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哲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第二章参考答案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03 15:11:59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C  5、B  6、C  7、D  8、D  9、D  10、D  11、A  12、C  13、D  14、D  15、B  16、C  17、D  18、C  19、D  20、A   21、C   22、D  23、C  24、D  25、D  26、D  27、D  28、D  29、C  30、A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CD  3、ABCD  4、ABCDE  5、AD  6、ABD  7、ABCD  8、BCDE  9、AB  10、DE 
11、ABCD  12、ABCDE  13、AC  14、ACD  15、CE  16、ABC  17、ABCE  18、CDE  19、BE  20、ABCE
 
三、辨析题
1、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只不过错误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颠倒的反映罢了。
 
2、这个论断正确地揭示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因为:第一,思想或理论,哪怕是完全正确的思想理论,它本身是什么也实现不了的。一种思想理论如果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就是一种空洞的思想理论,而空洞的思想理论是毫无用处的。第二,只有把思想理论用来指导人们的做或行动,用于指导实践,使之变成一种现实的力量,才能使思想变为现实,使思想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这句话是错误。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4、错误。
首先,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认识由实践开始,先形成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它是认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第一个阶段,具有直接性的特点,但它不深刻、全面,更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
其次,人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将理性认识运用于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现实地改造客观世界。
 
5、这句话是错误的。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事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6、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一种科学的辩证的论断。
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暴露程度、社会历史(生产状况、科学技术状况、阶级斗争状况)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性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
 
7、此观点正确。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看,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看,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暴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其次,由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首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9、正确。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同时,真理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没有,也不可能结束真理,是因为客观世界是发展的,人们的实践是发展的,因而人们真理性的认识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是要终结真理,而是要为人们认识和发展真理提供指导,开辟道路。
 
10、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绝对性的真理和相对性的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四、简答题
1、(1)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从人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3)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2、(1)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
(3)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
(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
 
3、(1)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类对真理的把握和真理的发展水平。人类所发现或创造出来的每一种新事物,都具有合于人类需要的某种价值。但价值具有主体性,对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意义。
(2)人类的一切新发现或新创造,都标志着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扩大,从这些发现和进步可资人类利用的价值来看,就成了人类智慧的化身;当这些新事物因其利用价值脱离了真理的制约,成为人类不同个体或社会集团之间争夺的对象或进行各种斗争的武器时,就会加剧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与冲突,对整个人类造成伤害,又似乎使人类变得更加愚蠢起来。
(3)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成功的实践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当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真理标准相统一时,由此产生的新发现或新事物就会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智慧生命”的力量;当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真理标准相违背时,人的生命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历史前进的“愚钝的物质力量”。因此,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新事物价值的追求与评价,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在实现真理价值的前提下实现人生的价值。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反映论共同原则,认识对象存在于认识之外,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这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应具有创造性,绝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反映具有创造性,这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是反映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3)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辩证统一。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以反映为前提和基础;创造本身也是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反映。反映和创造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坚持反映和创造辩证统一的过程,是主体认识能动性发挥的过程。
 
5、(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就要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而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只有社会实践。
(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因此,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1)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2)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3)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4)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际、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7、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8、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树立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我们的亿万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练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做出卓越的贡献。
 
9、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10、(1)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3)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4)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它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验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1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表面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2、第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第三,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得以纠正,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
 
13、第一,任何真理都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共处于每一个具体的真理之中,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属性。
第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互相渗透和互相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三,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坚持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既要反对绝对主义,也要反对相对主义。
 
14、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15、(1)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2)这一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正式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五、材料分析题
1、答:(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多吃,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答:(1)材料1论证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材料2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3阐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2)材料4、5人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大脑加工厂”的加工制作。
 
3、答:(1)材料1和材料2 的观点是不同的。材料1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说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材料2则认为,有用即真理,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就看其是否能使我们得到效果。这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意愿、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对人有用作为标准。对人有用、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产生某种效果的理论、观点,并不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不一定是真理。
 
4、(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也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新理论的发现。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和新的事物。
 
5、(1)材料1、2、3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2)材料3和材料1、2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是主观真理论,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范围,无法确定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际上多数人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真理,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6、(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势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每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凡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7、(1)贯穿于三个材料之中的基本思想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实,在实践中检验好发展真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制定的思想路线。
(2)毛泽东是在总结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的。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们的主观认识好客观实际的符合是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不断地从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一个水平。所以必须相对于新的实践反复地审视过去已经获得的真理性认识,姐夫思想,改革创新。
(3)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学风,提倡解放思想,事实求实,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好发展真理。
 
六、论述题
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实践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在改革开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大学生既要学习理论,又要参加社会实践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必须要重视理论学习,重视书本学习,因为不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就无法指导实践。同时,必须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推动实践发展,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大学生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1)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表现为实践是理论的基本来源、动力,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最终目的;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科学的理论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理论会把实践引向失败。
(2)党中央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近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纠正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今后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我国的发展成为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两次飞跃并不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结束。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及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受到科技条件的限制,受到人们实践的范围、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这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再认识才能实现。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还是社会规律的认识,都经历着这种再认识的过程。因此,我们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正确认识,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就是在经历了反复实践、反复认识、不断修正错误的曲折过程后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成果。
 
4、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是: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表现为实践是理论的基本来源、动力,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最终目的;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科学的理论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理论会把实践引向失败。
伟大实践需要伟大理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邓小平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国中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任何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只有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用它来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头脑,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断取得胜利。
 
5、(1)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得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150多年的实践证实了的真理,因而它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教条的教条主义和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