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二、教学的本质和特点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特点如下: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目的;
2.……由教与学组成,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具有多种姿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三、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四、基本任务(主要目的)
1. 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5.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6. 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Ps:1.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
2.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试分析两者关系:
a.概念不同,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并不同。知识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智力并不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的发展起来。
b.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的和促进的: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五、基本环节:
教学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验与评定。
(一)备课
1. 意义: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 要求
(1)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学年(学期)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
1. 意义: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标准是:
(1)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2)使学生思维活跃;
(3)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4)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并且能够发展学生个性。
3. 教师上好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规范;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本要求,离开这一点,所有要求失去意义)。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1. 意义: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品质和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都有重要意义。
2. 形式: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等
3 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a.内容符合课标要求;b.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c.分量适宜、难易适度;d.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e.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f.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四)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 意义
(1)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2)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3)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
(4)利于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
(5)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和选拔人才提供了依据。
2. 方式:平时考查&考试
3. 学业成绩的检查的基本要求:
(1)学业成绩检查要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可靠性
(2)………………的内容应力求全面,使其既能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出学生认知结构的情况
(3)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4. 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
(1)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
(2)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此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
(3)鼓励学生创新,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Ps考试的改革
1. 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3. 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4. 关于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概念: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二、本质
(一)为什么说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客观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2.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a.认识对象的间接性&概括性;b.认识方式的简洁性&高效性;c.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传授性;d.认识的交往性&实践性;e.认识的交往性&发展性。
3. 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2.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正确处理此关系关系,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应该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2.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3.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4.贯彻此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即或者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捉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 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 贯彻此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即只传授知识或只训练思维。
Ps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1)概念不同,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2)知识的多少与才能的高低不等同,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发展起来的;(3)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和促进的+“1.、2、3”。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 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 贯彻此规律时,须防止两种倾向,即或者脱离知识进行思品教育,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或忽视思品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结合起来。
四、教学过程的结构(课的结构的基本环节、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1. 激发学习动机
2. 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
3. 巩固……。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减少遗忘、奠定基础。
4. 运用……。
5. 检查……。
论述题:
教学的规律性与艺术性并存
1.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四条)+教必有法
2. 教学的艺术性:(1)概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艺术化的手法通过优化的语言、情境环节等设计,引导学生去积极的思考问题,在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艺术性是一种达到较高水平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学水平高的综合体现。 (2)达到教学艺术性的前提是教学的规律性,然后才是艺术性。如果连最基本的教学规律还没掌握,那么多好的艺术性也是没有意义的。
3. 教学的艺术性包括:教学语言设计的艺术性;教学情境……;教学环节……
4. 教学的艺术性应该是教师一生的追求。
简答题:
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2.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3.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1. “少一些预设”,这并不是说不要预设。课前教师应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积累实践经验,精心设计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案。
2. “多一些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3. 创设开放课堂,为生成拓展空间。
4.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为”生成“营造氛围。
Ps: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据教学任务&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教学原则
(一)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他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名词解释 ps: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调节性作用。
★(二)内容(……全重点)
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为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的体现)。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b.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c.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形成血栓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d.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e.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2. 直观性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2)直观手段种类:实物直观、模象……(图片、图表、模型)和语言直……。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教学手段;b.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 启发性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以及《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都是这一教学原则的体现)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b.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c.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e.发扬教学民主。
4. 循序渐进原则
(1)基本涵义:也叫系统性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b.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c.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行教学。
5. 巩固性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的“复习是学习之母”都体现这一观点)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b.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c.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
6. 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此规律既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的教育目的制约)。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要坚持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b.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c.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7.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教学要以马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 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b.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c. 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d.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8.量力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1)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b.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责编:张立娟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