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一、第一次高潮:抗战初期的“广场戏剧”
1.“剧场戏剧”向“广场戏剧”的转化: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剧作者协会创作演出了三幕剧《保卫卢沟桥》,由此揭开了中国抗战戏剧的序幕。“八一三”上海战争发生后,上海戏剧界组织了11个救亡演剧队分赴内地演出。
1938年秋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在救亡演剧队的基础上组织了10个抗敌演剧队(包括一个孩子剧团)奔赴抗战前线和各个大后方,进行战地演出和宣传组织民众工作,把长期局限在城市里的话剧运动,迅速推广到中小城市,乃至深远的山区和偏僻的农村。抗战初期的戏剧总动员与全民总动员,使中国现代话剧的舞台观众和演员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现代大城市的“剧场”走向街头、村镇,以至战地的“广场”,即从“剧场戏剧”走向“广场戏剧”,这不仅是演出舞台的变化,而且意味着戏剧观念、艺术表现、写作方式、演出形式等一系列变化。
2.“广场戏剧”的创造
抗战初期演出队创造了许多演出形式:如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谐剧等。
广场剧:刘保罗的创造:在《各界抗日除奸大游行》中创造了以整个城市为舞台的演出形式;在《庙会》中,他更是巧妙地把来烧香拜佛的老太太与赶集的小摊贩都拉进戏中参加演出。
游行剧:1938年10月,中国首届戏剧节,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在重庆大街上,在成千上万观众的簇拥下演出《汉奸和十字舞》、《争取最后的胜利》、《大家一条心》等剧目,轰动整个山城。
茶馆剧:西南地区茶馆较多,演员们创造了茶馆剧。演员扮作茶客,分别入座,造成故事,茶客不知不觉便进入戏剧。
街头剧:设定一个情境,在街头演出,把街上的行人也拉进戏剧中。如《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八百壮士》、《流寇队长》等。
3.话剧民族化的尝试
面对长期受民族戏曲熏陶的观众,广场戏剧就必须吸取锣鼓、杂耍、曲艺等民间艺术以及民间的音乐曲调。
游行剧:将歌舞说演唱熔为一炉。
活报剧:除了“言论正生:的宣讲外,还有朗诵(或音乐歌舞)与哑剧的结合。
谐剧:是抗战初期四川戏剧家王永俊的艺术创造。方言演出,自觉吸取地方戏曲的假定性手法。
广场戏剧对传统戏曲的这种“利用”,也推动了传统戏曲自身的改造。田汉这个时期创作的新平剧(京剧)《江汉渔歌》和《新儿女英雄传》就是这种改造的成果。
二、第二次高潮:敌后根据地的广场戏剧
1.上演中外名剧时期:1940年初开始,延安出现了一股上演中外名剧的热潮,外国戏剧有:《钦差大臣》、《大雷雨》、《蠢货》、《吝啬鬼》、《伪君子》、《
向,受到严厉的批判。
2.对左联“话剧大众化”的批评:延安整风中有人认为左联的话剧大众化只注意了内容的大众化,而完全没有留心到形式问题。
3.广场戏剧的高潮的出现:1943年春节,延安鲁艺组织秧歌队走上街头,掀起了广场戏剧的第二个高潮。这次剧运的目的是:以民间形式来发行中国话剧与话剧工作者,同时利用与改造民间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革命启蒙教育,并以戏剧为突破口,推动整个文学艺术转向“文艺为工农民服务”的“毛泽东文艺方向”。
4.广场戏剧中的优秀成果
在鲁艺秧歌队的演出即采用了民间秧歌、花鼓、小车、旱船、高中跷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在鲁艺的带动下,1943年春节,竟有27个大小秧歌队出动演出,同时在晋察冀、晋东南、太行山各根据地了掀起了新秧歌剧运动。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新秧歌剧《兄妹开荒》。随后又出现了《夫妻识字》、《牛永贵挂彩》、《惯匪周子山》、《一朵红花》等广泛流行的新秧歌剧。
5.“新歌剧”的创造实验:
(1)《白毛女》的出现:在新秧歌剧创作与演出的基础上,开始了“新歌剧”的创造实验。先后产生了《白毛女》、《赤叶河》、《刘胡兰》等代表作。其中《白毛女》被认为是现代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
(2)《白毛女》的成就
A.既融会了西洋歌剧的形式,特别是充分发挥了其善于抒情的特长,精心设计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抒情唱段。如《北风吹》、《扎头绳》等。
B.不拘泥西洋歌剧只唱不说的框框,参照传统戏曲的手法,适当安排剧中人物的道白,使剧情进展更加明快晓畅,也更适合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
C.在音乐上,吸取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在歌剧音乐的戏剧性与性格化方面也做了大胆的尝试。
D.《白毛女》的意义还在于它对民间艺术资源的自觉借鉴、利用和改造。“白毛仙姑”原是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一个民间传说。初创时将其定位在“破除迷信,发动群众”上,最后经鲁艺集体讨论,贺敬之、丁毅才提炼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白毛女》是民间文化,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五四新文化与革命文化三者的融合。
(3)《白毛女》的影响
A.促进了话剧的民族化:出现了独幕剧《把眼光放远一点》、《反“翻把”斗争》,多幕剧《抓壮丁》、《同志,你走错了路》、《战斗里成长》等,都是力求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
B.促进了京剧、秦腔等传统戏曲的改革,出现了《逼上梁山》、《血泪仇》等实验戏曲。
5.农民戏剧的兴起(略)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