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概论
第一章:
1,概述作物及作物生产的概念。
作物:广义讲,对人类有应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各种植物。
狭义讲,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
作物生产:通过人类的栽培活动,绿色植物将日光能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有机物质的过程,也就是田间栽种作物形成人类所需经济产品的过程。狭义的作物生产,是指作物从播种出苗,生长发育,产量建成,直到所需农产品收获的整个过程。广义的作物生产则包括作物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初步加工过程。
2,常用的作物分类方法有哪几种?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结合分类方法作物可分为哪几类?
作物分类方法:植物学系统;作物生物学状况和生理生态特性;农业生产特点;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结合。
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结合分类:粮食作物(禾谷类,豆类,薯芋类);经济作物(纤维,油料,糖料,其他);绿肥及饲料作物;药用及调味品作物;再生能源作物。
3,简述我国三大作物的地位及分布区域。
水稻,小麦,玉米为我国粮食生产的三大作物,占我国粮食总播种面积的75%及粮食总产的87%。其中水稻总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第一,小麦面积第二,产量第三,玉米面积第三,产量第二。
分布区域:南北均有小麦种植,但其分布主要集中在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北方冬麦区,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长城以北,六盘山,岷山,大雪山以西只要为春麦区。淮河以南为南方冬麦区,由于其湿度大,产量不如双季稻高,种植面积较小。
水稻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的亚热带湿润地区,北方由于水源有限,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的河流湖畔两岸或水源灌溉的地区,面积仅占全国水稻面积的5%-7%。
玉米主要分布在由东北到西南的一条斜形地带上。
4,论述我国主要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分布规划。
专用小麦:黄淮海,长江下游,大兴安岭沿
专用玉米:东北,内蒙古,黄淮海。
高油大豆:东北。
棉花: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
双低油菜:长江上游区,中游区,下游区。
第二章:
1,简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
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划分通常以花芽分化为界限,之前称为营养生长,之后属于生殖生长。实际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并无严格界限,有相当一段时间,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同时进行的,并且各方对营养物质有明显的竞争。营养生长过过旺,不利于生殖器官的形成和养分的积累,产量不高。相反,营养生长过弱,不能满足生殖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就会出现早衰,产量跟上不去。
2,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是什么?关系如何?
生长: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是数量变化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植株形态有规律的演化。表现是细胞分裂和增大
发育:作物在一生中,其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作物单一器官及整个植株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表现是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
在作物的生活周期中,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生长是发育的基础,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生长为作物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发育则为作物的进一步生长创造了条件。
3,作物生长的S型曲线分几个时期?生产上采取促控措施时如何运用?
初始期,也叫指数增长期。在作物生长初期,群体叶面积较小,干物质生产少,而且新长出器官还需消耗大量养分,所以生长较缓,呈指数增长。
快速增长期,也叫直线增长期。这一时期由于植株变大,叶面积增加,干物质积累加快,呈直线增长趋势。
缓慢停滞期,随着叶片变黄衰老,机能缓慢,以及同化产物向生殖器官转移调运,群体生长速度缓慢。到成熟期,生长进入停滞状态,干物质积累停止。
栽培中采取各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的措施,都应该在最快生长速度到来之前进行,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采取措施控制某一器官时,应注意对其他器官的连带影响,必将其作用效果综合考虑。
4,作物生育期与生育时期的概念是什么?
生育期:作物栽培实践中,把作物种子出苗到新的种子成熟之间的总天数,即作物的一生。
生育时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内部结构总是呈现阶段性的显著变化。
5,简述种子萌发的3个过程及其要求条件。
过程:吸胀;萌动——内部物质由复杂到简单的生物化学变化;萌发。
要求条件:种子本身的活力,温度,空气和水分。
6,简述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过程。
产量=单位面积产品器官的数量=株数*单株产量=穗数*穗粒数*粒重。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粒重。
形成过程:幼穗分化前的营养生长期,主要形成穗数。成熟期的穗数,是由生育前期分叶的发生和消亡来决定的,不分叶的玉米,高粱等作物,则在播种时就决定了单位面积穗数的多少。穗粒数的形成则是从穗分化开始一直延续到作物开花后灌浆初期。而粒重的形成决定于开花后到成熟阶段。三个阶段相互重叠,前期生长为后期奠定了基础。
7,作物群体结构的概念以及合理群体结构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如何?
作物群体结构:组成这一群体的各个单株及总叶面积,总茎数,总根重在空间的分布和排列的动态情况。
作物合理的群体结构是指群体的大小,分布,叶色,长势,长相及其动态发展等均适合于作物的特性和当地的具体条件,保证群体中的个体发育健壮和群体得到足够的发展,群体与个体,地上与地下,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能够协调健全的发展。合理群体结构叶面积适中,通风透光良好,光能利用充分。光合产物转化到经济产量的比例大,最终产量高。
8,简述作物源及库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意义。
源在作物产量中形成的意义,一方面在于促进库的建成,源是产品器官发育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进行库的充实,即充足的物质供应为籽粒的进一步生长与充实提供保障。
库在作物产量中形成的意义,库决定着有机物质的分配;库影响干物质的生产;库控制着灌浆速度。
只有当库,源达到平衡时,有足够的库容来接纳光合源提供的碳水化合物,同时也有自购的光合产物来满足籽粒库灌浆的需要,才能获得最高的产量。
第三章
1,简述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及与作物生产的关系。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植物因子,动物因子,微生物因子),地形因子。
关系:对于某一特定作物而言,环境影响着发育并和遗传成分发生相互作用,其最终结果及其确定的是两者相互作用的产物。作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生理过程,最终反应在作物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上,而所有环境的最佳组合,也就是作物品种的产量及品质潜力。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就是人们不断认识,协调作物与环境的关系,协调作物生长发育的要求与环境限制因子之间矛盾关系的过程。
2,如何认识环境—措施—作物之间的关系?
作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生理过程,最终反应在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上,而所有环境的最佳组合,也就是作物产品的产量及品质潜力。改善作物的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是实现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的关键。
农业技术措施是调控和利用作物及其环境关系的必要手段。人类通过作物栽培耕作措施来协调作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优化作物生育进程,是作物生产向着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3,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温度概念有哪些?
平均温度:日,旬,月,年平均。
极端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的温度,反常的低温或高温。
界限温度:农事活动及农作物生育与温度条件之间的关系。
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最低和最高温度时,作物停止生长,但可维持生命活动。
积温:作物某个生育时期或整个生育期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
无霜期:一个地区连续大于0℃天数的总和,也就是晚霜之后到早霜之前的一段时间。
4,生产上常见的3种土壤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沙土类:通气性好,透水性强,保水保肥力差;好气微生物活动强,有机物质分解释放迅速,土壤有机质积累困难,潜在养分含量低;土温升降容易,昼夜温差大。
黏土类:通透性差,土壤内部排水不畅;土壤紧实,氧气不足,不易扎根;保蓄性强,养分含量高,分解缓慢,易于有机质积累;紧实易板结,湿时泥泞,干时坚硬,耕作费力,易耕期短,种子不一出苗。
壤土类:通透性良好,保水保肥性较强,土温比较稳定,耕性良好,宜耕期长,适合各种作物生长。
5,什么是植物生化互作?举例说明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植物向环境中释放生化物质,从而影响生境共享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
意义:(一)连作与轮作。连作造成,植物生化互作物质富集,影响下作生长,致使出现生长发育不强和产量下降;轮作中,作物通过根系分泌,根系残渣分解释放或微生物分解代谢产生的植物生化互作物质。也许有利,也可能有害。
(二)间,混,套作。复合群体作物组合时,注意避免不利影响,选择有利组合,;力争单位面积上获得更多产量。鹰嘴豆对玉米有抑制作用,大豆对玉米有促进作用。
(三)病虫害防治。大蒜素可抑制棉蚜。
(四)除草。植物和微生物产生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小麦侵提液可抑制白茅的生长。
6,处理作物和生态环境关系中应注意的哪几个问题?
(一)克服限制因子,抓住主导因子,提高作物产量。
(二)环境因子在自然界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三)作物生产所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作物和品种,他们有各自的环境要求和适应性,而遇到的又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环境条件,各环境因子又有其本身的变化规律,随地区和时间有所差距。
第四章
1,优良品种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有哪些,如何使用品种?
作用:(一)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从根本上改善农产品品质
(三)减轻和避免自然灾害的损失
(四)扩大作物的种植地区
(五)促进耕作制度改革和复种指数提高
(六)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
(七)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使用:良种良法配套:
品种+相应的科学栽培技术措施=高产
良种的合理搭配
品种搭配:几个具有不同特点的品种(当家品种+搭配品种)
不同生育期品种搭配
抗病与高产品种搭配
高产与优质品种搭配
2,引种的意义,引种的一般规律与注意事项各是什么?
引种:从不同农业区域或其他国家引进作物新品种,经过在本地进行适应性鉴定和试种比较,把表现优良的品种直接繁殖推广的方法。
意义:引进适宜栽培作物,丰富作物种类。
引进适宜作物品种,对提高作物的产量具有明显的效果。
引种是快速解决当地优良品种缺乏,是新作物类型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 。
规律:温光反应特性与引种:(一)低温长日照作物,从北向南引种应引进春性早熟的小麦品种;从南向北引种,应引进冬性,半冬性生育期长的品种。
(二)高温短日照作物,南种北引,早稻品种,产可获高产。
作物生态型与引种:气候条件相似论;同纬度地区引种较易成功。
注意事项:明确的目的性;加强植物检疫与检验;坚持先少量引种实验,后繁殖推广原则。
3,常见新品种选育方法及其特点有哪些?
系统育种—特点:优中选优、简便易行、时间短、见效快;连续选优、品种不断改进提高。
杂交育种—特点:一、 变异丰富
基因重组 综合双亲的优良性状。
基因互作 产生新性状。
基因累加 产生超亲形状。
二、方法灵活
组合配置、杂交方式、后代处理方法灵活多样,还可与倍性育种、诱变育种等配合使用,且这些育种方法也往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使用才会有好的效果。
诱变育种—特点:(一)优点:提高突变率,扩大突变谱;有效的改良个别形状;缩短育种年限。
(二)缺点:有利突变不多;突变的性质和方向不确定;很难出现形状好的突变。
细胞育种—特点:远缘杂交,避开生殖细胞受精过程,将可能培养成杂种的幼苗而获得远缘杂交的后代。
有些种子的休眠期长,通过离体胚培养,几天就可能长出幼苗,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
通过组织培养,还可快速繁殖有经济价值的植物、保存种质、生产无病毒植物材料等。
分子育种—特点:对遗传物质直接进行操作,人们能在指定位点上把DNA分子切成片断,每一片断通常就是一个单独的基因,并把这些片断重组成一条新的重组DNA链。
4,良种繁殖的任务和作用是什么?
任务:品种更换 即是迅速而大量地繁殖被确定推广的优良品种,以更换生产上现有的旧品种。
品种更新 即是用纯度高、种性好的种子,定期替换生产上已经混杂退化了的同一品种的种子,以保持品种的纯度和种性。
作用:繁——提高良种繁殖系数,数量
育——优良品种种性的培育,种子质量
良种——加快品种推广速度
保持品种的优良种性
延长品种在生产上的使用寿命
保证作物持续高产
5,什么是种子质量,衡量的标准有哪些?
种子质量:品种质量—遗传特性有关的品质
播种质量—种子播种后与田间出苗有关的质量
衡量标准:纯度、净度、发芽率和水分
第五章
1,种植制度的概念,功能与意义是什么?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
功能:技术功能,全面持续增产,稳产高效的技术体系与环节,具较强的综合性,地区性,目标性。
宏观布局功能,对一个地区或单位土地资源利用与种植业生产进行全面安排,具有战略性功能。
意义:利于提高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发展。
利于妥善处理各种矛盾,避免盲目性。
利于协调利用各种资源和投入。
利于统筹安排国家与地方,政府与农民,城镇与乡村,农村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促进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2,作物布局的内容,意义与原则是什么?
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栽培作物的种类,面积和配置的总称,即种植结构和配置问题。
意义: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种植计划或规划,是一项综合性较强,涉及面广生产技术设计。
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和组成。
种植业较佳方案的体现。
原则:作物生态适应性是基础。
社会需求是导向。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是重要条件。
3,间,混作及套作增产的机理是什么?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资源。
合理利用了作物间的竞争与互补关系的关系。作物间的的正相互作用包括互补,偏利,互利共生;负相互作用包括种内竞争,种间竞争。
4,为什么要进行轮作?连作减产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减轻土传病虫害;防除,减轻某些杂草危害;协调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调节,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合理利用作物—土壤—作物之间的有利关系,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减少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
连作减产的原因:连作是在同一块耕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土壤中某种元素缺乏,加剧土壤养分供给与作物需要之间的矛盾,容易引起土壤病虫害传染和杂草的蔓延与危害;植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物中的而有毒物质在土壤中积累,也以引起自身中毒。
5,为什么要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应注意哪些问题?
原因:种植业产品数量实现了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种植业进入新阶段。
中国的粮食,油料,肉类,禽蛋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均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目的是解决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以提高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种植业的产业化升级。
问题:处理好面积、种植方式、单产、品质和总产量的关系。
处理好结构的多样性和专业化的关系。
处理好结构稳定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第六章
1,土壤耕作的作用与意义是什么?
改善耕层构造(有机质含量,耕作),调节肥力因素。
减少作物根系生长阻力,增强根系活力。
蓄水保墑
利用干湿和冻融交替,改善土壤物理状况。
防除田间杂草。
建造适宜苗床。
2,土壤耕作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与作用?
类型:(1)翻耕法:翻耕,松土和翻转土层,翻埋肥料,残茬和消灭杂草,翻耕能一次完成,为后作物创造清洁的地表。有翻土,松土,碎土的作用。
耙地、耢地、镇压、中耕,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耕作任务,来确定应用时间和方法。翻耕后必需进行的辅助性操作,有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和地表状况的作用。
(2)旋耕法:土壤松散,地表平整,但在降雨和灌水后容易变紧,有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松土,碎土,混拌,平整土壤的作用。
(3)深松耕法:分层深松,不乱土层;间隔深松,虚实并存;耕种结合,耕管结合,具有疏松坚实层,增加心土层中大空隙,增加土壤透水性,只松土不翻土,疏松犁底层的作用。
(4)垄作和沟播耕作法:
(5)沙田耕作法:
(6)少耕和免耕法:
(7)水田土壤耕作法:
3,土壤培肥的途径有哪些?
增加有机和无机肥料,提高供肥性能。
合理耕作和灌溉,促进养分的转化供应。
消费有毒物质,改善养分的供应状况。
4,简述传统土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问题:耕地面积减少,质量退化。
严重的土壤环境污染,使农产品品质下降。
新动向:优化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土壤新型耕作体系的研究与推广
化肥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
农药的合理施用和新型作物病虫害防治制度
建立现代农田水分管理技术体系。
第七章
1,作物化学控制的概念,原理与作用是什么?
概念: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系统,调节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使其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和程度发展的技术。
原理:对症应用,针对作物遗传上的不足或环境条件的限制,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应急或短期解决生产上的疑难问题。
系统化控,做五生长发育的需要,通过数次运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持续影响之物内源激素系统,在基因表达的基础上从种子的萌发开始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行定向诱导。
化控栽培工程,实施系统化控条件下,主动变革种植密度、水肥管理等措施,将系统化控与传统栽培措施的变革进行有机融合,对作物自身和生育环境进行双重调控。
作用:提高作物抵抗各种逆境的能力
改善产品器官的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提高劳动效率
2,简述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及其作用。
类型:植物生长促进剂:促进茎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分化及亚茎顶端分省组织细胞延长的化合物,它们促进营养器官的生长和生殖器官的发育。
植物生长抑制剂:阻碍顶端分生组合细胞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抑制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的伸长和分化,是顶端优势丧失,侧枝数目增加、叶片变小。
植物生长缓慢剂:抑制茎尖亚顶端分生组织区的细胞分裂和扩大,但对顶端分生组织部产生作用,只使节间缩短、节数及顶端优势保持不变。
3,简述提高化学控制效果的方法。
第八章
1,作物安全生产的概念,形式与内容是什么?
概念:在数量,质量和发展三方面满足人们对作物产品需要的作物生产。从产品数量的角度,要求满足人们的需要;从质量的角度,要求产品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要求生产的过程要注意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形式:无公害农业—安全农产品:环保安全的生产资料;无公害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
作物安全农产品与生产形式:有机农产品—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业生产,加工标准生产出来的获得认证书的一切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复符合我国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过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志的农产品。
绿色食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2,我国作物生产标准化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是什么?
问题: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较少,很多种类的作物没有适用的标准:初级产品
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
国家对标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体制有待改善
市场体系不健全,营销手段落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措施:加大发展力度,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制定相关标准。
依法扩大生产规模,实行专业化生产。
发展全国性作物生产检验体系和检疫工作,在实施中健全相关标准并依法执行和监督。
健全市场管理标准体系,确定社会化服务项目的量化指标,规范服务程序,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以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健康发展。
3,作物无公害生产的技术要求是什么?
产地环境:产地生态环境(污染物,重金属物),产地环境(灌水质量,空气质量,土壤质量),测试方法,检测规则。
病虫害防治技术:环境和营养调控技术
农事操作预防技术
防治技术:趋光性、天敌、微生物杀虫剂
防治技术: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杀死害虫;天敌,微生物杀虫剂杀灭成虫和幼虫。
药剂防治: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
有选择性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使用量及安全间隔期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