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上海“孤岛”时期的报界与“洋旗报”: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到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形同“孤岛”,这四年时间史称上海“孤岛”时期。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种报刊聘请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借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做办“洋旗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和《文汇报》等。
意义:这些“洋旗报”在特殊的环境中生存,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为抗日活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1.《译报》、《每日译报》:《译报》是1937年12月9日在上海租界诞生的抗日小报,由夏衍主持报务。该报刊登的新闻及言论,全部译自国外通讯社稿和上海租界出版的外文报纸,经过编者精心选择与改写,客观地报道了抗战的基本形势,无情地揭露了日军的侵略暴行,并准确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实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抗战的政治主张。在日寇的威胁下,12月20日停刊。
1938年1月,《译报》改名为《每日译报》,打起英商名义又出版了,内容与《译报》基本相同。除刊登该报译文外,还增加自己编写的新闻、专栏、专刊和副刊。它以各种专刊和副刊联系和团结各阶层人民,扩大宣传效果。它的“特讯”、“专电”,经常报道广大群众所关心的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消息,这是其他报刊少有的。它刊登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和领导人的文章、讲话,更是上海沦陷区人民极难看到的。1939年5月18日,当局迫令停刊。
12.《文汇报》:1938年1月25日创刊,创办人是爱国人士严宝礼等人,徐铸成任主笔。为避免日寇的新闻检查,高新雇请英国人担任名义发行人。《文汇报》积极宣传抗战,鞭挞汉奸败类,拥护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宣扬报道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创刊5个月,发行量突破5万,1939年5月被勒令停刊。
补:西北记者团采访延安。
1944年夏,“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是革命根据地的一次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中外记者采访活动。
抗战爆发后,特别是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国民党将其重点由抗日逐渐转移到反共上。与此同时,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新闻封锁。到了1944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重大进展。美国盟军反攻日军,曾设想在我国沿海登陆,这需要依靠共产党军队的接应。为了解中共军队的实力、中共势力所及区域人口、中共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如何、国共冲突等方面的情况,1944年春,在罗斯福的再三要求下,蒋介石不得不答应允许一批中外记者采访延安。
在国民党政府的重重阻挠下,“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终于组成,共计21人。其中,外籍记者6人,中国记者9人。国民党有关当局为了加强对记者团的控制,专门安排了“陪同人员”。
1944年5月18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由重庆出发,辗转到西安。5月30日进入陕甘宁边区,6月9日抵达延安。6月10日朱德举行招待会欢迎记者团。6月12日毛泽东主席接见记者团,同记者们进行了3个多钟头的谈话,分别答复了各报记者的提问。从6月13日开始,记者团陆续参观采访了许多工厂、机关、学校、部队、医院、托儿所等单位,采访了延安劳动模范和文艺界著名人士,也参加了一些活动。7月12日记者团告别延安回重庆,正式采访延安的时间整整一个月。
中外记者们回到重庆后,纷纷把采访的材料撰文发表,写成书出版。从7月底开始,重庆各报陆续发表访问延安见闻,除《中央日报》、《商务日报》个别记者作了歪曲、攻击性报道外,大多数记者的报道都比较客观、忠实。如《新民报》主笔赵超构写的长篇通讯《延安一月》在该报上整版连载达一个多月,后汇集成书出版,深受读者欢迎,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外记者对延安客观、真实而又生动的报道,对解放区由衷的赞美,打破了国民党的重重封锁。中外记者纷纷撰文写书,使国民党当局十分恼恨,以后对外国记者赴延安采访的控制越来越严。
赵超构《延安一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赵超构的《延安一月》是在其跟随“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赴延安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参观采访后写成的。
抗战爆发后,特别是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国民党将其重点由抗日逐渐转移到反共上。与此同时,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新闻封锁。到了1944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重大进展。美国盟军反攻日军,曾设想在我国沿海登陆,这需要依靠共产党军队的接应。为了解中共军队的实力、中共势力所及区域人口、中共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如何、国共冲突等方面的情况,1944年春,在罗斯福的再三要求下,蒋介石不得不答应允许一批中外记者采访延安。
在国民党政府的重重阻挠下,“中外记者西北采访团”终于组成,共计21人。其中,外籍记者6人,中国记者9人。国民党有关当局为了加强对记者团的控制,专门安排了“陪同人员”。
1944年5月18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由重庆出发,6月9日抵达延安。6月12日毛泽东主席接见记者团,同记者们进行了3个多钟头的谈话,分别答复了各报记者的提问。从6月13日开始,记者团陆续参观采访了许多工厂、机关、学校、部队、医院、托儿所等单位,采访了延安劳动模范和文艺界著名人士,也参加了一些活动。7月12日记者团告别延安回重庆,正式采访延安的时间整整一个月。
赵超构回到重庆后,其所写的长篇通讯《延安一月》在《新民报》上整版连载达一个多月,后汇集成书出版。《延安一月》计有10余万字,写毛泽东,写共产党,写一个真实的延安,让新闻封锁下的国统区人民大开眼界,深受读者欢迎,产生了很大影响。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