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我国,有关文字史料中就明确记载着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舞蹈文化史。
2舞蹈起源:巫术 宗教 游戏 劳动四种形式。
3这里所说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即上半身肢体的运动为“舞”,下半身的肢体运动为“蹈”,以人体四肢的运动称之为“舞蹈”。
4舞蹈是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
5按舞蹈类型来分:它包括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
6古典舞:指古代各民族.各地区的代表性的传统舞蹈。舞蹈动作技巧都有严格规定,是一种程式化的舞蹈。
7中国古典舞:指中国古代典范性舞蹈。
8民族舞: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它是在一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逐渐形成.传播和演变的。
9现代舞: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舞蹈流派。它主张自然舞蹈.自由抒发人的感情。
10舞蹈按表演形式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歌舞剧。
11按舞蹈表现方法分: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
12抒情性舞蹈:又称情绪舞,它常采用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注重艺术形式的创造,它通过不断流动的动作、姿态、艺术造型、队形及动作的力度、速度表现不同的情感。
13叙事性舞蹈:具有一定戏剧情节的舞蹈,多采用模拟、再现、夸张、拟人、比喻的哑剧动作来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内容。
14我国古代著名的舞蹈家:战国西施,汉代戚夫人.赵飞燕,唐代公孙大娘.杨玉环.谢阿蛮,晋代绿珠
15。具代表性的秧歌北方的陕北秧歌、山东秧歌、东北秧歌 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
16蒙古族舞蹈包括两大类:宗教习俗舞蹈和节日庆典舞蹈
17藏族的热巴:以鼓舞为主,兼说、唱、谐(弦子)、杂技、气功、短剧的综合性表演。
18维族赛乃姆:一词源于阿拉伯语,意为“美女神像”。它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它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在喜庆佳节以及举行婚礼和平常亲友欢聚时,他们都要跳赛乃姆。
19朝鲜长鼓舞:肩挎长鼓置于胸前敲击表演的舞蹈形式。长鼓原是古代的乐器,后发展为击打表演的圆鼓舞。男女皆可表演,女性用鼓较小,多为单人表演,舞姿优美,在技巧上发挥个人之长。男子多为群舞,动作开拓有力、富有战斗性。鲜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简述题
1、什么是舞蹈鉴赏?
就其本质来说,舞蹈鉴赏是人们观看舞蹈表演时对人体动态美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就其具体来说,他是鉴赏者通过作品中所展现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形象、动作、构图
技巧、韵味、表情、音乐所组成的有意味的形式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
2、构成舞蹈鉴赏活动需要哪些条件?
鉴赏主体
鉴赏客体
鉴赏中介
3、鉴赏舞蹈要经历哪三个层次?
第一,对舞蹈作品动态人体形象的感觉。
第二,由舞蹈作品流动的动态人体形象的感觉所引起的体验、联想而进入想象。
第三,通过对流动人体形象的想象,内蕴的探究而得到领悟。
4、舞蹈鉴赏的作用有哪些?
一、审美教育的作用
二、专业艺术教育的作用
5、如何培养审美眼光?
首先,要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其次,要提高多方面的修养。
再次,应积极参加鉴赏活动。
6、舞蹈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舞蹈以人体为表现工具。
舞蹈是动作性的艺术
舞蹈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舞蹈的虚拟性
舞蹈的综合性
舞蹈和音乐
舞蹈和舞台美术
7、音乐在舞蹈中有什么作用?
首先,它为舞蹈起着渲染和烘托气氛的作用
其次,在舞蹈剧和舞剧中负担着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8、舞蹈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内容与形式
题材与主题
构思与结构
动作与组合
队形与图形
9、舞蹈的表现手段有哪些?
对比
重复
夸张
象征
9、什么是戏剧性舞蹈?
戏剧性舞蹈又称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美术、照明、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来反映生活、表现人生的舞台表演艺术。舞剧作为一种大型的舞蹈表演形式、有着具体的人物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10什么是“交响性”结构的舞剧?
它用的是音乐结构,其总体布局通常由几个既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场景和段落段组成。整个作品有统一的主题和贯穿性人物,近似于交响乐的几个乐章。在具体编舞手法上,采用音乐的赋格,卡农的手法,舞蹈与音乐的对位等。在艺术手法上主要是写意、概括和象征,如舞剧《斯巴达克思》。
作品分析题
1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
首演演员:陈爱莲;编导:栗承廉。舞蹈表现了一位古代少女在春天的月夜,漫步于江边花丛中,触景生情,幻想着自己将来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通过“闻花”、“照影”、“听鸟鸣”、“学鸟飞翔”以及“想像中的爱情幸福”等情节,表现出特定环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2陕北秧歌风格特点
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 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 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上下谐协,步调 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时还可以伴随着唱。
3群舞《一个扭秧歌的人》
舞蹈编导:张继刚;首演演员:于晓雪;首演团体: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舞蹈首演:1991年北京。
荣获奖项:1995年全国第三届舞蹈比赛中,荣获中国民间舞表演一等奖;
1991年荣获第三届桃李杯比赛中获得民间舞表演十佳第一名;
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经典作品提名。
舞蹈《一个扭秧歌的人》以最炽热的情感,最强烈的生命情调,最质朴的舞蹈语言来讴歌秧歌老艺人的执著;并通过明显的身体形态的对比——蜷缩与直立,深刻地描绘了老艺人一生的心路历程。
4《奔腾》
舞蹈编导:马跃;首演演员:申文龙等;首演团体: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83届大专班;舞蹈首演:1984.年北京。
荣获奖项:1984年荣获北京市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等
作品通过塑造蒙古族青年牧民的群体形象,映射出80年代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随着时代变革所呈现出的积极乐观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作品以“万马奔腾”之意象来象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浮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舞蹈不仅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勇往直前的民族个性,从普遍的意义来讲它更代表了新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昂扬奋发的生命状态。
5《牛背摇篮》
舞蹈编导:苏自红、色尕;舞蹈首演:1997年北京。
这个藏族三人舞不仅向观众展示了一幅浓郁的雪域藏区风土人情的画卷,并且从生活出发抓住了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主题,通过藏族小姑娘和牦牛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刻画,集中体现出藏族人民的历史文化精神风貌和生命状态,充分开掘藏民族群体文化心理的深刻内蕴。
6《摘葡萄》
首演演员:阿依吐拉;
荣获奖项:1959年荣获第七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章;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经典作品奖。
这是一部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女子独舞的作品。编导以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极富表演性的形式特点,充分表达了维吾尔族少女沉浸在硕果累累葡萄园中的喜悦心情。歌颂劳动带给边疆民族的美好生活,用舞蹈的特殊语言为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民族留下了真实的生活写照。
7《阿嫫惹牛》
舞蹈编导:马林;舞蹈首演:2000年成都;首演团体:四川省舞蹈学校。
荣获奖项:2000年荣获第六届桃李杯全国舞蹈比赛群舞创作、表演一等奖。
作品《阿嫫惹牛》更多地运用了“圆”、“弧”等图形是编导有意将“圆”本身所赋予的“包容”的寓意。作品从结构上可划分为A、B、C三个部分,三个部分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靠两条主线贯穿起来:一条是以儿子的成长历程作为线索,一条是以人类情感的发展为线索。编导将独舞与群舞的动作接触点放在手、肩、背、脚、头等既显著又质朴的人体部位上,通过摸头、牵手、抚足、靠背、倚肩来细化动作的情感特征,将人物关系特定化。母亲群体的形象被化作一个质朴的爱的符号,她们是如此的平凡、朴实、宽容与厚重。加上圆圈的特殊寓意“一条周而复始的历史长河”,使母子亲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那就是大地滋养人类般的博爱,人与自然就像儿子与母亲,可以成为我们不断索取而不求回报的唯一。独、群对比鲜明的特点贯穿了整部作品当中。
8《云南映象》
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决赛一举荣获剧目金奖、最佳表演。艺术总监、总编导:杨丽萍 ;总策划、执行总导演:荆林;音乐总监、音乐创作:三宝
全剧由序、日月、土地、家园、神祭、朝圣和尾声雀之灵七部分组成, 是一部没有用故事作为结构却包容了所有故事内涵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作品。全剧囊括了天地自然、人文情怀,以及对生命起源的追溯、生命过程的礼赞和生命永恒的期盼。汇集了彝、苗、藏、傣、白、佤、哈尼等民族的原生态歌舞中,原生、古朴的民族歌舞与新锐的艺术构思的碰撞,62面鼓的鼓风、鼓韵。120个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面具。
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沉潜到艺术生命的底层,去开拓全新的生命意义和真正的艺术瑰宝,将丰富的云南民族民间艺术“解构 ”又重新整合;她调动了30多年的艺术、人生的积累进行总体构思;并用了几年的时间,从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找来了六十多位能歌善舞的村民,找到了这些为生命而舞的族人,他们用天人合一的歌舞,身心合一的激情,带着与生俱来的冲动和狂欢,汇聚成决堤泄洪般的冲击力。为我们带来了一种特定的“云南映象”。
看视频分析
《小伙四弦马樱花》《踏歌》《哈达献给解放军》《进城》
1、
2、作 者:周彦池 机构地区:四川省绵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621000 出 处:《大舞台》 2010年第4期 45-46页,共2页 摘 要:舞蹈《踏歌》中的“一边顺”动作使舞蹈更具有新颖别致的舞蹈特征。舞蹈中的舞姿,大量借鉴汉代画像砖石中的舞姿造型,舞蹈《踏歌》是在古代“踏歌”舞蹈这种表现式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踏歌”这种舞蹈表现形式的本身就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 关 键 词:踏歌 唐代以前 唐代以后 分 类 号:J705 [艺术 > 舞蹈 > 舞蹈理论] 全文快照:踏歌;唐代以前;唐代以后一、舞蹈作品《踏歌》与“踏歌”“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花,侬以水心化,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一群女子在舞台上举袖搭肩踏地而舞的场面仿佛是阳春三月,碧柳依依,翠裙垂曳,婀娜多姿,一行结伴踏青的少女,联袂歌舞,踏着春绿,唱着欢歌,溶入在阳光明媚、草青花香的江南美景里。舞者的神情娇羞妩媚,俏丽无邪,情窦初开,欢快畅然,尽情飞舞,如痴如醉,这就是舞蹈《踏歌》,曾荣获首届“荷花杯”创作金奖,表演银奖成为各大晚会、众多省市歌舞团交流演出的保留剧目,并走向世界的舞台久演不衰。《踏歌》的舞蹈编导和曲作者是北京舞蹈学院汉唐古典舞系的教授孙颖先生,舞蹈的舞姿古朴典雅,韵律流畅而独特。“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舞蹈的基本体态。“顿”与“流”的对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顺边”的运动路线。例如顿步向后甩右袖,再用肩带右臂向左方扣盖,顿步之后向前进,右手曲小臂向后、向前,由低到高后收送。第八拍,斜前举臂的动作。舞蹈《踏歌》中的“一边顺”动作使舞蹈更具有新颖别致的舞蹈特征。
3、舞蹈作品《哈达献给解放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编导:张继刚
作曲:丁晓星
表演:杨怡、夏小虎等
“一条白色的绸带,焕发出无穷的意境。它是战士手中的武器,它是少女心中的美景,它写下希望的故事,它谱出吉祥的歌声,最终一个民族的祝愿在这里生腾。”这就是由著名编导张继刚编导、丁晓星作曲,荣获2000年首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最佳编导、最佳作曲、最佳舞美奖和表演金奖的《哈达献给解放军》。
舞蹈从平实处开始,动作并无惊人之举。在暖灯光的映衬下,头戴柳条帽、手拿象征“夯”的战士们从密集方块队形,伴着劳动节奏用力向下砸夯。战士们日夜为谁劳动着?紧接,作品笔锋一转,这转折处是关键,也是舞蹈题旨所在。原来,战士们是为藏族同胞修造校舍,你看,一位西藏女童在优美抒情的“呀拉嗦……”的歌声中,双手捧着哈达以哈腰前倾的姿态穿过由战士们组成的“夯道”。她要将手中的哈达献给日夜为她们辛苦修造校舍的人民解放军,随着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只见战士们手中的哈达搭成了“教室”、“桌子”、“黑板”等各种教学场景。与此同时,女童在其间的穿梭和连长的双人舞,使舞蹈“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不仅表现女童见到新建成的校舍的喜悦和解放军叔叔坐在教室里教她读书的无比幸福,而且更突出地描绘出军民那种以舞蹈语言叙说的深情。舞蹈随着歌舞的推进,进入高潮部分———崭新的教学楼一座座矗立在辽阔的高原上,女童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虔诚地向连长献上哈达,再次表达了藏族胞们对人民子弟兵的感激之情。最后,女童在解放军叔叔宽厚的背上酣然入梦。这是作品点睛之处,表现了解放军爱护儿童,儿童信任和爱戴可敬的人民解放军,从而使舞蹈主题得到了升华———军民鱼水情深。
舞蹈佳作应当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哈达献给解放军》正是这样的一部佳作。
首先从思想内涵上来看,编导张继刚站在时代的高度上,选择了这一个典型而又富有情感的题材。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今天,西藏由于经济及文化教育等相对落后,人民解放军前来贫困地区为西藏人民建设希望小学,不仅体现了团结、稳定、祥和的社会政治局面,也是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呼声与展示。另一方面作品通过解放军战士乐于帮助人,敢于奉献的精神,宏扬、赞颂人类互助友爱的人情美、人性美。人类作为一种生命存在于世界,本来就需要关怀与友爱,以便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这种人情美、人性美的表现正是作品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在艺术手法上,编导张继刚以“寄情于事、寓理于事、使情融于事”的抒情方法;通过由人体动作、造型、队形画面和白绸组合成的“夯”、“扁担”、“课桌”、“黑板”、“校舍”等各种意象,并将这些意象按情感发展的逻辑贴近、撞击、渲染出一种象征性的氛围,抒发出浓浓的军民鱼水情谊。
一部好的舞蹈作品,除了好的内容,好的编舞手法之外,好的音乐、好的演员、好的服装、好的舞美灯光,这些作品也都具备了,因而它成功地塑造了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完美的艺术享受。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