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哲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第三章习题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03 15:12:56
 第三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c.阶级之间的关系       D.人们在生产和交换中的相互关系
2.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 B.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的影响
C.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D.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3. 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风俗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4.“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5.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8.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9.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10.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1.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
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 
12.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13.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14.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1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 】
A.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中相对稳定的因素
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C.生产力属于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属于社会意识
D.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16.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 】
A.历史是英雄创造的    B.历史是群众创造的
C.历史是英雄与群众共同创造的    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7.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 】
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C.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D.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18.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两种不同状况    B.两条不同道路
C.两种不同结果   D.两种不同工具
   19.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
A.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的多样性
B.社会进步的方向根本上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C.社会进步无客观规律可言
D.这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
  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了()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21. 上层建筑是指()
A. 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22. 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23.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24. 社会革命源于()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25. 人民群众即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 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26.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 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27.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 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 文化范畴
28.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29.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 占人口大多数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 具有先进思想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30.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经济条件B. 法律制度C. 传统观念D. 文化水平
二、多项选择题
1.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 】【 】【 】【 】【 】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2.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 】【 】【 】【 】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有【 】【 】【 】【 】【 】
A.先进的社会意识代替腐朽的社会意识
B.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D.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4.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 】【 】【 】【 】
A.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5.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是【 】【 】【 】【 】【 】
A.政治思想和制度
B.法律思想和制度
C.观念上层建筑
D.政治上层建筑
 
6.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动力的有【 】【 】【 】【 】【 】
A.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斗争
B.社会革命
C.社会改革
D.一切人的活动

7.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 】【 】【 】【 】【 】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8.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 【 】【 】【 】【 】【 】 
A.科学可以使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可以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D.科学可以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进步内容的有 【 】【 】【 】【 】【 】 
A.物质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产力的发展 
1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
【 】【 】【 】【 】【 】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11. 社会存在包括()
A. 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C. 经济关系D. 全部社会关系
1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3.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14.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15.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者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16.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 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B. 它属于上层建筑
C. 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D. 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17.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也决定生产关系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8.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和发展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19.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 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20.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 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4.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5.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6.简述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7.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8.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9.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0.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如何理解“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2.简述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如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和它的两重性?
14.如何理解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论述题
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 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第 427 页 ) 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 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竖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7.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8.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9.什么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一规律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
10.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11.试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12.试述社会进步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五、辨析题
1.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
2.人性是自私的。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社会发展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因而人的意识无法在其中起作用。
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而生产力的变化会自然而然地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6.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7.“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8.人的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因此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
9.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的作用。
10.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1.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12.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
13.社会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停地改变社会生产关系。
14.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六、材料分析
1.下面是有关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在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经济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到50-60年代上升到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
材料2: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是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1:9。
材料3 :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工业化初期,约58%归功于较高的小学入学率,约35%归功于有形投资,中学入学率的作用居第三位。据国外教育家分析,在传统工业中,小学水平的熟练工作占66%,中学水平占4%至8%,只有1%至2%受过大学教育;而在现代化工业中,中学水平要占60%,受过大学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占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0%至40%。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指出: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①根据材料1,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②根据材料3,说明现代生产力的特点。
③根据材料1、2与3,说明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应采取的对策。
2.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梁启超说:“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英国的T.卡莱尔(1795~1881)认为:全世界的历史“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这些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请根据材料分析其观点。
3.
材料1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同时这还说明,用来消除已经发现的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或多或少发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经发生变化的生产关系本身中。 
-- 摘自《反杜林论》  
材料2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基本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 
 
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某一历史运动,只有在它深入人心的时候,才是根深蒂固的。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宗教也不应当存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 
--摘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请回答:
 
(1)材料1、2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请说明二者的共同之处。
 
(2)怎样理解材料3中"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这句话?这句话的观点与材料1 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区别?
4.关于科技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材料之一
由于人们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控制能力的提高,纳米科技发展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2000年10月,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将新材料和纳米科学的进展作为"十五"规划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这为中国21世纪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的纳米材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使中国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应用开发研究也出现了新局面。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定会为纳米科技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推动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数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
          --摘自:《科学》
请回答:
阅读材料,分析为什么"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
5.阅读以下的一组材料
材料1  生态方面:人类的繁衍,使地球不堪重负,破坏性的开采使地球有限的资源几近枯竭。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在2001年被迫全民移居新西兰。人类的种种行为,已经违背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已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摘自金鑫:《世界问题报告》
材料2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摘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请回答: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判断"环境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这个观点。
6.阅读以下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克里要做美国"环保总统"。克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张同布什大相径庭。去年10月20日,克里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发表演讲时公开宣称:"今天我郑重承诺,我将成为一名'真正的保护环境的总统'。我们将恢复美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贫困和疾病传播方面的领导作用。地球是一个小小的星球,这里的风和水、污染和公害都没有边界。"
--摘自:中国环保网
   
材料2  只有实行高技术产业化,才能节省资源、能源,才能开发新资源、能源,才能以新资源和能源,以及开发出的新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代替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只有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提高劳动人口素质问题,才能解决在经济管理的效率问题。   
--摘自:可持续发展小词   
请回答:    
综合以上材料,阐述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环境问题?
7. 材料1:1960年春天,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来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在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靠人拉肩扛,把钻井设备运到工地,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
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得到医院去看;钻井砸伤了脚,他拄着双拐指挥;油井发生井喷,他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重晶石粉,被人们誉为"铁人"。
在大庆油田工作的10年中,王进喜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是一种忘我的共产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
--新华社1990年8月27日电
请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回答:"铁人"精神是否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阐述其理由?
材料2: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党的教育事业历来有这样的优良传统。革命战争年代,儿童团员、共青团员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全国解放以后,我们的教育工作,我们的青年团、少先队的工作,发扬光大了过去的优良传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广大青少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英勇机智地同敌人、坏分子作斗争,树立了一代新风。
--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5-106页
请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回答:
"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为什么"要从小开始培养"?
8.在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上,不同思想家有不同理解
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二者混合的政体。(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马克思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的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1页)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       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       对材料2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9.下面是关于评价社会革命历史作用的一组材料
材料1:近年来,有人打着“史学改革”或“学术讨论”的旗号,按照他们的逻辑在“回顾20世纪”。这些人比附当前对政治稳定的强调,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革命大加指责、肆意挞伐。在他们的眼里,近现代中国的革命斗争不过是“百年的疯狂和幼稚”;“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革命‘破坏一切’”;如果不是“革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会如此缓慢。由此,他们咒骂“革命的残忍、黑暗、肮脏”,认为革命是一种能量消耗,改良是一种能量的积累,并因此得出“改良可能成功,革命一定失败”,“革命不如改良”等结论。“告别革命论”者宣布:“21世纪不能再革命了。”
材料2:马克思:“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是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材料3:列宁:“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页)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       革命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告别革命”吗?
(2)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       “告别革命论”的主要错误是什么?
10.下面是一组关于人民群众的材料
材料1: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首次对群众观点进行了系统总结:第一,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第二,就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三,就是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四,就是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材料2: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
材料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       材料1、材料2、材料3的共同点是什么?
(2)       结合上述植被,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分析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