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变分法
18世纪数学分析最重要的分支,除了微分方程外,就要数变分法了.1740年左右,一门全新的具有独创特征和新方法的数学分支——变分法已经产生了.
一般认为,变分法的产生起源于1696年6月约翰·贝努利提出的最速降线问题:求从一给定点A(x1,y1)到不是它垂直下方的另一点B(x2,y2)的一条曲线y(x),使得一质点沿这条曲线从A点到B点所用的时间最短.其中A点的初速度v1是给定的,摩擦和空气阻力忽略不计.(如图12·1)
最速降线问题发表在“ActaEruditorum”(译为《博学学报》)上,其用意是向所有的外国人特别是向英、法和意大利数学家挑战.约翰·贝努利事先曾就这个问题的名称与内容与莱布尼茨商量过,莱布尼茨建议称之为“Tachystoptotam”,但约翰·贝努利却坚持使用“Brachystochrone”一词,称之为“BrachystochroneProblem”,强调最短时间问题.今天人们称“最短时间问题”(TheBrachystochroneProblem)为“最速降线问题”(TheTachystoptotamProblem),实际上违背了约翰·贝努利的愿望.
据说,牛顿当时正在造币厂工作,当他看到约翰·贝努利提出的主要是向他挑战的问题时,在晚上睡觉之前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不管这个传说是否可靠,1697年1月30日牛顿确实把他解决贝努利两个问题(其一是最速降线问题)的论文交给了英国皇家学会秘书.几乎与此同时,莱布尼茨、洛必达、约翰·贝努利以及詹姆士·贝努利都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所有这些解法都发表在1697年5月号的《博学学报》上.这个问题就是求得使
为最小的函数y(x).初始条件为y(x1)=y1,y(x2)=y2.(其中g是重力加速度,为一常数,k=y1-v12/2g)
他们得出的答案是联结A和B的上凹的旋轮线,或以参数形式xa=R(θ-sinθ),y-b=R(1-cosθ)表示出的滚动圆半径为R的摆线方程(R,θ为参数).
最速降线之所以重要到导致了一门新的数学分支的创立,就在于在这个问题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对于抽象的函数J(y),虽然其值域仍是实数域,但其定义域却是由函数构成的.这样问题就转化为求以函数集作为定义域的函数J(y)的极值.或者说,需要解决的一般问题是考虑
的极值问题.
变分法这门学科的创立主要应归功于欧拉.他于1730年左右,由于讨论曲面上测地线的性质而开始从事变分法研究,后来又对詹姆士·贝努利等人解决最速降线及其他类似的求J(y)极值的问题,从方法上进行了更新.用有限和代替积分,用差商代替被积函数中的导数,这样就把积分作成了由弧y(x)的有限个坐标构成的函数,然后再变动任意选择的坐标,并计算积分中的变差.通过令积分的变差等于零,并用变换得到差分方程,从而得到了极小化弧必须满足的微分方程.1736—1744年,他成功地证明了使J(y)取极大或极小值的函数y(x)必须满足条件
这个方程称为J(y)的欧拉方程.显然,欧拉方程也可表为
f′y-f〃xy′-f〃yy′y′-f〃y′y′y〃=0.
利用得到的这些结论,他解决了一系列与变分法有关的问题,欧拉方程从那时起一直是变分法中的基本定理.1744年,他将自己在这方面的成果发表了.这不仅给他带来了巨大声誉,也标志着变分法诞生了.
继欧拉之后,18世纪对变分法做出最大贡献的数学家就要数拉格朗日和勒让德了.1750年,年仅19岁的拉格朗日就开始关心变分问题.1755年8月,他在写给欧拉的信中第一次称这种方法为变分法(the methed of variation),并说这是一个十分漂亮的想法.1756年欧拉正式把这种方法命名为变分法(thecalculus of variation).我们今天采用的就是欧拉的叫法.1759年,拉格朗日引入了变分的概念δJ.对于J(y)
为J的一次变分,二次变分,等等.
拉格朗日证明了,如果要J取极大值或极小值,则一定在极值点有δJ=0.而
拉格朗日也在形式上得到了欧拉方程.严格的证明则要等到19世纪.
我们看到,J(y)取极值的欧拉方程仅仅是一个必要条件,相当于y=f(x)取极值的x一定满足f′(x)=0,但反之不然.于是勒让德于1786年开始讨论充分条件.他想到,对于f′(x)=0的x,f〃(x)的符号决定f(x)是否取极大或极小,于是他开始考虑二次变分δ2J,他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只要沿y(x)的每一个x都有fy′y′≤0,则J取极大,反之取极小,但不久他又认识到,这也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实际上,18世纪一直没有解决充分条件这一问题.
变分法在18世纪之所以重要,主要就在于利用它数学家们找到了统一地处理一类物理问题的方法.
对简单性的追求、对和谐的追求,一直是数学家们的工作动力之一.自从数学家们发现了折射定律等自然规律后,人们就更加相信这样的信条:大自然以最简捷的可能途径运动.这种信条体现在具体的微积分研究中,就是寻求极值问题,认为自然的确试图使许多重要的量极大或极小化.诚如欧拉所说的那样:“因为宇宙的结构是最完整的而且是最明智的上帝的创造,因此,如果在宇宙里没有某种极大或极小的法则,那就根本不会发生任何事情.”正是在这一科学信仰的支配下,欧拉提出了“最小作用原理”:
即对于路径或时间改变的积分,其变化率为零.虽然他讨论的只是单个质点沿平面曲线的运动,但却在理论力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利用欧拉所提出的最小作用原理和变分法,拉格朗日得到了今天理
附加条件T+v=常数,按最小作用原理,这个作用必须是极大值或极小值,于是利用变分法,有:
这个方程等价于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在这个过程中,拉格朗日一方面赋予变分法以重大的实用价值,利用变分原理建立了优美而和谐的力学定律,使牛顿经典力学达到了至善尽美的境地,这种工作就是他写的牛顿以后最伟大的经典力学著作《分析力学》(Mécanique analytique),被人称为“科学诗”.另一方面,也使原来只包含一个变量及其导数的问题推广到了多变量的情形.
变分法是由智力挑战所产生的一门数学分支,它与科学信仰结合在一起,结出了数学史、科学史上的丰硕成果.
责编:刘卓
上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微分方程
下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方程与线性代数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