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哲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宋明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03 20:29:56

 5宋明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各项给出的选择项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
正确的选择项填在题目后面。)
1、张载的主要哲学观点是(E )
A、天即理B、心外无物
C、理先气后 D、心即理
E、太虚即气
2、张载在本体论上的基本观点是(A )
A、太虚即气 B、一物两体
C、理在气先 D、理气相即
E、理在天下
3、陆九渊心学的基本观点是(ABCD )
A、心即理 B、发明本心
C、切己自反 D、易简工夫
4、在知行关系上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是(D )
A、二程 B、朱熹
C、王阳明 D、王夫之
5、朱熹的学术著作是(ABCD )
A、朱子语类 B、近思录
C、四书集注 D、太极图说解
E、经学理窟
6、下面属于陆九渊的思想的是(ABC )
A、心即理 B、剥落物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致吾心之良知
7、下面哪些观点属于二程(BDE )
A、理气相依不离B、知先行后
C、无情有性 D、天即理
E、存理灭欲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有对有错,请在括号之后根据自己的判断打√或打×)。
1、周敦颐最先提出了人性二元论。(× )
2、二程说天理二字是自家体贴出来。(× )
3、陆九渊认为在为学之方上要先立其大者,首先尊德性。(√ )
4、邵雍提出了“加一倍法”。( × )
5、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的观点。(√ )
6、朱熹提出了“理一分殊”的观点。(√ )
7、理学的开创者是周敦颐。(√ )
三、名词解释
1、理学
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
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学说
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它以“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
“天”的地位。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之、
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
2、致良知
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
亦为万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
3、知行合一
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
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
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4、格物致知
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大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
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
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
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
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
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认为
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明清之际的王夫
之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
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他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
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
济。
5、达情遂欲
戴震提出的命题,他反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认为理与欲并不矛盾,理是
情欲合理性的尺度,情欲的满足是人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也是道德的基础,道德就是要
促进人的情欲都得到充分地、合理地满足。
四、简答题
1、简述宋明理学的双重人性论。
答:1)宋代的诸多理学家如张载、二程、朱熹等人均对此进行了论述。
2)一般把人性分为用于说明人类普遍的善的可能性的“天地之性”和用于解释人类的
恶的现实性的“气质之性”。
3)这种双重人性论从理论上弥补了以往人性论的不足。
2、简述张载的“太虚即气”的思想。
答:1)张载认为太虚即是气。虚并非是空无所有,而是无形的气之本体,“太虚无形,气
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耳。”
2)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绝对的无,气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存在。
3)气有两种存在形式:即聚和散。气聚就表现为具体的万事万物,散则归于太虚。
4)气是一种物质性实体,它能为人们所感觉但不为人的感觉所决定。
5)太虚是气的本体,也是天地万物的本体。
3、简述张载的阴阳观。
答:1)张载论阴阳或指阴阳二性,阴阳二端。
2)阴阳二端表现性质的两个方面。
3)张载论阴阳也指阴阳二气。
4)阴阳二气中,阴气之性是凝聚,阳气之性是发散。
4、简述二程“天只是以生为道”的命题。
答:1)天之道以“生”为“春意”,即是生长为天道之要务。
2)天之道以“生”为善,即是生长为天道之善行。
3)天之道以“生”为“仁”,即是生长为天道的仁爱之心。
4)天之道以“生”为其核心,是二程特别强调了生命的重要意义。
5、简述朱陆之辩中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的思想。
答:1)“尊德性”与“道问学”一语出自于《中庸》。
2)朱陆关于二者的争论主要讨论的是认识途径与修养方法的问题。
3)前者强调的是“先立乎其大者”,后者强调的是“格物致知”。
五、论述题
1、论述张载的“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
答:1)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理论课题,张载提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
试图解决性善论和性恶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2)张载认为:“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即,天地之性是太虚的本性,它纯洁完美,是人性善的根源,而气质之性是由于人受阴阳二气而成恶形质。各人受气有厚薄清纯的不同,在气质上也存在差别,这种本性即气质之性。
3)气质之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天地之性则是超越了个体存在的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性,是本体之性。
4)太虚之性即是人的天地之性,它是一种本然的先天善,而气质之性则是人气质存在即生理条件,生活物质欲求等。
5)要变化气质,反于天地之性,主要的方法即学习封建道德理论和养性之气。其实质即是要人们掌握封建道德原则,使之凝固为自己自觉的道德意识,并进而内化为道德本性。
2、论述朱熹理气观的思想。
答:1)在朱熹的本体论思想当中,他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宇宙万物是由理与气共同构成的。
2)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朱熹认为:第一,理先气后,“未有是物,已有是物之理”,理逻辑的先于气。
3)第二,理气相即,“气之所聚,理即在焉”,对于任何事物的形成,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4)第三,理主气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5)朱熹认为理构成了万物共同的本质,并运用“气”来解释的世界的多样性问题,这
就是理一分殊的思想。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