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方式传承至今的、具有较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与科学价值的知识类、技艺类与技能类传统文化事项。
一、以人为本原则
非遗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非物质"性。在成品形成之前,它通常只是作为一种知识、技艺或是技能存在于持有者的头脑中,保护难度很大。然而,倘若我们换一种思路,其中的难题也许就会迎刃而解--既然非遗保护难度大,我们何不干脆舍弃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非遗,而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持有人实施特别的保护呢?事实也一次次证明,只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会消失;只要激励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就会不断进取,产品也会越发精益求精;只要鼓励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继续招徒授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后继有人,绵延不绝。
强调对传承人的保护,还有一个原因:物质遗产通常都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一旦破坏,万世不复。所以保护重点只有一个:保护好文物自身。非遗的存在打破了遗产不可再生的神话,只要保护好传承人,其作品就会精益求精。有了人便有了一切,失去人便失去一切。那种只见"物"不见"人"的做法,至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问题上是舍本逐末的。
需要补充的是,所谓"传承人",是指在遗产传承过程中直接参与制作、表演等活动,并愿意将自己高超技艺或技能传授给后人的自然人或相关群体。那些在非遗产保护或传承过程中确实发挥过重要作用者、那些热心学习传统但本身与传统艺人、匠人并不具有正式师承关系或水平尚无法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标准者,都无法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光荣称号。
二、整体保护原则
我们所倡导的"整体保护"原则,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我们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及其生存空间实施全方位保护。
首先,我们先来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所实施的整体保护。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多种技能、技艺或是工序共同构成的。置其他技能、技艺或工序于不顾,而只保护其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都不可能使这项技术实现有效传承。
其次,整体保护也指对遗产生存环境实施整体保护。
这种环境有时可理解为: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离开这种特定环境,非遗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难以存活。要想有效地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从保护环境做起,为非遗的传承创造出一个更为适宜的空间。
三、活态保护原则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段多种多样,但说到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点还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活态保护。
我们所强调的并不是简单地建几座博物馆,将那些优秀文物收藏起来,而是反复强调一定要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将那些古老的技术与技艺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判断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技艺是否流传了下去,所依凭的不是看它保留有多少文物,而是它在历史上创造的那些技术与技艺能否以活态的形式完整地传承下来。
以埃及为例
俗话说:"活鱼还要水中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类型如何,它通常都是以鲜活的状态存活于民间社会中的。将这类遗产如实地记录下来,或是将其中的一部分做成标本放进博物馆用于展示与保存本没有错,但是,如果将这种固态保护方法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宝,并用于整个非遗保护工作,则肯定会因为我们的爱心而彻底消亡。
皮影、木偶一旦走进博物馆,与之相关的唱腔、音乐、表演都会因为无法"收藏"而彻底消失,"活遗产"也就变成了"死遗产"。
遗产鱼
物质遗产的保护把鱼做成标本不腐不烂防腐
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像池中之鱼自由生长养生
将非遗记录下来或是收藏起来固然重要,但做成标本存入库房,供人研究使用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让这些活生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水中之鱼一样,永远畅游在中国文化的海洋里。
责编:杨丽梅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