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案例
社会的发展阶段理论1——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
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在1980年的时候出版了他的代表作《第三次浪潮》一书。他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的大约公元前8000年开始的农业革命,人类从原始野蛮的渔猎时代进入到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这几乎延续了一万年左右。第二次浪潮是200年前发生的“工业革命”,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东野社会和工业文明。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但却造成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破坏、社会生活的全面商品化趋向、通货膨胀、失业、帝国主义战争等弊端,因此第二次浪潮已经处于“严重危机”中。自从20世纪6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第三次浪潮波涛汹涌而来。美国已经进入到了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和现代文明,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人类社会将向信息社会过度。总之,托夫勒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归结为三次浪潮、三个社会、三种文明。
社会的发展阶段理论2——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
丹尼尔·贝尔是美国社会学家,他在1959年第一次使用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到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全面阐述了他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观点。贝尔在该书中提了对社会发展历程的看法,他认为,人类社会是前工业社会(包括渔猎社会和农业社会)经过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的。
社会的发展阶段理论3——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1953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过程》和1960年出版的《就成长阶段》两本书,在研究了人类社会就发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经济成阶段论”。他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即牛顿学说出现以前的社会生产功能极有限的发展阶段。(2)“准备起飞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即以农业社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交通和商业为主的社会。(3)“起飞阶段”,即有经济落后阶段向先进阶段起飞。所谓的“起飞”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突破长期的停滞,在较短时期内实现基本经济结构以及生产方法剧烈转变的阶段。它相当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起飞”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主导部门的建立。而主导部门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能够有效地吸引新技术,达到高度的增长率,并能刺激其他部门也采用新技术,从而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这样,市场急剧扩展,利润和积累大幅度增加,从而形成了整个国家经济成长中的“起飞”。(4)“向成熟推进阶段”,是指一个社会已把当时的先进技术有效应用于它的大部分资源的时期,工业向多样化发展,新的主导部门逐步代替旧的主导部门,这不仅取决于技术,也取决于自然资源、起飞阶段的力量、政府的政策。(6)“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这是指主导部门转到耐用消费品方面,廉价汽车对社会生活和期望造成非常具有革命性的影响。(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一阶段经济主导部门从耐用消费品转到服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这些部门叫做“生活质量部门”。这时候人们追求的不是物质享受,而是精神享受。
如上所述,罗斯托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经济成长的全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成长的基础是新科技成果的采用和传播;经济成长则是不断地、有效地把新技术吸收到经济之中的结果。这些观点无疑是积极的合理的。但他的经济理论中存在着一些明显错误的观点,例如他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志,有时候是“科学技术水平”,有时是“消费水平”,有时是“服务质量”,显得混乱和没有统一的原则。他的代表作《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的副标题以《非共产党宣言》命名,清楚地表明了他的反共政治立场。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阻止“克隆人”是否会影响科学研究的发展?
(1)《克隆人违背人类生命伦理》,2000年11月8日《文汇报》。
(2)《克隆人降生将是个悲剧》,2002年4月11日《文汇报》。
1.自1997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成功地克隆出“多利”羊以后,有关克隆技术进展的报道层出不穷,以至于国外有人竟要进行克隆人的实验。目前,科学界把克隆分为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两种。前者是利用胚胎干细胞克隆人体器官,供医学研究、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问题,这是国际科学界都支持的,但有一个前提,就是用于治疗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出妊娠14天这一界限。而对于生殖性克隆,即通常所说的克隆人,由于它在总体上违背了生命伦理原则,所以,科学界的主流意见是坚决反对的。①
2.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认为,“如果克隆人出现,那完全是个悲剧。”“为什么是一个悲剧?”陈竺院士指出,“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婴儿是否是一个健全的人。从技术角度看,克隆动物的失败率非常高,‘多利’羊本身是克隆227个绵羊胚胎后唯一的结果,即使最后成功了,也以不健康、畸形的居多。这种残次品,如果发生在人身上,谁对他负责?”陈竺还指出,克隆人“对现有的家庭关系、血缘关系都是一种挑战,跨越了人类恪守的禁区。科学技术应当有利于社会进步,而不能违背人类的根本利益。”②
3.2002年全球人类基因组“上海会议”于当年4月14日召开,会议达成了三点共识:
——主张在生命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伦理学”不可“缺席”。“它绝非是科学的紧箍咒,而在维护人的尊严方面扮演了积极角色”;
——主张尊重各国的生命伦理立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由于文化背景、历史不同,没有必要达成一个统一的伦理原则;
——主张“科学无禁区”,而“行为有禁区”。科学家有创新的权利,但应对这种创新负起社会责任。①
问题与思考:
(1)人们在深化认识、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所谓的“禁区”?
(2)对克隆人采取严肃和谨慎的态度,是否认为这既是对生命的尊重和负责,也是对科学的尊重与负责?
(3)强调科学研究的伦理价值,是否会打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4)既然都是采用克隆技术,为什么治疗性克隆得以扶植,而生殖性克隆则受到反对?
(5)“科学自由”与“伦理道德”是否是截然对立的?能否达到内在的统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社会发展道路——小康社会
1)江泽民:《十六大报告》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亦老止,汔可小康。”此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其含义在儒家学说的框架内不断被扩充发展。在西汉,儒家经典《礼记·礼运》记载的“小康”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模式。在那时,“小康”与“大同”相对应。“大同”指尧舜所代表的原始公有制时代,那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尧和舜能将帝王之位禅让给遴选的贤者,整个社会也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寡废疾有所养,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小康”则是“天下为家”的社会状态或理想,世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总之,那时的小康社会是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
(2)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他的“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在 “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①
(3)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②
(4)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各方面。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这样十个方面:全面小康的根本标志,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人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八是大学入学率20%。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这里,对于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所以只能作为一个基本标准。③
(5)小康社会的现代社会结构。一个现代化的合理的社会结构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结构是最稳定的。中等收人阶层在政治上与执政党和政府保持一致,在政治上是支持政府的力量;中等收入阶层是经济主体和稳定的消费群体;中等收入者阶层是文化的投入者、消费者和创造者,也是社会的“稳定器”。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讲了,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中等收人阶层国外称“中产阶级”,一般占人口的40%~50%。要让我国38%左右公民进入中等收入阶层,我国的某些社会体制必须改革,如城乡结构、户籍制度、社会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等,以利达到合理的社会结构。大学要进一步扩招,孩子上了大学就可能进入中等收入阶层了。①
(6)七类人率先奔小康。今后无论干什么职业,只要具备一技之长,受过良好教育,有开拓奋进的精神和守法敬业的道德水准,通过自身努力,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都可能成为中等收入者。从现在的就业热点、行业景气和职位市场价格指数来看,专家学者认为,至少有七类人在不久的将来构成中等收入者群体,七类人是:科技发明人和科技企业家;金融服务等热门行业或效益好的企业管理人员;“五师一工”,即律师、分析师、会计师、工程师、建筑师和高级技工;学术团体或机构中的高中级知识分子;党政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高中层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外企和外企服务机构的高中级管理人员;私营企业家和农村工商业者等。许多专家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比物质文明的成长要困难和复杂得多,这是我们在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时不应忽视的一个方面。②
思考和讨论:
(1)什么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含义是永恒不变的,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2)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您是如何理解的?
(3)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包括哪几个方面?
(4)您认为在今天实现小康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准包括哪几项?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关系?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关系?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结构有什么关系?与中等收入阶层有何关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1)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江泽民:《十六大报告》人民出版社,2003年
朱镕基: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购买力,是扩大和培育内需十分重要的方面,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要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把农民是否增加收入和减轻负担,作为检验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标准。①
江泽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抓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动权。”②
思考与应用:
上述两段话表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如何?为什么说“三农’’问题的解决会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什么说“三农”问题的解决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我国的“三农”问题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文明的建设有何关系?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