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产生
1618—1648年爆发的“三十年战争”正处于欧洲从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从中世纪国际关系向现代国际关系转换的阶段。它是欧洲在这个大变革时代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这场旷日持久、时断时续的战争的参与者差不多包括了欧洲所有的国家,战争几乎是全部在德意志的土地上进行的。这场战争的背景错综复杂,欧洲各国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政治、经济、领土、霸权以及宗教的矛盾和纠纷交织在一起。
“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则发生在东欧的波西米亚(今捷克)。“三十年战争”一般被分为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年),丹麦阶段(1625-1629年),瑞典阶段(1630-1635年),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年)。用以划分阶段的国家通常是那一阶段作为新教主力与哈布斯堡帝国对抗的国家。
1648年10月24日在与威斯特伐利亚相邻的两个城镇闵斯特和奥斯纳布鲁克分别缔结的条约被统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是在新教势力取得相对优势的情形下进行的,这种实力对比在和约中有所体现。和约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是领土问题。其次是解决宗教问题。第三是确定德意志国家的体制。“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国际关系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和约》确定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原则,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欧洲未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影响深远,在国际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它开创了一个先例,即以“会议” 解决争端。其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明确规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原则,确认了国家主权的平等。第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第五,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了加强,其中在法国体现最为明显。最后,和约还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为主权国家间经常性的政治经济交往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持续达30年之久的全欧规模的战争,而且也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它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还不带有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它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被卷进来了。它们先是为宗教信仰而战,新教诸侯与天主教势力势不两立;接着又抛开了宗教外衣,为赤裸裸的国家(或准国家)利益而战,宗教信仰不再是划分敌我的主要依据。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民族君主国的兴起、主权观念的出现和国际政治的世俗化这些在中世纪就已经酝酿成熟的欧洲新现象,现在有了一个被大家(除罗马教皇外)所共同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结局。欧洲国家的组织形式真正开始走出了中世纪。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涵内容最广的一个体系,并且对后来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实际上,现代国家关系中的主权原则,解决国家纠纷的国际会议方式和国际条约对参加者的法律约束力等,都是由威斯特伐利亚最初奠立的。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