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汉语言文学

军队文职招聘考试人文与社会常识:孙子兵法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8-06-26 19:58:45

   《孙子兵法》

  (一)《孙子兵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孙子兵法》是春秋及其以前长期战争孕育的结果。

  春秋时期,是战乱频繁的时代。据《春秋》记载,在242年中,就发生过483次大的军事行动;加上多次的奴隶起义以及与战争紧密相关的聘问、朝贡、盟会等政治活动,构成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战争画卷。

  "汤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纵观春秋时期的全部历史,大量的、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诸侯兼并与大国争霸的战争。公元前770前,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一些大的诸侯国先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强了自己的国力,对东周王室的统治地位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同时,各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地盘,又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在这时期,中原地区齐、宋、晋、秦、楚等强大的诸侯国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春秋后期,正当北方各国之间的战乱日渐平静的时候,南方的吴、越两国随着各自实力的增长,称霸中原的野心也随之强烈。

  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和称霸战争,迫切需要人们对战争的规律加以总结,战争实践,也为新的军事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前提,同时,造就了一大批兵家名将,他们留心于战阵之事,潜心于兵法韬略,积极从事军事理论的研究。《孙子兵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部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

  (二)《孙子兵法》作者介绍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人。其祖父田书,因在齐景公时"伐莒有功",景公大悦,不仅把乐安作为食邑封赐田书,而且将"赐姓孙氏"作为一种最高的礼遇以彰其功。

  家族的世代为官,使孙武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并接受了家族尚武传统的熏陶。青年时代的孙武,不仅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胸怀大志,腹藏良谋。然而,正当孙武踌躇满志,欲遂平生之愿望时,国内发生的"四姓之乱"使他决定出奔吴国。

  到了吴国之后,孙武一度过着隐居的生活。一边潜心研究兵法,一边关注着时局的变化,以等待时机。隐居期间,他结识了伍子胥,并与之成为莫逆之交。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决心同楚决战,但苦于军中乏将,迟迟不敢起兵。在这种情况下,伍子胥一连七次向吴王推荐孙武,称之为"折冲销敌"之将。于是,吴王召见了孙武,并对孙武所带来的兵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书中新颖独到的见解,蕴含深邃的内涵,使阖闾茅塞顿开,遂决定以之为将。从此,孙武结束了其隐居生活,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戎马生涯。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这样评价孙武,"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

  根据1972年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该兵书共13篇,6000余字。13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计》、《作战》、《谋攻》、《形》、《势》和《虚实》组成,侧重论述军事学的基础理论和战略问题;第二部分由《军争》、《九变》、《行军》、《地形》和《九地》组成,侧重论述运动战术、地形与军队配置,攻防战术和胜败关系;第三部分由《火攻》和《用间》组成,论述了战争中的两个特殊问题。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1.重战

  《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战争不仅是各国维护其政权统治,向外扩张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强盛,一些国家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名论断,对于人类认识战争的实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慎战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贤良的将帅一定要警惕。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把握取胜的,就不能随便且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1. 战争与政治因素的关系

  孙武重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能从政治的观点和高度来认识战争,而不陷于单纯军事观点。他提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当中,"道"是根本,"道"是第一位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也就是说,国家大政要在使民从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上下同心同德,这样在战争中民众就可以为国君去死,而不怕危险。这里的"道"就是政治因素,指的是人心向背。如果能做到"上下同欲",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2. 战争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战争与经济关系密切,战争直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孙武看到了经济决定战争的实力,他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即土地大小决定物产多少,决定士卒数量,决定实力对比,决定胜利的可能性。战争的实施是以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基本条件的。孙武指出,出动十万军队作战,就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加上粮秣、装备、器材等各种费用,将是"日费千金",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是根本不行的。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消耗牵动千家万户、方方面面:"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保障,"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正因为孙武看到了经济与战争的关系,所以他提出,"兵贵胜,不贵久"。

  3. 战争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战争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的,无不受到天气和地形的制约。孙武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两种自然条件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天"、"地"和"道"、"将"、"法"等一起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在13篇中,孙武还专设两篇《地形》和《九地》来论述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利用,如:"地形者,兵之助也"、"知天知地,胜乃无穷"、"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故孙武提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第三,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

  第四,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

  (四)《孙子兵法》的地位和影响

  《孙子兵法》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军事学专著。

  1.《孙子兵法》在中国的影响

  中国历代兵家名将无不重视对它的研究和应用。曾有两百多位学者为其作注。曹操是我国古代研究《孙子兵法》的大家,他著有《魏武帝注孙子》,开创了评注《孙子兵法》的第一人,在《孙子序》中他赞扬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宋朝政府在颁布的《武经七书》中,《孙子兵法》列居第一,充分说明了它兵学经典的地位。明代的茅元仪在其编撰的《武备志》中高度评价:"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孙子兵法》在军事学方面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长期发展的坚实基础。毛泽东称孙武是"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并在他的著作中系统引用《孙子兵法》中的一些原理原则说明问题。徐向前也曾说过,"学习《孙子兵法》很好,中国的军事思想是有它自己的历史渊源的"。

  2.《孙子兵法》在国外久负盛名

  在唐朝初期,《孙子兵法》传入日本,18世纪下半中传入欧美等国,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目前,世界上有多种《孙子兵法》译本,它已被很多国家作为军事研究的必读书目。在美国,《孙子兵法》中的有些原则,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被列入《美军作战纲要》,以指导美军的作战训练。特别是其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已被美国当成其对外实施"威慑"战略的理论来源。

  除了在军事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外,《孙子兵法》中的很多思想、原则已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经济、体育竞赛等诸多领域。

  总之,《孙子兵法》是古今中外军事学术史上的一部出类拔萃的兵书,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尊崇,并且现在仍享有巨大的声誉,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责编:张立娟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