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单选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
A: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A: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手的(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支看不见的手”的人是(B )
A:马克思 B:斯密
C:李嘉图 D:马尔萨斯
9.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
A:辨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剥削、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2.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A )
A: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辨证唯物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 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C )
A: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D: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14.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D)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15.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B )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6.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阶级性
17.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变为自在阶级
18.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辨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9.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多选
1.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C )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人民性
2.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BCD )
A: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4. 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代表人物是(ABC)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D:莫尔
5.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AB )
A:斯密 B: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第
6.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BC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运动
8.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9.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10.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BC )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1.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ABCD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B: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思想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12.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ABCD )
A:从创始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B: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科学理论
D:从主要构成讲,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简答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 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第四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辨析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不准确。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辨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错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辨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形成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不正确。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等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一观点正确。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的意义在于: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第二,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第三,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6.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分析题
1.材料1: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概括了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他指出,“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这样一个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材料2:以为美国网民说得好:“马克思最为精确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运作机制,对人们了解19世纪和20世纪的世界同样有效。”
有的参加英国广播公司(BBC)举办的千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投票者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公义的斗争。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
有的人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运作模式作出了最好的分析。由于资本主义在20世纪末实际上已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他的思想学说对于帮助我们认识当今世界,仍极具重要意义。”
材料3: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请回答:
(1)材料1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2和材料3说明了什么?
答:(1)材料1说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革命性的理论创新,对于解释当今世界及其未来走向仍有影响力,至今仍未过时。
(2)材料2中的“BBC”是一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新闻媒体,它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支持者,马克思却在这一中产阶级喉舌进行的调查中当选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耐人寻味。材料3是西方学者的观点,这些说明当今时代仍是资本主义向未来社会过度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而是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影响着时代的进程。这一结果既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度,又说明了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
2.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请回答:(1)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2)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1)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对待自己的理论有一种辨证的态度,他们主张理论要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检验。他们强调:“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2)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工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工夫。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从理论体系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不能拘泥于经典作家在历史时期作的特殊结论,要把经典作家的论断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并紧密结合今天的实践加以体会,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我们还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一方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教条主义是本本主义,照本宣科,简单地、机械地套用“本本”和字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大敌;形式主义只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这只能使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实用主义则是容易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往往给马克思主义附加一些不正确的东西,从而肢解了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读马克思主义的书;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有的放矢。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单选
1. 哲学基本问题是(A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2.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D )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
A:存在性 B:结构性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B)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5.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B)
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D)
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B:各种实物的总和
C:主体利客体的统一 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7. 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B)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C: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8.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9.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C )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
10.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A)
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
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1. 苟子说:“心不使焉,则自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表明(B )
A: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C: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 D:人的意识具有主观性
12.《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亦何相关?先生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一观点的错误是(C )
A: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承认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认为人的意识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D:认为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
13.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观点是说(B )
A:认识世界没有必要 B: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C:实践无需认识指导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14.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说明(C )
A:运动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对立的
1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C )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
16. 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D )
A:人类社会 B:自然界
C:精神 D: 实践
17.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18.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B )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19. 人们由于利益的驱动,疯狂挖掘草原上的植物——“发菜”,严重地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局部土地沙漠化,这个案例说明(C )
A: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
B:过分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追求人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直接联系,没有看到眼前活动与生态平衡的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质问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20.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条河流”是(B )
A:辩证法观点 B:诡辩论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21. 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震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 )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A )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23.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B )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 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24. 事物的性质是由( D)
A: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B: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C:矛盾斗争性决定的 D: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5.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C)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26.区分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C)
A:事物发展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发展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发展是否显著
27.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体现了(A )
A:根本性的质变 B:单纯的量变
C:质变过程的量的扩张
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28.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 )
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 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
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 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
29.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A)
A:向着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 B:向任何一个方向的转化
C:由坏向好的方向转化 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3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是(C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31.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
A:用思维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B: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D: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32.正确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C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正确认识客观规律 D:彻底克服错误思想
33.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通过实践)创造客观世界,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D )
A:预见性 B:决定性
C:对象性 D:能动性
3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种。这说明(B )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物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享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35.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们(A)
A:正确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
B:是否在一定的阶段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C:是否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 是否被全体人民所接受
多选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ABC)
A: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B:它是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
C: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标准
D:它是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2.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是(BD )
A: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
B: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普遍的哲学范畴
C: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D: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是(ABCD )
A: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C:坚持了世界的多样性的物质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4. 列宁指出:“一切物质都具有跟感觉相近似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一论断(ABC )
A:科学地揭示了意识产生的必然性
B:说明意识的产生必须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
C:说明意识的产生是合乎物质的特性的
D:说明意识的产生是偶然的
5.“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AB )
A: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B: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宗教神学观
C: 意识的能动性突破了物质存在的局限性
D: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
6.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BC )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C:自在世界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D: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7. IBM公司制造的计算机“深蓝”战胜了世界国际象棋大师拉斯帕罗夫,这说明(BC )。
A:机器也可以代替人进行思维
B: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计算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计算机战胜象棋大师,实质上还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D:人脑的活动和计算机的活动一样,都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8.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ABCD )
A:社会发展是一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9.“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先天感性直观形式
10. 实践具有(ABCD )
A: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1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ABD).
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
B: 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
C: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与承认规律的主观性
D: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与否认矛盾的观点
12. 联系的普遍性是(ABC )
A:任何事物内部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不同事物经过一系列中介统一起来
D:世界的发展过程仅仅是纵向联系
13.下列哪些说法中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AB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C: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D: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14.早在1999年,中美就中国加人WT0达成了“双赢”的协议,事实证明,它对两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BC)
A:矛盾双方在互相斗争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D: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从而制约事物的发展
15.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CD)
A: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B:欲擒故纵
C:防微杜渐 D:物极必反
16.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ABD)
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是错误的
D: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7. 辩证的否定是(ABCD)
A:事物自我的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18. 下列属于辩证法基本范畴的有(ABD)
A:原因和结果 B:必然和偶然
C:运动与静止 D:可能性与现实性
19. 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CD)
A: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世界
B: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
C: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20.下列体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辩证关系的有(ABCD)
A: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B:人可以借助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事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
C: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自然规律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这一说法不准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它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是通过人类长期实践证明的;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以被认识的问题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通过实践,思维反映存在又反作用于存在,实践是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和辩证统一的基础。实践是驳斥唯心论、不可知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武器。
2.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于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即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和意志。
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的目的得以实现。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
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这是列宁在意识起源问题上的正确论断。反映特性是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的属性,它是物质形态在同他物的相互作用中复制、再现他物属性并留下“痕迹”的属性和能力。高等动物的长期进化则产生了人类和人的意识。这说明人的意识这种高级反映形式不是凭空突然产生的,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是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特征问题上的一个正确的论断。人的感觉不同与动物的感觉心理活动,它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人类感知能力在个别方面不如某些动物,但在整体水平上确实是任何动物不能比拟的。
5.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6.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错误。从抽象到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是从一个抽象的逻辑起点开始,经过一系列逻辑中介,一步步解释思维对象的内在矛盾,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这是思维的发展和深化。
从理论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是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用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它已经超出思维的领域二者是不能混同的。
7.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错误。科学探索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但科学的任务却是要从偶然性中去发现必然性,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会无法认识偶然性被后的必然性,实际上也就取消了科学。
8.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错误。事物的本质要通过现象才能表现出来,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也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表现着事物的本质。认为他们无本质可言就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9.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这是对“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一正确命题的错误理解。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的制约。把“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解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同样是割裂了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10.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我们有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时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性,都是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为基础,不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只有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所欲为,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才会产生主观主义,进而导致唯心主义。只要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起来,就可以避免和克服主观主义,不会导致唯心主义。
问答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意识和物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物质性
第二,自觉能动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3.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5.意识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创造性
第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第四,对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调控作用。
材料分析题
1.材料1: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稽核。”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材料2:19世纪末20世纪初,Ⅹ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灭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材料3: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请回答:(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
(2)材料2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展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列宁的观点,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的学说。
答:(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他把绝缘体的物质结构和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半,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唯一特性及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发展同哲学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至于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论证其观点,攻击唯物主义。
(3)材料3是列宁的观点。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回应和驳斥了唯心主义关于物质消失的谬论,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是一定历史阶段科学发展的结果,它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2.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坠。”舟止,从其所契者人水求之。舟已行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摘自《吕氏春秋》
问题: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这一寓言。
刻舟求剑这个寓言反映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在相对静止中总是包含着绝对运动,在绝对运动中也有相对静止。
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刻舟求剑者违反了事物的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剑掉水中,剑静舟动,而求剑者以绝对静止的态度看待掉人水中的剑,必然犯了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3.在数年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答:(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辨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料,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4.材料1: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列宁指出:“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2页
材料2:西方专家曾经断言中国是一个“贫油国”,以李四光为代表的我国地质学家总结了世界找油经验,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揭示了我国地质条件下成油的规律,断定中国有丰富的油藏。他们踏遍了祖国的平原和荒漠,航行了渤、黄、东、南海,在海陆新生代下第三系地层中找到了石油和天然气,此后,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勘探,相继开发出大庆油田等高产油田,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材料3:1875年的一天,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分别在两个房间配合做一项试验,由于机件发生故障,沃森看管的发报机上的一块铁片在电磁铁前不停地振动。这一振动产生了波动的电流沿着导线传播,使邻室的一块铁片产生了同样的振动,振动发出的微弱声音被亚历山大·贝尔听到了,1875年6月贝尔和沃森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试制出世界上第一部传递声音的机器——磁电电话机,1876年在美国投入使用,早在1876年以前,己有不少科学家从理论上对这种通信方式作了说明。
请回答:(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系统表述上述材料揭示的哲学理论。
答:(1)上述材料揭示了意识的作用,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为此,在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即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构建,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eIJ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申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
5.材料1:“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而在自然界中这些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实现的。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如此。”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94页
材料2:“历史过程是受内在的—般规律支配的。”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
终结”,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97页
材料3:“在这里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应该发现现实的联系,从而清楚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规律。”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
终结”,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98页
请回答:(1)上述材料说明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什么区别?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什么联系?
答:(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二者起作用的方式不同。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第二,二者表现形式不同。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楣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表现在:
第一,二者都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第二,二者都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6.狗猛酒酸: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为了招徕生意,他总是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酒壶、酒坛、酒杯收拾得清清爽爽,门外高悬“天下第一酒”的酒幌子,但是却闸庭冷落,顾客少,酒卖不出去就变酸了。他非常苦恼,于是请教左邻右舍,邻居说:“这是你家养的狗太凶猛了,往往人们高高兴兴地想去你家买酒,但一走到门口,你家的狗就跳将出来狂吠不止,甚至还想扑上去撕咬人家,你说谁还敢上门买你的酒呀。这就是狗猛酒酸的道理。”
问题: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进行分析。
答:狗猛酒酸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理。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围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联系的普遍性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
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相互联系着的事物或现象不同,它们的联系方式也就不同。另一方面,同是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形式事物联系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等。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联系都必然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事物彼此互为条件。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因素就是这个事物的条件。“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③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
狗猛与酒酸看上去是各自独立的两个问题,但是,对于酒家招揽生意而言,就不是各自孤立了。因为恶狗当道,顾客畏惧不已,导致美酒无法卖出,最后发酵变酸,这就构成了客观存在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是系列因果关系,具体到这个故事上,狗猛是酒酸的原因,酒酸是狗猛的结果。同时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间接联系)和条件在事物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加以改进,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7.朝三暮四:《庄子·齐物论》中有一则故事,说宋国有个喜欢养猴的人,他常常省下自己的口粮喂猴子,不久家里粮食所剩无几,他试图减少给猴子的粮食供应,便与猴子商量道:“以后每天早上给你们的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好不好?”猴子们听了都站了起来,十分生气。过了一会他改口说:“给你们的栗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行吗?”猴子们听了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问题:用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原理分析这个故事。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质变基础上又展开新的量变。量变和质变形式具有多样性。
量变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另一种是事物的构成成分在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事物数量的增减会引起质变,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爿仁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质变的基本形式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爆发式飞跃;另一种是非爆发式飞跃。所谓爆发式飞跃,是指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所谓非爆发式飞跃、是指不通过对抗的形式,而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来实现的质变。
朝三暮四故事中的养猴人,掌握了猴子的习性后,在劝说猴子的过程中,对将要提供的栗子.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了新的排列组合,便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处理各种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实同形异的假相,以免受其迷惑。
8.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荣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摘自《韩非子》
问题:守株待兔寓言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守株待兔的故事暗含了必然眭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道理。
答: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客观事物发展中合乎枧律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只能导致神学目的论。其次,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都看成是纯粹偶然的,否定必然性。最后,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也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以转化为必然性,必然性也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守株待兔把兔子偶然触树死亡当作可以重复的必然,为此放弃了耕种,异想天开地等着再有这样的好事出现,他不知道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把偶然夸大为必然,导致遭受国人耻笑。
9.白马非马:马固有色,故有白马是马无色,有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马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黑与白,马也?故日:白马非马也。
—摘自《公孙龙子》
问题:白马非马说违反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答:白马非马说割裂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男售的关系。它的辩证关系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其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之间是相互对立的,一般、共性只是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这种共性、一般不可能包含个性、个别的全部内容和所有方面,一般只包含了个性、个别的某一方面,某些特点,任何事物的个性都比共性丰富。
其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又是同一的,是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的,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个性一定与共性相联结而存在;共性就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一般、普遍也只能通过个性、个别、特殊才能显示出来。
其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白马非马说区分了白马与马之间差别,也就是看到了个别与一般的差别,指出个别不等于一般,这是其合理的一面:但是,白马非马说夸大了这种个别与一般的区别,把这种不同看作是唯一的特性,没有看到,作为个性的“白马”与作为共性的“马”之间的联系,个别不能离开一般,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单选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 )
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不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3.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5.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 )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6.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D )
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
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
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D)
A:人类的精神活动 B:人类的社会生活
C:人类的正确思想路线 D:人类的社会实践
8. 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是看它(B )
A:是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B:是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是不是具有绝对性
D:是不是能够满是人的需要
9. “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0.“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1.“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2.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3.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C)
A:不确定性 B:主观性
C:相对性 D:绝对性
14.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B )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同意
B: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
C: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D:是否能够激励人和影响人
15.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5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D)
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16.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B )
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C: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的
D: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17. 哲学上的“价值”是指(B )
A: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B: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C: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D:某种活动的经济效益
18.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坚持(B)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B: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C: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19.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段话强调的是(B )
A:认识的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C:认识的任务在于运用客观规律解释世界
D:只要了解了客观规律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20.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C )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萆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多选
1.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BCD )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2. 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B )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翮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3.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BCD)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5.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ABD )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
C:感性认识包含着错误认识成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6. 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ABC)
A: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们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C:人们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D:人们一次性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认识
7.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BD)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9 真理的最根本特征在于(AB )
A: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
B: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C:能满足人的需要因而对人有用
D: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10. 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BD )
A:真理中都包含着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真理是对事物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11. 列宁指出:“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这句话的含义是(CD )
A:真理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进行抽象的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12. 下列说法中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有(BCD )
A:真理具有主观性,因而称之为“主观真理”
B:真理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
C:真理具有绝对性,因雨称之为“绝对真理”
D:真理具有相对性、因而称之为“相对真理”
13.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结论。这件事说明(BC )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4.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ACD )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
15. 下列关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命题正确含义的表述有(BC )
A: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
B: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C:谬误回归自己的适用范围就转化为真理
D: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相互转化
16. 爱因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意外的是,“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悍然将原子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段材料蕴涵的哲学原理是(CD )。
A: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
B:真理和价值总是不一致的
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要追求的目标
D:真理和价值统一矛人类的实践之中,最终由实践检验
17.下列观点正确反映了真理和价值关系的有(ABCD)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两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基本活动
B: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互为前提
C: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
18.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是(ABC )
A: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
B: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
C: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
D: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出发
19.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ABC )
A:实事求是 B:理论联系实际
C:从联系中把握事实 D:从各种零散的现象出发
20.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BCD)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辨析题
1.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本判断是错误的.在认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即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这就是说,两者都坚持可知论的立场。
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第一,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践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紧密结合起来,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三,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满足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不仅说明世界,而且把说明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2.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本判断是错误的.首先,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认识由实践开始,先形成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第一个阶段,并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但它不深刻、也不全面,更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其次,人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将理性认识运用于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现实地改造客观世界。
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本判断是错误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能割裂。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从实践到认识的环节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这两个认识阶段是有区别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特征或外部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同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着的: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感性认识也离不开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要上升为理性认识。其次,经验主义的错误的确在于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忽略甚至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和作用。但说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可以避免教条主义是不正确的。和经验主义不同,教条主义轻视感性经验,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理性、书本上的东西才是真实有用的,主张一切按本本办事。这说明,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都是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表现。
4.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错误.(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不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含义不以个人和阶级的不同而改变。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的含义是: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因而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检验和发展人的认识;第二,即使是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接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首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6.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正确.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同时,真理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没有,也不可能结束真理,是因为客观世界是发展的,人们的实践是发展的,因而人们真理性的认识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是要终结真理,而是要为人们认识和发展真理提供指导,开辟道路。
7.“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错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真理没有阶级性,但是认识和运用真理的人在阶级社会中是有阶级性的,阶级立场往往制约着入们对真理的接受或选择。
8.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正确.第一,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第二,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恩格斯曾经把从事实出发看作是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根本点,并以此与从原则出发的唯心主义思想路线相对立。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而不是以可能性为根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应该以绝对确凿的事实为依据;马克思主义者只能以经过严格证明和确凿证明的事实作为自己的政策的前提。
第三,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则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的统一,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第四,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9.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主观世界
错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人类世界是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的。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入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既相区别,又相互促进。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深人对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要。然而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的规律运行的,不可能自动地满足主体的愿望和需要,因而主观和客观就处于矛盾状态之中。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要在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解决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能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协调统一。
问答题
1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是什么?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3 价值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4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5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什么?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的唯一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条件性。
分析题
1.下面是摘自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几段论述:
材料1: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材料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材料3:制定认识或理论是否合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材料4: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得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材料5: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2)分析材料4、5,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拂是什么?
答:(1)材料l论证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材料2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3阐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材料4、5人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各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大脑加工厂”的加工制作。
2.下面材料是有关真理检验标准的论述:
材料1: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毛泽东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材料2: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为什么?
(2)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观点。
答:(1)材料1和材料2 的观点是不同的。材料1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说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材料2则认为,有用即真理,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就看其是否能使我们得到效果。这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意愿、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对人有用作为标准。对入有用、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产生某种效果的理论、观点,并不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不—定是真理。
3.诺贝尔奖获得者、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筑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室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夸克。这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也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新理论的发现。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和新的事物。
4.材料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中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全世界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磁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的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I)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他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答:(I)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似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每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凡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5.材料1:“对于在职干部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02页
材料2:“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页
材料3:“实际生活唐、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摘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三部分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l)贯穿于三个材料之中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根据材料1回答毛泽东是从什么角度提出必须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的?
(3)根据材料2、3回答马克思主义提倡怎样的学风?
答:(1)贯穿于三个材料之中的基本思想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制定的思想路线。
(2)毛泽东是在总结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的。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们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符合是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不断地从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水平。所以必须相对于新的实践反复地审视过去已经获得的真理性认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3)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学风,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十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十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
吗?”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答:(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
(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用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7.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lO年后募全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银,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干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的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
答:(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削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的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
(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己有思维定势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的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8.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是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申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技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答:(1)丁玲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她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四是她从己有的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她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她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
(2)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单选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C )
A.吃喝穿住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D.社会关系的形成
2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D)
A 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B 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C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穿住行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3.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A )
A 生产方式 B 传统意识
C 政治制度 D 阶级关系
4.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现象(B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的方向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5.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 )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 阶级斗争的反映
C 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 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6.群体意识是( D )
A.集体主义的产物 B.个体意识的总汇
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D.群体实践的产物
7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 )
A 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
B 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
C 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D 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8.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C )
A 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 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 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 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9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D)
A 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 它有相对独立性
C 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 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0.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C )
A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B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 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11.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 B )
A 决定作用 B 加速或延缓作用
C 无足轻重的作用 D 决定国家、民族的命运
12.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 )
A 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相对独立性
B 它是全社会人的同意识
C 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 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13.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 )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
1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C)
A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 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5.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
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程度
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程度 D.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1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总和
17.测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A 劳动工具的状况 B 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C 劳动者的主体素质 D 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8、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B)
A 劳动对象 B 科学技术
C 劳动者 D 管理方式
19、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D)
A 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B 劳动者
C 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 D 生产工具
20、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本质是(C)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D.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21、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A )
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科学技术水平 D.国家政权的性质
22、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准是看它(B)
A 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B 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 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23、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C )
A 产品的分配关系 B 产品的交换关系
C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24、生产资料包括( C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 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 劳动产品
25、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 D )
A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 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 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6、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D )
A 道德 B 哲学
C 艺术 D 语言学
27、道德是(D )
A.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B.最抽象的意识形态
C .上层建筑的核心
D.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8、社会形态是(C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C 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 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
多选
1、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的缺陷是(ABCD)
A 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B 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C 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D 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社会的客观物质性的表现为( ABCD )
A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这精神生活过程
B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C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D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发展
3、下列事物属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的有(ABC)
A 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 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 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
D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BCD)
A 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B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平衡性
C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BCD)
A 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
B 社会存在的反映
C 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统一
D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统一
6、生产关系客观性的表现(ABCD)
A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B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C 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D 生产关系的诸方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7、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 ABCD )
A 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 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 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D 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8、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公德是指( CD )
A 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永恒法则
B 协调阶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C 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D 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
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 ACD )
A 是社会发展经济的、必要的条件,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B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 不同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D 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
10、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意指( BCD )
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
B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
D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1、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ABC )
A 全国人们代表大会 B 监狱
C 哲学 D 逻辑学
12、19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在哲学领域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表明( CD )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
B 社会意识独立于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13.正确解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意义在于(ABCD)
A 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B 为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开辟了道路
C 提供识别唯心史观的锐利思想武器
D 以之为基础创立了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的实践提供了科学历史观的指导
辨析题
1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不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不正确。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以下几点:。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不是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2 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
不正确。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历史包括思想史。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题目中的命题本质上是历史唯心主义。
问答题
1 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各自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引起劳动的三大要素的变革、进步;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是什么?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 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原理,并结合当前实际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回答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也存在落后的思想意识。前者对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后者对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宣传和弘扬先进的社会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才能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同时抵制、取消落后的思想意识,缩小它的市场和影响。
材料分析题
1、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要求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两者混合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精神》
材料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辨证法》
材料3: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求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对材料1的观点进行评析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1)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来解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是地理环境决定论。
(2)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恩格斯认为,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2、材料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马克思
材料2: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大小,看它是束缚了生产力,还是解放了生产力。——毛泽东
材料3: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
请回答:
(1)材料1的中心思想
(2)材料2的中心思想
(3)材料3的中心思想
(4)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及现实意义。
答:(1)材料1的中心思想是以生产力为出发点,阐明社会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2)材料2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以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及其程度作为判断一切政党的政策好坏的根本标准.
(3) 材料3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
(4)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物质根源,也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锐利武器。
3、有关我国国情的部分材料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从1980年到1996年,粮食产量增长了52。9%,但由于人口增长了24%,人均占粮食只增长了23%,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300万到500万亩之间。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地总面积的1/3,过去10年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现象严重。在全国5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又不重视,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请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2)结合材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3)综合1和2说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现什么样的战略。
答:(1)地理环境的含义。自然资源的好坏对于生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类社会。人类一方面要按照内在的需要去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生态失调”,这是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人均耕地少且荒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低且过度采伐,资源相对不足且浪费很大,我国的自然环境“生态失调”比较严重。
(2)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的作用。如果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率大大超过生产增长率,生产满足不了人口消费和就业的需要,就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增长过快,带来严重社会问题。
(3)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单选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C )
A.社会分工 B.机器的出现
C.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D.货币的使用
2.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 C )
A.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B.价值规律的根本要求
C.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D.价值规律的社会作用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D )
A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
C 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
D 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
4.某个资本主义企业采取了比同行业其他企业更先进的技术而多得的剩余价值是( C )
A 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
C 超额剩余价值 D 转移剩余价值
5.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B )
A 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B 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C 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为基础的资本技术构成
D 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为基础的资本技术构成
6.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 B )
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 劳动过程和创造新价值过程的统一
D 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
7.资本积聚( A )
A 是通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
B 是通过把分散的单个资本合并为大资本实现的
C 会受到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D 会导致社会资本总额的增加
8.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 C )
A 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B 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C 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 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9.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查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 )
A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问题
B 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问题
C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问题
D 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
10.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阶段是(C )
A 购买阶段 B 生产阶段
C 销售阶段 D 流通阶段
11.资本周转速度(B )
A 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 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D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
12.产业资本划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D )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 .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13.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 )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B.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C.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4.产业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B )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D.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15.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是(D )
A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生产资本
B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C 商品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多选
1.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BC )
A 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
B 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来源
C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D 劳动力具有价值
2. 雇佣劳动者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资本家(BC )
A 放弃了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
B 没有放弃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
C 一定时期内放弃了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
D 永远放弃了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
3.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BC )
A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自身的价值
4.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意义在于(ABCD)
A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B 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 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
D 为平均利润理论奠定了基础
5.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体现出来的特点是(CD)
A 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B 创造新的价值
C 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D 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6.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AC)
A 生产使用价值
B 形成价值
C 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D 创造剩余价值
7. 剩余价值( AC )
A 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但离不开流通领域
B 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
C 在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
D 既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在产生领域中产生
8.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ABCD )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D.创造出剩余价值
9. 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AC )
A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 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 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10. 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共同点是(BCD )
A.都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11.“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BCD)
A 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B 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C 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D 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12.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和联系有(BCD)
A 前者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后者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B 前者是商品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后者是劳动力价值下降而增加的剩余价值
C 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D 差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源泉都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13. 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式有( ACD )
A 货币资本 B 生息资本
C 生产资本 D 商品资本
14.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在于(AD )
A.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 B.降低资本的有机构成
C.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D.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
15. 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有(ABCD )
A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B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C 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
D 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1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ABCD)
A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C 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的降低
D 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17. 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的相互关系是( ACD )
A 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B 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
C 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
D 资本迅速集中会加快资本积累
18.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在缩短(ABD )
A 资本有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
B 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C 原材料的储备时间
D 劳动者加工劳动对象的时间
19.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 ABD )
A 生产时间
B 流通时间
C 预付资本的节省
D 生产资本的构成
20.马克思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有(AC )
A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构成
B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
C 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两大部类
D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21. 社会总产品是指(BCD)
A 当年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B 当年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
C 生产过程中消费并转移到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新创造价值的总和
D 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生产中消费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后的剩余部分
22.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有机会就提醒读者注意,决不能把他所说的剩余价值同利润或资本赢利相混淆。”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应是(BCD)
A 剩余价值与利润无本质联系
B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内容
C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D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具体形式
辨析题
1 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转化成为商品
不正确。劳动力是存在于健康身体中的一种劳动能力,即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是人们运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劳动能力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存在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所以,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
2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因此,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一种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
错误的。从表面上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的确是自由和平等的。事实上,一是由于雇佣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二是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被掌握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因此,即使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体现的也是一种表面上的平等而事实上的不平等的关系。
3 货币和生产资料都是资本
错误。在现实生活中,资本采取货币、商品、原料、机器等物的形式,但是,货币和生产资料等本身不是资本。货币和生产资料只有成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关系,机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4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正确。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到流通领域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问答题
1 产业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和职能是什么?
第一阶段 购买阶段 执行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阶段 生产阶段 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阶段 售买阶段 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
2 产业资本运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第一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第二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同时继起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第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4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单选
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 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A )
A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 国家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 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银行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 .垄断利润是通过( A )
A. 操纵市场获得的 B 改进技术获得的
C 巳扩大投资获得的 D 增加贷款获得的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够( D )
A 消灭私人垄断资本
B 实行计划经济,消灭危机
C 消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对生产关系进行某些调整
4.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资本主义国家内( D )
A 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
B 所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发生了分离
C 个别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发生了分离
D 大企业内部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分离
5.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A )
A 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B 市场机制不再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C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替代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D 国家与市场共同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
6.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 )
A 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B 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
C 从根本上适应了生产的社会化
D 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
7.“二战”后为了防止分配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冲突,保持社会稳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 )
A 建立实施全社会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B 建立实施全社会统一的终身雇佣制度
C 建立实施全社会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D 建立实施全社会统一的职工持股制度
8.“二战”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实际控制者是( A )
A 大股东 B 资本家
C 高级职业经理 D 中产阶级
多选
1.垄断价格(BCD )
A 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 是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C 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
D 是能获得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2.垄断利润来自于( ABCD )
A 本企业工人的剩余价值
B 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C 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
D 国家政权进行的再分配
3.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资本主义阶 段竞争( ABCD )
A 目的是为了获得垄断利润 B 更加激烈
C 手段包括非经济方式 D 范围不断扩展
4.“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 的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包括( ABD )
A 职工参与决策制度 B 终身雇佣制度
C 职工控股计划 D 职工持股计划
5.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投资 3∞亿美元,参与“阿波罗”计划的共有2 万多家企业、120多所大学的40多万人员,这一事例表明当代资本主义( ABD )
A 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高度社会化了
B 生产关系在不断为生产社会化作 出调整
C 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社会 化的要求
D 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范 围的调整
6.西方国家大型企业资本所有权与 控制权分离后,拥有所有权的资本 家( ACD )
A 一般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
B 仍然直接经营管理企业
C 靠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
D 成为食利阶层的代表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单选
1. 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司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具备(A )
A:科学的品格 B:实践的力量
C:现实的意义 D: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2.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B )
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 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C: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 D:共产主义者同盟上
3. 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A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资本论》的出版
C:唯物史观的形成 D:私有制的消失
4. 无产阶级革命主要的基本形式是(B )
A:人民民主专政 B:暴力革命
C:和平过渡 D:局部战争
5.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是(C )
A:社会主义很难实现
B:社会主义必须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C: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D: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6.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C)
A: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B:资本主义加速其帝国主义进程
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D:世界共产主义的进程
7.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B)
A: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进行
B:世界和平民主的时代潮流
C:社会主义不断地同资本主义作斗争
D:社会主义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8.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D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现实
C:人民民主专政 D: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9.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D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建立工农联盟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会
10.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A)
A:人民当家作主
B: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比资本主义民主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11. 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C)
A:资本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社会 D: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12.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B)
A: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
C: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D: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解放
13.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D)
A: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B:人民当家作主
C:生产资料私有制 D:生产资料公有制
14. 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特征是(A )
A: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人民当家作主 D:按劳分配
15.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
A:扩大改革开放,成为社会的主人
B: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C: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D: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16.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是(C )
A:扩大改革开放,成为社会的主人
B: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C: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D: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17.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
A: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发展文学艺术等
D: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18.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面临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是(D)
A: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C:什么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A )
A: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
B:马克思主义的领导的支持
C:马克思主义方向
D:社会主义方向
20. 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C )
A: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 B: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执政党的发展需要
21.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D )
A:必然阶段 B:表现形式
C:革命性过程 D:自我完善和发展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已成为我们指明了(A )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
B: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23.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B )
A:科学社会主义 B:工人运动
C:阶级斗争 D:暴力革命
24.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C )
A:革命性和斗争性 B:先进性和革命性
C:阶级性和先进性 D:先进性和科学性
25.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是(A)
A: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 B: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
C:先进工人阶级的代表 D: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6.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内在力量”的标志是(D)
A:群众路线 B:实事求是
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D:勇于自我批评
27.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 )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全党服从中央 D:一切服从大局
28. 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特征是(C )
A:人民代表大会制 B:社会主义公有制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D:民主集中制
29.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是(D )
A:民主集中制 B:改善党的领导
C:加强党的领导 D:坚持党的领导
30.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 )
A: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保证党的生机与活力 D:完善党的领导
多选
1.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几次飞跃是(ABC )
A: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实践
B: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制度建立的实践
C: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
D: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 十月革命的胜利说明(ABCD )
A: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
B: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 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
C:向世界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制度
D: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3. 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着(CD )
A: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了实践
B: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C:巩固政权的任务
D: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
4.列宁领导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经历了(BCD)
A:和平发展时期 B: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5.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是(ABCD )
A: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
B: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
C: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6.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ABCD)
A: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D: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
C:按劳分配 B:根据社会的需要,又有计划的分配
7. 社会主义的特征主要有(ABCD )
A:实行完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
B: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C: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D: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
8. 中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其基本经济制度为(ABCD )
A:公有制为主体
B:多种私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包括股份制在内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
D: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9.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崭新形态,其产生和发展(ABCD )
A: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 B:代表社会进步的方向
C:体现着人类的未来 D: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0.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BCD )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存要求 D: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11. 实现共同富裕是(ABCD )
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B: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C: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D: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
12.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是(CD )
A:资本主义大发展 B: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胜利
C:工人运动的发展 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13. 党团结统一的坚实基础是(BCD )
A:充分发扬民主 B:共同的阶级基础
C:共同的指导思想 D:共同的奋斗目标
14. 看一个政党是否是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党的理论和纲领(ACD )
A: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B:是不是规定有党员队伍主要由工人组成
C: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D: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辨析题
1苏联模式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苏联模式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苏联模式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否定市场的作用,束缚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唯一模式。
2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
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第一,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会首先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但是社会主义革命却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和中国取得了胜利,这是由当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制度也是从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的。
3吸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人入党,会影响党的先进性。
吸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人入党,会影响党的先进性。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但并不排斥来自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入党。吸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人员入党,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反而能扩大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血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问答题
1简述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2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第一,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执政党,掌握了国家政权,能够有效地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第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思想领导和正确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各项事业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三,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政治领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的政治领导,才能排除各种阻力,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第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组织领导。党领导人民,通过党和国家的各种组织,通过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升到法律的地位,实际地组织和领导国家的建设。
第五,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单选
1.“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B )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2.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D )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3.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 D )
A.人们选择的主动性
B.人们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C.人类能够摆脱必然性
D.人们在对必然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的改造
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A )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5.“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B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7.“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C )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念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
多选
1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BCD)
A.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2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状态社会状态的有(ABCD)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3.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涵义的是(CD)
A.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B.获得绝对自由
C.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4.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BC)
A.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B.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
C.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D.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ABCD)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