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电视记者出镜采访报道
现场出镜是指记者以收集素材、播报评述新闻事实为目的,在采访现场的镜头中出现自我形象的工作方式。
记者出镜采访报道,实现了电视传播中人本化的传播方式。
电视记者出镜采访的过程,就是人际交流的过程,它本身具有较强的人文价值,也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部分。
电视记者现场出镜的主要作用有:
1 记者带领观众亲临现场,增强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2 使现场的信息更加条理化、秩序化
3 搜集摄像机不能直接记录的信息
4 使采访更加深入
第一节电视记者出镜的行为类型
一、电视记者出镜的言语行为
电视记者出镜语言的具体要求:
1 电视记者语言结构的口语化
口语化的步骤包括:① 口语的对象感和交流感;
②需要用全部感官参与口头语言的表达,包括手势、眼神等;
③注意遣词造句的口语化等。
2 电视记者语言的通俗化
遇到专业术语、复杂的思想表达等情况,记者要做语言通俗化的工作。
3 电视记者语言内容的形象化
电视记者的出镜语言需要记者加工成为形象化的、富有记者自己个性的语言,配合自己独有的面部表情和形体语言,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实现信息和观众的有效传达。
二、电视记者的非言语行为
电视记者常用的镜头前的非言语传播行为主要有以下四类:
1 外表
可分为两大部分:(1)可控部分,如头发、服装、化妆和装饰品等;
(2)不可控制部分,如容貌、身高、体重等等。
对于电视记者的不可控部分,也就是身高、长相等,一般来说没有什么要求。(除了那些口音太重或在镜头面前过于不自信的记者之外)
电视记者的着装打扮就有一定的讲究,有时具有让观众解读的信息。
2 体态语
电视记者的体态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
体态语在电视采访中的存在意义在于配合记者的口语表达,对口头语言中出现的不够严谨或不够完善的部分进行形象化的补充。
体态语可具体分为:
①表情语
电视观众也会不自觉地从出镜记者的面部表情中捕捉信息。
面部表情是传达记者情感以及被采访者和观众认知记者的最重要和最直接信息源之一。
在电视采访中,目光和微笑的交流时电视记者非语言符号中常见的手段,无论是现场观察还是与访问对象交流,或是面对镜头述评播报,记者的目光和微笑都传达着最丰富、最有效的信息。
②首语、手势语、体姿语
首语是指人体头部动作所传递的信息,如记者访谈时低头、抬头、摇头、点头等动作。
手势语是指人体上肢所传递的交际信息,它包括手指、手掌手臂及双手所能成灾交际信息的各种动作,其中电视记者用的较多的有握手、鼓掌、挥手等动作,因为它们的交际功能较强。
体姿语是人们的身体的各种姿态所传递的信息,如记者在采访的坐姿、立姿、步姿等,都会向被访者传递一定的信息。
首语、手势语、体姿语这三种体态语经常是同时进行的,也可以统称为身体动作。身体动作的作用主要有三种:A表达态度。 B 情感交流。 C以动作强调语言信息。
③记者的情绪控制
面部表情和动作、姿态、语气等综合在一起在镜头前会形成记者的态度,表露记者的情绪。
3 类语言
类语言是指伴随着语言而瞬息万变发生的声学行为,它包括:音调、音色、音量、重音、口音、节奏、速度和停顿等。
4 界域
界域是指记者出镜采访报道时
美国学者把它分为四个区域:①亲密区:距离为0厘米至15里面,是最亲密的人之间的交流区,常发生于情人和夫妻之间;
②个人区:距离为45厘米至75厘米,为一般熟人的交流区;
③社交区:距离为120厘米至210厘米,是相识但不熟悉的人们之间交流活动的范围;
④公众区:距离为350厘米至750厘米,包括所有类型的公众交流,如演讲、法庭辩论等。
一般而言,电视记者出镜采访,与被采访者保持的合适界域应在“个人区”的范围,即45厘米至75厘米之间。离被采访者太远会让对方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太近则使人感到“逼人太甚”或产生其他不适感。
此外,记者出境访谈的界域和空间不仅体现在采访现场,还会体现在呈现给观众的电视画面上——人物的距离从屏幕上看是否合适。
第二节 提问与访谈
一、提问的任务
电视记者在镜头前的采访提问,总的目的是:代观众了解新闻事实。对于那些记者已经了解了的事实,有时为了突出新闻来源的真实感,记者还需在镜头前进行提问采访。
电视记者仅仅了解新闻事实是不够的,他还必须以画面的素材形式将现场的新闻事实记录下来,有时候提问的过程直接构成报道的内容。
电视记者出镜提问的任务包括:
1 获取未知事实
获取未知事实的实现途径是“问”与“答”,由摄像机记录双方的问答过程,作为形象素材成为后期节目编辑的内容。
在某些时候,被采访者拒绝回答的画面可以作为素材编进最后的节目中,因为节目中配合介绍被采访者拒绝回答的原因,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
2 已知事实,“明知故问”
对于记者已知的事实,有时为了使它成为电视画面,往往通过记者提问,再让采访对象自己亲口说出,以便镜头记录。
对于电视采访来说,把提问采访的过程记录下来,是形成节目的需要。
观众收看电视节目时,也并不是光看采访对象回答问题的内容,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的用词、语气、态度等含有丰富的信息,都能为观众判断事实提供有力的参照。让采访对象自己说,比记者说更有说服力。
在“明知故问”的采访中,记者要注意的问题:
①不要让观众明显感到屏幕上的记者已知答案。
如果记者在提问中表露出自己已经知道了对方将要做出的回答甚至代替采访对象回答,这些都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
②不要在提问时让被访者感到记者已知答案,以免失去回答的兴趣。
③尽管记者在知情的情况下提问,也应争取在采访中继续探知新的事实。
电视采访出现最多的情况是:记者根据已掌握的部分事实去挖掘更多的新闻事实,以及通过提问对现有事实进行验证和核实。
④防止“诱导”。
记者即便知道的内容,也要以不知的状态来进行采访。观众反感的是看出记者明明知道,还要再问,而且急于让被采访者说出自己想要采访对象说出的话。
3 收集评论与感想,组织舆论
记者在评论性电视报道中,经常需要就一些问题采访有关专家或街头采访普通市民,形成社会舆论,加强批评力度。
4 激发采访对象的情感,展现真实个性与内心
在表现人物的采访中,记者有必要通过提问去“唤醒”采访对象的内心情感,同时给采访对象以展现个性的机会,提问中需要设计一些激发性的问题。
激发式提问能使人物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在镜头前充分表现自我。
二、镜头意识
记者出镜的目的是使现场采访形成面对面的交流形式。电视记者在镜头前要有如同面对观众进行直接交流的意识,这一意识叫镜头意识。
电视采访的提问必须保持提问记者与镜头之间的配合,出镜记者要照顾摄像师和摄像机,给镜头留下足够的施展空间。
电视记者的提问要把握好提问内容与现场画面的辩证关系,需要注意的是:
(1)一般来说,电视采访中的提问不应重复镜头中明显存在的信息;电视采访的提问要超越视觉和表象,向深层发掘。
(2)电视采访的提问也要注意保留一些现场的气氛,记者要结合采访现场的一些信息进行即兴的发问。
结合现场的提问也是电视采访的独特优势,因为,只有电视采访才能把现场的细节展示出来,结合这些现场要素进行提问,会更好地激发被采访对象的信息输出。
三、“一次最佳”原则
记者的现场报道应尽量一次完成。
一名被访者面对相同的采访内容,重复多次后必然产生厌倦感,尤其是在由于记者自己的失误或拍摄效果不满意而要求采访对象多次重复相同的话题甚至相同话语时,现场氛围和采访效果都大打折扣。
电视采访中的提问如果十分重要,需要在后期编辑中保留的话,就要求做到提问本身声音清晰,吐字标准,同时提问与回答联结紧密,一气呵成,情绪连贯。
四、提问的准备
1、电视记者在确定出镜采访前,可以利用各种资源来了解采访对象
被采访者的背景资料包括影视、图片、文字等资料,它们可以提供丰富的提问线索。
2、分析访谈对象
出镜记者必须具有敏锐的判断力,选择出关键人物和典型人物进行现场即时访谈和提问。尤其是一些重要人物随时可能离开现场,出镜记者还要学会抓住时机。
电视记者在出镜采访时,要特别注意识别不同的采访对象,善于分析话筒前的人物心理,根据不同的人物身份、性格、爱好等情况及时调整问题。
3、观察采访对象的现场反应
通过采访对象的现场反应,能了解其性格、兴趣、态度和现场情绪等等重要的因素。记者根据这些现场观察,可以采取合适的采访策略,调整和改变提问方式。
4、设计问题
凡是比较重要或者比较复杂的采访,记者在出镜采访前,都应形成一个成文的采访提纲,列出采访时要提出的问题。
采访中的提问设计还是获取采访主动权的重要手段。对那些不愿意接受采访的被采访者,利用好的问题可以把握采访的主线,使采访对象始终在预定的访谈轨道中。
五、交流
提问要和交流相结合,通过良好的话语状态解除由机器设备和人际陌生带来的紧张状态,创造谈话的人际氛围和语境。
记者有必要花一些时间与采访对象交谈,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心理,使他们适应镜头。
选择的话题可以是:
(1)记者告诉他们一些相关设备知识和注意事项,比如提醒被采访者注意与摄像机的交流等;
(2)拉家常、谈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3)开玩笑,幽默可以使人放松。
在交流中需要注意的是:
(1)如果话题涉及正式开机采访的内容,记者要注意不要展开和深入,更不要触动采访对象的情感;
(2)记者应该在交流中加深对采访对象的性格、谈吐、反应速度等的了解,在正式的访谈中注意发挥采访对象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和特点。
(3)让采访对象了解记者。交流都是双向的,在采访中,记者需要了解……
(4)在交流中产生情趣。
一个枯燥沉闷的电视访谈即使采集到了很有价值的内容,也是不完全成功的,因为交流过程直接构成电视画面素材,由它所构成的电视节目可视性差。
电视记者不仅要通过谈话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还要把谈话本身的过程和形式变得有趣味。记者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对方,保持良好的谈话氛围。
六、提问技巧
1、发问
发问是指由记者向采访对象主动提出预备问题的方式
(1)开门见山——抓住关键问题、直奔主题。 这是行之有效和用的最多的方法。
(2)迂回提问——巧妙处理敏感微妙的问题。
迂回发问可以避免记者直接触及敏感问题引起的不快。迂回的核心是绕开敏感和直接触动微妙之处。
(3)带背景的提问——深化谈话内容。
记者主动把一些了解到的背景在提问中自然的带出,可以直接将话题引向深入。
提问中的背景会显示记者对采访的精心准备,从而增强被采访者对记者的信任和尊重,有利于提高谈话的兴致。
背景使谈话双方在相互了解和碰撞的过程中将话题引向深入。
2、追问
追问是指出镜记者在提问访谈过程中,根据采访对象的现场回答做出即兴提问的采访方式。
追问对电视记者的思维速度和反应速度要求较高,要求记者迅速发现采访对象回答中的重点,进一步提问。要注意语气和态度。
3、发展问题,深化主题
出镜记者在访谈中,可把问题引向深入。
问题的发展应从表象向深层发展,从抽象到具体,步步紧扣。
4、打断谈话,转换话题
记者在提问访谈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有价值的话题,而这一新话题比正在进行的话题具有更高的记录价值,记者就此改换话题的采访方式。
这种情况下在访谈节目中出现的比较多,适当的打断谈话,可以防止冷场、保持良好谈话气氛。
是否转换谈话主题的判断要领:
(1)记者要清楚正在进行的谈话是什么中心和主题;
(2)记者要迅速判断正在进行的话题是否已经开展的足够了;
(3)记者要迅速分析正在进行的话题有没有深入的可能和必要;
(4)记者要迅速判断采访对象的回答中有没有预定话题之外的有价值的线索。
打断正在进行的谈话时,要注意:
(1)寻找合适的契机。
(2)打断谈话要注意礼貌。
(3)在打断谈话的同时,可以对刚才进行的谈话表示赞赏和认可。
(4)如果采访对象有完整的谈话思路,除非走题,否则记者不应随便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以免影响谈话的思路和流畅。
第三节 倾听
电视记者的倾听内容还包括:
(1)用体态语与采访对象充分交流
(2)记录和分析采访对象的回答
良好的倾听状态建立于记者的平等意识,同时记者在镜头前的表现全部记录于画面中,观众也可通过采访看出出镜记者的综合素质。
一、善“听”才能善“问”
记者不仅要听见采访对象在说什么,还要能够很快地抓住回答中问题的核心,迅速设计新的提问。
二、善“听”才能善“断”
倾听的任务还包括:决定谈话走向,提出新的问题或保持沉默。给予对方思考的机会。
只有善于倾听,才能选择好打断采访对象的最佳时机。
三、鼓励谈话的继续
倾听时,记者是沉默的。但沉默也是鼓励被采访者继续谈话的有效方式。
四、调整采访对象的情绪
为了使采访对象保持比较兴奋的谈话状态,出镜记者自己首先必须情绪饱满。在访谈过程中,可用赞许式的表情和动作对采访对象进行鼓励。
记者可以用自己的表情来控制采访节奏,实现话题转换。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