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农学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第一章 绪论 (补充) 第十一章 圆口纲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01 23:34:30
 第一章 绪论 (补充)
第十一章  圆口纲
一、圆口纲是脊椎动物亚门中结构最低等的一个纲,是由原始有头类发展出的一支没有上下颌的无颌类。包括盲鳗和七鳃鳗2大类。
二、特征:1.圆口纲的原始性特征:
  1)口为吸附型,没有上、下颌
   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中第一阶段的代表。
  2)没有成对附肢
   圆口纲动物没有偶鳍,只有奇鳍,是脊椎动物中唯一没有附肢的动物。
3)终生保留脊索,没有真正的脊椎骨,但已具有神经弧的雏形
4)脑的发达程度低,内耳只有1-2个规管
2.圆口纲的形态特征
1)具吸附性的、不能开闭的口漏斗        用活塞式的舌司口部的开闭。
2)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鳃囊      圆口纲动物的鳃为鳃囊, 囊壁为由内胚层来源的褶皱状鳃丝,上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进行气体交换。
三、代表动物-七鳃鳗
第十一章 棘皮动物
1、地位: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的后口动物。具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最高等的无脊椎动物。
2、主要特征:
(1)成体辐射对称,幼体两侧对称。
(2)体表有棘状突起,具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
(3)体壁由上皮和真皮组成。
(4)真体腔发达,包括围脏腔、围血系统,和特殊的水管系统(主要机能是运动)。
(5)运动迟缓,神经和感官不发达。雌雄异体,个体发育中有各型的幼虫(如羽腕幼虫、短腕幼虫、海胆幼虫等)
(6)全部生活在海洋中。
3、代表动物:海星、海参、海胆、海盘车
海百合纲是最古老的类群。
☆4、水管系统的形成及其功能
第十二章 半索动物(隐索动物、原索动物)
1、生物学特征:
    具有背神经索,一般认为这是背神经管的雏形;消化管的前端有鳃裂,为呼吸器官;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称为“口索”,这是半索动物特有的。
2、生物体类型:体呈蠕虫状,或固着生活,后口式发育。
3、身体结构:三胚层,两侧对称,真体腔动物。身体不分节,只分为吻、领和躯干三个部分。通常咽上有鳃裂。身体分为前体、中体和后体,每部分都有分隔的体腔。
4、气体交换可以通过鳃裂完成
5、开放式循环系统
6、神经系统原始而特殊
7、雌雄异体,异体受精。受精卵经过辐射卵裂,以后口式发育。
第十三章 脊索动物
1、生物学主要特征:
(1)脊索:位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的一条棒状结构,具有支持功能。所有脊索动物的胚胎期均具有脊索,但在以后的生活中或终生保留,或退化并被脊柱代替。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背面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神经管前端膨大成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鳃裂:咽部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低等脊索动物及鱼类的鳃裂终生存在,其他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有鳃裂。
2、次要特征:
(1)肛后尾:尾在肛门后方
(2)闭管式循环系统
(3)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
(4)胚胎期原肠胚的发育类型为原口
(5)分节的肌节,附着在不分节的躯干上
☆3、分类:
(1)原索动物(无头类):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
(2)脊椎动物(有头类):圆口纲、硬骨鱼纲、软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爬行纲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类。其他各纲脊椎动物称为无羊膜动物。
鸟纲与哺乳类共称为恒温动物。其他脊椎动物均为变温动物。
☆4、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与联系
(1)脊索:脊索动物具有纵贯背部的脊索,后被脊柱所代替;无脊椎动物无脊索或脊柱。
(2)中枢神经:脊索动物中空的神经中枢位于背部;无脊椎动物中枢神经呈索状位于身体腹面。
(3)鳃裂:脊索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时期具有鳃裂;无脊椎动物不具鳃裂。
(4)心脏位置:脊索动物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无脊椎动物心脏位于消化道背面。
(5)生物化学方面:脊索动物参与肌肉收缩能量代谢的非蛋白质含氮浸出物是磷酸肌酸;无脊椎动物的是磷酸精氨酸。
第十二章  鱼纲
一、地位:鱼类是适应水栖生活的有颌、变温脊椎动物。
二、主要特征:
1、有上、下颌
2、有成对的附肢(胸、腹鳍)和发达的尾部。偶鳍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偶鳍:保持躯体平衡,改变运动方向。
3、以脊柱代替脊索
4、终生以鳃呼吸
5、单循环系统。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 组成。心脏内含缺氧血。
6、具有特殊的感觉器官-侧线器官
侧线是由许多单独侧线器官组成的一条管状结构。侧线器官在鳞片上以小孔向外开口,基部与感觉神经相连,能感受水的低频振动,以此来判断水流方向、水波动态及周围环境的变化。
7、皮肤有丰富的粘液腺
☆鱼类皮肤粘液腺的功能:
1) 能分泌大量粘液,使体表润滑,以减少水的磨擦。
2) 形成一层隔离膜,使皮肤减少对水分的渗透,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
3) 粘液可保护身体不受细菌和微生物的侵袭。
8、大多数种类有鳞片
鳞片是鱼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是保护性结构
楯鳞和牙齿为同源器官。
三、鱼的外形
1、分类:纺锤形、侧扁形、平扁形、棍棒形
2、不论鱼类为何种体形躯体都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3、鱼类的尾部根椐尾椎和尾鳍的形状可分为三种类型:原尾型、歪尾型、正尾型。
4、☆软骨鱼有形态固定的肝脏和胰脏。
硬骨鱼肝脏和胰脏混合在一起,无固定形状, 呈弥散状分布,统称为肝胰脏。
5、鱼类以鳃呼吸,辅助呼吸器有皮肤、肠、口咽腔表皮、鳔等。腮的分类
☆6、洄游:是鱼类的一种周期性、定向性和集群性的迁徒运动。鱼类依靠洄游来寻找它在生活的某一时期所需要的特定环境。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
7、鱼的分类:软骨鱼类、硬骨鱼类。
小结:
鱼类是有颌、以鳃呼吸、变温的水生脊椎动物。具有偶鳍,体被鳞片。现存鱼类分为2大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大多数在水中生活的硬骨鱼靠鳔来获得浮力,鳔是有效的调节气体以调节浮力的结构。水中的氧气和鱼体内的血液在鳃部以逆流接触的方式进行高效的气体交换。鱼类有发达的渗透压调节系统。鱼类进行有性生殖,卵生、卵胎生或假胎生,后两种方式较为少见。
第十二章  爬行纲
一、在进化上的地位:爬行动物是体被骨质鳞片,完全摆脱了对水生环境的依赖,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在陆地上繁殖,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因而与鸟纲和哺乳纲总称为羊膜动物。
二、☆羊膜、羊膜腔的定义与形成
三、主要特征:
1、体形多样化
爬行动物躯体分成五部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
为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爬行动物的体形向多样化发展, 可分成三种类型:龟鳖型、蜥蜴型、蛇型
2、体被角质鳞或骨板,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
3、骨骼
骨化程度较高,趾端具爪,适于爬行。
脊椎骨分化为陆生脊椎动物典型的五部分: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躯椎分化为胸椎和腰椎。
头骨具单一枕髁。头骨首次有颞窝。
开始具有胸廓,胸廓为羊膜动物所特有。
首次出现次生腭,内鼻孔后移,口腔与鼻腔分开。
4、消化系统:
具齿: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的牙齿,是重要的消化器官
具发达的口腔腺
大、小肠交界处开始出现盲肠,与纤维素消化有关
5、循环系统:不完全的双循环
6、排泄系统
以后肾为排泄器官,排泄物主要为尿酸。后肾为羊膜动物的排泄器官。盐腺:执行肾外盐排泄功能。
7、神经系统:延脑发达,在脑和脊髓之间形成弧度弯曲,称为颈弯曲,是高等脊椎动物
的特征性标志。
四、爬行类对陆生的进一步适应
1、羊膜卵的出现
2、覆以角质鳞的干燥的皮肤
3、骨骼系统:脊柱分区明显、颈椎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躯干部具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
脊柱进一步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肌肉系统:肋间肌和皮肤肌出现,躯干肌复杂化。
4、消化系统进一步复杂化
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
6、具有羊膜动物式的排泄器官——肾脏
7、体内受精、产羊膜卵
五、小结:
爬行类在系统发生上是起源于古生代末期的古两栖类。
3亿年前出现真正适应陆生的脊椎动物,其成功主要归于羊膜卵的进化。
羊膜卵不仅具有坚硬的壳,重要的是胚胎发育得到卵内3层膜(羊膜、绒毛膜和尿囊
膜)的保护,使爬行类彻底脱离了水的束缚。
具有干燥的、有角质鳞片保护的皮肤,以及进步的骨骼支持、循环、呼吸、排泄、体
内受精和神经系统等,使爬行类真正生活在陆地。
第十二章  鸟纲
(1)鸟类在动物进化中的地位: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脊椎动物。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是在爬行类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飞翔生活的一支高度特化的高等脊椎动物。
(2)鸟类和爬行类的共同特征:
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
都具有皮肤衍生物(羽毛和角质鳞片)
头骨具单一枕髁
排泄物为尿酸
☆(3)鸟类在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37.5-44.6度)
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可采用主动迁徙的方式来适应多变的环境
根椐鸟类不同的迁徙习性可分成以下类型:留鸟、候鸟、旅鸟、迷鸟。
心脏分为二心房二心室,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
具有更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具有完善的繁殖方式(营巢、孵卵、育雏),保证了后代具有较高的成活率。
☆(4)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
外形:体表被覆羽毛,具有流线形的外形,以减少飞行阻力。
皮肤:
1)皮肤薄而轻,缺乏皮肤腺。(尾脂腺是鸟类唯一的皮肤腺)
2)具有多种表皮衍生物
羽毛和角质喙是鸟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
后肢趾端的爪和后肢表面的角质鳞片均为皮肤衍生物。
骨骼
1)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充气(气质骨),以减轻体重。
2)骨骼有愈合现象,以增加牢固程度
3)部分骨骼特化
4)胸骨具龙骨突,以扩大胸肌的附着面
5)前肢特化成翼
上、下颌骨极度前伸,特化成鸟喙。(鸟喙为鸟类区别于其它脊椎动物的特有结构)
肌肉
1)与飞翔有关的胸大肌、胸小肌特别发达
2)背部肌肉退化
3)皮下肌肉发达
4)腿部有适合于树栖握枝的肌肉(贯趾曲肌和腓骨中肌)
消化系统
1)没有牙齿,减轻体重
2)直肠短,不贮存粪便
3)消化能力特别强,消化迅速
呼吸系统
1)鸟类的肺是由各级支气管组成的彼此互相吻合的网状管道系统。
2)肺部有9 个气囊
3)进行双重呼吸:吸气和呼气时,气体在肺内单向流动。气囊:是呼吸辅助系统。
双重呼吸:无论在吸气或呼气时均有新鲜空气进入肺部进行交换的呼吸方式。
气囊的功能:
1)参于双重呼吸
2)减轻比重,增加浮力
3)减少肌肉及内脏器官之间的摩擦
4)降低体温
循环系统
1)心脏分为四腔:二心房,二心室,为完全的双循环
2)静脉窦完全消失
3)不具左体动脉弓
4) 心脏大:重量约占体重的0.4-1.5%,在脊椎动物中占首位
5)心跳速率快,血压高,血液循环速度快
这些结构和功能使鸟类保持高水平的新陈代谢
泄殖系统
1)排泄物为尿酸,可以固体状态排出。
2)不具膀胱 ,不贮存尿液
3)鸟类右侧卵巢及输卵管退化
4)生殖腺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神经
1)大脑纹状体高度发达,是鸟类的“智慧” 中枢,使鸟类具有复杂的本能和学习能力。
2)中脑视叶发达
3)小脑发达,分化为中间的蚓部和两侧的小脑卷,与鸟类飞翔时运动的协调和平衡有关。
感觉系统    
1)视觉发达,具有瞬膜(防止异物伤害眼球)、巩膜骨(防止眼球变形)、栉膜(增加对移动物体的识别能力)
2)听觉:单一的耳柱骨和雏形的外耳道,夜行性鸟类听觉发达。
3)嗅觉退化
第十二章  哺乳纲
(1)哺乳纲在动物进化中的地位: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哺乳的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行为最为复杂的最高级动物类群。
(2)哺乳:幼仔在产出后依靠母体乳腺所分泌的 含有丰富营养成分的乳汁取得营养的现象。
(3)绝大数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为胎生,胚胎在母体内发育时通过胎盘吸取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把排泄物送入母体内。
☆胎盘:胎盘是胚胎的绒毛膜和尿囊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形成的特殊结构。
分类:蜕膜胎盘造成大量出血,如人;无蜕膜胎盘无大量出血现象,如牛、羊。
胎生为胚胎发育提供了营养、安全及恒温的发育条件,使外界环境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减
少到最小程度,大大提高了胎儿的存活率。
哺乳使后代能在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的保护下迅速成长,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4)哺乳类的进步性特征
体形
1)前肢肘关节向后转,后肢膝关节向前转
四肢位于身体的腹侧下方,使躯体离开地面,大大提高了身体的支撑和弹跳能力。
2)体形多样化:兽形(陆生,四肢发达,有尾,适合奔跑)、鲸形(躯体流线型,鱼形,四肢退化,呈浆状,水生)、蝙蝠形(前肢特化成翼,具皮膜,能飞翔)。
适应辐射:来源于同一祖先的生物在扩大生存范围和占领生态位的过程中,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不同的适应特征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皮肤
1)表皮角质层发达,真皮加厚,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感觉末稍,能感受温度、压力和疼觉。
2)皮下脂肪层发达,有隔热保温作用。
3)毛发为哺乳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
4)皮肤腺特别发达
皮肤腺来源于表皮生长层 ,有4 种类型:皮脂腺、汗腺、味腺、乳腺。
骨骼:
骨骼系统发达,支持,保护,运动。
1)具7节颈椎:除极少数种类,哺乳动物都具有7 节颈椎(海牛6 节)
2)具两个枕髁
3)下颌由单一齿骨组成,自接式。具颧弓.
以上三点是哺乳动物骨骼的鉴别特征
肌肉
1)具膈肌:膈肌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肌肉,有辅助呼吸作用。
2)皮肤肌发达
表情肌,是面部的皮肤肌肉,由表情肌的收缩来表现喜怒哀乐。
3)咀嚼肌发达(颞肌和咬肌)
消化
1)牙齿为再生齿、槽生齿和异型齿
2)具肉质的唇
3)唾液腺分泌消化酶(有3对唾液腺)
4)直肠以肛门直接开口体外, 无泄殖腔
呼吸
1)喉部具声带
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二部分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和气管。
长颈鹿无声带
2)肺泡是肺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进行腹式(靠膈肌的收缩)和胸式呼吸(靠肋间肌的收缩)
循环
1)具左体动脉弓
2)静脉系统趋于简化:
成对的前后主静脉变成单一的前、后大静脉
肾门静脉消失
成体腹静脉消失
静脉系统简化缩短了循环路径,有利于提高血压,加快循环速度
3)红细胞不具细胞核,体积小,呈双凹形。
不具细胞核:降低红细胞自身对氧的消耗,提高输送效率
体积小,数量多,及双面凹陷都大大增加了红细胞与O2的接触面积
排泄
哺乳动物的后肾卵圆形,排泄物主要为尿素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单位              肾球囊
肾脏                        近曲小管
肾小管  髓袢
集合小管            远曲小管
哺乳动物尿的生成由肾小体的过滤、肾小管的重吸收及集合管的调节三个阶段
神经和感觉
1)大脑的体积增大,皮层加厚,表面出现皱褶(沟和回),新脑皮为高级神经活动中枢。
2)形成以下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胼胝体、小脑皮层、脑桥
3)嗅觉特别发达
4)听觉敏锐,具有发达的外耳道和耳壳,中耳具三块听骨(槌骨、砧骨、镫骨)
生殖
哺乳动物生殖器官发达,除原兽亚纲外,全部胎生。
(5)分类
原兽亚纲
后兽亚纲(有袋亚纲):胎生,但不具真正的胎盘
真兽亚纲:为哺乳动物的高等类群
第十五章  保护生物学
一、物种灭绝机制
1、外部机制   影响物种生存的外部因素包括生物学机制、物理学机制和人为活动。
 生物学机制(1)物种灭绝与种间竞争(2)物种灭绝与捕食者猎物动态的关系
(3) 物种灭绝与病菌及病害的流行  病菌常常是导致物种灭绝的一个重要因素。
☆(4) 物种灭绝中的第一冲击效应
例:松鸡的灭绝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松鸡的生存从未有过的强烈冲击,即人类大量、无度的捕杀。该阶段使松鸡的地理分布范围迅速缩减。
    第二阶段则始于1916年,即一系列接踵而来的生物学和物理学事件,使该种最终走向灭绝。
如果没有第一次远远超过其适应能力的突如其来的强烈冲击,一个已建立起完善的适应体系的物种很难迅速灭绝。
由此看来,当一个强烈的冲击使一个物种的地理分布或其他适应体系支离破碎时,该物种就很容易在一系列偶发事件中走向灭绝。
☆二、阿利效应与外来种入侵
阿利效应:个体适合度的任何一个成分和它们同种的数量或密度的正相关关系。
阿利效应适合小种群动物保护的理解:
1)被捕食的机率下降,当捕食者数目不变,个体数目增加,有利于个体数存活。
2)个体数目增多,发现天敌的警觉度增强。
3)个体数目增多,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的能力增加。
4)个体数目增多,降低近交程度,提高种群成活率,遗传多样性,适应环境生存能力增强。
三、迁地保护
1、就地保护:指保护在野外的自然群落和种群。 是生物多样性长期保护的最好策略。
2、迁地保护或易地保护:指在人类控制的条件下维持种群个体。 许多物种在野外灭绝了,但还存活在笼养侨居地。例如麋鹿和野马。
3、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比较的局限性:种群规模、学习技能、遗传变异性、持续性、集中性
四、迁地保护与小种群问题
对迁地种群进行遗传管理的主要措施有:
☆在繁育配对时尽可能将无亲缘或亲缘关系较疏的个体配对;(近交系数)
☆让每一对繁殖个体产生数目大致相当的后代;(等数留种)
☆保持繁殖群的相同性比。
五、物种的濒危等级
1、灭绝:一分类单元如果没有理由怀疑其最后的个体已经死亡,即可列为灭绝。
2、野生灭绝:一分类单元如果已知仅生活在栽培和圈养条件下或仅作为一个(或多个)驯化种群远离其过去的分布区生活时,即为野生灭绝。
3、极危:一分类单元在野外随时灭绝的几率极高,符合极危的标准,即可列为极危。
第十六章  动物的地理分布
一、动物对环境适应的耐受区限:
动物的栖息地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又是时刻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当其变化一旦超过动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动物将无法在原地继续生存下去和进行繁殖,这个范围就是动物对环境适应的耐受区限。
耐受区限决定着动物区域分布的临界线,通常每种动物的耐受区限是比较宽广的,但
临界线却是很难逾越。
动物的生活和繁殖还同时受到适宜区限的制约,各种动物在适宜环境以外的地区里,
虽可暂时生存,但不能久居,更无法进行繁殖。
☆在适宜区限内,还包含着一个范围更加狭窄的最适区限,一般动物的成体可以在较广
阔的适宜区限生活,但幼体发育却只能在最适区限内进行
二、动物区系:是指有关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和在现今生态条件下所生存的动物群。
(1)区划的名称:大陆动物区系一般分为古北界、新北界、旧热带界、东洋界、新热带界和澳洲界。其中澳洲界动物区系为世界动物地理界中最原始、最古老的类群。
(2)我国动物区系属于世界动物区系的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区系。这两大区系的分界线西起横断山脉北端,经过川北岷山与陕南的秦岭,向东达于淮河一线。
第十七章  实验动物学
1、实验动物的概念
实验动物指人工培育的、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对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的动物。
2、实验动物的分类
按遗传学控制标准即基因的纯合程度,实验动物分为
(1)近交系   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或亲代与子代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2) 封闭群  以非近亲交配方式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为一个封闭群,或叫远交群
(3) 杂交群动物   不同品系或种群之间杂交产生的后代称为杂交群。用于医学生物学研究常指两个近交系杂交后生育的第一代动物。
3、实验用动物的概念
实验用动物指来源于野生动物、经济动物或其它人工饲养的动物,经过人工选择、定向培育发展而来、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动物。实验用动物泛指一切用于科学实验的动物,除了严格意义上的实验动物外,还包括经济动物、野生动物或观赏动物,也包括无脊椎动物。实验用动物范围要比实验动物广得多。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