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哲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哲学题库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03 10:17:5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
(根据2008年修订版编写)
2008-5-28
绪论
一、单选题: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
A休谟      B爱因斯坦      C马克思      D康德
2、马克思主义是()
  A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B人民大众思想的科学体系
C革命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革命政党思想的科学体系
  3、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马克思创立的学说           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正在实践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4、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     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创立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5、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
A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B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C特指的马克思主义             D泛指的马克思主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   D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   D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
  8、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主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了那些学说的理合思想()
    A英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 法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9、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B康德和黑格尔  
C康德和费尔巴哈                  D谢林和费希特
  10、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A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          B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C大卫·李嘉图和西斯蒙第          D亚当·斯密和凯恩斯
  11、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
A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B英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法国的罗伯特·欧文
C德国的罗伯特·欧文、昂利·圣西门和英国的沙尔·傅立叶
D德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12、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   
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        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D 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
  1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1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15、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
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所有现实的人们的根本利益
17、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
A理论品质    B理论方式     C实践品质      D实践方式
  1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
A最伟大最崇高的理想          B最伟大最崇高的实践 
C最崇高的社会实践            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理论联系工作
C理论联系学习                D理论联系思想
二、多选题: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这说明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
A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
 B社会主义“终结论”是错误的
C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 
D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E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
2、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这说明下列哪些观点是错误的:()()()()()
A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B社会主义“终结论”
C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 
D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E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
3、马克思主义()()()()()
A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B虽然诞生于19世纪的产物,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
C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D是人类所获得的终极真理
E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4、马克思主义()()()()()
A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B虽然诞生于19世纪的产物,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
C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D 对于已经发展了160多年后的今天已难以适应了
E即使在今天,也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5、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A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诸多领域
B包括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C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D 称得上是博大精深的
E已难以适应发展了世界形势
 6、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A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诸多领域
B包括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C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D是人类所获得的终极真理
E对当今世界仍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7、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E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8、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这些优秀成果包括()()()()()
    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古典经济学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E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9、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在19世纪40—60年代,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并发现了
()()()()()   
A历史唯物主义        B科学唯物主义        C劳动价值论 
D资本论              E剩余价值学说
 10、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
    A它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B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C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D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东西
E它离开世界文明大道创造和发明了人类思想和文化中所没有的东西
三、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2、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3、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4、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5、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6、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8、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9、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10、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1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12、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四、材料题;
    1、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参见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指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注)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断选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五、论述题: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当代的适用性。
2、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做到?
绪论 参考答案(选择题)
一、单选题
1C  2A  3C  4D  5A  6B  7C  8C  9A  10B  11A  12A  13B  14B  15D  16C  17C  18A  19A  20D  21A
二、多选题
1ABCDE  2AB  3ABCE  4ABCE  5ABCD  6ABCE  7ACD  8ACD  9AE  10BC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世界观是()
A人们对世界的科学看法           B人们对哲学的科学看法
C人们对整个哲学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同世界观一般是()
   A统一的    B不统一的    C相反的      D矛盾的
3、哲学是()
  A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C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科学化、理论化的方法论
D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论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6、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论 B不可知论     C诡辩论 D二元论  
 7、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C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D认识是消极被动的反映
8、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A客观存在的 B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 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心外无物
 10、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1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 D二元论观点
1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C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
D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关系问题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14、“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5、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真实性      B客观性     C物质性      D客观实在性
17、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18、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 ()
 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     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     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
1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2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
   A独立性、根源性           B客观性、唯一性
C实在性、唯一性           D相对性、变动性
2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B坚持了直观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坚持了抽象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D坚持了直观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2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体现了唯物论和自然观的统一  B体现了唯物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论和历史观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B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5、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 )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D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区别的
26、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27、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 )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8、运动是物质的( )
 A根本属性     B唯一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
29、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 )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30、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 ( )
A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 
B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
C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
3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2、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 )
 A社会精英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在一定生产方式下活动着的人 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3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 (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34、时间和空间是 ( )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35、空间是指 ( )
 A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
36、空间的特性是 ( )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
37、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 (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二元论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论观点
38、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 ( )
 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欧氏几何学                      D爱因斯坦相对论
39、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 ( )
 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B时间空间的有限性
 C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
40、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41、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42、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B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
C人类社会脱离了自然界     D人类社会高于自然界
43、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指导的     B人类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C人类实践活动是有创造性的       D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性的
44、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 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 
B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4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统一的                  D世界是发展的
4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 它的可知性                   D它的矛盾性
47、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4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 ( )
 A庸俗唯物论                    B辩证的唯物论       
C机械唯物论                    D朴素唯物论
49、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  ( )
 A形而上学唯物论                B辩证的唯物论     
C折衷主义                      D二元论
50、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物质性     B客观性      C现实性      D可知性
5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指()
   A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B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   
D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52、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指(  )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C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D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
53、人类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这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被动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54、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
A被动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的
55、人类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实践的这种社会性决定了它的()
A被动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56、人类存在的方式是()
    A社会活动      B社会生产      C社会斗争      D社会实践
57、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
    A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B一定的社会共同体
C经济、政治共同体             D一定的人群共同体
58、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是()
A科学的理论                   B正确的自然观
C正确的历史观                 D正确的实践观
59、人类的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
A物质的社会关系            B思想的社会关系    
C复杂的社会关系            D基本的社会关系
60、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
A社会的物质生活            B社会的政治生活
C社会的精神生活            D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6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这说明实践构成()
    A社会的时间状况            B社会的空间状况
C社会的现实状况            D社会发展的动力
62、全部社会生活()
   A在本质上是真实的           B在本质上是客观的
C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D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辨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64、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 )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B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65、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存在于()
A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B各事物之间
C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   D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
6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67、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 )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6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 )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6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7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71、辩证矛盾的含义是( )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72、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平衡性
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7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B相互反对、相互否定
C相互分离、相互转化            D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74、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7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76、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77、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
    A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的        B各自分别起作用的
C同一性先起作用              D斗争性先起作用
78、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B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
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        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
79“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8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8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8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83、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A矛盾   B普遍矛盾   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
84、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A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D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8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86、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不废江河万古流                   D人定胜天
87、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说明意识活动具有()
    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8、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
    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9、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0、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问题上,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规律是死的,人是活的     B规律是客观的,人是无奈的
C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D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9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
A按客观规律办事                 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
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二、多选题:
1、从世界演进的过程来看,自然界是()()()()()
   A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           B存在于人之外并与人分离的
C开天辟地以来就如此,始终不变的  
D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E人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地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E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
D任何哲学不能回避的问题     E任何哲学家不能回避的问题
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
   A谁是唯物主义,谁是唯心主义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 
C谁是可知论,谁是不可知论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否同一性的问题
E可知论是否彻底的问题
5、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
   A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B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C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D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哲学观点的依据
E是划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种观点的依据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
   A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B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
C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E抛弃了一切旧哲学
7、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 )( )( )( )( )
A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物质范畴是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D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相加
 E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
8、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E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9、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
 A总体和局部的统一 B包含和被包含的统一
 C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D无条件和有条件的统一
 E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10、选出下列物质运动的正确的担当者 ()()()()()
 A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担当者 B电子是电运动的担当者
 C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担当者 D人脑是思维运动的担当者
 E分子是热运动的担当者
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E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性关系
12、人类的实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有()()()()()
   A客观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无限多样性      E不可预测性
13、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A生产劳动实践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D艺术实践            E教育实践
1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
   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B实践集中地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D人类的本质力量只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和确证
E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5、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A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B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C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   
D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E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影响、制约和改变着自然界
1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最后根源
E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17、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联系具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描述性     D多样性     E形象性
18、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是指()()()()()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单一的
E人们对联系的一种普遍性的认识
19、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A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        B要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
C要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D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E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A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B离开事物的运动不可能发生联系和作用
 C先有事物的联系,后有事物的运动 
D运动之后才发生各种联系
 E联系是运动的担当者
2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 ()()()()()
 A指一切运动变化              B同一事物的不断增长
 C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      D指事物的一切运动过程
E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2、判断新事物的标志是()()()()()
A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的       B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C具有远大前途的             D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E发展中应当完美无缺的
23、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态度,应该是()()()()()
  A满腔热情支持和扶植          B为它的成长鸣锣开道
  C全面肯定,完全支持          D促使其日臻完善
  E放开手脚任其发展
24、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
  A它具有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的新的结构和功能
B它既批判地继承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东西,又增添了新内容
C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的拥护
D它抛弃了旧事物的一切,是全新的和富有创造力的东西
E它离开了旧事物的基础,在新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25、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
   A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B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C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中
D说明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
E包含有种种的偶然性和倒退,但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26、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
   A就是对立统一    B就是相反相成     C是指客观存在的矛盾
   D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E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统一
27、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根本属性是()()()()()
   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稳定性   E同一性
2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贯通
   D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斗争和排斥  
E斗争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29、矛盾的同一性对事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而各自得到发展
   C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D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的斗争得到调和,从而推动事物发展
   E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的斗争激化,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30、矛盾的斗争性对事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说()()()()()
   A斗争本身就是发展          B一切斗争都能推动事物发展
   C不是任何一种斗争都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D只有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的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E矛盾斗争越激烈就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31、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A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思想
B强调平衡、协调、合作的思想   
C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D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E“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的思想
32、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是()()()()()
   A矛盾存在于全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 
B矛盾存在于某个事物产生和消亡的过程中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D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E矛盾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33、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导意义是()()()()()
   A科学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的基础  
B把握一切艺术形式共性的客观依据
   C揭示事物发展的永恒性的出发点  
D反映事物的普遍本质的立足点
   E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3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相互联结的关系      E相互转化的关系
35、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A个性中包含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E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6、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
()()
   A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B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C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不变的 
   D在抓住主要矛盾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
   E在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处于平衡状态
37、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原理告诉我们()()()()()
   A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影响
D认清矛盾主要方面就有利于认清矛盾的性质
E处理矛盾首先要认清并抓好矛盾的主要方面
3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对指导社会实践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
   A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B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D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指南 
   E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锐利武器
三、判断题: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既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4、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6、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8、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9、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0、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1、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12、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13、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14、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15、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16、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17、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8、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19、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2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2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四、材料题:
1、材料: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所阐述的两段话,请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对其中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关系作出相应的分析。
   “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作为价值来实现。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以前,必须先作为价值来实现。”
“另一方面,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是使用价值,因为耗费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只有耗费在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数。但是,这种劳动对别人是否有用,它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别人的需要,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03—104页)
2、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或所掌握的哲学知识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
材料:今年四月十六日,美国的佛吉尼亚大学发生了一起由美籍韩国留学生制造的校院枪击事件,导致多人死伤,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当时,美国的一些媒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作了分析报道,概括起来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美籍韩国留学生心理失常是发生枪击事件的根本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发生枪击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籍韩国留学生心理失常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更深层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和私人拥有枪支现象泛滥。
3、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或所掌握的哲学知识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
材料:经过四个多月的层层筛选上海外国语大学国贸专业的某某好不容易成为一家跨国企业的管理培训生。可进入了试用期之后,他才发现并不那么受器重。他说:“我每天只不过是在办公室接接电话,打打文件,跟管理根本不搭界。”他本想到大公司来开开眼界,施展拳脚,岂料成了“打杂的”,工作热情一下子没了。
4、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或所掌握的哲学知识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
材料:出席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5月24日晚在美国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等六团体举行的欢迎晚宴上发表演讲时说,中国并不回避美对华货物贸易确实存在较大逆差这一客观事实。但是,人民币汇率并非美国贸易赤字的成因,人民币大幅升值会对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事实是,相比2005年7月汇改以前,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超过8%。副总理吴仪同时指出,造成美国贸易赤字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主要是转移性的、结构性的,即中美贸易顺差中有85%左右来自在华经营的外资企业;也和美实施对华出口管制有关,即美对华高技术商品出口所占中国高技术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8.3%降至9.1%,由此美对华出口至少减少700多亿美元。
5、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或所掌握的哲学知识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
材料:在进行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副总理吴仪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国家像中国和美国这样有着如此复杂的经贸联系。两国一方面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但同时,也经常出现摩擦和纠纷。”
6、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语)
回答问题:请阐明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7、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语)
回答问题:请阐明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8、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并阐明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材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9、阅读材料,阐明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材料:恩格斯说:“实际上,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对一切理论思维尽可以表示那么多的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的确无法使自然界中的两件事实联系起来,或者洞察二者之间的既有的联系。”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2、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3、我们党制订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请阐述这一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4、我们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请你从哲学上阐述你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怎样构建才能成功。
5、试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说明应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及其重要意义。
第一章 参考答案(选择题)
一、单选题:
1D  2A  3B  4A  5C  6B  7A  8C  9C  10C  11A  12A  13A  14A  15D  16D  17D  18B  19D  20D  21A  22A  23D  24B  25A  26C  27C  28A  29B  30C  31B  32C  33B  34B  35A  36C  37A  38D  39C  40D  41B  42A  43B  44C  45C  46B  47D  48B  49B  50A  51C  52B  53C  54D  55B  56D  57A  58D  59D  60D  61D  62D  63C  64B  65C  66C  67C  68C  69A  70C  71A  72C  73D  74C  75B  76C  77A  78D  79D  80A  81C  82B  83C  84C  85B  86A  87C  88B  89A  90D  91C
二、多选题:
1ADE  2AB  3ABCDE  4BD  5ACD  6ABCD  7BC  8ABCD  9ABCDE  10ABCDE  11ABCDE  12ABC  13ABC  14ABCDE  15ABCDE  16ABCDE  17ABD  18ABC  19ABCDE  20AB  21CE  22ABCD  23ABD  24ABC  25ABCDE  26ABCD  27CE  28ABCD  29ABC  30CD  31ABCE  32CD  33AE  34ABDE  35ACDE  36AD  37ABCDE  38ABCDE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选题:
1、认识的主体是指()
A感性存在的人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现实存在的个人   D实践所指向的人
2、认识的客体是指( )
   A客观物质世界              B客观事物     
C客观自然界                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C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4、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
   A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程
B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
C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D 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6、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阐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7、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 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这段论述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8、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  )
   A只要参加实践                   B只要刻苦读书
   C既要参加实践又要认真读书       D依靠灵感和机遇
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0、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一般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反映论的观点
1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1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
   A实践活动    B辩证法     C反映论    D实践和辩证法
1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体的特点是()
    A摹写性和深刻性                B创造性和新颖性   
C新颖性和深刻性                D摹写性和创造性
14、“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
A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            B直观真理的辩证途径
C认识客观实在的客观途径        D直观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15、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A内部联系    B本质联系     C全部联系     D外部联系
16、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1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18、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A表面联系    B本质联系     C直观联系     D外部联系
19、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20、理性认知的特点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2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
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
22、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
23、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
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
24、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
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
2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抽象思维     B辩证思维    C正确认识    D社会实践
26、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
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
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            
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
2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             B消极被动的过程
    C完全自发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28、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
A感觉、知觉、表象等意识形式   B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形式 
C感性和直观等意识形式     D情感、意志、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29、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
A起消极作用           B起积极作用 
C不起作用             D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
30、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的作用在于()
     A能改造世界和检验理论      B能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C能认识实践和指导实践      D能认识世界和检验理论
31、“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理论来源于实践
32、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A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  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D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33、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A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理想与现实要相结合           D要实现集体领导
34、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35、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A人们的认识欲望是无止境的   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
C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    D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36、真理是()
A在现有知识条件下的正确认识   B永恒不变的正确认识
C客观规律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7、真理的内容是(  )
    A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38、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表明真理的()
    A正确性     B科学性     C一元性     D客观性 
39、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A正确性     B科学性     C一元性     D真实性 
40、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机械论
4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
A不变性、永恒性            B无条件性、无限性
C唯一性、不变性            D根本性、无限性
4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
A可变性、多元性            B有条件性、有限性
C暂时性、多样性            D不稳定性、多变性
43、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
    A陷入诡辩论              B导致怀疑主义   
C防止相对主义            D防止绝对主义
44、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5、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C是否承认真理的辩证法          D是否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46、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
47、“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8、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  )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两者互为因果 
    C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49、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
    A多数人的意志    B先进思想    C社会实践    D逻辑推理
5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51、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
    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52、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实践的()
    A唯一尺度     B价值尺度     C真理尺度     D客观尺度
53、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是实践的()
    A唯一尺度     B价值尺度     C真理尺度     D客观尺度
54、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
    A利益范畴    B利害范畴     C有效范畴     D价值范畴
55、揭示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
    A利益范畴    B利害范畴     C有效范畴     D价值范畴
56.价值评价是(  )
A感性的认识活动    B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C理性的认识活动    D关于对象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57、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的不同之一在于()
A前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后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
B前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后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
C前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
58、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在认识结果上的不同在于()
A前者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后者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B前者具有主观性,后者具有客观性
C前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理性的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
59、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
A相关的正确的知识性认识        B相关的主体及其需要
C相关的主体的具体特点          D相关的主体的客观状态
60、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正确的价值评价只能是()
A与主体及其需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B与主体的具体特点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C与主体的客观状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D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价值评价
6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
A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B积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C消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D合乎主体所要求的作用
62、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它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引领功能
63、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引领功能
64、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朝着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向行进。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促进功能
65、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
    A完全相同的    B完全不同的    C一致的   D不一致的
66、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的价值观,是()
    A革命阶级的价值观          B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
C对人民有用的价值观        D正确的价值观
67、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
    A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        B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献身精神
C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        D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多选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的客体的有()()()()()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       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       
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人们读书的书籍       
E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2、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是()()()()()
   A书本知识是源,实践经验是流    B书本知识可靠,实践经验不可靠
   C书本知识重要,实践经验不重要   D书本知识是流,实践经验是源
   E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重要
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表现在()()()()()
   A它们的共同基础归根到底发源于实践     B前者是源,后者是流
   C前者是可靠的,后者是不可靠的  D前者是科学的,后者是不科学的
   E间接经验是直接经验的补充
4、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概念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E感觉
5、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概念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E推理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因为()()()()()
   A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E理性认识是抽象的、不可靠的,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认识
7、哲学史上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两种错误理论是()()()()()
   A唯心论    B经验论    C唯理论    D二元论    E宿命论
8、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
   A二元论错误      B经验主义错误      C教条主义错误   
D冒进主义错误    E宿命论错误
9、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A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       B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C大脑对感性材料要有想象力        
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工感性材料  
   E感性认识丰富了,自然就变成了理性认识
10、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有()()()()()
   A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C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E必须从实际出发
11、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      B消极被动的过程     C自发实现的过程
   D质的飞跃的过程      E量变渐进的过程
1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是()()()()()
   A从感性到理性        B从理性到感性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到理性        E从感性到实践
1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是因为()()()()()
   A事物因果联系性             B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C事物的矛盾暴露的过程性     D人类认识能力的不可靠性     
E人们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14、人们在剧场欣赏某一悲剧,有人听之入神,有人听之乏味,有人为之悲泣,有人不为所动。这种意识反映的不同是由于()()()()()
   A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的欣赏能力不同     
B人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C人们当时的主观精神状态不同
D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同因而情感不同     E人们的风俗习惯不同
1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B认识是一个辩证的无限发展过程 
   C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E认识过程的总的规律
16、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
的“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这种观点()()()()()
   A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把真理看作主观意识范围的东西     D是主观真理论
   E认为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17、把社会上大多数人承认的观点视为真理,这种认识实质是()()()()()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表现   D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E否认了真理是人们的思维形式
18、下列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符合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辩证关系的是()()()()()
   A马克思主义句句是真理,应该坚持永远句句照办
   B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C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在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
   E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必须坚持,已经过时的个别结论要修改
19、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A就一定范围和一定客观对象来说,它们是对立的    
B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
C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真理的发展
D是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E是真理变为谬误,谬误变为真理的不断转化
20、价值的特点是()()()()()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主体性       C具有社会历史性
D具有多样性      E具有虚假性
21、价值评价的特点是()()()()()
   A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B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
C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D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
E正确的价值评价是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
22、价值观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包括人们()()()()()
   A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         B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   
C对人和事物的评价原则       D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方法
E对善与恶的心理偏好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
   A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E社会主义荣辱观
24、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C真理必然是有价值的
D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的
E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25、“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E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三、判断题:
  1、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
  2、在认识真理的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3、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4、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5、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6、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7、价值评价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
8、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四、材料题:
1.材料: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2页)。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结合以上事实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能动性。
 2、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并阐明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材料:“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语)
3、阅读下面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并阐明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材料:“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语)
4、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强烈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全国军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在全世界华人和国际力量的关注和支援下,抗震救灾,众志成城。请根据媒体对全国抗震救灾实际情况的报道,谈谈你对这次抗震救灾活动如何体现了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看法。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分析说明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
3、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第二章  参考答案(选择题)
一、单选题:
1B  2D  3A  4C  5B  6C 7A  8C  9B  10C  11C  12D  13D  14A  15D  16B  17D  18B  19A  20C  21C  22B  23D  24A  25D  26C  27A  28D  29D  30A  31C  32A  33A   34D  35D  36D  37D  38D  39C  40A  41B  42B  43D  44D  45C  46D  47D  48C  49C  50D  51B  52C  53B  54D  55D  56B  57A  58A  59A  60D  61A  62C  63A  64B  65C  66D  67D
二、多选题:
1ACDE  2DE  3ABE  4BCE  5ADE  6AC  7BC  8BC  9AD  10ABCDE  11AD  12AC  13CE  14ABCDE  15ABCDE  16BCDE  17AD  18BCE  19ABCD  20ABCD  21ABCE  22ABCDE  23ABCDE  24ABCDE  25ABCDE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A先进的历史观和落后的历史观     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C前进论和倒退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3、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
   A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B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C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D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4、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唯物史观对()
A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B哲学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C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D世界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5、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方面是()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6、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     
B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变更    
D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8、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意识形态
9、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10、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B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总汇
   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
11、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表现为()
   A社会心理发展为社会意识形式   B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总汇
C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指导社会心理
D社会心理以社会意识形式为基础并指导社会意识形式
1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
   A两者相互并存        B两者相互决定   
C两者相互制约        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13、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
   A人们的社会心理              B前人留下的学说
C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人类的社会实践
14、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
   A客观反映     B真实反映    C社会反映    D主观反映
15、“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A 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C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1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  )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8、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是()
   A人类的智慧    B人类的文化    C人类的思想     D先进文化
19、生产力是指()  
   A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    B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
   C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   D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20、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一切劳动产品
2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             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
   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22、“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段话指出,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A生产工具    B生产力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2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24、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这说明()
   A劳动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     B劳动对象不能离开劳动者
C生产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     D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5、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中转化为()
   A需要的生产能力                 B重大的生产能力
C新型的生产能力                 D实际的生产能力
26、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
    A强大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B真实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C新型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D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7、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8、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这是()
   A广义的生产关系          B直接的生产关系
C一般的生产关系          D狭义的生产关系
29、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这是()
   A广义的生产关系          B直接的生产关系
C一般的生产关系          D狭义的生产关系
30、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生产、分配和交换
31、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
   A生产关系                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3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说明上述观点()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B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
C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3、“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 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说明上述观点()
A生产关系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C变革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4、“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这个观点说明了()
A人为因素使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
B在一定条件下,拔高生产关系也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C它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35、下列观点中,哪一个不属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反作用原理()
A拔高的生产关系能使生产力获得“跨越式”发展
B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C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D 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3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3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A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道德进步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
B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
C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道德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D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3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A彻底否定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道德标准
D彻底否定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生产力标准
C彻底否定了以生产力标准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
B 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
39、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正确思想的哲学理论根据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40、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A生产要素的总和         B生产资料的总和
C 物质要素的总和         D生产关系的总和
4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
A基本经济制度         B基本政治制度
C基本经济体制         D基本政治体制
4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的内在关系表现为经济体制是()
A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B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C市场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    D经济调控的具体实现形式
43、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的上层建筑建立在()
A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        B一定的制度基础之上
C一定的生产基础之上        D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44、上层建筑中的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之间是()
A两者相互作用的关系        B两者相互制约的关系
C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        D前者指导后者,后者影响制约前者
45、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的和作为核心的分别是()
A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B观念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
C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     D政治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
46、国家的实质是()
    A社会各项事业的管理工具        B安定社会秩序的保卫工具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工具    D阶级统治的工具
47、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不同之一在于()
A前者以民族来划分,后者以部落来划分
B前者以社会成员来划分,后者以氏族成员来划分
C前者以税收来划分,后者以道德来划分
D前者以地域来划分,后者以血缘来划分
48、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不同之一在于()
A前者以民族来划分,后者以部落来划分
B前者以社会成员来划分,后者以氏族成员来划分
C前者征收赋税,后者不征收赋税
D前者以地域来划分,后者以道德来划分
49、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
A前者作用于后者,后者也作用于前者    
B前者决定后者,后者也决定前者    
C前者服务于后者,后者也服务于前者    
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服务于前者
5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份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51、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  )
    A经济基础     B政治制度      C国家政权     D意识形态
52、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  ) 
    A只存在于封建社会           B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C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D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
5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A是能动而积极的                 B是能动的,又是消极的
C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D是无法判别的
5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服务的()
A国家制度的性质                 B社会制度的性质
C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D经济体制的性质
55、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是()
A为了保护国家的物质利益     B为了保护人们的既得利益
C为了保护国家的既得利益     D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56、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
A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体   
B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统一体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D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57、依据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历史可理解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这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
    A一直性     B一致性      C唯一性      D统一性
58、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的国家在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也有的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等等。所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
    A不可认识性     B杂乱性       C无规律性      D多样性
59、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
   A相互排斥的              B相互矛盾的   
C多样性以统一性为前提    D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
60、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
   A合目的性的过程          B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矛盾的过程
C 合规律性的过程          D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61、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
A客观规律的决定性        B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C领导人的决定性          D领导人的选择性
62、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
A前进性与渐进性、曲折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B前进性与跨越性、渐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D前进性与发展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6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是()
A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社会与环境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6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
65、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指()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C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     D只是经济领域内的阶级斗争
66、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
A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
B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
C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
67、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68、社会主义改革的直接对象是()
A现实的生产力             B基本政治制度   
 C基本经济制度             D旧体制和旧思想观念
69、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科学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70、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
A人及其活动               B有血有肉的人及其活动
C自然存在的人及其活动     D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71、人类的本质活动是()
A生活     B生存       C发展       D劳动
72、人的现实本质是()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D一切生产关系总和
7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
    A社会革命是历史火车头的原理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74、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
   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 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二、多选题:
 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
    A认为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 
B根本否定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C 根本否定精神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D根本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E明确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    
D生产关系性质                 E生产力水平
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B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
C不同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D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E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4、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
 A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C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的制约
 E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 )( )( )( )( )
    A地理环境的优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的变化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地理环境的作用要通过社会的生产才能表现出来
D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
E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
6、人口的数量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
    A两者成正比例             B两者成反比例      
C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D人口数量适度则促进社会发展              
E人口数量不适度则会阻碍社会发展
7、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生产方式是人类生活资料谋得的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8、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包括意识形态性的和非意识形态性的两大类。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一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性的。它们分别是()()()()()
    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法律思想、逻辑学、哲学      D技术科学、逻辑学、道德     
E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
9、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列各项反映两者区别的有()()()()()
    A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单清晰           
    B前者有鲜明的阶级性,后者阶级性不明显
    C前者与实际联系紧密,后者往往脱离实际  
    D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已经系统化、理论化
    E前者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后者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
10、进行某一项社会改革,实施某一项重大方针政策,都要考虑到“人心向背”和群众心理的承受能力,这说明()()()()()
    A社会心理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B社会心理关系到人们对某一社会改革的积极性问题
    C社会心理是影响群众情绪的较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形式
    D社会心理是关系到事情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E社会心理决定群众的感情、习惯和信念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是与社会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这是指()()()()()
    A社会意识永远落后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能任意超越社会存在而产生
    C旧思想意识在其物质基础消灭之后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D新的理论学说能预言未来社会存在的变化
    E新的或旧的思想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都是绝对不一致的
12、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要发生相应变化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E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  )(  )(  )
    A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的制约而独立发展
    B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E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同步性
14、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是( )( )( )( )( )
    A实体性因素        B主体性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客体性因素        E社会关系性因素
15、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
    A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志      B生产关系中的决定因素
C区分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志   
D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志
E区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
16、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产品的分配形式取决于()()()()()
    A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归谁所有     B人们对消费的不同需要  
    C人们创造财富的多少      D国家政权在一定时期发布的政策
E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7、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表现为()()()()()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产生后的发展方向    
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E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的状况
1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 )( )( )
    A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B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C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D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
    E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
19、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A政治思想和制度      B法律思想和制度      C军事思想和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        E观念上层建筑
20、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 )( )( )( )
   A前者是后者的保证          B前者在后者的指导下建立  
C后者受前者的影响和作用     D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  
E后者属于观念范畴,前者属于政治范畴
21、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表现在  ()()()()()
   A国体和政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B国体决定政体,要求政体适应和服务于国体
   C政体对国体有反作用,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D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为政体服务
   E国体和政体相互依赖,相互决定
2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B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互决定、相互促进
   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
   E经济基础随着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23、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个表述中,“一定要适合”的含义是指()()()()()
   A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调整或变革
B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状况
C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D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必须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
E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一切具体细节
24、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决定于()()()()()
   A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
C人民群众对社会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D领导层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意愿
E领导层对社会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2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A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B规定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C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D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E规定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涉及社会基本领域
26、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
   A生产力结构      B物质结构      C经济结构
D政治结构        E观念结构
27、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在社会矛盾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C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E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8、社会革命的实质是()()()()()
A国家政权在各阶级之间的相互转移 
B国家政权在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相互转移
C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D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
    E对现存社会结构的局部改变
29、事实雄辩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
A发展中国     B发展社会主义     C发展马克思主义
D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E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0、下列各项反映科学的本质的有()()()()()
 A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B科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
 C科学是获得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的相关活动     
D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现象的知识
    E科学是关于社会的现象的知识
31、科技革命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C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D改变人们的劳动方式
E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
3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A具有两重性      B受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的影响
C受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D可以造福于人类
E也可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33、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者都 ( )( )( )( )( )
A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个人意志的体现   
B用个别人的思想动机来解释社会历史
C主张精神的力量主宰历史            
D主张英雄人物是神意或绝对精神的受托者
    E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4、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有()()()()()
A停留于历史现象表面的认识根源    
B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历史根源
C剥削阶级思想家出于阶级偏见的阶级根源
D人的认识能力有限的认识根源
E社会历史很复杂因而不易认识的认识根源
35、所谓现实的人,是指()()()()()
A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状态中的人
B不是处在某种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
C可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D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
E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36、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科学观点告诉我们()()()()()
    A人不仅与动物有本质区别,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
B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C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
D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E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生就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37、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的原则是()()()()()
    A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    B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手
C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和性质
D并不停留在一般地承认“人”创造历史这一观点上
E同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和超人创造历史等观点划清界限
38、人民群众()()()()()
A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B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多数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
D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始终是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E不能包含剥削阶级
3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
    A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     B按理性原则进行的
    C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E按领袖意志实现的
    E凭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的
4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人民群众的活动创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C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E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41.群众活动和社会历史条件的辩证关系是( )( )( )( )( )
A历史条件为人民群众提供活动前提        
B人民群众的活动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C人民群众能不断打破原有历史条件的制约   
D人民群众最终摆脱历史的制约
    E人民群众不断创造新的社会历史条件
4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就是()()()()()
    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E一切听从群众的观点
43、党的群众路线是()()()()()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B在党的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  
C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D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路线
E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44、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它认为()()()()()
    A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B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C要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D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E个人的作用只有顺应历史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意愿才是积极的
45、既承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又承认英雄人物对历史的重大影响作用。这种观点是()()()()()
   A坚持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B说明对群众作用的肯定内在地包含了对个人作用的肯定
   C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
   D把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调和起来
   E说明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是等同的
三、判断题:
1、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所以,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
2、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3、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4、“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5、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性质的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
6、生产关系作为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物,“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7、“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2页)这表明,分析生产关系必须透过“物”看到“物”后面的人与人的关系。
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995年版,第142页)
9、“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995年版,第533页)
10、“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991年版,第325—326页)
11、“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四、材料题:
1、材料:有人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你认为这观点是正确的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2、材料: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
(2)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3、阅读下面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并阐明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材料:“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语)
    4、“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的观点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否是矛盾的?为什么?
五、论述题:
1、试用社会意识能动性原理,说明倡导和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2、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3、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第三章 参考答案(选择题)
一、单选题:
1C  2D  3D  4C  5C  6C  7D  8C  9A  10A  11C  12D  13D  14D  15D  16C  17D  18D  19C  20C  21C  22A  23C  24D  25D  26D  27D  28D  29A  30A  31C  32D  33B  34D  35A  36D  37D  38D  39C  40D  41A  42A  43D  44D  45D  46D  47D  48C  49D  50B  51A  52D  53C  54C   55D  56C  57D  58D  59D  60D  61B  62C  63D  64B  65B  66A  67D  68D  69D  70D  71D  72C  73C  74D
二、多选题:
1AD  2ABC  3ABCE  4BCDE  5ABC  6CDE  7ACDE  8AE  9DE  10ABE  11CD  12ABCDE  13BCDE  14AC  15BC  16AE  17ABCDE  18BCE  19DE  20ABCE  21BC  22ABD  23ABCD  24ABC  25ABCDE  26CDE  27ABCE  28CD  29ABCDE  30AC  31ABCDE  32ABCDE  33CE  34ABC  35ABCDE  36ABCDE  37ABCDE  38ABCD  39AC  40CDE  41ABCE  42ABCD  43ABCDE  44ABCDE  45BC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单选题:
1、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A展望的内容是否正确      B展望的目的和动机是否正确
C有没有预见性            D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否科学
2、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之一是()
  A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C以科学类比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D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3、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之一是()
  A在剖析以往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B在剖析以往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具体情况     
C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D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具体情况
4、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之一是()
  A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B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详尽细节,而不作一般特征的描绘
C立足于描绘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揭示
D立足于既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又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5、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资料按需分配
B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各取所需
C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资料各取所需
D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6、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
A社会关系极大提高,人们精神境界高度和谐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社会关系高度发展,人们精神境界极大和谐
D社会关系高度发达,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7、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
  A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B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脱离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脱离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D每个人自由而自主的发展,人类脱离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8、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因为它是()
  A具有客观可能性的         B人类向往的美好境界   
C具有客观必然性的         D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
9、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之所以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因为()
  A据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B据于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C据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未来美好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D据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10、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
  A最困难的事业              B最艰巨的事业     
C最长期的事业              D最伟大的事业
1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
  A伟大目标    B长期目标    C艰巨目标     D最终目标
12、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
  A实际体现    B客观体现    C真实体现     D根本体现
13、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说明实现共产主义是()
   A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         B一个长期的曲折过程
C一个艰巨曲折的过程         D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14、在论述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时,马克思先后提出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这两个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A相互矛盾的       B后者否定前者       C各自独立的         
 D有内在联系,前者讲客观必然性,后者讲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15、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建设()
   A发达的社会主义       B真正的社会主义
C民主的社会主义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6、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行动中,这应该是()
A 大家都来做,大家一起做        B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C鼓励大家都来做                 D号召大家一起做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住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的预见未来社会的的科学方法是()()()()()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具体情况
D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点,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写
E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点,努力作详尽的细节描写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各取所需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E实现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因为()()()()()
   A它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
B它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理想
C现实的社会主义的前进步伐,也就是在向共产主义的迈进    
D共产主义的实现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是靠神秘的力量
E共产主义的实现是靠人民群众的实践,而不是靠什么奇迹
4、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因为()()()()()
A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C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发展证明这一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D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E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到来提供着条件
5、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因为()()()()()
   A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B肩负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使命的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
C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D使全人类都获得解放是最伟大的事业
E肩负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使命的工人阶级是以最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的
6、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因为()()()()()()
   A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B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C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D资本主义灭亡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E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是()()()()()
   A有着内在联系的      B相互矛盾的       C 前者是根本方面
D前者是讲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
E后者是这种客观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8、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因为()()()()()
   A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总体上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
B社会主义是这同一社会形态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则是高级阶段
C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
D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首先要使社会主义有充分的发展
E共产主义需要由社会主义的发展来提供实现的条件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因为()()()()()
   A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各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分别进行的
B各国的国情不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同
C经过长期探索,中国找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10、怎样才能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A要正确认识实现共产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B要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
C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鞭策自己
D更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E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
三、判断题:
    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2、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因为这一社会理想具有客观必然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
3、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是有内在联系的,不矛盾的。
4、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应该积极投入中国特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四、材料题:
1、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2、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五、论述题:
   1、任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2、如何理解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3、如何正确理解“两个必然”思想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关系?
   4、为什么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第七章 参考答案(选择题)
一、单选题:
1D  2D  3C  4A  5D  6B  7A  8C  9D  10D  11D  12D  13D  14D  15D  16B
二、多选题:
1ABD  2ACDE  3ABCDE  4ABCDE  5ABCDE  6ABCDE  7ACDE  8ABCDE  9ABCDE  10ABCDE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