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中俄通讯社:1920年7月在上海成立,简称“中俄社”,1921年5月5日起,该社改称华俄通讯社,简称“华俄社”。社长为扬明斋。中俄社是我国第一个无产阶级通讯社,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通讯社。
其主要任务是:1,介绍十月革命后苏俄的情况;2,选译北京、上海报纸有关中国的消息发往莫斯科;3,在大革命时期仍然长期活动,为沟通中俄人民、传播十月革命经验起了一定作用。
9.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特点。
三个历史条件:1.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2.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这就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3.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和通讯社宣告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特点:①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要“促进国内劳动同胞的团结”,为他们提供阶级斗争的工具。 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③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
10.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一、提倡自由平等地讨论问题。《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冲破封建统治的桎梏,促成了思想解放,形成自由讨论的民主风气,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新文化运动中重新重视在袁世凯篡权后中断的政论传统,并采用将政论和新闻报道结合、夹叙夹议的“述评”形式,评论国内大事,充分发挥了报刊政论的战斗作用。
三、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风一新。在《新青年》 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如《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在推广白话文的同时,《新青年》还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四、在国内外广开新闻来源。加强记者队伍的建设,各大报社开始重视向国外派遣特派员或聘请留学生担任特约通讯员。重视直接采访,迅速报道,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五、报纸副刊的革新。(1)以前副刊属消闲解闷的工具,属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时的副刊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宣传阵地;(2)以前的报纸副刊采用文言文,这时的副刊普遍采用白话文;(3)以前副刊是封建文人的独占地盘,这时的副刊成了思想交锋的论坛,无论是学者、专家,还是青年学生,都可以在上面发表文章,展开辩论,形成了民主、自由的学术气氛;(4)以前副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封建文人、城市小市民,这时的副刊成了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总之,“五四”时期报纸副刊的根本变革在于打破了副刊的消闲的低级趣味的性质,使之成为思想上和文艺上予社会以重大影响的工具,成了进行尖锐思想斗争的武器。
六、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1918年10月4日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徐宝璜任副会长,徐宝璜和《京报》社长邵飘萍是专任导师。该会还出版《新闻周刊》,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该研究会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它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
11.“五四”前后的四大著名副刊:
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一些报纸的副刊被先进知识分子用来当作宣扬民主与科学精神、传播新文化新思潮的重要园地。
特点:
①富有战斗性,经常刊登短小政论和犀利杂文,联系社会实际。
②强调文化娱乐性,介绍新文学,发表大量进步文艺作品。
③注重知识性,宗教、哲学、科学、文学、美术等各类稿件兼收并蓄。
(1)北京《晨报》副刊
①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从1919年起进行改革,增加了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的《自由论坛》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栏目,成为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传播社会主义的园地。李大钊为它撰稿数十篇。
②1921年该副刊改为单张出版,刊名《晨报副镌》,由孙伏园主编。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在这里连载的。这一副刊在思想文艺界有着广泛影响。
(2)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
1919年由邵力子主编,后单独发行。
①大力宣扬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很受青年欢迎。
②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后,其成员邵力子、陈望道等继续积极参与编撰,曾发表过《共产党宣言》,还介绍十月革命后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和生活情况。
③1925年《民国日报》被国民党右派掌握后,该副刊才失去其进步作用。
(3)《京报》的《京报副刊》
创刊于1924年,孙伏园主编。1926年随着邵飘萍被害而停刊。鲁迅经常为它撰稿。
①该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支持群众爱国运动。
②提倡新文化,曾与“甲寅派”、“现代评论派”展开论战,影响广泛。
(4)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
1918年创刊。初由张东荪主编,后继主编有俞颂华等。
①曾刊载过讨论社会主义的征文、李大钊等人的文章和郭沫若的诗作,在读者中有一定影响。
②后来该刊向右转,脱离进步文化潮流。
12.徐宝璜:民初著名新闻学者、新闻教育家。曾任北京《晨报》编辑,北京大学教授。他讲授新闻学概论基本知识,并指导编辑新闻的练习。所著的《新闻学大意》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1918年与蔡元培、邵飘萍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担任新闻学导师。
徐宝璜认为报纸是社会的产物,所以受社会的支配。报纸有移风易俗、惩恶励善的作用,其职能是代表舆论、制造舆论、灌输知识、提倡道德和振兴商业。他提出了衡量新闻价值的三原则:内容的重要性、新闻的时效性和距离性。关于新闻真实性的问题,认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写作新闻时应采用“倒金字塔”结构。
补:“五四”运动前后,报纸副刊的变化。
“五四”以前的报纸副刊,大多属于消闲性质,其内容主要刊载旧体诗词、掌故传奇以及才子佳人式的短篇小说,勾栏妓院的风流韵事等等,以迎合封建文人的闲情逸趣和城市小市民寻开心、找刺激的心理状态。大多属报纸副刊格调低,不被人们重视。
到了“五四”时期,报纸副刊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从作者群刀读者群,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以前副刊属消闲解闷的工具,属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时的副刊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宣传阵地;(2)以前的报纸副刊采用文言文,这时的副刊普遍采用白话文;(3)以前副刊是封建文人的独占地盘,这时的副刊成了思想交锋的论坛,无论是学者、专家,还是青年学生,都可以在上面发表文章,展开辩论,形成了民主、自由的学术气氛;(4)以前副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封建文人、城市小市民,这时的副刊成了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总之,“五四”时期报纸副刊的根本变革在于打破了副刊的消闲的低级趣味的性质,使之成为思想上和文艺上予社会以重大影响的工具,成了进行尖锐思想斗争的武器。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