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公共治理的实践
被广泛运用,在一个国家的内部也分别呈现出立体式的治理模式,不同层级的共同体单位按照新的治理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取得了上下互动的新局面。
一、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模式因为哲学观、社会效益观、利益观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四种主要模式。
四种模式分别代表了不同的1、国家价值和政治导向 2、选择了不同的治理逻辑 3、反映了不同国家利益阶层的特殊要求。
胡德从文化网格理论入手,将国家治理的实践概括为四种:
等级主义的公共管理、个人主义的公共管理、平等主义的公共管理和宿命论的公共管理。
1、等级主义公共管理
特点:高团体性、高网格性
高团体性:个体听命于制度结构,集体优先,个人第二位。
高网格性:没有空间采取临时性行为方式,存在大家都知道的普遍规则,不太相信固有的自我组织和自我掌控过程。
生存空间:一些老牌的具有悠久官僚制传统的国家:如法、德。
2、个人主义公共管理
特点:低团体性,低网格性
关键的假设:世界是由理性的自我主义者构成的
个人主义观点的核心:竞争与竞赛。
物质性激励结构成为公共管理设计的中心环节。
强调公共服务中心的竞争:制度性竞争(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和中间政府的竞争)、个人竞争(争夺政府职位)。而非有序的等级制。
生存空间:英语国家
市场化,契约外包,私有化,竞争投标都是个人主义原则的逻辑外显。
3、平等主义公共管理
起点和核心原则:团体主义的合作行为。
至少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团体自我管理、相互控制、面对面责任的最大化。
组织内控制:强调控制过程的相互性: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能够互相监督、控制
组织外控制:公共服务的制造商对顾客的面对面责任的最大化。
不仅仅注重过程,更注意结果。
它希望最大限度地缩小政策产品制造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也希望减少组织中高层官员与一般人员的差别。
社区参与,强调授权等治理实践是平等主义原则被采用的表现。
4、宿命论公共管理
特点:高网格、低团体性
高网格:在高度网络化,个人难以摆脱网络规范和束缚的条件下出现的
低团体性:个人缺乏合作,反对合作,接受既定网格下的命运。
“宿命论综合征”
宿命主义的特征:缺乏信任和缺乏集体忠诚——反对参与和集体行动——导致缺乏对官员的有效监督——官员没有动机保持诚实、勤奋的行为——加深了社会普遍的不信任——宿命论综合征
为了克服宿命主义:创造出“游戏机模式”
借鉴游戏机的原理,利用组织内部的人为随机性设置来达到控制不负责任和违规行为的目的,从而提高组织效能。
实践中:新加坡的高级职员轮岗制度来反腐,英国税收部门建立了类似的游戏机组织形式。
二、城市治理
全球化推动下的城市政治特征:
1、地方政治日益重要,成为制定发展战略的焦点。
全球化资本的快速流动,中央政府对资本进行强力控制的希望比较难以实现,使得地方政府享有越来越多的主动权和组织协调的机会。还显示出跨国合作中的重要性。
2、经济政策和劳动力政策较社会政策更能动员地方的政治力量。
不少城市因此被称为“企业家城市”,地方政治家和行政官员日益肯定采用企业家的立场。
3、地方政治行为不仅包含地方当局,也包括一系列私有与半公共主体。
地方政府在商贸、土地开发、房地产领域逐渐形成与私营机构和社会部门的合作与共赢关系。
城市治理的几种模式:
1、管理模式
口号:让管理者管理,强调专业参与而非政治精英的渗入,
目标:增强公共服务的生产和分配效率,让消费者挑选产品和生产者。
手段:公共服务承包,内部市场,授权管理者。
2、社团模式
主要参与者:各个利益集团
主要目标:确保以集团成员的利益塑造城市的服务和政策。
关键手段:包容,使所有主要的行为人及其利益进入城市的决策过程。
这种模式削弱了财政平衡,因为利益集团强调各种公共开支,却没有有力手段去增加公共税收。
3、支持增长模式
主要参与者:商界精英和当选的地方官员。二者在推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利益共享。
主要目标:实现长期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手段:运用政府手段如城市规划、中央政府的资源、建造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城市形象以吸引投资。
4、福利模式
主要参与者:地方政府官员和国家的行政机构。
主要目标:短期,确保国家基金的流动以维持地方的活动,长期不甚明了。
手段:依赖地方与较高层政府的网络关系来获取更多的中央资源实施地方福利事业,推动地方公共服务和公民生活的发展。
影响城市治理模式的因素:上层政府的力量、地方政治精英的追求、知识技术人才的贡献、利益集团的讨价还价、政府的责任。众多因素在互动中发展。
三、跨地区治理
跨地区治理的优缺点:
优点:按照特定的地域空间界限、文化传统和经济互惠标准形成小社会单元。让地方公民在小单元里充分享受自治、福利和共享的好处,形成有效的互动、紧密的社会关联、稳定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宿感。
缺点:小单元间隔离,出现地方保护主义。互相拆台、阻隔、破坏、转嫁社会成本、造成总体社会环境的破坏和社会资本的损失,严重影响各个地方公民的生活。
几种治理模式:
1、经济合作区域联盟
是常见的一种区域协调机制。
概念:经济合作区域联盟是由几个地理位置相近的大行政区域互相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协调机制,在中国表现为几个省市的经济合作联盟。
原由:地理上的靠近,在经济产业、劳动力、交通、贸易等方面的必然关联。
作用:有效地促进产业的合理布局,市场一体化,畅通交通渠道,加速贸易成功率。
问题:协调难度大。因为范围广,参加者行政自主权高等原因。
典型:长三角地区:利用江浙沪的经济动力吸引安徽、江西乃至其他地区的资源,双向互补。
珠三角地区:利用香港和广东两个经济核心,联系澳门、广西、江西、湖南等地。
2、大都市区
非常流行的一种区域合作机制。
概念:以某个特大都市为中心,辐射到四周,利用大都市的集聚效应来拉动周边地区的成长和繁荣。
典型:纽约大都市区,伦敦大都市区,巴黎大都市区,以及北京、上海大都市区。
优点:社会资源集中,更多人可以共享,不会因为地理空间的区域隔阂造成享受机会的过度其治理相对紧凑,容易开展。密集的人口,相对狭小的地理范围,集中的基础设施和资金技术等条件可有效地促进治理的文明度和有效度的提升。
缺点:大都市病,人口过度膨胀,城市难以承受。交通、环境、文化、犯罪等问题日益凸显。
治理大都市病:三个E的概念,通过经济(economy),环境(environment),公平(equity)三原则将区域各个部分联系起来,通过再绿化、加强联系和重塑中心等一起来给该地区重新注入活力。
3、城市圈
概念:围绕着特定的中心城市或地理中心将其周边的大小城市都纳入一个共同协作的城市圈共同体,在经济、文化、政治诸方面协调布局,统一规划,互相弥补,共同发展。
特点:比一般经济合作区域联盟小,比大都市区要大,既包含大都市作为中心,又包含了若干个中小城市,形成了一个城市网络。
形成:自然形成,由高一级的行政机构着力推动,或若干城市自我组织建立。
四、公共资源治理
前三种治理实践都是根据地理标准来分述的,此模式是按照治理内容这一标准来划分。
公共资源治理包括全球治理、国内治理。
其焦点是环保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公共资源治理的严重问题是“公地悲剧”,即公共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度享用而导致资源的严重破坏。
治理难题产生的原因在于:没有清晰的产权导致了准入门槛非常低,甚至没有准入门槛,非排他性的共有产权给与所有相关人自由进入和享用的机会。
几种公共资源治理模式:
政府权威治理模式
概念:国家建立专门的权威机构来统一管理和开发公共资源。
优点:减少私人因为自利动机对公共资源的不当开发,如浪费、短期开发以及不公平分配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共资源为全体共有者所享。
缺点:无有效的激励机制,容易产生产权与结果不对应的问题。
2、市场模式
概念:利用市场交换和价格机制来调控和管理公共资源的方式。
在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西方国家普遍采用。
典型例证:治理环境污染。
核心逻辑就是“污染者付费”,通过立法来确定排污标准,设置了废弃物进入环境的门槛,超过了门槛要缴纳高额的排污费,政府再利用这些费用进行环境治理。
3、传统模式 奥斯特罗姆研究的结果
概念:基于地方传统和特殊社会结构而产生,其特征不同于政府权威和市场机制,它综合了多个因素,立足于地方社区的特殊关联个要求的自治性模式,参与者自己决定采取哪些规则用于分配所有权。
管理结构最小化,公共用地的使用者也是公共用地管理者。
四种具体模式:
美加利福尼亚西部盆地地下水资源、土耳其阿兰亚渔业资源,都是自觉的体制改革,参与者自己设计了新的结构,使他们都能按照生产性的方式使用公共资源。
瑞士脱厄贝尔公共土地资源:成立管理协会,制定专门文件,对每个居民在公共土地资源的使用权作了明确的规定。
日本平野、长池、山之家村的公地使用:村民公会是管理机构,制定一套比较ufza的规则规定各个家庭可以从公用地获取多少有价值的各种产品。
上述模式知识公共治理实践行为中一部分,并非全部。
如若从范围上看,大的还有全球治理,小的还有社区治理,乡村治理等等。
公共治理产生的影响与带来的变化:
给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
在新的开放、平等、文明和效能的理念下,国家与社会开始弱化僵硬的界限。
国家与社会逐渐向相互渗入、融合、促进的关系转变。
责编:刘卓
上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公共治理的模式
下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政治参与的定义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