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考核点
绪论
一、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p14
二、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p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2和组成部分p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P15和理论品质p1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p20-21
绪论
三、一般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p4,p6、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实践活动发展p11、马克思主义产生意义P1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p2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运动、静止、时间与空间(概念与特性)、实践;
联系、发展、矛盾及其双重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度、质变、量变、肯定与否定p46;
第一章
二、教学重点:
1、哲学概念p27、哲学基本问题(含义p28、具体内容p2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标准p28-29)
2、物质概念(唯一特性p30)、运动(概念p32、物质与运动关系p32、运动与静止p32、时空间概念及特性p32)、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的决定作用p30-31、意识的本质p31及其能动作用p56-57;实践内涵p34、形式p35、特征p3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章
3、联系观(内涵p40、特点p40)、发展观(内涵p41、实质p41、新旧事物概念p4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p41)
4、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矛盾内涵?、矛盾属性(内涵p43、关系p43、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内涵p44,p45、关系p45);
第一章
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p46;质变与量变内涵p46、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p46);
6、否定之否定规律:辨证否定观内涵p46-47
7、规律(内涵p54、特点p54)
第一章
三、一般知识点:
物质观创立的意义p31、社会物质性表现p33、矛盾分析方法p45、五对范畴?;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区分p55)、发挥意识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p57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及其双重属性
第二章
二、教学重点:
1、主体与客体(内涵p63、关系p6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论断p66;
认识的辨证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p68、基本形式 p68、辩证关系p69);
第二章
2、真理观:真理内涵p71、真理客观性p72、真理双重属性p73、真理检验标准p77
第二章
三、一般知识点:
认识的两次飞跃的基本条件p69,p70、 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反复性p70-p71、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真理与谬误p76、真理与价值
第三章
一、基本概念: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国家、国体与政体、人民群众
第三章
二、教学重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p95、辩证关系p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98)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p100,p101、构成要素p100、两者的辩证关系p10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p105、两者的辩证关系p107)、国家(实质p106、国体与政体p106);阶级概念p115与实质p115
第三章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1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p130-p131
第三章
三、一般知识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形态(内涵p109及一般规律p108?);阶级斗争p116、社会革命 p119 、改革p121、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
群众史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谁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因素p131——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章
一、基本概念:
商品经济p143、商品p14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45、货币P148、劳动力商品P153、剩余价值p15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p159与相对剩余价值p160、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p165、利润p168?、经济危机
第四章
二、教学重点:
1、劳动价值论:
商品二因素p144与劳动二重性p145、价值规律(内涵p146及作用p147-p148)、货币概念p148与职能p14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p149-p150
第四章
2、剩余价值论:
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p153-p154、劳动力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特点p154)、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前提p157、特点p157、剩余价值生产方法p159-p160、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资本本质p158)、资本积累p162、资本的有机构成p163、相对过剩人口p164、工资p167、社会再生产(核心问题)p16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69与经济危机p170
第四章
三、一般知识点: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p14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四个阶段表现)p148、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意义p151;
资本主义所有权与所有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p156、资本的原始积累p141、资本的循环周转规律(流程p165、条件p165)形式?及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p172-p173及本质p172、意识形态p177及本质p177-p178
第五章
一、基本概念:
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垄断组织p18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经济全球化
第五章
二、教学重点:
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p182(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生产集中p182、资本集中p182、垄断(内涵p183、原因p183、垄断时期竞争特点p184)、金融资本p184与金融寡头p185、垄断利润p185与垄断价格p18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形成p187-p188、作用p189、垄断资本主义实质p193)、经济全球化表现p194-p195
第五章
三、一般知识点:
经济全球化表现、动因p196和后果p19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政治经济新变化、原因p202-p203和实质p203-p20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单项选择题
一
1、哲学基本问题是 ( C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B )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4、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 C )
A.政治法律思想 B. 党的领导
C.国家政权 D. 经济制度
5、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 ( D )
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6、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 )
A.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的发展动力的不同回答
C.对意识是否具有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7、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 ( C )
A.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B.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D.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 D )
A.全部自然界 B.生活消费品 C.社会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9、“光阴一去不复还”是指时间的 ( B )
A.顺序性 B.一维性
C.持续性 D.珍贵性
10、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 ( C )
A.使用价值 B.供求关系
C.价值 D.自然属性
1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 )
A.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 科学社会主义与历史社会主义
C. 现代唯物主义与科学唯物主义 D. 世界社会主义与民族社会主义
12、剩余价值来源于 ( C )
A.不等价交换 B.工人工资的扣除 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
13、在物质与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 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 D.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14、真理的内容是 ( D )
A.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全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D.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5、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 A )
A.苏维埃俄国 B.巴黎公社 C.社会主义中国 D.朝鲜
1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 D )
A.工人劳动的报酬 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B )
A.联系和发展观点 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18、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是 ( A )
A.属于感性认识 B.属于理性认识C.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 D.属于非理性认识
19、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 ( A )
A.必要劳动 B.剩余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20、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 C )
A.法国里昂工人运动 B.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运动C.巴黎工人起义及巴黎公社的建立 D.俄国十月革命
21、我国现在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 B )
A.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新民主主义 D.封建社会
22、发展的实质是 ( C )
A.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B.事物数量的增减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事物位置的移动
23、垄断资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 ( D )
A.商业利润 B.平均利润
C.超额利润 D.垄断利润
2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 C )
A.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 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25、“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 B )
A.肯定与否定的相互渗透 B.质与量的统一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26、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B )
A.资本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B.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C.资本价值转移的不同方式 D.资本价值周转的不同方式
27、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关系是 ( A )
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 B.垄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生产集中
C.生产集中和垄断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 D.垄断和生产集中互无联系互不相干
28、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C )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B.科学实践
C.生产实践 D.教育实践
2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 ( C )
A.生产不足的危机 B.消费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30、劳动者是指 ( D )
A.一切人 B.青年人和老年人 C.从事活动的人
D.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生产机能,并从事劳动的人
二
1、真理是 ( D )
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 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2、哲学基本问题是 ( C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D )
A.劳动者的素质 B.科学技术
C.生产管理 D.生产工具
5、垄断资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 ( D )
A.商业利润 B.平均利润
C.超额利润 D.垄断利润
6、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 ( C )
A.帝国主义 B.资本主义
C.共产主义 D.新民主主义
7、发展的实质是 C)
A.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B.事物数量的增减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事物位置的移动
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 D )
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9、时间和空间 ( D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10、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 ( C )
A.使用价值 B.供求关系
C.价值 D.自然属性
11、概念、判断、推理,这是 ( D )
A.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B. 间接经验的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2、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 )
A.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的发展动力的不同回答
C.对意识是否具有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13、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C )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B.科学实践
C.生产实践 D.教育实践
14、《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表明 ( A )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C.质变优于量变 D.质变与量变相互渗透
1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D )
A.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革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
C.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6、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 ( A )
A.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B.平均利润
C.超额利润 D. 商业利润
1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B )
A.联系和发展观点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1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C )
A. 两种性质相同的真理 B. 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C. 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 D. 不同真理的两个方面
19、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 B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主观性和客观性
20、由雇佣工人所创造的价值是 ( D )
A. c+v+m B. c+v
C. c+m D. v+m
21、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 B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 ( C )
A.生产不足的危机 B.消费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2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C )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是 ( C )
A.借助于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 B.借助于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
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25、阶级的实质是 ( B )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专政 B.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C.人们社会分工和地位的不同 D.一个集团对另一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
2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 )
A.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 科学社会主义与历史社会主义
C. 现代唯物主义与科学唯物主义 D. 世界社会主义与民族社会主义
27、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 A )
A.苏维埃俄国 B.巴黎公社
C.社会主义中国 D.朝鲜
28、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 B )
A.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C.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的 D.实践的有条件和相对性决定的
2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 D )
A.工人劳动的报酬 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 ( A )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三
1、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 D )
A.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2、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溶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资本是 ( C )
A.国际垄断资本 B.财团资本
C.金融资本 D.股份资本
3、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 C )
A.无产阶级专政 B.社会主义民主
C.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D.阶级斗争
4、当货币产生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转化为外在的 ( D )
A.商品与商品的矛盾 B.货币与货币的矛盾
C.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D.价值与价格的矛盾
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是 ( C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6、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关系是 ( A )
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 B.垄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生产集中
C.生产集中和垄断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 D.垄断和生产集中互无联系互不相干
7、实现意识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是 ( A )
A.投身社会实践 B.认识客观规律
C.加强主观努力 D.制订周密计划
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 A )
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 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 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 ( C )
A.只起促进作用 B.只起阻碍作用
C.具有双重作用 D.毫无任何作用
1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 ( C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一元论和二元论的统一
1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 B )
A.纯精神的活动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日常生活的活动 D.利己主义的活动
12、发展的实质是 ( D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 ( C )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 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14、哲学基本问题是 ( C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15、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是 ( D )
A.人类知识的增长 B.地理环境的优越
C.人口因素适合生产状况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16、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 B )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17、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是 ( A )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C.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静止的绝对
18、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 C )
A.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不可靠的反映 B.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C.通过感官对事物的直接、具体的认识 D.借助于思维对事物的间接、抽象的认识
1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C )
A.两种性质相同的真理 B.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C.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 D.不同真理的两个方面
20、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 A )
A.苏维埃俄国 B.巴黎公社
C.社会主义中国 D.朝鲜
21、能正确反映资本家剥削工人程度的是 ( A )
A.剩余价值率 B.年剩余价值率
C.利润率 D.年利润率
22、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 D )
A.本质必然的关系 B.现象偶然的关系
C.直接的关系 D.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3、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 A )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24、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 A )
A.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B.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真象是真实的,假象是虚假的
25、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 ( C )
A.帝国主义 B.资本主义
C.共产主义 D.新民主主义
26、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27、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 ( A )
A.必要劳动 B.剩余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2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C )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 ( C )
A.生产不足的危机 B.消费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30、辩证否定即“扬弃”是指 ( B )
A.彻底抛弃旧事物 B.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C.新事物和旧事物融为一体 D.完全否定旧事物
四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 )
A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 科学社会主义与历史社会主义
C. 现代唯物主义与科学唯物主义 D. 世界社会主义与民族社会主义
2、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 A )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 B )
A.时间的持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顺序性 D.时间的重复性
4、商品是 ( B )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B.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C.一切物品 D.一切有用的物品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B )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6、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C )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B.科学实践
C.生产实践 D.教育实践
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 D )
A.一切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B.私有制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C.商品经济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D.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8、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 A )
A.苏维埃俄国 B.巴黎公社
C.社会主义中国 D.朝鲜
9、认识的本质是 ( D )
A.主体对客体的选择 B.主体对客体的建构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B )
A.永恒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1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 C )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D.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3、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转化为 ( C )
A.成本价格 B.生产价格
C.利润 D.利息
1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D )
A.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革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
C.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5、感觉、知觉、表象是 ( C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17、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 A )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18、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 )
A.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B. 旧哲学的基本问题
C.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D. 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19、垄断的形成是 ( A )
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B.生产输出的结果
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 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
20、真理是 ( A )
A.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多数人同意的认识
C.没有人反对的认识 D.权威认可的认识
21、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B )
A.资本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B.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C.资本价值转移的不同方式 D.资本价值周转的不同方式
22、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 )
A.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的发展动力的不同回答
C.对意识是否具有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23、“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这是 ( B )
A.折衷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24、垄断资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 ( D )
A.商业利润 B.平均利润
C.超额利润 D.垄断利润
25、发展的实质是 ( C )
A.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B.事物数量的增减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事物位置的移动
2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A )
A.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D.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
27、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D )
A.劳动者的素质 B.科学技术
C.生产管理 D.生产工具
28、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 C )
A.无产阶级专政 B.社会主义民主
C.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D.阶级斗争
29、我国现在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 B )
A.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新民主主义 D.封建社会
30、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 C )
A.政治法律思想 B.党的领导
C.国家政权 D.经济制度
多项选择题
1.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CD)。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E.思维能否反作用于存在
1.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CDE)。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理在事先 C.物是感觉的集合 D.心外无事E.吾心即宇宙
1.3.以下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BCDE)。
A.“心外无物”B.“天下物皆可理照”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理在事先”E.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1.4.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主要有(BCD)。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B.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C.哲学高于所有具体科学 D.具体科学可以蔑视哲学
E.具体科学需要有哲学的指导
1.5.主张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有(BC)。
A.所有唯心主义B.有些唯心主义C.所有唯物主义D.有些唯物主义E.休谟和康德哲学
1.6.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ABDE)。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B.具有形而上学性C.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D.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E.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1.7.旧历史观的主要缺陷是(CDE)。
A.否认阶级斗争的存在 B.不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C.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D.没有找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
E.没有摸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1.8.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CD)。
A.本体论 B.认识论 C.人本主义 D.科学主义 E.理性主义
1.9.下列哲学属于非理性主义的有(BD)。
A.黑格尔哲学 B.唯意志主义 C.贝克莱主义 D.弗洛伊德主义 E.存在主义
1.10.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表现的有(BDE)。
A.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 B.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 D.实现厂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
E.实现了唯物的自然观和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
1.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BD)。
A.强调发展和变化的观点 B.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
C.强调入在世界中的中心地位 D.主张理论来源实践又为实践服务
E.主张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引起了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ABDE)。
A.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哲学时代 B.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
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建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E.使被剥削、被统治的劳动者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世界观理论体系
1.13.下列哲学流派属于人本主义的有(AD)。
A.唯意志主义 B.马赫主义 C.存在主义 D.贝克莱主义 E.逻辑实证主义
1.14.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科学主义的有(DE)。
A.存在主义 B.生命哲学 C.唯意志主义 D.实用主义 E.逻辑实证主义
1.1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自然科学前提是(ABE)。
A.生物进化论 B.细胞学说 C.信息科学 D.控制论 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ABC)。
A.直观性 B.非科学性 C.辩证性 D.机械性 E.形而上学性
1.17.当今科技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ABE)。
A.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B.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C.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D.否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E.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1.18.唯物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出现过三种主要形态(ACD)。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E.原子唯物主义
1.19.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两个结合和统一是指(BC)。
A.认识与思维的结合和统一 B.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C.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和统 D.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和统一
E.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结合和统一
1.20.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是(DE)。
A.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B.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学说 C.李大钊的唯物史观
D.毛泽东思想 E.邓小平理论
2.1.以下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有(ACDE)。
A.“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B.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C.水是原初物质
D.物质是指水土气风 E.火是万物的本原
2.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ABDE)。
A.无不运动的物质 B.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C.运动就是物质
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E.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3.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BDE)。
A.绝对不动 B.运动的特殊形式 C.永恒不变
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
2.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ABC)。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 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
2.5.时间的特性是(BCDE)。
A.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均匀地流逝B.持续性C.顺序性
D.一维性E.物质的存在方式
2.6.空间的特性是(ABC)。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物质的存在方式 C.三维性
D.绝对的空无 E.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2.7.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ACD)。
A.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B.在社会中不存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前提 D.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E.社会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
2.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不存在,这种观点是(ABD)。
A.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B.彻底的无神论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E.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9.从起源上看,意识是(ABC)。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社会的产物 C.物质的最高产物
D.精神的产物 E.人脑的分泌物
2.10.意识的本质是(BC)。
A.人的精神的特质 B.人脑的机能 C.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一切动物大脑的功能 E.对客观世界直接感知
2.11.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表现为(ABCDE)。
A.反映客观世界 B.创造客观世界 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影响主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E.观念地再现客观世界
2.1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ACE)。
A.创造客观世界 B.为自然界立法 C.确立目的和计划
D.确立事物的秩序 E.创造理论体系
2.13.下列活动属于人有意识的活动有(AD)。
A.三思而后行 B.趋利避害 C.饥不择食
D.眉头一皱计上头 E.饮食和生育
2.14.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有(ABCE)。
A.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 B.人有生而知之者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 E.意识的内容来源于人脑
2.15.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指(BCE)。
A.意识是否正确 B.意识是否掌握群众 C.必要的物质手段
D.社会实践 E.意识是否具有主观性
2.16.规律的特点有(ACDE)。
A.客观性 B.无条件性 C.稳定性和重复性 D.普遍性 E.具体性
2.17.下列观点属于唯心论的一元论的有(BDE)。
A.“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B.“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五天地,无人无物”
C.原子是“宇宙之砖”
D.“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E.绝对观念派生万事万物
2.18.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ACE)。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土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越是强调客观规律就越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E.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2.1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BCDE)。
A.抛弃一切理论 B.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C.坚持唯物论的一元论
D.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E.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3.1.唯物辩证法认为(ABDE)。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普遍的B.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
C.事物的一切联系都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E.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3.2.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CDE)。
A.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B.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时空联系是人的感性直观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
D.因果联系是人的先验的知性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
E.人借助于逻辑思维才把事物联系起来
3.3.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ACDE)。
A.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B.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D.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 E.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3.4.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ABCD)。
A.客观存在的 B.复杂多样的C.可以改变的 D.可以创造的E.可以随意选择的
3.5.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ADE)。
A.系统论不能取代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可以取代系统论
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3.6.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BCE)。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C.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D.发展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移E.新陈代谢就是发展 3.7.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因为(ABE)。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旧事物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C.新事物出现时力量大于旧事物D.新事物产生时比旧事物更完善
E.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3.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主张(ABCE)。
A.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存在的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还是外力推动的D.事物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
E.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僵死不变的堆积
3.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ABCDE)。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它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E.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3.10.可以把发展理解为(ACDE)。
A.事物自己的前进运动B.事物数量的增减 C.事物运动过程的飞跃
D.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E.旧事物的消灭和新事物的产生
3.11.辩证矛盾是指(AB)。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B.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C.思维中的前后不一致D.主观上发生的错误E.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性质
3.1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包括矛盾双方(ABCD)。
A.相互联系 B.相互依存C.相互贯通 D.相互渗透E.相互排斥
3.13.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的是(ABCDE)。
A.人民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B.敌对阶级的阶级斗争C.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
D.生物体内同化与异化的区别E.物理现象中的吸引与排斥的对立
3.1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有区别的,这是因为(ABCD)。
A.它们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 B.它们在事物矛盾运动中所处地位不同
C.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斗争性是五条件的 D.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E.同一性推动量变,斗争性实现质变
3.1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表明(CD)。
A.斗争本身就是发展B.矛盾斗争越激烈,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C.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D.只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E.矛盾双方得到调和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3.1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D)。
A.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B.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C.实现事物的质变D.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
3.1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DE)。
A.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B.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矛盾双方转化的方向D.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量变
E.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18.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ABDE)。
A.内因是内部矛盾,外因是外部矛盾B.在事物发展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C.在一般情况下,对事物的发展来说,内因是不可缺少的,外因起决定作用
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E.内因和外因既对立又统一
3.19.矛盾的普遍性表明(ABCDE)。
A.矛盾无处不在B.矛盾无对不有C.任何事物都有矛盾D.认识事物就是要分析矛盾
E.解决问题就是要解决矛盾
3.20.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十分重要,因为(ABCE)。
A.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B.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根本方法D.用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不同的矛盾E.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CDE)。
A.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C.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D.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E.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22.“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CE)。
A.个性与共性的联系 B.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 C.个别与一般的联系
D.次要矛盾与主要矛盾的联系 E.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
3.2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BCDE)。
A.矛盾同一性的重要表现 B.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C.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D.指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力量不平衡
E.指在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发展不平衡
3.24.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主要哲学根据是(BD)。
A.质与量统一的原理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的原理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E.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3.25.质和事物的关系是(ABD)。
A.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C.质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D.质和事物是不能分离的E.质就是事物的属性
3.26.事物的质和量都是(BC)。
A.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B.多方面的 C.客观的D.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E.事物的外在表现
3.27.事物的度是指(AB)。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B.质和量的对立统一C.质变和量变的对立统一
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E.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的最高界限
3.28.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处于(AB)。
A.相对静止状态B.连续性的变化C.显著变动状态D.突破了事物度的变化
E.渐进过程的中断
3.2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表现为(ABCD)。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E.任何量变都引起质变
3.30.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就会导致(ABDE)。
A.庸俗进化论 B.激变论 C.经验论 D.冒险主义 E.改良主义
3.31.下列现象中属于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的质变是(AD)。
A.化学中的同分异构体B.生产力不断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C.积小流成江海
D.同样数量和素质的劳动力由于劳动组合不同产生不同质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
E.水温降低到一定程度使水从液态变为固态
3.32.下列现象中属于不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是(BCE)。
A.自然界中的地震B.由旧物种发展为新物种C.由猿转变为人D.阶级社会中的军事冲突E.科技革命
3.33.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表现为(AD)。
A.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B.质变后引起新的量变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E.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复杂多样
3.3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ABC)。
A.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的统一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C.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D.否定是发展的中断E.在任何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3.35.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BC)。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C.否定是对事物的消灭
D.否定是扬弃E.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3.36.下列命题中符合辩证否定观的有(ABD)。
A.推陈出新 B.古为今用 C.全盘西化D.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E.批判和抵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文化
3.3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E)。
A.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B.直线前进的过程 C.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过程D.循环往复的过程E.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3.38.否定之否定规律具体表现形式的特殊性表明(ABCE)。
A.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B.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
C.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作单纯的证明工具D.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看作是普遍规律
E.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作公式到处乱套
3.39.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联系(ADE)。
A.物体受热,体积膨胀B.春夏秋冬四季更替C.白昼与黑夜先后相继
D.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E.生态平衡的破坏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3.40.因果联系的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主要的类型是(ABCDE)。
A.同因异果 B.同果异因C.多因多果 D.一果多因E.复合因果
3.41.下列观点中否定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有(CDE)。
A.任何现象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
B.任何因果联系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因果联系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心理习惯
D.原因和结果是人用来整理感觉经验的一种先天知性形式
E.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
3.4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区别在于(ACDE)。
A.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不确定的趋势
B.必然性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偶然性的存在是没有原因的
C.必然性是由根本矛盾引起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引起的
D.必然性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居于服从地位
E.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
3.4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表现在(ABE)。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B.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目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道路
C.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D.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并受其制约
E.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44.“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中,没有任何一个尘土分子的分布是偶然的”,这种观点是(ABE)。
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B.把因果联系与必然联系相混淆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偶然的E.把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
3.45.全面理解可能性范畴,必须区分(ABCE)。
A.可能性和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C.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D.有根据的可能性和无根据的可能性E.可能性的大小
3.46.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的封建残余因素是(CD)。
A.现实性B.有内在根据的存在C.现存的东西D.丧失了存在必然性的东西E.没有原因的现象
3.47.唯物辩证法认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是(CD)。
A.现实的可能性 B.好的可能性C.现实性 D.现实的东西E.可能的东西
3.48.下列现象中属于事物的内容的有(ACE)。
A.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B.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C.社会形态中的经济基础
D.社会形态中的上层建筑E.语言表达的思维
3.49.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复杂性表现在(ABCD)。
A.同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B.同一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C.新内容可以用旧形式D.旧内容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E.丰富的形式决定内容的无限多样
3.50.割裂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会导致(CDE)。
A.唯心主义非决定论B.宿命论C.形而上学的片面性D.形式主义E.形式虚无主义
3.51.本质是指(ACE)。
A.事物的根本性质B.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总和
C.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D.事物内在的规定性
E.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
3.52.假象是(BE)。
A.人们的错觉 B.客观的C.同本质一致的现象D.主观的 E.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3.53.列宁说:“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这表明(BDE)。
A.现象就是本质B.本质和现象相互依存C.本质和现象是并列关系
D.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现象表现出来E.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
4.1.实践的基本特点表现在它是(ACE)。
A.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B.人类的纯思维活动C.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动物的本能活动E.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4.2.下列活动哪些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ADE)。
A.农民种地B.医生诊病C.学生读书D.司法人员办案E.科学家做实验
4.3.关于认识主体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ABCE)。
A.认识的主体必须是有意识的存在物B.认识的主体必须是社会的存在物
C.认识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D.认识的主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事物E.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集团和类三种形式
4.4.对于研究者来说下列现象属于认识的客体(ABCDE)。
A.自然现象B.社会现象C.现实的人D.主观精神E.客观化精神
4.5.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BCD)。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E.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4.6.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CD)。
A.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过程B.认识是人脑中固有的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D.认识能够与被认识对象相一致E.认识来源于某种“客观精神”
4.7.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BE)。
A.柏拉图B.康德C.黑格尔D.费尔巴哈E.休谟
4.8.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坚持(ABCDE)。
A.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B.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C.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世界是可知的E.实践与认识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4.9.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陷是(DE)。
A.不坚持从物到思想的认识路线B.不坚持可知论C.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D.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E.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4.10.必须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因为(AE)。
A.离开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才可靠D.理性认识不可靠,感性认识才可靠
E.要反映事物本质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4.11.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BCDE)。
A.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B.在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以前,要经过一系列的试验
C.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把理论转化为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E.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1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在于使理性认识(ABCD)。
A.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B.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C.接受实践的检验
D.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E.起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4.13.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ABCD)。
A.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B.人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D.认识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E.人的认识能力往往是不可靠的
4.14.每一个具体真理都具有(ABDE)。
A.同其对象的符合性 B.客观性 C.阶级性 D.正确性 E.绝对性和相对性
4.15.“有用就是真理”这种真理观是(ADE)。
A.主观真理观B.客观真理观C.唯物主义真理观D.唯心主义真理观
E.实用主义真理观
4.16.真理与谬误之间(ABCDE)。
A.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B.二者又是统一的C.相比较而存在D.相斗争而发展
E.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17.下列论断错误的有(CDE)。
A.凡真理必有用B.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C.公认的看法就是真理
D.真理因人而异E.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4.18.真理的绝对性表明(ABD)。
A.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C.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有限性
D.真理的客观性和世界的可知性E.真理的主观性和近似性
4.19.真理的相对性是指(ABDE)。
A.相对真理B.真理的近似性C.真理包含谬误 D.任何真理只能是对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反映 E.任何真理只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4.2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现在(ABCDE)。
A.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或两个方面B.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
C.真理的相对性包含着绝对性的成分D.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
E.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4.21.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ABDE)。
A.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B.主观主义的片面性C.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D.否认真理的相对性E.否认真理的具体性
4.2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它(ABCDE)。
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C.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品格
D.能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同它的对象相符合
E.能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并把原先的理论与之相对照,从而判定理论是否正确
4.23.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这是因为(DE)。
A.实践能对人们的一切认识作出确定的检验B.有些认识是实践根本无法检验的
C.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D.实践活动的具体性、历史性
E.经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近似的正确性,仍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5.1.在猿变为人的过程中劳动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表现在(ABCDE)。
A.劳动创造了人脑B.劳动使猿的手变成了人的手C.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D.劳动产生了意识和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E.劳动形成了社会关系
5.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ABDE)。
A.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B.劳动创造人本身C.劳动具有社会性,不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D.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E.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
5.3.人类不同于动物主要在于(ABCD)。
A.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B.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C.人类活动具有社会性D.人类能够改变自然支配自然
E.人类活动的经验和技能主要通过先天本能的方式继承
5.4.生态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ABCDE)。
A.生产者 B.消费者 C.还原者 D.分解者 E.非生物环境
5.5.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BCDE)。
A.空气污染严重 B.世界性水源危机C.森林惨遭毁灭 D.物种不断减少
E.臭氧层变薄
5.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ABE)。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国家政权 D.科学知识 E.生产方式
5.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ABC)。
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B.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C.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社会发展D.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E.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5.8.人口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BD)。
A.人口生产的周期较长B.人口生产始终是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
C.人口生产只是在一定阶段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D.生育后代是人口生产的必要环节
E.人口生产较少重复性和渐进性
5.9.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ABE)。
A.它不是引起革命的根源B.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它不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D.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E.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5.10.人口因素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才能对社会发展发生影响,因为(ABCDE)。
A.人口生产受物质生产制约B.物质生产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状况D.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
E.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的婚姻家庭形式
5.11.人口状况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是(ABE)。
A.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B.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物质生产的发展
C.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增长快就有利于物质生产的发展
D.人口数量少、密度小、增长慢就有利于物质生产的发展
E.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它的发展
5.1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AE)。
A.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也就越大B.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就越合理
C.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就越不合理D.对地理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
E.人类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就越广泛
5.13.生产方式是(ABCE)。
A.社会物质生活的最重要的条件B.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E.社会变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5.14.使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是(ABC)。
A.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 B.生产方式C.生产劳动 D.语言 E.抽象思维
5.15.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E)。
A.它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B.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C.它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E.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6.1.社会的基本结构是(ABC)。
A.社会的经济结构B.社会的政治结构C.社会的意识结构D.生产力系统结构
E.生产关系体系结构
6.2.依据生产关系性质划分的五种社会形态包括(AB)。
A.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C.自然经济社会
D.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E.信息社会
6.3.技术社会形态包括(CDE)。
A.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B.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
C.渔猎社会、农业社会D.工业社会E.信息社会
6.4.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四类因素是(ABCD)。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
E.生产资料因素
6.5.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ABC)。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交换以及分配方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D.人与自然的关系E.物质生产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总和
6.6.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包括(BD)。
A.纳入生产过程的劳动资料B.纳入生产过程没有经过加工的自然物
C.进入生产过程从事劳动实践的劳动者D.经过加工的原材料E.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实体
6.7.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有(AB)。
A.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B.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C.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E.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6.8.国家的职能是由(BE)。
A.民族的特点决定的B.国家的本质决定的C.统治阶级的愿望决定的D.文化传统决定的 E.国体决定的
6.9.社会心理是(ABDE)。
A.初级形式的社会意识B.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C.无阶级性的社会意识D.不系统的社会意识E.表现在人们情感、习俗中的社会意识
6.10.群体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关系表现为(CDE)。
A.群体意识具有社会性、个人意识不具有社会性B.群体意识不存在于个人意识之中
C.个人意识是意识的个性特征,群体意识是意识的共性特征
D.个人意识受着群体意识的制约E.群体意识和个人意识可以相互转化
6.11.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结构,主要包括(ACE)。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阶级意识和非阶级意识 C.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D.自然意识和社会意识E.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体系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体系
6.12.下列思想体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CD)。
A.逻辑学B.哲学和宗教C.自然科学D.语言学E.政治学和法学
6.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BCDE)。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14.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AB)。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不平衡E.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同步性
6.15.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差别在于(CE)。
A.社会心理是高层次的,思想体系是低层次的B.社会心理是复杂的,思想体系是简单山
C.社会心理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思想体系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
D.社会心理无阶级性,思想体系有阶级性
E.社会心理表现为情感、情绪、习俗等等,思想体系表现为理论体系
6.16.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在哲学上超过欧洲其他经济上先进的国家,这表明(CDE)。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E.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6.1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ABE)。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C.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规律是完全等同的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它的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E.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6.18.社会意识只能(CDE)。
A.消极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B.在具备一定物质条件时对社会存在起能动的反作用
C.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D.在社会规律的支配下对社会存在起反作用
E.通过人的实践创造出在社会存在中有根基的东西
6.19.生产关系是一种(AB)。
A.社会关系B.物质关系C.思想关系D.政治关系E.文化关系
6.20.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BC)。
A.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志B.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决定因素C.区分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D.区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E.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志
6.2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指(BCD)。
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B.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D.它渗透到生产力基本要素中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E.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6.2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CE)。
A.是任何时代人们的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B.是区分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的基本标志C.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和环节D.决定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E.决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如何结合
6.23.国家的实质是(BC)。
A.调和阶级矛盾B.阶级统治的工具C.以军队为主要成分的暴力机器D.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E.独立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6.24.国家按其类型来说,可包括(AB)。
A.剥削阶级的国家B.无产阶级的国家C.君主专制的国家D.民主共和制国家E.君主立宪制国家
6.25.划分技术社会形态的标准是(DE)。
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C.生产关系D.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E.与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6.26.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BCD)。
A.纯粹的偶然性B.客观规律性C.必然性D.因果制约性E.非本质联系
6.27.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表现在(ABCD)。
A.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B.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C.人类社会在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D.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E.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是按照同一模式进行的
6.28.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CDE)。
A.统一性中没有多样性B.多样性中没有统一性C.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性
D.多样性是统一性中的多样性E.社会形态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
7.1.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表现在(AE)。
A.使生产力的发展遭到显著破坏B.使生产发展完全陷入停滞状态C.消灭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D.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E.使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达到可能有的规模和速度
7.2.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指(AC)。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B.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只有影响作用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D.生产关系任何变革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E.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7.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CD)。
A.上层建筑不能先于经济基础而建立B.上层建筑的变化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它服务
E.经济基础必须在上层建筑的保护下才能产生
7.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是(AB)。
A.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B.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C.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D.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E.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趋势
7.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ABCE)。
A.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B.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最基本结构C.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D.包括了一切社会现象E.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7.6.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ABCDE)。
A.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上层建筑指导下建立起来的B.思想上层建筑相对于政治上层建筑是非物质形态的无形的存在 C.政治上层建筑:—旦建立起来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思想上层建筑D.政治上层建筑相对于思想上层建筑是物质形态的有形存在E.思想上层建筑通过政治上层建筑来反映经济基础
7.7.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有(ABC)。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思想斗争 D.领土纷争 E.宗教斗争
7.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CE)。
A.已不存在 B.越来越激烈 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 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
7.9.“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因为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通过革命才能(AB)。
A.解决社会基本矛盾B.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C.改变社会和自然的关系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E.彻底解放被压迫被剥削阶级
7.1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AB)。
A.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B.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C.按理性原则进行的
D.按领袖意志实现的E.凭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的
7.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ABCDE)。
A.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决定历史的总趋势E.生产力的体现者
7.12.消灭阶级的前提条件是(AC)。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高度的精神文明 C.消灭自发固定的社会分工 D.消灭统治阶级 E.调和阶级利益之间的对立
7.13.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的根源有(ABC)。
A.阶级根源 B.社会根源 C.认识论根源D.文化根源 E.政治根源
7.1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ABCD)。
A.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C.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D.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E.对党的领导人负责的观点
7.15.群众路线是指(ABCD)。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E.政治路线
7.16.科学的社会功能有(ABCDE)。
A,科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B.科学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
C.科学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D.科学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E.科学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
7.17.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概念的含义是(ABCDE)。
A.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B.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C.交往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D.交往是一种以主客体关系为中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E.主体间性是理解交往关系的关键
7.18.交往的社会作用有(ABCD)。
A.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C.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D.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E.交往有利益环境生态平衡
7.19.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因素有(ABCDE)。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C.阶级斗争D.社会革命和改革E.人民群众
7.20.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ABC)。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D.生产与消费的关系E.交换与分配的关系
7.2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ABC)。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D.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E.经济基础反作用于上层建筑
8.1.社会进步的内容包括(ABCDE)。
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道德水平的提高
E.先进生产关系取代落后生产关系
8.2.杜会进步是指(BCE)。
A.社会中一切事物的发展B.物质文明的发展C.精神文明的进步D.生产关系公有程度的提高E.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8.3.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有(ABCE)。
A.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斗争B.社会改革 C.社会革命D.一切入的活动 E.社会基本矛盾
8.4.社会进步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的原因有(ABD)。
A.新社会形态的不完善、不健全B.旧势力的反抗 C.社会进步是不可能的D.反动阶级的顽抗 E.社会进步违背历史规律
8.5.生产力发展水平之所以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因为(ABCDE)。
A.它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B.它由物的因素所构成 C.它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
D.它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E.它不像别的标准本身还要由更根本的原始因素产说明
8.6.在人性问题上,下列观点属于先验论的有(ABCD)。A.人生而自由 B.人性本善C.人性本恶
D.人的本性有善有恶E.人性善恶决定于社会实践
8.7.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关于人的本质有以下观点(CDE)。A.人是社会动物 B.劳动是人的本质C.人的本质是自由
D.人的本质是追求幸福E.人的本质是不变的。
8.8.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人的理论的主要缺陷是(ABC)。 A.它所说的人是抽象的人 B.主张人的自然权利
C.社会历史观是唯心论D.主张人是社会的人 E.主张人性是具体的
8.9.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BCE)。
A.人的本质是共同的 B.人的本质是变化的C.人的本质是后天的 D.人的本质是不变的E.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8.10.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考察的人是(CDE)。
A.一般的人 B.特殊的个人C.现实的人 D.具体的人E.从事一定物质生产的人
8.11.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BE)。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自由追求幸福D.趋利避害E.阶级性(在阶级存在的社会中
8.12.个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ABCE)。A.个人的主观条件 B.个人所处于的环境 C.社会需要
D.个人主观愿望 E.个人的社会实践
8.13.个人价值的大小取决于(AD)。A.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多少和承担责任大小 B.个人职位的高低
C.个人向社会索取的多少 D.社会对个人尊严和需要满足的程度
E.个人所拥有的金钱的多少
8.14.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CD)。
A.把自己当作目的而决不作为手段B.实现不受制约的自由选择
C.在对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D.满足社会和自我多方面的需要
E.只能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8.15.人生观的内容包括(ABCD)。A.人生意义 B.人生目的C.人生理想 D.人生态度E.人生而自由
8.16.下列观点违背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有(ABCE)。A.“天不变,道亦不变”B.“五德终始”C.“一切都服从注定的命运”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E.“克己复礼”
8.17.进入自由王国阶段是指人们(AD)。
A.摆脱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B.不再受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支配C.获得绝对自由
D.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E.摆脱一切必然性而独立
8.18.共产主义是(ABE)。A.一种科学理论体系 B.人类最理想的社会C.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D.一种与现实实践无关的未来的事业E.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实践
8.19.人类解放的基本涵义是(CDE)。 A,摆脱任何必然而独立 B.获得绝对自由 C.从自然和社会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D.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获得自由 E.人们成了自然和社会的主人
8.20.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BCD)。A.德、智、体、美、劳和谐完整的发展B.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C.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D.人的本质真正的实现E.人的各种欲望无限制的满足
简答题
1、怎样理解事物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关系?发展的实质是什么?(1)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失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人类的生产、生存VC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 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社会本质。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创造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社会本质。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必须以来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将自己想转化为现实的,即将其对象化,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3、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是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能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使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得特别明显,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2)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和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在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原则性的区别:第一,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是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揭示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第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辩证法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项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因而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辩证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6、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由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它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7、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8、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9、怎样理解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工作日的价值形成过程?(1)“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论断的理解关键在于一定点:这一定点就是指工人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 (2)当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仅能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时,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3)当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超过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时,加之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可见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的基础。
10.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正确答案是】:(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3分) (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分) (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分)
12.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正确答案是】:(1)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诊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2分) (2)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2分) (3)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联系。(2分)
13.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正确答案是】:(1)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2分) (2)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定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2分) (3)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种强大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例如,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就广泛地宜传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人们的头脑。(2分)
14.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正确答案是】:(1)计算一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计算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也就是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式,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能计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3分) (2)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周转额加上流动资本的周转额除以预付资本额,即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3分)
15.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 【正确答案是】:(1)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2分) (2)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全部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真正体现出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完全平等关系,从而彻底铲除以往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阶级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同时也不再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多种公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的利益差别也随之消除。(2分)共产主义社会中由全体社会成员组成的联合体,共同占有并共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的成果也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为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全面发展服务。(2分)
1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正确答案是】:(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3分)。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1分)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1分)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1分)
论述题
1.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正确答案是】:(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3分) (2)资本主义的国家是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而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处于受剥削和被统治的地位,这种基本的阶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凭借其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强力统治。无沦哪个资本主义国家,其国体都是相同的,都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它为国体服务,体现资产阶级专政的要求。但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阶级力量对比、历史文化传统、国家制度沿革、民族地区特色等许多因素的差异,因而其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尽相同,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4分)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要建立与其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制度,实现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3分)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正确答案是】:(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把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4分) (2)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其表现是:科学不仅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且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3分) (3)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首先,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3分)
附马哲的基本观点: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量互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