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液
一、名词解释
1、血浆:血浆是有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成分是水、低分子物质、蛋白质、氧、和二氧化碳等。
2、血清:血液流出血管后不经抗凝处理,很快会凝成血块,随着血块逐渐紧缩还会析出淡黄色的清亮液体,称为血清。
3、红细胞比容或红细胞压积(PCV):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血细胞中所占容积约为1%,常被忽略不计,因而通常也将血细胞比容称为红细胞比容。血液比容可反映血浆容积、红细胞数量或体积变化。
4、悬浮稳定性:在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是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5、血沉(ESR):从血管中抽出一定量的血液经抗凝处理后放入血沉管中,直立静置一段时间,可见红细胞因比重达而逐渐下沉,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距离,称为红细胞降沉率,简称血沉。
6、红细胞的叠连现象:红细胞表面是双凹碟形,红细胞可以彼此以凹面相贴,形成红细胞碟连。(红细胞碟连可使血沉加快)
7、晶体渗透压:血浆中的无机盐,非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等晶体小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占总渗透压的99.5%,约767.5Kpa)
8、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构成,主要是白蛋白等胶体颗粒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约2.7~4Kpa)
9、等渗溶液:0.9%的氯化钠溶液和5%的葡萄糖溶液,即生理盐水。渗透压与细胞质和血浆相等的溶液叫做等渗溶液。(有机体细胞质的渗透压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
10、溶血:红细胞内血蛋白逸出进入血浆中的现象,称为红细胞溶解。
11、贫血:红细胞数目或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即称贫血。某些放射性物质或药物会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缺乏蛋白质和铁会造成营养性贫血。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是大(巨幼)细胞性贫血。
12、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病不一定发生溶血,说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有一定抵抗力,这种抵抗力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
13碱储:把血液中碳酸氢钠的含量称为碱储。
二、简答:
1、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答:(1)生理止血功能:小血管损失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纤维,立即引起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同时释放ADP、5-HT(五羟色胺)、儿萘酚胺、引起局部缩血管反映和继发性的粘附与聚集,形成较大的血小板止血栓,同时血浆中的凝血系统激活发生凝血反应,形成血块,随后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紧缩,形成坚实的止血栓,有效的实现生理止血。
(2)、凝血作用:血小板内含有多种凝血因子,可以使凝血酶原的激活加速万倍以上,使凝血因子10和凝血因子5免受抗凝血酶Ⅲ和肝素对它们的抑制作用,可见血小板有加速血液凝固的功能。
(3)对纤维蛋白溶解作用:①促进作用,在血栓形成早期,血小板释放抗纤溶酶因子,抑制纤溶酶作用,使纤维蛋白不发生溶解,促进止血。②抑制作用,在血栓形成晚期,释放5-HT、儿萘酚胺等物质,间接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栓溶解防止血管阻塞,保证血流畅通。
(4)营养与支持功能:血小板能够迅速填补修复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脱落形成的间隙,从
而维持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和内皮细胞的正常通透性。2、血浆的主要功能:
答:营养功能、运输功能(血浆蛋白,亲脂性结合位点-细胞表面)、缓冲功能、胶体渗透压、参与机体免疫(球蛋白)、止血与凝血(纤维蛋白原)、组织生长与修复(白蛋白)
3、红细胞的功能:
答: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是疏松结合、血红蛋白与二氧化碳、运输、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4、红细胞的生成调节:
答:⑴促红细胞生成素(糖蛋白)→来自肾组织,少量来自来自肝脏。当贫血、低PO2或局部缺血,此时可引起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增多,作用于骨髓。⑵雄激素:作用于肾脏、肾外组织,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也可直接作用于骨髓,使红细胞生成。5、血液凝固过程:⑴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将凝血因子X激活成Xa,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⑵由凝血酶原激活物催化凝血酶原因子Ⅱ转变为Ⅱa。⑶由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因子Ⅰ转变为纤维蛋白Ⅰa。
6、促进和延缓血液凝固措施:⑴促凝:血液与粗糙面接触,使凝血因子Ⅻ激活,血小板凝集;提高创口部位的温度,加速酶促反应;补充维生素K,加速凝固时间。⑵抗凝:剔除钙离子;加入肝素;脱纤法;降低血液温度;血液与光滑面接触;双香豆素。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2、潜在起搏点:除窦房结外其他部位的自律组织。
3、房-室延搁: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传导速度缓慢,延搁时间较长。
(房室延搁具有重要意义: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而不至于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现象,保证心室收缩之前充盈更多血液,利于心脏泵血。)
4、期前收缩(早搏):在有效不应期之后,给心脏一次实验条件下的人工刺激或在病理情况下有来自异位节律点的刺激即可引起心室肌收缩,由于这种收缩发生在窦房结兴奋所引起的正常收缩之前,称为期前收缩或早搏。
5、代偿间歇:由于期前收缩的出现使紧接而来的窦房结兴奋往往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以致心室不能表现收缩反映,必须等下一次窦房结兴奋传来时,心室才发生收缩,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常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心脏舒张期,这就称为代偿间歇。
6、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机械活动,即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7、心率:每分钟心搏次数。
8、心输出量:左、右心室收缩时射入主动脉或者肺动脉的血量。
9、血压: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0、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动脉血压达到最高值。
11、舒张压:心舒期,动脉血压达到最低值。
12、降压反射:
二、简答:
1、心肌的生理特征:
答:自动节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2、高等动物心脏的自律组织:
答:窦房结、房室交界处的房结区、结希区、房室素、普肯野氏纤维(兴奋性由高到底)
3、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窦房结→心房肌细胞→房室交界→房室束→房室束分支→普肯野氏纤维→左右心室。
4、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而不至于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现象,保证心室收缩之前充盈更多血液,利于心脏泵血。
5、生理状态下心脏为什么不发生强制收缩:
答: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特点其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此期间内不会接受任何新刺激,产生新兴奋,不出现复合收缩现象,也不会发生强制收缩。
6、心脏能够不断活动不发生疲劳的原因?
答:在一次心动周期中,
7、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答:⑴心室舒张末期的容量取决于心房和静脉回流量。(↑↑)
⑵心肌后负荷 动脉血压↑等容收缩期↑时间↑心输出量↓
⑶心率↑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
⑷心音
8、血液由微动脉流向微静脉的途径?
答:①直捷通路:血液从后微动脉和通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血液速度较快,不进行物质交换)②迂回通路:血液从微动脉到后微动脉到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营养通路),真毛细血管到微静脉③动-静脉短路:从微动脉到动静脉吻合支直接到微静脉(通常是关闭的,不进行物质交换)
9、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调节作用?
答: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房室交界传导速度加快,心房肌、心室肌收缩能力加强;副交感神经是迷走神经的心脏支,其兴奋后,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心率减慢,心房不应期缩短,收缩能力减弱,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10、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答:失血时,这一系统将被启动。
肾素作用底物→血管緊張素原……
三、论述题:
1、血压形成的条件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⑴血液充盈血管(血压形成基础) 心脏射血(血压形成动力) 外周阻力(重要因素)⑵每搏输出量↑收缩压↑舒张压不明显 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增加不明显,动脉血压↓ 外周阻力↑心输出量不变的情况下,心舒期血量↑血流↑舒张压↑收缩压不明显,外压↓ 大动脉弹性,起到缓冲血液,使收缩压↓舒张压↑动脉压↓ 循环血量↑血压↑
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答: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一般不易出现),组织液生成减少;在病理情况下,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严重红细胞渗出;淋巴回流受阻,发生水肿
第五章 消化 吸收 代谢
一、名词解释
1、消化:在消化道中把飼料中的營養物質轉變為可吸收和利用狀態的全部生理生化活動。
2、吸收:飼料經消化后,其分解產物通過消化道的粘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的過程。
3、慢波電位:安靜狀態下,消化道總形肌細胞緩慢的自動的不均與的去極化電位(20~30mv)
4、咀嚼:將食物磨碎,使與唾液充分混合,便於進一步消化,減少對胃腸道粘膜的刺激。
5、吞咽:將咀嚼后的食物團推入食道的過程。
6、粘液—碳酸氫鹽屏障:胃粘膜表面上皮細胞持續的自發的粉筆不溶性粘液,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層1mm的粘液層,它除了有可溶性粘液作用外,還與胃粘膜非泌酸細胞所分泌的HCO3`共同構成粘液—碳酸氫鹽屏障。
7、胃排空:食糜自胃進入小腸的過程。
8、尿素再循環:在蛋白質消化代謝中,產生的一部份尿素通過唾液分泌或直接通過瘤胃上皮進入瘤胃並被細菌分泌的尿素酶重新分解為CO2和NH3,可被瘤胃微生物再利用。通常稱這一循環過程為尿素再循環。
9、噯氣:瘤胃中的氣體部份通過食管向外排出的過程。
10、反芻:反芻動物將沒有充分咀嚼而咽入瘤胃內的食物經過浸泡軟化和一定時間的發酵后,在休息時,返回口腔,仔細咀嚼的特殊消化活動。
11、食管溝反射:反射性引起食管溝兩側唇狀肌肉收縮成筒狀,使食物直接沿食管溝進入皺胃的過程。
二、簡答題
1、消化的方式有哪幾種?
答:①機械性消化,磨碎食物,與胃液融合,在腸中消化。②化學性消化,消化腺分泌消化酶,植物性飼料中含有的酶。③生物學消化,棲居在消化道的微生物。
2、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答:一般特性:①兴奋性低,收缩缓慢②自动节律性③较大展长性,为适应需要,发生展长④紧张性(消化道平滑肌具有保持微弱的持续的紧张性,使消化道保持位置形态)⑤对化学、温度和牵张刺激较敏感
电生理特性:①静息电位,-60~-50mv②慢波电位③动作电位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