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全)
总论篇
1.《每日纪闻》
公告式的官方公报。是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公元前59年古罗马,凯撒当选执政官后下令创设。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是将每日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纪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质木板上。书写内容多,政府要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凯撒创设《每日纪闻》的目的就是争取舆论支持,扩大政治影响。传播当时已经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公元前27年,凯撒的养子凯撒·屋大维成为罗马最高的主宰者。
公元前6年,屋大维恢复《每日纪闻》,从此该手写公报时断时续刊布会议记录、帝国故事、战争消息等,一直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
公报除了写在布告牌上,还有书记员抄写,颁发给各地要人和驻军首长。
有学者认为,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统治辽阔疆域,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有一个发达的,包括《每日纪闻》在内的传播系统。而起灭亡,部分原因是由于《每日纪闻》的停办,传播组织远落后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无法协调复杂的活动。
2. 新闻信
也是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新闻信是指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他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手写传播形式。
早在公元前500年,古罗马就开始由新闻信,直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因为这个奴隶制国家幅员广阔,所以无论官方还是私人,都要靠新闻信保持联系。
官方新闻信常有传递政情军情的性质。
私人的新闻信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有些记述了当时许多重大事件和人物,记录了罗马的生活、乡村情况、以及民间习俗等。这些信件当时是互相传递信息的新闻信,现在是可贵的历史资料。
3. 威尼斯小报
16世纪在地中海北岸的威尼斯出现的手写的小报。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间或也报道政局变化、战争消息和灾祸事件。
这些小报不定期,沿街兜售,每份一个铜元。
后来这种小报流传到罗马以及欧洲各国,就称为威尼斯小报。
4.《富格尔商业通讯》
16世纪德国富商富格尔家族开设的富格尔金融贸易所编集的。
当时欧洲各国有些大的商行或银行,在总行与分支机构之间常有互通消息的信件,主要供业务参考,也有选择地摘抄一些售与外人阅读。
富格尔金融贸易所编集的《富格尔商业通讯》就是其中很有名的。
5. 古登堡
德国美因茨的工匠。1450年前后成功地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技术。
他还制成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版上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印刷质量和效率。
古登堡印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传播史的第三座重要里程碑。它使得大量而迅速地复制信息成为可能。
6. 新闻书
16世纪末,西欧等地开始出现了不定期的印刷品,报道某些重要事件。与记事性小册子相比,新闻性明显增强。多为书本形式,被称为新闻书。
7. 资产阶级政党报纸
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报业均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原因在于政党自身政治目的的需要和报刊对政党经济上的依赖。
这些政党报刊的共同特点是:政治上有明显倾向;内容上侧重时政新闻和言论;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和上层人士。
8. 廉价报纸
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
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由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
廉价报纸的特点是:
1)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
2)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
3)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也成大众化报纸,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
4)内容上注重软新闻;
5)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
6)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进而赢得更多广告。
9. 高级报纸
在报纸大众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高级报纸”和“大众报纸”之分。
高级报纸既详细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新闻,又登载具有说服力的社论,虽然发行量较少,但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
10. 黄色新闻
报业追逐利润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起源于普利策的《世界报》和赫斯特的《新闻报》的竞争。
《世界报》星期日版有个著名的连环漫画《霍根小巷》,主人公是个穿着肥大黄色衣服的孩子,作者借“黄孩子”东游西逛的行踪,讽喻世俗人情,滑稽而有趣,很受读者喜爱。赫斯特将漫画作者挖走后,也在《新闻报》开设这个专栏。同时,普利策另请画家,继续自己的专栏。于是两家报纸的星期日版都有“黄孩子”的连环画,一时间“黄孩子”就成了两家报纸的象征。新闻界称它们为黄色报纸,把其惯用的煽情主义手法写作的报道称为黄色新闻。
11. 黄色报纸的特殊表现手法
1)实用大号字煽情标题,经常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报纸版面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
2)滥用照片,以致偷窃和伪造照片。
3)种种欺骗手法,如捏造访问记和新闻报道,歪曲性的标题,假科学,假学术。
4)星期日增刊,增再彩色滑稽连环画和肤浅的文章。
5)标榜同情“受压圃贿”,发动运动为民请命。
12. 报团
报团是指在两个以上城市,拥有两种以上日报的报业公司。
报团的出现,表明新闻事业走向垄断的趋势,是20世纪新闻事业最重要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美国斯克里普斯报团是世界上第一个报团。
13.“三社四边协定”
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开始展开竞争。它们的业务日已越过过节,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几年的激烈争夺,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完毕。
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
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加入,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
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
14. 简述古代新闻传播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及其意义
㈠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意义在于:
1)人们不再只通过各种断续的嚎叫、音节,简单的姿势和身体的动作来应付大自然的威胁和共同劳动。
2)语言的产生还是人们的人类、抽象、分析、综合及推测等思维能力加强,是人类在音讯传播的长度、深度、广度及精细程度上有了进步,并使人类与自然的斗争经验得以相传。
3)语言的运用加快了人们信息交流的传输和接收速度,使人们无须再用如现代人”动作字谜”游戏的方式来传递音讯,减少了编码解码时间。
㈡文字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其意义在于:
1)它标志人类传播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到来。
2)它突破口头传播受时空限制的束缚,使信息可以流传于异时异地,保存久远。
3)它促进人类的社会化进程,除社会成员的人际交流、公共交流外,还出现了专职的传播者或职业。
㈢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传播史的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其意义在于:
使得大量而迅速的复制信息成为可能,进而可以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这就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发展。
新的思想、新的信息随着印刷时代的到来变成了统治者无法遏止的潮流。
15. 定期报刊出现的标志性意义以及新闻事业据以产生的社会需要和实际条件
1)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的诞生。
2)近代报纸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
进入17世纪,新型资产阶级取代封建统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随着社会政治斗争的加剧,社会对信息需求增长。
原来的手抄小报逐步改为印刷出版,不定期的新闻书逐步定期化。
邮政事业的发展,为定期的周报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报纸首先在那些权力薄弱或者统治者较为宽容的地方兴起。
16. 近代资产阶级报业的发展轨迹
近代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可分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论报刊、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党报刊、工业革命与廉价报刊三个部分。
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论报刊
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紧密联系。虽然各国国情不同,革命历程也有很大差异,但各国报业的发展却有共同的规律:
1)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封建统治者的压制,封建统治者通过出版许可制、内容审查制,英国甚至用设立“星法庭”等手段压制异己思想和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出版官报,扶植御用报刊,为自己的政治需要服务。作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报刊受到种种雅致,发展进程缓慢。资产阶级报刊中,围绕着革命、改良、保守或维护封建统治等重大问题,从各自阶级的利益出发,进行论争,这就是史称的政论报纸时期。
2)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思想家首先举起出版自由的旗帜,宣传民主思想,论述出版自由的重要性。
3)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过程受两个因素制约: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彻底,建立起怎样的政治制度;该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是否巩固,有无封建复辟。
㈡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报业无论发展快慢,均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其原因是:各政党自身的政治目的需要以及报刊对政党不得已的经济依赖。
这些政党报刊的共同特点是:政治上有明显倾向;内容上侧重时政新闻和言论;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和上层人士。
㈢工业革命和廉价报刊
18世纪后期,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工革的推进给社会生活,也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各国相继进入廉价报纸时期。原因在于:
1)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为报纸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
2)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新的广大读者群。
3)阶级力量发生新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在扩大,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使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4)高速轮转印刷机的产生,降低了印刷成本,报纸印得更快更多。
5)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加,广告费收入成为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报纸廉价销售成为可能。
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由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
廉价报纸的特点是:
1)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
2)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
3)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也成大众化报纸,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
4)内容上注重软新闻;
5)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
6)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进而赢得更多广告。
廉价报纸的出现使商业报纸更加兴盛,逐步成为资产阶级报业的主体,并为其向现代报业演变奠定了基础。
17. 资产阶级革命前后报业和政治的依存互动关系
1)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和封建报刊都为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宣传。资产阶级为冲破封建雅致,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而封建官报及其御用报刊,制造舆论,维护其封建统治。资产阶级报刊中,围绕着革命、改良、保守或维护封建统治等重大问题,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进行论争,形成了资产阶级政论报刊时期。资产阶级报刊的宣传也在客观上推动了革命的发生。
2)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报刊发展受两个因素制约:一是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彻底,建立起怎样的政治制度;二是该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是否巩固,又无封建复辟。其中,英国对封建传统破除不彻底,新闻出版仍受诸多限制,报业发展比较迟缓;法国革命最为彻底,但政局多变,时有封建复辟或专制政体出现,报业发展屡屡受挫;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政权巩固,报业发展较快。
18. 工业革命兴起对报业的推动和影响
18世纪后期,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推进给社会生活,也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
1)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为报纸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
2)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新的广大读者群。
3)阶级力量发生新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在扩大,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使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4)高速转轮印刷机的产生,降低了印刷成本,报纸印得更快更多。
5)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进,广告费收入成为报社收入的主要来源,报纸廉价销售成为可能。
随后各国相继迎来了资产阶级报刊的廉价报纸时期。
19. 近代无产阶级报业的发展轨迹
工人报刊是工人运动的产物。首先出现在英国。直到俄国十月革命为止,无产阶级报刊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工人报刊的童年时期。
英、法、美、德各国工人运动肇始,工人报刊出现。
最早的工人报刊大都由联谊会、互助会之类的工人组织创办,主要内容是呼吁保障工人生活和改善劳动条件,宣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主张进行经济斗争。
19世纪30年代,英、法、德先后兴起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早期的工人报刊是在极端困难的处境中创办的,其中著名的是英国的《贫民导报》和《北极星报》。它们在揭露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传播阶级斗争知识,唤醒工人阶级觉悟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㈡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无产阶级政治报刊
马克思主义诞生并逐步与工人运动结合,工人运动逐步由经济斗争发展为政治斗争。工人报刊也随着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发展演变为无产阶级政治报刊。
这些报刊在宣传革命理论、批判错误思潮、组织无产阶级政党以及同反动派进行斗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创刊于科伦的《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被誉为“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
㈢俄国布尔什维克报刊的发展
19世纪末俄国工人运动兴起,工人报刊出现。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动员和组织群众,为推翻资产阶级同志,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这一时期重要的报刊有:1900年列宁创办和领导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这表明无产阶级报刊已发展成为无产阶级党报。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后,党内分裂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火星报》从第52起其成为孟什维克的机关报。1912年,布尔什维克在彼得堡创办的自己的机关报《真理报》继续出色地看占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为准备和进行十月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十月革命胜利后,《真理报》成了世界上第一份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央机关报。
20. 无产阶级报刊的特点
1)办报宗旨在于为了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宣传本组织的纲领。
2)内容主要是批判旧世界,同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作战,也要同工人运动内部种种错误思潮和资产阶级影响作斗争。
3)同劳动群众保持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依靠群众办报。
4)是党和工会的宣传机构,党和工会的领导人往往是报纸的负责人或主编。
21. 近代报业演变为现代报业的背景和标志
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近代报业逐步向现代报业过渡。这一过渡时期的特点是:
1)独立于政府或政党之外的商业性报纸逐步取代政党报纸成为报业的主体。
2)报纸面向大众发行,销量大增。
3)报纸在相互竞争中逐步兼并集中,出现了拥有多家报纸的集团。
这一时期报业发生的最大变化是黄色新闻的泛滥和报团的出现。
22. 二战后报业发展的新特点
1)形成了少数“超级报团”;
2)出现了跨媒介或跨行业的垄断;
3)出现了跨国跨地区的垄断。
23. 报业垄断的成因
1)从经济上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只有财力雄厚、业务兴旺的报纸此能生存,通过不断吞并效益不佳的报纸来扩大规模和经营范围,仍是现代西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又促使各行业超大公司不断追求规模效益,以争夺世界市场。
2)从技术上看,高科技设备和节目制作成本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这使得财力有限的公司只能望而却步。此外,竞争又都是围绕新型产业展开的,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为行业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3)从政治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调整产业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放松管制、鼓励竞争,尤其在金融、电信、广播电视、航空等方面,为企业兼并提供了政策依据。
24.发展中国家报业发展的共同特点
1)早期报刊、尤其是报业发端较早的国家的早期报刊,大多是殖民者创办的;
2)随着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开展,这些国家的民族报刊逐步发展起来,并推动了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进程;
3)民族解放运动胜利后,大多数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有的国家报业重新陷入本国独裁者的控制之下。
25. 发展中国家报业体制的不同类型
类型——表现形态——分布地区
1)政府或执政党报刊为主——全部或大部分报刊是政府官报或执政当局直接掌握报刊、控制舆论——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非洲较普遍,亚洲、拉美也有存在
2)政党报刊和商业报刊并存——执政到报刊、在野党报刊、民办商业报刊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共存——多党制或市场经济国家,多数亚、拉美及某些非洲国家
3)商业报刊为主——政党很少直接控制报刊,商业化经营——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报刊商业化程度高的国家
26. 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变化、报业发展以及电讯业的兴起同通讯社诞生的关系
1)近代报业在工业革命后发展很快,报纸数量越来越多;
2)廉价报纸出现,报纸以注重传播政治主张转而成为传播新闻的工具,报纸对新闻的需求也大为增加。
3)各家报纸单独依靠自己力量搜集各地新闻既不经济也不可能。
4)同时工业革命中技术发展给通讯社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因此,可以说通讯社的产生是工业革命和近代报业发展的历史必然。
27.“三社四边协定”的具体范围划分和消亡过程
1)具体范围划分
哈瓦斯社:法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中美洲、南美洲、埃及(同路透社共享)
路透社:大英帝国、埃及(同哈瓦斯社共享)、土耳其、远东
沃尔夫社:德国、奥地利、荷兰、斯堪的纳维亚、俄国和巴尔干各国
纽约联合新闻社:美国。采集的新闻经由伦敦供给欧洲三社,欧洲三社发往美国的消息 也只供给该社。
2)消亡过程
“三社四边协定”所划定的范围,一直延续到一战结束。1907年美国合众通讯社诞生,这家新兴的通讯社自创立起便努力向拉丁美洲、远东以及欧洲发展。因此美联社1914年推出“联环同盟”,开始向南美及远东地区争夺市场。此外1909年,赫斯特创办国际社,该社发展至1930年也成为世界通讯社。因此,1934年各大通讯社在拉脱维亚首府里加开会,宣布废除过去一切协定,完全遵循新闻自由的原则,由各通讯社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力发展业务。这样,通讯领域也和报纸一样,回复到了自由竞争的年代。
28. 分析19世纪末以来西方国家现代报业的演变
㈠过渡时期的报业
从19世纪末到一战,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近代报业逐步向现代报业过渡。这一时期的报业统称为过渡时期的报业。特点是:
1)独立于政府或政党之外的商业性报纸逐步取代政党报纸称为报业的主体。
2)报纸面向大众发行,销量大增,有的大报发行量超过一百万份。
3)报纸在相互竞争中逐步兼并集中,出现了拥有多家报纸的集团。
这一时期报业发生的最大变化是黄色新闻的泛滥和报团的出现。
黄色报纸的特点:
1)实用大号字煽情标题,经常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报纸版面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
2)滥用照片,以致偷窃和伪造照片。
3)种种欺骗手法,如捏造访问记和新闻报道,歪曲性的标题,假科学,假学术。
4)星期日增刊,增再彩色滑稽连环画和肤浅的文章。
5)标榜同情“受压圃贿”,发动运动为民请命。
㈡现代报业的发展
1)一战结束后,世界历史进入现代社会,现代报业也随之出现。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报纸继续商业化进程,报业的竞争和兼并加剧。德意日等国家政治上法西斯化,其报业也走上了法西斯垄断的道路。
一战后,垄断化是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报业垄断有两个标志,即发行量增加,报纸种数减少;以及“一城一报”现象的普遍。
2)二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繁荣,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于国情不同,美日报业发展速度很快,英法较慢,但其特点是一致的:
⑴形成了少数“超级报团”;⑵出现了跨媒介或跨行业的垄断;⑶出现了跨国跨地区的垄断。
3)20世纪80年代以后,兼并加剧,不仅出现了巨型公司,还出现了“蛇吞象”的现象,发展前景看好、管理有方的中小企业开始向大企业发起进攻。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又促使各行业超大公司不断追求规模效益,以争夺世界市场。从政治上看,西方国家纷纷调整产业政策,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放松管制、鼓励竞争,尤其在金融、电信、广播电视、航空等方面,为企业兼并提供了政策依据。
29.报业垄断化的影响
1)越来越多的报纸控制在少数人手中,报业所有权的集中化使报道、评论趋于雷同,从而影响了新闻的多样性。
2)竞争引发兼并,缺乏竞争对手,报纸往往质量下降。
3)报团老板大都是垄断资本家,他们和金融界、工商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还涉足其中,大财团通过融资、控股、互派董事等方式,深深介入报纸的运作,使之成为垄断资本的代言人。
4)跨国媒介集团的出现加剧着世界新闻传播的不平衡,造成“信息贫困”和“信息过剩”,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新的新闻秩序的呼声得不到回应。
30. 世界新闻通讯事业的重要发展动向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和扩展,电子计算机和卫星通信手段广泛地运用于新闻通讯领域。
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国际互联网络的扩展,通讯社越来越广泛地依靠国际互联网络传送新闻,播发稿件,极大的提高了传播的时效、数量和质量。世界通讯事业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但他们也在设法改变这一现状。
1)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讯社垄断着世界上80%的国际新闻传播。
2)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拥有国内通讯社,他们在国内有记者网,其中有些通讯社各自或联合在国外设有自己的办事处或记者,以采集或发布新闻。有的则向世界性通讯社预订,或签订交换协定,接受国外新闻和提供国内新闻。
3)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文化上的落后,没有力量各自建立起强大的通讯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提出一项计划,支持它们建立区域性通讯社。
31. 广播业发展的一般历程
1)1920年11月2日,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最初播放了哈定和考克斯在总统竞选中的得票数,它是美国第一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办理了执照的广播电台。一般认为,1920年是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开端。
2)20世纪2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无线电广播电台。
3)20世界30-40年代为广播的发展时期。这期间技术上调频广播的发明,政治上二战各交战国开展宣传攻势,促进广播的发展。
4)二战后,大批新独立的国家纷纷兴办广播,为巩固民族独立、发展经济文化事务尽心对外广播的国家增加到55个。从技术上看,70年代以后调频广播电台广泛兴起,80年代以后卫星传送技术逐步推广,90年代以后数字音频广播开始勃兴,接收设备不断优化、袖珍化、多样化,广播传送的质量、效率、距离都有了空前的进步。
32. 简述广播电视机构体制的五种类型及特点,分析评价各种体制、格局的利弊
1)国有国营。
是由国家拥有并直接经营的电台、电视台。资产国家所有,政府直接领导管理;领导成员由政府任命,业务方针由政府规定,业务活动受政府监督;经费大部分靠国家拨款,有的辅之以受众缴纳的视听费以及广告费。
2)国有公营。
国家所有但由公司自主经营的电台、电视台。主要特点是:资产国家所有,电台电视台又相对独立性;依法组成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进行领导管理,成员来自社会各界并具有广泛代表性;政府依法加以规范和监督,但具体业务由电台电视台自主进行;经费来自视听费、国家拨款,有的辅以广告收入。
3)社会公营。
两种具体形式;社会各界筹办经营和某公众团体筹办经营。
特点:一般都是独立的法人单位,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在法律范围内独立进行业务活动和经营管理,经费靠视听费或各界资助、政府补助,个别的辅以广告收入。国家依法进行宏观调控管理。
4)私有私营。
是私人独资、合资或组成股份公司经营的广播电视企业。以赢利为目的,实行商业化经营,广告为其主要经济来源。资产为私人所有;在法制范围内自主经营,自行决定业务方针,国家只在宏观上加以调控管理。
5)公私合营。
指国家和私人合资或合办的广播电视机构,通常是由国家兴建并经营广播电视设备,私方制作节目而后租赁这些设备播送。不论合资和合办,国家通常处于主导地位,经费一般来自广告收入。
国有国营、国有公营、社会公营的机构,通常被称为公共广播电视;私有私营、公私合营机构,通常被称为商业广播电视。
公共广播电视比较重视社会效益,注重节目的教化功能和文化品位;弊端是经营管理缺乏活力,经济常常出现困难。
商业广播电视谋求商业利润,千方百计地改进经营管理,进行商业竞争,但节目品位不高,色情、暴力以及其他庸俗内容较多。
33. 网络传播的特点
1.数字化;2.信息容量巨大;3.多功能;4.多媒体;5.链接;6.星状网络;7.交互性;8.自由参与传播的可能性9.全球传播
第六章 英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早期的报业与封建压制
1. 威廉·卡克斯顿:1476年开办了英国第一家印刷所——英国印刷术的先驱
1480年发行传单位宗教书作广告——英国广告的创始人
同时还是翻译家和出版家,1481年出版了第一本图解的英文百科全书《世界镜鉴》。
2. 巴特:1605年,出版不定期新闻书《约克郡谋杀案》
1624年,与出版商尼科拉斯·波尔尼合作创办《每周新闻续编》,连续出版23期以上,标志着英国报业的又一进步。
1641年又参加第一家报道国会新闻的《国会新闻》的编辑工作,被认为是英国第一位报人。
3.《每周新闻》: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1621年8月13日创刊,创办人尼古拉斯·伯恩和托马斯·艾克尔。这也是news 作为“新闻”之意,第一次用于刊名,从此流行开来。
4. 皇家特许制度:英控制印刷出版的措施。1528年,英王亨利八世下令限制印刷业的发展,1538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均须经过特许,否则禁止出版。1557年,玛丽女王下令成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规定只有经过女王特许的印刷商才能成为公司的会员,只有公司会员和其他特许者才能从事印刷出版。
5. 星法院:1570年,伊丽莎白女王将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独立为皇家出版法庭,即“星法院”,以加强封建统治。星法院颁布特别法令,也就是著名的“星法院法令”,严厉管制出版活动,如一切印刷品均须送皇家出版公司登记;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有搜查、扣押、没收非法出版物及逮捕嫌疑犯的权力等。该法令一直维持到1640年,在54年间成为英国出版自由最大的桎梏。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报刊
一. 革命爆发初期(1640-1649)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类相互对立的报刊,国会派报刊和保皇派报刊。而其中国会派报刊占大多说。典型代表:
1)《国会纪闻》:1641年11月汤姆斯发行,是第一家专门报道国会新闻的周刊。 主办人塞缪尔·派克被称为英国第一大记者。
2)《信使报》时代:保皇派这一时期出版的反击国会派的报刊都是以此为名。
3) 约翰·利尔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平均派领袖,也是杰出的出版自由战士。 平均派是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农村中下层农民利益的代表,在内战中冲锋陷阵。利尔本是卓越的宣传家,他坚信天赋人权,其著作从人民主权的观念出发,提出取消国王和上议院,呼吁自由、民主,实现信仰自由等要求。他被称为“生而自由的约翰”。
二. 克伦威尔独裁时期(1649-1658)
这一时期是报业的发展低潮。皇家特许公司恢复特权。
在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下,只允许出版两种官方报纸:《政治信使报》和《公众情报者》。这两种周报的主编同为奈德海姆。他是革命时期的报坛名人。1657年,他在伦敦创办英国第一家以刊登广告为主的《公共广告》周刊,被认为是广告报的始祖。
三.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
1. 这一时期保皇派的两份报纸被指定为官方刊物,《国会情报员》和《大众信使》。
2. 1662年,又颁布“特许制法令”,严厉管制报纸,并发行新的官报——《牛津公报》。
3. 《牛津公报》:1665年11月16日创刊,是英国历史上第一张报纸。他改变了过去新闻书的形式,为单页两面印刷。逢周一周四出版。第二十四期起迁回伦敦,改名《伦敦公报》。后又改为每周四次出版,延续至今。
四. 自由主义理论的奠基者及其著述
1. 弥尔顿和《论出版自由》:
弥尔顿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伟大的诗人。他发表了许多文章和政论小册子,阐述主权在民的思想。1644年发表了《论出版自由》的演说,系统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弥尔顿全面批评了出版检查制度的弊端,强调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他相信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并且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本身就具有战胜其它意见而存在下来的无可比拟的力量。从弥尔顿的这种思想出发,形成了现代关于“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由修正过程”的概念。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石”。
2. 洛克和他的自由主义哲学思考:
洛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激进的政治思想家,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哲学上,论证知识起源于感觉。政治上,反对军权伸手,主张权力分解,保护私有财产,拥护代议制。主要著作:《民主论》、《人类理智论》等。
洛克关于思想言论自由的具体观点有:
第一、人的自然权利有四项内容:即生命、自由、财产和惩罚权。自由是一切的基础。
第二、任何人都有一种不可侵犯的自由权利,即任意使用各种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三、从道理上讲,我们不能指望任何人抛弃自己的观点,盲从于不可理解 的权威,无论人们的理解怎么错误,理性是其唯一的向导。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报刊
一、日报的诞生
1.《每日新闻》:1702年马利特在伦敦创办。是英国第一家日报。初创时只有半张,单面印刷。新闻无标题。内容以翻译荷文、 法文消息为主。马利特还是英国报人中第一个提出客观报道的人。停刊一段时间后,由巴克利复刊。他继承报道事实、不加评论的传统,由对版面内容作了重大改进。由单面印刷改为双面,用半页登分类广告和车船消息。后扩版。1735年,同《自由英国人》、《伦敦新闻》合并,易名《每日公报》,成为保守党的报纸,所以又是世界上第一家政党日报。
2. 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伟大的三位报人:派瑞、贝尔、斯图亚特。
二、杂志的兴起
1. 英国18世纪初三大评论期刊:《评论》、《闲谈者》以及《旁观者》。
2. 丹尼尔·笛福:英国第一个职业记者,被称为“英国报业之父”。笛福于1704年2月19日创办了评论杂志《法国每周评论》初为周刊,次年改为周三刊,同时将名字减缩为《评论》。每期都登有政治、商业和社会问题的文章,还常有副刊,出版到1713年停刊。笛福一生编辑或为之撰过稿的报刊大约有25家。他力主选择大众关心的话题,写作趣味化、通俗化。 1719年笛福的长篇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在《每日邮报》上发表,获得成功。
3.《闲谈者》:1709年4月12日斯梯尔创办。兼有政治性和文艺性,每期两页,每周发行三次。以戏剧、轻松论文、文艺作品为主的内容吸引了大批读者。1711年因政治原因停刊。
4.《旁观者》:《闲谈者》停办后,斯梯尔和阿狄生合办。该刊笔调轻松、乐观、富于趣味,娓娓谈论人生问题,指导读者的道德观,易于被人接受。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杂志。1712年因印花税颁布停刊。
5.《绅士杂志》:英国第一份综合性月刊。1731年爱德华·凯夫创办于伦敦。该刊起初以摘录国内外新闻及文艺小品为主。五年后大胆突破政府限禁,报道国会新闻。该刊以“合众为一”为信条,每月选登优秀文章。该刊还是第一份以“杂志”作刊名的刊物。1914年停刊,是英国杂志史上发行最久、最负盛名的权威月刊。
三、政府压制与政党报刊
1. 知识税:1712年5月16日英国国会通过印花税法案。除按报纸版面大小收税 外,印花税法案还规定征收广告税和纸张税。印花税、广告税和纸张税被统称为“知识税”。
2. 英国统治当局控制报业的手段:
第一、征收“知识税”。
第二、实行津贴制度。实际上就是津贴收买报纸报人。
第三、运用法律制裁。包括叛国法和煽动诽谤法。
3. 煽动诽谤法的执行情况:
第一阶段:1704-1730年,沿袭17世纪的司法原则,凡指责、攻击国王、内阁大臣的人都犯有煽动诽谤罪。有名的案件:理查德.富兰克林案。
第二阶段:1730-1760年,陪审团对煽动诽谤罪的判决,可以不受政府的训令约束,较为自由地表达意见,独立做出判决。
第三阶段:1760-1780年,在约翰.威克斯案与“朱尼斯”匿名信案的影响下,出版自由获得一定程度的保障。
第四阶段:1780-1792年,司法界对诽谤罪审判和构成要素等问题产生争议,并以国会通过“法克斯诽谤法案”告终。
4. 名词
理查德.富兰克林案:1728年,保守党《艺术人报》发行人理查德·富兰克林发表抨击英国与西班牙、法国签订和平条约的文章,被致以煽动诽谤罪受审,被判一年监禁,罚款100镑,缴保证金2000。
约翰·威克斯案:1762年,威克斯创办《北部列颠人》杂志。后因批评国王的文章被捕。最后威克斯以议员身份被释。之后,他联合被捕的48人控诉政府非法捕人。法院认定控诉成立,政府赔偿10万英镑。至此,总逮捕状被废止。
朱尼斯匿名信案:1768-1772年,九家报纸连续发表10封匿名信,其中有的抨击国王和政府。司法大臣对六人提出指控,结果五人开释。同时新闻自由又增添了“批评国王无罪”一项新内容。
法克斯诽谤法案:1792年通过。是论辩双方妥协的结果。要点如下:
第一、陪审团对一切诽谤案件有总体判决权
第二、在诽谤案件中,法官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提供给陪审团参考
第三、陪审团认为必要时,可对诽谤罪做出特别裁决
第四、只要有一位陪审团团员认为被捕的被告有罪,即可提请审判
四、《泰晤士报》的创办
《泰晤士报》:1785年1月1日印刷商约翰·沃尔特创办。原名《每日环球记录报》三年后定名《泰晤士报》。沃尔特第一主持时,该报公正详实报道国会辩论、各国动态、商业行情等消息。采用了新式印刷机,报价相对低廉。几年后跻身伦敦一流报纸之列。1803年,沃尔特第二主持该报,至19世纪中叶是《泰》的所谓“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沃尔特奉行自由公正的独立政策,并重用人才。后成为一张独立而有权威的报纸。1855年以后,廉价报纸兴起使该报大受影响,虽竭力维持,但销 量已不能与大众报纸相比。
五、知识税的废除
七、廉价报纸的兴起和《每日电讯报》
《每日电讯报》:英取消“知识税”后,廉价报纸兴起。《每日》是英国第一家廉价报纸,也是其中最为成功最有影响的。创办于1855年。初期并无特色。在劳森经营时期得到真正发展。他进行了革新:首先,扩大新闻报道面,重视报纸的趣味性。注意社会新闻。其次,改革版面编排,采用大字多行标题,使之鲜明醒目。再次,劳森十分重视延揽人才。劳森被尊为“报业之父”。二战前反对绥靖政策,使它声誉日隆。二战后,成为“高级报纸”。表现为重视国际报道,以严肃性新闻和人情味新闻相结合为方针。读者以中产阶级为主。
八. 自由理论的发展
密尔和《论自由》:
密尔,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改革家。在《论自由》里,全面论述了封建专制的严重危害,以及言论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该书被认为是世界新闻史上为自由主义辩护并进行充分论证的经典作品。
主要观点:
第一、每个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都应享有良心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
第二、对于思想、意见是否正确的判断,密尔认为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力图窒息的意见是谬误;即使我们确信,要窒息它也仍是一个罪恶。
第三、对于不同意见,必须兼顾双方、无所片中,仔细辨别冲突双发的理由,才能获知真理。
第四、关于对真理压制的后果,密尔说真理的真正优越之处在于一个意见只要是正确的,尽管可以一次再次或者甚至多次被压熄下去,但在悠悠岁月的进程中一般总会不断有人把它重新发现出来,直到某一次的重现恰好情况有利,幸得逃过迫害,直至它头角崭露,能够抵住随后再试图压制它的一切努力。
第四节 乌托邦主义和工人报刊的发展
一、乌托邦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二、工人报刊的发展
《贫民导报》:英国以一批合法工会组织诞生时期的报纸。1830年创办。1835年停刊。发刊词中明确提出工人阶级要得到出版自由。《贫》第一次通俗介绍了空想社会主义基本概念。它还公开抵制“知识税”,并以一便士价格出售。
《北极星报》:在英宪章运动中诞生。1837年11月11日宪章左翼力量创办。很快成为宪章派最有威信的报纸。创办时在利兹,后迁伦敦。1852年停刊。《北》宣传宪章派左翼的主张,指导工人斗争。主张一切国家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北》报道及时报道面广,语言生动。吸引了大量读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称《北》是真正民主的、没有民族的和宗教的偏见的报纸,在各方面都成了欧洲最优秀的报纸之一。
《共产主义杂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中央机关刊物。1947年9月在伦敦创刊。封面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试刊号有序言、社论和文章。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该刊由于缺乏必要资金等原因,出版一期就停刊了。但它是最早以科学革命理论为指导的第一个无产阶级国际共产主义组织的正式机关刊物,开创了共产主义机关报刊的历史。
《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
1848年欧洲革命中“共产主义者同盟”的中心刊物,在德国科伦出版。革命失败后被迫停刊。1850年3月6日复刊,在伦敦编辑、在汉堡出版。杂志出版期间,马恩探讨了革命事件,进一步研究了历史唯物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进展。而且通过分析总结了欧洲革命经验,进一步制定了革命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原理。 1850年11月底被迫停办。这张报纸是无产阶级宣传、鼓动和组织民主运动的强大武器,是世界无产阶级报刊史上的一座丰碑。
《蜂房报》:创刊于1861年。本来是英国工会联合会的机关报。1864年第一国 际在伦敦成立,11月22日第一国际总委会确定《蜂》为自己的正式机关报。波特尔主持。该报曾热情报道第一国际成立大会盛况和临时委员会最初的几次会议情况。但波特尔有改良主义的错误倾向,后与第一国际决裂。1876年停刊。
《工人辩护士报》:前身是大不列颠矿工的工联机关报《矿工和工人辩护士报》。1865年9月改组为《工》报。马克思指出它的任务是随时随地都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1866年,理事会中的改良主义多数派改组编辑部,将报纸更名为《共和国报》,报纸立场发生 转变。马克思等人没能防止该报彻底背离阶级立场。该报后来成为激进资产阶级喉舌,1867年停刊。
第五节 20世纪前期的报业演进
一、现代资产阶级报业的出现
1. 北岩爵士:原名哈姆斯沃斯。是英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创始人。1905年受封勋
年,被称为“舰队街拿破仑”。1888年创办《回答》周刊,专门回答读者的来信提问,获得成功。1894年买下《新闻晚报》,进行新闻改革,积累了相当的办报经验。1896年创办《每日邮报》,创办前作了大量准备和宣传工作,并出试刊。该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08年买下《泰晤士报》,大胆改革,也获得成功。英国最早的报团由他组建,被称为北岩报团。1922年逝世。
2.《每日邮报》:英国现代报纸的早期代表。1896年,北岩在伦敦创办。《每》是在廉价报纸基础上产生的,但又有新的发展。1)内容上,报道范围广泛。迅速报道重大事件的全貌,开阔读者视野。读者对象以中产阶级、广大劳工和妇女为主。2)业务上,制定了“解释、简洁、清晰”的新闻原则。标题鲜明、版面新颖。3)健全的报业管理。此外,北岩还善于培养和训练新型记者和编辑。
3. 北岩报团:英国最早的报团。由北岩建立。他先后创刊和购买了《每日邮报》、 《观察家报》、《泰晤士报》以及多种地方报刊,形成英国最大的报 团。
4. 比维布鲁克报团:艾特肯,1917年受封比维布鲁克勋爵。一战后,收购《每日快报》,1918年创办《星期日快报》,1923年购入《标准晚报》,同年又购入几家地方报,形成比维布鲁克报团。至今仍是英国六大报团之一。
5. 罗瑟米尔报团:北岩的弟弟罗瑟米尔爵士拥有“联合报业公司”,在北岩去世后取得了北岩大部分报纸的所有权,成为英国当时最大的报团。该报团现为英国六大报团之一。
二、两次大战之间的报业
1. 现代报业的主要特征是:言论独立、企业经营、机器生产、报纸的大量销售。
2.《北方快报与兰克郡每日邮报》:英国第一张地方报纸,1821年,曼彻斯特。
3.《曼彻斯特卫报》:英国著名地方报。1821泰勒创办。1855年由周报改为日报。
在泰勒家族和斯科特家族的共同努力下,该报成为全国闻名的高级报纸,并在全世界发行。读者多位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1859年改名《卫报》,1964年编辑部迁往伦敦。自创办以来一直是自由党代言人。
4.《工人日报》:英共机关报。1930年元旦创刊。主编鲁斯特,英共著名政治活动家和共青团领导人。该报是失业工人运动和反法西斯运动的组织者。二战中声援苏联,政府不满,被罚款,工作人员被判 刑。 1941年一度被封闭。报纸批发商抵制该报发行达12年。
三、二战中的新闻宣传
第六节 二战后的报业发展
一、皇家报刊委员会的三次调查报告
二、主要报团近况
1. 英国当前大型报团有十余家,包括:新闻国际公司、镜报报业公司、快报报业公司、联合报业公司、汤姆森集团公司、皮尔逊-朗曼公司、合众报业公司、电讯报业公司、卫报和曼彻斯特新闻晚报公司、报业出版公司。
2. 默多克和新闻国际公司:
默多克,澳大利亚人。1964年创办了澳大利亚全国性大报《澳大利亚人报》。60年代其“新闻有限公司”成为澳大利亚著名的报团。1969年打入英国报业市场同年购得畅销世界的星期日报《世界新闻》。几个月后买下《太阳报》,并把这张枯燥的政治报变成了迎合低级趣味的出版物,获得成功。1981年买下汤姆森报团的《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和《泰》的三个附属刊物,一跃成为英国最大的报团。如今他在英国拥有三十余家报纸,占英国全国报纸总发行量的三分之一。此外,还用用英国天空广播公司40%的股份和路透社的股份。
70年代默多克进入美国市场。1973年买下《圣安东尼快报》、《圣安东尼斯新闻报》和《明星周刊》。 1976年买下《纽约邮报》。此后收购纽约杂志公司和《芝加哥太阳时报》。1985年入美国国籍后购买了六座电视台。到1998年,他在美国拥有哈泼克林斯出版公司、《电视指南》、《旗周刊》、福克斯广播公司、福克斯新闻频道、福克斯体育网以及分布在纽约、华盛顿、洛杉矶、费城、芝加哥、亚特兰大、波士顿、凤凰城、和其他14座城市的电视台。
在亚洲,默多克拥有香港最大的英文日报《南华早报》的股份,同时收买了《远东经济新闻》51%的股份。
默多克的新闻国际公司是一家跨国集团。默多克的多媒体帝国已经伸向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三、主要报刊近况
1.《泰晤士报》见后
2.《每日电讯报》和《卫报》补前
3.《金融时报》:1888年创办,主要报道金融、财政、工商业消息和与经济有关的国内外政治动向,是一张全国性经济金融报纸。政治上倾向保守,使伦敦金融界的喉舌。注重国际新闻,评论风格严肃。常附特刊,介绍世界各国政治情况和经济发展统计材料,在国内外金融经济界有一定权威。
4.《太阳报》:当代英国通俗报的典型。是英国销量最大的日报。1996年由默多克买下的《每日先驱报》改造而成。《太》面向下层读者,以刺激性揭丑性新闻为卖点,利用特大醒目标题制造视觉冲击效果,并最先每天推出女模特裸体彩照,推动销数直线上升。
四、主要杂志
《经济学家》:
英国最有影响、最富权威的大型综合周刊,1843年创办于伦敦。现已成为内容广泛的国际性刊物,主要刊登有关国内外政治、经济的评论和报道,反映垄断资本集团的意愿,和英国金融界保持密切联系。稿件编辑严禁,图文并茂,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图表让人一目了然。文章均不署名。注重事实,引用数字可靠,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分析,较有参考价值。语言较为深奥。宣称不想把刊物办得通俗易懂,甚至趣味化。读者主要是各国政界、经济界人士。
第七节 通讯社
路透社的创办及现状
1.路透社的发展进程:
1851年10月14日在伦敦由路透正式创办,是世界上资格最老的通讯社之一。最初只发商业新闻。后来路透驻欧洲各地记者开始报道与经济有关的其他消息。7年后才把业务扩展到报界。路透的檄文不仅详细、准确、迅速,而且还有一些是其他报社记者无法采访到的。法奥战争中,路透社是世界新闻史上第一次与事件进程同步传送新闻。林肯遇刺,路透社比欧洲所有新闻媒介至少提前8小时或者美国消息。 19世纪60、70年代开始,路透社按“三社四边协定”沿着大英帝国的路线向外扩张。1941年路透社改组,成为英国报业的合作通讯事业。后来,澳大利亚报联社、新西兰报联社也加入进来。路透社逐渐成为一家跨国公司。现在路透社建立了以伦敦为中心的全球通讯网络。在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27个分社。用多种文字向150个国家和地区播发文字新闻和经济消息。订户遍及全世界。
2.路透社的业务特色:
1)向报社、电台提供时事新闻。涉及面广,素有“迅速、干练”之称。
2)向世界各地银行、经纪人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新闻。这是路透的传统项目,经过不断革新、完善,现在它是世界经济信息的最大供应者。
3)路透社的经济新闻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地位,并日渐成为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
3.网络时代的路透社:
路透社通过网络提供各种各样为互联网设计的服务:
1)为特定的读者提供精心编排的新闻报道。
2)中介产品和服务
3)空中货运信息服务
4)媒体世界
(补充:报联社和交换电讯社)
第八节 广播电视事业
1.英国广播公司(BBC):
1922年10月,马可尼公司联合其他5家无线电企业,组建了民营的英国广播公司。后改组为公营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改组后,享有在全国进行无线电广播的特权,持续独家垄断状态到60年代。1936年,BB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
1954年BBC独占经营电视事业的局面被打破。1973年其垄断广播的局面也被打破。目前英国是公共广电和商业广电共存。
BBC仍然是英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中坚,是西方世界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公司。在行政和财政方面受政府和议会的制约。但是它在文件规定的范围内又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和业务上的独立性。
BBC的业务可分为国内和国外两部分。宗旨是提供信息、教育和娱乐,节目应兼顾各方面的需要和兴趣,而且必须是“健康的、良好的”。特点:新闻节目中,惯用客观报道手法;娱乐节目比较正统。而且一贯重视受众反馈研究。
2.“双头垄断”: 二战后英国允许开办商业电视,建独立电视局负责管理。英国决定开放商业广播时,将独立电视局改名为独立广播局(IBA),同时管理商业电视和广播。IBA的节目内容比较健康端庄,对广告的处理较为得当,在观众和听众中有广泛影响。人们把这种格局称为BBC和IBA的“双头垄断”。
3.《1990年广播法》:1992年正式施行。新广播法的基本意图是要开放广播电视市场,创设更为自由的竞争环境,以促进广电事业的繁荣,同时要求切实保证节目质量。
4.英国空中广播公司:默多克旗下的产业。1990年由英国空中电视台兼并英国卫星广播公司后成立的。开设电影、娱乐、体育、新闻等多个频道。
补遗:
1.英国革命后报业领域压制和反压制的斗争
英国统治当局控制报业的手段:
第一、征收“知识税”。
第二、实行津贴制度。实际上就是津贴收买报纸报人。
第三、运用法律制裁。包括叛国法和煽动诽谤法。
各种手段使报刊备受压抑,报界进行了反复的斗争,这是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继续,也是新兴的工商资产阶级同旧势力斗争的一种反映。
反压制斗争:
第一、集中在报道国会的问题上。有的报刊采取省略字母的办法报道国会议员和政界人物。
第二、批评当权人物方面。一些报人因在刊物上批评重要人物而被捕。但政府迫于群众抗议而释放被捕者。
2.英国拥有众多全国性日报的原因何在?英国的“高级报纸”与“大众报纸”各有何特点?
首先是有看报的需求,但比1962年130种还是少多了,因为报团的垄断,经济的不景气,电子媒介的崛起夺走了不少客户和读者。
高级报纸:篇幅较多,报价较高,版面严谨,以国内外新闻报道和评论为主,读者大部分是上层人士和知识阶层。
大众报纸:篇幅较少,报价较低,版面夸张、泼辣。主要内容是黄色新闻和娱乐材料。读者大部分是小资产阶级、职员和市民。
3.《泰晤士报》的创办及发展
1785年1月1日印刷商约翰·沃尔特创办。原名《每日环球记录报》,三年后定名《泰晤士报》。
沃尔特第一主持时,该报公正详实报道国会辩论、各国动态、商业行情等消息。采用了新式印刷机,报价相对低廉。几年后跻身伦敦一流报纸之列。
1803年,沃尔特第二主持该报,至19世纪中叶是《泰》的所谓“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沃尔特奉行自由公正的独立政策,并重用人才。后成为一张独立而有权威的报纸。
1855年以后,廉价报纸兴起使该报大受影响,虽竭力维持,但销量已不能与大众报纸相比。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沃尔特家族经营下面临一系列困难。1907年被迫出售给北岩。北岩对《泰》从技术和新闻业务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更新设备、增加短新闻、加强争论等。1914年北岩大胆将其改为便士报,一战中,销量大增。
二战时期的《泰》主编道森主张对德妥协,并为希特勒的侵略辩护。在欧洲临战之际,该报仍然纵容绥靖政策。此举遭到了严厉指责。
二战后,经一系列变故,《泰》曾在1976年面临绝境,1978年掀起工潮,1979年英国几乎看不见该报。 1980年该报员工举行历史上首次罢工。同年被默多克的国际新闻公司收购。
虽然该报连年亏损,设备陈旧,声望和地位远不如从前,担任不是为英国最重要的报纸,在国际商业还享有一定声望。
目前日出40半左右,在默多克接受后内容和形式都有一定变化:图片增大、人情味新闻和犯罪新闻取代了部分严肃的新闻报道,加强了评论和体育报道。
4. 马克思是怎样论述报纸与杂志区别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中指出:报纸和杂志各有好处,杂志虽然不能每日干预运动,成为运动的喉舌,反映当前的整个局势,使人民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但杂志能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详细地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
第七章 法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封建统治压制报业发展
这一时期的时间跨度为16世纪——18世纪中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
统治法国新闻界的三大报纸是:《公报》、《学者报》、《信使报》
1.勒诺多《公报》
法国第一张持续出版的周报,1631年由勒诺多创办。它也被认为是法国新闻之父。
该报经首相推荐、国王路易十三特许出版,国王和首相还亲自为之撰稿。开始时以报道国外新闻为主,以后增加国会消息、国王谕旨等国内新闻和广告,还有政治评论。实际上是官方的喉舌。
勒诺多家族经营该报131年,至1762年报纸为外交部接办,改名为《法兰西新闻报》,1780年转卖给出版商库克,1915年该报停刊。
2.《学者报》
1665年萨洛创刊于巴黎,接受政府资助。是介绍法国国内外出版的新书的专刊。创办初期是周刊,1724年改为月刊,并延续至今。
3.《信使报》
1672年德维泽创刊于里昂。创刊之初,是一张具有乡土气息、风格多样的报纸,后来便为一张以刊载文艺作品为主的报纸。1724年更名为《法兰西信使》。共存在约120年。
4.《巴黎新闻》
法国历史上第一张日报。1777年元旦创办于巴黎,布里索主编。该报虽非官方报纸,但经官方批准,要接受新闻审查。它一般不卷入政治斗争,内容多样,但在《法兰西报》等特权报纸的排挤下,很难报道第一手新闻,后来1789年革命爆发时停刊。
第二节 启蒙思想的传播
1.法国革命前的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
2.启蒙思想家们的主张和贡献
1)启蒙思想家们集中世纪文艺复兴之后,掀起了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气门思想家们不仅将旧制度批判的体无完肤,而且对将“理性”社会化危险是充满信心,认定理性的力量是最强劲的,必将赢得胜利。
3)启蒙运动最直接、最伟大的功绩是为摧枯拉朽的法国大革命铺平了道路。
第三节 报刊在资产阶级革命风暴中发展
1. 大革命中的报刊概况
这一时期,法国报刊业空前繁荣。以三种倾向的报刊为主。
1)革命派报刊:米拉波创办的《普罗旺斯邮报》、马拉创办的《人民之友报》、阿贝尔创办的《杜歇老爹报》、德穆兰创办的《法国吉布拉班革命报》等。这些报纸不同程度的推动了革命进程。但寿命都不长。
2)保皇派报刊:《政治及国家报》等也在负隅顽抗。
3)非政治性报刊:《巴黎新闻报》、《普通箴言报》等,采取不过于介入革命的态度,虽平平淡淡,但寿命较长。
2. 马拉和《人民之友报》
1)马拉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领袖之一、杰出的革命报刊活动家。1789年8月创办过报纸《爱国者指南》,出版一期后停刊。9月12日创办《巴黎记者报》,16天后改名为《人民之友报》,发表了许多政论文章,宣扬暴力革命。后被迫停刊。共和国成立后改称《法兰西共和国报》继续出版。仍坚持革命方针。
2)《人民之友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主要喉舌,是法国大革命中最有影响的报纸。该报结合革命进程有力抨击封建势力的腐朽本质和反革命阴谋,及时揭露大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叛变倾向,坚定地主张依靠人民,实行革命的专政;及时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主张颁布限价法,严惩情节恶劣的奸商。这些主张后来在雅各宾专政下付诸实现。
3)马拉一直深入群众进行革命活动,并且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报,始终坚持革命方针,不断揭露吉伦特派的反人民政策。但当政权转人雅各宾派手中不久,马拉却惨遭吉伦特分子暗杀。
3. 阿贝尔和《杜歇老爹报》
《杜》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长裤汉”(城市贫民)机关报。1790年由阿贝尔在巴黎创刊。
杜歇老爹是法国民间戏剧中的角色,机智灵活,疾恶如仇,是法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
《杜》创刊初期态度温和,随着革命深入和保皇派面目的暴露,它开始猛烈抨击贵族和天主教。
该报紧跟形式,旗帜鲜明,文字通俗,文笔泼辣,深受人民喜欢。
第四节 大革命后的报业
1. 塞尔新闻法
1819年波旁王朝复辟期间颁布。规定废除出版预审制、保证金制和印花税制。
这部法令从诞生到废止不过半年时间,却有重大意义。
它是法国历史上制定的第一部新闻法,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新闻法。
2.《法兰西共和国公报》
巴黎公社时期最重要的报纸。
原是梯也尔政府机关报,1871年3月改为巴黎公社机关报,共出版66期。
该报除发布重要宣言、法令、决议和指示外,还澄清事实真相,戳穿敌人的谎言。
但该报印刷发行业务掌握在私人手里,文风刻板,不太关心群众利益,价格太贵,所以销量不高。
3.《杜歇老爹报》
巴黎公社期间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共出版68期。
该报最大的特点是大量刊登读者来信,及时反映群众要求。而且该报语言浅近,文字通俗易懂,很受读者欢迎。不足之处是缺乏深度。
4.《社会革命报》
巴黎公社时期很有影响的蒲鲁东派报纸。
1871年3月创办,共出48期。
该报以大量篇幅报道国民自卫军的英雄业绩。其最大的特点是更多地讨论一些革命问题。
5.“新闻出版自由法”
1881年7月法国议会通过。废除了特许制与保证金。
该法1889年得到重要补充,法院原则上禁止政府未经法院裁决就直接查封报社。
这部法令是《人权宣言》宣告的言论出版自由的具体化,并对法国此后的报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促进了现代报纸的产生,至今仍为法国自由报业的基石。
第五节 廉价报刊的兴起与发展
1.法国廉价报纸的特点
由于受政党报纸的长期影响,与其他国家相比,法国的廉价报纸也具有较鲜明的政治色彩。此外,法国的廉价报纸还具有以下特点:
1)政治上,标榜超党派和独立性;
2)经济上,不依靠政党津贴;
3)编辑内容上,努力扩大新闻报道面,广泛刊登文化、教育、小说、知识性文章、社会新闻及法院新闻;
4)经营管理上,尽力招揽广告,用广告收入补贴报纸降价的损失。
2.吉拉丹的《新闻报》
19世纪中后期法国最成功的两份廉价商业报纸之一
1836年7月1日由资产阶级报人、亲民主议员吉拉丹创办。年订费40法郎,低于当时报纸报价一半,立即受到读者欢迎,销量不断上涨。
《新闻报》的特点:
1)减少政治新闻和言论,大量刊登社会新闻和法院案件。
2)有关卫生、健康、食品、服装、家庭等方面的知识性、实用性文章占据近四分之一的篇幅。
3)连在巴尔扎克的《老姑娘》,开法国报纸刊登长篇小说的先河。
4)重视广告经营,在法国首创靠增加广告收入降低报价的先例。
吉拉丹是著名的报业改革家,法国廉价报纸的创始人,还是报纸企业化的先驱。
3.杜塔克的《世纪报》
19世纪中后期,法国两家著名的廉价商业日报之一。
1836年7月1日由杜塔克创办于巴黎。该报在政治上是温和共和派的支持者,但是报纸的性质和内容却不同于政党报纸,而是独立经营的商业报纸。
它报道广泛,注重社会新闻、法庭案件,对犯罪新闻的报道比《新闻报》有过之而无不及。它率先刊登短篇小说。先后刊登巴尔扎克的《保尔船长》和大仲马的《三剑客》等名著。报纸每份售价1苏钱,又由于《世》支持共和制,在编辑内容上重视社会新闻,文字通俗,销量一直领先于《新闻报》。广告收入也逐步增加。并于1845年成立“广告总公司”,经办几家大报的广告业务。
4.19世纪下半叶法国廉价报纸中最有影响的是巴黎的四大日报:
《小日报》、《小巴黎人报》、《晨报》、《新闻报》
1)《小日报》:1863年米老德创办。该报尽量减少政治报道和政治争论,增加间接有趣的最新消息,以刺激性社会新闻和怪诞连载小说吸引读者。
后由于宣扬军国主义遭到唾弃,销路下滑。
2)《小巴黎人报》:1876年创刊。1888年转入迪皮之手。他对该报进行了改造:
第一、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参加任何重大的政治争论,因而被称为中间派。
第二、内容上追求可观,不重言论,连载小说,增加社会、体育等有刺激性的新闻报道。
第三、经营管理上注重设备更新,是巴黎第一个使用轮转印刷机的报纸,改进发行推广工作。
这些措施使该报销量直线上升,后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报纸”。
3)《晨报》:1883年由美国人创办。几度易主,一直经营到1944年。期间一直保持美国廉价报纸风格。文字通俗、标题字体较大,常用多栏大标题,版面活泼。宣称自己无政治背景和经济后台,实际上却不断接受贿赂。
4)《新闻报》:1892年贺创办。文学性较浓。1899年勒特利埃家族购得此报,不断扩大新闻报道面,大力招揽广告,后发行量超百万。该报首先使用了排铸机。
第六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第七节 两次大战之间的报业演进
1.《人道报》
1914年加香接任该报总编,该报成为两次大战期间法共机关报。这一时期,《人》为维护工人积极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支持被压迫民族斗争、报道和宣传社会主义苏联、推动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二战中,报纸遭禁,转入地下,秘密发行,仍然矢志不渝。
2.《巴黎晚报》
梅尔1923年创办。普鲁沃斯特接受后,聘请一批出色报人,将该报变成每日发行的新闻画报。自此,《巴》编辑水平大大提高,版面日臻完善;该报图文并茂,排版醒目鲜明,擅长妙用标题。 体育新闻讲究质量,刺激性报道不像英美那样过分,政治新闻充满乐观主义色彩。发行量逐年增加。《巴》的成功震动整个法国新闻界,是午后报纸第一次取得如此巨大成就。
第八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第九节 二战后报业的发展
1.二战后法国报业的垄断化进程
战后法国报业在新的起点重新兼并集中,最终形成垄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初
由于报价上涨和经营不善,法国报纸数量和发行量连年下降。一些实力较强的报纸却日益发达,为日后形成报团准备了基础。
2)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
在进一步的竞争中,一些中小报纸逐步依附于大报,于是全国出现了二十多个区域性报团。其中最大的四个是:阿歇特报团、普鲁沃斯特报团、阿莫里报团、布萨克报团。
3)70年代以后
报业垄断进一步升级,报纸间的联营兼并发展为报团间的联营兼并。一方面地区性报业垄断继续加强;另一方面出现了埃尔桑这样的不断吞并其他报团的称霸全国的超级报团。
2.二战后法国地方报崛起的主要原因
1)战士全国实施分区配给制,并规定一区一报,地方读者已习惯阅读地方报纸
2)战后交通困难,巴黎报纸到达地方城市过迟,或不能准时到达
3)世界性通讯社的供稿,文字、图片、传真的应用,以及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迅速,只是巴黎报纸政治新闻失去重要性
4)战士巴黎一流的法西斯报业人员,由于战后整肃,多数专职地方报纸服务,对地方报纸的革新极有贡献
5)地方报团的编辑、主笔,熟悉本地区读者的兴趣及其愿望
3.埃尔桑报团
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法国新兴报团。创始人埃尔桑。1950年从办地方报纸起家。 70年代开始收购全国大报。先后取得《费加罗报》、《法兰西晚报》、《震旦报》,从而成为法国最大报团。到80年代后期已有报纸四千余家。为财团和右翼政治势力服务。
该报团还拥有新闻通讯社、广告公司、印刷厂等企业,并向电视也进军。
埃尔桑的兼并活动招来各界关注和非议。1984年议会通过针对该报团的反报业托拉斯法,又称“反埃尔桑法”,但并未对该报团产生实质性威胁。
该报团势力还伸向国外,80年代后打入比利时鲁塞尔报团。
4.《世界报》
法国目前最有影响的报纸。
1944年12月创办于巴黎。由当时著名记者于贝尔·伯夫·梅里受戴高乐政府委托,联合30名青年记者,接收原《时报》设备,办起了这份报纸。从创办伊始,就宣布报纸有权评判和提出建议。
50年代起,该报逐步摆脱政府控制,改组为非盈利的合作型机构。股权归本社员工所有,经营和编辑保持独立性。80年代进一步改革体制,报社股份40%归本社员工所有,10%由总编辑控制。是法国的“同人报纸”。该报是自由资产阶级的报纸,对发展中国家态度友好。
《世界报》内容规整,严肃清洁,版面紧凑,基本不登照片,只有少量图表和漫画,文字考究,注重背景和资料的介绍,时评水平很高。读者一半以上受过高等教育。是法国最有名的“质报”。现在每天约40版,广告约占版面45%。
5.《法兰西晚报》
前身是1941年创办的地下报刊《保卫法兰西》,1944年公开发行,同年11月改为现名,办成一张大众化报纸。创刊初,大量刊登照片、图片和娱乐新闻,以趣味性吸引读者。
40年代末为阿歇特集团购买,发行量一度突破百万。60年代起在电视的冲击下,销量下降,1979年卖给埃尔桑报团。
该报是法国 “量报”的代表。但在80年代,它逐步改变编辑方针,增加政治、经济等严肃性新闻的报道和评论,以求抵抗电子媒介的冲击。读者大多是巴黎中下层公众。
6.《费加罗报》
法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报纸。
1854年创刊时为周报,1866年改为日报。一战后为科蒂集团掌握。二战后获得空前发展。1965年普鲁沃斯特报团接管该报。70年代一度经营不善,1975年转入埃尔桑报团。
该报观点保守,重视社论,也是法国有名的“质报”。内容丰富,综合性强,包罗万象,版面合理,被认为是最能体现法兰西“贵族风格”的报纸。读者以文化水平较高的商界人士和高级职员为主。现在每天约出100版,附加经济专页和体育专页。广告收入丰厚,销数稳定。
7.《国际先驱论坛报》
美国企业在巴黎出版的国际性英文日报。
前身是美国人贝内特1887年10月出版的《纽约先驱报》欧洲版。二战期间曾停刊。1944年复刊,1967年启用现名。
目前股份分属惠特尼电台电视台公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
该报注重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闻。还通过卫星传版在伦敦、马赛、罗马、迈阿密、香港等地印刷发行。行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美国资产阶级观察世界、传播观点的主要阵地。
8.《法兰西西部报》
法国最大的地方报。
前身是1898年创办的《西部闪电报》,1944年改用现名,总部设在莱纳。
该报最大特点是刊登大量地方新闻,辟有农业、海运等地方经济专栏、专版。
9.《回声报》
法国具有相当权威性的经济日报,也是西方国家经济类主要报纸之一。
原名《出口回声报》,1908年由斯克雷兄弟创办。
《回》经济报道比重大,占全报篇幅的80%以上,内容涉及国内外几乎所有经济部门。该报内容富有针对性,注意为财政、经济界人士提供最需要的信息。主要读者对象为企业主和工商业管理人员。
10.《快报》
法国最早的时事周刊,施赖贝1953年创办。
起初是《回声报》的政治副刊,后独立。1964年仿效美国《时代》周刊进行改革,削弱争论色彩,增强新闻报道,并广泛涉猎其他领域,从而发展成为法国最大的时事政治性新闻周刊。
该报注重调查性报道和新闻分析,立场保守。读者集中在知识阶层。
11.《巴黎竞赛画报》
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时事画刊。
创始人是著名报刊经营大王——普鲁沃斯特。他与1938年创办了法国第一份画报《竞赛画报》。二战后不能复刊。于是1949年创办了《巴黎竞赛画报》。
该刊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模仿美国《生活》月刊,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很快就取得了巨大成功。
1976年转卖阿歇特报团,后其他报团参与,形成多家控制局面。现在销量不大。
12.《鸭鸣报》
法国重要的政治性杂志,也是最具法国特色的杂志。
1916年由马雷夏尔创办。
该刊是敢讲大实话的刊物,以讽刺性著称,有巨大影响力。
以独立经营的办报方针,辛辣的讽刺、诙谐调侃的语气、揭露丑闻的勇气、报道时事的严肃态度,以及旗帜鲜明的立场,赢得了广泛读者的信赖,享有很高的政治声望。
第十节 通讯社
1.哈瓦斯通讯社
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也是二战前法国最有实力的通讯社。
创办人夏尔·哈瓦斯先于1832年成立翻译事务所,专门经营翻译外报新闻的业务。随后逐步建立自己的新闻采集网。1835年在巴黎将事务所正式定名为“哈瓦斯通讯社”。供稿原则是“迅速和优质”。巴黎几十家报纸及许多机关、公司和个人陆续成为他的订户。
随着科技的进步,哈不断改进传递新闻的方式。初期曾靠快马传送,1837年开始用信鸽,1845年在国内开始用电报,50年代,普遍使用电报向欧洲供稿。60年代通过海底电缆把新闻业务扩展到拉丁美洲。
进入20世纪,哈瓦斯社的业务继续发展。一战后哈瓦斯社成为法国广告界的最大控制者。但是表面独立的哈瓦斯社实际上大部分经费来自政府,它也是事实上的“半官方”通讯社。20年代后期,经济危机时期财政趋于恶化,愈发依靠政府补助维持,显现出明显的官方意志。二战爆发后,希特勒占领巴里,哈社被德军接管,成为纳粹宣传工具。维希政府将其改组后彻底瓦解。
2.法新社
全称“法国新闻社”,总部在巴黎。
二战后,法国政府将战时四家反法西斯通讯机构合并,于1944年9月组成的。
当时作为官方通讯社,社长由政府任命,经费靠政府拨款支持。
1957年国会通过法新社改组章程。确定法新社为独立的公共企业,社长不再由政府任命,完全按商业法经营。设立由知名人士组成的高级委员会监督法新社章程的实施。专门的财政委员会监督该社财政状况。
目前全社有职工2000多人,另外还在世界各国雇用大量兼职人员。用法、德、英、阿拉伯、西班牙、葡萄牙六种文字发稿。五颗定位卫星收发稿。
经费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政府补贴性订费,报刊传媒订费,私营机构、企业订费。但财政赤字由政府分担,所以仍具有半官方性质。
当前法新社经营方针是“发展与多样化”。80年代以来,积极拓展服务领域,设立视听部,创建信息库,加强图片新闻供应,设立独立的金融专线。
补遗
1、法国革命以后资产阶级报业经受的曲折顿挫。
法国革命以后的报业随着政治的反复,历经顿挫,几度兴衰起落。但毕竟社会在进步,报业生存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报业规模也不断扩展,发行量增长很快。总体看来,从革命结束到19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报业演进的轨迹大致为:19世纪前期,官报和政党报刊占报业的统治地位;19世纪中后期,随着廉价报纸的兴起,出现了政党报刊和商业报刊并存发展的局面。
(一)19世纪前期,法国经历了两个政治时期:
(1)热月党执政和拿破仑称帝时期(1794.7~1814.3)
1795年热月党人建立的督政府重新制定新闻检查制度,并效仿英国于1796年起实行出版物印花税法,给报业套上了新枷锁。拿破仑独裁时期,恢复了印刷出版经营许可证制,对各报馆派驻了新闻检察官。1800年以后陆续取缔非官方报纸,到1804年巴黎只剩下4家官报:《箴言报》、《巴黎新闻》、《法兰西报》和《帝国日报》。巴黎以外的各省只保留一份报纸,政治新闻均仿抄《箴言报》。
(2)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4.3~1830.7)
路易十八复辟后,于1814年颁布了新宪章。在报业方面仍然保持了出版许可证制、预审制、印花税制。1819年司法部长塞尔推动制定了第一部新闻法,废止了预审制、印花税制,报业管理有所松动。当时较有影响的报纸有:保皇派的《法兰西报》,立宪派的《立宪党人》,自由派的《国民报》、《论辩报》。
极右势力的代表查理十世在位时期(1824~1830年),进行了猖狂的反攻倒算。1830年7月连续颁布密令,解散不听话的众议院,取消工商业主的选举权,恢复对报刊的种种限制,严厉反对派。这些反动措施激怒了社会舆论,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推翻了查理十世政权。
(二)19世纪中后期,廉价商业报纸兴起,法国经历了4个政治时期:
(1)七月王朝时期(1830.7~1848.2)
七月王朝是一个代表工商业和金融资本家利益的资产阶级政权,1830年通过的新宪法取缔了一些封建特权,扩大了选民范围和议会权力,并规定了新闻自由的条款。同年10月和12月,颁布减少出版保证金的数额,规定出版诉讼中陪审团有裁决权。法国报业暂时获得了较为宽松的环境。1835年发生了图谋杀害国王的事件,议会以此为借口通过法令,将出版保证金增加一倍,并建立对报刊漫画的预审制度。
这一时期的党派报纸有亲政府的《论辩报》、《立宪党人》,自由派的《国民报》,民主共和派的《改革报》等。两家著名的廉价商业报纸是《新闻报》和《世纪报》。
(2)第二共和时期(1848.2~1851.12)
1948年3月,政府颁令废除印花税、保证金等一切限制报业的措施,使新闻界享有充分的自由。一时间巴黎和外省各种政治倾向和风格的报纸纷纷涌现,售价相当低廉。同年6月工人起义被后,种种限制新闻自由的措施如保证金制又恢复起来。
(3)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9)
拿破仑三世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限制报业的规定有:限制报刊数目,取缔反对派报刊,巴黎只留11家报纸;恢复报刊预审制,报纸有义务刊登官方文告,外省政府可以随时警告和处罚当地报纸。1860年以后管制有所放松,1868年5月正式废除新闻预审制,允许创办新报。
这一时期的主要官方报纸是《箴言报》。主要党派报纸有中间偏右的《论辩报》,天主教的《宇宙报》,封建正统派的《团结报》等。后期创办的新报中影响较大的有《费加罗报》、《觉醒报》、《灯笼》周刊、《小新闻报》等。
(4)第三共和前期(1870.9~1881.7)
1881年7月29日,法国议会通过《出版自由法》。它是法国大革命以后新闻出版自由发展进程的全面总结,是法国新闻界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而进行的长期斗争的成果;对《人权宣言》的言论出版自由提出了一些具体化的措施,对法国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巴黎公社时期的报刊状况及公社新闻政策的教训。
(一)巴黎公社时期的报刊状况
1870年巴黎公社起义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当时巴黎约有近四十种支持公社的报纸,这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出版的第一批革命报纸,是公社事业的一条重要战线。这些报纸阐述公社的任务和目标,公布公社的各项法令和决议,向人民解释法令、决议的内容和意义,揭露“国防政府”的投降卖国政策,反映群众要求,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为捍卫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些报纸中,最重要的有:
(1)《法兰西共和国公报》,是巴黎公社时期最重要的报纸,巴黎公社机关报。除发布公社各项重要宣言、法令、决议和指示外,还报道有关军事、社会、政治、经济和文教方面的时事新闻和公社委员会会议纪录。
(2)《杜歇老爹报》,为公社时期影响最广、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重视并大量刊登读者来信,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并主动向公社提出建议。
(3)《社会革命报》,很有影响的普鲁东派报纸,注意同反动政府作斗争,探讨有关人民生活的社会问题。
(4)《公社报》,是普鲁东派另一份有影响的报纸。发表了许多讨论公社的社会和经济任务的评论文章。后在公社内部斗争中被勒令停刊。
(二)巴黎公社新闻政策的经验教训
(1)公社时期的革命报纸积极宣传巴黎公社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密切联系群众,及时反映劳动人民的呼声,为捍卫公社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它们的经验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宝贵财富。
(2)但由于斗争形势复杂,加之公社内部存在着两派分歧,不少报纸卷入了内部斗争,有的还发表过一些为敌人张目的错误言论,造成很坏影响。
(3)从全局来看,公社领导的新闻政策失之过宽,这更是一个深刻教训。当时巴黎还有不少报刊是敌视公社并且攻击诽谤公社政策的,公社领导人对此没有采取果断的查封措施,这些反动报刊的造谣污蔑,使公社失去了中间阶层特别是农民的支持,这是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
3、法国报业近期的一般情况。
(1)90年代中期法国共出版日报118种,期发总数约为1368万份,每千人拥有日报237份。
(2)法国报纸按习惯分为巴黎报纸和外省报纸两大类。前者在巴黎出版,有全国性影响;后者在巴黎以外出版,可进一步分为大区报、省报和城镇报。
(3)巴黎报纸以往有言论性和消息性之分。言论报重视国内外政治时事,有较多的评论分析,一般代表某一政党或政治派别;消息报侧重于新闻报道,特别是地方新闻、社会新闻。战后言论报纷纷淡化党派色彩,增加消息报道和娱乐性、趣味性内容,因而两种报纸的差异缩小。
90年代后期,巴黎主要报纸为《费加罗报》、《世界报》、《法兰西晚报》、《解放报》、《人道报》、《巴黎日报》。
(4)外省报纸一般都是消息性的,不注重政治评论,侧重于地方新闻。每家外省报纸又发行众多的地方版,占领广大城镇市场。地方版有部分内容是报社统编的,其余则是所在乡镇的新闻和广告。90年代发行量最大的地方报纸是:《法兰西西部报》、《北方之声报》。
(5)法国杂志出版远比报纸兴旺,目前公开出版的期刊一万四千多种。全年发行几十亿册,读者普及率居世界前列。除新闻类期刊外,消闲娱乐性期刊、广播电视期刊占有较大的份额。
4、法国共产党报刊的演变。
(1)法国共产党的报刊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在20世纪初。1904年社会党创始人让•饶勒斯在巴黎创办了《人道报》,作为社会党机关报。
(2)1914年后由总编辑加香领导。1923年确定为法共中央机关报。
(3)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斗争,报道和宣传社会主义苏联,推动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4)1939年8月被封闭后转入地下秘密出版。德军入侵后,它不断揭露贝当政府的叛国行径和德军罪行,鼓舞人民为解放祖国而战。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资产阶级报业形成垄断的同时,无产阶级报刊仍在艰难地力求保持和发展自己的阵地。战后法共中央机关报《人道报》公开出版,继续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而斗争。当时它是全国最有影响的政治报纸。该报重视联系群众,建有广泛的工农通讯员网,能够及时获得来自群众的信息和呼声。1951年起每年举办报刊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是党和报纸联系群众的又一种生动形式。该报在经营上注重依靠群众,战前曾在各地建立“保卫人道报委员会”,战后改为“人道报推销委员会”,用以发动群众筹集资金、推销报纸。由于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70年代以后销量下降,财政困难。
(6)从20年代中期起,法共逐步建立了党报体系,有理论刊物、地方党报,还有一些大企业的基层党报。法国政府除《人道报》外,还出版理论刊物《共产主义手册》、时事周刊《革命》、农民刊物《土地》、经济科技报纸《前进报》,以及地方党报《今晚报》等,法共领导的工会、青年团也有自己的报刊,从而形成党的报刊体系。
5、工业革命后,法国出现了哪些著名的廉价报纸?试分析这些报纸的性质、特点以及对报业发展的影响?
(一)19世纪30年代起,工业革命逐步兴起,广告需求在增加,人口向城市集中,文化教育有所普及,国民识字率普遍提高,这些都为廉价报纸的出现准备了条件。1836年7月1日法国出现了两份著名的廉价商业报纸《新闻报》和《世纪报》,它们都是日报,创办于巴黎。
(二)《新闻报》由资产阶级报人、亲民主的议员吉拉丹创办。售价低廉,每份1苏钱,很受读者欢迎,发行量直线上升。其特点是:
(1)减少政治新闻和言论,大量刊登社会新闻和法院新闻;
(2)多刊登有关卫生、健康、食品、服装、家庭等方面知识性、实用性材料;
(3)多刊登文学作品,1836年连载巴尔扎克的小说《老处女》,开长篇连载的先河;
(4)改革报业经营,在法国首创通过增加广告收人来降低报价。
(三)《世纪报》的创办人为杜塔克。该报在政治上是温和共和派的支持者,但是报纸的性质和内容却不同于政党报纸,而是独立经营的商业报纸。
它报道广泛,注重社会新闻、法庭案件,对犯罪新闻的报道比《新闻报》更加耸人听闻。它率先刊登短篇小说。1836年发表了巴尔扎克的《保尔船长》,1844年连载大仲马的《三剑客》等名著。报纸每份售价1苏钱,发行量和广告量逐年上升。
(四)廉价报纸的出现推动了其他报纸的商业化,它们纷纷仿效廉价报纸的某些做法,以利于竞争。如《论辩报》、《立宪党人》都刊登了长篇小说,各报都加强了新闻报道。巴黎报刊总发行数在1836年到1847年间由8万份上升到18万份。
6、法国广播电视体制的演变历程。
法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
(1)国营为主、允许私营的时期(1922~1944年)。
广播诞生后,法国私营电台纷纷出现,1923年国会通过法案,规定广播事业为国家专利,私人只有经邮电部特许方可经营,并且不得妨碍国营广播和公共利益。这一时期,法国广播事业有了初步发展。1935年法国开始电视试播,1938年定时播放少量的电视节目。1940年德军侵人法国,打断了法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正常发展。
(2)国家垄断时期(1945~1981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戴高乐政府接管了国内所有的广播设施,1945年颁布法令,取消私营电台特许经营制,不再允许私人经营广播,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国家垄断体制。在管理形式上曾有过多次变化,但并没有改变广播电视国有国营的基本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历届政府都保持着对广播电视的直接控制,广播电视在政治和业务上的独立性是难以同其他西欧国家相比的。这一时期法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规模有了重大发展。
(3)国营私营并存发展时期(1982年以后)。
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着手体制方面的改革,1982年通过新的《视听传播法》,允许民间广播存在。此举不仅发展了公私并存的格局,而且使私营电视的总体势力超过了国营电视。
7、法国目前主要的公共台和商业台。
(1)法国目前主要的公共广播主要由法国广播电台经营,下面分设四个台:国内台、文化台、音乐台和新闻台。法国广播电台还领导各地有单独编制的地方广播电台。这些台和法国广播电台联结成网,定时转播后者的节目,另外还自行编播地方节目。
(2)法国公共电视主要为电视二台、电视三台,它们同属法国电视台领导。两台各办一套全国性的综合节目,二台强调群众性,三台突出创新特色。
(3)公共广播电视还包括: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法国海外领地广播电视公司、法国广播发射公司、法国视听节目制作公司等。
(4)主要的商业广播电视有:新频道电视台,也称第四频道,它是欧洲最大的收费电视台。另外还有法国电视一台和电视六台,前者是法国最大的全国性电视台。
第八章 德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早期报业的发展
1. 近代报刊产生的标志,是定期刊物的出现。
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诞生于德国。
1)1609年,德国境内出现两种周报:沃尔芬比特尔的《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及斯特拉斯堡的《报道》。
2)1615年,艾莫尔在法兰克福创办《法兰克福报》,因每期有数条新闻,被视为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报纸,艾莫尔也被视为德国报业之父。
3)1650年,里兹赫在莱比锡创办《新到新闻》,这是德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日报。
4)1670年到1790年,德育地区先后出版3494种期刊,超过同期世界其他地区出版的期刊的总和。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报业
1.《总汇报》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一份有影响的商业性报纸。
1798年出版商科塔在杜宾根创办。1810年后在奥格斯堡立足,故又称《奥格斯堡总汇报》。出版到1882年。该报大量报道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消息,新设了一定的民主义倾向。 后进一步扩大报道面,聘请名家撰稿。尽管报纸的政治倾向随形势的发展有种种变化,但在欧洲革命风暴中,该报以消息及时、内容丰富著称于德国。恩格斯曾将它称作德国的《泰晤士报》。
2.《莱茵报》
德国资产阶级三四十年代革命浪潮的舆论中心。
1842年1月,在德国莱茵地区科伦市创办。是一份资产阶级民主派报纸。全名为《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马克思参加了报纸的筹备,曾任撰稿人和编辑。从1842年10月起担任实际上的主编。该报揭示了一些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并对普鲁士的官僚制度、政治措施进行了有利的抨击。由于马克思领导的《莱茵报》具有革命的民主义立场,矛头常指向普鲁士王国的根本制度,因为一再遭检察官挑剔。并于1843年4月被查封。《莱》存在时间不长,但它是德国第一家具有广泛影响的资产阶级反对派报纸,恩格斯称它是德国现代期刊的先声。
3.《柏林日报》
德国第一份廉价报纸。1871年由报业主莫斯创办。
创办背景:德国的统一、封建壁垒的消除位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统一后,工业革命逐步兴起,传播技术日趋成熟。
创办意义:廉价报纸以社会新闻、娱乐材料和广告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下层为对象,形式生动活泼,价格低廉。由于完全实行商业化经营,因此被认为是德国资产阶级报业从近代向现代过渡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新莱茵报》
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
创办背景和经过: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来到巴黎,为未来德国革命进行舆论上的准备。
为了传播革命思想,贯彻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德国的政治纲领,领导分散在各地的盟员的斗争,马、恩决定在德国创办大型日报。
1848年6月1日这份大型日报正式出版。为了继承《莱茵报》的革命传统,又表示两者之间的区别,所以定名为《新莱茵报》。
《新》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但为了团结更多的人,这份报纸在刊头上标出“民主派机关报”字样。
编委会由八人组成。马克思任主编,恩格斯为他的助手,实际上的副主编。两人除负责报纸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还经常为报纸撰稿。
马克思领导编委会的工作有两大特点:一是器重编辑们的才华,科学分工,用其所长;二是要求边界们几座报纸工作,又参加社会活动,把办报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
《新》除周一外,每天出版。十分重视新闻的时效性,遇到重大消息出号外。发行以订阅为主,也有零售。
发行中的最大困难是经费。马克思为这份报纸一贫如洗。
1848年9月,报纸一度停刊。后随革命新高潮的出现,又复刊。由于编辑部人员遭到迫害,马克思等人被莱茵省警察厅驱逐,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
宣传内容:
《新》是适应德国革命的需要创办的。它始终不渝地宣传《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中规定的革命纲领和路线:对内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对外推进反对沙皇俄国的战争。这是德国革命的两项基本任务,因而也是《新》宣传内容的两个基本方面。
此外,《新》还针对共产主义者同盟内部阻挠纲领贯彻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驳。报纸阐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意义,指出无产阶级一定要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争取革命的领导权,为把这场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
遗憾的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还没有足够的力量领导德意志的统一,而资产阶级依然软弱无力,统一德国的领导权最终还是落在了普鲁士手中。
宣传特色:
第一、把对敌斗争的原则性和策略性结合起来。
原则性: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分析问题,坚决维护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策略性:对不同对象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第二、联系群众,代表人民,指导斗争。
《新》通过各种渠道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建立广泛而灵活的通讯员网;重视读者来信;编辑部成员直接参加群众活动。
第三、具有鲜明的战斗风格。
《新》是无产阶级的旗帜与号角,它的每一篇文章、每一篇报道,都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浓缩着强烈的爱憎。《新》文风鲜明生动、尖锐泼辣。特别是对敌的讽刺揭露,更是犀利无比,战斗力极强。
5.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以1848年的《新莱茵报》为界,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历史阶段。
㈠第一阶段(1848年以前)
作为革命的民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核心是自由报刊理论。
马克思认为,报刊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一种总裁力量,即社会的“第三种因素”。 他进而指出,报刊应当是政治因素,而非官方因素,不以官方意志为出发点;是市民的因素,但不直接和个别人的利益纠缠在一起。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出版自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赞美出版自由,追求出版自由,并把自由报刊看作是社会的仲裁力量,这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主张是十分接近的。
马克思还认为,要想完整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各种报刊需要配合和补充。因此他提出应当允许各种报刊独立自主地发展,允许它们有自己的报道方面,不要压制人们的精神自由。
㈡第二阶段(1848年以后)
随着各国工人运动的成熟,马、恩也有革命的民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马恩早期的自由报刊思想也随之为无产阶级党报观念所取代。
关于报刊的党性原则:
马恩认为,无产阶级党报必须遵循以科学共产主义为指导的党的政策纲领。必须坚持党的立场、宣传党的策略纲领、贯彻党的路线。
关于报刊的使命:
马恩认为,报刊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关于报刊的作用:
马恩认为,报纸最大的好处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们的日刊发生不断地、生动活泼的联系。同时,杂志能更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详细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剖析正在进行斗争的各政党的性质,以及决定这些政党生存和斗争的社会关系。
这些新闻观点显然已经褪去民主主义色彩,具有了真正的无产阶级性质。
6.《社会民主党人报》A
德国工人运动中全德工人联合会,即拉萨尔派的机关报。
1863年创办。马、恩曾在该报发表过文章,后因该报坚持错误主张并吹捧普鲁士王朝,便与之断绝关系。
1871年改名为《新社会民主党人报》,除奉行机会主义路线外,还宣扬个人崇拜。拉萨尔还曾建议俾斯麦限制人民的言论和新闻自由。这些观点遭到马、恩的批评。该报到1876年停刊。
7.《社会民主党人报》B
俾斯麦政府通过的《非常法》颁布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失去了合法地位,无法在国内出报。为了抗击反动政府的迫害,继续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德国党的领导人决定在国外出版报刊。
1879年9月28日,在马、恩的直接参与和支持下,《社》作为德国党中央机关报在瑞士苏黎世出版,后迁伦敦。
报纸出版期间,马、恩不断给以关心和指导,使《社》高举正义旗帜,同俾斯麦政府的反动政策,同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坚持了无产阶级的策略纲领。
《社》在《非常法》期间出色的宣传活动,使它成为当时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中最重要的报刊之一。
它也是德国社会民主党曾经拥有过的最好的报纸。
1890年《非常法》废除后,《社会民主党人报》完成使命,自动停刊。
8.《人民国家报》
德国工人运动中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的机关报。
1869年10月到1876年9月在莱比锡出版。主编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
《人》致力于宣传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纲领路线,坚持党的立场,反映党的意见主张。该报还经常刊载第一国际的文件,报道国际消息,普法战争期间及时刊载马克思为第一国际起草的宣言,这使它实际上成为第一国际在德国的机关报。
《人》编辑部同马、恩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自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下,该报成为革命的喉舌,成为当时德国最优秀的工人报刊之一,在对德国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870年12月,倍倍尔、李卜克内西等人被捕后,报纸质量有所下降。
9.《前进报》
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和全德工人联合会合并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后,党中央的机关报。
1876年10月1日在莱比锡创刊。主编是李卜克内西和哈森克莱维尔。
该报曾刊登过不少马、恩的重要文章,最为重要的是曾发表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对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878年10月被当局查封。
第三节 两次大战期间的报业
第四节 二战后的报业
1. 施普林格报团
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德国最大的报团。
施普林格在战后创办了一系列报刊,获得成功。到20世纪80年代,施普林格报团拥有全国性日报《世界报》和《图片报》,最大的晚报《汉堡晚报》,最大的星期日报《星期日图片报》和《星期日世界报》,两家柏林报纸《柏林日报》和《柏林邮报》,最大的广播电视刊物《听》以及其他一些报刊。此外,还拥有两家通讯社。80年代末,还购买了东柏林《晨报》一半的股份,并向东欧国家渗透。至此,施普林格报团已经成为欧洲屈指可数的大报团。
2.《世界报》
1946年由英军占领当局在汉堡创办,1976年迁波恩出版。
1952年施普林格买下了该报75%的股权。
《世界报》信息广泛,文字精炼,版面活泼。其首都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国际新闻也很重视。另外,该报对记者、编辑挑选较严。 要求除具有大学毕业资格,还要有专业知识。
目前该报日出20半左右。此外还有一系列专版,广告约占一半篇幅。
读者多为国家机关和经济界的上层人士。
3.《法兰克福汇报》
1949年11月1日在法兰克福市创刊。
《法》是一家超区域性日报,在世界上有一定声望。
重视经济和国际新闻,读者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上层人士以及独立职业者。
该报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一个遍布世界的记者网,这使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依赖通讯社而发布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并使它在经济报道方面独领风骚。每日出办供订阅的附加版“经济一瞥”。
4.《南德意志报》
1945年10月在慕尼黑创刊。1949年由周二刊改为日报。
该报倾向社民党,以自由派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
《南》日出40到50版,周末更多。平日版分三部分:正值新闻与评论、地区新闻和文艺影剧消息、经济新闻。该报新闻版的特点是报道面广,采写的新闻有一定的文体特色,并且对所有危害社会的现象予以抨击。《世界报》、《法兰克福汇报》和《南德意志报》并称原联邦德国”三大报”。
5.《图片报》
联邦德国最早的一份通俗画报。1952年由施普林格在汉堡创办。
报纸主要篇幅不是文字报道,而是图片、大字标题、彩色线条和哗变。读者可以通过这份报纸了解身边发生的一切新闻。
5.《明镜周刊》
德国最有影响的新闻周刊,用德文和英文出版。1947年在汉堡创办。该刊以“展示社会的阴暗面”为己任,注意调查性报道,敢于揭露政界内幕和社会弊端。
第五节 通讯社
1.沃尔夫通讯社
德国通讯社事业的始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和规模最大的通讯社之一。
1849年沃尔夫在柏林创建。
自创办开始,沃尔夫社业务发展极为顺利。但由于技术原因,直到60年代,该社才能向德国报纸及商业公司提供经常性信息服务,并与路透社、哈瓦斯社齐名,成为欧洲三大通讯社之一。
沃尔夫社与普鲁士政府关系密切,处处为政府的内外政策服务。1865年,俾斯麦将沃尔夫社置于政府控制下,并改组为股份公司。1875年,在政府支持下,扩建为大陆电报公司,但习惯上仍沿用沃尔夫的名称。
一战爆发后,沃尔夫社与路透、哈瓦斯社的联系中断,被迫中止在德以外业务。一战后,沃尔夫社降为国内通讯社。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接管沃尔夫社,改组为德国通讯社。历史悠久的沃尔夫通讯社就此告终。
2. 德国新闻社(德新社)
联邦德国最大的通讯社。
德新社是1949年9月1日,在美、英、法占领区的三个新闻社基础上成立的。
它是股份公司性质的企业,但联邦政府每年都给予财政支持。
德新社领导机构为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业务部门由国内新闻部、国际新闻部和新闻图片部。
第六节 广播电视事业
希特勒登台时,德国广播业完全为法西斯政府控制。
1949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先后成立,随后出现了长达40年的东西德国两种体制并行发展的时期。
西德,原联邦德国
宪法规定广播电视是各州的事业,各州陆续建立了自己的公共广播机构。德国之声电台。80年代起,联邦德国逐步出现私营广播电台,走上了公私并存的广播电视双轨制的道路。
东德,原民主德国 国营体制。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
1990年10月两德实现统一,沿袭原联邦德国的体制模式。现在德国实行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并存的体制。
公共台优势:长期覆盖全国受众,拥有收看费和广告两个方面的收,业务和技术队伍齐全,又得到政府的实际支持。
私营台优势:善于经营,在娱乐节目、体育节目方面格外见长,广告较少受限制。
第九章 意大利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发展
1.《晚邮报》
意大利最先走上企业化管理道路的报纸。
1876年维奥利尔在米兰创办,并自任主编。初为晚报,不久后改为晨报。
该报倡导英美式的民主自由,坚持贸易保护主义观点,主张在国家保护的前提下实行自由主义制度。
1885年克里斯皮家族购入该报,投入巨资更新设备,报纸销量大增。
1899年,阿尔伯蒂尼继任总编。 他把工业效率原则和报纸的政治性原则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报纸走上企业化管理的道路。
此外,阿尔伯蒂尼还利用报社资金,分别创办了《邮报周刊》和《小邮报》。
阿尔伯蒂尼开创了意大利现代化报纸工作的新时代。
第二节 两次大战期间的报业 & 第三节 二战后的报业
1.《晚邮报》
一战期间,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也是当时唯一一家向所有直接参战的编辑人员发放全薪、甚至增加薪水的报纸。它向前线派遣的记者人数也是最多的。一战后,主编阿尔伯蒂尼走上反法西斯的道路。后被墨索里尼列入禁止发行的报刊之列。但一直没有停刊。
二战后,该报代表米兰、伦巴第资产阶级利益。1974年,意大利最大的出版商里佐利收购该报的全部股份。
《晚邮报》日出约30版,版面较为严肃,广告占三分之一。较多刊登文学、艺术作品,重视经济报道和体育报道,国际新闻报道也很有分量。
该报在世界二十多个重要城市有常驻记者,并拥有一批颇有名气的“旅行记者”。以思维敏捷,提问尖锐著称的女记者法拉奇就是该报的记者。
2.《新闻报》
意大利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报纸
1867年在都灵创刊。
20世纪初,该报一方面继承过去开明进步的传统,同时改进新闻报道,很快赢得声誉,成为欧洲著名的报纸之一。
二战后,摆脱法西斯魔爪,并一度改名为《新新闻报》
40年代末、50年代初,该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力倡导清新活泼、简洁晓畅的文风,同时改革版面编排,使之更有条理。
《新闻报》除周一外,每天出报。该报历史上以发表有分量的政治评论蜚声报坛,至今仍重视评论。每天还辟有读者来信专页,反映和议论的内容包罗万象。
《新》立足都灵,面向全国,在意大利拥有广泛的读者。是意大利的第二大报。
第四节 通讯社
1.斯蒂法尼社
1853年,由新闻记者斯蒂法尼创建。这是意大利通讯社历史的开端。
斯蒂法尼社是当时仅次于欧洲三大通讯社的第四大通讯社,半官方性质。
一战前,斯蒂法尼社与哈瓦斯社保持单独协议关系。
1922年墨索里尼夺权后,斯蒂法尼社被改组为国家通讯社。
1935年,政府负担该社费用。 至此,斯蒂法尼社完全置于法西斯政权控制下。
1943年,墨索里尼败亡,斯蒂法尼社随之解体。
2.安莎社
1945年1月,意大利12家主要日报联合组成全国报业联合社,简称安莎社。
安莎社是一家非官方的、非营利性的合作通讯社。
1949年,意大利政府向安莎社提供补贴,同时享有任命主要领导人的权利。该社从此成为半官方通讯社。
自70年代末期起,安莎社开始大规模的技术革新,到1982年,信息收发中心已全部实现电子计算机化。
安莎社每天用意、英、法、西、葡五种文字发稿,在七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分社或派有常驻记者。
第十章 俄罗斯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帝俄时期的报业
一、报业的发端
1.《新闻报》
1703年彼得一世下令在莫斯科创办,从此开始了俄国定期刊物的历史。
2.《莫斯科新闻》
1756年由莫斯科大学主办,宣告了俄国第一张非官方报纸的问世。
二、资产阶级报刊的产生和发展
俄国早期资产阶级报刊可以分为两部分:革命民主主义派报刊和民粹派报刊。
革命民主主义派由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组成,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主要刊物《同时代人》、《祖国纪事》等。
民粹派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代表人物米海伊洛夫斯基。主要刊物《俄国财富》、《欧洲通讯》等。
两派报刊在宣传内容上的共同点是:主张消灭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特权制,主张废除土地私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
不同点是:后者否认农奴制废除后资本主义必然在俄国发展的历史规律,提出为保护小生产必须遏制资本主义发展。
㈠革命民主主义派的报刊
1.《同时代人》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派的文学和社会政治杂志。
1836年由普希金在彼得堡创办。开始为季刊,1843年改为月刊。
该刊一度以邓在文学作品为主,脱离现实政治斗争。1847年以后,别林斯基主持下,为该刊制定了抨击农奴制度,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派思想的纲领。
19世纪50年代的后五年,车尔尼雪夫斯基成为《同》的主要编辑。他和杜波罗留波夫一起,在刊物上发表大量论文、书评和小品文,坚决捍卫农民的利益。
1962年,沙皇政府对革命民主主义运动进行镇压。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捕,《同时代人》被禁。
2.《祖国纪事》
文学和社会政治月刊
1839年在彼得堡创办。前期由别林斯基主持评论栏目,这一时期,该刊积极宣传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同保守派作斗争。后别林斯基转投《同时代人》,《祖国纪事》战斗性有所减弱。1848年以后逐渐带有学院派色彩。
在涅克拉索夫时期,成为俄国先进的民主思想的合法讲坛,并同西欧俄社会主义运动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1877年涅克拉索夫去世,米海伊洛夫斯基任主编,该刊成为民粹派的宣传阵地。
㈡民粹派的报刊
1.《祖国纪事》
见上面
2.《俄国财富》
俄国科学、文学和政治旬刊
1876年在莫斯科创刊,同年迁彼得堡。
杂志创刊之初,刊登了许多研究经济问题的文章,是民粹派宣传其主张的重要讲坛。米海伊洛夫斯基从1892年开始在该杂志工作,1894年到1904年任主编,并在该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80年代后,米海伊洛夫斯基逐渐蜕变为自由民粹主义者,《俄》也随之发生变化,成为自由民粹派的机关报。90年代起,登载了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07年革命后,《俄》改变编辑方针,政治上保持中立,1918年停刊。
三、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㈠工人报刊
1.《工人曙光报》
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人秘密刊物。
1880年2月15日由俄国北方工人协会创办,协会领导人哈尔图林任编辑。
哈尔图林通过《工》宣传协会纲领,指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先进作用,主张工人与农民联合起来,争取共同的政治权利,为最终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而斗争。
《工》创办不久,哈尔图林被沙皇政府紧急缉捕,《工》随之停刊。
2.《工人报》
全俄第一份社会主义报纸。
1897年8月在基辅秘密出版。他的创办标志着俄国工人报刊日趋成熟。
《工人报》的办刊宗旨是:使工人认识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历史使命,为在俄国建立统一的社会民主工党而斗争。
《工人报》及时报道国内各大城市工人斗争消息,对西欧无产阶级运动中发生的大重大政治事件也有评论。
《工人报》只出版了两期,就被迫停刊了。
㈡全俄政治报
1.旧《火星报》
1)创办背景和经过
列宁流放西伯利亚期间,一直密切关注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进程。他认为出版一份具有全国影响的政治报纸,把各地分散的社会民主党人思想统一起来,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
从流放地回来后,列宁就立即着手进行其办报计划。因为当时俄国国内环境太险恶,列宁决定到国外去筹办。
1900年12月24日,第一份全俄政治报——《火星报》在德国莱比锡创办。
不久迁往慕尼黑。自1902年4月在伦敦出版。1903年春天又改在日内瓦出版。此时编辑部分成两部分:慕尼黑和伦敦部分由列宁领导,日内瓦部分由普列汉诺夫领导。列宁在创办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从52期起,《火星报》的领导权被孟什克掌握,报纸因此而成为反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工具。此后,党内称52期以后的《火星报》为“新《火星报》”,52期以前的《火星报》为“旧《火星报》”。新《火星报》于1905年停刊。
2)宣传内容(同经济派论战和宣传党的纲领)
⑴同经济派论战。
第一、针对经济派有关工人只需通过罢工储金会进行单纯的经济斗争观点,《火》号召工人“不但要组织互助会、罢工储金会和工人小组,而且要组织政党,组织起来同专职政府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坚决的斗争”。
第二、针对经济派关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能够从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无需从外部灌输进去的主张,《火》发表列宁文章予以反驳。指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革命的思想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参加工人运动实践,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斗争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不会自发产生。
第三、针对经济派关于工人只要有罢工组织和合法团体就行,用不好建立政党的论点,列宁在《火》撰文反驳。并且论述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意义。
列宁通过《火》的宣传及其论著粉碎了经济主义思潮,打击了国际修正主义,为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⑵宣传党的纲领
在《火》创办的近三年时间里,报纸发表了三百多篇论述党的工作的文章。
制定党纲草案是《火》的一项重要工作。1902年将党纲草案刊出后,《火》又连续发表论文和文章,进一步阐明党的纲领和策略。
在《火》的宣传、引导下,列宁的建党思想深入人心。
至此,《火星报》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制定并宣传党纲的任务圆满完成。
⑶组织工作
列宁就党报作用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火星报》组织工作的特点是:通过代办员网同各地方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为建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代办员的工作包括:收集稿件和信件;传递报纸和其他文件;为报纸募集出版和活动经费等。
⑷历史功绩
第一、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为建党准备了思想基础。
第二、联合了各地分散的组织,为建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第三、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宣传,为建党准备了正确的纲领。
2.《火星报》时期列宁的新闻思想
1)关于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列宁认为,思想性、坚定性、政治路线的明确性以及对敌斗争的不妥协性,是机关报极为重要的品格。
2)关于报纸的功能
列宁指出:“报纸不及时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认为,通过报纸集中地、系统地向全中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批判机会主义观点,讨论党的策略纲领,就能改变党内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状况,为建党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3)关于出版自由
列宁指出俄国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是政治斗争,其首要任务时争得政治自由,而取得政治自由的首先要求是争取出版自由。
4)关于报纸的群众性
列宁在文章中指出,一定要把机关报办成一切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机关报。大家都来畅谈对运动的贡献和在运动中的收获。这样,就能办好全俄社会民主党人的机关报
㈢布尔什维克报刊
1)《前进报》
布尔什维克的第一份机关报。
1905年在日内瓦创办。周报。是列宁为反击孟什维克的进攻,捍卫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而创办的。该报继承了旧《火星报》的传统,同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因后来创办新的机关报《无产者报》,《前进报》于1905年5月终刊。
2)《无产者报》
布尔什维克继《前进报》之后创办的新的中央机关报。
1905年5月在日内瓦创刊,同年11月停刊。
该报的首要任务是宣传布尔什维克党的“三大”的决议。同时还揭露了孟什维克企图分裂党的阴谋,号召党员和工农群众紧密团结起来,共同贯彻三大决议,为准备武装起义而斗争。
3)《新生活报》
布尔什维克党的第一份合法日报。
1905年11月在彼得堡创办。在列宁的领导下,《新》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准备武装起义,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指出只有武装斗争才能决定国家命运,才是革命胜利的唯一保障。
《新》这种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旗帜鲜明的战斗风格,引起了资产阶级政治家的恐惧和仇视。资产阶级的新闻工作者也主张报纸应当“无党性”。
针对这种言论,列宁在《新》上发表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鲜明地提出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
《新生活报》的革命宣传,充分体现了列宁倡导的党性原则。由于报纸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成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最大的讲坛。
报纸出至27期被查封。
4.《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在《新》上发表,列宁撰写。文中鲜明地提出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
1)列宁认为,党的出版物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写作时也不能成为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也不能是与无产阶级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
2)列宁指出,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时也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有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3)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部分。
5.《真理报》
列宁亲自筹划领导下创办的大型群众性政治日报。
㈠第一阶段
1912年5月5日在彼得堡问世。该报是布尔什维克全额性的政治讲坛,是真正的工人的报纸。
《真理报》大量刊登工人通讯,介绍工人生活、工作情况,他们遭受的剥削、压迫,以及各个企业罢工的消息。
也是依靠工人们的捐款,《真理报》才能出版。此外,工人们还为《真理报》提供稿件,组织订阅,扩大发行。
《真理报》读者范围之广、影响面之大,是当时俄国的其他报纸无法比拟的。
一战前,沙皇政府采取非常手段镇压革命,《真理报》被迫停刊。
这一阶段的《真理报》虽然只存在了两年多,却为布尔什维克当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造就了新的一代工人革命者,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充分的准备。
㈡第二阶段
1917年,《真理报》复刊。
这一阶段的《真理报》为准备和实行十月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揭露临时政府的本质,宣传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
2)宣传列宁的《四月提纲》,以此来统一全党思想。
3)宣传四月代表会议精神,促进苏维埃改组。
4)直接宣传和推动十月武装起义。
1917年10月27日,《真理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
㈢第三阶段(卫国战争时期的《真理报》)
卫国战争时期的《真理报》被称为是卫国战争年代一份最先进的前线报刊。它的宣传内容:
1)宣传保卫祖国思想,鼓舞人民的抗敌斗志
《真》毫不隐瞒祖国面临的巨大危险,冷静地指出,祖国的命运有赖于每一个苏维埃人的努力,有赖于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在前线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刻,《真》打破严格的版面布局,在不固定的位置刊登列宁关于保卫祖国的雨露和斯大林向首都人民发出的战斗动员令。
《真》的宣传与号召为莫斯科保卫战注入了巨大的力量。
2)报道卫国战争的重要战事
《真理报》是卫国战争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它记载着苏联红军从莫斯科走向柏林的光辉历程。
在报道前线战事时,报纸把重点放在分析战争形势及战争每一阶段特点、揭示苏德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指出红军指战员和广大民兵的主要任务等方面。
在报道卫国战争主要战事的同时,《真》还以大量笔墨介绍了为国捐躯的苏联英雄的事迹,为战斗者的苏联人民树立了楷模。
3)号召后方人民支援前线
报纸号召后方民众,调动全部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其中包括:保卫劳动果实的号召、提高工作效率的呼吁、关于苏联人民支前行动的报道、劳动竞赛报道。
在《真理报》的宣传和倡导下,苏联后方的爱国主义运动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了战时经济的发展,给苏军很大的支持。
4)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总之,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真理报》是全党全国的舆论中心,是思想战线上的反法西斯的前沿阵地。
第二节 苏联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1. 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取缔反动报刊、发展苏维埃报刊的重大举措。
㈠取缔反革命报刊
苏维埃政权成立不久,列宁就签署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出版的法令,用革命手段剥夺资产阶级的出版自由。
1)《关于出版问题的法令》
1917年11月10日列宁签署发布。
《法令》宣布查封下列报刊:煽动公开对抗和不服从工农政府者;通过恶意中伤,歪曲事实来制造混乱者;挑动从事犯罪活动者。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公布的第一个出版问题法令。
2)关于出版自由的交锋
3)《关于成立报刊革命法庭的法令》
为了加强对资产阶级报刊的监督管理,1918年2月由列宁签署发布。
《法令》指出:“报刊革命法庭审理利用报刊反人民的各种犯罪活动”。
4)《关于查封破坏国防的孟什维克报纸的决定案》
1919年2月全俄总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
为维护布尔什维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苏维埃政权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勒令孟什维克报刊全部停办。到1919年底,除布尔什维克的报刊外,其他政治派别的报刊全部停刊或被查封。
至此,对反动报刊的监督管理以至查封取缔工作已基本完成。
㈡发展苏维埃报刊的举措
1)颁布《关于国家统一管理广告业务的法令》
1917年12月公布。《法令》规定,在定期报刊、书籍和戏单上刊登有价广告的业务,向书亭、邮局以及向其他单位散发广告的业务,均由国家统一管理。
对广告实行国家垄断,是苏联报业建立初期列宁的又一个重要思路。
这项措施不但有效地剥夺了资产阶级报刊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大大加强了苏维埃报刊的经济实力。
2)下达关于征用资产阶级的印刷厂和纸库的命令
剥夺资产阶级报刊的物质基础,用以出版无产阶级的革命报刊,是苏维埃报业体系建立初期列宁的总体思路之一。
3)拨款给印刷厂
在此基础上,苏维埃报业蓬勃发展起来。初步建立了一个以中央报刊为主、以地方报刊为辅,以党和政府机关报为主、以服务于不同读者的专门性报刊为辅的新型的报刊网络。
2. 列宁在革命胜利前后表述的主要报刊思想
革命胜利前后列宁的主要报刊思想: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思想,对无产阶级报刊的性质、任务、功能等有精辟的阐述:
1)关于报刊的宣传组织作用:列宁指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2)关于报刊的党性原则:列宁一贯认为,无产阶级党报应该明确坚定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
3)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列宁十分重视新闻出版自由对无产阶级的重要性,又强调新闻出版自由的阶级性质。批判了资产阶级出版自由的虚伪性。
4)关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在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后,列宁提出了“报纸刊物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的新方针。
5)关于群众办报和舆论监督:列宁一贯重视发动群众办报。一定要让所有革命民主主义者都来写稿,都来报道有关运动的消息,发表自己的意见。
3. 卫国战争时期苏联报业的主要做法和业绩
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历时四年的卫国战争爆发,苏联报刊全面转入战时状态,报刊的结构也作了相应调整。
1)停办、合并了一批民用报刊。
2)减少报纸篇幅,限制出版期数和发行份数。
3)大力发展军事报刊。
在卫国战争前线,还出版了一批前线报。前线报是一种新型的军事指挥报纸,他在战争进程中虽战线数量的变化而增减。由前线指挥部和政治部出版,读者对象是各级指挥员和广大士兵。
4)在报纸组织结构调整的同时,按党和政府的要求,苏联报刊全面转入战时轨
道,开始声势浩大的抗战宣传。宣传内容包括:
第一、宣传保卫祖国思想,鼓舞人民的抗敌斗志
第二、报道卫国战争的重要战事
第三、号召后方人民支援前线
第四、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4. 苏联新闻体制形成的背景、基本特点、历史评价
新闻体制,包括新闻机构的归属形式和对它的干预形式两层含义。
㈠形成背景
1)确立新闻体制的归属形式
1907年俄社会民主工党“五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由中央委员会指定在自己监督下进行工作的中央机关报编辑部。“五大”的表述,70年来一直保留在联共(布)历次党章上,未作任何改动。
它回答了新问题之所包含的第一层次问题,即新闻机构的归属形式问题:党报编辑部由党中央委员会指定,并接受其领导和监督。
2)对新闻机构的干预形式
这个问题党章没有说明,也就为党的领导者们提供了自由天地。
⑴列宁对新闻体制的深层次设想
列宁设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对报刊的管理应由行政干预转变为法律制约,同时应加强报纸对党的工作的监督作用。遗憾的是,列宁的这些想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反他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报刊思想却被绝对和模式化了。
⑵斯大林时期确立高度集中的新闻管理体制
在斯大林当政的近30年时间里,在主客观因素的联合作用下,苏联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性的新闻管理(干预)体制。
㈡基本特点
1)信息来源单一
2)言论高度集中
3)报业无法可循
4)实行新闻检查
5)建立编委会制度
㈢历史评价
苏联新闻业的这种管理体制,可以通过集中调控和层层把关,实现党对各级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强有力的舆论引导,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体化为全民的行动。在许多情况下,它的优越性十分明显。而在和平建设时期,其弱点也就逐渐显露,成为一种消极因素。
5.苏联报业改革的过程和这场改革失败的原因
㈠改革过程
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之前,苏联新闻业处于一种僵滞的状态中。
1985年,戈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就此拉来序幕。
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上,戈极力倡导新闻界“公开性”、“透明度”。
按照戈的要求,从1985年底到1986年初,苏联新闻媒体在宣传方针和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具体表现:
1)公开暴露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
2)大量触及时政、历史“敏感问题”
3)不同观点激烈交锋
在“公开性”原则引导下,在新闻媒体的积极推动下,苏联的新闻舆论完成了从统一到分散、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变,为苏共解体、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㈡改革失败原因
6.塔斯社
前苏联的中央新闻机构。
1925年7月10日正式成立,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电讯社,简称塔斯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塔斯社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通讯社。
卫国战争其间,塔斯社为国内所有的报纸提供新闻。
战后塔斯社发稿所用的文种逐渐增加,技术设备不断完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驻外记者人数也大大增加。到20世纪70年代,它拥有先进的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其规模和影响都位居世界各通讯社前列。
7. “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
第三节 独联体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
查缺
1.俄罗斯目前新闻体制特点:
1)多样化的媒体归属形式。包括:
国家直接控制的新闻媒介;国家控制之外的媒介;政党报纸;社会团体报纸;商业报纸。
2)多样化的媒体调控形形式。包括:
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
《大众传播媒介法》
俄罗斯联邦1991年12月通过。该法一方面赋予新闻界许多前所未有的宽松条件和活动领域,同时也规定了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界定了当局所能接受的“言论自由”和“舆论自由”的范围。
2.独联体其他国家现状:
1)新闻媒体纷纷改换门庭。
2)出现了"信息贫乏"状态。
3)报业活动出现无序局面。
4)政府试图加强对媒介的管理。
第十一章 东欧各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1.《火花报》
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机关报。
1931年创刊。1989年底改名之前,它一直是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出版。
《火花报》为对开大报,除星期一外每天出版。
该报版面朴素,不等商业广告、报头上端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更名前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罗马尼亚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战斗报》
南斯拉夫最有影响、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1922年创刊,南解放后,在贝尔格莱德正式出版。从1944年起成为南共中央机关报,1954年以后改为南斯拉夫劳动人民社会主义联盟的机关报。
《战斗报》是南斯拉夫全国性的主要报纸之一,言论最能代表官方。
第十二章 美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殖民地时期的报刊
1.《国内外公共事件》
美国第一张报纸。
1690年9月25日由本杰明·哈里斯在波士顿创办。
该报只印三版,第四版空白。内容有国外新闻,也有本地消息。
在选材上,首先报道重大事件。报道消息是注重夹叙夹议。
《国》报与其他印刷品的区别在于:它不但看上去像一份报纸,读起来更像一份报纸,而且也是把它当作一份长期的新闻刊物办的。
该报出版四日后,殖民当局禁止发卖并令收回。至此,美国第一份报纸成为出版许可法第一个牺牲品。
2.《波士顿新闻信》
美国第一张连续发行的报纸
由波士顿第一任邮政局长坎贝尔在1704年创办。他利用职务之变,把信息编写成新闻信,供给政府官员。
该报每周出版一次,内容的三分之二报道英国政治、宫廷及欧洲战争新闻。其余则为短讯。最后一栏有少许广告。
该报在报名下,注有“政府核准发行”字样。稿件送审被批准后才刊印。所以得以延续72年。是殖民地时期具有悠久历史的三大报纸之一。
3.“曾格案件”
1733年,德国移民曾格在纽约创办了《纽约周报》。该报发表的大部分文章是批评总督和地方议会的。为此,在报纸创办一年后,曾格被捕,并被提起诉讼。1735年开庭审理,安德鲁.汉密尔顿为其辩护。汉密尔顿指出:首先诽谤罪只有在言论不实时才成立,每个公民都有“陈述无可非议的事实真相的自由”。其次,陪审团不仅有权进行事实判断,还有权进行法律判断,裁决应由法庭和陪审团共同作出。最终,陪审团不顾法官的阻挠,判曾格无罪。这一案件是殖民地人民争取新闻自由的第一次重大斗争,取得了一定成果。
第二节 独立战争中的报刊与报业活动家
1. 费城三大革命报纸
1)《宾西法尼亚新闻报》
1742年由威廉经营。竭力反对印花税。最先主张独立。
2)《宾西法尼亚邮报》
1771年有爱国军人约翰创办。1776年最先刊登了潘恩鼓舞人心的《危机》。
3)《宾西法尼亚公报》
由哈尔和塞莱斯共同经营阶段。
2. 独立战争中卓越的报刊活动家
1)亚当斯
美国独立运动中杰出的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也是报刊宣传家,还是革命的组织者。
曾在反印花税的高潮中,成立“自由之子社”,集中了一批活跃的报人和印刷商,为革命作了积极的舆论准备。
殖民地人民和英军矛盾激化之时,亚当斯开展了揭露英军暴行的宣传活动,勇敢地与英国政府斗争。
“波士顿倾茶事件”之后,亚当斯预感到武装革命即将来临,1772年成立了“通讯委员会”,以便马萨诸塞州各地互通情况,传布消息。通讯委员会既是一个类似通讯社的信息传布机构,又是一个革命组织。
2)托马斯·潘恩
在独立战争的关键时刻,发表了《常识》,以通俗的语言,呼吁北美殖民地人民拿起武器,进行争取自由的战争,指出争取独立是个常识问题。它鼓舞了人民战斗的决心和勇气,被认为是独立战争的响亮号角。
1776年潘恩入伍后,又写了一系列战斗性很强的文章。《危机》系列文章被殖民地爱国报纸转载。在危急时刻极大的鼓舞了军队的士气。
3)艾赛亚·托马斯
印刷工出身。1770年与人合办《马萨诸塞侦探报》,不久独自经营。
他参加了“自由之子社”和“通讯委员会”,在报上公开宣传独立,并领导开展地下活动。
列克星敦战斗打响后,他率先发表了详细、传神的报道。一系列文章有力地鼓舞了人民投入战斗。
第三节 政党报纸时期
1. 杰弗逊的新闻自由观
独立战争后,杰弗逊在同联邦派的斗争周,捍卫《独立宣言》规定的人民民主权利,就出版自由和汉密尔顿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杰弗逊的观点是:
1)新闻自由在行使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
他认为:世界上每个政府都有人类的弱点和腐化堕落的胚芽,为了防止政府的蜕化,必须由人民来监督。为了防止犯错误,就必须通过报纸让人民充分了解公共事务。
2)深刻阐述了新闻自由对探索真理的意义
杰弗逊认为,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们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
3)提出并积极努力为新闻自由立法
杰弗逊认为,人权法案没有明确宣布言论自由,实在是令人不能容忍的疏漏,必须在今后的立法中予以修正。
最终,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前10条修正案,其中第一法案规定国徽不得指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
第四节 廉价报纸的兴起
1.《太阳报》
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它的出现和成功是资产阶级报纸向廉价报纸发展的转折点。
本杰明.戴于1833年9月3日在纽约创办。创办后发行量空前巨大,震动报界。
报纸的成功得益于创办人本杰明.戴全新的办报方式:
1)该报有明确的办报方针。
创刊号上,本杰明.戴宣称:本报目的在普及大中,提供“当天所有的新闻”,售价低廉,以每一读者之能力所及为度;与此同时,又为广告提供一种有利的工具。
2)该报注意刊登有趣味的新闻来吸引读者。
3)该报销售得法。
凭借上述做法,《太阳报》获得了明显的成功。但这家报纸格调不高,为招徕顾客,不惜弄虚作假。
后几易其主,1920年停办。
2.《先驱报》
1835年5月6日在纽约创刊。创办人贝内特。到60年代,《先驱报》销量超过《太阳报》居全国之首。在欧洲也被广为订阅,成为最受欢迎的一家美国报纸。
《先驱报》首次确立了报纸要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原则。该报新闻报道面广、速度快、文字通俗、议论辛辣。地方新闻内容丰富,社交新闻赢得了上层人士
好感
。此外贝内特还很重视全国性新闻和国外新闻。南北战争期间的报道更是超过了所有竞争者。
该报在新闻报道方面的做法和创举使它在美国的著名廉价报纸中占有一席之地。
老贝内特去世后,其子小贝内特接办。后长期亏损,1920年转卖。
3.《论坛报》
1841年4月10日自纽约创刊。创办人格里利。该报特点在于:
1)确立了报纸理性原则,在办报方针上摒弃了一半廉价报纸的三种做法:煽情主义新闻、不健康的医药广告和虚伪的政治中立。
2)重视言论,大量刊登鼓吹社会改革的文章。这些言论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掀起广泛群众运动。
该报鼓吹改革的言论中,影响最大的有:提倡开发西部和反对奴隶制度。
也正因为此,《论坛报》绝对销量落后于《太》和《先》,但在舆论界的影响
却远超过那两家。
3)该报还注意广招各方面人才。
4.《纽约时报》
前身为1851年9月18日创刊的《纽约每日时报》,由卓越的新闻工作者雷蒙德和两位同仁合作创办。1857年改现名。
雷蒙德主张“刊登应该刊登的消息”,力求办一份新闻翔实、言论平和的廉价报纸。
该报创刊后努力贯彻这一办报方针,新闻报道详尽准确,言论调和平稳尤其注意国外新闻。
到南北战争时,已成为美国杰出的日报,对战争报道十分出色。后被奥克斯接管。
第五节 南北战争中的报业
第六节 工人报刊
1.《工人辩护者报》
1829年10月31日创办于纽约,创办者伊文斯。周报。
该报在美国工人报纸中居于领导地位,以争取“平等教育、平等权利”为主要奋斗目标和宣传内容。
该报在除纽约之外的城市也有订户。1836年停刊,1844年又复刊。
2. 约瑟夫·魏德迈
德国流亡者。科学社会主义在美国的最初传播者。
1852年创办《革命》周刊,因资金不足两次停刊。但这份周刊曾经刊载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等内容,这些文章都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
同年又在纽约创办了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秘密团体——“无产者同盟”。
1853年春天,又创办了一份工人阶级的报纸《改革报》。该报态度比较吻合,但是和工人现有水平。魏德迈利用报纸在广大读者中传播知识,阐述经济和历史方面的根本问题,受到工人们的欢迎。
第七节 新式新闻事业
1.《世界报》
1883年普利策收购纽约《世界报》,并进行改革,以新的宗旨方针、信息和兴趣面向读者。
普利策主要从两个方面加强该报的影响力:
1)注重严肃的言论和报道,不断揭露贪污行为,攻击不正当财富的拥有者,提倡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有限度的改革。
2)大量刊登刺激性报道,采用煽情主义和耸人听闻的手段扩展销路。
此后,该报销量不断上升,篇幅也不断扩大。出版10周年纪念号时为100版,开美国报纸巨大篇幅之先河。
《世界报》的出现是美国新闻史上的一大转折,标志着廉价报纸取代正当报纸称为报刊的主体。
《世界报》提倡社会改革是受到尊敬的,但它大量刊登犯罪新闻,则为世人诟病。
2. 普利策
美国著名报人。
1868年被《西方邮报》聘为记者,开始报业生涯。他以“工作、工作、工作,思考、思考、思考”为座右铭,靠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特殊的采访本领为报界所赏识。
1878年,普利策购买了《圣路易斯电讯报》,不到一年合并了当地《邮报》,改名《邮讯报》。普利策用煽情主义的新闻报道手段,使《邮讯报》获得成功。这不仅为普利策积累了大笔资金,也为他经营更大规模的报纸提供了必要经验。
1883年,普利策买下纽约《世界报》。在他的经营下,《世界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一大转折,开创了廉价报纸称为报刊主体的时代。
新闻学者把普利策的办报特点归结为六项:
1)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为骨干,添加大量轻松又刺激性的新闻以增加读者对报纸的兴趣。
2)借发起全国性运动之机,提高该报声誉。
3)高质量的社论版,有力地论述、倡导、支持新闻栏倡导的社会改革运动。
4)篇幅大,报价低。
5)率先使用插图。
6)重视报纸的推广工作,用各种奖励办法扩大销路。
此外,普利策认为好的报纸必须要有良好素质的工作人员,并十分注意进行新闻工作的专业训练。
他在遗嘱中捐赠了250万美元建立新闻学院,在他去世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落成。普利策还留下50万美元设立“普利策奖”,这个奖项被认为是美国新闻界最荣耀的奖赏。
普利策一生政治上的进步、新闻事业理想和贡献应当予以肯定,其煽情主义做法则应加以批判。
3. 黄色新闻
《世界报》星期日版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漫画专栏,主人公是个穿着黄衣服的孩子。他东游西逛,发表观感。由于漫画多以社会新闻为主题,趣味盎然,故黄孩子在纽约家喻户晓。后赫斯特的《新闻报》把漫画作者挖走,到《新闻报》主持“黄孩子”专栏。而普利策也另请画家继续《世界报》的“黄孩子”专栏。两报均刊登“黄孩子”的大幅广告,使“黄孩子”风行一时,成为《世界报》和《新闻报》的象征。加上两报充满刺激性新闻,人们将这种新闻和“黄孩子”漫画联系起来称之为“黄色新闻”。
美国新闻史学家认为,黄色新闻是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的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的报道。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做法:使用大字号煽动性标题;滥用照片,以至偷窃和伪造照片;种种欺骗手法的运用;星期日增刊登载彩色滑稽连环画和肤浅的文章;标榜同情“受压迫者”,发动运动反对平民所遭受的欺辱。
黄色新闻到20世纪以后由于庄重报纸的兴起,人们对黄色新闻负面影响的厌恶而逐渐衰落。
4.《纽约时报》
1896年奥克斯接管了1851年创刊并陷入经营危机的《纽约时报》。
奥克斯摒弃刊登黄色新闻的做法,坚持严肃的办报方针,强调“刊载一切适于刊载的新闻”,树立庄重、严肃的报纸形象。此外《纽约时报》的特稿也很有特色。
奥克斯认真选用富有经验的新闻人才担任编辑记者。最为人称道的是任用范安达为总编。
一战中,《纽约时报》占地报道全面翔实、图文并茂,在数次重大新闻报道中获得较高的声誉。成为面向上层读者的严肃性报纸的先驱。
5. 斯克里普斯报团
斯克里普斯从进入《底特律新闻报》开始正式步入报坛。
1878年创办《克里夫兰报》。采取抨击大企业权势,强调为劳工服务的方针,讲求语言简练、言论可观。使该报销量大增,获得成功。
19世纪80年代开始,斯克里普斯开始向其他城市扩张,接连创办了《圣路易纪事晚报》、《辛辛那提邮报》、《肯塔基邮报》等报纸,初具报团规模。
1889年与麦克雷合作组成“斯克里普斯-麦克雷报团”。这一联合报团不断扩大。到1911年,已经在俄亥俄、印第安纳、田纳西等州拥有18家报纸。
1914年由增至23家。
第八节 现代战争中的报业
第九节 报业现状
1.现代美国报纸在采编业务上的特点
1) 篇幅多,广告比重大。
2) 内容庞杂,包罗万象。
3)进一步加强深度报道,报纸呈现“视窗化”趋势。
2.《纽约时报》
1851年由雷蒙德创办,1896年由奥克斯接办并实行改革。
1963年小苏兹贝格主持该报,仍然致力于革新。读《纽约时报》进行了改版。并推出了一系列专刊和副刊。
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该报已成为美国、乃至西方世界最具权威性的报纸。
它格调严肃,信息量充足;篇幅巨大,内容丰富。
《纽约时报》读者以政界、企业界、和知识界为主。
3.《华盛顿邮报》
1877年创办。至1933年转入迈耶手中,开始发展阶段。
迈耶公布了著名的办报原则:
1)报纸的第一使命是说明真相,说明经过调查证实的全部真相。
2)因此,本报将尽量告诉全体人民有关美国与世界的重要事件的真相。
3)作为新闻传播者,本报将遵循一名审视理应遵循的社会礼仪。
4)本报的内容需要雅俗共赏。
5)报纸的职责是为读者、为公众服务,而不是为报纸老板的私利服务。
6)为报道真相,报纸应准备在必要时为公众利益牺牲报纸自身的物质利益。
7)本报不会与任何特殊利益集团结盟,它对于公共事务和公务人员的见解将是公正、自由和有益的。
《华盛顿时报》注重国会新闻和政府活动,国际新闻也很多。曾成功报道“水门事件”。
读者群与《纽约时报》相仿,主要为政界、企业界和知识界。
4.《洛杉矶时报》
1881年创刊。
1960年钱德勒任发行人后,对报纸进行了改革。
1)组建得力的编辑部;减少乏味的电讯稿,代之以内容丰富的独家新闻。
2)加大对华盛顿记者站的投入,聘请大批精英记者,大大提高了首都新闻的稿件质量。
3)向国外派驻大量记者。
4)力求塑造“温和保守派”的立场。
经过一系列改革,该报从偏执的“党派”报纸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报纸,从一州之报成为全国性报纸。
该报与洛克菲勒财团关系密切,资金雄厚,广告充足。日出100版左右,星期日出400版以上。
该报读者主要是西部中高层人士。
5.《华尔街日报》
1889年由道·琼斯公司创办于纽约。初为金融类报纸,20世纪30年代末成长为综合性日报。
该报的经济分析和道·琼斯公司汇编的股票指数,历来为国内外经济界所关注。其他新闻也颇有声誉。
该报头版不登照片,刊头古朴典雅,版面朴实无华,给读者以很强的亲和力。
《华尔街日报》有东、中西、西南、西部四个版,要闻基本相同。1976年起在香港出亚洲版,1988年起在布鲁塞尔出欧洲版。
读者出金融界、企业界还有政界和上层知识分子。
6.《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1908年创办于波士顿。是基督教科学协会面向全国出版的报纸。
从创刊始,就抵制黄色新闻,保持严肃正派的报格。
国际国内报道与评论,特别是国际问题报道尤负盛名。较早采用了解释性报道;重视文艺科教方面的特稿;70年代以来增辟了特稿专栏;不登或很少登犯罪和灾害新闻;广告量少,而且对内容有所限制。
7.《今日美国报》
甘奈特报团1982年在华盛顿创办。
《今日美国报》每期分为四组。内容包罗万象,辐射大众。
该报在全国派有记者,每天都将各地趣闻电告总部,经编选后,刊登在“各州新闻”版,让各地读者都能产生心理亲近感。
该报获得众多读者的原因在于:大量的新闻满足了忙碌的人们对信息的渴求;对图片、照片等形象手段相当重视,适应了年轻人的阅读习惯。
第十节 杂志的发展
1.“掏粪运动”
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以杂志为主体掀起了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这就是著名的“掏粪运动”。
这一名称来源于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他把写揭露新闻的记者比作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中的主人公,埋头拿粪耙收集污物,不愿抬头看天主。在罗斯福看来,这些记者就是令人不屑的掏粪者。但是新闻界却把这一称呼视作光荣的奖赏接受下来。
“掏粪运动”是从《麦克卢尔杂志》1902年底发表的三组重要文章开始的。文章分别揭露美孚石油和洛克菲勒石油公司的黑幕、圣路易斯等城市弊端、以及劳工联盟腐败的问题。
在《麦克卢尔杂志》的引导下,《人人杂志》、《柯里尔杂志》等也加入揭丑者行列。1905年以后,《柯里尔杂志》还成为继《麦》之后揭丑运动的主力。该刊在1905年和1906年发表了许多涉及经济、社会问题的文章。
“掏粪运动”中的著名人物是美国小说家辛克莱,他对食品加工业的曝光使这一运动中的经典之作。
随着一战的临近,民众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欧洲战场,“掏粪运动”逐渐衰落。尽管有些文章带有煽情主义倾向,但它在影响和引导社会方面起的巨大作用向人们展示新闻报道的功能,使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成为一个大声疾呼改革的时代,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时代》周刊
美国最有影响的新闻杂志。
1923年由亨利·卢斯和哈登在纽约创办。
该刊的特点是将一周的新闻加以组织、分类,并提供背景材料、进行解释分析。这种新闻报道方式也成为30年代流行起来的解释性报道的先驱。
《时代》还创立了“时代体”,即字里行间充满了卢斯本人核定的术语、倒装句子,灵巧的形容词,还有一种对事物无不通晓的架势。
《时代》每期有一个封面故事,每年遴选一位本年风云人物,撰成长稿,刊在每年最后一期《时代》上。这一做法引起了读者良好的反响。
《时代》周刊经过多年发展日臻完善,在美国各大城市均派驻记者,除国内版外,还出版国外版。版面有数十栏,内容丰富。
3.《新闻周刊》
《时代》周刊最大的竞争者。
1933年创刊于纽约,1961年“华盛顿邮报公司”收购该刊。
其立场与《华盛顿邮报》相同,编排和栏目略同《时代》,此外还经常刊登图片、图表、专栏作家文章以及各国政治、外交人物的访问记。
4.《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前身为1933年创办的《美国新闻》和1946年创办的《世界报道》。
1947年两刊合并改用现名。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司在华盛顿出版。
该刊在编排上不同于《时代》和《新闻周刊》,比较侧重政治、经济、军事述评,栏目不多,内容较为严肃。
其军事报道和评论较有分量,受到各方重视,是该刊的特点之一。
5.《读者文摘》
1922年华莱士夫妇创办,是32开书本式月刊,由设在纽约州的读者文摘杂志社出版。
该刊宣称它的稿件具有三项标准:1)适用性,即适合一般读者的口味;2)持久的兴趣,即使过一段时间再读,仍然有兴趣;3)建设性,即刊登的文章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读者文摘》声称,它的稿件是报刊、书籍的精华。其刊登的文章题材相当广泛,每期还有一篇书摘,篇幅较长。
该刊深受世界各地中下层读者的欢迎,在16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其成功有目共睹。该刊还发行图书、录音带,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出版公司。
经过80年的风雨,该杂志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杂志、书籍、行销和投资营运的王国,成为全球一亿多读者的精神食粮。
第十一节 通讯社
1. 美联社的发展和现状
㈠历史沿革
1)美联社的早期历史要追溯到1848年墨西哥战争之际,纽约六家大报组成了一个联合采访部。战争结束后,在这个联合采访社的基础上组建了“港口新闻联合社”。1856年,港口新闻联合社改组为纽约新闻联合社。
2)纽约新闻联合社建立后,发展迅速,参加成员不断增多。对外同哈瓦斯、路透、沃尔夫三大通讯社建立联系,交换新闻。对内陆续组建西部、南部、新英格兰等地区性联合新闻社,作为附属机构。这些地区性新闻社和纽约总部常有摩擦,以至于有些成员退出该社,另组合众社。总部也无法开展正常业务活动。
3)1892年,位于芝加哥的西部联合新闻社宣布成立独立公司,取名美国联合通讯社,斯通任总经理。1895年,东部和纽约的报纸大都陆续加入美联。与此同时,合众社逐步瓦解。1900年美联再行改组,将总部迁到纽约,并与欧洲各大通讯社订立合同,交换电讯,基础日益巩固。
4)美联社在两次大战之间发展迅速。二战以后继续发展,社员范围从报纸扩大到电台、电视台。
㈡现状
1)美联社是由各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合作型企业,社务由社员大会产生的董事会主持,经费由社员以股款形式分担
2)总部设在纽约,国内有六个总分社,国外有三个总分社。订户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3)编辑部门分设:总编室、国际部、对外部、经济新闻部、体育新闻部、图片新闻部、特稿部、广播新闻部和新设的电视部。
4)美联社现用六种文字发稿,采取滚动发稿方式。
5)美联社拥有覆盖全球、包括地面线路和卫星传送在内的通讯网络。
6)美联社还同道.琼斯公司合作,办了美联-到道.琼斯新闻社,主要提供财经消息。
7)美联社的收入主要靠国内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的订费,20世纪90年代处于亏损状态。
2.合众国际社
1)1907年,斯克里普斯创办了合众社。由于该社不是三社四边协定的成员,所以在对外活动方面不受任何束缚;同时该社还采取与美联社不同的经营原则,欢迎所有新闻媒介成为自己的订户。1925年合众社先于美联社播发新闻照片,十年后又成为向电台提供新闻的第一发通讯社。至二战前夕,合众社已经在52个国家有订户。
2)1909年,赫斯特建立国际新闻社。最初目的是向赫斯特报团的报纸提供国内和国际新闻。由于国际新闻社也同样不是三社四边的成员,也可以开展国内和国外业务,所以扩展颇为顺利。但与美联合众相比仍然数小字辈。
3)1958年两社合并为合众国际社。
4)合众国际社是一家商业性公司,总部设在纽约。编辑部门的设置以及各部门职能和美联社基本相同。图片新闻部的创设早于其他通讯社。1987年由率先建成全数字彩色新闻图片网。
5)该社每天用四种文字发稿。此外还经营多种业务。
第十二节 广播电视事业
1. KDKA电台
美国广播事业的开端。
1920年11月2日,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开办。它是美国历史上最早获得营业执照并开始正式播音的广播电台。
2. 美国之音
美国的对外广播,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对外广播。
美国之音成立于1942年2月24日,当时主要从事战争宣传。二战后,主要进行反共宣传。以后逐渐将重点转为阐明美国政府的政策,宣传美国社会和美国生活方式、报道国内外新闻及时事评论等,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美国之音初创时隶属美国战时情报局,1953年起归美国新闻署领导,经费来自政府拨款。
美国之音总部设在华盛顿,使用48种语言播音。
除继续传统演播方式外,美国之音已经开始用电在邮件的方式向人们发送新闻。
3. 全国广播公司
1926年创建于纽约,是美国无线电公司的子公司,创始人沙诺夫,有“美国无线电之父”的称号。
全国广播公司在美国广播电视领域起步最早并长期占据领先地位。1927年成立两个不同的广播网,即“红色网”和“蓝色网”。由此,全国广播公司的广播网从东部拓展到西部,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商业性广播企业。
全国广播公司在发展电视方面也走到了前面。该公司电视新闻在50到70年代一直居领先地位。
全国广播公司及其母公司现在已发展成为多元化的电子和信息传播大企业。198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和通用电气合并,更增强了它的经济后盾。
1995年12月14日,全国广播公司和微软公司宣布合作创办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电脑网络。新设频道为MSNBC。1996年开播。
4.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成立于1927年2月,为16家广播电台联合组建的独立广播电台联营公司。
1927年9月,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合并,组成哥伦比亚唱片广播公司,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退出,公司改现名。随后该公司推出了第一个广播节目。
1931年试播电视,1939年正式播出。1965年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自70年代以来压倒全国广播公司位居首位。这一成就得益于一批出色的电视记者和节目主持人。
70年代中后期,CBS由于内部的政权脱离,极大影响了对外竞争力。
1995年西屋电器将其收购,新的CBS在广播电视方面重新恢复了领先地位,是美国最大的电视集团、广播集团以及广播业中最大的销售公司。
5. 美国广播公司
1943年成立于纽约。前身是全国广播公司的“蓝色网”。
1953年美国广播公司同派拉蒙合并,增强了电视节目制作能力。
1985年为大都市通信公司购买,组成大都市美国广播公司,实力大增。
美国广播公司不惜高薪聘请知名电视记者和节目主持人,以提高新闻和其他节目质量。该公司较注重体育节目。1985年3月首府传播公司买入美国广播公司股份,改名为首府-美国广播公司,它是最成功的体育频道ESPN最大股东。该频道也是首府-美国最有价值的财产。
1995年8月,首府-美国广播公司被著名的迪斯尼公司购买,成为集电视、广播、出版、娱乐、电讯于一体的传播娱乐帝国,同时拥有制作和传播两大阵地,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6. 福克斯广播公司
1986年成立,是国际传播巨头默多克联合所购买的六家电视台组建。
90年代中期,福克斯广播公司通过企业和节目方面突出的行动,有力地改变了美国广播电视网的结构。福克斯正在迅速地上升之和三大老牌电视网势均力敌的地位。
7. 公共广播公司
1968年成立。旨在统筹联邦政府拨款的分配和使用,协调公共系统各台之间的关系,促进公共广播电视的发展。
公司于1969年和1970年分别建立了公共电视网和公共广播网。
公共电视网是各公共电视的会员组织,负责节目的分配和交换。
公共广播网是各公共广播电台的会员组织,主要负责提供新闻节目。
公共广播电视播出的节目内容比较健康,因而深受各界的欢迎。然而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为争取受众,得到更多资金支持,公共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趋于“媚俗”,口碑下降。
8. 有线新闻电视网
1980年6月正式创办。每天24小时连续播送新闻,内容详尽且有一定深度。
有线新闻电视网1995年与时代-华纳公司合并,业务如日中天,继续发展。
总部设在亚特兰大,拥有实力雄厚的采编队伍,全套自动化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
9.“家庭影院”
美国开办最早也最具影响的电缆电视台,隶属时代-华纳公司。
1972年创建,主要提供电影和体育节目。
总部设在纽约,是有一个全国性电视网。
第十三章 加拿大的新闻传播事业
1.《环球邮报》
全国性报纸,加拿大最主要的英文日报之一。在安大略省府多伦多出版。
1)前身是创办于1844年的《环球报》,最初是多伦多边境居民区的周报,创始人布朗。早期《环球报》还是获得了成功,原因主要有:布朗的社论深受欢迎;连载小说;不惜重金购入新机器,改为日报出版;积极扩展业务范围。
2)19世纪70年代来自外部的竞争和经济萧条使该报发行量第一次下跌。直到1890年威尔逊被任命为主编,该报才恢复活力。成为安大略省殷实上层阶级的报纸。
3)一战后,该报又陷入困境。1936年麦卡拉买下该报,又买入《帝国邮报》,将两报合并为《环球邮报》。麦卡拉对这份报纸做出了重大调整:
首先、从一贯法对保守党的自由派报纸转变成一份保守党机关报,坚定地反对长期执政的自由派政府。
其二、取消对广告部门禁止等关于雪茄烟、腰带、威士忌酒和廉价服装的种种限制,刊印赛马等社会新闻,提高了发行收入。
其三、重视技术的开发。
4)1955年,《环球邮报》转入工业家韦伯斯特手中。他任命达格利什为主编。这位主编在一系列改革失败后,创办了单独出版的日报《商业报道》终于获得成功。
5)以后《环球邮报》几度转让,1965年被自由新闻公司收买,1980年并入汤姆森报团。如今该报的国内消息是加拿大报纸中最充分的。
第十四章 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早期报业的发展
第二节 “明治维新”至一战期间的报业
1.《报纸印行条例》
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有关新闻的成文法规。
1869年初,为了加强对报业的控制与管理,明治新政府参照外国报纸法制定。
主要内容为:
1)每份报纸必须有各自的名称;
2)反观方批准出版的报纸,不必每期送检,只要将当日发行的报纸向官厅呈送两份即可;
3)每份报纸必须标明出版地点、年月日、编辑人、出版者姓名及各期期数。
4)一切天变、地异、物价、商法、政治、火灾、军事、生死、文学艺术、服装、饮食、各种官方公报、洋书译文、海外杂话以及与世无害的事项均可登载;
5)刊登赠答文书、个人著作、杂谈等,应加注姓名;
6)不许对宗教妄加评说。
《报纸印行条例》附录:
1)官方报纸的取缔权不属于开成学校;
2)各府、县出版的报纸,其检阅权归各府县裁判所;
3)外国人用日文出版的报纸,必须向当地裁判所备案,当地裁判所必须加以监督;
4)开成学校只负责监督东京出版的报纸;
5)东京出版的各报如违反新闻条例,又开成学校向东京裁判所提出控告,再由东京裁判所进行审判定罪。
2.《横滨每日新闻》
日本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报纸诞生的标志。
1870年4月在神奈川县令的鼎力支持下创办于横滨。
该报新闻与广告各占一半,在新闻报道中,贸易和物价方面的内容占有相当的比重,其中有关横滨的经济新闻颇受关东一带工商业者的欢迎。
把它看作日本真正意义的近代报纸的诞生,原因在于:
1)《横滨每日新闻》为日报,定期发行,而在它之前的报纸多为不定期出版;
2)《横滨每日新闻》采用先进的日文活签字印刷,而它之前的报纸基本上是木板手工印刷;
3)《横滨每日新闻》用“西洋纸”单张印刷,而它之前的报纸用日本纸张印刷,其状与书籍、小册子无异;
4)该报的读者群不再限于幕府高级官员,而是扩展到包括普通市民、工商业者在内的民众层。
3.《读卖新闻》
日本小报中有代表性的报纸之一。
1874年创办于东京,创办人为子安峻等。
初为隔日刊,半年后改为日刊,发行量猛增,居东京各报之首。
后来随民权运动的勃兴,也逐渐带有政治色彩,成为改进党系统的报纸。但受政党的影响还是比较小。尽管如此,随着政党活动的终止,该报的发行量还是受到了一定影响。
1886年起,《读卖》开始刷新版面,大量刊登文学作品,是该报以“文学报”的特质身价倍增。
4.《朝日新闻》
日本小报中有代表性的报纸之一。
1879年创办于大阪,创办人木村滕。
该报初为小报性质,民权运动时期开始涉足政治,刊载言论,兼具大报和小报的特点。
“政党报纸”后期,为了免遭停刊的厄运,它以中立面目出现,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努力采集独家新闻,并向国内外派驻记者。
该报由村山龙平和上野理一接手后,经营得当,发展一直比较顺利,是日本近代报纸向现代报纸发展的先驱。
5.日本“政论报纸”时期
19世纪70年代,日本“自由民权运动”拉开序幕,也引发了“民权派”和“官权派”之间的论战。
“民权派”最有力的喉舌是《横滨每日新闻》,“官权派”的主要报纸是《东京日日新闻》。
这一时期,两派报纸围绕召开国会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争,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日本新闻史把这一时期称为“政论报纸”时期。
6.日本“政党报纸”时期
“政论报纸”时期“民权派”报纸攻势凌厉,明治政府颁布了“新闻纸条例”和“诽谤法”,对报纸予以。然而立法反而促进了“自由民权运动”的发展。1881年,明治天皇被迫颁诏,决定开国会,行立宪。于是各种势力很快结党,一些政论报纸也转而成为各个政党的机关报。
围绕立宪后的日本应当建立怎样的国体、政体的问题,各个政党通过所属机关报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论战范围不断扩大,许多报纸卷入其中。由于政党论争成为这一时期报纸宣传最突出的特点,日本新闻是把它称作“政党报纸”时期。
7.《邮报便知新闻》的商业化进程
1886到1887年,日本报纸开始走向商业化经营之路。
《邮报便知新闻》是最早走上这条路的。
1886年该报仿照欧美模式,对报纸内容、版面、组织机构乃至经营方式进行了全面调整。具体做法:
1)对新闻报道、评论写作加强管理和监督,投入高素质的人力完成这项工作;
2)一反常规,变大型化版面为小型化版面;
3)版面力求大众化,文章力求平易近人,汉字加注假名,刊登连载小说;
4)改进发行方式——要求地方提前交款订报,东京市内发行该由报社直接投递。同时大幅度削减报价。
结果销数大增。
8.《朝日新闻》的商业化进程
《朝日新闻》是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报纸。
1888年,大阪《朝日》打入东京,收购东京《觉醒报》,创办了《东京朝日新闻》,从而形成了日本第一个跨城市经营的报系。
该报励精图治,与同行展开激烈的竞争,并且在竞争中获得很大发展。具体做法:
1)采用先进的印刷技术。2)使用电报传发新闻。3)采取多种促销手段。
第三节 两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1.“白虹贯日”事件
一战结束后,受俄国十月革命鼓舞的日本人民掀起反战运动,要求“不干涉俄国”。日本报界普遍表示“日本出兵西伯利亚没有明确理由”。为此先后有56家报纸被内阁勒令停刊,引起了报界的强烈不满。
1918年8月,全国84家报社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关西记者大会”,要求言论自由。报道这次大会情况的《大阪朝日新闻》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结果,登载这一消息的当天报纸被禁止发售;发行人兼编辑山口和专写这条新闻的记者大西利夫被判刑两个月;社长被迫辞职;包括总编辑在内的许多编辑人员被迫退出报社。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为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和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觉,加强了对舆论的控制。
2.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日本报业发生了重大变化
1)组织机构的变化
一战后,报社实现了股份制经营,内部分工更加细密。这也使报社的企业化经营有了充分的组织保证。
2)经营方式的变化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报纸开始大量刊登广告。广告费也随之增加。各报为争夺广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报纸销售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资金雄厚、设备先进的报纸纷纷降价、扩大发行;小型报则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售价的降低使报纸发行量大幅度增长。大阪《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一局确立了日本全国性报纸的“双雄”地位。
3)编辑制度的变化
采取综合编辑制,对新闻报道进行统一的调度和安排。
社会版的编辑方针也发生了变化,报道对象扩大。
另外报纸还增加了地方版。
4)技术手段的变化
各报竞相购入先进的印刷设备,采用先进的印刷技术。这些都为报纸的大量发行、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
3.二战时期,日本政府对报纸的控制措施
1)成立内阁情报局
该机构由政府各部门有关官员组成,直属内阁首相,是负责统制宣传的中枢权力机关。其职责是:处理有关推行国策方面的事项,统一收集情报、监督报道及组织宣传;根据“国家总动员法”对报纸及其他出版物进行管制;指导或取缔广播事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情报局成为政府军事独裁的言论工具。
2)制定新闻统制法规
3)实行“一县一报”的合并措施
按照《国家总动员法》的规定,从1938年到1940年,政府开始对报刊进行全面整顿——合并现有报刊,不允许创办新报刊。
通过上述措施,日本政府将新闻业的用纸、资材、编辑、出版等全面统制起来,实现了所谓“国论统一指导”的体制。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日本报纸在制造战争舆论、使日本民众滋生盲目的战争意识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战车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件。
第四节 二战后的报业
1.《每日新闻》
前身是1876年创办的《大阪日报》。
办报方针:独立于一切权力之外,通过不偏左也不偏右的社论和报道,自由地为建立民主社会做出贡献,通过为国际所关注的社论和报道,为建立和平的社会做出贡献。
2.《日本经济新闻》
前身是1976年创办于东京的《中外物价新报》,1946年定现名。
办报方针:中正公允,以期实现日本国民生活的基础——经济的和平民主发展。
它的经济信息很有权威性。
3.《产业经济新闻》
前身是1933年在大阪创办的《日本工业新闻》,1942年合并了33家产业和经济小报,改为《产业经济新闻》。该报主要反映日本财政界的意见和主张。
4.《赤旗报》
日本共产党机关报,现存政党报纸中发行量最大的一家。1928年创办。
把宣传日共纲领、发展民族革命统一战线、实现人民民主作为自己的任务。
主张通过《赤旗报》联系群众,推进党的活动。
5.《文艺春秋》
日本最负盛名的综合性杂志。创办于1923年,月刊。初为文艺刊物,后逐渐发展为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刊物。经常刊登专家评论和调查性报道。
6.日本报业垄断性表现
1)都在东京、大阪以及其他主要城市设立总分社,分别出报;每个总分社又出版各种地方版,还各自出版多种期刊。是拥有许多子报的报业集团。
2)经营广告和其他文化产业,是庞大的传播媒介集团。
3)兼营其他业务,又是跨行业的联合企业。
第五节 通讯社
1.共同社
成立于1945年11月1日,是日本最大的通讯社。
它是“日本全国的报社、广播电台合作建立起来的,以收发消息为宗旨的共同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加盟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提供国内、国际的文字、声音及图片新闻,同时还向海上航行的日本船只播发日文和英文新闻。
第六节 广播电视事业
日本广播协会(NHK)
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创建于1926年,战后重新改组。1953年开播电视以前一直经营广播,现在主要力量已转电视。
NHK是半官方性质的公营广播电视机构,又是实行自主经营的“特殊法人”。它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任何人不得对广播内容进行非法限制和干涉。
它不以营利为目的,不播放广告,旨在通过制作新闻、娱乐节目,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准,其全部经费来自电视机执照费,经济基本自立。
从总体上看,NHK的节目内容比较严肃、正统,新闻报道方面力求准确、公正,注重实效性,娱乐题材尽力避免庸俗化,在世界电视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
第十五章 朝鲜半岛的新闻传播事业
1.“日章旗事件”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压制下,朝鲜爱国报刊坚持不懈地进行争取祖国独立、要求民族自由的斗争。
1936年8月,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朝鲜运动员孙基桢代表日本队在马拉松比赛中获得冠军,朝鲜《东亚日报》、《朝鲜日报》、《朝鲜中央日报》在刊登孙的照片时,抹掉了他运动衣上的日本国旗标志。日本当局发现后,立即逮捕有关人士,《东亚日报》的社长总编被迫辞职,报纸停刊九个月。
这就是朝鲜新闻团体的“日章旗事件”。这一事件在朝鲜民族报纸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2.《劳动新闻》
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前身是创刊于1945年11月1日的《前卫报》,是朝鲜最大的报纸之一。
每天出六版,有重大事情时出八版。
国内各地有常驻记者,国外记者一般由朝中社记者兼任。
3.《东亚日报》
1920年4月1日创刊,是朝鲜半岛上最古老的两家朝文报纸之一,主张建立民族的政府、恢复公民权利、保障个人自由和新闻自由,因此经常受到政府的批评。
但它的公正中立赢得了一般读者的广泛支持和尊重,发行量曾达一百多万份。
该报在国内设有11个支社,在东京、洛杉矶、多伦多、香港、雅加达等地设有分社,同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日本《朝日新闻》和韩国联合通讯社有互换新闻关系。
4. 联合新闻社
1979年韩国总统被暗杀后,政府加紧了对新闻媒介的控制,1981年1月下令将所有的通讯社与报纸、广播合并,以合同通讯社、东洋通讯社为基础,吸收、合并三家专业通讯社——时事通讯社、经济通讯社、产业通讯社,组成了新的大型通讯社——联合新闻社。
1981年初正式发稿,1986年2月通过电脑向海外发送英文新闻稿。同31个国家和地区的42家通讯社建立了新闻交换关系。
第十六章 印度的新闻传播事业
1.《印度快报》
1940年创办于孟买,现在在13个城市同时出报。该报属于戈恩卡家族所有,对国大党持批评态度,以揭露政府内幕消息闻名。印度快报系有15种出版物,是印度最大的报团。
2.《印度时报》
前身是1838年创办于孟买的《孟买时报》。1861年改为现名。
属于达尔米亚——贾殷财团所有,现在在6个城市同时出版。
该报新闻详尽、文字严谨;政治上一般支持国大党。
主要读者是社会中层知识分子、海外华侨。
3.《印度教徒报》
1878年由六位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具有反抗殖民主义的传统。
二战期间坚决反对法西斯主义,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现为卡斯图里父子有限公司所有,总部设在马德拉斯市,在4个城市同时印刷。
支持国大党,读者对象多为有知识的年轻人。
4. 印度报业托拉斯
简称印报托,是印度最大的通讯社。
前身是1910年建立的印度联合通讯社,1919年被路透社收买,成为其附属机构。
印度独立后,印报托接替了印度联合通讯社和路透社在印度的业务,于1949年2月正式发稿。该社是印度报业老板合股企业。
印报托总部在孟买,在国内有五十多个分社,在北京、伦敦、莫斯科等处派有记者。订有路透社、法新社的新闻,与共同社、南通社、波通社、德新社交换新闻。
第十七章 东盟及西亚主要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
1.《联合早报》
新加坡主要华文报纸之一。1983年3月16日出版。
特点是:一方面提供全面的综合新闻,另一方面加强本地社区、华人社会以及中国大陆和港台的报道。对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报道客观温和。重视言论和副刊,尤其是副刊内容丰富多彩,为各种对象、各种年龄和文化层次的人提供服务。
1987年11月1日出版《早报周刊》颇受欢迎。
为拓宽稿源,该报同境外新闻机构,特别是大陆、港台、马来西亚等地的新闻机构建立了各种业务关系。1988年和1992年先后在香港和北京设立办事处。该报致力于推广华语华文、发扬华族文化的工作。
世纪之交,面对网络的挑战,《联合早报》于1995年进入互联网,成为东南亚国家上网的第一家华文报。
2.《海峡时报》
新加坡也是马来半岛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报纸。
创办于1845年7月5日,除日本占领新加坡三年中断出报外,连续发行,具有重要影响。主要面向新加坡读者,但还是发行到曼谷、香港等地。在华盛顿等地驻有记者或特约记者。
该报重视国际新闻报道,国内新闻相对较少,编排受英国影响较大。
1992年增办英文《新报》,文章短小通俗,图片多而大,彩色印刷,80%是软新闻和娱乐性内容,主要面向教育水平较低的读者。
3.《罗盘报》
印尼最受欢迎的报纸,也使印尼最重要的独立报纸。
1965年由一个天主教团体创办,后来逐渐摆脱宗教倾向。
该报谨慎地摆好政府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对一些政府活动和文件新闻低调处理,但有时也反映政府观点,刊登的新闻大都为读者喜爱。发行量居各报之首。
4.安塔拉通讯社
成立于1973年,是印尼国家通讯社,由国家情报部管理,在国内外派有常驻记者,同世界上20多个主要通讯社签订了新闻交换协定(美联社出外),是亚洲-太平洋通讯社组织、国际伊斯兰通讯社和不结盟国家通讯社联盟的成员国。
第十八章 埃及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九章 非洲其他代表性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
1.《金字塔报》
非洲第一大报。
1875年塔克拉兄弟创办于亚历山大,最初是周报,标榜“积极发表政见,及时报道伤情,摆脱宗教束缚,传播现代科学文化”,多方争取读者,不断扩大销数,使舆论界为之耳目一新,一跃成为埃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喉舌,当时被誉为“埃及升起的一颗文明新星”。该报是第一家不受政府资助的报纸,采用商业化经营方式。1879年一度遭封闭。1881年复刊后改为日报,报风不变。
20世纪50年代初,该报为“7.23”革命进行了积极的舆论宣传。但此后几年却成为“一张死气沉沉的报纸”。
1956年到1974年,著名记者海卡尔任总编,报纸得到长足的发展。
1)他特别注重报纸的头版,强调“客观”报道新闻,提高标题质量;
2)加大国际新闻、科教、文化、体育、文艺的报道力度,为报纸提供更多的“深度报道”和分析文章;
3)开辟“社论版对页”,加强读者和编者往来。
4)聘请埃及著名作家撰稿,把文化艺术版办得有声有色;
5)在伦敦、纽约、巴黎和主要阿拉伯城市派驻记者;
6)建立一个由专家、学者们组成的“战略研究中心”,为该报及时提供新闻报道背景材料和研究性文章;
7)1963年成立“金字塔报广告社”,60年代末出版《金字塔经济学家》和《国际事务》等报刊;
8)建立海外发行系统,从而使该报成为一家国际性的阿拉伯文日报。
1988年该报被“世界报纸指南组织”评为最佳国际报纸。
该报现在用阿拉伯文早、中、晚三次印刷出版,另有周末版。在伦敦出英文国际版,在纽约同时印刷。
2. 中东通讯社
埃及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国家通讯社。
该社于1956年2月由埃及两家日报和两家出版社筹资建成,1960年收归国有。
该社宣传政府政策,着重报道埃及、阿拉伯和不结盟国家事务。
中东通讯社在国内有26个分社;在国外有15个分社和记者站,与路透、法新、合众、美联等订有接收新闻的合同,并为卡塔尔、塞浦路斯、马耳他通讯社转播,同新华社签订了互换新闻的合同。
3.《兰德每日邮报》
南非最重要的报刊。
1902年创办于约翰内斯堡。最初种族立场非常鲜明,当然也是当时非常普遍的现象。同时还办有一张生动活泼的地方性日报;出一张妇女版和一个特稿版。
1910年该报和《开普时报》、《卫报》与路透社商定,由三家报社向路透社传送新闻,同时接收路透的国际电讯。1920年《卫报》和《兰德每日邮报》正式达成协议,不出版会引起双方进行直接竞争的报纸。这一协议至今还生效。
1957年甘达尔任该报主编。该报与英亲善的态度大有改变。同时甘达尔还使报纸面向越来越多的黑人读者。但政府操纵南非广播公司发起了反对甘达尔的宣传运动。报纸的发行量60年代有所下降。但黑人读者却在增加。80年代初,迈伯格成为该报主编。从此该报一边在政府的压力下保持立场,一边致力于提高报社的财政收入。90年代以来,情况已大有好转。
第二十章 澳大利亚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二十一章 新西兰等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1. 萨子-汤姆逊事件
1824年澳大利亚出现了第一家不受政府检查的报纸——《澳大利亚人报》,由温特沃斯和沃德尔创办,宣称追求报纸的独立和新闻自由,摒弃官方干涉,争取人民的正当权利。1826年豪尔主编的《监视者》创办。这两张报纸联合起来与被称为“暴君”的总督达令发生了激烈冲突。矛盾的高潮是“萨子-汤姆逊事件”。
1926年10月,新南威尔士驻军士兵萨子和汤姆逊因开小差受到总督的严酷刑罚,最后被摧残致死。《澳大利亚人报》和《监视者》公开报道了这件事,并抨击总督的凶残,引起轩然大波。达令恼羞成怒,致电英国要求封闭两报。同时向新南威尔士大法官施压,要求立法取消私立报纸。达令的请求没有被批准,大法官也没有屈服于他的压力。达令只好利用手中职权迫使报纸缴纳重税,并把豪尔以“诽谤总督”罪名投入监狱。达令的专制引起各界强烈反响,英国内政部令他回国“述职”,让一位开明的总督接替他的位置。达令对报纸课以的重税宣布无效,豪尔也被释放。达令离开悉尼时,人们纵情欢饮,庆祝澳大利亚历史上争取新闻自由斗争的首次胜利。
2.《时代报》
1854年由库克兄弟在墨尔本创办,宣称是“一份政治、商业和慈善性的报纸”,政治态度为“自由派的,目的在于扩大自由公民权和发展代议制”。
在内容上,《时代报》创刊初,就显示出其维护贫苦工人利益,抨击殖民当局暴力行径的正义本质,结果导致广告商的联合抵制,被迫低价出卖。之后的《时代报》靠工人捐款,继续出版,仍不断指责政府和地方当局,批评腐朽昏庸的总督。
1856年赛姆和戴维兄弟二人买下该报,增添了新设备。仍然不惜代价地反抗传统的权势集团。19世纪60年代,广告人有组织的抵制使它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该报以增加订阅量来弥补广告收入的损失。
该报是坚定的自由派支持者,其权威与日俱增,逐步发展成为澳大利亚的首要报纸。
到1936年,由于报业的竞争,其发行量降到了近半个世纪的最低点。二战中销量有所回升。50年代有重新发展的势头。头版刊登照片,标题醒目,体育报道丰富多彩,但仍是一张严肃的大报。该报是澳大利亚第一家向华盛顿和东南亚派驻记者的报纸,也是第一张打破常规,全文刊登总理回答记者提问的报纸。
1966年该报所属的戴维·赛姆公司和约翰·费尔法克斯公司结成合伙关系,赛姆家族对该报仍有巨大影响。该报脱离了50年代反共的方针,成为澳大利亚各报中唯一在中国驻有记者的报纸。它注重对独家新闻、各种运动、新闻专栏的深入报道。该报被誉为“现代新闻事业中能作出最为简洁陈述的最后一个堡垒”。
值得一提的是,该报在国际情况介绍中,常有以中国为重点的专页。
第二十二章——第二十四章 拉丁美洲的新闻传播事业
1.《圣保罗州报》
1875年由巴西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一个17人团体创办,当时报纸拟定的口号是“描写和公正”。1891年被德梅斯基塔收购,至今仍为该家族所有。
该报每天国际新闻的版面不少于六个版,派有驻外记者,随时报道世界要闻,内容广泛,专栏文章颇有分量,从质量上看是巴西第一大报,有“拉丁美洲的《纽约时报》”之称。
该报还成立了自己的通讯社,向其他报纸供稿。
2.《至上报》
1971年3月由阿尔杜辛创办。原为私营报纸,30年代改为合作报纸。
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对内呼吁民主改革,对外主张民族独立,自创办之初,就以积极干预社会生活为己任,国际稿件尽量登载不同来源的消息,力争公正、客观。评论文笔犀利、切中时弊,是墨西哥的舆论先声。主要读者是进步知识分子、社会左翼力量和一般职员,政府官员也很关心该报的舆论动向。广告是主要经济来源。
3. 特莱维萨电视公司
墨西哥最大的商业电视网,而且是墨西哥以及西班牙语系影响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班牙语节目制作公司。
1973年“墨西哥电视台”和“独立电视台”合并组成。
其广播中心拥有30座直属台和附属台,连接成网,向世界许多地方广播。
在电视方面有四个频道,拥有全墨西哥90%的光中。大部分股份数与拉美首富阿斯卡拉加家族。
4.《号角报》
阿根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1945年创办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以轰动性报道著称,足球、马术、拳击和纯粹娱乐性文章颇受欢迎。
内容广泛、信息量大、专刊多、广告占一半版面。被誉为是阿根廷最大的一家娱乐性内容和新闻报道平分秋色的报纸。
读者主要是中产阶级。
5. 美洲通讯社
阿根廷国家通讯社,直属总统府新闻和宣传国务秘书处,1945年4月14日创立,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向总统府、政府和各部以及各军总部等机构派驻记者,国内有28个分社,主要播发国内新闻,多为国内用户。
6. 拉丁美洲通讯社
古巴国家通讯社,有古巴共产党中央革命指导部领导。
1959年成立,6月开始对外广播。初期只在拉丁美洲的18个国家设立分社,到80年代,在全世界设有37个分社,主要分布在欧洲和拉美。
该社与各国通讯社签订了近80项互换新闻和互助协定,主要是前苏联和东欧各国,1962年同新华社签署了合作协定。
该社用西班牙文、英文、法文、葡萄牙文播发新闻,还出版《古巴国际》月刊。
7.《信使报》
智利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
1827年创办,宗旨为“独立、客观、充分”地报道新闻。该报在圣地亚哥等地出版地方版。
内容广泛,重视国内外重大新闻的报道,经济消息信息量大、时效快,每天提供的最新数据为工商界所必读。
广告收入占全国报刊广告费的70%。为爱德华兹家族所有
第二十五章 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
1. 不结盟国家通讯社
1975年1月25日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创立。
该联盟的宗旨是:改进和扩大不结盟国家的新闻交换和互相合作;客观报道不结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加强不结盟国家相互合作和共同利益事实的新闻报道;纠正对不结盟国际及其政策的歪曲报道。到1985年,参加该联盟的通讯社达到93个。
2. 加勒比通讯社
1975年7月7日由加勒比共同体创办。
创办目的是促进共同体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帮助那些迄今尚无有效新闻事业的共同体成员。
该社创办后逐步接管了路透社巴巴多斯分社。
1976年以后,演变成一个独立的区域性通讯社,其总部设在巴巴多斯首都布里奇敦。
3. 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通讯社
1980年11月在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总部维也纳成立。
每天向70多个国家的订户播发有关能源及其前景的新闻报道。
4. 亚洲太平洋新闻交换网
由亚洲太平洋通讯社组织组建,1982年1月1日开始工作。
它拥有20多个国家成员,建立新闻交换网的目的,是使亚太地区的通讯社能相互交换新闻,逐步摆脱西方跨国通讯社对该地区的新闻控制。我国新华通讯社已加入该组织。
5. 泛非通讯社
1983年5月25日成立于达喀尔。由非洲统一组织筹建,该社播发的新闻由非洲记者根据非洲的观点在非洲编写。目的在于纠正被外国通讯社的一系列片面的消极的消息所歪曲的非洲、非洲国家及其人民的形象。
该社的成立是为了便利成员国之间交换新闻,并为建立和发展各国国家通讯社做出贡献。
6. 拉美特稿社(拉丁美洲特种新闻社)
1983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城成立。有九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共同组建。
该社试图以自己的、拉丁主义的和不待政治偏见的观点,来报道拉丁美洲的发展成就、地区一体化问题,以加强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7. 国际传播领域的问题和矛盾
㈠传播力量的不平衡
1)传播媒介的分配不均
2)新传播技术导致不平衡加剧
首先,某些大国凭借着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企图在电波、网络空间构筑起新的霸权。
其次,传播工具的普及率及其先进程度决定着信息量的获取能力。
㈡传播流向的不平衡
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媒介和设备,垄断了世界新闻的采集和发布市场。来自发达国家的新闻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向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的新闻,不仅数量少,而且很难为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介接受。所以国际市场上的新闻流动,基本上是单向的,即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有“北”流向“南”。
㈢传播内容的不平衡
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传播机构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播报新闻的。他们按照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来筛选、采制新闻,因此报道内容存有很强烈的主观观念。它们播发的新闻评论,往往包含明显的政治倾向,常常对发展中国家的事务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西方新闻媒介有关发展中国家的报道内容严重失衡,在总体上扭曲了发展总国家的国际形象,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阻碍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也在根本上破坏了世界范围内自由采集、自由传播的现实基础。
8. 为建立新闻传播新秩序所作斗争的目标
1)按照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从事国际新闻传播活动。
2)新闻传播媒介在整个世界的分布应力求合理,不仅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县大华的新闻传播体系的手段,而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要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新闻事业的基础结构,建立自己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提高各种接收工具的社会拥有量。
3)实行平等互利、公平合理的新闻交换原则,逐步实现新闻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和信息流动的均衡化。
4)坚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反对歪曲、造谣、诽谤,弃绝各种国家的、民族的、政治的、文化的偏见。
5)强调新闻的积极作用,提倡“发展新闻学”。
6)根据上述原则和目标,各国在平等基础上共同参加制定共同遵守的国际新闻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