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血液生理概要
要点1:
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血液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血清与血浆差别是: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
要点2:
全血适用于临床血液学检查,如血细胞计数、分类和形态学检查等。血浆适用于血浆生理性和病理性化学成分的测定,特别是内分泌激素测定;血浆除钙离子外,含有其他全部凝血因子,也适用于血栓与止血的检查。血清适用于临床化学和临床免疫学检查。
要点3:
正常人血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约4~5L,约占体重的6%~8%,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小儿血量与体重之比略高于成人,男性比女性血量稍多,但女性妊娠期间血量可增加23%~25%。
要点4:
血液的红色来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动脉血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呈鲜红色;静脉血还原血红蛋白含量高,呈暗红色。严重贫血者血液红色变浅。严重一氧化碳中毒或氰化物中毒者血液呈樱红色。
要点5:
酸碱度:正常人血液pH值7.35~7.45,动脉血pH值7.40,静脉血pH值7.35。
血浆渗透量:正常人约为290~310mOsm/(kg·H20)。
要点6:
正常人血液中红细胞呈均匀混悬状态。与红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根、正常血浆成分、血浆黏度及血流动力学等因素有关。
正常人全血黏度约为生理盐水黏度的4~5倍,血浆黏度约为生理盐水黏度的1.6倍。血液黏度与血细胞比容和血浆黏度有关,其中,血浆黏度受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大分子蛋白质的影响,它们的浓度越高,血浆黏度越高。
要点7:
血液生理功能具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和防御功能。
二、采血方法
要点8:
静脉采血多采用位于体表的浅静脉,通常采用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或股静脉。小儿可采颈外静脉血液。
要点9:
皮肤采血法曾称为毛细血管采血法,是采集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混合血,同时含细胞间质和细胞内液。通常,选择耳垂或手指部位。手指采血操作方便,检查结果比较恒定,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婴幼儿可采集大拇指或足跟内外侧缘血液,严重烧伤患者,可选择皮肤完整处采血。
要点10:
耳垂采血痛感较轻,操作方便,但血循环较差,受气温影响较大,检查结果不够恒定(如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等测定结果比手指血或静脉血高),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
要点11:
因第1滴血混有组织液,应擦去。如血流不畅切勿用力挤压,以免造成组织液混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进行多项检查时,采血的顺序依次为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血型鉴定等。
要点12:
常用彩色真空采血容器的用途
盖子颜色 |
添加抗凝剂 |
注意事项 |
用途 |
红色 |
无 |
凝块形成约30min |
化学、血清学、血库 |
紫色 |
EDTA |
须颠倒混匀6~8次 |
全血细胞计数(CBC) |
淡蓝色 |
枸橼酸钠 |
须颠倒混匀;血液与抗凝比例为9:1 |
凝血检查(PT、APTT、因子测定) |
绿色 |
肝素钠、肝素锂、肝素铵 |
根据实验需要,选择不同型的肝素 |
化学 |
灰色 |
氟化钠、草酸钾 |
不能用于其他化学检查 |
葡萄糖、糖耐量、乙醇浓度 |
黄色 |
多茴香脑磺酸钠(SPS) |
须颠倒混匀8次 |
血培养 |
深蓝色 |
无抗凝剂或肝素钠、EDTA |
化学清洁的试管 |
毒理学、微量金属 |
金黄色 |
分离胶/凝块激活剂 |
须颠倒混匀5次,使血液与激活剂充分接触。凝块完全形成后离心 |
化学、不适于血库 |
淡绿色 |
分离胶/肝素锂 |
- |
钾测定 |
橘黄色 |
凝血酶 |
须颠倒混匀8次 |
化学 |
黑色 |
枸橼酸钠 |
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为4:1 |
血沉 |
棕色 |
肝素钠 |
铅浓度<0.1μg/ml |
铅测定 |
粉红色 |
无 |
- |
血库 |
要点13:
1.皮肤采血:缺点是易于溶血、凝血、混入组织液,而且局部皮肤揉擦、针刺深度不一、个体皮肤厚度差异等都影响检查结果,所以,皮肤采血检查结果重复性差、准确性不好。
2.静脉采血:开放式采血法的操作环节多,难于规范统一,在移液和丢弃注射器时可能造成血液污染。封闭式采血法的操作规范,有利于样本收集运送和保存,防止院内血源性传染病。
要点14:
质量控制
1.患者:患者活动情况、精神状态、药物、年龄、性别、种族、样本采集时间、吸烟、季节等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2.采血:止血带结扎时间应小于1min,如超过2min,大静脉血流受阻而使毛细血管内压增高,使分子质量<5000的物质逸入组织液,或缺氧引起血液成分的变化,使检查结果不可靠。
3.溶血:因容器不洁、接触水、强力振荡、操作不慎等可引起溶血,使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浆或血清化学成分(如钾、镁、转氨酶、胆红素)等多项指标检验结果发生变化。
4.样本处理:血液样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并尽快进行检查,样本保存不当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5.实验结果分析:分析结果时,应考虑药物、饮食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同时,应密切结合临床。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