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新闻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把数字写活的方法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12-23 18:39:22

 把数字写活的方法

运用创新思维,运用多种手段,尽可能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让它以一种可感的形式出现,赋予数字以生命,让它们“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引起受众的联想和想象,产生一种审美的感受。

1、运用演算方法,把数字写活

受众怕数字太多,原因就是数字太“虚”,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这时候,对数字进行一下“实化”处理,予以换算是必要的。比如中央台经济半小时在报道洋医院消费时,说到他们那里生一个婴儿需要6000美金。为了让受众对这一数字有个更具体的认识,紧接着做了一下换算“相当于普通医院顺产16个婴儿的费用”。这样一解释,受众就可以理解洋医院的消费是什么样的档次了。同样是该栏目,在处理市话上涨6.4%的一个报道时,是这样解释6.4%的:一位消费者说,上涨前我一个月的话费在40元左右,上涨后,电话量不变,话费在50元至60元。受众一下子明白了话费上涨对自己的具体影响。

有时候受众不喜欢经济报道中的数字,是因为这些数字都是游离于他们的生活之外的,记者没有找出与他们相关的数字,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说话。换个角度,重新去审视经济生活中的数字,通过演算把数字同人们的生活相联系,新闻报道也不那么枯燥了。比如:市统计局提供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往年相比增长很快,这是一个可写的经济新闻,如果从官方的统计分析去写,肯定又会掉到数字陷阱里去,但通过计算,把“总量”这一数字变成“人均”,然后结合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居民储蓄,再对一些商场的购物者进行了随机采访,从消费者的角度,去看消费数字的变化,这样就可把数字写活。

2、选取修辞的方法,形象化地运用数字

(1)数字的夸张

数字一旦到了文学家的笔下,便任他们的巧妙驱遣,生发出夺目的光彩。杜甫《古柏行》中的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用来极古柏高大的气垫,近能接巫山之云,远可通川西的雪岭。这是对古柏进行的艺术上的夸张,目的不在“细画须眉”,而是作艺术概括,使描绘的事物“神情毕肖”,表现了强烈的主观感受,这样写更能显示艺术的真实,激起读者的共鸣。对这两句诗,现在恐怕再也不会有人象沈括那样迂腐直解,认为古柏“太细长”了。用数字突出对意象的主观感受,扩大这种感觉的模糊性,以满足主题表达的需要,如今已成为公认的夸张手法。

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想象,而神奇惊人的想象总是通过大胆的夸张表现出来的。数字入诗,古今作品里比比皆是。我们不妨再欣赏一下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

这首诗在数字的运用上共有六处,而有五处是采用了夸张手法。“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这是诗人郁满于胸中的感情的沸腾!“千金”,是高度的自信。没有“千金”这个数量的夸张,便不足以表现那不为金钱所役使,反倒要役使金钱的宏大气度。接下来的“三百杯”到“斗酒十千”的数量的增大变化,不正是诗人“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感情的浓重变化吗?不正说明了诗人的内心深处在充分肯定人的自我存在价值的同时,又对历史和现实做了冷静思考的深沉吗?所以再一次爆发出“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愤激至极的感情大波。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万古愁,是诗人思想感情发慌的脉络,也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凝聚点和爆发点。这大数量的夸张,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读者仿佛也处于混沌洪荒的宇宙中,这个宇宙里弥漫着万古愁云,有一个在现实生活的打击下仍然奋力抗争,愤然顶天立地的悲剧壮美形象。如果去掉几处的运用,整首诗会黯然失色。

可能有人认为,新闻不同于文学,运用夸张的手法同新闻的真实性背道而驰。这就胶柱鼓瑟了,新闻本是滥觞于文学,文学的一些修饰手法对新闻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通常新闻的数字不是太大是太小,都会落入直觉的“盲区”。通过夸张法,适当放大或缩小,使它正好落入直觉的“主轴线”上,就会产生意外效应。这也是一种报道艺术。

例如,法新社1982年的消息《联合国去年印发文件首尾相连长达27万公里》,其对数字的放大处理就很成功:“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到27万公里。已卸任的一位联合国高级官员说,照此计算,联合国的文件逐页铺起来,两年内即可到达月球。”

消息不写“去年联合国文件印发了多少多少”,而是以“27万公里”为相对值,以地球与月球的距离参照进行放大,联合国的“文山”之高不能不叫受众大吃一惊。

在运用夸张手法时,还可以对有些太大的数字进行缩微。因为人们对抽象数字的直觉和想象能力,有一定限度。数字太大,人们只是朦胧地觉得它大,而缩小到几千分之一或几万分之一,落在直觉和想象力的范围之内,反而清晰明白。这种缩微方法,统计学上常用。如:1986年,我国生产自行车3229万辆,比上年增长9%,这些数字不易为受众理解记忆。当年1210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时,是这样处理的:标题是《全国自行车一秒产一辆》,导语写到:“平均每滴答不到一秒钟,就有一辆自行车出厂。”像这样的巨大数字虽然缩小了,但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受众会形象感知国家自行车生产的速度之快,一“大”一“小”形成强烈反差、错位,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强刺激、大震憾。

2)对比法

运用数字,最好采取对比的手法。对比,可使受众对数字理解得更加清楚、更加直接。不过,在比的时候,应注意既有可比性,又有可读性,避免数字满目。比的方式有纵比和横比,自然数比和百分数比,通过各种数量关系的比较,在数字的增减变化中佐证事物的本质。这是目前传播者使用较多的一种手法。

还有一种对比,它不仅仅停留在数字的比较上,而是通过数字的比较,含蓄地道出一种超越数字本身的不言而喻的意义。

例如,把一组有关联意义的数字放在一起,尤其是标题中,让读者自己去比较,常常能收到发人深省的效果。请看这样两个标题:银川:2000个果皮箱3年被偷光(载《人民日报》20031175版);杭州:一夜烟花节垃圾600吨(新华社杭州2003119电)美国《哈特福德报》曾刊发一篇《从数字中看变化中的美国》的新闻,文中有一段是这样使用数字的:“在这个国家里,人们每年用2.81美元购置落地钟和收音机,而用在残疾儿童身上的钱不过1.54亿元;美国是给人们提供机会的地方。过去10年间,这个国家百万富翁增加3倍,达22.2万人,然而,不幸的是他们中有1.8万人亲朋故旧全无,还有6.1万人是寡妇或鳏夫。”这种不动声色的比较,富有潜台词和内在力,更能引发受众深层次的思考和领悟。

(3)比拟法

比拟可把干巴、无形的数字变为能够感觉得到的事物。例如198875的《北京日报》在报道我国年纺纱能力的一篇消息中,是这样处理数字指标的:“如果用我国一年生产的棉纱织成布,给地球做条‘围巾’的话,这条‘围巾’可绕地球650圈。这是我国的年纺纱能力——2600万锭,居世界首位。”

再比如,1991825,乐山大佛修复工程竣工对游客开放。修复后的大佛身高71、宽10,头长14.7。《四川日报》在报道时,是这样描述的:“大佛有25层楼高,相当于32个篮球巨人穆铁柱的身高。它的每个脚背上可以停5辆解放牌汽车,脚的大拇指甲上,可以摆上一桌酒席。”

上述两则消息没有直白地罗列数字,而是利用读者对“围巾”、“地球”、“楼房”、“穆铁柱” 等比拟物的熟知程度,巧妙地将数字与它们联系起来,使数字活化为人和物,增强了消息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应该说为大多数受众所理解、接受

3、采用转换的方法,使不易理解或不易捉摸的数字,转换成易于理解、易于捉摸的数字

(1)替代法

替代法    用受众熟悉的数字或与数字相关联的其他事物,去代替人们感到深奥、陌生的数字,达到易懂易记的目的。比如,1981124《长江日报》刊发的一篇批评某大队大吃大喝的报道《一次支委扩大会  吃掉“白菜两万斤”》,这个大队是武汉城郊的一个蔬菜队,消息以“2万斤白菜”替代办酒席的400多元花费,是因为受众对白菜太熟悉不过了。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2万斤白菜”不知能解决多少家庭一年的吃菜问题。看似一个简单的替代,但读者从这个量上可以看出那几个支委“吃公家”的丑态,使消息具有了浓郁的感情色彩和强烈的战斗性。

又如,2003113,新华社发的《微型“金弹”可抗癌》的消息,介绍的是美国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纳米级的微型“金弹”(由黄金制成的微型小球,小球中心含有少量云母)可对付癌症。这个“金弹”究竟有多小?消息写到:“5000粒加起来才与一粒芝麻大小相当。”这样表述,受众很快会产生联想,“金弹”的“纳米”形象自然会深入脑海。

(2)筛选法

筛选法 即从繁多的数字中精选出最有代表性、最能揭示新闻价值的数据运用到新闻中,其他的一概舍去。例如:2003114《人民日报》一版刊发的《山西推进节水农业》一文,按常规思路,记者要使用该省投入多少资金、动用多少人次劳力、修建多少节水工程等数字,但这位记者(名字叫罗盘)没有。他紧紧围绕节水工程给农民带来实惠这一主题,精心给读者算了一笔“节约账”:“首先是节地。长治县南呈节水增效园区的同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地下输水管道取代地渠后,每亩可节约耕地0.02亩,全园区2973亩灌溉面积可节省耕地面积59.5亩。其次是提高了产量。闻喜县节水灌溉园区的2000亩大棚改用滴灌后,平均每亩增产600公斤,按每公斤蔬菜1元计算,亩增收600元,总计增收120万元。在全省实施旱作节水的农业区内,平均每毫米降水量就可生产粮食0.55公斤,相当于每亩节约用水21立方米,农民靠此每人每年可增加纯收入140余元。”

又如:新华社记者夏兆龙198710月写的《血染华尔街》,在现场素描中巧妙地穿插数字,使数字变成了鲜活的材料,化成了具体的形象。他在描写人们抢购刊载着股票狂跌消息的《纽约时报》增刊的情景后,写到:“买到报纸的人就站在人行道上、大街中间,或靠在路边汽车上,聚精会神地读着: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降508.32个点,超过大萧条开始的19291028!成交额6.04亿元,最新历史记录!今天一跌,5000多亿美元化为乌有。这个数字几乎等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这里的数字同人的活动融化为一体,变成了贴近每一个受众的形象。

再如:1988年《环球》第10期刊登的《888888分在西德》这篇新闻,记者根据德国人崇尚“8”的习惯,在消息中“不厌其烦”地重复出现一个又一个“8”字,这样的数字对受众来说,是饶有趣味的,不仅不能回避,而且还要从特定的报道角度或新闻背景出发去设法寻找。

(3)“翻译”法

“翻译”法  对一些部门难以看懂的专业数据,传播者应学会运用“翻译”的办法,把它们转化成普通受众易于理解的数字。

原《科技日报》记者郭梅尼在她的《新闻的生命之源》一文中,曾记述了她采访报道一位光纤通讯专家的经历。专家向她介绍,发展光纤通讯要解决几百个尖端技术难题,并以生产光纤为例说,生产光纤的原料是石英,石英可以说到处都是,但提纯却是一个技术难题。郭梅尼问它的纯度是多少?专家说:“10-9。”她记下了这个数据。写作前,她对这个数据作了如下“翻译”:

——10-9

——即10亿分之一,

——即10亿克中只含有1杂质,

——10亿克=100万公斤=1000吨。

于是,在她的访问记中出现了:“一位专家拿着一根熔炼过的石英棒说,里面的有害杂质含量,必须低于十亿分之一,达到这个纯度是一道难题。十亿分之一是什么概念?20辆载重4吨的汽车,拉上1000吨提纯的石英,它所含的杂质,只有1!”

一个大得像天文数字般的科学数据,经郭梅尼一“翻译”,哪怕是一名小学生,也读得懂、记得住了

4、运用图表办法,使繁琐的数字变得一目了然。

近年来,以列表或图示的方法报道新闻不时出现在媒介上,特别是在体育比赛和成就报道这类新闻中,更被大量运用。比如,20031112《人民日报》第5版《高校学生党员70万》、2003114新华社发的《花旗集团成为全球最大金融集团》就是很好的图表新闻。让人感到新闻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

四、结语

我们要正确认识数字的重要作用。新闻事实发生后,数字作为客观事实的一部分而存在,有其独特的作用。传播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对其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科学的态度是正确认识它,然后反映它,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传播者应学会通过数字观察问题,时时刻刻注意,看上去枯燥干巴的数字,被不同人所用,用在不同的新闻中,便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具有政治色彩。例如,长期以来,美国多数媒体对越南战争中越南人民的死亡数字只字不提,但却念念不忘报道美军的死亡数字:5.8万人;对美军失踪人员,也是不厌其烦地报道。事实上,当时有650万人口的越南,至少有250万人丧生;美国失踪人员大约为2000人,而越南失踪人员为20万人。对两次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中伊拉克、阿富汗士兵伤亡数字的报道,美国多数媒体一直模糊不清,对平民伤亡更是避而不谈,更不把双方的伤亡进行对比,从中不难看出美国媒体的“良苦用心”。

再就是警惕数字迷信,特别要防止滥用数字进行政治说服。这在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是有前车可鉴的。20世纪50年代末,一段时间内,“浮夸新闻”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全国各报都登载粮食亩产万斤、超万斤,大放“卫星”、连出“状元”,以致酿成“国难”。当然,“浮夸新闻”的出现并不是所有新闻工作者愿为,这与当时党的工作指导方针失误有关,但媒体实事求是精神的缺失,对“浮夸新闻”的形成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运用数字无小事。运用创新思维,运用多种手段,尽可能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让它以一种可感的形式出现,赋予数字以生命,让它们“活”起来、“动”起来,使数字为新闻所用,真实而形象的再现现实的世界。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