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哲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题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03 19:24:5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B、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2、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国家制度  B、生产方式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3、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它在本质上是( )
A、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    B、代表农民阶级的意识形态
C、是没有任何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  D、是人民大众的意识形态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5、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  )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6、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发展。这说明(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7、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 (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9、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  )
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B、生产力决定分配和消费
C、自然关系决定社会关系
D、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10、决定我国目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      B、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党的发展经济的政策         D、我国社会基本矛盾
11、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 )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规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反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13、在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中,上层建筑属于( )
A、思想关系  B、物质关系  C、经济关系  D、财产关系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A、前者比后者更为根本     B、后者比前者更为根本
C、两者是同等的            D、视国情不同而不同
1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矛盾
16、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17、阶级斗争根源于( )
A、不同阶级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思想观念上的对立
C、不同阶级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的社会分工的不同
18、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  )
A、已经不存在了            B、仍然普遍存在
C、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D、越来越尖锐
19、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是(  )
A、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B、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
C、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     D、一切社会的永恒现象
20、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为(  )
A、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1、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
A、国家政权问题        B、武装斗争问题
C、民主自由问题      D、阶级斗争问题
22、根本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国家政权的转移
23、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2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  )
A、是否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是否承认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是否承认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6、“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 ” ,这种看法是(  )
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论观点
27、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由于(  )
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B、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
C、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社会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统一
28、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
A、体力劳动者         B、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C、进步的知识分子     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群众
29、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
A、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3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二、多项选择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 )
A、国家制度  B、生产方式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
A、影响和制约其它社会矛盾   B、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
C、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      D、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3、下列各条规律中,属于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规律有(      )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B、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规律
C、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促进经济发展的规律
D、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4、下列哪些现象属于我国的经济基础(   )
A、铁路的社会主义国有化     B、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
C、社会主义的劳动生产率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业法”
5、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
A、对抗性矛盾      B、非对抗性矛盾 
C、阶级矛盾        D、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6、生产力的状况包括(      )
A、生产力的性质        B、生产力的构成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7、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指(       )
A、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B、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    D、它渗透到生产力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生产力
8、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
A、监狱  B、法院   C、哲学  D、语言学
9、经济基础在社会关系中属于(       )
A、政治关系   B、经济关系   C、生产关系   D、物质关系
10、下列各项反映科学的本质的有(      )
A、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B、科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
C、科学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D、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现象的知识
11、社会革命是(        )
A、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B、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
C、阶级斗争的继续               D、国家政权的更替
12、社会全体公民都必须服从国家的管理。这表明国家(      )
A、是代表各个阶级利益的              B、是全民的政治组织
C、是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独立力量 D、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
13、交往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它们是(      )
A、商业交往  B、精神交往  C、物质交往  D、人员交往
14、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
A、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上层建筑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B、政治上层建筑一建立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思想上层建筑
C、思想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D、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力量
15、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表现在(      )
A、国体和政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B、国体决定政体,要求政体适应和服务于国体
C、政体对国体有反作用,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D、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为政体服务
1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        )
A、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      B、凭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的
C、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D、按领袖意志实现的
17、在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问题上,唯心史观主要表现为(    )
A、唯意志论  B、共创论  C、宿命论   D、精神万能论
18、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应当坚持(     )
A、政治第一的标准            B、为现实服务的标准
C、阶级分析的标准            D、历史分析的标准
19、下列各项属于革命的客观形势的有(      )
A、统治阶级不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B、被统治阶级的贫困和苦难异乎寻常地加剧
C、被压迫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大大提高
D、革命阶级的革命政党的建立及其正确领导
20、人民群众的活动,要受到现存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有(  )
A、经济条件主要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B、政治制度特别是国家制度的制约
C、人们头脑中传统观念的制约 
D、科学文化水平的制约
2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人民群众的活动创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22、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
A、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B、是否能帮助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C、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巩固 
23、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对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     )
A、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     B、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
C、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D、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
24、以下哪些观点属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   )
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5、下列哪些观点属于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
A、大多数人的意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人们的社会存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三、判断说明
1、思想关系属于社会的精神生活范畴,而政治关系则属于社会的物质生活范畴。
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3、国家是阶级得以矛盾调和的产物。
4、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5、人的现实本质就是生命的新陈代谢。
6、坚持群众观点就是要一切都听群众的。
四、简答题
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2、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5、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6、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复杂性。
7、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关系。
8、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9、简述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五、论述题
1、论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2、谈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的理论意义
3、如何理解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
4、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5、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第三章 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参考答案
1、C  2、B  3、A  4、D  5、D  6、A  7、C  8、C  9、D
10、A  11、D  12、C  13、A  14、A  15、C  16、B  17、C
18、C  19、C  20、D  21、A  22、B  23、A  24、D  25、D
26、D  27、C  28、D  29、C  30、C
二、多项选择参考答案
1、BCD  2、ACD   3、AD   4、AB   5、BD,  6、ABCD
7、BCD  8、ABC   9、BCD  10、AC  11、ABC  12、CD
13、BC   14、ABD  15、BC  16、AC  17、AC  18、CD
19、CD   20、ABCD  21、BCD   22、C D   23、ABCD
24、ABCD  25、BCD
三、判断说明
1、观点错误。人们的思想关系、政治关系都是经济关系(物质关系)的反映,政治关系从根本上属于第二性的精神关系。
2、观点正确。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首先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造成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合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力就要求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也就是经济基础,因而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就是经济基础的变革。而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
3、观点错误。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在阶级已经产生且矛盾冲突愈演愈烈的情势下,为了把阶级斗争限制在一定“秩序”之内,国家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强制性的力量应运而生。
4、观点正确。马克思、列宁经常把“社会形态”与“经济的社会形态”在同一意义上使用,说明“生产关系总和”是社会形态的本质方面。而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则是社会形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形态的表现。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所以,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5、观点错误。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又一重要观点。生命的新陈代谢是生命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
6、观点错误。不同群众有不同的观点,坚持群众观点并不是一切都听群众的。而是要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四、简答题参考答案
1、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辩证关系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7、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
9、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做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10、因为:( 1 )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 2 )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说,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五、论述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的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这一段话深刻地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 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这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思想,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3、(1)科学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属于渗透性因素,把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或工艺过程,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类因素中去,可以转化为或最终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现代生产力如果缺少科学的渗透,那就与古代的和近代的生产力没有差别了。这是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的第一个基本涵义。
(2)科学技术不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都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当代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在现代化生产中相互依赖,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其中物质生产对科学起归根结底的决定作用,科学对生产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技术则是联结科学和生产的中间环节,这时,科学对生产的这种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才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第二个基本涵义。
(3)在当代,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一句话,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这是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的第三个基本涵义。
4、(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各地区、各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来说,更不应该急于求成,一开始就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3)我国是一个幅员广、人口多、耕地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层次多,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应该建立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合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国有经济适合社会化大生产,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挥公有制主体地位意义重大。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因而是完全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产力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并为国家的全面发展提供深厚坚实的物质基础,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
5、(略)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