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第一节 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一、抗战初期的新诗
1.中国新诗戏剧性的变化。
(1)变化:芦沟桥一声炮响,30年代两大诗派的对峙,陡然消失。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一起唱起了民族解放的战歌。中国诗歌会所倡导的具有强烈时代性、战斗性的写实主义诗风,一时风靡诗坛,成为不同流派的诗人的共同归趋。
(2)原因,敌人的轰炸炸死了许多人,炸死了抒情,但炸不死诗,也炸不死诗人的精神。中国的现代诗人尽管在诗艺的追求上,各有不同,但他们在本质上都是、而且首先是自己民族忠实的儿子,因此,他们时时自觉意识到时代、民族的呼唤,宁愿放下自己习惯了的琴弦,也要追随中国诗歌会派作时代鼓手的呐喊。另外,时代已经改造了读者,他们需求的是时代的战歌,而不是缠绵的牧歌或哀曲。
2、抗战初期新诗的特征
(1)抒情内容:忠实地纪录了抗战初期的民族情绪:大敌当前,国破家亡,但没有惶惑与颓废,所有的诗几乎都满溢着全民族大奋起的昂扬与乐观。还有的诗直面现实,描写了诗人与人民共同经历的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战前某些自我封闭的诗歌吹进了清新的生活之风,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泉水。
(2)抒情方方式:大多是直抒胸臆的宣言式呐喊与大量的议论式陈词。
(3)叙述方式:回到了直接描摹、具体再现的简单粗陋的形式上。
3、抗战初期诗歌形式的探索与改造
(1)旧瓶装新酒:在诗歌民族化、群众化的强烈呼声下,诗人们在诗歌形式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首先是运用小调、大鼓、皮簧、金钱板等民间形式来宣传抗战的热潮。如老舍的《剑北篇》就是用大鼓调写的长诗。但这种实验并不太成功,诗的形式不够现代化。
(2)诗朗诵运动:为了寻找诗为现实斗争服务、与人民接近的方式,诗人们掀起了诗朗诵运动。为了朗诵,就必须把诗从视觉艺术变成“听觉艺术”。如高兰的《我的家在黑龙江》,光未然(张光年)的《屈原》等。这些诗采用了自由无拘的形式,而且融进了戏剧中抒情独白的 某些特点。
(3)街头诗运动:这主要出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皖南事变后,国统区诗人也在重庆做过街头诗、传单诗的试验,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压制未能推广。
4、诗歌的散文化倾向
抗战前,新诗由散文化向纯诗化发展;抗战爆发后,新诗又由纯诗化向散文化逆转。自由体诗在中国诗坛再次崛起,成为抗战时期诗歌形式的主流。
如田间的《给战斗者》: …… (五)我们/必须/战争了,/昨天是懦弱的,是惨呼的,是挣扎的/四万万五千万呵!//斗争,/或者死……//我们/必须/拔出敌人的刀刃,/从自己的/血管。//我们/人性的/呼吸,/不能停止;/血肉的/行列,/不能拆散;/复仇的/枪,/不能扭断,/因为/我们/——不能屈辱地活着,也不能屈辱地死去呀……/……/……//太阳被掩覆了,/疆土的/烽火,/在生长着;//堡垒被破坏了,/兄弟的/骨骸,/在堆积着;//亲爱的/人民,/让我们战争,/更顽强,/更坚韧。
(六)……/……//我们,/往哪里去?//在世界,/没有大地,/没有海河,/没有意志,/匍匐地/活着;/也是死呀!//今天呀,/让我们/死吧,/但必须付出我们/最后的灵魂,/到保护祖国的/神圣的/歌声去……/亲爱的/人民!//亲爱的/人民!/抓出/木厂里,/墙角里,/泥沟里,/我们的/武器,/挺起/我们/被火烤的,被暴风雨淋的,被鞭子抽打的胸脯/斗争吧!//在战争里,/胜利/或者死……
(七)在诗篇上,/战士的坟场/会比奴隶的国家/要温暖,/要明亮。
1937.12.24.武昌
田间是抗战初期最受欢迎的诗人,被人称之为“时代的鼓手”。《给战斗者》创造了鼓点式的诗,表现了闪电似的感情的突击。他用诗句的分行(中止、间歇)形成急驰的旋律;诗行的精而短,以诗句的连续反复,渲染雄壮的气势。田间的诗对诗歌散文化、是间化无疑是一个创造与推动。
责编:刘卓
上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艾青
下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抗战中期的新诗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