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海派小说
一、海派小说产生的原因
1.经济原因:30年代的上海,现代消费文化环境逐渐形成。工商经贸的世界化、现代化带动新的消费方式出现。现代书报业和出版业的发达,给海派文学带来新的契机。
2.小说本身:原来操作新文学的一批作家开始向市民读者倾斜;白话小说度过了它的先锋时期后,开始向通俗层面回落。
二、海派小说发展的第一阶段:初期性爱小说
1.初期海派小说的特点:
(1)与政治性、社会性拉开距离,突出世俗化与商业化。表现生活化。注重可读性。
(2)过渡性地描写都市,显露出狂放颓荡有余,又感到负罪,心理上扭曲变态。
(3)“都市男女”的性爱小说成为海派表现现代人性的试验场。
(4)重视小说的形式创造。
2.代表作家与作品:
(1)张资平(1893-1959):被鲁迅称之为“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代表作品有:《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等。
特点:滥用青年源于经济和性的双重苦闷和压抑,彻底地媚俗化为了商业目的,利用小说色情因素制造小说恶俗的一面走向低级趣味。
(2)叶灵凤(1905-1975):在新感觉派没有形成以前,他是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最早的推行者之一。代表作品有:《菊子夫人》、《鸠绿媚》等。
特点:初期具有幻美的色调,浪漫主义与神秘主义兼而有之,并开始运用心理分析。1931年后的性爱小说成为世纪病态的标本。
3.初期性爱小说的价值:突破了旧的言情体,给爱情小说增加了世纪末的颓废色彩,由唯美派接近世界文学的现代派,从而为新感觉派写“性”提供了借鉴。
三、海派小说发展的第二阶段:新感觉派小说
1.新感觉派的形成: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派文学已步入独立的地位。
新感觉派小说来源于日本的新感觉派。他们受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的影响,于1928年《文学工场》、《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上出现。新感觉派之“新”在于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市与的神韵。
2.代表作家与作品:
(1)刘呐鸥(1900-1939):唯一小说集:《都市风景线》。特点:叙述者的“感觉”上升到了最显著的层面,形成意识跳跃、流动的小说文体。他让人感觉到上海是五光十色的,但又是混沌不清的;是充满活力的,又是冷漠、孤独和荒凉的。这更接近现代都市文明如《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2)穆时英(1912-1940):人称“新感觉派的圣手”,是风行一时的海派作家。
代表作品:《公墓》、《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等。
特点:是真正意义上的洋场小说家,他把新感觉的文体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影响很大,“穆时英笔调”、“穆时英作风”风靡上海滩。他第一次使都市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城市意识具有二重性:总体上是批判性的;但在局部(物质文明、商业文明)又是迷醉的。
如:《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3)施蜇存(1905- ):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在年代堪称独步。
特色:《梅雨之夕》《春阳》等心理分析小说,深入到现代都市社会,深入到女性的内心世界去。由人的内在生命来表现人性、表现男女情爱同时也表现社会的变迁。他是较早认识到现代派需有中国特色的作家。他自认为他“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各种新兴的创作方法,纳入了现实主义的轨道。
3.新感觉派小说的贡献
新感觉派小说是海派小说中重要的一支,它对新文学的贡献在于:把文学中的“都市”地位提高了。它用外国现代派文学来调适中国新文学,使新文学的现代性提高了。并通过它经由大学生和白领读者群把现代话语传播到一部分市民中去。新感觉派小说还将先锋意识和通俗意识整合起来,使海派小说向40年代的新市民小说发展。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