则应来自于人本能的感觉
“我觉得……”   “我”是自然状态的我感觉、情感
卢梭思想并非混乱、散乱,也是有束缚、约束的
7、上述引文之争论
“我觉得好的就是善,坏的就是恶,我应该做什么问问我自己就好了”
(1)不是说人可以为所欲为,可以服从自己的意识冲动,也不意味着我总是正确的
(2)争议:人的心中有一个最高机关,它天生就知某个感觉之善良与否,并最终评价一切感觉和行动;此一机关并不具有理性特征,而是一种本来的本源的感觉,即良心
天赋的东西不具有时间性
8、另一个限制性的思想
(1)人性回归本善,咋一看似乎是草率轻性、盲目的乐观主义
(2)限制——上帝和人为地冲突
来自于万物创造者之手都是善的,通过人之手一切都堕落了
人是矛盾的,不是统一体
我看到善良,知道善良,但我却在做着恶事
(3)何为人性本善
卢梭强调人有向善的可能,不等于善的实现,同时人也有丑恶的一面,善良与丑恶并存于人之中
9、人的原始状态——纯粹善良的状态
原始并非时间上的原始,而是自然、天性、假设
人的本善——假设、公设,把原始状态做为批判现实善恶的标准,任何时间性(有限的)东西不能做为永恒标准
10、恶的来源:自私自利是所有恶行之源
(1)自私自利:与人本善的天性相矛盾
(2)        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3)批评人类社会、现代文明
(4)恶并非上帝所知  恶不来自于上帝
恶并不能成为反对上帝的理由
(5)恶是属于人的,是又人类社会导致的,社会应该对恶负责
11、卢梭的教育理论
(1)前提与其人性理论相关,与其自然、人为相对立思想相联
(2)其教育理论
教育应该引导促进人性中本有的向善良天性的可能性
防止教育过程中来自社会的有害影响(道德说教都要非常小心)
强调使儿童天性自由发展,而不是为了要培养某一种人
第十讲  大卫·休谟
一、其人
怀疑论者(皮浪——笛卡尔——休谟)1711—1776
皮浪“不做判断以获得心灵的安静”
笛卡尔:怀疑作为方法
皮浪:怀疑作为伦理学的基础
1、其貌   对于面相学的极大讽刺
2、早慧从哲   16岁决心做哲学家  法学——哲学
西塞罗(学园怀疑派的代表人物)   休谟读了许多作品
3、不务正业,中途辍学
报复——开拓哲学新领域
4、大病一场,得抑郁症
休谟通过哲学思辨来治病(幻想症)
带来:铁一般的自我约束,心灵的平静
5、谋生的道路  糖店的学徒(大量采用华丽词藻来记录账目被解雇)
休谟——历史学,文采引人注目
之后一心一意专研哲学
28岁写《人性论》  当时遭人反对——受打击
写作伦理学、政治学、散论、时评——找回自信
想作大教授,遭受抵制(当时大学教授代表官方思想)
《自然宗教对话录》批判宗教神学
当秘书、法官、军人
《人性论》拆为两部:《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则研究》
爱丁堡大学当教授,之前当爱丁堡大学图书馆长,写《大不列颠史》一举成名
做使馆秘书,以大使身份出使巴黎
逃离巴黎(认为其为声色世界)回到爱丁堡潜心研究哲学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国富论》
亚当·斯密(休谟之友)“休谟是在一种完全的安静中逝世的”
二、其思想
1、反对形而上学
(1)什么是形而上学
其研究对象——超验的东西、人的感官知觉无法达到的东西
休谟认为哲学只能研究感官知觉的东西,能经验到的东西
(2)形而上学产生的原因
人的虚荣心、迷信——理性应用到理性所达不到的地方
(3)收回形而上学的著作
休谟认为人类知识分为两类:关于诸观念间关系的知识(最确定的),关于经验事实的知识
2、抨击形而上学的后果
(1)休谟认为哲学并不因此而灭亡,哲学因此而取得新领域,将哲学从空虚的黑暗中拯救出来
(2)现在哲学的新地盘——人类认识能力及界限
重新研究人类认识能力之本身
超感官、超经验范围之内
将认识能力运用于经验之内
研究经验、限制想象、拉回日常现实
3、彻底的经验主义者
“若无经验之助,理性不可能前进半步”
4、唯理论者 rationalists   休谟反对
(1)唯理论者:理性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和标准;坚持天赋观念(人出生就有内在观念),如:对存在的观念、关于自我的观念、关于上帝的观念。
(2)休谟反对:若单从理性出发,就把喔不到真理;摒弃了理性,我们就只有感官印象
人的能力:理性推论能力;感官印象能力——人对对象进行视听触摸的生动活跃,印象可对感官形成一种压迫
(3)休谟认为把感官印象做为一切知识的源泉和标准?
感觉之后并无客体、对象,感觉的唯一感觉印象
5、单单感觉印象还不够,应加入想象
想象:回忆式的——对以前经历过的东西的回忆——还原为某印象
      渴望式的——对于自己尚未拥有的东西的渴望
知识的两条原则——想象、印象
哲学的中心任务——将所有的想象还原为印象
6、哲学史上的两大贡献:摧毁传统的自我学说、因果学说
因果性并非真理
原因:认为真理只存在于感官印象中,因果性并不存在于感官印象中
太阳晒——石头热
S     R    H
感官印象S H  不可知R
R来自于判断,不是感觉
任何事情可以由我们的感官发现其特征,但此特征并不是暴露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的关系
因果性做为一种假设,我们习惯于假设事物、现象之间有一种因果联系,并以此假设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否则没有这一假设,我们日常行动不可能。
因果性之为一种习惯:既然因果性之为一种假设,所以它不准确、也不可靠,并且不能完全被证实,只是一种纯粹主观的设想
科学——假设——不可靠——可错性(科学历程)
先S后 H,相联发生,多次重复——预测
推测S—— H,R因果关系
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因果性之为一种信仰:我们一再发现A事件、状态、现象,总是紧随B,这使我们相信AB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以至于我们创造因果性
信念——如此坚固——信仰
这是一种有益无害的东西
  
卢梭的自由理论
1、卢梭思想的非历史性
认为其思想没有必要要效忠于历史
理论:关于自然状态的假设,关于人性本善的假设
2、关于自由与奴役
(1)以人性本善的假设出发——人们生活本该幸福、自由,从人的生活的实际状态角度来说——生活在锁链中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2)什么导致奴役状态?
私有财产——国家不平等制度的根源
(3)悖论之解决
人都得主动放弃自己的一部分自由权利,以此才能解决自由与奴役的悖论,其认为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而社会生活又是随着一部分自由权利的放弃而开始
社会生活不是个人意愿的完全表达——与人交流——限制自己
(4)人的天赋自由与人在国家及社会中的生活状态之矛盾及其解决
矛盾:天赋状态——自然、自由状态
      国家中的生活——奴役状态
国家建立并不意味着对于个人自由的完全损害
如何达到国家以及个人自由生活的统一(和谐状态)?
国家建立——根植于自由之中,基础是所有自由成员的自由联合
卢梭——国家主权论代言人
自由人之间通过契约建立国家:大家同意放弃自己一部分自由权利,国家才能保障人们自由
何为自由?
自由不是一个人,一群人的无所欲为、胡作非为,而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的一个统一体
卢梭总有价值的——自由理论,提出新的自由概念,自由不是肆意妄为,让自己和法相联
康德“自由是,自己服从自己制定的法”
第十一讲  康德
一、其人 
17:00准时出去散步
生活在哥尼斯堡
康德——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大器晚成  迟到而持久的欢迎与尊敬
康德生活:平静、典型德国式、典型学园式
康德——可超,不可越
“为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局我心中”
二、其思想
1、形而上学的范围及其任务的界定
(1)人生中没有一种超越的东西   灵魂不朽
(2)现实存在者处在一个必然环境中
必然性=有死性
(3)是否有一种东西构成世界人及万物一切生存所必须的基本条件
总结:上帝存在   灵魂不朽   意志自由
2、对旧形而上学的批评以及为此开辟的新领域
(1)批评是把理性浪费在理性不能及的方面
试图对此三者做出知识性论证
人在内心中有普遍的渴望——形而上学的渴望
此三者不可从知识性论证
此三者有意义
知识转到道德伦理
(2)《纯粹理性批判的否定性结论》
康德认为认识必须严格限制在经验范围之内,原因:
人的理性能力不能让人达到经验范围之内;人的本性所决定(人有限理性存在者)
《纯粹理性批判者》认识、知识范围内——三者超出经验范围之外,三者不存在,否定性答案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者》   认识论  知
      《实践理性批判》    伦理学  意
       《判断力批判》     美学    情
理论理性的形而上学道路是行不通的
人除理论理性,还有行动及实践能力。不仅思考思想能力,还行动着
实践  行为角度,从而为形而上学找到新转机
3、实践范围内绝对的无条件者
(1)如果人真心想找到人应该如何行动,那么他就会看到自己心中有一个无条件的要求,此即绝对的无上命令
它有两方内容:阻止人仅仅按冲动行动,按主观意志行动;它超越人的理性思维,在其中我们自然会觉得我们必须如此行动。
(2)康德认为在有条件的存在者中存在着无条件的绝对的东西,这绝对东西告诉我们“你必须如何如何”
4、进入此意无条件领域后,康德开始重新着手思考三者
(1)无上命令——听到无上命令时,人进入被迫做选择与决定的情境中——但在自由前提下,人才能做选择和决定,这反向证明了人应该自由。但人听到无上命令时,人能感觉到自己是自由的。
(2)上述推论的巨大影响
听到无上命令时,生活在有限的人们(有限理性存在者)能感觉到自己是自由的——在自己内心深处能感到自己同时又属于另外一个世界。
有限理性存在者,尘世世界——听到无上命令、自由有限超感观世界
而人能作为另一个世界公民,这就是人特有的尊严之所在
人同时是两个世界公民
灵魂不朽,上帝存在就是人的尊严得以存在的必要前提,为自由提供前提
总结:在《纯粹理性批判》否定三者存在,在道德学、实践学、伦理学领域论证三者存在
 
黑格尔
绝对精神辨证发展三阶段:正反合
1、绝对精神   神明还未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此时绝对精神处于梦幻之中,这是一种混沌未开的状态
2、神明开始寻找自己——自我异化的过程,上帝开始观察自己,把自己分化(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做为陌生而外在化的东西——我们的世界
外在化过程即上帝世界化过程
外在化东西——眼前世界、现象世界
3、我们所见的物质和自然是上帝之本身,我们看到的是外在化东西,其实是上帝外在化之本身(黑格尔自然辩证法)
人的精神认识自然,其实是上帝认识上帝自身。在上帝自我认识过程中,实现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统一,精神和自然统一,此时,达到绝对精神。
反思是指以直接的东西开始,进展到这一直接的东西的本质;反思,即是对思维的再思维
先天综合判断:
判断分为:先天、后天、分析、综合
一个判断作为知识符合知识条件要求:必然性(先天命题、分析命题)、增加新知识(后天、综合命题)
同时具备这两条件——先天综合命题
康德认为后天分析命题不存在(作为一个矛盾体)
后天(经验)——不具必然性——分析
康德把先天综合判断看做《纯粹理性批判》主要问题
苏格拉底“我自知我无知”与智者区别  
谈话揭露人无知——哲学精神
组产术——哲学方法
唯名论:否认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
唯实论:断言共相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是先于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