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劝服理论
劝服理论:即说服理论,是传播效果研究中的重要成果。这节课结合本理论来看一下传播效果产生的一些方法、技巧。
1、耶鲁研究
A.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所进行的传播研究称为耶鲁研究。
B.耶鲁研究的宗旨:“提出科学的见解,以辨别哪些条件可使这类或那类劝服性传播效果有所增加或减弱。”(霍夫兰)
三特点:
(1)以态度问题为主攻方向,主要致力于基础研究和理论探讨。
(2)从心理学或相关学科引申出理论上的创见。
(3)主要从传播来源、传播技巧和传播对象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强调通过控制性实验测试一些命题。
2、态度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大范畴。一般而言,态度是指个人或团体对某事、某物或某种观念的心理倾向。传播学中的态度研究包含三个部分:
认知:形成态度的基础。 情感:关键支配作用。 行为:情动于中发于外的自然结果。
总体来看,耶鲁研究是态度改变研究中最杰出的表率,耶鲁学派主要从传播来源、传播技巧(方式)和传播对象三个方面进行传播效果研究。
一、从传播来源看传播效果
1、传播来源的可信度。1951年的霍夫兰和韦斯的实验。
实验结果:
(1)提出“可信性效果”概念:高可信度信源比低可信度信源更能说服人,传播效果大。
(2)“休眠效果”的发现。
2、传播来源的知名度
(1)知名度与威信相连:名人效应。
(2)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的个人特点可以永远被看做是他所拥有的最有效的劝导手段。
社会学家E•阿伦森参与的两项实验:
1、女生评诗实验。2、小学生听演讲实验。
实验结果:在相同的劝服对象面前,威望高的人比威望低的人更能左右人们的认知。
3、传播来源的动机
(1)阿伦森的虚拟罪犯辩解实验。
(2)实验结果:当传播者动机与本人利益相反时,劝服力量最大。
二、从传播技巧看传播效果
耶鲁研究的四个命题:1、一面提示还是两面提示;2、明示结论还是寓观点于材料;3、诉诸理性还是诉诸感情;4、诉诸何种程度恐惧传播效果佳。
(一)“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
(1)霍夫兰针对二战后期战争现实的实验。
(2)一面和两面提示的消息主题相同:即战败德国后,对日作战至少要持续两年以上。
(3)实验结果:
1、无论一面提示还是两面提示,都取得良好效果,控制组态度没有变化。
2、受众既有态度影响了传播效果。如果受众一开始倾向于反对传播者观点,两面提示效果大;反之,一面提示效果大。
3、对教育程度高的受众,两面提示效果好;对文化程度低的受众,最好只说一面。
(4)两面提示的后续研究:
1、贾尼斯的“反宣传”实验(1953年)
A.结果显示:对未受反宣传影响的人而言,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都有效,但在接受反宣传的人那里,原先接受一面提示的人几乎都受到相反观点的影响,而原先接受两面提示的人态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B.贾尼斯认为,两面提示包含相反的观点,像接种牛痘疫苗一样,遇到对立观点有较强抵抗力。
2、预防接种理论
借助于医学比喻,麦奎尔提出:未受过挑战的信念有脆弱一面,经过“低菌环境锻炼”,才能更好维护。人获得抵抗力的两个途经,滋养与预防接种。就产生抵抗力效果而言,接种比滋养更有效。
3、“两面提示”谁在先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二)“明示结论”还是“寓观点于材料”
(1)霍夫兰1952年实验。以“美国是否应该实行货币贬值政策”为题,实验者分为两组。
(2)实验结果:就纯说服效果而言,前者大于后者。
(3)不能因此就证明:“明示结论”通常比“寓观点于材料”说服效果大。罗斯福被属下劝服。
(4)总结:论题比较复杂,说服对象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情况下,应“明示结论”。
(三)诉诸理性还是诉诸感情
(1)实验:1936年,精神分析学家H•H•哈德曼等人的实验。设计两种号召选民支持社会党的小册子,在三个选区分发。
(2)实验结果:诉诸感情比诉诸理性效果好。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四)诉诸恐惧程度(恐惧诉求)
(1)恐惧诉求:指在劝服信息中夹杂有威胁性成份,使受众产生惧怕心理,借以达到预期劝服目的。
(2)两种意见:最轻微恐惧能产生最大效果;只有强烈恐惧才能触动受众。
(3)实验1:贾尼斯等设计的实验。(牙病恐惧)。实验结果:宣传一种主张时,轻微恐惧效果优于过渡恐惧,后者容易引发心理抑制反应。
(4)实验2:社会心理学家霍华德•利文撒尔的实验。(接种破伤风疫苗重要性)。实验结果:接受高度恐惧信息对象对破伤风看法改变最大。
(5)结论:恐惧程度视传播内容而定。
三、从传播对象看传播效果
(1)传播效果受传播者“既有倾向”影响。
(2)人口统计学属性(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
(3)社会属性(人际网络、群体归属、个人经验经历等)
(4)心理属性(个人性情、兴趣、人格等)
(一)听从性 (persuasibility)
(1)可说服性,与自我评价和个人心理特征密切相关。
(2)自我评价高低、自我感觉状况、内心是否谦卑与“可说服性”的关系。
(3)个人心理状态:自信心强弱(社会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状态等)。
决定听从性大小的个人特征:
1、心怀敌意的人/心怀善意的人; 2、想像力贫乏者/想像力丰富者;
3、内向性的人/外向性的人; 4、具有保守倾向的人/具有社会进步倾向的人。
(二)意见领袖对于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三)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的影响。
总结:
(1)传播效果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受传播来源、传播方式、传播对象等因素制约,但这不意味着大众传播的效果“有限”或“无力”。
(2)传播效果研究不能仅仅集中在态度和行为研究上,应从传播作用于人的更早的认知阶段考虑问题,并把大众传播效果作为宏观、综合的效果来把握。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