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
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
2.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3.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4.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教学难点:
1.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2.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三)教学时数:6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内容:
导课:
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社会丑恶现象、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长久以来一直是进步人士追求的目标。尽管东西方存在着文化差异,但是,在人类这一高尚追求上,两者却是惊人的相似。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以散文的笔触写下了《桃花源记》,塑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成为中国人关于理想社会的传统象征,流传千古。古代东方社会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热切呼唤,莫过于孔子对“大同世界”的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这番经典表述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大同”盛世的美妙图景,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人人各得其所,彼此友爱亲善;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古代西方也一直在憧憬着:刀剑都铸成犁头镰刀,人类不再遭受战乱和一切苦难;公平如大河奔流,正义如江滔滚滚;残疾人不再痛苦:盲人将重见光明,聋子将聆听音乐,瘸子将能够跳跃,哑巴将会歌唱。在这种想象的幻景里,甚至自然界也为之感动:在那里,干裂的土地将变成池塘,干渴的田野将水如泉涌;猛兽也变得十分温顺,狮子和毒蛇将成为孩子们的游玩的侣。
时光到了近代,关于美好社会的理想仍以以不同的形式广泛传播。其中,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批判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 , 提出了乌托邦理想: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 没有城乡之间对立,不需要商品、货币和市场 。人们有计划地从事生产 , 实行按需分配。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进一步形象地描绘了一个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和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在18 世纪,法国的摩菜里和马布利分别论述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 , 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了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到了19 世纪上半叶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等把这种向往推到了最高阶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与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原则性的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是仅仅对无产阶级出于同情和可怜而发表义愤。他们既有鲜明的阶级立场,更站在科学的基点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这成为他们正确预测未来的前提。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既然如此,关注历史未来、设定美好的社会理想并为之奋斗,在人类历史上就不乏其人,有许许多多思想家热切地关注着社会的未来,并做出自己的预见。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详尽地描绘过理想社会的图景。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论,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展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论是建立在对历史发展规律把握的基础上的。例如,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观点中,他特别指出社会和自然的相似性和共同性,即客观规律性。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依次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这里,马克思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取代放到人类社会总体发展进程中考察,体现了这一趋势的必然性。再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历史发展的大势的基础上指出了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他们认为,历史走向世界历史是必然的,而共产主义事业只有在世界历史中才能得以进行。这使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方向的又一佐证。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主要是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探索整个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预测历史未来前景,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掌握社会规律,离不开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唯物辩证的方法的指导,这个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从绝对真理、理性、正义这些抽象的观念出发描绘未来社会美景,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即通过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特别是经济形态来获得对未来社会的认识。他们以此法勾画出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替代物。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相对立的,同时,二者也有同一性,后者不仅是前者的对立物,而且也是继承者,应当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还应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形态特别是经济结构时,采用了典型分析和科学抽象的方法。他们只选择西欧发达国家主要是英国进行剖析,在剖析过程中又抽象掉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非本质因素。这样的分析方法是科学的,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我们在把握关于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一般规律时,应当关注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些非典型性、非本质的现象,进一步把握那些特殊规律。这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至关重要的一环。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
当马克思恩格斯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简单说就是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大体轮廓,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恩格斯曾说,他在《反杜林论》中只是对未来社会的经济方面“试图加以叙述和解释”,“无论是政治的还是非经济的社会问题都根本未触及”。针对有人提出的未来社会中应该采取的措施问题,马克思尖锐指出,问题“提得不正确"。“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因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赞成对未来社会的特征作过于具体、全面地论述,更没有为未来社会规定具体方案。恩格斯认为,在新社会没有成为现实而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详细地设计未来蓝图,其结果只能是越是制定得详细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因此,他明确表示:“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明。” 列宁在谈到未来社会时也写道:“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 “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问题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 经典作家们论述表明,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而应当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最高纲领与每个阶段的现实纲领结合起来。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以上述科学方法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一些最基本的方面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明确提出,“财产公有”制度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实现的,它必须建立在因发展工业、农业、贸易等而产生的大量的生产力和生活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因使用机器、化学方法和其他辅助手段而使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无限增长的可能性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成就,并认为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准备了物质的基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进一步指出,只有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行共产主义分配原则。
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以及丰富的物质财富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而且将使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更高的发展。恩格斯指出:“摆脱了私有制压迫的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将十分宏伟,相形之下,目前的大工业状况将显得非常渺小,正像工场手工业和我们今天的大工业相比一样,工业的这种发展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现在由于私有制的压迫和土地的分散而难以利用现有改良成果和科学成就的农业,将来同样也会进入崭新的繁荣时期,并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
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恩格斯指出:“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 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那时,自由平等的劳动者联合体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
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恩格斯指出:“这种新的社会制度首先必须剥夺相互竞争的个人对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经营权,而代之以所有这些生产部门由整个社会来经营,就是说,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 那时,由于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生产,以及共同分配产品,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达成了直接统一。个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个人利益直接在社会利益中得到实现。劳动者个人的劳动将不再通过交换价值的途径向社会劳动转化,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服务也不必采取等价交换的形式来进行了。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商品生产将被超越。马克思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
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社会成员将尽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劳动和工作,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消除了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着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第一次以人的劳动而不是特权或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它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就其用“劳动”代替资本作为分配标准而言是平等的,但就其把劳动这同一个标准运用在不同情况的人身上而言又是不平等的。一方面,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因而导致劳动能力不同的人们之间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它撇开了人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只把人当“劳动者”看待,而没有把劳动者的家庭负担等方面的需要考虑进去。因此,“按劳分配”原则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它所体现的平等权利“还是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分配方式才能突破这个局限,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生活资料的分配,从而实现分配的真正平等。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共产主义社会是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的社会。阶级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现象,它的产生虽然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但却使人类社会陷入大规模的内部分裂和纷争之中。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经济剥削,以及为了维护这种剥削而建立的政治压迫,是人类社会中不平等的重要根源。有剥削、有压迫,就有反抗、有斗争。于是,在社会内部就出现了阶级之间的斗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的高度发展已经使所有人的物质利益都得到了保障,由于分工不再具有经济利益划分的性质,由于全体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社会已不再会因为经济利益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并进行相互间的斗争了。于是,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
共产主义社会是消灭了三大差别的社会。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分离,是人类活动的三个大的社会分工。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这些分工是不可避免的,它使人类的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巨大的发展。但是,这些发展是以某种程度地牺牲农业、乡村和体力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的。在阶级社会中,这三大差别发展成为三种严重对立的社会现象。它们之间的对立,是整个社会不平等的重要表现,也是社会生活不和谐的重要根源。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利益对立的消除,由于旧式分工的消除和人的全面发展,三大对立归于消失。特别是城乡对立,由于它集中体现着工业和农业之间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它的消灭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在共产主义社会,工业活动和农业活动、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在活动方式和环节等方面的差异并不会完全消失,但这只是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表现,而不再具有利益差别和利益划分的意义。
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已不复存在。到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国家失去了它的镇压对象和必要性,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物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恩格斯指出:“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随着国家的消亡,人类第一次作为统一的社会而存在和发展,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为统一的世界历史。当然,国家的消亡是指政治国家的消亡,是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机器的消亡,它并不是社会组织管理机构的消亡。共产主义社会中,在没有阶级和国家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机构来对社会进行组织和管理。但这种社会组织管理机构只具有人们自我管理的性质,而不再具有政治压迫和暴力镇压的功能。
共产主义社会是消除了战争的社会。数千年来,消除战争、实现和平生活始终是人们向往的目标。但由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由于国家和国家间斗争的存在,特别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消除战争始终只能是一种梦想。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和阶级斗争消灭,国家消亡,人类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对抗也将消失,政治斗争不再存在,战争现象随之消失。从此人们真正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同时,大量的社会资源将从军事活动中解放出来,造福于全社会。
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和“三大差别”消除,社会关系实现了高度和谐。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相联系,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学知识、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新人。作为共产主义新人,其精神境界表现在许多方面,集中体现在对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上。高尚的精神境界表现为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和奉献。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不仅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而且也具有高度的觉悟,乐意为社会公共事业做出贡献。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共产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表现在社会的和谐,而且还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以上这些特征,尽管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大致轮廓,但它已经向我们表明: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把实现这样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仅代表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最高利益,而且表明了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说明共产党人的理想是最崇高的理想,是最值得为之奋斗和引以为自豪的理想。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归结为三个基本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马克思认为,那时,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只有部分人的发展。那时,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消除了旧式分工。虽然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旧式分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的活动范围,局限了人的职业选择,从而抑制了人的潜能的全面发挥。这种旧式分工发展的极致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到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最终被新式分工形式取代,但新式分工不再是生产者全面发展限制。
自由时间的大大增加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直接前提。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具有充足自由时间的社会形态,它使人能够自由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也就是说,物质生产领域是一个必然性的王国,人们在这个领域中的自由虽然也在逐渐扩大,但仅仅物质生产领域还不能表明一种社会状态,不能充分体现人的自由的性质和程度。真正的自由王国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它的基本内容是指人的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即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人能够为自己做主,这是人的自由的最高体现。人作为自己的主人,首先是人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能够驾驭自己的社会关系是保障人的能力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的能力的自由发展是人驾驭自己社会关系的必然结果。
物质生产活动的此岸和彼岸对立的实质是,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对立。前者是人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身的生命所必需的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时间;后者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即可以用于科学、艺术、社会交往等非物质生产活动的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维持社会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会不断缩短。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个时间会大大缩短。人们用较少的时间就能生产出足够的物质财富,而能够把大量的自由时间用于进行科学、艺术和社会交往以及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从而极大地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而这种自由时间里的活动反过来又成为提高劳动者能力和创造性、促进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那时,劳动能力和劳动时间不再是分配消费品的尺度,因而劳动摆脱了谋生的压力,成为发挥人的才能和力量的活动。由于劳动不再是固定僵化的旧式分工中的劳动,由于劳动时间变短和不再需要超时劳动,也由于劳动过程所具有的高度创造性等,劳动不再是单调枯燥和具有强迫性的活动,而成为人们乐于从事的自我实现的活动,成为人生快乐的巨大源泉。
共产主义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人类解放的实现,从此,人类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更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它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人是立足现实有追求理想的存在,我们相信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美好的未来靠我们的现实努力来实现,辛勤的、持久地、自觉地、创造性的劳动,是使人类逐步达到自由王国理想境界的最可靠保证。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这个口号的提出,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了。“英特纳雄耐尔”,是外文“共产主义”的音译。那时,在极端黑暗的法国巴黎,经过无产阶级的血战,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诞生了。然而,它仅仅战斗了72天。便被淹没在血泊之中。战士们的热血,激怒了一位名叫欧仁•鲍狄埃的青年诗人,他流着泪水从地上爬起来,用战友的鲜血写出了悲壮的《国际歌》词。巴黎公社失败后,一个留着大胡子的博士在伦敦振臂高呼:“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他的名字叫马克思。在他和战友恩格斯的召唤下,《共产党宣言》诞生,并发出了震惊世界的宣告:让统治阶级在“英特纳雄耐尔”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在人类历史上,尽管受剥削被压迫的广大劳动群众渴望摆脱贫困和动荡,进而过上安定、富裕平等的美好生活,尽管许多仁人志士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并实现这些设想还奔走呼号、英勇奋斗,但是,关于共产主义的空想性、出于不同立场和角度对共产主义的怀疑、否定仍然存在。这就要求从理论和事实的不同层面上,科学地阐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坚定人们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正确地引领人们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实践。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理想和追求多种多样。人类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有的完全脱离客观发展规律,根本不可能实现,只能是空想或者说幻想。有的虽然眼前甚至在未来很长时期内无法实现,但是由于其具有客观必然性 ,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理想,所以,用哲学的语言来说,是现实可能性。共产主义理想,就是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区别的能够实现的理想。这一结论最深刻的依据就在于,它是以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基础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
(一)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对实现共产主义抱有疑虑的人,往往是持有这样一个坐标,即基于不公正社会对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的高度理想化的细节描绘。这种描绘与现实之间的巨大的反差,使许多人把共产主义推到了类似宗教意义上的“天国”。其实,共产主义并不渺茫。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预测决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而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中发现了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正是从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未来走势上把握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深入分析社会结构,认识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就可以把握和不断加深对社会轮廓和它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就可以看到,随着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也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也共产主义走近一步。悲观论是没有理由的。
(二)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对于资本主义必然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所取代这一结论,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社会形态交替规律的层面上做了一般的论证,而且从资本主义社会具体剖析的层面上做了具体实证的证明。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 特别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 ,通过对这个矛盾的展开分析和动态研究,马克思进而为人们揭示了由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基本矛盾所衍生的阶级矛盾和国际矛盾等重重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等种种危机,从而揭示并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科学地预言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自我否定的趋势。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同时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旧制度、建设共产主义的主体力量无产阶级。这个力量的发现同样是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获得的。马克思主义在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证明了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论述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胜利的必然性。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引导工人阶级自觉担负起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使命。而且马克思主义还揭示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为无产阶级的翻身解放制定了科学的战略和策略,这使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胜利更加具有必然性。
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考查。共产主义这个概念有三层意思,一是共产主义思想,二是共产主义运动,三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诚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其完美状态需要在遥远的未来才可以实现,但是,这不应成为悲观的理由,因为作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科学社会主义早已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随之而来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正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至于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也不渺茫,因为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已经从一定意义上向人们展示了共产主义的晨曦。虽然这种展示还是不完全的和尚未完成的,但是,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还在继续发展中,这种发展持续的时间越长,取得的成就越大,越能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到来提供着更多更有利的条件和更有力实践证明。
诚然,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都具有客观必然性,但与此同时,社会作为物质世界的一个特殊部分,还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就在于,社会是由人构成和创造的,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离不开人,社会规律产生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它本身就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实现当然也离不开人的实践。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同样包含着人的努力奋斗,决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以至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过程,依赖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自觉能动性,依赖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依赖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的局限,以往的任何阶级都不可能实现消灭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理想。他们对理想社会的呼唤,往往只能是对已经逝去的原始社会的美化和迷恋,或者不过是在头脑中构筑起来的虚幻图景。这些迷恋或幻境与后来的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理想不可同日而语。在前人看来似乎遥遥无期的共产主义美好社会,只能伴随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悟由抽象可能转化为现实可能,进而现实化。
当人类历史跨入资本主义社会的门槛的时候,实现共产主义的主体力量开始初露端倪。而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与资本主义自身矛盾运动由隐至显、从缓和走向激化相伴随,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日益提高,在其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的启发教育下,终于勇敢地承担起追求和实现美好理想社会的历史使命。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工人阶级是伴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大机器生产而产生的最有前途的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意味着它能够担负起彻底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同时,它又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自身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欲望也最强烈,因而,他们最敢于也最善于为争取自身的解放进行不懈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经过艰苦的革命斗争实践和深入的理论研究,领悟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条件,创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工人阶级所肩负的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历史使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珠联璧合,又催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而使工人阶级获得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找到了坚强的领导核心,走上了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更加自觉的道路。因此,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背景中的无产阶级主要是欧洲无产阶级。其实,在那之后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别称)同欧洲无产阶级一样,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同现代大工业生产紧密联系,始终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富有远见。他们理所当然地做了革命的领导阶级。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最近20多年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它的本质特征并没有变化,中国工人阶级以及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领导力量。它的最终奋斗目标仍然是共产主义美好理想。
(二) 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受剥削最重,受压迫最深,被压在社会的最下层。工人阶级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不能也不应该满足于个人的解放或者是一部分人脱离苦海,否则,仍有被压在社会最下层的社会群体存在,那么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就不会获得彻底解放。所以说,工人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它的历史使命就是解放全人类。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使自己获得最后的彻底解放。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现代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即工人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可见,争取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终实现 , 既是无产阶级彻彻底解放的标志 , 也是全人类得到解放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这决不意味着共产主义实现的路径是一片坦途。事实上,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
(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社会。它的实现依赖于共产主义新人。共产主义新人的培养依靠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自身的发展也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在一切条件具备之后,才能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况且,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哪一个国家能完成的,而是全世界的事情。无疑,需要的时间会更长。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以后还要经历哪些发展阶段才可以开始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以及怎样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都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进一步地去认识和探索。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曾经遭受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提出了许多超越发展阶段、超越基本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事业之所以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前苏联以及我国“左”倾思潮泛滥时期,都曾出现过“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闹剧和悲剧,结果,欲速不达,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历史经验也证明,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着遭受严重挫折甚至发生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作为一种剥削制度与另一种剥削制度的更替,尚需几百年的反复斗争,社会主义要消灭一切剥削,当然会经过更漫长、更曲折的路。对此也必须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 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 , 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二) 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有赖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有赖于现存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及转变后向共产主义的发展。
所谓资本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的论调固然是错误的,因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尤其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但是,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形态,它的灭亡也确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转变以后向共产主义过渡,也要经历一个社会主义阶段。由于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生产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且“ 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 社会 , “ 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 消除这些旧社会的痕迹,为新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即社会主义时期。所以,现存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来不论发达到何种程度,当其实现根本性制度变革的时候,也只能是首先进入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而不可能直接达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三) 正确理解“两个必然” 和 “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后人把这个论断简称为“两个必然”,也叫做 “两个不可避免 ”。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依据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危机。这是我们在把握资本主义问题上的根本方面。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资产阶级的宣传,模糊了一些人对资本主义命运观察的视线。其实,在今天的世界上,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并没有也决不会因为西方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而产生本质的变化。
后来,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中又提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研究者们把这个论断简称为“ 两个决不会 ” 乍看起来,与前述理论似乎矛盾,其实“两个必然 ” 和“ 两个决不会” 珠联璧合,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完整论述。“ 两个决不会 ”告诉我们,“两个必然” 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千方百计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尽管形式不断变换 ,但是斗争从未停止过 ;另一方面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社会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的冤家对头并且显示出其巨大的优越性以后,资本主义为了在与社会主义竞争中取得优势,不得不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加以调节和改良,其中包括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做法。这些做法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定时期内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而且还可以使生产力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得以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不过,他们在大力发展新经济、加速推动经济全球化、造成西方国家的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也使这些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的加速灭亡。
可见,“两个必然” 和 “ 两个决不会 ” 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科学地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俗话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共产主义就像万里长征,它的实现需要从第一步开始,踏踏实实地向着未来迈进,然后才能产生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上,都有相应的目标,这些阶段性目标彼此联结,环环相扣,通向共产主义。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最低纲领。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一)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在马克思那个时代,他把即将代替资本主义的未来的新的社会形态作为一个统一的社会,一般叫做社会主义,有时也叫共产主义。列宁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把这个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把这个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科学区别,只在于第一词是指从资本主义生长起来的新社会的第一阶段,第二词是指它的下一个阶段,更高的阶段。” 在讲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时候他又说:“既然生产资料已成为公有财产,那么‘共产主义’这个名词在这里也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忘记这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 这辩证统一的两段话指明了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的方法论,即一方面必须看到二者在本质上的一致性,看到它们在性质上同属于一个社会形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两个阶段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的确存在重大区别。
万丈高楼平地起,全靠牢牢打地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没有社会主义这个低级阶段的充分发展,就不会有共产主义这个高级阶段的到来。在当代世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贡献;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背叛。尽管社会主义阶段离共产主义社会还很遥远,而且目前的社会主义本身也是不完善的,但我们必须满腔热忱、脚踏实地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在当前如果对社会主义不热心、不积极,就算不上一个自觉的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正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果对民主革命不热心、不积极,就不能算是一个自觉和忠诚的社会主义者一样。试图人为地缩短社会主义时期,急于向共产主义过度,超越社会主义充分发展阶段,是有害的,试图跳过社会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更是不可能的。
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问题,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是颇有帮助的。过去中国共产党内存在过许多混乱的思想,主要是:有些人常把民主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相混淆,急于在民主革命阶段采取一些社会主义革命的措施;托陈取消派又认为中国现阶段既然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就应该由资产阶级来领导,无产阶级只能在将来再去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共产国际虽曾提出中国革命的“非资本主义前途”,但究竟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仍没有说清楚。直到这时,毛泽东从理论上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第一步是进行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第二步才是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行的。这两个阶段又必须相互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
(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在共产主义到来时,阶级和国家都将不复存在,但是,现在以至未来很长历史时期内,国家仍然存在。因而,社会主义建设只能是在各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分别地进行。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不同,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这就使社会主义国家只能以具有自身特点的方式逐步向共产主义方向迈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正是当代中国经过长期的探索找到的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 既是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抉择, 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验总结,也必将是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康庄大道。
我国现在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党已经制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且在坚定不移的贯彻中取得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未来的更高的阶段中,我们党也将根据新的国情制定符合新的发展阶段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无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将继续向前推进。可以相信,只要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我国的社会主义就会日益辉煌,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基础就会更加坚实。
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 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理想好比是茫茫大海中的的航标,也可以比作机车的发动机。社会和个人都不能没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因而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值得人们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是这一远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值得人们去坚持。
(一)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我们一定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而且一定要把它们定位于共产主义。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他指出:“ 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提供了严密的科学的逻辑基础。它告诉我们,共产主义不是基于良好的主观愿望的空想,而是来自于对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是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总结国际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进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所展望的人类解放的光辉前景。正如恩格斯所说:“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产力和由它创立的财富分配制度,己经和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发生激烈的矛盾,而且矛盾达到了这种程度,以致于如果要避免整个现代社会毁灭,就必须使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一个会消除一切阶级差别的变革。现代社会主义必获胜利的信心,正是基于这个以或多或少清晰的形象和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印入被剥削的无产者的头脑中的、可以感触到的物质事实,而不是基于某一个蛰居书斋的学者的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观念。”
革命导师们的深刻论述启发我们,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掌握共产主义实现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为群众所掌握;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的这个道理说得非常透彻,以彻底的理论说服人,最终导致物质力量,批判的武器必然会导致好的武器的批判。马克思还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是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列宁说:“ 理论就是论证所采取的行动,使人们对行动具有信心。”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才能通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真正有效地抵制和克服各种铺误思潮的影响 , 从而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毛泽东曾经说过,他最初就是在学习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之后 , 建立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的,而且自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 ,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邓小平说:“ 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 他还说,“ 最近,有的外国人议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 这些至理名言 , 我们应当牢记。
( 二 )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如前所述,虽然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的理想目标只能在未来实现,但是,作为一种追求理想的实际的运动则始于马克思创立其科学社会主义。今天,它早己熔铸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就集中体现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因此,我们应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也就是说既要看清前进方向,心中有个大目标,又要从小事做起,扎扎实实把当前的任务完成好。否则,要么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进而迷失方向,要么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脱离实际。
高校的青年学子们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任重而道远。一定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鞭策自己,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奋学习,力求创新,积极奉献,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六)课后作业
1.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七)阅读书目
1.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