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北京人》与《家》
一、曹禺“生命的诗”——《北京人》:
1.曹禺戏剧的蜕变:1940年,曹禺由“戏剧化的戏剧”向“生活化(散文化)戏剧”转化。即不仅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关注,更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的开掘,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
2.《北京人》的诗意与文化:
曹禺从曾家大院里发现的首先是“孤独”—人与人之间“不相通”的悲哀。曾文清和愫方彼此都渴望心灵的沟通,但环境使他们只能静默。更重要的是,这两个灵魂从根本来说,他们能够相通吗?实际上:不能!愫方拥有博大而丰厚的爱与坚韧精神。而曾文清作为一个人早已死去,只剩下生命的空壳。这两颗灵魂是不能相通的。但愫方却为此做出了无私的奉献,这让人感到,人的美好的感情多么容易被无端地扭曲和捉弄。然而愫方本人却从中感到了又凄凉又甜蜜,她表达了生活中真正的一种诗意。
曾文清的腐朽正是传统熏染的结果。没落的贵族文化悠闲雅致,但却带有浓厚的寄生性,最能消磨人的生存意志。曾文清无可救药的怯懦、颓废,是人真正的“堕落”。是人的生命的彻底浪费,是人的个人和社会价值的彻底丧失。曹禺通过曾文清的塑造对没落士大夫的“北京文化”作了历史的否定。
三个“北京人”与三种文化:
A、“远古北京人”;B、“今日北京人”;C、“明日北京人”。三个不同时代的“北京人”,代表三种不同的文化。在三种“北京人”的对比中,显示出“今日北京人”的生存方式及其所代表的封建士大夫文化的全部荒谬性。
二、从巴金的《家》到曹禺的《家》
1.情节重心的转移:从觉慧到觉新。
2.描写重点的转移:从爱情悲剧的揭示到生命力量的美的开掘。
3.“诗剧”的尝试:青春的诗意美和诗化戏剧语言。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