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专业
※资料目录※
欧阳宏生教授《广播电视导论》(名词解释部分)
欧阳宏生教授《广播电视导论》(简答部分)
欧阳宏生教授《广播电视导论》(论述部分)
06辅导班新增
新闻摄影
广告学
编辑出版学
外新史
中新史
中新史名词解释
明天要出发去成都啦!~可能要有一段时间不能上网,今天抓紧把这些放上来。这些并不全是去年辅导班的内容,很多是我自己看书过程中做的梳理。
另外,我可能对报考其他专业的朋友帮助不够多,这也是我感到为难的事情。。只能请大家发扬互助互爱的精神啦~
欧阳宏生教授《广播电视导论》(名词解释部分)
1)广播电视?中国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运用电磁波传导方式把声音和图象传递给广大受众的电子传媒工具,是一种先进的电子通讯手段,是一种更为广泛面向社会的大众传播方式。
中国广电:关键在其社会属性,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现代话的大众传播媒介,是独特的文化形态,是一项发展方兴未艾的产业。
2)广播电视学
研究广播电视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内容包括广电基础理论、广电应用理论,广电决策理论和广电历史研究四方面,研究对象包括节目、受众、传播、管理等。
3)首次
◎世界首次广播新闻:1920年8月31日,美国底特律建立一家实验性电台,播送州长竞选新闻。
◎世界第一家商业广播电台: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呼号KDKA。
◎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美国人奥斯邦于1923年在上海创办,1月23日晚8时开始播音,50瓦,200米,内容包括音乐、国际新闻和中国地方新闻。
◎中国最早的官方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1926年10月1日开播,在奉系军阀支持下由我国早期无线电工程专家刘瀚主持创建,100瓦,280米,节目包括钱粮行市及音乐新闻等。
◎中国最早的私人商业广播电台: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1927年3月18日开播,50瓦,370米,完全由国人自行设计施工,并由国人独立经营,内容包括商业行情、新闻、音乐。
◎中国共产党首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党中央于1940年春在延安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广播委员会,同年12月建立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呼号XNCR,属于新华社的一部分,稿件由新华社提供。标志着无产阶级广播事业及人民广播事业的开端。
◎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1958年5月1日试播,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采用直播方式。
4)政治家办台
(何时何地谁提出?)坚持“政治家办台”方针,是加强党对广电事业领导的重要手段。要培养选拔真正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原则性强、思想觉悟高,能按电视传播规律办事的优秀干部来充实和加强广电队伍的领导力量。推荐优秀党员担任电台电视台领导职务,由他们在广电传播中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加强党对广电事业领导的重要手段。说到底就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办台。要把提高队伍素质作为"办台"的重中之重。
"政治家办台",是党的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也是对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内在要求;既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又是新时期新形势的现实需要。"政治家办台",说到底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办台,用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办台,用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办台,用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坚定性和政治责任感办台。惟有"政治家办台",才能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才能实现党对新闻事业的切实领导,也才能赢得人民大众对新闻媒体的信赖和支持。
首先提出“政治家办报”的是毛泽东同志。1959年6月,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 电视台也是如此。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指示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让政治家办台思想深入人心。
5)四级办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部于1983年3-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这一方针极大调动了地方和人民群众兴办广播电视事业的积极性,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期。
6)精品节目
作为集新闻传播、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广播电视媒介,其精品节目应达到导向正确、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反响强烈的要求。这五点是我们在建设广播电视先进文化时,各类题材、各种节目都要追求并努力达到的目标。
7)广播电视产业
说广播电视是产业,包含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指政府主管下的部分广播电视机构向市场化的过程,即通过组建广电集团等形式,把广播电视机构中的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单位,或对之进行企业化经营。二是指广播电视行业内部各广播电视结构之间、广电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市场关系及其调整。
8)广播电视广告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服务节目,属于媒介广告的一种,以直接或间接促进销售,树立商品或企业形象为目的,通过广播电视向公众进行商品或劳务性质的有偿宣传活动,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是一种介于生产、流通和消费之间的信息渠道。
9)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为中国广播电视节目的指导方针之一,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总体指导思想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发展方针的具体体现。“弘扬主旋律”是要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主流,在现阶段就是要反映中特社建反映改开反映民族振兴;“提倡多样化”要求既要面向大众雅俗共赏,又要引导大众向精致化方向发展,用高雅艺术引导观众。
10)卫星电视
以卫星通讯技术传播的电视媒介,对广电传播产生革命性影响,一方面改变了大众传播中的时空观念,使世界变得更小;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电视观念,使电视传播由本土文化向跨国文化发展,由延时性向即时性发展,也增大了受众选择范围。
11)视听习惯
指受众已经形成的选择固定栏目或频道的习惯,具有较强稳定性。实际上反映了该栏目或频道在受众心中已形成的品牌形象。
12)受众调查
以广播电视为研究对象,为了及时、准确、全面了解受众的情况,了解他们对电台、电视台节目播出的需求、态度、意见和建议而进行的社会调查。主要方式包括:视听率调查、综合调查、专项调查、受众来信等。
13)视听率
是广播收听率和电视收视率的简略统称,指实际接收某电台、电视台节目的受众占该台信号覆盖地区人口总数的比率,多用百分比表示。
欧阳宏生教授《广播电视导论》(简答部分)
1)传播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电子传播的产生对人类传播起什么作用?有什么意义?
答:a)原始传播—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
b)广播电视的诞生拉开了信息革命的序幕,互联网传播使电子传播进入更高阶段,两者的结合使人类完全进入信息社会,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广电影响着全人类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使地球变成村落,使全人类能共同思考一个问题,为同一事件采取共同行动。
2)广播电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研究内容包括四方面
a)广播电视基础理论:探索广播电视事业、广播电视实践本源的一般性、普遍性规律,包括广播电视本质、外部关系、内部关系的研究。
b)广播电视应用理论:对广播电视传播、广播电视运行中具体环节的可操作性,有针对性的研究。直接面向实践,包括对广电技术、广电创作、广电传播环节、广电构成要素的研究。
c)广播电视决策理论:对事关广播电视发展全局的规划、方针、政策、法规等各种决策的理论,包括战略规划(宏)、政策法规(中)、经营管理(微)的研究。
d)广播电视历史研究:研究广播电视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
3)为什么说中国广播电视是一种独特的现代文化形态?
答:广播电视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文化是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中国广播电视在传播文化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形成具有广播特色的各类广播节目如录音报道、广播剧、配乐散文,也形成了具有电视特色的各类电视节目如电视文艺晚会、电视剧、电视纪录片等。这些都构成了广播电视的独特文化形态。
4)广播电视经营的主要内容
答:其经营内容包括
广告经营:利用自身掌握时间资源和受众资源,作为中介,有偿向目标受众传播企业或商家指定的信息内容;目前是经营主体;
节目经营:经营光电传媒的终端产品“节目”,包括面向受众的有偿收视(听);机构之间的节目交易;节目产品零售出租;
网络经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广域分布,经营广电媒介的传输网络;
信息及技术经营:规模信息资源的经营;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和经营;
服务及延伸产业经营:面向社会广泛开展服务业务,如“影视城”、电视直销;
5)如何实现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制创新
答: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制需要创新,其关键就是要抓住改革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主要障碍,采取必不可少而又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管理制度或方式的转变:
a)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调整、收缩和转换现有广电事业宏观管理部门的职能范围(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过程管理到目标管理,行政管理到行业管理);政事分开,权责明确,建立现代事业制度;
b)实现宏观管理手段的体系化、科学化:建立健全广电事业管理法制体系;建立完善广电媒介市场调控体系;进一步提高广电媒介市场化程度;
c)规范优化产业竞争体系:在政府部门的依法管理下,使广电媒介在统一开放的媒介市场和信息市场中参加公平的产业竞争;
6)广播电视传播优势
1)时效性强:广播采编技术的现代化和先进传播通讯技术的应用,使直播得以实现;广电节目具有编排灵活的特点,可随时插播新闻或字幕新闻;
2)传真性强:声形并茂,直观形象,给人以现场感和感染力;可信度高;
3)信息容量大:节目数量多;同一节目传播信息符号多;囊括面广,大众化;传播中的“梗阻较少”;直观性强,使受众实际接受信息量大;信息发布频率高;
4)受众面广:不受年龄文化限制;可一心二用;城乡普及率高;
欧阳宏生教授《广播电视导论》(论述部分)
1)中国广播电视的社会主义特色(广播电视的中国特色)
答:(p52)第二章内容
a)公有制特色,由各级政府主办,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广电部门办台;集体性质办站;国有大中型企业参与非内容性传媒经营活动;产业集团化经营;整体纳入国民经济计划;)
b)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舆论工具,是党政和人民的喉舌(坚持党的理论指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坚持“政治家办台”方针;是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坚持党对广电事业建设发展的统一调控;)
c)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宗旨(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统一;满足人民群众自身需求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为人民服务——满足受众需要;)
d)统一的传播网络,较强的系统优势,宣传上形成全国一盘棋(中央台“以省台为骨干支撑,以地市台为补充”统一的新闻传播网络;强大的系统合力,央视与地方台的分工合作;统一的政治标准形成无可比拟的舆论强势;集约化的经营优势,产业集团化;)
e)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原则;坚持弘扬主旋律的方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性;)
2)论述中国广播电视的根本性质和其他属性(p91 三、四章)
答:根本性质包括:
a)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喉舌论;新时期坚持“喉舌”必须处理几个关系,坚持“喉舌”性质和坚持新闻规律的关系,坚持“喉舌”与培育风格特色的关系,坚持“喉舌”性质与参与市场竞争的关系;)
b)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贴近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其他属性包括:
c)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更丰富的信息渠道;受众主体地位不断提高;推进广电事业现代化进程;)
d)特殊的当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受众;大众文化服从于主流文化;)
e)属于第三产业(产业特点;产业经营是必然趋势;)
3)中国电视取得的成就在哪些方面?
答:在事业规模上突飞猛进,电视成为第一传媒;在传播内容方面,成绩更为突出:
a)电视新闻节目逐步确立了在电视节目中的主体地位,电视新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新闻联播》-其他新闻节目模式—重大事件现场直播—新闻频道)
b)电视经济节目迅速发展,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百姓生活服务;(央视二套;)
c)社教节目不断创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电教节目、记录片-教育频道)
d)体育报到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海外报道-现场直播-体育频道)
e)电视文艺和电视剧逐步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春节联欢晚会、电视剧)
f)不断加强对海外报道,中国电视开始走向世界;(对外卫星转播-国际频道(中英))
4)中国广播电视为经济建设服务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呼唤经济宣传水平的提高和方法的变革。我国广播电视从国情出发、从大局出发,进行正确舆论引导,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舆论环境,体现在:
a)传达和阐释了经济政策;(及时全面准确;贴近群众切身利益;深层阐述;)
b)传递经济信息;(《经济信息联播》;提供决策依据;)
c)分析经济现象,指导经济生活;(《经济半小时》;帮助认识经济事件,树立正确经济观念)
d)传播经济知识;(相关业务知识;相关背景知识;)
e)反映经济成就,监督经济行为;(报道好的经验和典型;揭露问题和不正之风;)
5)现代传播的今天,为什么要加强对受众的研究?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播电视是把为人民服务放在传播工作的首位,因此了解受众、研究受众是广播电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只有深入了解受众的结构和特征,研究受众的视听行为及视听心理,才能即可能地提高广播电视的传播效果,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要。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受众理论及我国广播电视工作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广播电视工作者必须重视调动受众的参与,使节目更有活力,更加贴近受众心理。
6)为什么说我国是广播电视大国?
答:我国是一个广播电视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收视群体。到2001年,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96座,电视台651座,广播电视台1272座。中国的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1.5%,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2.5%,覆盖人口近十亿。
2003年5月统计,2230电视频道个,央视13个频道(很快要加入青少频道),现在广电从业人员50万,已有一批在国际上知名对广播和电视品牌,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广播电视人才。年电视节目制作量近60万小时。广播电视设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央视和部分省市设备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广电制作系统已全面实行数字化,广电覆盖已从全国覆盖发展为全球覆盖(全球96%可收看央视)。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广播电视消费市场,广电产业收入得到迅速发展。广播电视在国内确立了第一传媒的地位,观众多、覆盖广、内容丰富,成为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7)广播电视传播功能包括那些?
答:四个功能:
a)新闻传播(信息传播;纵横沟通;舆论导向;舆论监督)
b)社会教育(提高思想素质;普及科技知识;传播文化知识;)
c)文化娱乐(提高审美水平;满足娱乐休闲需求;)
d)信息服务(日常生活信息;经济信息;特种信息广告;)
06辅导班新增
1. 面对电视的竞争,发挥广播的优势
答:(1)注重实效性、广泛性、服务性、参与性、多样性 (2)重视对“黄金时间”的利用(3)开办多套节目(4)开办专业台(5)加强对外广播
2.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P35
答:(1)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广播宣传全面改革
(2)抓好典型报道、深度报道和评论,精心组织重大事件报道
(3)加大新闻性专题节目和社教类节目的改革力度
(4)经济广播电台的建立和专业台系列化布局
(5)注重对外广播
3.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视如何蓬勃发展?
答:(1)电视新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2)电视经济节目迅速发展
(3)社教节目不断创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4)体育报道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
(5)电视文艺和电视剧逐步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
(6)不断加强对海外报道,中国电视开始走向世界
4. 广播电视为文化服务的内涵
答:(1)为教育服务:
(2)为科学技术服务:
(3)为文艺服务:
(4)弘扬民族文化,抵制文化渗透:
5. 电视新闻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新闻传播是广播电视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1)信息传播作用:广播电视的主体功能
(2)沟通作用:在我国新闻传播中往往体现为解释功能
(3)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舆论、引导实际工作、引导社会生活和引导受众思想
(4)监督作用:
6. 电视新闻传播的优势?
答:时效性强,传真性强,信息容量大,受众面广
7. 文化娱乐功能体现在哪里?
答: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
满足受众娱乐休闲需要
广播电视擅长发挥娱乐功能
8. 广播电视节目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1)全面正确地宣传马列毛邓三,并把其观点渗透到各类节目中
(2)表现和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正确处理正面报道和批评报道的关系,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
9. 如何正确处理舆论引导当中的各种关系?
答:(1)坚持党性原则与遵循电视规律的关系:根本原则与重要途径
(2)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3)服务与引导的关系:在服务中注意引导,注意加强与观众的交流
10. 网络进行信息传播有什么特征?
答:(1)超时空的信息选择特征
(2)点对点传播与个性化传播
(3)交互式传播
11. 进入世界先进广播电视国家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1)广播电视在本国有相当高的普及程度(98%)
(2)广播电视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相当的份额
(3)在世界广播电视传播界有重要影响
12. “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方针的推动作用
答:1983年3月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制定这一方针。
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和人民群众兴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已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13. 21世纪广电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
答:思想政治素质;深厚的人文素质,广博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结构,系统的广播电视传播学科知识和技能,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英语和国际交流技能,相应的岗位业务能力。
14. 如何认识广播电视的视听率?
答:收视率应该也必然会成为评价电视节目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在现行条件下,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唯一指标。一档电视节目的好坏涉及很多因素,不可盲目夸大收视率的作用。但对收视率应予以重视,毕竟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电视节目对观众的影响力,又不可忽视的实践意义。在正确看待和应用收视率的基础上,还应该开展多方面的调查和分析,在把握“量”的基础上深入地把握观众对节目“质”的评价。
新闻摄影
第一章 新闻摄影概论
一、新闻摄影定义:
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之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其构成形式包括画面形象和标题或文字说明两部分。
画面的基本要求:一个鲜明的新闻主题;有突出的主体;画面质量要高。
标题或文字说明: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简洁、画龙点睛。
二、新闻摄影具有以下属性:
1. 报道对象:具有形象价值的新闻事实。形象价值:新闻事实具有的足以值得和适用形象来表现的素质。
2. 拍摄方法:现场选择抓拍。
3. 技术手段:照相。进入21世纪后以数码摄影为主要技术手段。
4. 传播形态:附有文字说明的照片形式。
5. 本质特征:新闻事实现场的瞬间形象纪实。
三、新闻摄影的特性
1. 新闻性:新、值、快
(1)新:新人、新事、新画面
(2)值:新鲜性、贴近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
(3)快:反应快、动作快、拍摄快、处理快
2.真实性:真有其事,真有其人, 新闻事件现场拍摄,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拍摄,防止制作中出错,真实准确的文字说明。
3.瞬间形象性:
(1)画面形象要典型化,包含的信息容量大。
(2)视觉冲击力:新闻画面形象对读者视觉的刺激和心理的震撼能力。来自于:
画面的新颖程度;画面形象与正常状态的差异状况;画面的真情实感。
四、优势与不足
1.优势
(1)形象直观、便于理解、易于接受
(2)现场纪实,具有可信感
(3)瞬间定格,凝固动态,长久观看和保存
2.不足
(1)受众不便对新闻事件作全面了解
(2)需要借助文字补充
(3)数码摄影的运用使纪实性、可信度降低
(4)受记者主观因素影响大
五、作用与地位
1.作用:
(1)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舆论导向作用
(2)传播形象信息,满足公众需求
(3)传播现代知识,弘扬先进文化
(4)舆论监督,弘扬社会正气
(5)美化版面、图文并重,有利于新闻传播
2. 地位:
(1)与文字新闻、言论、广告并列为报刊四大组成部分
(2)在电视新闻的竞争下,深化形象报道是报刊的优势所在
(3)图文并重、两翼齐飞
六、“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方针
1. 涵义:承认新闻摄影是独立的,不同于甚至优越于文字报道的一种新闻形式、新闻兵种,报纸总编辑及整个编辑部应当像对待文字报道一样同等地重视新闻摄影,发挥新闻摄影的特性与优势,充分利用新闻照片的形象价值,大量使用照片来表现新闻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充分发挥其独立兵种的作用,使报纸更加生动更受读者欢迎。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方针突破了过去的新闻摄影的图解模式,恢复了其主体性地位,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独特作用,有利于报纸与电视的竞争,也符合国际新闻传播媒介的发展趋势,符合时代特征和人们对形象信息的需求。
2. 近期我国新闻摄影发展的特征
(1)数码相机成为获取和传递新闻图片的主要手段
(2)经济新闻继续在新闻摄影内容构成上占有一定比重
(3)灾难性事件报道更加直观、更加形象
(4)艺术摄影、纪实摄影、广告摄影等在报刊上也更为活跃,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5)日益注重对新闻题材的深度刻画,注重人物的情感表现
第二章 新闻摄影采访
一、新闻摄影的题材
特别关注三类题材:重大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性新闻事件;日常生活类事件;社会新闻题材
理由:
(1)重大新闻与突发性新闻事件紧贴历史本质和社会发展主流,蕴含的信息量大,新闻价值大。
(2)重大新闻与突发性新闻事件对人类社会和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3)重大新闻与突发性新闻事件能表现新闻摄影的独家优势,视觉冲击力强。
(4)新闻贴近性和趣味性的影响使日常生活类和社会新闻题材日益受到重视
二、新闻摄影的采访和拍摄
1.搜集报道线索。来源:
(1)党和政府的年度计划、预知的重大事件或是已经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重要活动
(2)通过学习文件和方针政策寻找选题和报道线索
(3)其他媒体的报道
(4)通讯员、线人
(5)从其他采访中积累
2.采访前的准备
(1)了解报道对象,探寻报道角度和报道时机
(2)准备摄影器材
(3)制定摄影采访计划
3.采访的实施
深入新闻现场;过细采访;形象观察与形象思维;新闻摄影的拍摄
拍摄时要注意:位置、时机。典型瞬间:在拍摄对象的发展变化中最能代表其本质特征的瞬间情节形象。
4.新闻摄影采访的要求
(1)在新闻现场既要抢拍画面,又要搜集新闻要素;既要拍,又要访。
(2)必须深入新闻现场
(3)必须发挥记者的主观能动性:搜集新闻线索,抢占有利位置,抓住时机,随机应变。
三、不干涉对象摄影
1.含义:现在一般把不干涉摄影直接称为抓拍,要求摄影记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干涉采访对象,拍摄地点必须是在新闻发生的客观现场,不能随意改变或改动。
2.不干涉对象摄影作为新闻摄影主要方法的理由:
(1)最大限度地保持事物的真实程度,使事实的真实、形象的真实和现场气氛的真实统一起来。
(2)被拍摄对象处于自在自为的状态,自然、生动
(3)容易抓住典型瞬间,再现真实环境和现场气氛,增大画面形象的信息量
(4)减少对被摄对象的干扰,减少摆拍造成的人力财力浪费,维护新闻摄影的良好形象。
2.不干涉对象摄影的方法
熟练的技术,准确地判断和构思,充分利用器材的长处,眼明手快抓取瞬间
3.评价和选择标准
(1)“三求”:新,真,活
(2)“五求”:新,真,活,情,意
内容的新鲜和形式的新颖的统一;事实的真实和形象的真实的统一;活的形象和活的气氛的统一;情感和情趣的统一;深刻的意义和深邃的意境的统一
(3)更高标准:新闻价值大,现场气氛浓,富有真情实感,社会效果好,拍摄难度大
第七章 数码摄影
一、数码摄影的特点——五个“直接”
直接显示,直接储存,直接处理,直接印放,直接传送。
二、数码照片的获取
1. CCD:电荷耦合器件。光线通过镜头进入机身以后落在CCD上,产生不同的电流信号,最终以图片文件的格式存储在内存当中。数码相机的成像质量从根本上说是由CCD决定的,CCD的分辨率越高、像素越多,派出的照片就越清晰。
像素:是构成影像的最小单位。
白平衡:数码相机特有的功能。为了尽可能减少外来光线对目标颜色造成的影响,在不同的色温条件下都能还原被摄物体的本来色彩,这就需要数码相机进行色彩校正,以达到正确的色彩平衡。白色物体因反射了全部可见光谱,因而作为数码相机的调定标准。数码相机只要在拍摄白色物体时能正确还原物体的白色,就可以在同样照明条件下正确还原物体的其他色彩,因此称为白平衡调整。
2. 数码照片的处理:调整尺寸、画面剪裁、调整曝光
3. 数码照片的输出
三、对新闻摄影的影响
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有了新的变化,提升图片编辑的作用。(1)需要处理的图片数量大大增加,发稿时限大大缩短,图片编辑的工作量增加,要求提高;(2)图片编辑在后期处理方面的责任压力增加;(3)在大型活动报道中扮演宏观策划的角色
第十章 新闻摄影传播
一、新闻摄影传播的形式——新闻摄影的体裁
1. 照片新闻:由一幅或多幅照片配以标题或简短的文字说明构成,着重展示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现场的直观形象和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瞬间,能够提示人物的个性特征或事物的本质特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特点是简明、率直、准确。
2. 新闻照片特写:从新闻现场选择一个或几个富有特征的局部、细节或角度,细腻深入地刻画人物形象的面貌、神情和事物本身的特质、内涵的新闻摄影报道体裁。特点:强调用典型细节来表现和概括新闻事件,强调抓住富于个性的特征和角度,对细节、局部加以强化,强调深刻性。
3. 插图照片:报刊上配合文字报道而刊发的照片,强调与文字报道的有机配合。
4. 专题照片:以多幅或成组的照片与文字结合,集中阐释一个主题思想,深入细腻地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以全面地表现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的一种报道体裁。
二、新闻图片的传播渠道
展览传播,报刊传播,电视传播(被动,主动),网络传播,其他渠道(礼品赠送,广告应用,内部资料,书刊插图,手机传播)
三、影响报刊新闻摄影传播效果的因素
1. 直接因素
(1)新闻价值(首要因素)
(2)视觉冲击力和形象感染力
(3)可信度
(4)制作质量
2. 间接因素
(1)媒体形象的好坏:主办机关的权威性,媒体定位,记者的知名度,风格和读者认可度
(2)刊发的时空环境:时间——时效性;反映时代内涵和本质特征
空间——刊载在合适的报刊上;版面容量、位置、尺寸
(3)读者的阅读心理:获取信息,求证,形象需求,审美愉悦
3. 提高传播质量
(1)提高摄影记者的素质
(2)建立科学高效的图片运行机制,增强总编辑、责编的图片意识
(3)做好新闻策划,组织好热点新闻的形象报道
(4)认清报刊定位
(5)掌握新闻摄影传播规律
(6)把握传播环节的影响因素:时效性,画面效果,传播规律
第十二章 常见新问题材的拍摄
一、事件性新闻的拍摄
强调新闻价值,又要具有新闻由头。
1. 突发性新闻事件拍摄
(1)常备不懈,随时行动
(2)头脑清醒,准确判断
(3)不畏艰险,深入现场
2. 可预知事件新闻的拍摄
(1)政治和国际新闻拍摄:熟悉政策和当前报道中心,熟悉礼仪,熟悉人物,注意创新
(2)经济新闻拍摄:合适的新闻由头,注意构图,妥善处理画面中人与物的关系,注意器材和光线,写好文字说明
(3)社会新闻拍摄:时效性,新闻要素要准确
(4)舞台照片
(5)体育摄影
二、新闻人物的拍摄
拍好新闻人物的外观形象,神态流露,感情流露;注意对人物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表现;其他细节
三、组照和专题新闻摄影
1. 组照和专题摄影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都是用多幅照片比较全面、系统地表现事件和人物
(2)区别:组照——对一个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作全面性报道
专题摄影——对新闻事件深度报道
2. 一般性要求
(1)严谨的内在逻辑联系,整体结构严谨完整
(2)高度概括地表达题材内容
(3)表现手法简洁洗练
3. 分类:以照片为主;图文并重;以文为主
4. 拍摄:掌握翔实的资料;根据报道计划和编辑方针,深入调查采访,边采边拍;分析归纳,初步编辑
5. 编辑:确定照片容量;选择点题照片,确定照片顺序;制作标题,写好说明
第十四章 图片编辑
涵义:(1)记者和通讯员将拍摄、冲印后的照片作选片、剪裁、撰写文字说明等工作过程
(2)编辑部内对新闻摄影报道的组织、刊用新闻照片的鉴别与选择,对刊用照片的剪裁和修改以及编排刊发等工作过程。
一、记者对新闻照片的编辑
1. 选片:选片以据:报道主题,注意主体的表现,动人的情节、精彩的瞬间,照片本身的质量
2. 剪裁:保持照片真实性,突出主体,保持视觉形象的完整,均衡画面校正倾斜线条
3. 撰写文字说明:配合画面,深化主题,突出新闻价值,确保新闻要素真实性,简洁、生动
4. 工作记录:采访时间、地点,采访对象的情况,采访过程和现场简介,冲洗条件,照片使用情况,刊用后的反馈情况,资料备查,经验和体会
二、图片编辑
1. 职责与工作
(1)对摄影报道的组织和策划:贯彻报刊的编辑方针,指挥摄影记者的业务活动;
组织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摄影报道。
(2)刊用照片的选择和编辑
审稿,剪裁画面,修改新闻照片的题目和说明
(3)资料的搜集发掘与应用
(4)照片的对口发稿与刊发
(5)搜集信息反馈
2. 图片编辑的基本素质
(1)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
(2)具备新闻记者从业经历
(3)新闻摄影专业知识,了解新闻摄影的传播规律
(4)新闻摄影报道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能力
(5)美学修养
(6)图片处理技巧
(7)相关计算机技术
(8)了解图片市场信息
三、新型的摄影管理形式和运作机制
1. 设置总编辑级图片编辑
2. 设立新闻摄影总监、摄影总监、图片总监
3. 普遍增设图片编辑
4. 成立新闻摄影中心
5. 用“部聘记者”解决人手不足
技术部分
光的色散:把合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有单色光合成的光叫合色光;不能分解为其他色光的单颜色光叫单色光。
光的干涉:具有相干条件的两个光波叠加以后,使波的振动相长或相消的现象。
光的衍射:光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而产生的一种曲折回绕现象。
临界口径:镜头从最大光圈缩小到第四档到最小光圈开大一档之间的光圈系数。采用临界口径既能避免绕射影响,又能有效地克服像差,获得较好的景深。
偏振光:光沿一个固定的方向振动而不是向四面八方振动。它影响影像层次和色彩的表现。
光的散射:光线经过不均匀介质是要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而向四面八方传播。
光电效应:又敏感金属吸收光能后又转变成电能、自动放电的现象。应运于数码相机的光电信号记录和转换。
色温:指光线中的色光成分。当绝对黑体在某一特定温度下,其辐射的光与某一光源的光具有相同特性,则绝对黑体的这一特定温度就定义为该光源的色温。
光的反射:光线投射到不发光物体的表面时,有一部分光线折向另一个方向行进。反射现象是摄影存在的先决条件。
光的折射:光线在两种密度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发生的偏折现象。
光强度:光源自身发光的强弱程度。
光通量:光源发出的光在单位时间内在一定距离一定面积内所通过的光量。
光照度:光源的光照到物体单位面积上的照明程度。决定着物体细部能否看得清楚。
照度定律:在点光源垂直照射下,物体表面的照度同光源的发光强度成正比,与光源到物体表面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是照度第一定律。
如果点光源倾斜照射,被照面上的照度与光线入射角的余弦成正比,这是照度第二定律。
光亮度:光源亮度指光源单位面积上的发光程度;物体亮度是指不发光物体接受光线后表面呈现的明亮程度。
根据景物的照度或亮度求得正确的曝光组合。
像差:光线穿过透镜以后,由于光程的改变而造成影像不清晰的差误,包括球差、慧差、像散、畸变、场曲和色差六种情况。
焦距:后节点到焦点的距离。
焦距长短与成像大小有关:焦距长度与成像大小成正比,与视角范围成反比。
用长焦镜头拍摄,被摄体影像前后比例相差不大,空间透视感小;用短焦镜头拍摄,被摄体影像前后相差大,空间透视感强。
用长焦镜头拍的照片,被摄体的影像清晰范围小,短焦镜头拍的照片清晰范围大。
有效口径:当无限远处射来的平行于镜头主轴的光线通过镜头前镜时的光线直径与该镜头焦距的比率。
相对口径:把光圈调节大小之后所形成的光孔直径与镜头焦距的比率。
视场:镜头开到最大光圈,对准无限远的地方调焦,在相机取景屏上能看见的最大的景物清晰范围。
视角:从视场边缘至镜头前节点所张的夹角,就是镜头视野的开度。
像场:把镜头对无限远处调焦时,该镜头在照相机内胶片或磁卡上所能清晰拍摄下的景物影像范围。
像角:像场边缘至镜头后节点的夹角。
焦深:当摄影镜头准确调焦后,在焦点平面上,调焦物平面处的景物能结成清晰的影像。同时,调焦物前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也能结成较为清晰的影像。反映在胶片上,在焦点平面前后景物成像清晰范围的纵长深度就叫焦深。
景深:与焦深相对应的被摄景物清晰范围的纵长深度叫景深。决定景深的因素主要有光圈系数、镜头焦距和拍摄距离。
超焦距:当镜头聚焦在无限远时,位于无限远的景物能在相机中结成清晰影像,同时在有限距离的某一点上的物体,也能达到较为清晰的标准,再近的物体就模糊了,那么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就叫最近清晰点。从最近清晰点到镜头前节点的距离叫该镜头的超焦距。
超焦距越大,景深越短;超焦距越小,景深越长。
感光度:感光材料对光线反应的敏感程度,是表示胶片感光速度快慢的标志,也是摄影曝光的基础。
反差:在被摄体和画面影像中不同部分的明暗差别程度。
宽容度:景物最大亮度和最小亮度之间的差别程度叫亮度范围。感光片正确记录景物亮度范围的能力叫宽容度。
广告学
广告:广告主通过付费方式有计划地利用媒体传递各类信息,以影响公众行为的信息传播活动。
属性:付费传播、可控性、主动性
传播对象是公众
计划性
非人际传播(传播是广告有效的关键)
目的是影响公众行为
真实性是广告有效的基础
科学性(现代广告的重要标志)
广告的构成要素:广告信息和广告媒体
广告的活动要素:
1.广告主:为推销商品或服务,自行或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的 法人、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是广告的决策者和发出者。
2.广告信息:广告中包含商品、劳务、观念等信息,通过文字、图像、语言、音响、数据、报表、计划等表现出来。
3.广告代理:为广告主代理调查、策划、设计、制作和发布等活动的专业广告公司和兼营广告单位。
4.广告媒介:进行广告宣传的物质手段和工具。
5.广告费:
6.广告传播对象:广告信息的接收者。
7.广告的组织与管理:
8.广告效果:在广告活动中通过消耗和占用社会劳动而得到的有用效果与经济效果。
广告的功能:
1. 基本功能:通过信息传播,将人们的观念、行为导向广告主计划的某个方向,达到广告预期的效果。
2. 经济功能(广告的主要功能):
(1)沟通产供销消个环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向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信息,刺激需求
(3)培养新的消费观念,创造需求
(4)参与竞争,争夺市场
(5)塑造品牌,创造驰名商标和名牌
(6)塑造企业形象
3. 其他功能
(1)心理功能:刺激广告受众,使其产生对某种商品、服务或观念的信赖与需求,进而产生某种消费行为或观念行为;调动消费者的初级需求和选择需求。
(2)宣传功能:强调社会效益和思想性
(3)社会功能:便民
(4)文化功能:美化社会环境,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传播文化信息,活跃文化事业;推动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
广告的基本原则
1. 真实性:传播的信息、广告内容、广告表现真实准确。
(1)言之有物,言而有据;注重信誉,兑现承诺;不讳言缺点
(2)真实性与艺术性有效结合:在真实基础上作适度的艺术夸张;不损害消费者利益;与消费者沟通,引导其正确理解;不违法违规
2. 思想性:广告宣传内容与表现形式要健康,有利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有利于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宣传政策的贯彻。
(1)思想情趣健康,注重“双效益”
(2)树立政策思想,严守法律法规
(3)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
3. 信息原则:广告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传播。
(1)信息多而充实
(2)信息新鲜具体有价值
(3)广告信息的内容与广告意图相吻合
(4)信息真实
(5)信息健康
4. 科学性原则
(1)科学的广告计划与策划
(2)科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
(3)先进的制作技术和传播手段
5. 艺术性原则
(1)以艺术性增强广告感染力,提高广告效果
(2)根据广告的目的、主题,充分调动一切艺术表现形式
AIDA理论和AIDAS理论:
“四为方针”:1959年8月,在上海召开了21个开放城市广告工作会议,制定了“为生产、为消费、为商品流通、为美化市容服务”的方针,并且提出“思想性、政策性、真实性、艺术性和民族风格”的要求。这些方针和要求长期以来起到了广告管理法规的作用。
1979年元月,《天津日报》率先恢复商业广告。
1979年元月28日17点零5分,上海电视台播放了我国大陆电视台的第一条电视广告——参桂补酒。同年3月15日18点51分,播放国内第一条外商广告——瑞士雷达表。
1979年4月17日,《人民日报》开始刊登广告——四川宁江机床厂。同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外国广告。
1980年,国家正式明确广告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一管理。
1983年,中国广告协会成立,开始协助对广告行业的自律,标志着我国广告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92年,开始推行广告代理制。
1995年2月1日,《广告法》正式颁布实施。
2005年11月,中国广告主协会
我国广告业发展趋势:
1. 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促使广告业走集团化、国际化道路
(1)广告主的广告意识逐步确立,带来对广告质量的更高要求
(2)广告媒体的多样化与可提供的媒体总量、发布广告的质量,与广告主对不同媒体的需求量构成供求关系,影响媒体的价格和广告业从量到质的发展。
(3)国外广告集团的大举进入
(4)我国广告业“小型化”、“分散化”格局仍未有较大改变
2. 广告经营观念发生新的变革
(1)广告被视作是为消费者的需要服务而存在(买方市场的影响)
(2)强调广告是作为对人生有益的信息传播,广告诉求聚焦于人,传递生活方式、人生价值观、社会责任、处事原则等。(以人为本,人文关怀)
(3)多媒介的应用、非传统媒介迅速发展(媒介自身的发展,企业综合运用多种营销手段)
广告人:具有知识技术、经验以及洞察力,能为广告主建议最好使用广告去完成他们的目的并能有效地执行,使广告能达成这些目的的人。
三个要素:具有知识技术、经验和洞察力;能劝服广告主使用广告;能有效地开展广告活动。
广告人的从业素质:
1. 知识结构
(1)陈述主张的知识(表现广告主题的能力)
(2)市场的知识
(3)信息的知识
(4)信息运载工具的知识(广告媒介的知识)
(5)交易通路的知识(商品流通渠道的知识)
(6)预测广告发生功效的知识
(7)特定情况的知识(策略知识)
(8)社会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
2. 谋划才能和创新意识
(1)整体策划能力
(2)远见卓识
(3)信息传播时机的选择
(4)创新意识
(5)应变能力和建设性思维
(6)良好的心理素质
(7)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广告公司:从事广告经营活动的专门机构
1. 广告代理公司(全面广告代理,部分广告代理)
2. 广告代理商:在广告客户、广告公司、广告媒介之间起联系作用,收取佣金
3. 广告制作机构
广告公司的机构设置
1. 客户部:直接与广告客户接触联系的业务部门,对内代表广告客户,对外代表广告公司。
2. 市场调研部:市场调研、产品调研、消费者调研、广告效果调查
3. 策划、制作部:做广告策划方案并形成广告计划书,撰写文案,做图案设计,制作广告作品。
4. 广告媒介部:制订媒介策略,在媒介上发布实施并控制预算分配,与广告媒介联系,监督发布实施状况。
梅杰广告组织:广告发布单位设置的广告部门,专门负责接收广告和在媒介上发布广告。发布广告使其主要任务,广告主要来源于广告公司。
广告社团:社会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从事广告理论研究和广告业务活动的学术组织、行业协会和学术团体。具有:广泛性、松散性、服务性、非营利性。
国际广告协会(IAA):1938年4月8日,总部在纽约。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权威性的国际广告组织。
广告代理(制):在广告活动中,广告客户委托广告公司代理实施广告宣传计划,广告媒体通过广告公司承揽广告业务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广告代理是广告公司最主要的职能。广告代理制最大的特点是广告业内部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共同发展,又强调了专业广告公司在广告经营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是广告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完善我国的广告代理制要强调以策划为主导、创意为中心。
广告代理的基本功能和益处
1. 对广告主
(1)功能:策划广告,设计制作,发布,检测效果,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
(2)益处:减少企业开支,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广告效果;客观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2. 对广告媒介
(1)功能:承揽广告业务,设计制作,代理媒介争取经济利益,适应新的广告管理体制
(2)益处:减少策划设计负担,降低信用风险,降低业务成本
3. 对广告公司的益处:强调了广告公司在广告运作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广告事业的科学化、专业化、高效化;有利于广告竞争
为什么推行广告代理?
1. 概念
2. 广告代理的功能和优势
3. 实行广告代理需要一定的条件:完备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高度发达的广告产业,一定数量的实力雄厚的广告公司。
4. 从1992年开始推行广告代理制,我国当前全面推行广告代理尚处于初期阶段
5. 与国际广告运作机制接轨
6. 实施广告代理制应注意广告客户、广告公司、广告媒介共同发展提高。要完善以策划为主导、创意为中心的广告代理制,关键看广告公司的发展能力。
广告代理的方式:综合广告代理(全面广告代理)
专一商品的广告代理
专一媒体的广告代理
广告工程代理
广告影片摄制代理
广告代理选择:
1. 基本条件:专业人才,较大的规模实力和良好的信用,较大的独立性
2. 经营信誉
3. 人员素质和配备情况
4. 设备
5. 业务能力:调研能力,策划制作能力,媒介关系
企业广告部的职能:编制管理企业的广告预算
选择广告代理公司
开展调查研究(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同广告公司和调研公司建立联系,资料搜集,案例分析)
未有广告代理时承担本企业的广告活动
开展公共关系工作
广告对象:广告信息的接受者。在商业广告中称为目标消费者。
基本特点:
1. 有一定范围:产品和服务只能满足部分人的需要
2. 构成复杂:他们之间有差异;他们自身处在一个复杂变化的环境中
3. 可以趋向集合:当共同关心点被广告触动时,广告对象就可能从分散状态形成群体。
4. 多变:目标消费者需求变化。。。
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变化。。。
产品自身变化。。。
分类:
横向:集团消费者,个体消费者
纵向:潜在消费者,目标消费者
按社会角色分:
广告对象的心理特征:
1. 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于消费者个体身上不同于他人的最稳定、最根本的心理特点,具有稳定性和经常性。
(1)消费者的兴趣:兴趣的倾向性差异,广泛性差异,稳定性差异,效能性差异
(2)~~~~~~~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交往能力,模仿能力、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
(3)~~~~~~~气质:
(4)~~~~~~~性格:
2. 性别心理特征:
3. 年龄心理特征
广告活动对心理学的应用:
1. 刺激需求
2. 吸引注意:扩大广告空间,延长广告时间,突出广告色彩,增强广告艺术性
3. 增进联想:联想要准确有联系,要自然积极,要巧妙
4. 增强记忆:重复,以联想为内容,增强广告语言的感染力
5. 明确诉求、促成行动:在诉求中提出消费理由,输送消费观念,突破心理障碍。
诉求:外界事物促使人们从认知到行动的心理过程。广告诉求的种类:知觉诉求,理性诉求,情感诉求,观念诉求。
心理障碍:风险、遗憾、恐后
广告传播:广告客户利用各种媒介,将广告信息有计划地传递给公众的沟通活动。
是一个有计划的完整的行动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
广告传播的要素:
1. 显性要素:信源,信息,信道,信宿,反馈
2. 隐性要素:信息可信度(“权威效应”“名人效应”“首因效应”)
时空因素
文化背景
心理因素
情感因素
报纸媒介广告的特点
1. 广泛的选择性:读者广泛,报纸多样化,介绍商品的多样性
2. 推出新产品的捷径
3. 反应快速直接
4. 良好的信誉和影响力
5. 分类广告突出
分类广告:在报刊上集中并分类刊登众多的简短文字表达的广告,即将小广告分类,并使每一类性质相同的广告集中在一起刊出。优点:提高发行量,对报纸有利;对客户有利;有利于读者
6. 可以保存备查
7. 制作简便
杂志媒介广告的特点
1. 信息含量较大
2. 印刷精美、版面灵活
3. 阅读率高,保存期长
4. 具有选择特定对象的特性
5. 是应广告对象的理解力
广播媒介广告的特点
1. 灵活性、及时性,反馈迅速
2. 普及率高,覆盖面广,随身性强
3. 成本低廉
4. 浓厚的气氛和亲切感
电视媒介广告的特点
1. 最富感染力
2. 收看时间长,覆盖范围广,收视效果好
3. 语言精练,画面紧凑,时间短,以受干扰
D.M广告:直邮广告,直接送达广告信息的媒介广告。
三种类型:商业信函,邮政明信片广告,传单广告
特点:专一的选择性,极强的针对性;灵活性;集反馈、联络、征询于一身;可做市场调研工具
户外广告:
影响效果的三个因素:广告的位置,发布时间,广告本身的质量
户外广告设计的基本要求:文字简短,切中要害;图形清晰,易于辨认;色调明快,对比强烈;避免字体混杂;测定能见距离;充分利用有效版面
交通广告媒体:利用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做广告。三种类型:利用交通工具,利用交通设施,直接用交通工具做媒介
POP广告:售点广告。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商品本身为媒介的陈列广告。
店外POP广告:“识别”和“诱发”
店内POP广告:直接促进消费者购买
特制品广告:赠品广告,在赠品上附加简单的广告信息。功能:
传播广告信息,使用功能,交际功能。
媒介组合策略
1. 基本原则:有效,经济。
2. 媒体选择三原则:产品本身适合的表现媒体,目标市场与媒体的结合,预算。
3. 影响媒介选择的因素:目标消费者,广告信息的内容,媒介特性,广告信息构成
4. 广告媒介的传播目标:通过广告宣传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必须是清晰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分解为:
到达效果:广告达到它所针对的消费对象的有效程度。
心理效果:知名度,理解度,好感度,购买意图度。
5. 综合考察媒介
(1)覆盖区域
(2)接触率:广告播出后,接触到的人数与覆盖区域内总人数的比率。
(3)毛感点:各项广告推出后接触人数占总人数比列之和,即广告通过某一媒介所能取得的总效果。
(4)重复率:每个接受到广告信息的人平均可重复接收此广告多少次。
(5)连续性
(6)权威性
(7)针对性
(8)效益
6. 广告媒介费用确定的情况下,广告的持续时间、接触范围和发布频率基本上决定了媒介的作用与效果。
7. 媒介组合的目的:扩大对目标消费者的影响
弥补单一媒介在频率上的不足
增强广告效果
保持广告信息的延续性
8. 媒介组合应注意:媒介资料必须准确可靠
媒介覆盖面与目标消费者相一致
媒介的主要受众与主要的目标消费者相一致
了解竞争对手的媒介情况
要与企业的营销目标相一致(扩大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美誉度?)
广告调查:在广告活动中,为编制广告计划、掌握广告设计资料、检验广告效果而作的了解市场情况、消费情况、产品情况和广告媒介情况的活动,是广告活动的基础。包括广告市场调查、广告媒介调查、广告效果调查、企业形象调查等。
广告调查的原则:实事求是原则
全面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
计划性原则
伦理原则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调查对象的集合,是总体的一部分,也是直接的调查对象。
具体的调查方法:访谈,问卷,信函,电话,观察法,文献资料调查法
广告预测:在广告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影响广告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测算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这些因素的情况和可能的变化趋势,从而为广告计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集中在销售预测。
广告策划(广告的核心和灵魂)
广告策划:在广告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广告目标制定广告策略、方式和方法的活动
整体广告策划:从市场调查和分析开始,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的生产和产品设计进行指导,协调企业组织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生产活动,用营销广告和企业广告塑造产品和企业的形象,从而达到销售的目的。同时根据消费者的反馈,为企业的下一步生产和营销提供进一步的信息和咨询。
广告活动策划:广告人员在市场调查、消费者调查、企业形象调查等的基础上,制定广告计划和广告策略,提供全新的广告创意和完美的广告创作,将广告综合实施和提供广告效果评价的全过程。
广告策划的特性:沟通转换性,整合性,超前性
广告策划常用的策略:
1. 广告定位策略
(1)实体定位策略:在广告宣传中,着重商品的新价值。功效定位,品质定位,价格定位,市场定位等。
(2)观念定位策略:突出商品的新意义,树立新的商品观念,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逆向定位,是非定位。
2. 产品生命周期策略
3. 市场策略:
(1)目标市场策略:企业为自己的产品选择一定的范围和目标,满足一部分人的需要。无差别目标市场策略,差别市场策略,集中市场策略
(2)促销策略
4. 广告心理策略
5. 公共关系策略:公关广告,展会,赞助,新闻发布会
广告定位:根据顾客对某产品属性的重视程度,把广告产品确定一个市场位置,让它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对某一阶层的目标消费者出售。目的就是要树立独特的市场形象,以利于与其他厂家产品竞争。
广告预算:为实现企业广告计划,达到广告目标所需要的经费计划。不仅规定广告活动所需经费总和,还包括具体适用范围。
制定预算的益处:有利于广告活动有计划地开展;有利于客户监测广告费的使用;有利于广告效果的评估。
影响广告费预算分配的因素:优先考虑媒介租用费;市场范围、前景、竞争状况;企业经营状况;产品生命周期
广告主题:又称广告概念、广告诉求点。是广告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传达的基本信息,是广告的中心构思,经过广告文案加以整理组织,成为整个广告策划活动的重心,也是广告表现的基础。
广告主题的基本要求:准确,鲜明,突出
提炼广告主题:考虑企业的广告目标和广告策略
广告信息的诉求重点
符合消费者心理
广告创意:在广告调查的基础上,提炼、设计广告主题和表现广告主题的过程。
创意的要求:定位准确,突出主题,新颖独特,创意与制作手段有效结合,雅而不俗
广告策划书五要素(5M):Money费用
Message文稿
Media媒介
Motion广告活动
Measurement评估
策划书的格式:封面
目录
前言
市场分析(市场规模,竞争状况,消费者状况,潜在市场)
客户分析(企业状况,产品状况,渠道,过去的广告情况)
广告目标
广告表现策略
促销活动安排
公关安排
媒介策略
预算
评估(暴露度,察觉率,态度,购买意图度)
策划书编制原则:条理性,实用性,变通性,附加值最大化,统一性
广告文案:依据广告客户的意图,通过策划、创意、组织等手段把思维中对产品的认识作为广告讯息的具体内容,以文字语言的形式传递给目标受众或广大的受众群体,包括标题、正文、附文、结尾、标语。
AIDMA格式:广告讯息披露后被目标受众接受所产生的广告效应的5个步骤。
Attention:引起注意
Interest:引发兴趣
Desire:启动购买欲望
Memory:留下深刻印象
Action:促成购买行为
广告设计基本原则:思想性(灵魂),真实性(生命),科学性(广告设计现代化的标志),艺术性(魅力)
广告设计发展趋势的特点:运用高科技,表现手段和方式多样,娱乐性成分增加,更注重心理分析,注重发挥广告系列化的优势,强调单纯简洁
广告表现:运用各种要素将广告策划方案逐步转化形成广告作品的活动过程。
国际广告:通过国际性的传播媒介对进口国或地区的特定消费者所进行的有关商品、劳务或观念的信息传播活动,是国际营销活动的产物。
国际广告活动的特点:遵守各国的广告管理法规,注意各国政治体制、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广告发布规模直接决定广告费用和广告效果;确定广告规模应考虑产品生命周期、产品影响度、市场目标份额和市场目标竞争压力。常把50作为广告规模指数的中间指数,低于50需要影响力较大的广告规模,大于50可用较小的广告规模。
确定广告发布时机应考虑:销售波动,滞后效应,广告滞留度,购买习性
滞留度:广告推出随着时间推移其影响力逐渐衰退的速度或保留的程度。
发布频率:单位时间内广告的发布次数。固定广告频率:一定时期内发布次数相对稳定。变动广告频率:一定时期内,不同时段的广告次数不等。
广告评估:广告活动实施以后,通过对广告活动过程的分析、评价,以检验广告活动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的行为。是现代广告的又一个特征。
广告评估的内容:评估广告调查 ,评估广告策划,评估广告实施,评估广告效果
广告效果:广告活动中通过消耗和占用社会劳动而得到的各类效益的总和。广告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心理效果。
广告效果的特性:滞效性,复合性,间接性,累积性
测定标准:到达率、注意率、有效率、行动率
广告管理:国家广告管理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授予的职权,对广告宣传、广告经营活动实施的计划、控制、协调、监督和服务,并对广告违法行为实施制裁的过程。
广告管理原则:经济规律原则
生产力原则
法制原则
维护权益原则
综合治理原则
广告管理的内容:行业规划管理,广告发布标准管理,广告主管理,内容审查验证管理,广告经营者资质标准管理,广告经营行为管理,对各类广告的管理,制止、制裁广告违法行为。
广告法规的特点:利益性,概括性,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预测性
广告审查的内容:广告主主体资格的审查,内容真实性审查,广告合法性审查,不得出现的内容
广告业自律:由广告经营单位制定、实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旨在维护广告活动的公正、公平原则,保护消费者权益,保证所制作、发布、代理的广告合理化、合法化。
编辑出版学
第一章 编辑出版工作的性质和行为原则
第一节 编辑出版工作的一般属性:系统性(整体性,等级观念,变动性)
第二节 编辑出版工作的专业属性
一、编辑行为的共性:
1. 角色的双重性
2. 文化的再创造性
3. 意识的超前性:预测未来的依据——社会发展趋势,文化发展趋势,大众接受性,信源提供者的动向
二、编辑行为的个性
1. 时间
2. 程序
3. 对象
三、编辑出版工作的原则
主旋律原则,双效益原则,文化选择原则,遵纪守法
第二章 选题策划
选题策划:围绕着选题展开的信息采集、市场调研、文本论证以及统筹性决策等活动。
第一节 选题策划
一、选题策划的重要性——选题失误,一误再误
1. 选题工作是出版社生存发展的关键
销售部门提供的选题,有可能延伸版权的选题,“编辑想找而未见过的”选题
2. ~~~~是决定编辑出版工作质量与结构模式的前提,直接影响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等后续工作
二、选题策划的环节
1. 信息准备
2. 选题构思
(1)保证立意出新——选题设计的领域有哪些新发展?
(2)保证社会效应——社会生活呈现出怎样的发展状态以及它与选题的切合度
(3)保证未来竞争力——社会文化需要什么?
3. 选题论证
价值判断,市场判断,可行性判断
4. 选题优化
三、策划的原则
1. 服从、服务于出版工作全局
2. 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 需要大胆引入市场观念
四、填写选题审批表
第二节 选题创意
一、创意的重要性
二、创意的类型
从政策导向中找创意,从填补空白中找创意,从高层作者中找创意,从传统文化中找创意,从一流成果中找创意,从重大主题中找创意,从时代需求中找创意,从品牌创新中找创意,从规模宏大中找创意,从版权贸易中找创意。
第三章 组稿
组稿工作是整个编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有了好的选题不等于就有了好书,只有做好组稿工作,出版好书才有保证。
第一节 稿件的来源
自投:
推荐:由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出面,把作者的稿件转交给出版单位。
引进:通过版权贸易或出版交流而获得稿源。
组织:出版单位根据自己的选题计划,经过物色、联系作者而获得稿源。
第二节 组稿方式与策略
一、组稿方式:个别约稿,社会征稿,群体集稿
二、组稿的准备:收集作者资料,制定组稿方案,专业准备,研究选题的具体要求
三、组稿的实施:选择作者,组稿初期的会谈,审读编写提纲和样稿
第三节 组稿的原则——沟通,催化,参谋,服务
第四节 组稿的落实
一、签订合同——约稿合同和出版合同
二、“中耕”工作——在签订合同到收到作者书稿为止的全过程中,编辑所做的与书稿有关的种种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给予作者帮助和支持,还要适时催稿。
三、收稿
第四章 审稿
审稿是编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作者将书稿写就或译好交到出版社后,编辑就开始审稿阶段。
审稿:对书稿进行审查并提出批评意见,要全面详尽地审读和考察书稿,以便掌握它的全部内容,并进行深入慎重的分析研究,提出准确的实事求是的处理意见。
第一节 审稿的作用与方法
一、审稿的作用——编辑工作的中心
决定取舍,优化质量和发现人才
二、审稿的方法——通读,比较,分析,综合
第二节 审稿的标准——思想政治性,学术(艺术) 性
注意处理三种关系:坚持审稿原则与出版自由的关系,坚持审稿原则和贯彻“双百”方针的关系,坚持审稿原则和个人爱好兴趣的关系
第三节 审稿制度
一、三审制
“三审制”: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和总编辑终审。
责任编辑初审:对原稿的思想政治内容和学术(艺术)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鉴定,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编辑室主任复审:对初审中的一些重大原则性问题进行审核,以确认初审鉴定是否全面准确,处理意见是否得当。
总编辑终审:对初审、复审意见的复议和最终裁决,重点是解决初审、复审中遗留下来的重大原则问题。
二、三审制的弊端
没有资格认证,使三审流于形式;忽视了三环节之间的协调合作;责任划分不清;一些外部因素导致执行失灵。
建议:“编辑资格论证”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监督机制,匿名审稿制度,建立学术著作出版资讯电子档案。
第五章 编辑加工
第一节 编辑加工的意义
编辑加工:编辑对三审通过的书稿按照出版社的要求进行的检查、修改、润色和提高的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思想性、学术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通过编辑加工整理消灭差错,弥补漏洞,规范文字,提高质量。包括内容加工、文字加工、技术加工、事实材料的核实,以及辅文和图表的编辑加工。
第三节 编辑加工的主要方法
认真审读,发现问题;拟订加工方案;先定框架,再定细节;选用色笔,书写端正。
第四节 编辑加工的原则与禁忌
一、原则
1. 提高书稿质量
2. 文责自负
3. 尊重作者
4. 画龙点睛
5. 加工是编辑工作的基础
二、改稿“三忌”
不假思索,信手涂改;随意改变作者的风格;随意修改作者的观点。
第六节 书稿整理与发稿
加工发稿的基本要求:齐、清、定。
齐:发稿时书稿要齐全,不得遗漏或重复。
清:原稿字迹清晰、工整,加工得醒目、规矩,易于辨认。
定:所发的书稿内容要确定,不能存在任何问题。
第六章 出版校对工作
第一节 校对概述
一、校对的概念
校对:校对人员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或通读检查,将一切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的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
定本:稿件之外供复制生产原本用的其他类型的制作底本。
二、校对的基本功能——校异同与校是非
校异同:发现校样中一切不同于原稿或定本的地方,并能对其予以订正。
校是非:发现原稿与定本中的错漏和不妥之处。
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发现的原稿与定本中的差错和问题,应作出标记,以质疑形式向编辑提出,订正原稿的是非问题属于编辑的职责范围。
第二节 校对工作的程序、方法与制度
一、基本方法
1. 对校法:比照原稿校对校样,使校样上的文字、标点符号与原稿完全相符。
2. 本校法:通读校样中通过本书前后、左右内容互证,发现问题,订正讹误。
3. 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
4. 理校法:校对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在通读中对原稿是非做出判断。
5. 核红:通过用新校样与校改样对照,检查校后改版的质量的校对方法。
二、基本制度
1. “三校一读”制度:初校、二校、三校和通读检查。
2. 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制度
3. 集体交叉校对与责任校对相结合制度
4. 出版物质量检查制度
第七章 图书的整体设计
第一节 概念、内容和原则
概念:从工艺、艺术角度对书刊的视觉效果的整体构思,包括图书的装帧设计和版式设计。
原则:整体性、艺术性、实用性、效益比差原则(适度原则)
第二节 图书的装帧设计
图书开本的选择是图书装帧设计的首要内容。
开本:表示图书幅面大小的行业用语,也就是书的面积,因为幅面是一定规格的全张纸按不同方法开切出来的。
开本的类型:大型本(12开及以上),中型本(16—32开),小型本(36开及以上)。
开本的规格:长,正,特长,大,特大。
主书名页:是图书的主要识别标志,通常称为“扉页”或“内封”,位于单数页码面,印有完整的书名、著作者和出版者的名称;反面又称为“版权页”,印有版权说明、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版本记录等。有些丛书、多卷书、作者数量众多的书等还在主书名页之前设有附书名页。
CIP数据:图书在版编目数据。依据一定的标准,为在出版过程中的图书编制的书目数据,其项目与撰写格式由国家标准《图书在版编目数据》规定。CIP数据印于主书名也背面中部。
版式设计的形式:古典版式设计,网格设计,自由版式设计(版心无疆界、子图一体性、解构性、局部的非阅读性、字体的多边性)
第八章 图书的印刷与装订
第一节 图书的印前制作
流程:稿件的检核、图文输入与存储、图文的计算机编辑加工、图文输出、印版的制作、打样。
印张:一个印张是指经过印刷的全张纸的1/2。开本确定的前提下,一个印张的面数与开数相同,页数是其1/2;印张=页面总数/开数。
第九章 发行与营销
第一节 图书发行的性质
一、图书发行:发行者将各种正式出版物以商品销售形式由生产单位传送给读者的一系列活动。基本功能是组织出版物的商品交换,将经过编辑加工并大量复制的作品公之于众。
二、性质:文化宣传活动,经济活动。
第二节 我国图书发行渠道与管理
图书发行渠道:组织图书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通时所需要经历的线路以及在这些线路上所必然发生的图书所有权转移的经济过程。
我国图书发行的具体渠道:出版单位自办发行系统,新华书店发行系统,其他国有书店发行系统,集体、个体发行系统,供销社售书店发行系统,中外合资发行机构。
第三节 图书的市场营销策略
图书的市场营销:出版单位为适应和满足读者对图书的需求,通过市场调研、选题开发、图书定价、宣传促销等过程,把图书从出版单位经过发行商送到读者手中,再将读者的意见反馈到出版单位的一系列活动。是出版单位和发行商、销售者开展的以图书市场为中心的整体性活动。
4P策略
第四节 图书市场营销的支持系统
图书市场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的整合
第十章 版权贸易
第一节 版权贸易的基本概念
1. 版权贸易:又称“著作权贸易”,一般指我国出版单位与外国出版机构或著作权人,就作品著作权的转让或使用许可所进行的交易活动。
著作权:一种因作品的创作而产生的无形的知识产权。包含经济权利(财产权利)和精神权利(人身权利)。
对外合作出版:我国出版单位同国外境外出版单位共同确定选题,共同或按约定分工合作进行有关书刊的编辑、印制和发行,共同或按约定分别投资、共担风险、分享利益。
2. 版权贸易的方式:著作权卖断,著作权有时限转让,著作权使用许可
第十一章 著作权及著作权法
1. 著作权:又称版权,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及其他著作人依法对这些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总称。“版权”最早是指翻印权或出版权,即主要是指出版商的权利,经过演变,版权从出版权中分离出来成为主要是针对著作人的权利,和著作权系同一含义。
(1)著作人身权:又称精神权利,指作者对其作品所享有的各种与人身相联系而又无直接财产内容的的权利。法律特征是恒久性和专属性,为作者专有;初发表权外都没有保护期限限制。
具体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2)著作财产权:又称经济权利,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通过某种形式使用作品,从而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具体包括复制权、发行权、翻译权、注释权、整理权和编辑权等。
2. 邻接权:也称作品传播者权,指作品的传播者所享有的专有权。我国著作权法将这部分权利称之为“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包含:出版者对其出版的图书和报刊享有的权利,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的权利,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的权利,广播电台、电视台对其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享有的权利。
从本质上讲,邻接权是作品传播者对其赋予作品的传播形式所享有的权利,它与著作权一样同属知识产权范围。邻接权是由著作权衍变转化而来的,是从属于著作权的一种权利。
3. 出版者权:指出版者对其出版的作品所享有的一系列权利的统称。
出版者的主体包括图书、报纸、期刊等出版单位,出版的作品主要是以文字、线条、代码、图案表示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和舞蹈作品,并且大多以印刷形式进行复制。客体为出版者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及其版式、装帧等。既涉及表达思想情感的作品本身,又涉及作品的载体。
(1)出版者的专有出版权:图书出版者对著作权人交付的作品,在合同有效期内和合同约定的地区,享有以同种文字的原版、修订版和缩编本的方式出版图书的独占权利。在众多类型的出版者中,只有图书出版者对其所出版的作品享有法定的专有出版权。
(2)版式、装帧设计的专有使用权
第十四章
图书辅文:图书正文的辅助文字,包括目录、序、跋、凡例、注释、附录、索引等。
跋:放在书末的说明性文字,排在图书的出版后记之前,内容、要素与通常所说的“后记”、“附记”相似。但是跋是相对于序而言的,而后记、附记是相对于前言、引言等而言的。
外新史
新闻信: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手写传播形式。
廉价报纸: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世界上第一家成功地廉价报纸是1833年由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
黄色新闻:是在煽情主义新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新闻类别。注重犯罪、丑闻、流言、性等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报道。是报业追逐利润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起源于普利策和赫斯特的竞争。
黄色报纸:源于美国《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星期日版的“黄孩子”连环画。现在用来指采用煽情主义和耸人听闻的编、写手法,大量刊登色情新闻和犯罪新闻的报纸。一般不注重社会效益,以追逐利润为目的。
报团:一个在两个以上城市,拥有两种以上日报的报业公司。报团的出现表明新闻事业走向垄断的趋势,也是20世纪新闻事业最重要的发展。世界上第一个报团是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斯克里普斯报团。英国第一个现代报团是1908年成立的北岩报团。
施普林格报团:德国最大的报团。二战后发展起来。施普林格1946年创办广播周刊《听》,1948年创办《汉堡晚报》,1952年创办《图片报》,紧接着买下英军创办的《世界报》。到20世纪80年代,施普林格报团拥有《世界报》《图片报》《汉堡晚报》《星期日图片报》《星期日世界报》《柏林日报》《柏林晨邮报》《听》等,还拥有两家通讯社。
报业绞肉机:对美国报业大亨弗兰克.芒西的戏称。他1889年创办《芒西周刊》,先后收买和兼并了十多家大报,因此被称为“报业绞肉机”。
一般廉价报纸的三种做法:煽情主义新闻、不健康的医药广告、虚伪的政治中立。
各国便士报的共同特点
答:(1)政治上、经济上独立(2)真正以新闻为主(3)面向社会大众;有许多社会新闻;新闻简短通俗,有故事性,被称为“故事新闻”;售价低廉(4)高度重视经营
便士报的崛起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城市大量产生并迅速繁荣,人口激增,教育普及,工商业发达。
便士报奠定了近代报业的基础,第一次真正让新闻取代言论成为报纸的主角,报纸真正成了新闻纸。从整体看,便士报的新闻重在故事而不在信息,重在消遣,而不在提供决策,而且随着竞争而日趋煽情,逐步开始堕落。
真正奠定报纸在社会上地位的是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一批严肃的综合性日报,以《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为代表。
媒介帝国主义
答:媒介帝国主义是指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媒介传播技术,有意或无意地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系统。在信息传播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不平等,发展中国家只是发达国家信息传播的被动接受者。
廉价报纸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答:工业革命的推进:(1)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为报纸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2)教育普及,形成了新的广大读者群(3)阶级力量发生新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扩大,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4)高速轮转印刷机的产生(5)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加,使报纸廉价销售成为可能
特点:(1)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2)经济上自主经营(3)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4)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消闲性趣味性的软新闻(5)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6)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
报业垄断有何标志?
答:标志:(1)发行量增加,报纸种数减少(2)“一城一报”现象普遍
控制途径:(1)通过报团控有报纸的所有权(2)通过通讯社、特写辛迪加控制报纸内容(3)通过广告影响报纸的编辑方针
无产阶级报刊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答:工人报刊是工人运动的产物,首先出现在英国。划分为三个时期:
(1)工人报刊出现。英国的《贫民导报》和《北极星报》。他们在揭露资产阶级剥削本质,传播阶级斗争知识,唤醒工人阶级觉悟方面有重要作用。
(2)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无产阶级政治报刊。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创刊于科隆的《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还有巴黎公社时期的革命报刊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报刊。
(3)俄国布尔什维克报刊的发展。《火星报》是1900年列宁创办和领导的第一份马克思主义全俄政治报纸,《真理报》是世界上第一份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央机关报。
特点:(1)办报宗旨:为了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宣传本组织的纲领(2)内容主要是批判旧世界,同阶级敌人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3)同劳动群众保持广泛而密切的联系(4)是党和工会的宣传机构。
苏联时期报刊体制的主要特征
答:(1)均属国家所有,是党和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职能是集体的宣传员、集体的鼓动员和集体的组织者(2)绝对服从各级党委的领导(3)信息来源单一,言论高度集中(4)在建设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
高度集中的报刊体制,对巩固社会主义,发展国家建设方面起过积极作用,但后来受党的领导人错误影响。
美国新闻媒体的特点
答:(1)新闻媒体基本上是私营的(2)新闻媒介高度垄断(3)运作实行彻底的商业化(4)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虽然为争夺受众展开激烈竞争,但各种媒介也扬长避短,均衡发展(5)受众市场的细分
黄色新闻的特点
答:黄色新闻是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的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的报道。编排技巧和报道内容有以下特点:(1)使用大字号煽动性标题,通过渲染、夸张令整个版面给人以耸动的虚假感(2)滥用照片(3)捏造歪曲(4)星期日增刊,登载滑稽连环画和肤浅的文章(5)标榜同情“受压迫者”,发动社会运动
“掏粪运动”
答:20世纪初,新闻界中以杂志为主体掀起了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即著名的“掏粪运动”。发端于1902年麦克卢尔发表的《美孚石油公司的历史》《城市的耻辱》《工作的权利》。《麦克卢尔杂志》的一系列揭丑文章引起了公众的主意,在它的引导下,其他刊物也加入揭丑者行列。尽管“掏粪运动”有些文章带有煽情和谩骂倾向,但在影响和引导社会方面起的巨大作用向人们展示了新闻报道的功能。
----------------------------
Continue...
中新史
宋代邸报的特征
答:与唐代进奏院状相比,具有更多的报纸特征和封建官报色彩,成为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有较大权威中央封建官报。
(1)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地发往地方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2)读者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3)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4)定期连续发行
宋代邸报的内容
答:皇帝诏旨,皇帝起居,官吏任免,臣僚章奏,战报,刑罚。被控制的内容:灾异,军情,朝廷机事,未批准公布的章疏。
宋代小报产生并盛行的原因和特点。为何屡禁不止?
答:1. 北宋末年出现,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朝报的商品化是小报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2. 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纸,没有固定报头和名称;(2)始于北宋,盛于南宋,社会上有人以出版小报为业;(3)发行人是邸吏、使臣、政府机关中下级官员和书店主人;(4)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较强,发表的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5)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6)读者面很广。
3. 满足了社会上对朝廷政事和人事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小报往往被在野派系利用来攻击当权派;民族危机时期,也往往被各阶层的主战派和爱国人士利用来向当权的主和派发动攻击。归根到底是由于小报满足了人们在社会动荡时期对信息的需求,因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明代邸报的抄传发行过程
答:通政司汇集各类题奏和地方上报的信息;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令和题奏;提塘将这些诏令和题奏从六科抄出,筛选和复制后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各级官绅中传阅。
清代官报发行制度的特点
答: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通政使司是收受官僚章奏的机关;六科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提塘负责官报的抄传发行。官报的抄传发行由皇帝作最后决定;发行活动逐日进行;有手抄也有印刷的。
为什么说报房办的“京报”不是政府官报?
答:从清代初年起,为了及时处理“邸报”的誊录发行,出现了提塘自设的报房,这些报房都是提塘为了便利“邸报”的工作自行建立的,只对提塘个人负责,属于半官半民性质。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民间报房是从一部分提塘报房中分离出来的,逐渐成为完全独立的民间自设报房和纯粹民营的“私家报纸”。
清代的提塘、提塘报房和民间报房之间是承前启后的密切关系,从官方到半官方再到民办。但它们都只属于古代报纸的范畴。
清代《京报》诞生的意义
答:清代《京报》是指北京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又称“报房京报”和“黄皮京报”。
它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内容虽仍局限于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但它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一方面它继承邸报的余绪,在官吏中发行,含有内参性质;一方面,它公开在民间销售,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
《京报》对中国古代报纸向近代报纸过渡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它不能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言论,同邸报没有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列入近代报纸。
为什么中国古代报纸没有演进成近代报纸?
答: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是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不能在实质上取得变化和发展,始终只能充当封建专制的体制内事物。
清代民间报房也曾有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最终没落:(1)历史背景:海禁打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打进中国;(2)主观原因:官方对报纸控制过严,办报人不敢越雷池一步;(3)客观上:近代化新式报刊随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而出现。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1840-1894)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性质、作用和影响
答: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表现为:(1)为列强武力侵华提供情报、进行舆论准备(2)为列强掠夺经济提供信息和宣传服务(3)以传教士报刊为先锋,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外报是远较中国古代报纸先进的近代传媒,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客观上也起了一些积极作用:促进了一部分中国人的觉醒;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利用;文化科学知识被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吸收。
在新闻事业方面,外报的出现起到了示范和刺激的作用。一些中国有识之士初步认识到了报刊的功能和作用,并借鉴外报的业务经验,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从19世纪70年代起自己创办近代报刊,从而翻开了中国新闻事业的新篇章。
早期中文近代报刊业务状况的特点
答:(1)印刷上,经历了从雕版印刷到铅印和石印的发展过程(2)版式上,鸦片战争前后多是中国土纸印刷的线装书式期刊;而到甲午战争前大都仿照《申报》:用中国土纸单面印刷,每张4版,版面很小,可以裁叠成线装书(3)版面上,遵循“首论说”“次为各省各埠要闻”“末为本埠新闻”的编排顺序(4)写作上,有一些新闻已经五要素俱全,但总体上质量都不高,远未形成较固定的新闻文体(5)出现了新闻画(6)大都刊登文艺作品(7)19世纪70年代后日益重视经营,广告数量增多。
外人虽然将近代报刊的基本业务模式引入中国,但不是中文报刊业务改革的促进者。将中文报刊业务水平推向新高度的任务主要是后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为改革和革命而办报的实践中完成的。
为何说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答:在华外报所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介绍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1)把自然科学知识向中国读者作通俗化的介绍,而且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地介绍实用科技和发明(2)大量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和现状(3)断断续续地介绍了西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令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口号逐渐在中国深入人心。实际上,外报在人文社科方面的介绍对中国读者具有更大的启蒙作用。
外报对中国民族报业发展的影响
答:近代报刊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它与封建邸报不同之处是有独立撰稿权,记者和编辑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言论。通过外报的办报实践,西方的新闻采访与编辑业务、新闻事业的管理方法和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也陆续为中国人所掌握,为中国报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也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新闻工作者,比如王韬。
《申报》的特点及其取得成功的方法
答: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盈利作为办报的首要目的。
(1)经营管理上,尽量降低报纸成本,搞好发行,大力招登广告,搞多种经营(2)内容方面,尽量中国化,重视言论,重视新闻报道特别是社会新闻,重视刊载文艺作品,开创副刊之先声。
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有何贡献?
答:在实际上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以梁启超等人的论说为代表,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维新派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答: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了维新运动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洪仁玕的办报主张
答:(1)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2)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3)报之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4)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郑观应的新闻观点
答:(1)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2)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3)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4)制定报律规范报业
王韬与《循环日报》
答:曾主编《近事编录》;1870年组成中华印务总局,创办《循环日报》并自任主笔;1884年回沪定居后创办韬园书局。作品有《韬园文录》《韬园文录外编》等。
办报主张:(1)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办报立言”,通过办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2)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上达”,“君惠下逮”,对外宣传,“通外情于内”(3)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允许民间办报(4)文风应直抒胸臆,词达而已(5)编辑人员应该知识广博,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王韬主张政治上建立君民共治国家,经济上开矿筑路、扶持民族工商业,外交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反对列强侵略。
王韬和《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王韬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循环日报》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文章汇编为《韬园文录外编》(1883,香港),被称为我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梁启超与《时务报》
答:1895年参加“公车上书”,主编《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后主持《时务报》笔政;戊戌变法失败后,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刊物。到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办报生涯27年,亲自主持和参与过的报刊有17家。
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提出四条要求: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时务报》发表过一系列文章论说变法主张,主要内容是:(1)阐述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变法理论,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宣传“开学校”“变科举”(3)宣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4)初步宣传了实行君主立宪政治的主张(5)反对列强侵略
最著名的政论是梁启超撰写的《变法通议》,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严复和《国闻报》
答: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
1897年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但他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反对辛亥革命。1915年拥护复辟帝制。1919年又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维新派的办报思想
答:(1)高度强调近代报刊“通下情”“通外情”的功能(2)强调近代报刊“开民智”的功能(3)重视近代报刊“开风气”的功能(4)把报刊称为国家的“耳目喉舌”和“民口”,对专制统治者压制言论出版自由的行径进行了尖锐的斥责
维新派的观点表明他们对报刊的大众传播功能和舆论工具的性质已经有了一定认识。
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的特点
答: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有以下特点:(1)主持者大多是和外人及西方事物接触较多的爱国知识分子(2)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向西方学习进行政治、文化改革(3)表现出明确的反侵略的爱国立场(4)在封建政府及外国在华势力的夹击下处境艰难(5)业务上以王韬为代表对争论写作有所革新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1896-8至1898-9)
答:报刊数量多,地区广,品种多,有不少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报刊类型。
报章文体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
答:“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
首先是王韬在《循环日报》上使用,后被维新派发扬光大,尤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也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被称为“新民文体”。
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富于感情,有时还夹杂口语和外来语。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于右任及其报刊活动
答: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著名报刊活动家。
《神州日报》,1907-4,上海,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
“竖三民”:《民呼日报》,1909-5,上海;《民吁日报》,1909-10,上海;《民立报》,1910-10,上海。
黄远生
答:民国初年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称“报界之奇才”。曾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担任过《时报》《申报》《东方日报》的驻北京特约记者。
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他的新闻通讯有以下特点:题材重大,记载翔实;针砭时弊,忧国忧民;细致详尽,幽隐毕达;通俗自然,不拘一格。他还创造了“新闻日记”这种体裁。
“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在政治上基本态度是拥袁反孙,被革命党暗杀。
他的文章被编为《远生遗著》。
邵飘萍
答:我国新闻界不可多得的全才,既办通讯社又办报纸,既精通采写又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1914年在东京创办了东京通讯社;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并每天向《申报》发去新闻专电和《北京特别通信》;1918年创办大型日报《京报》,并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流亡日本期间曾出任《朝日新闻》特约记者。根据他讲授新闻学课程的讲义整理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之一。
“苏报案”
答:《苏报》1896-6上海创办,创办人胡璋,以“日商”报纸的招牌出版发行。1899年出售给陈范。
上海爱国学社成立后,陈范在经济上予以资助,爱国学生师生为《苏报》撰写论说,《苏报》实际上成了当时上海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言论机关。
1903-5,章士钊担任主笔后明确提出“第一排满,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大力鼓吹邹容的《革命军》,介绍章太炎所撰《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公开呐喊革命,为清政府所不容。1903-6-30,清政府与上海领事团密谋后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苏报案”由此引发。章太炎在狱中发表《狱中答新闻报记者书》,痛斥《新闻报》,表达反满革命决心。租界工部局将《苏报》查封。租界当局拒绝将章、邹二人交给清廷。会审“苏报案”后,判决《苏报》永远停刊,章太炎3年监禁,邹容2年监禁。苏报案的结果是革命派的胜利,清政府的失败。
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的报刊思想
答: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新闻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戊戌政变后,他提出一些新观点:(1)报纸的“两大天职”说: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2)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3)阐述了什么叫舆论、舆论的形成、舆论的力量、舆论的种类、舆论与报纸的关系等健全舆论的主张(4)浸润和煽动两种报刊宣传的方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答:同改良派同出一源,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但是,革命派报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的民主主义内涵,更具有革命性和战斗性,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成为中国资产阶级主流新闻思想。
(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宣传自己报纸是“党报”“机关报”,大力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4)认为报纸应该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特别重视政论的作用。
民国初年报业短暂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答:(1)新闻自由体制的确立。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全国的报纸由100家猛增到500家,被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2)政党报纸的蜂起。基本形成了“同盟会—国民党”“共和党—进步党”两大系统,竞相办机关报做自己的宣传工具。
这一时期的报纸没有起到多少进步作用,反而造成政局的混乱。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
答: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1)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根本大法之中(2)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繁荣(3)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行的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制在中国建成。这是与封建文化专制制度完全对立的,对于强化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促进中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进步意义。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要特点
答:(1)办报的主角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2)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集宣传机关、指挥机关、联络机关于一体是革命派报刊的重要特点(3)办报地区进一步扩大(4)读者面大为扩大,报刊文字也更加通俗浅显
康有为的办报主张
答:把报纸的作用归纳为: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
郑贯公的报刊活动
答:1900-11-1,发起创办中国留日学生的第一个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刊物《开智录》
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中国日报》记者
1903-12创办《世界公益报》,1904年创《广东日报》
1905-6在香港创办《有所谓报》,揭露美国残骸华工的暴行,宣传抵制美货,销量一度跃居香港报纸首位。
章太炎的报刊活动
答:章炳麟,近代革命家、思想家、报刊评论家和国学大师。1903年“苏报案”中名扬四海。1906年到东京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八年。辛亥革命后脱离同盟会,另组统一党并创办《大共和日报》,鼓吹“革命军兴,革命党亡”。五四运动中反对新文化运动。支持抗日救亡。政论笔锋犀利,逻辑严密,善于抓住论敌要害置之死地,但文章古奥艰涩。
成舍我和“世界报系”
答:曾任北京《益世报》编辑、总编辑。
1924-4-16创办《世界晚报》,1925-2-10创办《世界日报》,1925-10-1出版单张《世界画报》。他重视报纸的特色和经营管理,《世界日报》日销量居当时北京各报之首。
“民初三大名记者”: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
胡政之的报刊活动
答:曾任《大共和报》驻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闻名。1916年受聘为《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亲自采访段祺瑞“马厂誓师”等重大新闻。1918年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该会的唯一中国记者。后组建国闻通讯社,新记《大公报》经理。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答:围绕四个问题:(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2)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致使中国被瓜分。
1906年春持续到1907年冬,《民报》大获全胜,原因:(1)《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和要求(2)《民报》论战力量雄厚(3)《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令人信服。
这场大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三民主已逐渐深入人心,还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改进
答:(1)言论的加强和丰富。文字风格大多是“新民体”,更加严密和犀利,学识水平更高,也更通俗。出现了时事短评这种新的评论体裁,始创者是《清议报》。新闻配“编者按”也很流行(2)新闻报道增多和改善。增发专电,加聘特派记者。新闻通讯也普遍出现。(3)编辑工作进步。版式上采用白报纸两面印刷的对开日报增多,编排上开始按重要程度安排位置和字体,开始使用标点断句,栏目设置更细(3)发行和广告普遍受到重视,都力图把报纸办成资本主义企业。
这一时期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报刊业务发展最快、改进最多的时期,大体上奠定了现代报纸的雏形。
民国初年报纸的企业化现象
答:报纸的企业化是民国初年中国新闻事业职业化的一个重要现象。
实行报纸企业化方针的报刊大多是资产阶级商业性报纸。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空间,给中国商业性报纸实行企业化方针提供了有利条件。上海的《申报》《新闻报》率先向现代企业化报业方向迈步。
1912年史量才接办《申报》,加强经营管理、推行企业化方针:大力开展广告业务,加强发行,更新技术设备。《申报》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
汪汉溪任《新闻报》总经理后精于经营管理,摸索出一条“借款—还债—再借再还”的生财之道加快资金周转。1922年在国内报界率先在报馆内设置无线电收报台,直接抄收外电,抢先刊发。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言论同样标榜“无党无偏”,用短评代社论。
商业性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方针,突出盈利目的,在经营管理和新闻业务改革方面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我国新闻工作在“五四”时期有何重大改革?
答:(1)开创了自由讨论的风气。新旧思潮的激战;三次著名的论战(问题与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伪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学术、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具体问题的讨论(2)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常用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是一大创造。《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时评,又称杂文,后来发展成常用文体之一。(3)新文风的出现。《新青年》提倡白话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4)副刊的革新。“四大副刊”。(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专栏增多。重视直接采访报道。
徐宝璜:北京《晨报》编辑,我国著名的新闻教育学家,著有《新闻学》一书,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特点和意义
答:五四运动后,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迅速接受马克思主义,向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应运而生,创办了一批报刊,影响最大的是改组后的《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
特点: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本任务;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新闻宣传工作与奸党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而行。
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我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型新闻事业,但它也继承了我国新闻事业的民主传统,代表了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五四时期曾广泛从事报刊活动,《新青年》《每周评论》《少年中国》等,还曾指导北京《晨报》副刊改革。1920年领导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出版《劳动音》。他是中国最早歌颂十月革命的人,也是利用报刊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撰写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反“诚言”斗争
答:五卅运动中,《申报》《新闻报》于1925-7-11在广告栏内刊登了帝国主义宣传品《诚言》的第1期,激起了上海新闻界和广大市民的公愤。
《诚言》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出版处出版的类似于传单的铅印宣传品,内容是为帝国主义辩护,恶意攻击中国人民的爱国行动。
在社会舆论的斥责中,《申报》在1925-7-11刊登《辟<诚言>》全文,18日刊登向社会各界道歉的启事,并印发《<诚言>是英国人的谣言》传单20万份。
这场新闻斗争的结局说明,中国任何报刊都必须坚持反帝爱国方向,否则必将为人民群众所唾弃。
中国早期的办报思想
答:(1)党性原则:报刊宣传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完全服从党的领导(2)报刊的性质和作用(3)任务和工作方法:正确宣传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反映社会和民众的实际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战胜各种错误思想;重视读者调查,重视事实,提倡朴实动人的文风(4)党报工作者的品格:忠诚党的事业,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深入群众,勇于实践。
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
答:“不党、不私、不卖、不盲”。
史量才之死
答:史量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1912年接办《申报》后,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但在政治上却是保守的。1931-9-1《申报》发表《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宣言》,提出了奋斗目标,但日本的侵略使《申报》的纪念活动中断了。但也深刻地教育了史量才。1931-12-20,上海各家日报(除《民国日报》)在史量才策划下,同时刊载《宋庆龄为邓演达被害宣言》;1932-6至7月发表时评《剿匪》等一列评论,矛头直指蒋介石;淞沪抗战期间,史量才带头发起组织上海地方维持会,被推举为会长。1932-11-30发表《六十周年革新计划宣言》,宣布12项革新措施,还强调需要“社会大众的伟力”来推进新闻事业。
史量才和《申报》的变化为国民党当局不容,1934-11-13下午,史量才一家由杭州回上海的途中,遭特务枪击身亡。
“新生事件”
答:1935-5-4,《新生》周刊刊载了艾寒松以“易水”笔名撰写的小品文《闲话皇帝》,泛论中外君主制度,提到了日本天皇。上海的日文报纸故意以头条刊载消息,声言《新生》周刊“侮辱天皇”。日本浪人举行示威游行。日本驻沪领事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抗议,要求处罚《新生》周刊及编者和作者。6月10日,国民党政府下了一道《敦睦邦交令》,企图借以镇压一切抗日言论。6月24日晚封闭了《新生》周刊社,对杜重远提起公诉。这就是中日反动派合伙制造的“新生事件”。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答:戈公振是一位有革新思想的新闻工作者,一位卓有成就的新闻学家。
《中国报学史》192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评介报纸发展的历史,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和报刊分类,为中国报刊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全书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和敬业乐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
邹韬奋和“韬奋精神”
答:1926-10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从此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1-9,他宣布《生活》周刊已成为新闻评述性质的周报。
1932-7建立生活书店,与生活周刊分开,以保存实力。
1933-7至1935-8游历欧美,写了30多万字的国外通讯发表在《生活》周刊和《新生》周刊,后汇集成《萍踪寄语》。
“新生事件”后返回上海,1935-11-16创办《大众生活》。1936-3-7生活书店创办《永生》周刊作为《大众生活》的继续。
1936年3月被迫出走香港。1936-6-7主办《生活日报》,是他一生中主编的唯一一份日报。同时创刊的有《生活日报星期赠刊》。
1936-8-23在上海创刊《生活星期刊》。
“七君子事件”当事人之一
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还提出了很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报刊思想。(1)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2)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3)办报要有创造精神,造就报刊的个性(4)文风要“明显畅快”(5)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6)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理想编辑的四个条件:大公无私;敏锐的观察和卓越的识见;文字畅达;至少精通一种外语。
“韬奋精神”:“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范长江
答:1935-5-1起,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离津南下,沿途写“旅行通信”在该报发表。7-14他又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之行,沿途撰写旅行通讯。1936-8他将西北之行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也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采访了多位中共领导,发表时事述评专文《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和中共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随后又写就《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等多篇通讯。
范长江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为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样本。
斯诺:美国新闻记者、作家。
1928年来到中国,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任职,兼任《芝加哥论坛报》驻远东记者。1933-1935年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同时兼任《纽约太阳报》和英国《每日先驱报》特约记者。支持“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
1936年7月初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广泛的采访,会见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多家报纸发表他的陕北报道。1937年10月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较早地公开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及其领导人情况。
1937年底,同艾黎等人在上海发起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
1941年1月斯诺从香港向美国发稿报道皖南事变真相,2月被国民党取消记者特权,被迫回到美国。
史沫特莱:美国女记者、作家、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
1929年来华,先后担任《法兰克福日报》和《曼彻斯特卫报》驻华记者,在中国采访活动13年。30年代在上海她积极支持左翼文化运动,还参与创办《中国呼声》。1936年她在西安电台用英语广播向世界报道了“西安事变”真相。武汉失守后,她随八路军、新四军转战于华北、华中和华东,写了许多著名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
《中国红军在前进》《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等作品
斯特朗:1921年后旅居苏联近30年,创办和主编苏联第一家英文报《莫斯科新闻》。一生中先后6次到中国旅行、采访,并先后报道过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和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省港大罢工,毛泽东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采访过蒋介石、周恩来。1946年她采访了解放区,并到达延安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在与她的谈话中提出并阐述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汉斯.希伯:著名的德国藉反法西斯作家、记者。曾在北伐军总政治部编译处工作,并为《中国周刊》等撰稿;1932年,和《大美晚报》编辑巴林博士一起,发起建立上海的第一个国际“马列主义学习小组”;皖南事变发生后,希伯到苏北新四军中采访,并完成了《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书稿。
延安《解放日报》在改革中提出并解决了哪些新闻理论问题?
答:在1942解放区新闻工作的整风改革中,《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对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全党办报的思想、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新闻观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闻观的区别,以及文风等基本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基础。(1)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探讨新闻的本质与特点,重申了党报的性质、特征和任务(2)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 (3)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确立“人民公仆”的思想(4)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原则(5)反对党八股(6)发扬党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三个作风
创办《新华日报》有何重大意义?
答:作为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创办的机关报刊,《新华日报》的创办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改变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国统区不能公开出版机关报的状况;利用它可以更直接、更广泛、更及时、更有力地向国统区人民群众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各项政治主张;《新华日报》和《群众》的出版也是国共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答:1942-3-16,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据整风精神来检查和改造报纸。这是党报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1942-4-1,《解放日报》发表了改版社论《致读者》,检查了创刊以来在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改革:(1)版面安排上,把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报道提到了首位,把国际新闻放到了比较适当的位置(2)整风宣传方面,把整风运动作为一个宣传中心来抓,进行了集中突出的宣传,宣传形式多样,有广度也有深度(3)社论写作方面,注重社论的质量,量力而行,实事求是(4)提出了“全党办报”的方针
改革不仅切实加强了报纸同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际、人民群众的联系,而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理论和模式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答:1948-4-2,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人员,发表重要讲话,这个讲话日后被整理成《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论述了新闻工作的几个基本问题:
(1)总结了解放区新闻事业特别是《晋绥日报》反右反“左”两条战线斗争的经验教训。新闻工作中要经常开展反右和反“左”两条战线的斗争(2)阐明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3)论述了无产阶级办报应有的方针和风格:必须坚持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真理,生动地、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战斗风格(4)进一步强调了新闻工作者必须注意加强学习的问题:首先要向群众学习,向社会实际学习。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答:1948年9、10月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10月2日,刘少奇去学习班作长篇讲话,即《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表达了中共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1)指出新闻事业在共产党和群众的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2)强调新闻工作者应该对党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精神(3)提出了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应具备四个主要条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能独立地做艰苦的工作;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拒检运动”
答:“拒检运动”1945-8发端于重庆,是国统区当时声势最大的一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8月7日“运动”的声势最大:重庆国讯书店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该书翔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和解放区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成就,揭破了国民党多年的造谣诬蔑。《延安归来》出版后,进步人士起草了重庆杂志界宣布“拒检”的联合声明,在征得16家杂志社签名后,于8月17日正式发表,庄严宣布自9月1日起这16家杂志社将不再送检。8月27日,重庆杂志界联谊会集会,所属33家杂志社联合发表声明,一致拒检。9月1日,《新闻日报》发表《为笔的解放而斗争》的时评,号召新闻出版界起来奋斗,这一倡议得到重庆、成都、昆明等地新闻界的积极响应。
拒检运动是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局面,迫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压力,国民党当局被迫在9月12日宣布自10月1日起废止战时新闻检查制度。9月22日,国民党中央第十次常会通过了废纸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和办法。至此取消了新闻出版检查制度。
反“客里空”运动
答:反“客里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旨在反对虚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教育运动。
1947-6-15,《晋绥日报》节载了苏联话剧《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章节(客里空是剧本中一个捏造新闻的战地记者),并加编者按语强调新闻工作者应检讨与揭露自己不正确的采访、编写的思想作风。反“客里空”运动由此开始。这个运动的目的是,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反对弄虚作假的新闻作风,坚持实事求是,捍卫新闻真实性原则。这一运动很快被中共中央由《晋绥日报》推广到全国。这一运动的意义是深远的:(1)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2)克服了土改宣传中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3)《晋绥日报》创造性地运用了“编者按语”这一编辑手段。
新华社在解放战争中的变化和作用
答:组织建设方面,新华社总社机构比以前扩大、充实,中共中央对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实行报社合一、以通讯社为主的体制;业务建设方面,提出了提高报道水平、改进新闻写作,加紧业务学习等新的任务和要求。
1947-3,《解放日报》停刊,新华社同时担负起党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三重任务。后来中央把新华社分成两支队伍以适应战时需要。
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后,新华社编辑部门调整了建制,在业务方面加大了抄收外电的规模,文字广播增加了“新闻情报”,口语广播增加了简明新闻,还新增国内英语口播新闻。
军事宣传报道是新华社最大的贡献。军事报道网迅速发展,发表了大批有影响的军事评论,包括毛泽东撰写的一系列新闻报道和评论,成功组织了瓦解敌军和争取蒋军家属的宣传报道。
《人民日报》1956年改版
答: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双百”提出,刘少奇对新闻工作做了重要讲话,强调新闻报道要从教条主义、党八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适合读者需要。
具体过程和做法:(1)发扬“全党办报”的传统。首先取得了党中央的领导,胡乔木直接负责;其次发动了广大读者参与报纸的改革;(2)编辑部全体人员开展报纸工作讨论,解放思想、落实措施,提出了改进新闻、社论、理论宣传、版面编排、美术作品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意见;(3)发表改版社论,公开改版意见,改版工作全面展开。1956-7-1,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提出三个方面的改进意见:扩大报道范围,满足读者多方面的要求;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
实施改版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由经济新闻取代政治新闻,工业建设新闻增多,会议新闻减少;一版的新闻量增多,每条新闻的字数减少;报道面扩大,批评性报道增加。改版获得了肯定和成功。
中新史名词解释
木铎:木舌金铃。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各地,宣达政令并进行采风。
布告:三国、魏晋南北朝,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的政府文告,主要是诏书和行政法令。
露布:在布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始于汉魏,主要用以传递军事捷报。
进奏院状:唐代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性质接近于邸报,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
开元杂报:唐人孙樵在《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描述的中国古代报纸,类似“进奏院状报”。它的存在说明中国至少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已有早期报纸了。
敦煌进奏院状:又称归唐义军“进奏院状”,现仅存两份,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代最早的原始状态报纸实物。
邸报:发端于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朝廷统一控制管理下发行的官报。内容包括:皇帝诏旨、皇帝起居、官吏任免、奏章、战报、刑罚。有很多别称:进奏院状报、邸状、邸吏状、朝报等。南宋时使用“朝报”最多。
宋代小报: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民办报纸。始于北宋,盛于南宋。发行人是邸吏、使臣、政府机关中的中下级官员、书店主人。内容主要是皇帝诏令、奏章、任免消息等,但和官报相比“小报”信息灵通、时效性强,多为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读者面广泛。常被用作派系斗争的工具。
定本: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定本制度:宋代报纸审查制度。进奏官发报必须根据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不得超过范围。
榜:两宋时期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一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通常用来发布法令。
小本:元代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
《万历邸钞》:明万历年间保存下来的一个时期的邸报抄件。
《天变邸钞》:一份专门报道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北京“天变”情况的邸报。其报道涉及方面很广,是抄报人采访了现场和众多受害者以后自己编写的,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的民间报纸。
《急选报》:目前能看到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出版于万历八年四月二十二日,北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
塘报:一种由下到上、有地方向中央逐级汇报军情的文报。
告示:一种由上而下、由中央到地方、逐渐向公众公布信息的官方的新闻传播载体,使邸报的一个补充。
揭帖:明代农民起义队伍中使用的近似于近代小字报或传单的新闻传播工具。
旗报:明代农民起义队伍中使用的新闻传播工具,源于露布,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在堤前敌后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阅览。
牌报:由农民起义军各级军政部门分别发出的一种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
报房京报: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报纸。发端于明末,盛于清代。内容来自邸抄。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完备形式。
辕门抄:清代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重要府城,由当地熟悉官场的抄报人分别编印发行。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8-5,马六甲,英国传教士米怜。
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图画。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8-1,广州,英国传教士郭士立。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宣传退居次位。《新闻纸略论》一文是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有“郭士立的杂志”之称。
《蜜蜂华报》:1822-8,澳门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是当时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
《广州纪录报》:1827-11,广州,美商伍德,英国鸦片商人马地臣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多为商情信息,但也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的时事新闻和评论。
《广州周报》:1835-9-12,由反对东印度公司垄断对华贸易的英国自由贸易派商人主办的英文报纸。林则徐在禁烟运动期间组织翻译的“澳门新闻纸”内容多译自该报。
《中国之友》:1842-3-17,小马礼逊主笔
台仁特购得擦换后改持反政府立场,特别重视中国新闻,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同情态度,在香港外文报刊中很少见。
《德臣报》:1845-2,香港。又译《中国邮报》。
1974年8月才停刊,是中国领土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遐迩贯珍》:1853-8,香港,马礼逊教育会。中文月刊。
中国境内第一家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以新闻为主;《布告篇》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
《孖剌报》:1857,香港,莫罗。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日报。对政府持批评态度,是香港历史上著名的英文报纸。
《香港船头货架纸》:1857-11,香港。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第一份经济类报纸、第一份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香港华字日报》:1872-4-17,陈霭廷
与《香港中外新报》对垒而立成为香港地区最重要的两份中文日报。
1941-12-25停刊,出版69年,是香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进事编录》:1864,罗朗也
国内最早的中文日报之一,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报道巴黎公社起义消息的报纸,王韬曾一度任主编。
《北华捷报》:1850-8-3,奚安门,字林洋行发行
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是一份英文商业周报,被视为“英国官报”
《字林西报》:1864,上海,前身《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英商奚安门。
上海最早的外文日报,也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内容多为商业材料,但有很强的政治性。1951年停刊。
《六合丛谈》:1857-1-26,上海,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利。
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综合性月刊。
《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更本名。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内容主要是中外新闻和商业信息,以“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了维新变法运动。
《上海新报》:1861-11,北华捷报馆创办
外商在上海创办的最早的商业性中文报纸。《申报》诞生后,曾玉《申报》展开竞争,最终1872-12-31告败停刊。
《申报》:1872-4,上海,美商美查
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把新闻报道放在首位,注重真实性。
国内报纸第一条电报新闻、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国内报纸最早发布号外,最早刊登国际旅行通讯《东行日记》;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最早刊载新闻人物画像;在国内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民报》。
《申报》的创办于飞速发展,标志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新闻报》:1893-2,初为中外合资性质,后全部归英商丹福士所有。
一创刊就同《申报》展开竞争,第二年发行就仅次于《申报》
中文《时报》:1886-11,天津,得到李鸿章支持
广登京津地区新闻,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后李提摩太出任主笔,宣传中国应实行“新法”,成为在华外人主办的最有影响的政论性报刊。
《京津泰晤士报》:1894-3,天津,英国商人创办
着重报道中国北方新闻,政治上反映英国政府立场,是半官方报纸,在旅华外侨中有“外人在华北的圣经”之称。20世纪后成为中国北方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中西见闻录》:1872-2,北京,外国传教士创办
华北地区最早的近代化报纸,“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机关刊物。免费散发。对科技知识介绍较多。
在北京出版等于突破了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的最后一个禁区。
《镜海丛刊》:1893-7,澳门,飞南第
第一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葡文报刊,曾刊有孙中山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想的文章。
《汇报》:1874-6,上海,容闳创办
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份中文日报。曾与《申报》《字林西报》笔战。9月1日改名《彚报》,1875年又更名《益报》。
《述报》:1884-4,广州,广州海墨楼石印书局引发
国人广州办第一份报纸。详尽报道了中法战争,鲜明的爱国立场;重视图像新闻报道,每期都刊登新闻纪实图画。
《循环日报》:1874-2,香港,王韬
是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业务上,首创了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香港最早出版汉文晚刊的报纸。
《韬园文录外编》:1883-5,香港出版。汇编了王韬的政论文章,是我国最早的报刊政论文集。
《万国公报》:1895-8,北京,康有为出资,梁启超等任编辑。
强学会机关报。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大量梁启超的论说。
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第一份中国政治团体机关报,标志着中国政党报纸的萌芽。
《中外纪闻》:1895-12出版于北京,由《万国公报》易名而来,是维新团体强学会的机关报,由梁启超、汪大燮主笔。内容大部分选自国内外报刊,包括阁抄、国内外新闻、西学知识等,但也有梁启超等人自撰的论说。1896年1月被查封。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培养和锻炼了办报骨干,为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基础。
《强学报》:1896年初,上海。
上海强学会机关报。政治色彩更为浓厚,明确提出“明定国是”“开设议院”等政治主张。发表《开设报馆议》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
《时务报》:1896-8,上海,黄遵宪带头筹备,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人总撰述。
打响了维新运动东山再起的第一炮,也把维新派办报活动推向高潮。
议论说为首,另有谕旨、奏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梁启超在该报发表《变法通议》,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知新报》:1897-2,澳门,康有为亲自策划下创办
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维新派华南地区重要的舆论阵地。
《国闻报》:1897-10,天津,严复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日报,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
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以通外情为要务”,大量译载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
《湘学新报》和《湘报》:1897/1898,唐才常任主编,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官书局报》:1896年3月,清政府官书局
清政府公开发行新式官报之始,是清末新闻法制建设起步的标志。除奏折上谕外,还刊载路透电新闻、西国近事等
时务体: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政论家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颖的报刊政论文体。
《金山日新录》:1854-4,旧金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的新闻综合性报纸
第一份以华人华侨为对象的华文报刊。
《沙架免度新录》:1856-12,美国萨克拉门托,司徒源
第一份由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是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
“隆记报”:1883-3创刊的《檀香新报》。曾一度成为兴中会机关报。
《叻报》:1881-12,新加坡
“南洋第一报”。整个东南亚地区出现最早、寿命最长的华文日报。1932停刊。
《天南新报》:1898-5,侨商邱菽园
维新派在东南亚地区第一份机关报和海外的舆论阵地
《中国日报》:1900-1-5,香港,孙中山
孙中山领导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兴中会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舆论宣传重地。
宣传爱国救亡,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与保皇派论战,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最大的特点:把办报和武装起义等实际革命活动结合起来,既是宣传舆论阵地,又是组织联络机关。
《开智录》:1900-11-1,郑贯公主编
留日学生团体开智会机关刊物,第一份为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宣传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郑贯公、冯樊龙、冯斯栾分别用“自立”“自由”“自强”的笔名,人称“三自”。
《民报》:1905-11-26,东京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胡汉民、章太炎、汪精卫曾先后任主编。
孙中山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并以此为《民报》的办刊宗旨。宣传内容主要是: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世界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新文化和新思潮。
《清议报》:1898-12,横滨,梁启超主编
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旬刊。
介绍大量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文化科学知识,拥护光绪复位。
《新民丛报》:1902-2,横滨,梁启超主编
保皇会机关报,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的半月刊。
内容丰富,编辑严谨,印刷精美。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
《国民日日报》:1903-8,上海,章士钊主编
“苏报案”后创办的第一份革命派报纸,比较注意斗争策略,也大胆报道了“沈荩案”。
《中国白话报》:1903-12,上海,林白水创办。影响最大的白话报刊。
《杭州白话报》:1901-6,光复会舆论机关,辛亥革命时期寿命最长的白话报刊。林白水主笔。
《大公报》:1902-6-17,天津法租界,英华
目前仍然在香港继续出版,是中国新闻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四个发展阶段:
1902-1916,由英华主持,1902年前基本上是宣传君主立宪的报纸,1902年后在政治上拥护共和。
1916-1926,由王郅隆主持,亲日报纸
1926-1949,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1949至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东方杂志》:1904-3,上海,商务印书馆
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
辛亥革命后,强调要用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救治西方的“物质文明”
五四运动后,采取兼容并蓄的方针,评介东西方各种学说和国际形势
抗战爆发后,号召全民抗战,率先发表一系列论述持久战、运动战、游击战的文章。
1948年12月停刊,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性文摘月刊
《时报》:1904-6,上海
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主张君主立宪,是保皇派的重要喉舌。
在报纸评论、编辑、出版方面锐意改革,为我国报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将梁启超的“时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二,首创报纸周刊;三,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用圈点突出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眼;四,最先将报纸分为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式报纸的痕迹。
《女报》:1907-1,秋瑾,以妇女为对象,以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
《神州日报》:1907,上海,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
竖三民:上海,于右任1909-5创办的《民呼日报》、1909-10创办的《民吁日报》、1910-10创办的《民立报》。三份报纸一脉相承,由均以“民”字打头,史称“竖三民”。
中兴通讯社:1904-1,广州,骆侠挺
中国人办的第一家通讯社,向广州和香港的报纸发新闻稿。
横三民:1912-7创刊的《民国新闻》、1912-7创刊的《中华民报》、戴季陶何海鸣主编的《民权报》
《亚细亚日报》:1912-6,北京。袁世凯御用报纸中言论最反动最猖獗的一家报纸。
葵丑报灾: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乘着军事上的胜利,对国民党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大规模镇压。各地国民党报刊均被以“乱党报纸”的罪名查封。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只剩下139家,比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这一年是农历葵丑年,所以把这场报界浩劫称为“葵丑报灾”。
“马路小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出现的“有报无馆”的小报
“鬼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出现的,用套版方法印刷的报纸,即利用另一家报纸的现成版面,仅换个报头重印几份而已。
东京通讯社:1915-7,东京,邵飘萍
专门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曾首先报道“二十一条密约”内容
新闻编译社:1916-8,北京,邵飘萍
《新青年》:1915-9,上海,陈独秀。初名《青年杂志》,第二期更名。
它的创办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7年迁至北京出版。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1919,李大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他撰发《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简明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劳动节纪念号》:1920,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7卷第6号。是《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个里程碑。
《每周评论》:1918-12,北京,陈独秀、李大钊等
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倾向于社会主义。
五四运动期间《每周评论》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先导作用,并第一次把这场伟大群众爱国运动第一次称为“五四运动”,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精神。
第26期起由胡适接编,转为宣传实用主义。
《湘江评论》:1919-7,长沙,毛泽东主编
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全部白话文写作,以述评为主。李大钊评价它为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7,周恩来主编
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以述评为重点,富有战斗性。“全国的学生会报之冠”。
《共产党》:1920-11,上海,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李达主编
半公开的理论机关刊物。宣传有关共产党的知识,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报道国内工人运动发展。
《劳动音》:1920-11,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邓中夏、罗章龙等
《劳动者》:1920-10,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以《劳动歌》为题最早译载了《国际歌》歌词。
中俄通讯社:1920-7,上海,杨明斋
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主要任务是沟通中俄两国人民的了解。《民国日报》1920-7-2第一次采用了中俄社的稿件。
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后,中俄社成为它的机构之一。后由中国共产党宣传部主管,改称华俄社。1925停止工作。
四大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1918-3
北京《晨报》的《晨报副镌》,1921-10,孙伏园主编,曾连载《阿Q正传》
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1919-6,邵力子主编,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后它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一个阵地
《京报》副刊,1924-12,孙伏园主编,鲁迅是经常撰稿人。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支持群众爱国运动,提倡新文化,与“甲寅派”“现代评论派”展开争论。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8-10-4,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
《向导》:1922-9,上海,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任主编
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周报。
《新青年》季刊:1923-6,广州,瞿秋白主编。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
《前锋》:1923-7-1,上海,瞿秋白主编。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重视调查研究,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
《先驱》:前身是1921-1四川成都团组织创办的《先驱》半月刊。
是首批团刊中出版时间最长的,也是唯一由地方团刊转为中央团刊的。1922-5,正式成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青年运动,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中国青年》:1923-10,上海,恽代英主编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从内容到形式都注意适合青年的特点,编排生动,内容有益而有味,被青年读者称为“良师益友”。
《劳动周刊》:1921-8,上海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工人报纸。
《工人周刊》:1921-7,北京
最初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以“工人周刊社”名义刊行,1922夏改为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机关报,迁至郑州。1926又迁至天津。被誉为“地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
《政治周报》:1925-12,广州,毛泽东筹办并任首任主编
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注重用事实说话。为维护革命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少年》月刊:1922-8-1,巴黎,旅欧支部
1924-2-1,改名《赤光》;后迁至柏林出版。
《中国工人》:1924-10,上海
1925年5月起成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报,以指导工人运动的复兴为首要任务。
《热血日报》:1925-6-4,瞿秋白
迄今能看到的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家日报。与《向导》周报配合指导五卅运动。
《工人之路特号》:邓中夏。前身是1925-5-31创刊的《工人之路》周刊
6月24日改出《工人之路特号》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大罢工的机关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人报刊中出版时间最久的一家。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1923-1-23首次播音,奥斯邦,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开洛公司广播电台:1924-5,与《申报》合作,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1929年止。
哈尔滨广播电台:1926-10-1,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
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1927-3,中国自办的第一座民营广播电台
国闻通讯社:1921-9,上海,胡政之
先后在汉口、北京、天津设分社,总社设有广告部,北京分社设有英文部向外国报纸供稿。1924-8,胡政之创办《国闻周报》。1926年新记公司成立后通讯社和《国闻周末》都成为《大公报》附属机构。
申时电讯社:1928,《申报》《时事新报》联合成立,并于1934年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和董事会,在全国多处设有分社。
中央通讯社:1924,广州,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
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方针,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收回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搞权,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红旗日报》:1930-8,上海,由《红旗》三日刊和《上海报》合并而成,秘密发行
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发刊词中首次在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中提出“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观点。创办过《实话》副刊。
《萌芽月刊》:1930-1-1,上海,鲁迅主编,自第3期起成为“左联”机关刊物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3-2,上海。
影响最大的革命文化团体,鲜活出版了一系列机关报刊,其中《文艺新闻》是出版时间最长的。
《时事简报》:红军各军及纵队按照1929年12月古田会议要求创办的壁报,内容是国际国内政治消息、游击地区群众斗争情形、红军工作情形。
《红军日报》:1930-7,长沙。红军报刊中唯一的铅印对开日报。
《青年实话》:1931-7-1,江西永丰创办,1934-5迁至瑞金。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
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11-7,瑞金,简称“红中社”,呼号CSR。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还编印《参考消息》。
1934-10随红军长征。1935-11在瓦窑堡恢复新闻广播。1937-1更名新华通讯社。
《红色中华》:1931-12,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
1937-1更名《新中华报》。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前身是1931-11-7江西瑞金创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
1937年更名新华通讯社;1939年与《新中华报》分立。
1949年随党中央进入北京,1950年组建为国家通讯社。
《新中华报》:前身是1931-12创刊于瑞金的《红色中华》周刊,1937更名,系中共中央机关报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
1941-3与《今日新闻》合并为《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1941-5-16,延安,由《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而成,1947年停刊。
中国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革命报纸。
中国新闻学研究会:1931-10,上海。我国第一个研究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学术团体。成员主要是来自《申报》《新闻报》《时报》的进步记者、复旦大学和民治新闻学院的师生,核心是《文艺新闻》的工作人员。
《中国报学史》:戈公振,19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全书共6章,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和报刊分类,且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资料,被誉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
《新华日报》:1938-1-11,汉口;10月迁至重庆;1947-2被封闭。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个中共中央机关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一份大型机关报。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12-30,延安王皮湾村,呼号XNCR。
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当时作为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
《救亡日报》:1937-8,上海,郭沫若任社长,夏衍、樊仲云任总编辑
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名义上则是国共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
“青记”:1937-11-8,上海,范长江、夏衍等发起,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被破离沪迁武汉;1938-1-1,成立武汉分会,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
1938-3-30,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成立。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
国际新闻社:“国新社”。以“青记”骨干为基础,1938-10-20长沙正是建社发稿,刘尊棋任社长,范长江任副社长。
“重庆各报联合版”:1939-5-6,重庆大轰炸后10家在重庆的大报集中人财物力,不问党派、不分立场,出版联合版,共出版了99天。是我国新闻史上有报纸联合版之始。
《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1938-6,香港。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的中英文会刊。宣传团结国际进步人士和海外华侨援助中国抗战。
《星岛日报》:1938-8-1,香港,华侨商人胡文虎创办,金仲华、羊枣。一度成为香港地区宣传团结抗战的进步新闻阵地。
《华商报》晚刊:1941-4,香港,廖承志主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
《光明日报》:1941-9-18,香港,梁漱溟任社长。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机关报。
洋旗报:1937-11-12至1941-12-8上海租界地区形同“孤岛”,这段时期在租界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被称为“洋旗报”,可以不接受日伪检查。1938年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以逃避日寇的新闻检查,报道抗战实况,宣传爱国主张。最著名的有《每日译报》《文汇报》《申报》《新闻报》等。
《译报》:1937-12-9,纯翻译的抗日小报在上海租界诞生,夏衍主持报务。刊登的新闻和言论全部译自外国通讯社和上海租界出版的外文报纸,经过选择和改写,客观地报道抗战的基本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和持久抗战的政治主张。12月20日被日军通过租借当局下令取缔。
《每日译报》:1938-1,前身是《译报》,中共上海市文化工作委员会负责实际编务,聘请英商担任发行人等职务。
刊登中共中央的文件和负责人的文章、讲话,并采用“特讯”“专电”等形式报道有关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消息。1939-5上海租界当局迫令其停刊。
《文汇报》:1938-1,严宝礼等人创办。胡政之投资1万元,并委派徐铸成主笔。1939-5被租界当局勒令停刊。
《文萃》:1945-10,上海,中共地下党员和民主人士创办。集纳性和文摘性刊物,转载进步报刊言论。
1946年改为时事政治刊物。1947年被迫转入地下,出版《文萃丛刊》。
1947-7,主要工作人员中共党员陈子涛、骆何民、吴承德被捕,并于上海解放前夕被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正报》:1945-11,香港。战后党在香港创办的第一家党报,在海外华侨中有巨大影响。
《新民报晚刊》:1946-5-1,上海。政治上“居中偏左、遇礁即避”的民营报纸;一要进步,二要保全的办报方针,采取“超党派”立场,基本上采用本报记者自己采访的稿件。
《中国学生导报》:1944-12-22,重庆,复旦大学等校学生主办。抗战以来国统区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学生报纸。抗战胜利后还发行上海航空版。
《对国民党军广播节目》:1947-9-5,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办,是解放区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个对象性节目。
《人民日报》北平版:1949-2-1内部试刊,2月2日公开出版。3月15日迁入北平出版。8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胡乔木、范长江先后任社长,邓拓任总编辑。
《人民日报》:1949-6,西柏坡,初为华北局机关报。1949-8改为中共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主要宣传政策、发布政令、传播经验。首任社长胡乔木,范长江继任;首任总编辑邓拓。
《光明日报》:1949-6,北京。
初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机关报,1953年改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政协无党派人士联合主办的报纸。提出四条方针:负责的态度,服务的精神,建设的批评,忠实的报道。
新华通讯社:1931-11-7,瑞金,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1更名新华通讯社;1949-3进入北京;1950年组建为国家通讯社。第一任正副社长吴冷西、朱穆之。
中国新闻社:“中新社”。1952-9-14,北京。
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在宣传上根据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建设成就和侨乡情况,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首任社长金仲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40-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9-12-5更名,组建国家广播电台。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1957-3-17,北京。中国全国性新闻工作者职业团体。1966年因“文革”停止活动。1980-8恢复活动。
“一报三禁”:1951-6-10,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宣布对今后新申请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1952-4-11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被称为“报禁”。报禁以限证、限张和限印为具体内容,实质是台湾当局加强对新闻业的控制。“报禁”于1988-1-1解除。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