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参考试卷(一)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1×35=35分。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代码填在括号中):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3.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
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实事求是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为人民服务
6.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理论和实际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 )
A、坚决批判、彻底否认 B、避而远之,不闻不问
C、弃其槽粕、取其精华 D、有用则取之,无用则舍之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运动变化性 B、客观实在性
C、具体性 D、可感知性
9.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10.人类与非人类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 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
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没有宗教信仰 D、人类能生产生活资料,动物不能
11.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 )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2.事物的规律是( )
A、事物之间的特殊联系 B、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C、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D、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3.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14.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15.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16.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17.规律是( )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18.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
A、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B、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C、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是不直接同一的
D、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
19.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20.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 )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2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
A、视为精华全部继承 B、视为糟粕全部抛弃
C、应保留一半,抛弃一半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22.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23.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4.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预示着事物发展趋势的、潜在的东西,称之为( )
A、偶然性 B、必然性
C、现实性 D、可能性
2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2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7.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28.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 )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就是客观规律,真理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
D、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2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30.解放思想,就是要( )
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
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
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
31.社会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区别在于(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主体性活动而起作用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3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33.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改造与依存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3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 )
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B、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
C、自然关系决定社会关系
D、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35.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表现为( )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两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
二、多选题(2×15=30分。选择正确的答案,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是正确的)
36.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静止是指( )
A、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B、绝对不动 C、排斥运动
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
37.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越是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E、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38.动摇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有( )
A、信息论 B、电子学理论 C、狭义的相对论
D、广义相对论 E、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
39.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E、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要爆发战争
40.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错误观点是( )
A、根据它时间上出现的先后 B、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
C、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E、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41.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
A、客观性 B、稳定性 C、普遍性 D、随意性 E、重复性
42.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有( )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阶级斗争规律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E、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43.“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包含的哲理有(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E、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44.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A、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45.唯心主义认识论( )
A、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的
C、把认识看成是先于实践经验的 D、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E、把认识看成是人头脑中固有的
4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
A、反映具有摹写性 B、反映是消极被动的
C、反映具有创造性 D、反映是主观随意的
E、反映是外力强加于人的
4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有( )
A、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理论具有指导作用
E、实践与理论是相互决定的
48.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的有( )
A、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增长的快慢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人口状况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D、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E、人口分布状况是否合理可以决定国家的强弱
49.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50.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
A、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三、判断题(1×11=11分。每小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5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A ;B)
52.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尊重客观规律 (A ;B)
5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时间的一维性 (A ;B)
5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A ;B)
55. 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A ;B)
56. “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A ;B)
57. 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 (A ;B)
58.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A ;B)
59.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相对主义观点 (A ;B)
6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质量互变规律。 (A ;B)
6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A ;B)
一,单项选择题(1×35=35分。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代码填在括号中)
1B,2B,3A,4D,5B,6C,7C,8B,9C,10D,11D,12D,13C,14B,15A,16B,17A,18C,19B,20C,
21D,22B,23A,24D,25C,26C,27C,28D,29A,30D,31B,32A,33D,34D,35D
二、多选题(2×15=30分。选择正确的答案,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是正确的)
36ABE,37ACE, 38CD, 39 ABCD, 40ABC, 41ABCE, 42ABC, 43CD, 44ABC, 45BCDE,
46AC, 47AC, 48CD, 49ACDE, 50BCD,
三、判断题(1×11=11分。每小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51B, 52B,53A, 54A, 55B, 56B, 57A,58A, 59A,60B, 61A,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