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民族与现代国家建设
1648年《威斯特法利亚和约》后,欧洲出现了诸多现今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是权力和民族共同体的结合。
民族国家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指的现代国家概念。
民族主义:当一个民族不愿意服从一个权力时,就开始了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民族主义。
民族观直接影响着现代国家的组织形式:在国家建设意义上,有两种流行的民族观:
一种是政治性的,一种是文化性的。
政治化的民族观:
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这样民族有了自决性质,即把国内的族群看做是政治集团,强调其整体性,政治权力和“领土”疆域。(如,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自治州等,将民族问题制度化,收到严峻的民族主义问题的困扰,在决定用“民主的方式”处理之后,收到民主化推动的民族主义,迅速发展,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文化性的民族观:
文化性的民族观实际是族群关系的一种表达。
“族群”一词出现于20世纪并在美国使用较多,用语表示多族群国家内部具有不同发展历史、不同文化传统,甚至不同体质特征但保持内部认同的群体,这些族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被归类于这些社会中的“亚文化群体”。
“族群”与有领土联系的政治实体“民族”不同,存在重大差别。
族群主要被视为文化群体,即承认存在某些共性,但更愿意从分散的个体角度来处理族群关系。在强调少数族群的文化特点的同时淡化其政治利益。
中国由于族群概念的“文化化”,使得中原地区融合周边的思想瑰宝,最终形成以中原汉人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是以“族群”而非民族观念处理少数族裔问题。
三、阶级与现代国家建设
划分阶级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 客观性的物质条件
第二, 主观性的阶级意识条件。
形成阶级意识的主要方式:一,在政治斗争中形成,具有“自发性”,即因政治斗争激发。
二,在政治斗争中构建,通过引导,动员,灌输而构建。
“等级地位”是建立在某种特定的方式和含糊不清的阶级地位之上,由财富,技能等原因决定,在一个阶级内部划分的不同等级,而来自不同阶级的人可能享有同样的等级地位。
阶级关系在现代国家建设中的意义:
第一,不同的阶级关系决定了现代国家建设的道路的不同
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三种路线:资产阶级革命道路(英法美),法西斯主义道路(德日),共产主义道路(中俄)。各国内部阶级力量对比,解释各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原因。
阶级关系还直接影响国家转型。城乡二元化的阶级表现出的两党制,泰国“黄衫军”与“红衫军”轮番抗争以及导致的政权更迭。菲律宾选举暴力告诉我们,同质化的精英结构不利于民主巩固,而同质化精英结构的背后,则是世袭性的阶级关系和贫富两极的利益结构。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的政治转型告诉我们,在贫富两极化的利益结构和阶级关系中,不但很难存在一个巩固的民主,而且很可能是一个充斥暴力、动荡、腐败的坏民主。
第二, 阶级关系不但包括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关系,还应包括国家与统治阶级和被统
治阶级的关系,及阶级分析涉及的是国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三种政治主体。
第三,在方法论上,宏观抽象的阶级关系通常以利益集团政治的形式表现,即强势利益集团和弱势利益集团的背后往往是不同的阶级结构。在国家建设过程中,阶级冲突更多的是以利益集团的冲突形式表现。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