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音乐是一门独立的音乐艺术形式,它泛指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富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严谨的结构形式和丰富多样的管弦乐表现手法的乐曲。体裁包括组曲、序曲、交响诗、协奏曲、交响曲等。交响乐队是由弦乐器组、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和色彩乐器组组成。
•什么是曲式?曲式就是写作乐曲的一种格律,即用一种比较固定的框架把乐曲的大结构框出来,使具有某种固定曲式的乐曲具有比较规整的形态,利于聆听者理解与欣赏。
•“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曲式,这种曲式不仅用于奏鸣曲中,也用于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等大型音乐作品的相应乐章。此外在序曲、交响诗等作品中也常见到。
•由于它的哲理性,使它在以戏剧冲突为主要手段的交响音乐中,拥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曲式的位置。
•奏鸣曲式这一名称,最早是A.B.马克斯在他的《作曲法教程》中最早提出来的。奏鸣曲式的前身古奏鸣曲式,是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上半叶形成的。
•
•奏鸣曲式
引子---呈示部(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这种曲式是交响音乐作曲中的最高级的曲式结构 ;
呈示部:包括主部、连接段、副部及小结尾。主部与副部的调性关系仍保持古典奏鸣曲式的传统,乐思的性质或者是对比并置的,或者是对比冲突的。
•在较早的奏鸣曲中呈示部一般要反复一遍。这个部分是这首乐曲的重心与精神所在。
展开部:也称自由幻想部。
•主要乐思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挥,也可是不同乐思的交替出现,有时也用新材料或复调的处理方法。
•结构上则以材料的片断性和终止的隐蔽为特征,使乐思以新的方式不断展开,甚至造成尖锐的矛盾冲突,最后是引向第 3部分的过渡。
再现部:这时主部仍在原调上再现,并通过连接段,使副部在主调上出现,以取得再现部的调性统一。
•最后为尾声。有的尾声很长,如L.van贝多芬某些作品的尾声有第二展开部的性质。
二部曲式:由两个乐段构成的乐曲形式称“单二部曲式”,也叫“二段体”;
•用A+B图示表示;
•在歌曲创作中广泛应用。
三部曲式:又称三段式,它由三个规模相近、相对独立的乐段组成。
•结构为A B A,即:呈示段——中段——再现段。
•概念:
协奏曲(Concerto)是独立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的器乐套曲。
在协奏曲中,有时由独奏乐器主奏,有时由乐队独挡一面,两者好像在互相竞争,所以协奏曲又称竟奏曲。
形成与发展:
16世纪初期:
协奏曲这一名词,意为:一致、协作“,用来称呼用乐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别于无伴奏合唱。
17世纪中叶以后:
随着器乐音乐的发展,协奏曲主要指一种器乐合奏,即: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
这些协奏曲实际上只是普通的器乐合奏曲,和组曲没有多大区别。
•一个乐章构成的协奏曲叫“小协奏曲”;
•小合奏组与大合奏组之间的竞奏叫“大协奏曲”;
•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竞奏叫“独奏协奏曲”;
•乐队中不同乐器族之间的竞奏叫“乐队协奏曲”
协奏曲的结构形式:三个乐章组成
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蒂所确定,但还是与我们所讲的近代协奏曲结构形式区别很大。
•第一乐章:双呈示部 奏鸣曲式
•第一呈示部单独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而独奏乐器居于突出的地位;
•第二乐章:大多为赋予歌唱、抒情性的慢板,多用复三部曲式;
•第三乐章:急板,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
协奏曲的第二、第三乐章中,常有即兴式的华彩乐段出现,以显示独奏者精湛的演奏技巧。
所谓“华彩”是指乐队在进行到曲终的合奏之前停下来,让独奏家就前面乐章的主题和音型进行即兴的发挥的独奏。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代:
作曲家对协奏曲的形式进行了革新。如:把多乐章的套曲糅合成一个乐章。 像拉赫马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我国作曲家何战壕、陈刚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回旋曲式:
A+B+A+C+A+D+A+E+A……
西洋音乐曲式结构之一。
其基本原则是:主要主题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在其重复之间,插以对比性格的‘插部’(副题),在回旋曲中,主要主题至少要呈现3次。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等套曲结构中的末乐章常采用这一曲式。
变奏曲式:
又称“主题与变奏”,是乐曲的形式之一。
先奏出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继而又出现一系列的主题变形(即变奏),使得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主题→变奏1 → 变奏2→变奏3……
要求:最少变奏3次,多则数十次;
变奏的方法:可以通过改变旋律、变换和声,或者变换节奏、调式、调性及织体等方法;
变奏曲式可以独立成曲,也可以用于大型乐曲中。
《黄河大合唱》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7.《保卫黄河》(轮唱)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黄河钢琴协奏曲》
引子:黄河船夫曲
第一乐章《黄河颂》
第二乐章《黄河愤》
第三乐章《保卫黄河》
组曲(Suite):
• 一种由数目不定的几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段落或乐章组成的套曲,是由中有悠久历史的古老的音乐体裁。
•形成与发展:
•16世纪:变奏组曲
•17世纪后期:阿列曼德(德国)、库朗特(法国)、萨拉班德(西班牙)、基格(英国)
•19世纪下半叶:近代组曲
强力集团
•19世纪60年代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前后,在音乐界,以巴拉基列夫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有共同见解和目标的小组,被称为“强力集团”和“五人团”。成员有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利姆斯基-克萨科夫。他们是格林卡为旗帜,除巴拉吉列夫外,都是从贵族业余爱好者开始步入音乐领域,致力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而走上专业创作道路的。他们从事搜集、整理和改变俄罗斯民歌,对民间艺术的研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和风格特征。如创作取材于祖国历史、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的歌剧,形象鲜明、通俗易懂的交响音乐、器乐曲、抒情性和讽刺揭露性的歌曲。努力使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相一致,专业的表现手段与音乐的平易相结合。追求民族形成了一种自觉的运动。
•
序曲概念:
• 序曲源自法文ouverture,词义为“开端”、“开幕”。指在歌剧、清唱剧、芭蕾舞剧、话剧、戏剧及其他大型作品之前有管弦乐演奏的开场音乐被称为序曲,亦常常单独用于音乐会演奏。
•序曲的发展
1、序曲是歌剧、舞剧等大型作品的幕前曲,最早只是为等待观众入场而演奏的简短音乐段落。
2、从18世纪中后期德国音乐家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开始,将剧情因素引入序曲,使之逐步与歌剧的戏剧性融为一体,从而能更有效地引导观众进入歌剧发展的过程。
3、19世纪以后的序曲越来越向音乐会序曲发展,并演变成单乐章的交响诗形式。
•歌剧、清唱剧、舞剧、其他戏剧作品和声乐、器乐套曲的开始曲。17世纪早期歌剧的序曲是一种简短的开场音乐,没有固定的形式。
意大利序曲
•十七世纪,歌剧前的交响曲, A.斯卡拉蒂把它定型为由“快板—慢板—快板”3段组成,除了开头的快板常用模仿复调技术外,其余两段都用主调体制。这一形式的序曲史称意大利序曲,又称交响曲。意大利序曲其结构也是由三个乐章组成:
•第一段:快速、果断
•第二段:复调性质的、歌唱性的、徐缓的
•第三段:节奏坚强的、舞蹈性的、快速的。
•即快—慢—快
法国序曲
•创始于J.-B.吕利的法国序曲, 由A—B—A三部分组成,其包含壮严缓慢的引子(常用附点节奏)和赋格式的快板,最后以悠长缓慢的尾声或舞曲结束。
•G.F.亨德尔和J.S.巴赫的序曲都属这一类型。巴赫的 4首乐队序曲(又称组曲)是冠以法国序曲的组曲。
•第一段:性质庄严威武,常用附点节奏,速度较缓慢沉着,给人一庄严、富丽堂皇的感觉;慢
•第二段:是一个赋格段,各种不同的乐器依次出现,速度较快;快
•第三段:恢复原来第一段速度。慢
古典序曲
•18世纪后半叶以后的古典序曲,大多采用奏鸣曲式的戏剧性结构。序曲成为歌剧不可缺少的部分;
•有的将歌剧中的音乐主题连缀在一起,有的是以歌剧主题为基础,写成比较完整的器乐曲起着暗示剧情发展和结构的作用。有的是起着描绘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直接与歌剧的第一幕连在一起。
•歌剧序曲必须起着暗示剧情和引导听众进入戏剧的作用,这是格鲁克从事歌剧改革的目标之一。他的《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序曲,预示了第1场的暴风雨气息。其后的多数歌剧序曲都采纳了格鲁克的这一原则。
•W.A.莫扎特的《唐璜》和《女人心》序曲,还采用了歌剧中的音乐主题。
•L.van贝多芬的3首《莱奥诺拉》序曲、C.M.von 韦伯的《魔弹射手》序曲和R.瓦格纳的歌剧序曲,又进一步加强了表现剧情的功能。
•反之,19世纪法国大歌剧的序曲,往往只是把歌剧中的曲调串连在一起的集成曲。
•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开了为话剧写作序曲的风气之先。继起者有F.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
音乐会序曲
•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把序曲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标题性管弦乐曲,世称音乐会序曲,如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群岛》、《平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美丽的梅露西娜》,H.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J.勃拉姆斯的《学院节庆序曲》和《悲剧序曲》,都是交响诗的先驱。
1812序曲
•序曲用奏鸣曲式写成。共分五个部分:较长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部。
•作者在这首序曲里塑造了两个基本的音乐形象:一个是俄罗斯人民的形象;一个是法国侵略军的形象。俄国人民的形象是运用一些与民间创作有密切联系的音乐主题户或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旋律或民间婚礼歌曲谱写的;而法国侵略军的形象则是运用了法国国歌《马赛曲》的片段。
引子
•前半段:是庄严的众赞歌,由中提琴的大提琴合奏出一段缓慢、辽阔、音响丰富的庄严的众赞歌。这首虚幻、辽阔的古老赞歌,表现俄国人民和平安详的生活。渐渐的音乐变得更加庄严、宏伟、有力。接着笛声不出现了惊慌不安的音调。预示不幸和灾难的降临。
•后半段:变成了进行速度,在断断续续的军鼓背景上,木管和圆号吹出了号召性的骑兵主题。随着军鼓节奏的加强、弦乐器对位声部的起伏,音乐在一步步地加强,它描绘出俄罗斯军队在集结,人民自动地参军或参加游击队,雄姿勃勃地走向了打击侵略者的最前线。
呈示部
•主部主题由弦乐开始,以风驰电掣的旋律以及鲜明的强音和切分音描写战争场面,甚至还可以听到刀剑的碰击声和马蹄声。曲中出现了法国国歌《马赛曲》的片段,由小号演奏,以此提示入侵的法军形象。
•副部主题:两个俄罗斯主题,副部第一主题表现游击队员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思念。副部第二主题有场地和英国管奏出,优美流畅、幽默而热情,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
展开部
•音乐有进入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主部主题、马赛曲的片段交错出现,战斗渐渐激烈起来。惊心动魄的鼓、钹声描绘着大炮的轰击。乐曲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
•战斗仍然继续,但这时主部主题----俄罗斯军队的主题变得坚强有力,声势浩大。但马赛曲---拿破仑军队的主题则失去了他原有的那种凯旋和胜利的特征,它在低音区出现,而且被压缩,预示了他们的失败局面。
•两个俄罗斯风格的副部主题的再现,在这里再一次强调了俄罗斯人民的胜利,最后,整个乐队暴风雨般的齐奏下行音阶,造成了一种声势显赫、不可抵御的局面,马赛曲声嘶力竭回声般的音响被完全吞没。俄军胜利。
结尾
•引子的众赞歌的主题变成了一支庄严的凯旋歌。这时,鼓、钹和排钟齐鸣,整个乐队的音响形成了一直十分宏伟的颂歌,它象征着整个斗争的光荣结局,描绘了全民沸腾的热烈场面。引用了帝俄时代的国歌前半部作为全曲的结束。十月革命后改用了格林卡的歌剧中《光荣颂》主题。
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之后,俄罗斯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乐大师。
•他的两部歌剧《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不仅是俄罗斯歌剧宝库中的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歌剧史上的杰作。他的代表作还有管弦乐序曲《马德里之夜》等。
•此外,他还作有管弦乐曲、室内乐曲、钢琴曲和歌曲等。“让我每时每刻都和人民在一起,我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欢乐。”——格林卡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他与俄罗斯民众的亲密关系,而且也可以用来概括他的音乐创作。
卡门序曲
•作者:法国作曲家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在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都德编剧。后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和《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
•歌剧的脚本取材于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更精确的说取材于小说的第三部分堂.霍塞在受刑前对自己的身世的叙述。
交响诗(Symphony Poem)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交响诗的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
•这个题材名称是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首创于19世纪中叶。在构思上或体现某一哲学思想或一种诗的意境,或和议定的文学作品题材相联系;
•在形式上,是一种单乐章的自由曲式的标题交响音乐。
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因此他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其所作十三首交响诗以诗歌、戏剧、绘画以及历史事迹等为题材,广泛采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塑造出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
•李斯特认为:
• 这种体裁可以使“作曲家在其中再现自己的感受和心灵阅历,并与之取得交流”,
•“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得一样。”
形成与发展
•李斯特以后,各国更多的作曲家在写作交响诗时,常根据某个文学作品、戏剧、民间诗歌、绘画、历史传说或作曲家自己预先拟定好的文学情节为题材而创作,广泛运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塑造出表现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使音乐语言更为丰富,更具有描绘性、叙事性、抒情性或戏剧性的特点。
•因此,另有“音画”、“交响音画”、“交响童话”、“交响素描”、“交响幻想曲”、“交响传奇曲”、“交响叙事诗”等别称,其中有一种交响诗套曲,则是由若干互相关联的交响诗组成。
•李斯特《前奏曲》、《塔索》、《奥菲欧》和《普罗米修斯》;
•斯美塔纳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俄国作曲家巴拉吉列夫《塔马拉》、圣-桑的《骷髅之舞》;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幻想曲》;理查.施特劳斯的《英雄生涯》、《唐.吉柯德》》、《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等
•交响诗的衰落
20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的美学原则逐渐被抛弃、交响诗也因此而渐渐衰落。
交响诗从兴起到衰落,历史不足一个世纪,但他却为标题音乐和单乐章自由曲式的发展作去了重大的贡献;那些热心于交响诗的作曲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音乐作品,他们将永载音乐史册。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