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莎士比亚创作的意义
莎士比亚艺术对于欧洲文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启蒙文学家公开打起莎士比亚的旗帜,提倡新文学。
伏尔泰第一个向法国人民推荐了莎士比亚;
莱辛在《汉堡剧评》中以莎剧为范例,反对僵死的古典主义; 歌德在莎士比亚的启蒙下摆脱了宫廷文学的影响,他在《莎士比亚的命名日》(1771)这篇演说中谈到学习莎氏是他创作的转折点:“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说我一生都属于他了。”“我毫不犹豫地将古典戏剧像敝履一般抛弃了。”
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家把莎剧视为典范,当做他们美学理论的依据。莎士比亚创作无比丰富和自然,对于现实的无情揭露,富有诗意的热情,给他们很大启发。
20—30年代,法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打着莎士比亚的旗帜与古典主义进行斗争,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把莎士比亚当做近代艺术的代表,并学习莎剧,写了《欧那尼》,在舞台上一举击败古典主义。
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写《拉辛和莎士比亚》,作为他的文学宣言,提出要学习莎士比亚,创作新文学。
现代派作家学习他对异化的描写,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和《残局》重复了《李尔王》的残局。
莎士比亚在中国
根据已经发现的史料看,莎士比亚的名字最早是由外国教会人士介绍到中国来的。清咸丰6年(1856),上海墨海书院刻印了英国传教士慕维廉译的《大英国志》,里面提到“舌克斯毕”,即今天通称的莎士比亚。光绪8年(1882)北通州公理会又刻印了美国牧师谢卫楼所著的《万国通鉴》,其中也提到“英国骚客沙斯皮耳者,善作戏文”。 我国晚清思想界的严复和梁启超最早在译著中提到莎士比亚。严复译为“狭斯丕尔”。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1902)中译为“莎士比亚”,这就是我们今天通用的莎士比亚译名的来历。
莎士比亚剧本演出和翻译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在五四运动后才开始介绍到中国。田汉、曹禺等都翻译过莎氏的个别悲剧,莎氏的一些主要戏剧如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和《第12夜》,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奥瑟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都曾在我国舞台上演过。 莎士比亚戏剧的中文译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陆续出版,主要译者有朱生豪、曹未风和梁实秋。朱生豪(1911-1943)从24岁起开始业余翻译莎剧,32岁病逝时共完成翻译莎剧31个,对莎剧的翻译出版作出了贡献。解放后补译了尚缺的6个历史剧和全部诗歌,在1978年出版了较完备的《莎士比亚全集》。
责编:刘卓
上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性格化语言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