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北方的地方声腔
1、弦索腔P159
音乐特点:明清时期在中原各地俗曲小令的基础上形成了地方声腔,分布地域广泛,包罗的剧种很多,多用三弦、琵琶等弦乐伴奏。
代表性的声腔剧种有河南的女儿腔、罗罗腔,山东的姑娘腔、柳子腔等.——P241
河南的地方戏:女儿腔和罗罗腔p243 山东地方戏:姑娘腔和柳子腔
2、西秦腔
乐器:西秦腔又称秦腔,因用梆子击节,所以俗称梆子腔。秦腔的主要乐器除了梆子以外,还有胡琴与月琴。
音乐特点:秦腔是较早完成板腔变化的地方声腔,早在明万历年间,秦腔已经出现了整齐的七言句式,二二三句式,上下对句,唱段绵延几十句。
3、高腔
音乐特点:不用弦索,而与昆曲用同样的乐器,基本上还是曲牌联套体的句式与音乐。
唱腔特点:帮和唱法。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和。
二、南北复合腔种与皮黄
清初的地方戏的基本格局是“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在中国的中部,主要是湖北和安徽一带,形成了南北混杂的复合腔种。
这是一种主要受到西北秦腔的影响,秦腔与当地的地方声腔和各种南来北往的声腔剧种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声腔。
南北复合声腔的主要特点:杂糅,音乐多是以秦腔(梆子腔)为主杂糅了京腔、高腔吹腔、昆弋腔等南北声腔,并没有自己的主旋律和主体风格。
1、主要声腔流派
(1)江苏地区:“梆子”、“乱弹腔”:
(2)湖北地区:
2、二黄腔的诞生和徽班进京
徽班进京和“四大徽班”
清代中期,著名的四大徽班是“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是当时最出色的二黄演唱团体,战胜了昆腔和秦腔,二黄成为京城最流行的声腔。
3、皮黄与楚调
(1)皮黄腔的形成:
(2)汉调进京:(汉剧)成熟后,约于道光年间进入北京,与徽班搭班演出,造成了皮黄的盛行,皮黄的盛行为京剧的兴起做了充分的准备。
4、京剧的形成
A时间:道光以后,在北京正式形成。
B声腔来源:以皮黄腔为主要旋律,吸收了带有秦腔成分的“京腔”,以及汉调等多种地方戏曲的养分,形成了北京的地方声腔。
C兴盛:在同治、光绪年间已经兴盛,并流传至大江南北。
D流派:守旧的京派和创新的海派
E演出特点:以老生演员为主,故事以历史演义为主
F代表人物:“老生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 后老生三鼎甲”: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其中谭鑫培对京剧的贡献最大,被称为“伶界大王”,“谭叫天”,是京剧成熟期的旗帜性人物。
G行当的细分:生中出现武生老生,旦中出现老旦、刀马旦等,净中出现了重唱功的“铜锤花脸”和重做功的“架子花脸”。
三、其他地方戏
清代开始,以高腔、秦腔、弦索腔为代表的地方声腔在各地广为流传,与当地的声腔结合,形成了新的地方戏。
主要地方戏:花鼓戏、采茶戏、花灯戏、秧歌戏、滩黄戏。
责编:刘卓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