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
1.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本段话是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国内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时候,指出其康德和黑格尔哲学只是停留在对世界的解释上,也即维护现实世界秩序或者说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对现实社会中的无产阶级的机器悲惨境地的无视。对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萌芽,马克思的历史观立足于现实,体现了对无产阶级生活工作状况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质。
2.“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本段话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撰写《共产党宣言》中的最后一句话,放在宣言的最后,意思有两层,首先是作为一种思想宣传,是一个标语式的口号。其次,是他的科学社会社会主义理论的最美好愿望得以实现的途径,也即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的依靠力量不是分散的无产者而是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社会革命,改变个人和整个阶级的悲惨境地,同时也指出只有无产阶级的彻底的革命性和组织性纪律性,没有哪一个阶级因为本身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比无产阶级更多更大,因此他们的革命性组织性也最强。号召无产阶级组织起来与占有一切的资产阶级进行决斗!
3.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本段话含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科学技术的运用,新的劳动工具投入生产和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原来的封建庄园制社会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知识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生产关系也会对生产力起到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产关系落后就会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自身调整。比如改良改革。再次希望大家注意西方有一位作者叫马克思·韦伯写过一本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等主要思想相对,是因为在当时荷兰、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基督教精神造成早期资本家的资本积累最终产生资本主义社会,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决定论,即唯心主义。可能会出现考题。
第二层意思:从文段中大家能够感受到全球化的痕迹,是的,马克思早在150年以前就预料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是由资本本身追逐利润的天性决定的。对此,无论世界各地区的区域化,集团化趋势,还是跨国集团的大规模扩张,都有反应出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4. 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之所以能被评为千年伟人,以一个流亡者、学者的身份影响曾经整个的欧洲世界,进而影响到整个世界的政治结构,甚而影响到150年的今天,是因为他超强的对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矛盾的认识,也即他明确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2008年的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再一次让马克思的《资本论》风靡全球。经济危机表面是生产过程和消费不足,但是其深层原因却是贫富差距扩大,两级分化,导致供过于求。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再一次复习关于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含义、意义以及其具体的实现形式。实质上这是重中之重。同时也需要联想到邓小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指出的,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一是公有制,二是共同富裕。前者是基础保障,后者是目标。
5.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
本句话可以看做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和本质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早理论来源。实质上,马克思的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是致力于改变人,人类的困境,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也说过,人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是的。在文明的发展中,人类永恒追求幸福、快乐、自由、正义、平等,但是这些理想的实现需要过程。就是任何一个只想把他人作为手段,自己为目的的人那里都反而不能实现。所以本句话可能从各方面出题。视角一:共产主义的特征:公有制、按需分配、人们思想素质提高、生产力极度发展。视角二: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要正视个人的合理价值,当二者之间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和价值要服从社会利益和价值。
题记:在学习中既培养兴趣,提高个人人文素质,同时也为备战考研政治准备知识储备,何乐而不为!在学习中与伟人对话,看看他的犀利、冷静、深刻和对人的关怀,愿每位同学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觉醒,做一个清醒的人,做一个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个人命运和前途的知识分子!
6.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本句话节选自提纲的第六小节。
在此,马克思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本话语已在2009年选择题中以原文考查。但是其作为一个知识点或者对人本质的认识依然值得同学们深刻认识和思考。
7.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初步对历史唯物主义做出概述,指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生活资料的生产。涉及到马原部分中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的相关知识点。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存在由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构成。社会存在是不以人们的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其最本质的内同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他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同时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有阻碍或推动作用。另外同学们也可以关注一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8. 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德意志意识形态》
本段话涉及的知识点是关于西欧18世纪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的一段历史,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一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使得欧洲开始从奴隶制社会前进到资本主义社会;二是一个社会的进步根本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9.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本句话体现出马克思的历史观与费尔巴哈及其以前哲学家的根本区别和重大贡献就是马克思提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建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本知识点也已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过。但其经典性值得我们铭记。
10. 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德意志意识形态》
本句话指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指出生产力是不可逾越的物质阶段。任何一个社会目标的达成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为前提,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的原因。由此让笔者再一次想到马克思曾经提到的卡夫丁峡谷问题,曾经作为考研题出现。同学们要注意。
题记:在学习中既培养兴趣,提高个人人文素质,同时也为备战考研政治准备知识储备,何乐而不为!在学习中与伟人对话,看看他的犀利、冷静、深刻和对人的关怀,愿每位同学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觉醒,做一个清醒的人,做一个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个人命运和前途的知识分子!
11.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
本段指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本段话既可以联系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知识点,也可以联系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部分知识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指出在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指出不同于建国之初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建设力量除了工农和知识分子,还包括个体工商业者、在民营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和其他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等,指出我国人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12.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的明证,亦即它的实践能力的明证,就在于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一个法国人对草拟中的养犬税发出的呼声,再恰当不过地刻画了这种关系,他说:“可怜的狗啊!人家要把你们当人看哪!”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作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也有一个逐步的成长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研究理论与观察现实中,马克思逐渐转变为左派黑格尔主义者,但是很快冷酷的社会现实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让马克思发现自身学识不足,仅仅从国家、法的角度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为此,马恩先后开始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开始唯物主义转向的一本著作,在本书中还是主要对国家、法与宗教的批判,从而建立自己的唯物主义。
本段话的首句非常之著名。前半句中“批判的武器”指的是以前及现在的哲学等人文社科理论思想等,而“武器的批判”指的是无产阶级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及改造,是现实的一系列运动,指的是对现实的认识与改造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批判主体的无产阶级及社会运动。后半句指出物质和意识各自对社会的作用。指出正确的意识变为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运动的巨大作用。与本句话相关联的知识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意识与物质关系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领导力量等知识点。
13. 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本句话看起来较难,但实际上指的是:社会的发展变化是有客观规律支配的,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只有生产力为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或者相当的物质资料的基础,才可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理论被实现被需要的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可以设想在一个奴隶制社会中对奴隶主进行民主政治教育,要求他对奴隶讲民主、自由、人权是不可想象,也不能实现。自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一样,只有当一个国家发展到真正需要这个理论的时候,这个理论才能真正进入到普罗大众的眼中,被真正信仰和运用于批判现实与解决现实问题。
14.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卡尔·马克思
本段主要是关联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和人类的实践活动问题。物质决定意识
题记:在学习中既培养兴趣,提高个人人文素质,同时也为备战考研政治准备知识储备,何乐而不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毛泽东同志是一个绕不开的人,邓小平同志曾说:“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让我们一起在学习毛主席的经典语句中缅怀伟人,继续前行!
21.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有一个自称为戴季陶“真实信徒”的,在北京《晨报》上发表议论说:“举起你的左手打倒帝国主义,举起你的右手打倒共产党。”这两句话,画出了这个阶级的矛盾惶遽状态。
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1925.12.1
毛泽东此文是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而写的。当时党内的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样就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毛泽东并且预见到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他们在革命高涨时将要分化,其右翼将要跑到帝国主义方面去。
第二句话中戴季陶的“真实信徒”是当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当时毛泽东也称之为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本句话主要是揭示民族资产积极的两面性,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其两面性以及当时世界和中国国内局势注定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理想不能实现,只能是一种幻想,但是这并不妨碍中国共产党在合适的时机联合民族资产积极共同革命。此知识点曾经在2007年、2008年材料分析题中出现,也较容易与毛特中关于经济建设部分的三农问题和我国社会热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流转、生产资料公有制等多个考点综合考查,考生需要具备相应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22. 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
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场上去了。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 1927.3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毛泽东此文是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为了这个目的,毛泽东到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并写了这篇报告。当时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不愿意接受毛泽东的意见,而坚持自己的错误见解。他们的错误,主要是被国民党的反动潮流所吓倒,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为了迁就国民党,他们宁愿抛弃农民这个最主要的同盟军,使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一九二七年春夏国民党之所以敢于叛变,发动“清党运动”和反人民的战争,主要就是乘了共产党的这个弱点。
此两句,第一句指在第一次国民革命过程中,在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启发和领导下,湖南地区部分农民开展起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毛泽东从这时起,已经开始注意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即革命的依靠力量在农民身上。
23. 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泽东 1928.10.5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本句话意在指出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因为毛泽东同志对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进行的分析十分到位,在此引用其原话进行解说,部分有修改:第一,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因为这种奇怪现象必定伴着另外一件奇怪现象,那就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和大官僚资产产阶级和殖民主义经济存在。第二,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这些省份的许多地方,曾经有过很广大的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有过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许多经济的政治的斗争。所以广州产生过三天的城市民众政权,而海陆丰、湘东、湘南、湘赣边界、湖北的黄安等地都有过农民的割据。至于此刻的红军,也是由经过民主的政治训练和接受过工农群众影响的国民革命军中分化出来的。那些毫未经过民主的政治训练、毫未接受过工农影响的军队,例如阎锡山、张作霖的军队,此时便决然不能分化出可以造成红军的成分来。第三,小地方民众政权之能否长期地存在,则决定于全国革命形势是否向前发展这一个条件。现在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所以,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若只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而没有正式的红军,则只能对付挨户团,而不能对付正式的白色军队。所以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第五,红色政权的长期的存在并且发展,还须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24. 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1930.1.5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内容是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后此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文段是毛泽东对当时中国红军面对的革命形势分析中的一条,指出了解中国革命的实质问题,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和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之间、我国国内各派军阀之间,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诸多矛盾必定给革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依靠力量和较好的革命条件,对此党内对存在的工农武装割据和对时局的估量要么冒进要么悲观,毛泽东指出目前党的力量和革命的力量相对弱小,但是随着国内外社会矛盾的尖锐,革命力量会大增,革命形势会好转。由此我们必须保存力量,采取正确的军事战略,分散结合才能取得革命的进一步胜利。本题会涉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部分知识以及用马基中用事物是普遍联系,发展和矛盾统一的规律来分析,是一个可以综合运用和考查的知识点。
25.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1930.5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那时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而叫它做“本本主义”。
几句话均是选自其所写的《反对本本主义》的几个小标题。毛泽东指出对中国革命形势和革命问题的了解和解决必须建立在中国的现实国情的了解上,只有从实际出发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只靠理论指导是不够的。另外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写作《矛盾论》、《实践论》,在抗日战争时期写作《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纪念白求恩》、《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两个中国之命运》。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关于重庆谈判》、《论人民民主专政》、《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论十大关系》、《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等著作。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