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新闻媒体并非“社会公器”
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器” 的论点,近年来多次出现,广为传播。比如,2003年2月27日,某报在长篇座谈摘要中谈到“媒体的社会功用究竟应如何看”,一位教授认为:“媒体应该是社会公器”,“是公共信息平台”。“媒体的首要功能是进行社会监测,并把观测到的东西告诉公众。”还说,“当务之急的是应该发挥媒体社会公器的职能,抵制各种利益集团对它的侵蚀。”
上述论点来源之一是西方传播学。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同威廉•波特合著的《传播学概论》》一书中,关于“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首先提到的是“环境监视”,也称“社会雷达”,承担为社会公众“寻求和传知信息”的责任。该书还把传播者比喻为“看守人、宣讲人”。
媒体是社会公器,为社会公众效力等论点,听起来超然、公正,相当诱人,也有一定道理。比如,媒体对于气象、天灾等自然现象的报道,可以说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可是,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媒体的报道能不偏不倚吗?!世界各国的伊拉克战争报道,为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丰富材料。2003年9月,《中国记者》发表林枫写的题为《战事同一报道通异 媒体并非社会公器》的文章,该文如下:
2003年3月25日,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在题为《世界媒体谨慎注视美国》的报道开头指出:“世界各国记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共同采访伊拉克战争的机会,并对这场冲突做出了迥然相异的报道。”中国《参考消息》》3月27日转载此文时,加了一个醒目的标题:“战事同一报道迥异”。这就点明了全球伊拉克战争报道中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提出了可供新闻界内外深入思考的一些问题:这种现象表现怎样?产生的原因何在?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主战反战,针锋相对
对于“战事同一报道迥异”现象,《华尔街日报》的上述报道是这样描述的:“美国一些随军记者显然脱不开与本国军队的关系,在报道部队进展时使用了‘我们’这个代词,而非美国的随军记者在报道时则显得比较超然。”
“在政府坚决反对战争的法国,全国上下似乎都在质疑美国关于伊拉克问题的官方说词。”
“在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和最大的私营电视网长时间转播了半岛电视台播放的美军战俘画面。美国政府禁止美国电视网播放这些画面,意大利访谈节目的观众拨打电话,批评这是一种新闻审查行为。在德国,媒体对美国的新闻机构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得出的结论认为,美国媒体已经进入了‘一体化’状态。”
4月2日,《今日美国报》刊登一篇题为:《全世界媒体同情伊拉克而对美国的报道持谨慎态度》的报道。认为,全球媒体这些天铺天盖地的伊拉克战争报道的语调,可能会让美国人感到惊讶。“无论从英国广播公司(BBC)到德国第二电视台(ZDF)的电视节目,还是从西班牙到曼谷的报纸,人们都能感受到报道明显反对战争,偏向被围困的伊拉克人民。这些报道往往用情真意切的第一人称写成,内容多为记者对医院或被炸毁房屋的所见所闻,还配有伤亡者的照片,而这一切决不会在美国的媒体出现。”
《今日美国报》说:“目前,似乎很难说服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媒体站在美国的立场上。这在中东地区不足为奇。”“最近,约旦的《宪章报》热情赞扬伊拉克人对联军的英勇反抗并对美军声称有数千名伊拉克士兵投降的说法提出质疑。”“但是,即使是在其政府支持美国的国家里,怀疑主义也是占了上风。在英国,老牌的国有广播公司(BBC)已经遭到政客们的指责,说它报道伊拉克方面的观点太积极。”“当然,在高度政治化的欧洲,新闻报纸和电视台都会大张旗鼓地宣扬其主子的政治路线,因而读者和观众也会随波逐流。”南非“报纸的头条都是哀悼死亡的伊拉克平民和赞扬前往巴格达充当‘人体盾牌’的南非人的文章。”(参考消息)4月11日)
上面两家美国报纸,对于世界上多数国家新闻媒体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同美国“迥然相异”的状况,作了相当准确的概述。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何在?
立场不同,利益不同,报道也就不同
日本《每日新闻》》4月3日刊登记者的报道,谈在美军中央司令部前线指挥部采访的感受。报道说,在各国记者云集的新闻中心,“我切身感受到了战争报道的艰难和各国媒体报道立场的不同。”“美国和伊拉克都想最大限度地利用媒体。”“但是,无论是美国还是伊拉克,愿意提供给媒体的只是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参考消息》4月12日)
上文提到的《今日美国报》的报道也认为,对待伊拉克战争报道问题,“似乎很难说服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媒体站在美国的立场上。”
世界上多数国家媒体的立场,同美国主流媒体的立场不同在哪里?首先是对待伊拉克战争的立场不同。主战反战,针锋相对。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在战争问题上立场不同,也就是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立场不同。正如法国《欧洲时报》3月26日文章所说,“美国人可以弹指之间灭掉萨达姆,但恐怕仍难逃过‘失道寡助’的下场。”“席卷全球的反战声浪此起彼伏,源源不断,美国国内的反战呼声也在兴起。”“这说明即使强大如美国,没有联合国授权就动武,照样在外交、法理和道义上输分,大失民心。”“蛮横如布什,失去了联合国的授权,也就失去了世界人心。”(《参考消息》3月28日)世界上多数国家媒体反对美国主导的伊拉克战争的铺天盖地的报道,正是席卷全球反战声浪的真实写照。
《俄罗斯报》》4月8日的署名文章,从广阔的角度思考伊拉克战争中和战后美国同其他众多国家的对立、矛盾。这些都是美国媒体同世界多数国家媒体立场、利益不同的重要根源。文章中提到从经济角度思考:“伊拉克战争因石油而引发。”“石油比国际法更有分量,石油就是发言权和武器。”从地缘政治角度思考:“美国在战中和战后都将遭遇到对它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反抗。”从文明的角度思考:“在价值观上不仅东西方之间,而且在西方内部也出现了分歧。”“各种文明在冲突对撞。”从军事角度思考:美国取得的“将是一个得不偿失的胜利。”“美国开始剥夺别国的主权。”“每个国家都可能受到军事挑衅。美国以军事方式与世界对立。” 另外还有民族和宗教角度的矛盾。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