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2.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3.氧解离曲线:以氧分压作横坐标,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绘制出的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氧量的函数曲线。
4.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5.余气量:在竭尽全力呼气之后,仍能剩留在肺内的气量。
6.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性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吸气。
7.原尿:入球小动脉的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滤过液。
8.终尿: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最终形成的尿液。
9.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从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
10.有效滤过压:存在于滤过膜两侧的压力差。
11.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12.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浓度限度。
13.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14.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16.等热范围: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时的环境温度。
19.物理消化: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的过程。
20.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
21.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不经充分咀嚼,就吞入瘤胃,在休息时返回到口腔,仔细地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称反刍。
22.容受性舒张 :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部的肌肉舒张的反射。
23.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饲料进行消化。
25.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7.继发转运:指通过耦联转运系统由离子梯度驱动的转运
28.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原尿的量
29.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30.高渗尿:尿的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
31.肌小节:肌原纤维每两条Z线之间的部分称为肌小节,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
32.横桥:肌球蛋白的头部露出在粗肌丝的表面形成横桥。
33.等张收缩:肌肉张力不变而长度发生改变的收缩
34.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发生改变的收缩
35.强直收缩:对肌肉刺激频率不断加大,肌肉不断进行收缩总和,直至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36.终板电位:终板膜上发生的Na+跨膜内流和K+跨膜外流而引起的终板膜的去极化称终板电位。
37.量子释放:以小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称为量子释放
38.三联体:由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的结构单位称三联体,它是把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
39.横管:又称T管,是由有细胞膜向内呈漏斗状凹陷形成的闭合管道,其主要功能为把细胞膜上的动作电位迅速传进细胞内部。
40.化学性突触:依靠突触前神经元末稍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影响的突触。
4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引起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43.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的某些大分子蛋白质,它能识别特定的化学物质并与之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
45.脑干网状结构:指从延髓、脑桥、中脑直达间脑的广泛区域,由一些散在的神经元群及其突触联系所构成的神经网络。
46.去大脑僵直:将中脑前后丘切断后,动物出现四肢僵直,头后仰,尾巴翘起,躯体呈角弓反张状态,这一现象称去大脑僵直。
47.锥体系统:指由大脑皮质发出并经延髓锥体而后行至脊髓的传导束。
48.条件反射:指动物机体在出生后为适应个体所处的环境而逐渐建立的反射。
49.牵张反射:骨胳肌被牵拉时,肌肉内肌梭受到刺激,产生的感觉冲动传入脊髓,引起被牵拉肌肉发生反射性收缩,称牵张反射。
50.脊髓休克:当横断脊髓后,横断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51.内分泌: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把胞浆中生物活性物质排到周围血浆或组织液的过程。
52.神经内分泌:某些神经元除了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外,还具有合成和释放激素的功能,称为神经内分泌。
53.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称旁分泌
54.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能传递信息的活性物质。
55.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促垂体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垂体门脉的初级毛细血管网相接,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从这里释放入血液,再沿门脉血管到达腺垂体,形成次级毛细血管网。
56.长反馈调节:指外周靶腺所分泌的激素对下丘脑所起的调节作用。
57.应激反应:有害刺激引起的机体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称应激反应
58.性成熟:动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生殖器官基本发育完全并具备繁殖能力,叫性成熟
59.体成熟:动物的生长基本结束,并具有成年动物所固有的形态和结构特点,称体成熟
62.顶体反应:精子与卵子接触时,精子顶体中的酶系释放出来以溶解卵子外围的的放射冠及透明带,这一过程称为顶体反应。
64.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成熟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65.排卵:发育成熟的卵泡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排入腹腔的过程
66.分娩:发育成熟的胎儿通过雌性生殖道产出的生理过程
70.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活动周期
71.每搏输出量:心脏收缩时一侧心室射入动脉的血量
72.心力储备:指心排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73.期前收缩:在心肌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额外刺激,可引起心肌正常收缩之前的收缩
74.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代偿间歇
75.窦性节律:由窦房结发出冲动引起的心搏节律
76.异位节律:由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取代窦房结而主宰的心搏节律
77.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
78.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79.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原有静息电位基础上膜两侧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80.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81.主动运输:指细胞通过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8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
83.内吞:指细胞外物质团块进入胞内的过程
84.胞吐作用:指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果位从细胞内排出胞外的过程
86.阈值:控制刺激时间和使时间——强度变化率不变,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87.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88.血压:血管内血流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89.吸收:营养成份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91.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92.血型:指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93.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状态
94.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并释放出的淡黄色液体
95.血浆:全血去除血细胞以后的部分
97.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
98.血液的粘滞性:由于分子间相互摩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出粘着的特性
99.血沉: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距离
100.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101.去极化:细胞膜受刺激或损伤后,膜内负电位绝对值减小,极化状态逐步消除的过程
103.突触: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104.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接受神经冲动引起收缩时,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叫兴奋收缩耦联。
10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传至轴突末稍时,使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与后膜的受体结合,主要打开了后膜上的Na+离子通道, Na+内流,使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0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性时,其末梢释放抑制性化学递质,递质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升高,导致K+外流和Cl-内流,使后膜超极化,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07.突触前抑制: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受到另一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影响,导致前者兴奋性递质的释放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奋而呈现的抑制
108.突触后抑制:由抑制性递质在突触后膜引起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发生的抑制效应
111.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收缩
112.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113.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114.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118.氧容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
119.氧含量: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
120.消化: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和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121.细胞内消化:物质在细胞内进行的消化过程,例如细胞的吞噬作用
122.细胞外消化:物质在细胞外进行的消化过程
123.呼吸商:单位时间内机体CO2产生量与氧气消耗量的比值
124.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眘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称能量代谢
125.靶细胞:激素作用的特定效应细胞称靶细胞
126.第二信使:激素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将激素所携带的信息由胞外传递到胞内的物质,包括cAMP、cGMP、Ca2+、IP3、DG等
128.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净移动
129.阈电位:细胞膜去极化达到产生动作电位时的电位
130.止血:血管损伤时血液从血管流出,几分钟出血将自行停止的现象。
131.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合称生理无效腔
134.近球小体:又称肾小球旁器,由肾小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系膜细胞构成
135.逆流倍增:小管液在髓绊降支与升支逆流过程中出现的渗透浓度倍增现象
136.不完全强直收缩:加大对肌肉的刺激频率时,在肌肉的舒张期并开始新的收缩,所描记的曲线呈锯齿状,称不完全强直收缩
137.超极化:膜内负电位增大的状态
138.感受器:体表及组织内部专门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由特化的传入神经末梢及其附属装置构成。
139.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规律性应答。
140.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中渗透压的升高,阻碍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而引起的尿量增加
141.激素的允许作用:某种激素影响细胞对其他激素的敏感性,使其效应加强的作用
142.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143.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144.减压反射:血压过高时,延髓的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功能降低,心迷走中枢兴奋,引起心跳减慢血管收缩强度下降,使血压恢复正常,称减压反射。
145.补吸气量:平和吸气末,再尽力吸气,多吸入的气体量称为补吸气量。
146.补呼气量:平和呼气末,再尽力呼气,多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补呼气量。
147.脑肠肽:有些激素不仅存在于胃肠道内,还存在于脑内,这些双重分布的激素称为脑肠肽。
148.肠胃反射:食物进入肠道后,抑制胃的排空的反射。
149.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排出小肠后,绝大部分可由小肠粘膜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回到肝脏重新组成胆汁排入十二指肠,这一过程称胆盐的肠肝循环。
152.尿素再循环:瘤胃内产生的NH3进入血液运输到肝脏,经鸟氨基酸循环后全成尿素,再经血液运输到唾液腺,随唾液重新进入瘤胃的过程。
1. 内环境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2.第二信使学说
1.激素是第一信使,它可与靶细胞膜上具有立体构型的专一性受体结合;
2.激素与受体结合后,激活膜上的效应器酶腺苷酸环化酶系统或磷脂酶 C 系统;
3.在 Mg 2+ 存在的条件下,腺苷酸环化酶和磷脂酶 C 分别促使 ATP 和磷脂酰二磷肌醇( PIP2 )转变为 cAMP 和 IP3 、 DG , cAMP 和 IP3 、 DG 均为第二信使,信息由第一信使传递给第二信使;
4.cAMP 是使无活性的蛋白激酶( PKA )激活。
3. 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
4.激素
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递,发挥其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hormone) 。
5. 胃肠激素:胃肠道中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
6. 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于腺的体、底部。
7. 氧合作用是植物把水和氧气合成(CH2O)n 的形式即合成淀粉,葡萄糖之类的。
8. 突触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部位。
9. 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能特异性的作用于各类胆碱受体,在组织内迅速被胆碱酯酶破坏,其作用广泛,选择性不高。
1 DE 第二信使 激素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将激素所传递的信息由胞外传递到胞内的物质,有CAMP,IP3,DG,CGMP和CA2+等,是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
2 YH 氧合作用 1个红血蛋白分子含有4个血红素,每个血红素含有一个FE2+,FE2+与O2结合后仍保持亚铁形式未被氧化,因此这一过程不是氧化 而称为氧合作用
3QQ期前收编 在有效不应期后给心室肌一个外加次级,则可使心室肌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兴奋和收缩
4 JS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递,发挥其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
5 DZ动作电位 细胞在收到阈刺激或阈上刺激细胞发生兴奋时,膜两侧的电位发生一次短暂的逆转过程
6XB细胞跨膜信号传导 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时通过引起细胞膜上一种或数种特意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将外籍变化的信息从一种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莫内,引起被作用细胞相应功能改变
7QG醛固酮 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一种激素 他能促进远曲小管 集合管对NA+主动重吸收 同时促进K+的排出 故有保NA+,H2O和排K+作用
8 JF继发性主动转运 即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的转运时,能量来自膜两侧NA+差 ,而NA+差事NA+-K+汞释放的能量建成的
9 SY三原色学说 在视网膜重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光也别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或三种感光色素,当一定波长的光作用于视网膜上市,以一定的比例使三种视锥细胞产生不同的兴奋,这样的信息传入中枢,中枢整合后变时一种色觉
10TC突出迁前抑制 兴奋性突出的前神经元的轴末梢收到另一抑制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的作用,使其兴奋性递质的释放 而使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以致不容易 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呈抑制性效应
11ach 乙酰胆碱 是一种神经递质,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绝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交感神经后节纤维的一部分释放的都是的都是ACH
12JB局部电位 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电位 该电位除计划程度小,不能形成动作电位
13XF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有雨突出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性质不同 而引发的突触后膜电位性质也会不同 如果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除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 这种除极化电位变化称为—
14 DC单纯扩散 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15WC胃肠激素 消化管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 胃肠道粘膜中有各类繁多的内分泌细胞 可分泌促进胃液素促进胰液素 缩胆囊素 胰岛素 生长抑制素 多种激素
16 YH易化扩散 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 即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过细胞膜,这种方式---
17 ZD主动转运 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电化学梯度由膜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过程
18 JX静息电位 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9 NH内环境 细胞外爷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以别于整个机体所生活的外环境
20FS反射弧 反射结果的基础 包括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5个基本环节
21 BD被动转运 当同种物质不同浓度的二种溶液相邻的放在一起时 溶质分子会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产生净流动
22YD阈电位 能进一步诱发动作电位去极化的临界值
23XH消化 在消化道内 饲料被分解成结构简单 可以被动物直接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生理过程
24XS吸收 消化分解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的过程
25SJ神经递质 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其末梢释放 竟吐出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腰 也异性的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受体 导致信息从突出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26JC基础代谢 指机体处于记住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0
27 YB氧饱和度 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28ZX主细胞 壁细胞 主细胞和粘液颈细胞组成泌酸腺 分泌HCL和H2CO3 主细胞还能分泌胃蛋白酶原
29WH外环境 机体整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环境(如外界和大气环境)
30 ADH 即抗利尿激素,实在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中合成的,有抗利尿效应和升压效应
31ACT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直链多肽 增加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生成与分泌
32FSH 促卵泡激素 增加性腺类固醇激素的生成与分泌 促进胚子生成 性腺发育成熟和排卵排精
33LH 黄体生成素 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所分泌的激素 为糖蛋白
34MIT 一碘酪氨酸残基,甲状腺球蛋白的酪氨酸残基上的氢原子被碘原子取代或碘化,首先合成MIT和DIT
35 DY胆盐的肠肝循环 胆盐和胆汁酸在小肠内95%以上被肠粘膜吸收入血 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再促成胆汁被分泌入肠,胆盐在肝肠之间反复的利用
36JD脊动物 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后的动物
二、填 空
1.物质跨膜转运形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
2.引起兴奋必须在以下三个参数达到阈值:刺激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3.ABO系统的抗体一般是:凝聚素,而Rh系统的抗体是:抗Rh抗体
4.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和末梢浦肯野纤维网
5.小肠的运动形式:分节运动、蠕动、摆动
6.尿的生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以及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7.耳是由:外耳、内耳、中耳组成
8.雄性激素是由:睾丸的间质 细胞分泌的,抑制素是由 睾丸的支持 细胞分泌的,合成的雄激素有:睾丸酮、双氢睾酮、雄烯二酮
9.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中枢
10.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感光细胞分为:视杆细胞(明暗)和视锥细胞(颜色),他们在形态上由外向内依次称为:外段、内段、胞体、终足
11.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是呼吸调节的重要化学外感受器
12.中枢抑制产生不同,抑制可分为: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
13.神经元在结构上大致可分为:胞体和突起
14.生理活动主要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5.细胞受到刺激后,局部产生的去极化达到 阈电位 水平时,Na+ 通道大量打开,从而引起动作电位
16.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17.氧离曲线在:pH值降低、温度升高、2,3—DPG升高 条件下右移,Hb对O2的亲和力 下降
18.胰腺分泌的主要酶共有:蛋白质水解酶、脂类水解酶、碳水化合物水解酶
19.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三种激: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性激素
20.双重细胞学说认为雌激素是由:卵泡的颗粒细胞 和 卵泡膜细胞层 共同产生的
21.从图上看心肌动作电位具有一个 平台期,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Ca+缓慢内流和K+缓慢外流造成的
22.血管紧张素是一种肽类物质,具有较强的 收缩血管 的作用,它是血管紧张素原在 肾素 作用下转变为 血管紧张素Ⅰ 而形成的,后者在流经肺部时在肺作用下又可形成 血管紧张素Ⅱ
23.中枢递质按化学性质可分为 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肽类
24.骨骼肌收缩时,终末池中的Ca释放到肌浆中与 肌钙蛋白 结合,使其构形发生变化,后者又使 原肌凝蛋白 的构形发生变化,最后导致 横桥 与 肌纤蛋白 结合,产生肌肉收缩
25.静息状态下膜对 K+ 有较大通透性,对Na+ 通透性较小,静息点位是K+ 产生的平衡电位
26.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适应现象
27.胃酸的主要生理学作用是激活 胃蛋白酶原 ,增强胃内酸性环境,促使 蛋白质 变性,使其更容易消化,并杀死细胞,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还可以促进 Fe2+ 和 Ca 的吸收
28.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
29.血红蛋白由1分子染蛋白,4个亚铁血红素组成,氧气是与血红蛋白的亚铁血红素结合
30.雄激素主要是由精巢间质细胞合成,合成的雄激素有脱氢表雄酮,雄烯酮,睾丸酮。
31.机体所需能量大多数直接来源于ATP,该物质能将其高能磷酸键转给磷酸肌酸从而生成ADP并释放能量
32.胰岛素是胰岛的B细胞分泌,它对糖代谢的影响是通过增强肝外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和贮存,抑制肝内糖原的异生途径实现的,最终导致血糖含量降低。
33.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导的特征:单向传导,中枢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发放,局限化与扩散,对内外环境变化敏感以及易疲劳性
34.血液中有很多缓冲对维持PH平衡,其中最主要的一对是:NaHCO3/H2CO3被称为碱贮,当它们的比值为20:1时,血液中酸碱度就基本稳定了。
35.心交感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去肾上腺素与心肌上的β受体结合,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能力加强
36.感光细胞包括视杆、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只能感觉明暗,它含有的感光色素是视紫红质,视锥细胞除了有与视杆细胞相同的功能外,还能辨别颜色
37.CO2在血液中主要直运输形式是碳酸氢盐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溶解态二氧化碳
38.肾小球和集合管有分泌K+ H+ NH3
39.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及其通透性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肾血流量
40.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 不衰减性
41.参与易化扩散的蛋白质包括 离子通道蛋白质 载体蛋白质
42.铁被吸收的形式是Fe2+,其在酸性环境中易溶解易于被吸收
43.前庭器官由椭圆囊 球囊 3个半规管 组成
44.脑脊液是由脑和脊髓分泌的
45.血液机能 营养功能 运输功能 维护内环境稳定 参与体液调节 防御和保护
46.呼吸膜由液体层 肺泡上皮细胞层 肺泡上皮基膜 肺泡与毛细血管间隙,毛细血管膜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构成
47.呼吸道主要功能 气体进出和防御保护
48.食物消化方式 机械性消化和微生物消化 化学性消化
49.同一细胞上的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 传导距离和 刺激强度而改变现象叫做“全或无”
50.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主要是由于K+和Ca2+电流处于相对平衡状态造成的
51.胃蛋白酶原由 泌酸腺的主细胞 合成的,胃液中能激活胃蛋白酶原的是盐酸和胃蛋白酶
52.红细胞调节需要两种因子:爆式促进因子 促红细胞生成素
53.心动周期分为三个时间 心房收缩期 心室收缩期 心室舒张期
1.胸内压= _______肺内压________ - _________肺回缩力_________。
2.气体分子扩散的速度与_____溶解度_____成正比,与_______分子量平方根_______成反比。
3.功能余气量= _______余气量_______ + _______补呼气量_________。
4.以化学结合形式运输的CO2有_______碳酸氨盐_______和_______氨基甲酸血红蛋白________两种。
5.血液运输氧主要是与______血红蛋白_____结合,以________氧合血红蛋白_________的形式存在于_____红细胞______中。
6.气体分子扩散的动力是________气体分压差________。
7.使氧解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有______ PH下降________,______ PO2下降_______,_____ PCO2升高_____,______温度升高_______,______2,3—DPG含量下降________。
8.肺表面活性物质由_________肺泡壁Ⅱ型细胞___________分泌。
9.原尿是不含__________蛋白质________的血浆。
10.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___________有效滤过压____________。
11.分泌与排泄都是通过_________肾小管上皮细胞___________进行的。
12.引起排尿反射的刺激是_________膀胱内压升高_________。
13.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有________滤过膜的通透性__________和_______滤过压_______。
14.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方式有_______主动重吸收______和_____被动重吸收________两类。
15.影响抗利尿激素释放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循环血量的改变_________。
16.醛固酮由________肾上腺皮质球状带_______分泌,作用为__________保钠排钾________________。
17.________糖__________是人体的主要能源。
18.正常生理情况下,每天的体温在____清晨_____中最低,在_____午后_____最高。
19.安静时人体热量主要来自身体________内脏器官________。
20.劳动或运动时,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肌肉_________。
21.皮肤散热的方式有___辐射_____、___对流______、____传导_____、____蒸发_____四种。
22.饲料在消化管内消化方式有___物理____、______化学______、_____微生物_____三种。
23.胃内压超过_________小肠内压________时,才能排空。
24.人体最重要的消化腺是_____胰液_________。
25.胃的消化性运动主要有______紧张性收缩_______和_________蠕动________两种。
26.瘤胃内的微生物主要为___细菌______、_______纤毛虫_______、______真菌_______。
28.瘤胃微生物能合成_________ B族维生素________及________维生素K __________。
29.胃液的分泌分为____头期_____、______胃期_____、_________肠期______三个阶段。
30.胰淀粉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分解淀粉和糖元____________________。
31.滤过膜由 肾小球毛细胞内皮细胞细胞层 , 基膜层 , 肾小囊脏层细胞层 三层膜组成。
32.尿液生成过程包括 肾小球滤过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
33.肾小管由 近端小管 , 髓绊细段 , 远端小管 三部分组成。
34.肾小体包括 肾小球 和 肾小囊 两部分。
35.肾小球旁器由 肾小球旁细胞 , 系膜细胞 和 致密斑 三类细胞组成。
36.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有 滤过膜的通透性 和 有效滤过压 。
37.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的方式有 主动重吸收 和 被动重吸收 。
38.葡萄糖和Na+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 近端上管 和 。
39.肾单位的基本功能是排出代谢终末产物,这主要通过 肾小球 的滤过,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与主动分泌。
40.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具有一定的通透性,这种通透性的高低主要受 抗利尿激素(ADH) 激素的调节。
42.粗肌丝由 肌球蛋白 聚合而成,细肌丝由 肌动蛋白 , 原肌球蛋白 和 肌钙蛋白三种蛋白组成。
43.肌膜电位变化与肌丝滑行引起肌肉收缩之间的耦联因子是 Ca2+ 。
44.骨骼肌有 兴奋性 , 传导性 和 收缩性 等生理特性。
45.畜禽的骨骼肌分 快肌 和 慢肌 两种类型。
46.一个单收缩过程包括 潜伏期 , 缩短期 和 舒张期 。
47.骨骼肌是由 肌细胞 组成的;而每个肌细胞又包含许多纵贯肌细胞全长的长纤维状的 肌原纤维 。
48.骨骼肌缩短时,暗带长度 不变 ,而明带长度 缩短 。
49.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将其分为 感觉神经元 , 运动神经元 , 中间神经元 三种。
50.神经纤维传导的一般特征是 生理完整性 , 绝缘性 , 双向性 , 不衰减性 , 相对不疲劳性 。
51.根据突触传递信息的方式,可将突触分为 化学性突触 和 电突触 两种。
52.突触传递的特征是 单向传递 , 突触延搁 , 总和现象 ,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 易于疲劳性 。
53.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有 单线式 , 辐散式 ,
聚合式 与 环路式 。
54.根据感受器所能感受的适宜刺激种类,常分为 , , 和 。
55.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 适宜刺激 ,编码作用; 换能作用 , 适应现象 , 和 反馈调节 。
56.小脑的主要功能有 调节躯体平衡 , 调节肌紧张 , 调节随意运动 。
57.根据脑电图的频率,人为地将其分为 α;β;δ;θ 四个波形。
58.根据不同睡眠状态下脑电特征,睡眠可分为 慢波睡眠 和 异相睡眠 两种时相。
59.按化学性质不同,激素可分为四类 含氮激素 , 类固醇激素 固醇类激素 , 脂肪酸衍生物 ,
61.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为含碘的 甲状腺激素 ,主要有 T3; 和 T4 两种。
62.甲状腺素的合成过程可概括为 聚碘作用 , 碘的活化 , 酪氨酸碘化和碘化酪氨酸耦联等步骤。
63.参与调节钙代谢最重要的激素是 甲状旁腺素 , 维生素D3 和 降钙素 。
64.哺乳动物的胰岛至少含5种内分泌细胞,即 A细胞 , B细胞 , D细胞 , PP细胞 ,和 D1细胞 。
65.胰岛分泌的激素有: 胰岛素 , 胰高血糖素 , 生长抑素 , 胰多肽等。
66.根据结构和功能可将肾上腺皮质激素分为 盐皮质激素 , 糖皮质激素 性激素 和 三类。
67..卵巢主要分泌 雌激素 和 孕激素 两类激素。
68.家畜生殖过程包括 生殖细胞生成 、 交配 和 受精 ,以及 妊娠 、分娩 等过程。
69.从生精细胞发育成精子要经历 精原细胞 , 初级精母细胞 , 次级精母细胞 和 精细胞 四个时期。
70.FSH作用于睾丸曲精细管生殖上皮,促进 精子 生成;LH作用于间质细胞,促进 雄激素分泌。
71.从卵原细胞发育至成熟卵子需经历 初级卵泡 , 生长卵泡 和 成熟卵泡 三个时期。
72.发情周期可分为 发情前期 , 发情期 , 发情后期 和 休情期 四个时期。
73.受精过程主要分为 精子获能 , 精子与卵子相遇及顶体反应 , 合子形成 三个步骤。
74.分娩过程一般分为 开口期 , 胎儿排出期 , 胎衣排出期 三个时期。
75.胎儿的 ACTH 在启动分娩中起决定性作用。
76.从受精卵发育成足月胎儿一般要经过 胚芽期(合子期) , 胚胎发生期 和 胎儿生长期 三个连续发展时期。
77.家畜的受精部位在 输卵管壶腹部 。
78.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有 单纯扩期 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和 出胞和入胞。
79.在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细胞具有产生膜电位变化的能力或特性,称为 兴奋性 。
80.生命活动中出现的电现象称为 生物电现象 。
81.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经历 绝对不应期 ,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和 低常期 四个阶段的变化,然后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82.动作电位包括 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 三个过程
83. 反射 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84.体液调节的作用方式主要包括:内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局部性体液调节
85.血液是由液体成分的血浆 和悬浮其中的 血细胞 所组成。
86.血清和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有一种叫做 纤维蛋白原 的血浆蛋白成分。
87.血浆中主要缓冲物质对有: NaHCO3/H2CO3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和Na2HPO4/NaH2PO4。
88.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 白蛋白 , 球蛋白 和 纤维蛋白原 。
89.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的物质主要是维生素B12 ,叶酸 和促红细胞生成素。
90.血浆中的主要抗凝物质是 抗凝血酶III 和 肝素 。
91.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心肌后负荷, 和心率 。
92.心肌细胞按结构和功能可分为 特殊心肌细胞(自律细胞)和 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 两大类。
93.普通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 兴奋性 、 传导性 、 收缩性
94.血管系统由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95.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是 毛细血管血压 、 组织静水压 血浆胶渗压 、 和 组织液渗透压 。
96.心血管调节基本中枢在 延髓 。
97.高等动物的呼吸过程包括 外呼吸 、 气体运输 和 内呼吸 。
99.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是 分压差溶解度和分子量、呼吸膜面积与厚度 和 通气/血流比值 。
100.饲料在消化管内的消化方式有 物理性消化 、 化学性消化 和 微生物消化 。
101. 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的亲水极性基团分布在膜的__两侧______,其疏水非极性基团分布在膜的____中间____。
102. 易化扩散主要是指__水__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它受物质的结构特点、结合的位点数目的影响,需要细胞膜上__蛋白质______的帮助,是__被动____转动的一种形式。
103. 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是______一定的刺激强度______ 、___一定的刺激时间 ;_________和_______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________。
104. 肌丝中具有ATP酶作用的部位是__横桥______。
105.肌肉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部位是____三联体结构_____。
106. 单纯从耗能的角度来看,细胞膜对物质的转动形式有以下两种:_____ 被动转动_____和____主动转动______。
107.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反应有__兴奋____和___抑制___两种形式。
108.神经动作电位的去极相是由__ Na+___内流形成,而复极相是由___ K+_外流形成。
109. 无髓纤维传导兴奋的机制是_____局部环路电流_______;而有髓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是____跳跃式传导________,其优点是___速度快______、_____节省能量______。
110. 横桥与____肌纤(动)蛋白________的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111.根据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功能影响不同,突触可分为__兴奋性____突触和___抑制性__突触
112. 如果某一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为120mV,其超射电位数值为40mV,它的静息电位则为__ -80___mV。
113. 植物性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控制具有____紧张性______,所以当剪断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后,动物的心率____减慢______。
114.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_____乙酰胆碱_____,可以使_____肾上腺___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
115. 在建立条件反射时,需要使用无关刺激与____非条件刺激____刺激在时间上反复结合,这个过程叫做____强化____。
116. 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____运输功能________、_______防御功能_____、_____止血功能_______和______维持稳态______。
117. 血液样品经抗凝剂处理后离心,离心管底部的红色部分是___红细胞_____,顶部的淡黄色液体是____血浆____,二者之间很薄的白色部分是_____白细胞和血小板_______。
118. 红细胞沉降率与血浆蛋白成分有关,_____ 白蛋白_____增多时红细胞沉降率降低,而____纤维蛋白原______增多时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119. 长期居住在高原者的红细胞数量__多于____居住在平原者,其主要原因是由于____组织中O2_____分压降低,刺激肾产生____促红细胞生成素________。
120. 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与__ K+;___的平衡电位基本相等,0期去极化主要由_ Na+____内流形成,1期复极化主要由___钠通道_____失活和_____钾通道被激活后K+_______短暂外流相等所致,平台期是由于_ K+_____携带的外向电流和___ Ca2+___携带的内向电流大致相等所致,3期复极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______慢钙通道______完全失活而___ K+___外流逐渐增强。
122. 在心室快速射血期,室内压___高于___房内压和主动脉压,房室瓣处于__关闭____状态,主动脉瓣处于___开放___状态。
123. 支配心脏的神经有____心交感神经______、_____心迷走神经_____和_____肽能神经元_____;支配血管的神经有___缩血管神经纤维_____和____舒血管神经纤维____。
124. 刺激心交感神经的主要效应是_____心跳加快加强_____,而刺激心迷走神经的主要效应是_____心跳减慢减弱_____。
125. 交感舒血管纤维末梢释放____乙酰胆碱____,通过__ M __受体发挥效应。
126. 心交感神经元的节前纤维释放____乙酰胆碱____,与节后神经元表面的__ N型__受体结合发挥作用,而节后纤维释放____去甲肾上腺素____,与心肌细胞膜上的_β1___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心迷走神经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均释放___乙酰胆碱_____,但神经节细胞膜上的受体是_ N型___,而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是__ M型__。
127.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__ II__型细胞分泌的,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______二棕榈酰卵磷脂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降低肺泡表面张力_________。
128. 氧的化学结合是结合到血红蛋白中血红素的___ Fe2+___上。一个分子的血红蛋白可以结合___4___个分子的氧。
129. 氧的解离曲线发生左移,表明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___增高_____;当温度升高、PO2升高时,曲线将会__右__移。
130. 2,3-二磷酸甘油酸是_红___细胞在__无氧____代谢中产生的,它可以使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___下降___。
131. CO2可以结合到血红蛋白分子的____自由氨基____上,形成的物质叫做___氨基甲酸血红蛋白_____。
132. 人体呼吸运动的基本节律产生于___延髓______。
133. CO2分压增高时,主要是通过______中枢化学感受器______,其次才是通过_____颈动脉体;_____和____主动脉体______反射性地使呼吸运动加强。
134.肺通气的阻力包括__弹性____阻力和___非弹性___阻力。
135. 在呼吸运动的调节中,CO2增多主要作用于______中枢化学感受器______,缺氧刺激主要作用于_____外周化学感受器________,二者都能引起呼吸运动增强。
136. 缺氧刺激对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作用是____兴奋__,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___抑制___。
137. 人体最主要的吸气肌是____膈肌______和______肋间外肌____;最主要的呼气肌是_____腹壁肌_____和_____肋间内肌_____。
138.促胰液素可使胰腺分泌大量的__水____和____碳酸氢盐__。
139. 胃肠道的神经支配有交感神经、_____副交感神经_______和___壁内神经丛_______。
140. 支配胃肠道的副交感神经是______迷走神经___和___盆神经_______。
141. 胃液主要有4种成份,分别是_____胃蛋白酶原_______、____粘液;_______、_____内因子____和______盐酸______。
142. 小肠运动的形式主要有___蠕动______、___;分节运动______和摆动。小肠内的消化液有:小肠分泌的小肠液和___胰液____,以及肝分泌的____胆汁____,其中消化能力最强的是__胰液______。
143. 蛋白质的主要吸收形式是___氨基酸_____,糖的主要吸收形式是____葡萄糖____,二者的吸收都需要与____ Na+_____协同吸收。
144. 大肠内微生素可合成少量的维生素_ K ___和维生素B复合物____,并由肠壁吸收。
145.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___增加____,而胰高血糖素分泌_减少_____。
146.生理状况下,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____肾小球毛细血管压________,滤过的阻力是____血浆胶体渗透压_____和___肾小囊内压________。
147. 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主要物质有____ H+;_____、_____ K+___和____ NH3____。
148.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将___降低___;而肾小管重吸收率__增加____;使尿的排出量___减少___。
149.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产热量__增加____,神经系统的兴奋性___提高_____。
150. 下丘脑分泌的_____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_______激素可促进腺垂体释放__促甲状腺激素(TSH) ______激素,此种激素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151. 现已知腺垂体释放的激素至少有7种,它们分别是_____生长激素____、_____催乳素_____、____促甲状腺激素_______、____促肾上腺皮质激素_____、_____促黑激素_____、______促卵泡素____和______黄体生成素____。
六、简答题
1.呼吸过程中胸内压有何变化?
答:胸内压等于肺内压减去肺回缩力,是一个负压。吸气时,肺扩张,回缩力增大,胸内负压更负;呼气时,肺缩小,肺的回缩力减小,胸内负压也相应减少。
2.胸腔内负压有何生理意义?
答:(1)对肺有牵拉作用,使肺泡保持充盈气体的膨隆状态,不致于在呼气之末肺泡塌闭;
(2)对胸腔内各组织器官有影响,可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3)作用于全身,有利于呕吐反射。
3.肺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功能?
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1)能动态地对肺泡容量起稳定作用。吸气时,可避免因吸气而使肺容量过分增大;呼气时,可防止因呼气而使肺泡容量过小。
(2)防止肺泡积液,保持肺泡内相对“干燥”的环境。
4.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1)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可明显影响生成原尿的量和成分。
(2)滤过压。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种(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囊内压)力量中,任一力量的改变都将影响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5.大量饮清水后尿量为什么增加?
答: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肾脏重吸收水分减弱,使多余水分以稀释尿形式排出,尿量增多。
6.简述肾脏有哪些生理功能。
答:(1)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通过生成尿液,将机体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
(2)对机体的渗透压、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起重要作用。
(3)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7.机体如何维持正常体温?
答:畜禽正常体温的维持有赖于体内产热和散热两者保持平衡。体内一切组织细胞活动时,都产生热,同时机体随时都在不断地向外界散热,以保持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平衡。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使两者在外界环境和机体代谢经常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动态平衡,实现体温的相对稳定。
8.什么叫基础代谢?应在什么条件下测定动物的基础代谢?
答:基础代谢是指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测定动物的基础代谢的条件是:(1)清醒;(2)肌肉处于安静状态:(3)适宜的外界环境温度;(4)消化道内食物空虚。
9.微生物为什么能在瘤胃内生存?
答:瘤胃内具有微生物生存并繁殖的良好条件:
(1)食物和水分相对稳定地进入瘤胃,供给微生物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
(2)节律性的瘤胃运动将内容物搅和,并后送。
(3)瘤胃内容物的渗透压接近于血液渗透压。
(4)瘤胃内温度高达39~41度。
(5)PH值变动于5,5~7.5
(6)内容物高度缺氧。
10.胃液中的盐酸有什么生理作用?
答:(1)提供激活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
(2)使蛋白质变性,便于受胃蛋白酶消化;
(3)有一定杀菌作用;
(4)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
11.简述胆汁的消化作用。
答:(1)胆酸盐是胰脂肪酶的辅酶,能增强脂肪酶的活性;
(2)胆酸盐有利于脂肪酶的消化作用;
(3)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4)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5)中和进入肠中的酸性食糜,维持肠内适宜PH;
(6)刺激小肠的运动。
12.简述唾液分泌的调节。
答:唾液分泌受神经反射性调节。摄食时唾液分泌是通过条件反射及非条件反射引起。食物对口腔的机械、化学、温度等刺激引起口腔粘膜及舌部的感受器兴奋所发生的反射性分泌;采食时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采食的环境等各种信号,可建立条件反射而引起唾液分泌。
(13~50略)
51. 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细胞正常生存和实现其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衡量细胞兴奋性高低的重要指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刺激阈值,这是最简便也最为常用的衡量指标。阈值越小,说明其兴奋性越高,反之,说明其兴奋性越低,刺激阈值与兴奋性之间呈反变关系。另一个衡量指标是时值,时值越大,说明兴奋性越低;时值越小,说明兴奋性越高。也有的使用时间—强度曲线衡量组织的兴奋性,曲线越靠近坐标轴,说明兴奋性越高;曲线越远离坐标轴,说明兴奋性越低。
52.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如下:当躯体运动神经的动作电位到达轴突末梢时,轴突末梢上的电压依从性钙通道开放。Ca2+内流使轴突末梢内的Ca2+浓度升高,由此触发递质小泡开始向着突触前膜方向运动,并与轴突前膜发生接触、融合、破裂,将囊泡内的递质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的间隙。乙酰胆碱扩散到终板膜上并与上面的胆碱能N2受体结合,这就打开了终板膜上的化学依从性的离子通道,主要引起Na+内流(也有少量的K+外流),使终板膜上产生去极化的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使得邻近肌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于是肌膜上的电压依从性的钠通道开放, 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轴突末稍释放的乙酰胆碱,在大约2ms的时间内就被接头间隙中胆碱脂酶迅速分解掉,因而使接头的兴奋传递能够保持1对1的关系。
53. 将动物的脑干暴露,在中脑的上、下丘脑之间横断脑干,保留脑桥、延髓和脊髓,动物可出现全身肌紧张显著加强,四肢伸直、脊柱后挺、昂头翘尾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去大脑僵直是在脊髓牵张反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过强的牵张反射。脑干网状结构中存在着调节肌紧张的易化区和抑制区。抑制区的活动有赖于高位中枢,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抑制区和尾状核的下行始动作用,而易化区既受高位中枢的下行性影响、又接受上行感觉冲动的激动。当在中脑水平横断脑干以后,较多地切除了抑制系统的作用,使得易化系统相对占了优势。这些易化作用主要影响抗重力肌,因此使动物四肢的伸肌和头部上抬的肌肉紧张加强,产生僵直现象。
54. 按照突触传递信息对下一个神经元的作用,化学性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种。当兴奋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轴突膜去极化,膜外的Ca2+内流使轴突内部Ca2+浓度升高。这就引起突触小泡开始向着突触前膜方向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并发生破裂,通过胞吐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如果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的结果增加了突触后膜Na+、K+和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 Na+内流使后膜去极化,这就发生了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的效应是使突触后膜去极化,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如果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的结果增加了后膜对Cl-和K+的通透性,尤其是Cl-的通透性, Cl-内流使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这样就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抑制。
55. 中枢抑制分为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两种。
56.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为种族所特有,反射弧比较固定,刺激是有限的,反应是不变或极少变的。因此,非条件反射的适应性很小。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为个体所特有的,反射弧是灵活多变的,刺激是无限的,反应也是多变的。总之,条件反射在数量上几乎是无限的,在质量上具有极大的晚变性,可以通过学习训练而建立,也可以发生消退、分化、改造等等,因此使得条件反射具有广泛而完善的高度适应性。
57.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主要生理功能有:①调节体温。下丘脑存在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当体内外温度发生变化时,可通过体温调节中枢对产热或散热机能进行调节,使体温恢复正常并维持相对稳定状态。②调节水平衡。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是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一方面通过控制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另一方面控制饮水来调节水平衡。③调节摄食活动。下丘脑存在着摄食中枢和饱中枢,两个中枢互相制约共同调节摄食活动。④调节内分泌活动。下丘脑本身可以合成或释放多种激素,进入血液,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调节腺垂体的分泌活动。⑤控制生物节律。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是形成生物节律的重要结构。⑥参与情绪反应等。
58.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各种体液调节机制的作用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其温度、渗透压、电解质成分及其比例、pH值、含氧量、养分等,都会对细胞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内环境理化性质的较大变化,将引起机体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
59. 血液中的缓冲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酸碱平衡,但多余的酸和碱,必须最终由肺和肾及时排出体外,才能防止血浆中酸或碱的过多积累。
非挥发性酸所产生的H+、有机碱和碳酸氢盐等,最后随尿排出;挥发性酸或碱则由肺排出。
60. 相同点:兴奋-收缩偶联机及收缩的基本原理,在心肌和骨骼肌基本相同。
不同点:①对细胞外液中Ca2+的依赖性不同。骨骼肌细胞质内增加的Ca2+来源于肌质网的终末池,而心肌细胞终末池不发达,胞内Ca2+的增加主要依赖于细胞外液,因此心肌的收缩易受细胞外液中Ca2+浓度的影响。②自动节律性:在心脏自律组织的作用下,离体心脏仍可保持节律性收缩,而骨骼肌没有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③同步收缩:由于心脏特殊传导组织和闰盘处缝隙连接的存在,使心肌成为功能性合胞体。只要刺激达到阈值,兴奋可扩布到整个心房或心室,引起心房或心室的同步收缩;而骨骼肌由许多运动单位组成,在不同强度的刺激下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数目不同,收缩强度也不同。④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而骨骼肌在受到连续刺激时可发生强直收缩。
61. 心输出量主要取决于心率及每搏输出量,因此,心率的改变以及能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因素都可以引起心输出量的改变。
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一定范围内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越大,心室肌的收缩能力也越强,每搏输出量也越多。
②心肌后负荷:即心室收缩、射血时面临的动脉压的阻力大小,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心室射血阻力增大,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速度减慢产,搏出量减少。
③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的增加能使心输出量随之增加。但如果心率过快,心舒期过短,造成心室在还没有被血液完全充盈的情况下收缩,每搏输出量减少,以致心输出量减少;反之,心率过慢,心舒期更长也不能相应提高充盈量,结果反而由于射血次数的减少而使心输出量下降。
62. 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①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②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③吸收和运输脂肪。④防御作用。
63.所谓胸内负压,就是说胸膜腔内的压力低于外界大气压。
动物出生后胸廓由于弹性而扩展开来,外界大气进入到肺泡中使得肺泡扩张。由于肺泡具有弹性,使肺泡产生回缩力。这是胸内负压产生的根本原因。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由于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相同,压差为0,所以胸内压=-肺回缩力,也就是说,胸内负压是由于肺的弹性回缩力形成的。
胸内负压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有利于使肺泡保持扩张状态而不至于萎缩。此外,当吸气时胸内负压进一步降低,有利于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静脉内的血液和淋巴回流。
64.肝脏是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也是极为重要的代谢器官。肝的主要功能有:
①消化与吸收功能
②代谢功能
③清除功能
④解毒和排泄功能
⑤造血功能
65.尿的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三个环节。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液经有孔的内皮细胞层、基膜层和肾小囊脏层细胞之间的裂隙3层分子筛样滤过膜,将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和蛋白质大分子阻挡住,而让水、电解质、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通过形成超滤液,即原尿;原尿流经紧小管各段时,将99%的水、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和绝大部分电解质等有用物质重吸收入血,而将无用的代谢终产物、药物和进入体内多余的物质留在小管液内;肾小管和集合管将上皮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H+、NH3和小管外的K+等物质主动分泌到小管液内。通过此3个连续的过程在乳头管形成终尿。
1.单纯扩散,异化扩散的异同
相同:都是将较小的分子和离子顺浓度差跨膜转运. 不需要细胞另外供能
不同: 单传扩散的物质是脂溶性的,异化扩散的物质是非脂溶性的. (2)单纯扩散遵循物理学规律,例如扩散速度与浓度差有关外,还与脂溶性高低与分子量 大小等有关, 而异化扩散不是物理现象, 是需要膜内的载体和通道蛋白质分子帮助才能进行 的,因而一方面受蛋白质分子特点的影响(如特异性及高浓度时饱和的现象)外,另一方面 还可能处于某些生理因素或环境因素的调节之下(例如门控因素等) .
2. 骨骼肌细胞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静息电位 :[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A-]不能向膜外扩散有外流趋势→[K+]↓、[A-]↑→膜内电位↓(负电场)[K+]o↑→膜内电位↑(正电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RP=K+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兴奋,膜上的na+通透性改变,na+内流,此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当na+内流产生的电场阻止na+内流,即浓度差与电势差平衡,Na+的平衡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短暂且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3.叙述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机制
以肌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其基本过程包括
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3.肌浆网(即纵管系统)中的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胞浆向肌浆的再聚积
4.叙述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主要包括:
1.受体识别配体并与之结合 2.激活与受体耦联的G蛋白
3.激活G蛋白效应器(通常是酶)4.产生第二信使
5.激活或抑制第二信使的蛋白酶或通道
5.叙述血液凝固过程
血液离开血管数分数后,血液就邮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谓血液凝固
凝血过程大概分为三个过程
第一阶段 凝血因子Fx激活成Fxa并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酶原激活物)
第二阶段 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第三阶段 纤维蛋白原FI转变成纤维蛋白FIa
6.叙述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形成过程
除极过程(0期):心室肌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90mV上升到+30mV左右,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激活Na+通道---再生性Na+流—Na+平衡电位
快速复极初期(1期):在复极初期,心室肌细胞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Na+通道失活,激活Ito通道—K+快速外流,膜电位下降
平台期(2期):膜电位下降非常缓慢,Ca2+缓慢内流与K+ 外流平衡,使膜电位长时间维持在0mV。
快速复极末期(3期):复极速度加快,Ca+通道失活,IK通道通透性提高,Ca2+内流停止,K+外流形成
静息期(4期):膜内[Na+]和[Ca2+]升高膜外[K+]升高---激活离泵---泵出Na+和ca2+,泵入k+--膜内外离子分布及膜电位恢复至静息电位水平
7.简述氧离曲线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特征: 表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影响因素:P50(氧饱和度为%50时的PO2)
PO2增加表示hb与O2亲和力下降,曲线右移
PO2减小表示hb与O2亲和力增加,曲线左移
1.pH降低或PCO2升高,温度升高,2,3-DPG浓度增高,氧离曲线右移;
2.pH升高或PCO2降低、温度降低、2,3-DPG浓度降低或CO中毒,氧离曲线左移。
3.Hb自身影响:若Hb中的Fe2+被氧化成Fe3+则失去携O2能力
8.简述消化道平滑肌一般生理特性
1. 兴奋性低,收缩缓慢;2. 具有自动节律性;
3. 具有一定的紧张性; 4. 富有伸展性;
5. 对化学、温度、牵张刺激敏感,但对电刺激不敏感。
9.叙述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蛋白质:首先经过胃的和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加工,然后在小肠中,经过小肠蛋白酶、小肠肽酶、胰蛋白酶、胰肽酶消化,最终由蛋白质变成肽然后变成氨基酸由小肠毛细血管吸收。
脂肪;进入小肠后,由来自肝脏分泌的胆汁将其乳化,然后在小肠脂肪酶、胰脂肪酶的作用下消化成脂肪酸和甘油。经过小肠中的淋巴管吸收。
淀粉:先经过口腔淀粉酶消化部分成麦芽糖。然后淀粉和麦芽糖通过胃进入小肠,在里面经过小肠淀粉酶、胰淀粉酶消化成葡萄糖,经过小肠毛细血管吸收。
10.简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适宜刺激 一种感觉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成的能量变化最敏感
2.换能作用 感受器能将接受到的适宜刺激的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
3.编码作用 进行换能作用的同时,把刺激所包含的信息转化为编码的神经冲动序列
4.适应现象 持续长时间受到相同刺激后,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逐渐下降,感受性降低
11.述视网膜感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一、色素细胞层:视网膜最外面,含有黑色素细胞和维生素A,营养作用
二、感光细胞层:视杆和视锥细胞,
三、双极细胞:联络机能,将感光细胞与神经节细胞联系起来
四、最后一站,轴突形成视神经通往视觉中枢,在视网膜形成盲点
视杆系统(scotopic vision):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组成,对光的敏感性较强,专司暗光,只能分明暗,无色觉悟,又称暗光觉系统.
视锥系统(phtopic vision)视锥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组成,对光的敏感性较差,专司昼光,能分辨色觉,又称昼光觉系统.
12.叙述激素的作用机制
1.含氮激素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激素(第一信使)---结合G蛋白耦联受体---激活G蛋白---兴奋性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第二信使---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细胞内生物效应
2.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 激素进入细胞膜与胞浆受体结合---H-R复合物---H-R复合物与核内受体结合---此复合物在染色质非蛋白质特异位点上---调控DNA转录---调控mRNA转录---细胞内生物效应
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当循环血量减少,血压降低时,肾血流量减少,刺激肾脏入小球动脉壁细胞分泌肾素进入血液。肾素能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生成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的缩血管作用很微弱,但当进入肺循环后,它在一种转换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它能缩血管以及促进醛固酮的分泌,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对水的重吸收,血管紧张素Ⅱ可以被酶分解变成血管紧张素Ⅲ,它也有促进醛固酮的分泌的作用。
一般机体失水的时候,肾素,血管紧张素原分泌都加强,为了减少机体水分的流失。
2. 心脏细胞的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心脏细胞的动作电位由除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所组成,共分为五个时期:
1、除极过程(0期)
2、复极过程:
1)快速复极初期(1期) 2)平台期(2期) 3)快速复极末期(3期) 4)静息期(4期)
3.O2与CO2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在人体呼吸运动时,新鲜的氧气,它通过气管及各级分支气管到达肺泡中和红细胞进行气体交换,氧气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运往全身的各个组织细胞中进行细胞呼吸(有氧呼吸),而二氧化碳与血红蛋白脱离,进入肺泡,通过呼吸运动呼出体外。
4.植物性神经系统
支配内脏器官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植物性神经系统是指调节内脏功能的传出神经系统。
5.肾尿形成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交感神经系统、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房利尿钠肽
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当循环血量减少,血压降低时,肾血流量减少,刺激肾脏入小球动脉壁细胞分泌肾素进入血液。肾素能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生成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的缩血管作用很微弱,但当进入肺循环后,它在一种转换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它能缩血管以及促进醛固酮的分泌,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对水的重吸收,血管紧张素Ⅱ可以被酶分解变成血管紧张素Ⅲ,它也有促进醛固酮的分泌的作用。
一般机体失水的时候,肾素,血管紧张素原分泌都加强,为了减少机体水分的流失。
3.O2与CO2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在人体呼吸运动时,新鲜的氧气,它通过气管及各级分支气管到达肺泡中和红细胞进行气体交换,氧气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运往全身的各个组织细胞中进行细胞呼吸(有氧呼吸),而二氧化碳与血红蛋白脱离,进入肺泡,通过呼吸运动呼出体外。
4.植物性神经系统
支配内脏器官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植物性神经系统是指调节内脏功能的传出神经系统。
1.单纯扩散,异化扩散的异同
相同:都是将较小的分子和离子顺浓度差跨膜转运. 不需要细胞另外供能
不同: 单传扩散的物质是脂溶性的,异化扩散的物质是非脂溶性的. (2)单纯扩散遵循物理学规律,例如扩散速度与浓度差有关外,还与脂溶性高低与分子量 大小等有关, 而异化扩散不是物理现象, 是需要膜内的载体和通道蛋白质分子帮助才能进行 的,因而一方面受蛋白质分子特点的影响(如特异性及高浓度时饱和的现象)外,另一方面 还可能处于某些生理因素或环境因素的调节之下(例如门控因素等) .
2. 骨骼肌细胞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静息电位 :[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A-]不能向膜外扩散有外流趋势→[K+]↓、[A-]↑→膜内电位↓(负电场)[K+]o↑→膜内电位↑(正电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RP=K+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兴奋,膜上的na+通透性改变,na+内流,此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当na+内流产生的电场阻止na+内流,即浓度差与电势差平衡,Na+的平衡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短暂且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3.叙述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机制
以肌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其基本过程包括
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3.肌浆网(即纵管系统)中的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胞浆向肌浆的再聚积
4.叙述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主要包括:
1.受体识别配体并与之结合 2.激活与受体耦联的G蛋白
3.激活G蛋白效应器(通常是酶)4.产生第二信使
5.激活或抑制第二信使的蛋白酶或通道
5.叙述血液凝固过程
血液离开血管数分数后,血液就邮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谓血液凝固
凝血过程大概分为三个过程
第一阶段 凝血因子Fx激活成Fxa并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酶原激活物)
第二阶段 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第三阶段 纤维蛋白原FI转变成纤维蛋白FIa
6.叙述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形成过程
除极过程(0期):心室肌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90mV上升到+30mV左右,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激活Na+通道---再生性Na+流—Na+平衡电位
快速复极初期(1期):在复极初期,心室肌细胞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Na+通道失活,激活Ito通道—K+快速外流,膜电位下降
平台期(2期):膜电位下降非常缓慢,Ca2+缓慢内流与K+ 外流平衡,使膜电位长时间维持在0mV。
快速复极末期(3期):复极速度加快,Ca+通道失活,IK通道通透性提高,Ca2+内流停止,K+外流形成
静息期(4期):膜内[Na+]和[Ca2+]升高膜外[K+]升高---激活离泵---泵出Na+和ca2+,泵入k+--膜内外离子分布及膜电位恢复至静息电位水平
7.简述氧离曲线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特征: 表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影响因素:P50(氧饱和度为%50时的PO2)
PO2增加表示hb与O2亲和力下降,曲线右移
PO2减小表示hb与O2亲和力增加,曲线左移
1.pH降低或PCO2升高,温度升高,2,3-DPG浓度增高,氧离曲线右移;
2.pH升高或PCO2降低、温度降低、2,3-DPG浓度降低或CO中毒,氧离曲线左移。
3.Hb自身影响:若Hb中的Fe2+被氧化成Fe3+则失去携O2能力
8.简述消化道平滑肌一般生理特性
1. 兴奋性低,收缩缓慢;2. 具有自动节律性;
3. 具有一定的紧张性; 4. 富有伸展性;
5. 对化学、温度、牵张刺激敏感,但对电刺激不敏感。
9.叙述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蛋白质:首先经过胃的和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加工,然后在小肠中,经过小肠蛋白酶、小肠肽酶、胰蛋白酶、胰肽酶消化,最终由蛋白质变成肽然后变成氨基酸由小肠毛细血管吸收。
脂肪;进入小肠后,由来自肝脏分泌的胆汁将其乳化,然后在小肠脂肪酶、胰脂肪酶的作用下消化成脂肪酸和甘油。经过小肠中的淋巴管吸收。
淀粉:先经过口腔淀粉酶消化部分成麦芽糖。然后淀粉和麦芽糖通过胃进入小肠,在里面经过小肠淀粉酶、胰淀粉酶消化成葡萄糖,经过小肠毛细血管吸收。
10.简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适宜刺激 一种感觉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成的能量变化最敏感
2.换能作用 感受器能将接受到的适宜刺激的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
3.编码作用 进行换能作用的同时,把刺激所包含的信息转化为编码的神经冲动序列
4.适应现象 持续长时间受到相同刺激后,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逐渐下降,感受性降低
11.述视网膜感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一、色素细胞层:视网膜最外面,含有黑色素细胞和维生素A,营养作用
二、感光细胞层:视杆和视锥细胞,
三、双极细胞:联络机能,将感光细胞与神经节细胞联系起来
四、最后一站,轴突形成视神经通往视觉中枢,在视网膜形成盲点
视杆系统(scotopic vision):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组成,对光的敏感性较强,专司暗光,只能分明暗,无色觉悟,又称暗光觉系统.
视锥系统(phtopic vision)视锥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组成,对光的敏感性较差,专司昼光,能分辨色觉,又称昼光觉系统.
12.叙述激素的作用机制
1.含氮激素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激素(第一信使)---结合G蛋白耦联受体---激活G蛋白---兴奋性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第二信使---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细胞内生物效应
2.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 激素进入细胞膜与胞浆受体结合---H-R复合物---H-R复合物与核内受体结合---此复合物在染色质非蛋白质特异位点上---调控DNA转录---调控mRNA转录---细胞内生物效应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