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哲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03 15:16:37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D 4.C  5.B  6.D 7. C  8.D  9.B  10.D 11.A  12.D  13.B 14.C
15.A  16.B  17.B  18.D  19.A  20.C  21.D  22.B  23.B  24.D  25.C  26.C  27.B  28.C  29.B  3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CD  3.ABCD  4.BCD  5.CD  6.ABC  7.ACD  8.ABCD
 9.ABCD  10.ABC  11.  ABC 12.ABCD 13.CD 14.ABCD 15.ABCD 16.ACD 17.AD 18.AB 19.AB 20.AB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另外,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两个矛盾着的方面。在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的状况规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它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它能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们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从客观规律的角度看,这种僵化的经济体制迟早会被生产力的发展所冲破;从主观的角度看,正是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才有我国 30年来生产力的大发展。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答: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有两重性,一方面有认识功能、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社会政治功能,另一方面又像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在一定程度上由于科技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引发了危机地球生命的“全球问题”。
4.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不同于参与者,因为历史的创造者指的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及总趋势的决定者。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都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5.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其次,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面貌;再次,它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
6.简述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答:凡在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上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就属于唯心史观。它的根本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7.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答:生产力是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两者辩证统一的。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是,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8.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级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就推动社会发展,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的发展。
9.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答: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这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
10.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1.如何理解“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答: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最后,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12.简述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13.如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和它的两重性?
答: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表现在: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14.如何理解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它告诉我们,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这要求我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和作用。
1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四、论述题
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 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第 427 页 ) 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 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 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火药、指南针 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 化。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4、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 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 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 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 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但科 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 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 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 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答: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2、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 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其次,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 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第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 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答: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 结果。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目的的驱使,会对历史活动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人们对历史的选择性, 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归根结蒂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2、社会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历史中的每个 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 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3、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 用,但一者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 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4、“国家兴亡,匹夫有 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抱负,自觉地担负 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责任,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将来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中国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 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 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 义基本矛盾的特点。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 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3、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 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弥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 会主义社会。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竖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 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 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 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 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7.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水平低而又发展不平衡。所以,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
(3)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正确的。
 
8.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答: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原有的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利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现象,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只要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原有政治体制是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存在着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利、决策高度集中,法制不健全等现象,严重妨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9.什么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一规律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含三项内容:
  首先,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最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
这一规律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于:这一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特别是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10.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l)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3)掌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①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就可以建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②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努力继承祖国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遗产,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③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因此,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
11.试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其基本内容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基本内容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
  (3)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既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的运用。
  (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有重大意义。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根本前提。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实现党的正确领导。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才能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克服官僚主义和各种腐败现象,从而使党的事业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12.试述社会进步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1)社会进步道路的统一性表现在:
  第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总过程来看,社会形态更替的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第二、从每一民族具体的历史进程看,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冲击或干扰,一般也都会经历上述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2)社会进步道路的多样性表现在:
  第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次序是多样的。有的国家由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在发展中会跨越某一个甚至某几个社会形态,直接进入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第二、社会形态的具体存在和运行模式是多样的。即使是相同的社会形态,不同国家或民族也会有各自的特点。
  第三、社会形态更替手段与方式是多样的。有的要经历严重的社会冲突、社会动荡,也有的会相对平缓。
  (3)社会进步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统一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的前进趋势和必然要求,多样性则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条件的特殊性和解决各自矛盾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统一性表现为多样性,多样性体现着统一性。
  (4)深刻认识社会进步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启示我们,就当代中国实际来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体现了社会进步道路的统一性,是任何人也不可改变的。但强调中国特色,则是中国人民从中国实际出发作出的选择,体现了社会进步道路的多样性。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社会进步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的极其生动而具体的范例。
 
五、辨析题
1.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
错。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任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都具有反作用,只不过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通过武装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因而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并同落后思想展开必要的斗争,对于发挥先进思想对社会存在的推动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2.人性是自私的。
[答案]错误。
  (1)“人性自私”的观点以人有“趋利避害”的行为作为依据,认为“人是自私的动物。”这是错误的。因为,“趋利避害”是生命物质的一种本能,人与其他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把生命物质的本质说成是人的本性,就把人降低到了动物的水平。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私有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原始公有制社会,人们就没有自私观念;私有制产生后,才产生了私有观念;私有制消灭以后,人的私有观念也将消灭。可见,把自私说成人的天生本性并。将永恒存在,是不科学的。
  (3)从思想方法上看,认为“人性自性”也是以偏概全的片面观点。如上所述,在没有私有制的社会里,并没有私有观念,就是在私有制社会里,自私也并不是—切人的共性,共产主义觉悟高的人,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公而忘私就是证明。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案]正确。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在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2)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可以通过自觉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不断进步与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社会发展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因而人的意识无法在其中起作用。
 答:错。
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遵循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②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自觉活动过程的统一。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不同,是通过人的活动而起作用的。社会规律把人的自觉性包含在内。
③这一观点错误理解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而生产力的变化会自然而然地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答:错。
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并不是说,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因为社会规律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才能起作用。
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需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需通过改革。这些都是人的自觉活动的结果。
 
6.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答:错
(1)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不取决于它是否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的先进与落后。
(2)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时,它越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越能促进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时,它越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越是阻碍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7.“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答:对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1)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①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是同步性。②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作用。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恩格斯的这个论断主要说明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国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属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8.人的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因此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
答:错
 (1)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自觉的活动,人的一切创造活动始于人的自觉选择。但是,人在历史实践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2)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存在于人的自觉活动中,它一经形成又成为制约人们行动的客观力量,因此人的选择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进行。相反选择就无法实现。并且人的选择还取决于主体自身的素质、文明程度与客观因素的制约。
(3)人的自觉选择与历史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9.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的作用。
答:错
(1)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多个意志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
(2)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个人的意志及其活动对历史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10.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错
  (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它只是阶级社会的现象,不是一切社会的现象,因而它仅仅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同时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3)在不存在阶级的社会里,不存在阶级斗争,因而阶级斗争不是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1.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错误。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宣扬"共同创造历史"论,本质上是鼓吹英雄史观的错误,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杰出的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说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基础。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
②杰出人物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杰出人物就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有任何作用。  
③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④无论英雄人物作用有多大,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杰出人物的失误,还要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来纠正。总之,最终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是人民群众。

12.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
错误。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任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都具有反作用,只不过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通过武装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因而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并同落后思想展开必要的斗争,对于发挥先进思想对社会存在的推动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13.社会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停地改变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但并不要求每时每刻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之要求变革与它不适合的生产关系,对于适应它的生产关系,不仅不要求变革,而且还要求巩固。因此当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发展是,就不能变革生产关系;只有单骑再也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时才必须变革。
14.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2)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六、材料分析
1.下面是有关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在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经济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到50-60年代上升到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
  材料2: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是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1:9。
  材料3 :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工业化初期,约58%归功于较高的小学入学率,约35%归功于有形投资,中学入学率的作用居第三位。据国外教育家分析,在传统工业中,小学水平的熟练工作占66%,中学水平占4%至8%,只有1%至2%受过大学教育;而在现代化工业中,中学水平要占60%,受过大学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占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0%至40%。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指出: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①根据材料1,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②根据材料3,说明现代生产力的特点。
③根据材料1、2与3,说明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应采取的对策。
  答:材料1说明:20世纪中叶以来,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已上升到第一位,现代科技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越来越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材料2说明:先进的科技和现代化人才是现代生产力的两个重要标志,只有以先进科技武装起来、拥有先进生产手段,为智能劳动者所掌握的高水平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材料3说明:知识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行科教兴国是我们面对现代经济的重要对策。
2.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梁启超说:“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英国的T.卡莱尔(1795~1881)认为:全世界的历史“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这些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请根据材料分析其观点。
答:
错误的。他们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是同人民群众相对应的历史观范畴,通常指杰出人物。有的场合也泛指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如帝、王、将、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主观唯心主义者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和帝王将相的意志、品格、才能决定的,认为人民群众不过是消极、被动的“惰性物质”,是少数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随者。
 
3.
材料1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同时这还说明,用来消除已经发现的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或多或少发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经发生变化的生产关系本身中。
-- 摘自《反杜林论》 
材料2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基本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
 
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某一历史运动,只有在它深入人心的时候,才是根深蒂固的。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宗教也不应当存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
--摘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请回答:
 
(1)材料1、2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请说明二者的共同之处。
(2)怎样理解材料3中"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这句话?这句话的观点与材料1 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区别?
【答案要点】
 答:
(1)①材料1 表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品分配和社会划分为阶级或者等级"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一切社会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这些都由生产什么、怎么样生产及怎么样交换产品来决定,体现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发生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是说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必然要相应发生变化。
 
②材料2 表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每一个社会形态,它的产生必然有它的物质基础,它的灭亡也必定有它的客观条件,社会的发展是遵循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客观规律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③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
 
(2)①材料3 是费尔巴哈的历史观,认为宗教的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各个时期的变迁,历史时代是由宗教的变迁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宗教的现实根源在于人世间的苦难,是现实社会生活决定宗教而不是宗教决定现实社会,费尔巴哈的观点否认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唯心史观。
 
②材料3与材料1、2的区别在于:决定人类社会形态和历史变迁的根本力量是什么的问题,材料3认为是宗教,材料1和2都认为是物质生产力,这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对立。
 
 
4.关于科技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材料之一
由于人们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控制能力的提高,纳米科技发展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2000年10月,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将新材料和纳米科学的进展作为"十五"规划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这为中国21世纪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的纳米材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使中国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应用开发研究也出现了新局面。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定会为纳米科技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推动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数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
          --摘自:《科学》
请回答:
阅读材料,分析为什么"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
【答案要点】
材料一指出了科学技术是进步的力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并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而各国都很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将新材料和纳米科学的进展作为"十五"规划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的原因。
 
5.阅读以下的一组材料
材料1  生态方面:人类的繁衍,使地球不堪重负,破坏性的开采使地球有限的资源几近枯竭。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在2001年被迫全民移居新西兰。人类的种种行为,已经违背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已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摘自金鑫:《世界问题报告》
材料2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摘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请回答: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判断"环境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这个观点。
答案要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问题"(人口问题,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土壤过分流失,土地荒漠化扩展,森林面积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等等)突出,但不能将这些问题看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全球问题"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失调以及人和自然的冲突,它体现了科学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科学技术能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
 
6.阅读以下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克里要做美国"环保总统"。克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张同布什大相径庭。去年10月20日,克里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发表演讲时公开宣称:"今天我郑重承诺,我将成为一名'真正的保护环境的总统'。我们将恢复美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贫困和疾病传播方面的领导作用。地球是一个小小的星球,这里的风和水、污染和公害都没有边界。"
--摘自:中国环保网
   
材料2  只有实行高技术产业化,才能节省资源、能源,才能开发新资源、能源,才能以新资源和能源,以及开发出的新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代替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只有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提高劳动人口素质问题,才能解决在经济管理的效率问题。   
--摘自:可持续发展小词   
请回答:    
综合以上材料,阐述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环境问题?
 
【解题要点】    
要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有美国"环保总统"克里那样的意识,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它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应树立整体观念和全球意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对话。
其次,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把人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最后,要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实现科技产业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7. 1:1960年春天,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来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在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靠人拉肩扛,把钻井设备运到工地,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
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得到医院去看;钻井砸伤了脚,他拄着双拐指挥;油井发生井喷,他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重晶石粉,被人们誉为"铁人"。
在大庆油田工作的10年中,王进喜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是一种忘我的共产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
--新华社1990年8月27日电
 
请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回答:"铁人"精神是否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阐述其理由?
答:"铁人"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理应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精神,而"铁人"精神产生时的中国社会却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它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铁人"精神实质上是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种超越是合理的,因为意识形态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现实社会,创造出新的观念,并能够指导人的实践以及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创造新事物。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即以超越现实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影响人民,逐步创造出全新的共产主义观念和精神,并成为一代代中国人行动的指南。
 
材料2: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党的教育事业历来有这样的优良传统。革命战争年代,儿童团员、共青团员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全国解放以后,我们的教育工作,我们的青年团、少先队的工作,发扬光大了过去的优良传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广大青少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英勇机智地同敌人、坏分子作斗争,树立了一代新风。
--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5-106页
请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回答:
"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为什么"要从小开始培养"?
因为革命理想、共产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在于它把无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革命理想、共产主义道德感情、意志,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
而革命理想、共产主义道德的能动作用集中体现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调控社会主义社会和人民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其基本内涵包括:革命理想、共产主义道德维护同自身性质相同的社会主义制度;确定社会主义现实活动的目的和方式,对这些活动做可行性分析,规划活动程序;对活动加以必要的调节,部分调整甚至完全停止不适当或不可行的计划,或全力以赴完成原计划。
 
 
8.在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上,不同思想家有不同理解
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二者混合的政体。(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马克思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的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1页)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       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       对材料2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
(1)       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       马克思的这段话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心史观错误的根源在于从思想、理性而不是从物质生产出发寻找社会变革的动因。
         
9.下面是关于评价社会革命历史作用的一组材料
材料1:近年来,有人打着“史学改革”或“学术讨论”的旗号,按照他们的逻辑在“回顾20世纪”。这些人比附当前对政治稳定的强调,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革命大加指责、肆意挞伐。在他们的眼里,近现代中国的革命斗争不过是“百年的疯狂和幼稚”;“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革命‘破坏一切’”;如果不是“革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会如此缓慢。由此,他们咒骂“革命的残忍、黑暗、肮脏”,认为革命是一种能量消耗,改良是一种能量的积累,并因此得出“改良可能成功,革命一定失败”,“革命不如改良”等结论。“告别革命论”者宣布:“21世纪不能再革命了。”
材料2:马克思:“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是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材料3:列宁:“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页)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       革命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告别革命”吗?
(2)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       “告别革命论”的主要错误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社会革命的爆发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告别革命”。
(2)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第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社会革命还能够极大地教育和锻炼包括革命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第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3)       “告别革命论”用非历史的非辩证的态度对待社会革命,是一咱主观主义的史学观。
 
10.下面是一组关于人民群众的材料
材料1: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首次对群众观点进行了系统总结:第一,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第二,就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三,就是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四,就是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材料2: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
材料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       材料1、材料2、材料3的共同点是什么?
(2)       结合上述植被,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分析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答案
(1)       材料1、材料2、材料3都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基本理论,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