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当代动机理论(05简述,07论述,09案例分析)
当代动机理论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以早期理论为基础。
当代动机理论主要包括: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论、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设计、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1)三种需要理论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主要的动机或需要,这三种需要是: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归属需要。
1) 成就需要:达到标准、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需要。
2) 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欲望。
3) 归属需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
成就需要者渴望把事情做到更完美,他们寻求那种能发挥其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工作环境,喜欢设立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愿意接受困难的挑战,并能承受失败与成功的责任。他们不喜欢接受特别容易或者特别困难的工作任务。
权力需要是指影响和控制别人的一种愿望或驱动力。高权力需要者喜欢“承担责任”,喜欢竞争性和地位取向的工作环境。
归属需要是指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愿望。高归属需要者渴望友谊,喜欢合作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希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2)目标设置理论是指具有一定难度且具体的目标,一旦被接受,将会比容易的目标更能激发高水平的工作绩效。目标设置理论强调四个方面:1)个人目标引导行动;2)愿望是一种有力的激励力量;3)设置具体而有挑战性的目标;4)员工参与目标设置并反馈。
目标设定理论认为,使工作指向目标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工作动机。设定恰当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能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虽然不能断言让员工参与目标设定的过程总是可取的,当预期到员工在接受困难的挑战性工作会遇到阻力时,让员工参与目标的设定是非常恰当的。
目标设定理论和成就动机之间不存在矛盾:第一、目标设定理论是针对一般大众的,而成就动机的结论仅仅适用于高成就需要者;第二、目标设定理论适用于那些引起承诺并接受工作目标的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只有被人们所采纳,才会引起更高的工作绩效。
(3)强化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其基本观点为:人的行为由外部因素控制,控制行为的因素称为强化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人会采取某种行动,这种行动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强化分为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等类型。
强化理论的几点启示:
1)对于正强化,应使强化的方式保持间断性,不定期、不定量的实施强化;对于负强化,应该保持连续性,及时给予强化。
2)强化理论的重点在于积极强化而不是惩罚。尽管惩罚措施对于消除不良行为的速度快于忽视手段,但是它的效果经常是暂时性的,并且可能会在以后产生不愉快的消极影响。
3)强化理论的应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要依据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②小步子前行,分阶段设立目标;③及时反馈。
4)强化理论的缺陷在于它忽视了诸如目标、期望、需要等个体要素,而仅仅注重当人们采取某种行动时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4)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设计:工作设计(将各种任务组合起来构成全部工作),工作扩大化(扩大工作范围)和工作丰富化(增加工作深度)。工作特征模型指出有五种工作特征:技能多样化、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工作自主性、工作反馈;前三个可以使工作更有意义。当员工认识到他所看重的工作,自己干的很好时,就会受到激励。工作特征模型为管理者进行工作设计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原则:合并任务、形成自然的工作单元、建立客户关系、纵向扩展工作、开通反馈渠道。
(5)公平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员工首先把自己在工作情境中的所得与付出进行比较,再将这一比值与相关他人的比值做比较。如果员工感觉到自己的比率与他人的比率是等同的,则为公平状态。如果感到两者的比率不同,则产生不公平感,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的报酬过低或者过高。不公平感出现后,员工会产生紧张感,这种紧张感会促使他们追求公平。他们可能采取以下五种做法:①曲解自己或他人的付出或所得,②采取某种行动使他人的付出或所得发生改变,③采取某种行动改变自己的付出或所得,④选择其他参照对象进行比较,⑤离职。研究报告指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相对报酬和绝对报酬的影响。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他们感到不公平,就会采取行动调整这种状态。
公平理论在理解员工激励问题上十分有效,当然也不是毫无缺陷,尽管存在诸多问题,公平理论也仍不失为一个颇具影响力且被众多研究证据所支持的理论,它为我们了解员工的激励问题提供了很多真知灼见。
(6)期望理论是指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既定结果,且这种结果对个人有吸引力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它包括以下三项变量或三种联系:
1) 努力——绩效的联系:个体感觉到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可以达到某种工作绩效的可能性。即需要多大的努力才能达到某一绩效水平?是否真能达到?概率多少?
2) 绩效——奖赏的联系:个体对于达到一定绩效水平后即可获得理想的奖赏结果的信任程度。即达到这一绩效水平后,会得到什么奖赏?
3) 奖赏的吸引力:如果工作完成,个体所获得的潜在结果或奖赏对个体的重要性程度,与个人的目标和需要有关。即这一奖赏能否满足个人的目标?吸引力多大?
由此可见,期望理论包括个人努力、个人绩效、组织奖赏和个人目标四个方面的内容。期望理论的关键在于弄清个人目标及上述三种联系。作为一种权变模式,期望理论认为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原理能够解释员工的激励问题。期望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它认为每个员工都在寻求获得最大的自我满足。期望理论的核心是双向管理:管理者期望员工的行为,员工期望管理者给予的奖赏。期望理论的假设是管理者知道什么对员工最有吸引力。
期望理论提醒我们应注意四个方面:1)期望理论强调报酬或奖赏,我们需要确信组织所提供的奖赏能够与个体的需要保持一致。2)期望理论认为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原理能够解释员工的激励问题,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该知道为什么某些结果对员工有吸引力,而对某些结果没有吸引力。3)期望理论关注被期望的行为,但员工不一定知道期望他们的是什么,也就无法进行评估。4)期望理论关心的是人们的知觉,而与实际情况不相关,个体对工作绩效、奖赏、目标满足的知觉决定了员工的努力程度,而不是客观情况本身。
责编:刘卓
上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激励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